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關於教育孩子的文章

關於教育孩子的文章

關於教育孩子的文章1

習慣對一個人來説非常重要,孩子的好習慣需要從小培養,好的習慣可以讓寶寶受益終生。無論是從待人接物上,還是處理事件的能力上,都會讓孩子駕輕就熟。那麼,孩子應該從小培養哪些好習慣呢?現在為大家介紹兒童六大重要習慣。

關於教育孩子的文章

 好習慣1:有禮貌

禮貌是人際關係的橋樑,俗話説:“禮多人不怪”,只要有禮貌,一切都好辦!而有禮貌的習慣更常見於日常生活之中,比如會問早道好、見到親友能主動打招呼,或是將“請”“謝謝”“對不起”時常掛在嘴邊。

養成妙招:

1)説給孩子聽

在寶寶六七個月大時,就能聽懂大人的語言,只是還沒有説的能力。但是,家長(微博)不要認為因為孩子還不會説話,就不重視語言禮節。語言能力是由聽説發展到讀寫,因此在聽懂大人語言後就開始發生作用。所以,不要忽略懷中小寶寶的感受力,他此時就對禮貌的言談有了感受能力。

2)家人互動有禮

許多家長在外會以禮待人,但在家中卻往往用命令的口氣指使家人,而幼兒第一個接觸的生活環境就是家庭。因此,即使在家裏,即便是對待自己的孩子,我們也應該持有禮貌的態度,要知道,生活互動細節會在無形中產生重要的潛移默化作用。

3)身教重於言教

在家中建立了有禮貌的互動模式後,家長更要以身教示範,並非只和孩子互動時有禮貌。此外,當家長帶着孩子拜訪親友時,也要主動和親友打招呼,並且鼓勵孩子向大家問好。

 好習慣2:尊重別人

尊重別人包含許多內容,比如自己完成事情、不帶給他人麻煩、接納別人和輪流等待,而有禮貌的好習慣也是尊重。對孩子來説,尊重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因此,父母更應該協助孩子從生活中許多小事做起,讓孩子成為懂得尊重別人的小天使。

養成妙招

1)尊重孩子

父母常會不自覺地犯一些小錯誤,如在穿衣服時,問孩子要穿什麼顏色,可是當孩子回答後,父母卻不予採納,甚至質疑“為什麼要穿那個顏色”。既然 給了孩子選擇的權力,就要接納他的意見,這是最簡單的尊重。只要孩子的行為舉止不是離經叛道,父母就應在合理的範圍內接納並且尊重他的做法和意見,這樣孩 子才會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在心裏會形成自信,有了自信後才能夠尊重自己,進而尊重他人。

2)輪流等待

在幼兒時期最常見的、不尊重他人的做法就是搶玩具,因此,學會輪流等待也是學會尊重他人的關鍵。當孩子出現搶奪他人玩具的情況時,父母一定要馬 上制止,比如可以明確告訴他:“這是小明的玩具,如果你也想玩,先問小明能不能借給你。”或是讓孩子在一旁等待,等到小明不玩了,再去借來玩。

好習慣3:物歸原處

物歸原處看似簡單,卻是許多成人也做不到的好習慣。比如自己從書架上把書取下閲讀後,就隨手放在茶几上;喝完水,杯子也隨手放在餐桌上。很多父母都在抱怨孩子不會將玩具收好,卻忘了自己也有同樣的小毛病。

養成妙招:

1)清楚規劃收納空間

要孩子將東西放回原位,首先要規劃出清楚的收納空間,並且讓孩子知道什麼東西就該放在某個地方。比如跟孩子説“玩具的家在這裏,你每天都會回家,所以也要讓玩具回自己的家!”

2)從孩子自己的東西做起

要孩子學會物歸原處,應從他自己的東西着手,比如衣服、玩具、鞋子等。首先讓孩子知道這些東西放在哪裏,由他自己拿出來,這樣他才知道要放回哪 裏去。可以在孩子放玩具的收納箱外貼上玩具的圖樣或顏色標記,或者在衣櫃外貼上衣服的圖樣,這樣孩子便能清楚瞭解物品擺放的位置。

3)給孩子機會

當孩子剛一開始把玩具擺放回去時,可能不會放得很整齊,家長一定要包容這樣的情況,一步一步慢慢引導,不要因為孩子沒放好就責罵,應該先鼓勵他 “放”的動作,然後才要求“放好”。聰明的家長不妨花點心思,比如將放玩具的箱子以顏色來分類,請孩子依顏色把玩具擺放在應有的位置,或是在鞋櫃上貼兩 個可愛的小腳丫等。

好習慣4:自動自發

如果你是個凡事都會幫孩子做好的家長,那就不用期待孩子有一天會自己做好份內的`事!要求孩子自動自發的首要之務,就是家長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親自”完成他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這樣他才不會養成過分的依賴感。

養成妙招:

1)規律的生活作息

要孩子自動自發完成某些事,就要先為他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比如12點吃午飯、下午1點午睡、下午3點玩玩具等。在每件事要進行之前,要先跟孩 子預告,比如:“再過5分鐘,我們就要吃飯了。”如果孩子還小,可以用音樂的方式提醒,比如:“聽到音樂向,我們就要收玩具啦!”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知道 下一步要做什麼,日後他才會自動去做下一步的動作。

2)耐心和鼓勵

這種自動自發的習慣可能從2歲開始培養,一直到孩子五六歲甚至年齡更大時才會成功。在這個過程中,最需要家長耐心的支持與鼓勵。在觀察到孩子自 動自發完成某些事之後,就給予口頭鼓勵,甚至累積到某種程度時,也可給孩子一些物品上的獎勵,這些都是增強良好行為的有效方式。

好習慣5:整潔衞生

良好的衞生習慣不僅和健康有關係,更會影響到外觀的整潔,甚至是人際關係的發展。如果孩子整天髒兮兮的,估計他在幼兒園裏也不會找到小朋友來一起玩耍。

養成妙招:

先從小地方做起

幼兒能做到的衞生習慣,包含飯前洗手、飯後漱口、如廁後洗手、打噴嚏和咳嗽時捂住嘴巴等。雖然這些看上去都是小細節,但是家長都要從生活中做 起。飯前飯後帶着孩子一起洗手、漱口,可以在浴室放置防滑小椅子,讓小朋友可以夠到洗手枱,當然大人要站在一旁,以免孩子跌下。洗完手後,可以拉着孩子的 手聞一下,並説:“哇!好香啊!這樣細菌就不會再來了!”讓孩子明白洗手是有正面意義的。

 好習慣6:閲讀

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認為閲讀也是生活中的好習慣之一,而視每個人的興趣而定。不過,閲讀有助刺激思考,許多繪本的主題和孩子的生活有關,可讓孩子從生活中獲取經驗,並且從繪本中引發思考,進而練習思考能力。因此,閲讀絕不僅僅是咀嚼文字而已,確實還能提升生活能力。

養成妙招:

1)帶着孩子一起看

從寶寶7個月大開始,父母就可帶着他一起讀繪本,即使他看不懂文字,對於圖像的意涵瞭解也有限,但是父母能像播報員一樣,在繪本里頭看到什麼就 説給孩子聽,特別是在他生活中能接觸到的東西,在繪本上看過後,現實生活中也能接觸到,就可提醒孩子之前在繪本上看過,以加深孩子的印象。

2)通過繪本思考

當孩子有了語言能力後,不妨通過繪本拋出一些小問題來問他,例如“你覺得小紅帽接下來會怎麼做”或“如果小紅帽沒有聽大野狼的話,你覺得會怎麼 樣”等。類似這種開放式的問題,都能讓孩子練習思考,不用擔心問題太難,因為這樣的問題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而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卻會給你意外的驚喜。

3)固定的閲讀時間

雖然要培養閲讀習慣,但也不表示不能接觸電子媒體,家長應每天抽一段時間和孩子一起閲讀,不論是帶着孩子一起看,或是孩子有翻書的能力後,讓他在一旁自己翻,自己也可趁機看看自己的書。時間一久,自然就養成閲讀習慣。

關於教育孩子的文章2

心痛:意外事故頻頻發生

暑假來了,孩子高興了,面對林林總總的度假方式,更讓家長們擔心的是“安全問題”。的確,暑期也是各種意外傷最為高發的階段。有關專家指出,不健康的度假方式,年幼缺乏應有的防範技能,再加上家長的粗心,一些意外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吃壞了肚子的最多

“一到暑假,幾乎每次值班都有學生因意外事故受傷的。”河北醫大三院急診科副主任田寶石説,這其中因飲食無度吃害肚子的最多。

因為天熱,很多孩子喜歡吃冰淇淋、喝冰鎮飲料、吃路邊燒烤等。“大量地吃這些冷飲和不容易消化衞生又沒有保障的路邊燒烤,正常的腸胃有時也受不了,何況處於發育階段的孩子。”田寶石説,從近期門診上看,有一半以上的急性胃腸病患者都是學生。

摔傷燙傷不在少數

“除了急性胃腸病外,讓家長最擔心的是孩子摔傷、燙傷。”田寶石説,現在門診每天都會收到像摔傷、燒傷、燙傷等意外受傷的幼兒。

暑假裏,小朋友們常會相約在一起玩,捉迷藏、相互追逐,在沙發上蹦蹦跳跳等也是常有的事,一旦家長稍不留神,就很容易摔傷。另外,有些家庭裝有浴缸,在給孩子洗澡時,熱水放得過多,還沒來得及調成温水,家長又忙着去幹別的事,而孩子這時就迫不及待地把手或腳伸進去了;還有些調皮的'孩子,假期在家呆着無所事事,玩起家中的燃氣灶,一不小心就會被燒傷。

迷戀電腦傷了眼睛

“每到暑假,都是我們最忙的時候。”河北醫大二院眼科副主任郭秀瑾説,現在每天都有50多台“近視手術”等着她們去做。

郭秀瑾説,造成目前近視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就是空間限制,以及用眼不衞生。“高樓多了,可視距離短了,想看遠處來調節眼睛都做不到。”

再加上假期與孩子朝夕相處的夥伴多半是電視、電腦、電子遊戲機等,很多孩子每天都在電視和電腦前坐上六七個小時,剛開始時可能沒什麼感覺,但時間長了就會覺得眼睛乾澀、痠痛。

因為補課出現心病

另外,對於一些計劃在假期給孩子補課的家長,一些心理專家也提出了自己的忠告。

據河北醫大一院精神衞生科主任王學義介紹,一到暑假,總有一些學生因出現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前來就醫,這其中因家長強加給孩子補課造成的“精神異常”也不在少數。

“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學習跟不上,往往給孩子安排了一大堆補習班,上午學英語、下午學奧數、晚上還要練鋼琴,放假了本來以為能夠好好休息,結果比上學還累。”王學義説,對於處於“心理敏感期”的孩子來説,這樣的“強迫式”補課往往帶來厭學心理,有的甚至出現抑鬱、恐懼等心理疾病。

建議:給孩子一個快樂假期

暑假到底應該怎麼過?不少家長、學生都發出過這樣的疑問。對此,有關專家指出,每位家長應根據家庭條件、孩子的實際情況作出適合自己的個性化安排,不要簡單模仿別人,最重要的目標是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和心態去迎接下一階段的學習。

關於教育孩子的文章3

有關專家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從幼兒期開始到國小階段是孩子個性形成和矯正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階段,家長能夠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孩子的個性以及行為習慣方面,就會進入一種良性的循環。反之,如果錯過了這個“最有效教育期”,即使付出十倍的努力,也極有可能是無效的。

在此,母親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常常認為“孩子還小,沒關係,長大了就好了。”一位母親,就曾在自己的日記中悔恨地寫到:

孩子小的時候,就十分不愛學習,教他數數都不願意學。對此,我也沒在意,心想,這些知識很簡單,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

孩子上國小的時候,十分貪玩,作業只有在我的嚴格監督下才能完成。我心想,等孩子長大了,自制力提高了,懂得學習的重要性了,自然就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方面。

可是,後來的事實證明,我的所有的想法都是錯誤的。孩子國小畢業進入中學後,本就不愛學習的他對學習更是提不起一點興趣,上課睡覺、逃學,成了家常便飯。我急了,罵也罵了、打也打了,我甚至把孩子關在房間內令其閉門思過……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在上文中,如果在剛剛發現孩子不愛學習的`同時,媽媽就能夠加強對孩子的引導和教育,採用多種方法去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也許,事情就不至於發展到難以收拾的地步。

教育孩子,除了注重方法,還必須及時。幼兒園教師和國小教師,都有這樣一個共識:此時的孩子,往往會更多地順從家長和教師的意願,只要方法得當,就沒有一個孩子是教育不好的。這,也恰恰説明了,孩子在13歲之前可塑性是極強的。

研究表明,孩子90%以上的素質,是由媽媽決定的!在此結論之上,我們不妨加上這樣一個教育期限——13歲。也就是説,母親在孩子13歲以前的有效教育、優良教育,必將改變孩子的一生!

關於教育孩子的文章4

陳明説,他是剛從外地到廈門來的,他為6週歲的兒子聯繫了一所國小上一年級,但被要求出示一張智力測試表。8月7日,陳明的妻子帶着孩子到廈門一家醫院做智力測試,結果是孩子的智力偏低。平常活潑可愛,與同齡孩子比起來一點笨的跡象都沒有的兒子怎麼會是智力偏低呢?陳明十分不理解,他甚至懷疑智力測試的科學性。

昨日,記者採訪了給陳明兒子做智力測試的那家醫院的相關醫生。據稱,他們用的是“中國修訂韋氏兒童智力量表”,這是全國通用的標準。這位醫生説,在智力測試過程中,是可能存在系統偏差的,但是每個孩子都在相同的環境下進行智力測試的,都會存在害怕等現象,因此從這方面來講,一般結果不會存在太大的偏差,他們會為測試結果負責任的。

十幾年前,本報一位同事大姐也遇到過這樣的苦惱,她的兒子智力測驗的結果也是智力偏低。她當時並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堅持樂觀地培養兒子。後來事實證明,她的兒子成績非常好,大獎不斷,去年考上了重點大學。所以,本報同事大姐寬慰這位家長不用太着急。

“真的不用太過擔心嗎?”當家長的心裏始終不是滋味。昨日下午,記者就此問題採訪了市婦聯巾幗園心理諮詢中心教育學碩士、高級心理諮詢師楊素暉。她説,“中國修訂韋氏兒童智力量表”既測量孩子的言語智商也測量其操作智商,在實踐中已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作為家長和老師都需要進一步增強對心理測量意義的認識。比如,測量兒童的心理年齡就出現同樣是6週歲生理年齡的孩子所測出來的心理年齡有的只有3週歲,而有的已是10週歲的情況。從這個角度來看兒童的心理年齡確實有發育早晚之差,學校瞭解兒童的智力水平及其心理特點是為了更好地營造出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教育環境。當然,家長擔心自己孩子的智力分數不高可能會在學校裏受到老師的歧視等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但量表結果只能作為參考。”楊素暉説。每種量表都有其測試的側重點,而對於人的智商的評估,楊老師比較認同哈佛大學霍華德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論,即智力有九種,包括:1、言語/語言,2、音樂/節奏,3、邏輯/數理,4、視覺/空間,5、身體/運動,6、自然觀察,7、人際交往,8、自我反省,9、生命存在。從這個角度看每個人的智力側重點是不同的,也就是説個體的`個性特徵有其先天的傾向性,各人有不同興趣愛好也就有不同的發展潛力。所以,作為家長大可不必為自己孩子的心理測量結果焦慮,應當是非常樂觀才對,因為心理學家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具有無限發展潛能的。所以,對兒童發展潛力的信任與良好的關愛、期望,並有適時的智力開發練習都是促進其健康成長的因素。況且,個人的發展也有不同的模式,有的是“天生早慧”,有的是“大器晚成”,所以,只要學會了學習,他的一生肯定會是閃亮的。

楊素暉老師誠摯地希望大家能以科學、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孩子,要有這樣的信念:對孩子的愛與信任能創造奇蹟!

關於教育孩子的文章5

最近有媽媽説,自己從小就教孩子要忍讓,結果現在5歲多了,卻經常被其他小朋友欺負,有的甚至比他還小,他都不知道還手。問我該怎麼辦。

明顯感覺到這位家長是把孩子當成汽車來開了,以前總是靠右邊開,現在發現不妙了,又想靠左邊開。可是,總想着控制孩子是不對的,只有把方向盤還給孩子,讓他自己操練駕駛技術,才能找到最適合他的方式。下面這位媽媽的做法,表面看來不可思議,其實真的很智慧!

公園裏,一個年輕的媽媽帶着4歲小女兒在公園遊玩,媽媽坐在樹底下看書,小女孩在草地上奔跑,孩子一邊跑一邊咯咯笑着,突然一聲呵斥:“小妞,走開,不要擋住我們的路!”小女孩還未反應過來就被推倒了,3個嬉皮笑臉高出小女孩半個頭的小男孩站在了前面。

小女孩爬起來,看書的媽媽聽到吵鬧聲抬起頭看,但沒有走過去,旁邊的一個大嬸説:“你女兒被欺負了,你不過去幫忙?”

“不用,我相信我的孩子能對付得來!”不理會旁人吃驚的表情,年輕媽媽繼續微笑着看幾個爭吵的小孩子。

小女孩看了看媽媽,見媽媽沒反應,當三個小男孩又想推自己時,小女孩大喝一聲:“你們給我住手!我可以寬容你們剛才的無禮,但是如果繼續無禮冒犯我,我發誓一定會反擊的!但如果你們肯跟我一起玩,我將我兜裏面的糖都分給你!”沒一會,4個小朋友就開始在玩老鷹捉小雞了,玩得不亦樂乎!

原來,這個媽媽從孩子很小時,就開始讓孩子自己嘗試應對各種麻煩,只要沒發現比如孩子拿着刀槍等危險因素,媽媽一般不插手。只要沒有生命危險,都儘量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這是孩子學習社交的必經之路,否則他永遠也學不會,而父母不可能保護他一輩子。

當你的孩子被欺負,請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更不要摻和進去。常見到有不少家庭的父母,在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時,總是擔憂孩子吃虧,他們可能會衝到孩子堆裏,阻止暴力遊戲的發生,更有些溺愛孩子的父母,甚至會護犢幫孩子打人,這些做法都是不明智的。

為什麼父母絕對不能幫孩子打架?

幫孩子打架的那些父母,可以説是心智還未夠成熟。在孩子看來,他們與其他小朋友的衝突很可能只是一場遊戲,但如果父母衝進去幫孩子打架,就演變成了成人的暴力事件,無論對孩子還是成人來説,都是不好的.影響。這種父母容易讓孩子養成暴力習慣,靠暴力解決問題。有一個孩子很聰明,但父親很溺愛,每次跟人打架吃虧,父親都幫忙打回去,由於有父親撐腰,這個孩子不害怕打架,相反還經常無事生非,甚至挑逗別人跟他打架。

因為上次在國小門口,我親眼見到兩個國小生髮生了一點小矛盾,結果其中一個孩子的爺爺“護犢情深”,立刻對另一個孩子惡語相向。另一個孩子的媽媽起初並沒有説什麼,但後來看那位爺爺越來越過分,也HOLD不住,加入了“戰鬥”。弄得兩個小孩都戰戰兢兢!

那麼,當孩子被欺負時,爸媽的正確做法是什麼?

當孩子被欺負時,父母首先的做法是不理會,讓孩子自己解決。因為這是孩子在學習如何跟人交往,當他們跟小夥伴發生衝突,更是他們學習如何應對困境的絕好時機,但是你的阻止或幫忙,肯能會阻礙了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選擇,順其自然。簡單的跟孩子説“你不能打”和“你必須打回去”,都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如果孩子被欺負後向父母尋求幫助時,比較正確的辦法,是父母鼓勵孩子阻止暴力的發生。“你不能打”可能會讓孩子變得懦弱,“你必須打回去”可能會讓孩子變得暴力。如果孩子通過想辦法,將暴力阻止在醖釀階段,孩子不僅沒被欺負,相反孩子通過解決衝突還能找到自信,最重要的好處是,孩子知道了解決衝突可以通過小腦袋。

如果孩子不夠聰明,或者對方太暴力,那麼媽媽就要讓孩子自己變得強大了,比如讓孩子學習武術或者跆拳道,讓孩子有自信去阻止暴力的發生,或者給對方造成威懾作用。

總之,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自己也不是總被欺負的膿包,爸媽從小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並嘗試讓孩子慢慢學會面對人生中的一切,靜候孩子一步步成長。

關於教育孩子的文章6

現代的年青父母,已經充分認識到對子女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不惜投入大量的財力和精力,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和智力投資。但是,不少年青的父母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的階段:零到三歲的嬰幼兒早期教育。而這個階段又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

嬰兒是指零到一歲之間。幼兒是指從一足歲到六七歲的小兒。它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從一足歲到三歲為幼兒前期。從四歲到六七歲為幼兒的後期。相當一部分父母,對孩子的智力開發大都是從四歲開始的。還有一部分是從六七歲開始的。他們片面地認為:零到三歲孩子太小,還不懂事,教也白搭,是對牛彈琴,根本沒有教育的價值。他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孩子的飲食營養方面,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和身體成長,而主動放棄了這一階段的智力開發。這就形成了幼兒早期教育的一大盲區。

現代科學已證明:零到三歲之間,嬰幼兒有很多潛能可開發。奧地利動物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勞倫茨,在動物實驗場飼養動物的過程中發現,小灰天鵝從蛋殼爬出來後,首先看到什麼動物就把什麼動物當媽媽。如果是母雞孵它出殼,也就把母雞當媽媽;假如出殼時只有勞倫茨在看它們,小天鵝就把勞倫茨當成媽媽。他走到哪裏,小天鵝就搖搖擺擺跟到哪兒;他去游泳,小天鵝也跟着跳進水裏,並親熱地吸他的頭髮、鬍子。他把動物出生後最初日子裏能學會認母的現象稱之為母親印刻期,如果錯過此期就很難彌補。十九世紀初,德國出現了一位“神童”卡爾.威特。八九歲時就能夠自如運用德、法、意、英、拉丁和西希臘語6種語言。9歲考上大學,14歲授予哲學博士。16歲又獲得了法學博士,並受聘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23歲就成為優秀的法學家和研究但丁的權威。他父親把對他的培養寫成了一本書《卡爾.威特的教育》。他在書中是這樣表述的:“要使孩子的天賦發揮出八九成,必須儘早開始教育。因為兒童的潛能有遞減法則。比如説,生來具備100度潛能的兒童,如果從零歲就對他進行理想的教育,那麼他就可能成長為具備100度能力的人。如果從5歲開始教育,即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也只能具備80度能力。如果從10歲才開始教育的話,充其量只能具備60度能力。”根據現代科學家的研究,產生“兒童潛能遞減法則”的原因是:每個動物的潛能都有自己的發達期,而這種發達期是固定不變的。不論哪一種潛能,如果不讓它在發達期發展的話,那麼就永遠也不能再發展。例如小雞“追隨母親的能力”的.發達期大約是在出生後4天之內,如果在最初4天裏不讓剛生下來的小雞跟在母親身邊,那它就永遠不會跟隨母親。小雞“辨別母親聲音的能力”的發達期大致在生後的8天之內,如果這段時間裏不讓小雞聽到母親的聲音,那麼這種能力也就永遠枯死了。寶貴的嬰幼兒潛能如果不在其發達期給它發展的機會,就會一個一個地枯死。

現代教育學研究認為:早期教育應從零歲開始。現代兒童生理學的研究表明:幼兒三歲前大腦的發育很快,三歲時已達到成人腦重的三分之二。幼兒從初生到五歲,是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嬰幼兒早期的發展有其最佳期。嬰幼兒在這個時期獲得某種行為習慣、語言、模仿、技能、知識要比其它時期快,且不容易忘記,很容易達到最高境界。1歲是聽覺發育的最佳期;2-3歲是口頭語言發育的最佳期;3歲左右是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4歲是智力發展的最佳期;5歲是掌握數學慨唸的最佳期。誰放棄了這一階段的教育,誰放棄了這一階段的智力開發,誰就喪失了早期教育的一段黃金時期。嬰兒呱呱墜地,來到人世間,發展最快的就是腦細胞,他迫不及待地準備接收大量的信息,這是一片急待開發的處女地。這時嬰幼兒的大腦就像一張白紙,任你去揮灑。你可以畫出世間最美最好的圖畫,你可以寫出世間最新最美的文章。年青的父母,為了您孩子的前途,為了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為了國家的振興,請您一定要重視零到三歲嬰幼兒的早期教育,共同打破這一盲區。

關於教育孩子的文章7

 讓孩子自己往前走

隨着這個時代的發展,呼喚人的主體性是一個最強音。教育已經逐步從他人教育為主,轉為自我教育為主,教為主轉為學為主。但是這個轉變是在親子關係中、師生關係中逐步展開,也就是孩子是在“互動中走向獨立”。因此家長和老師的主導作用非常重要。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沒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那麼成人做什麼?我認為主要起“號角,放大鏡,鏡子和燈塔”作用,用學術的語言就是起“喚醒,發現,反饋和價值引導”作用。

我們要相信孩子的潛能,但是並不等於消極地“守株待兔”,我們需要探索成人如何科學地提供條件,培養他們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利於孩子的主動發展。下面這十個策略,也是總結了家長、老師的經驗寫成的.。歡迎大家展開討論,我深信,我們這個時代家長和老師不僅僅都是實踐者,而且都是研究者。

一、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

誰都知道,孩子的成長,沒有空間是不成的。過去西部地區有一個落後的習俗,生下來的孩子,放在一個緊緊包裹的沙袋裏,雖然孩子不缺吃喝,但是這種“沙袋兒”十之八九都成了痴呆,可見缺少活動空間將會出現多麼可怕的後果。

這樣顯而易見的低級錯誤,現在的家長雖然很少重複,但是由於家長包辦過多,禁止過多,使得孩子缺少自己活動空間的現象,仍然比比皆是。

所以,要想培養健康的孩子,尤其是想培養有自我教育能力的孩子,首先,要給予孩子空間,而且還要不斷擴大孩子的空間。

有一位模範家長,帶着自己的孩子去逛公園,到了該回家的時侯了,家長沒想到,這個四歲的孩子竟然提出要自己騎着小三輪車,沿着人行便道回家。看着孩子熱切的目光,家長猶豫了,孩子這麼小,路又那麼遠,萬一累壞了這棵獨苗苗……但是又一想,自己可以走在孩子身邊,安全沒有問題。為了培養孩子,應該給他一個空間,讓他自己闖一闖吧。在家長的支持下,這個四歲的孩子,用了45分鐘,騎了7裏的路程,完成了自己的小長征。

我十分佩服孩子的頑強精神,但我更佩服這位家長的魄力,他為了培養適應21世紀的人才,敢於支持孩子合理的願望,並協助他取得成功。

把一面牆交給孩子

在家庭中,能不能給予孩子空間,並不缺空間這個物質條件,關鍵是家長頭腦裏沒有這個意識。比如每個家庭至少有一間房,房子總有四面牆,問題是,家長願不願意、能不能給孩子一面牆,由他自己使用?

有的家長會驚恐地説:“哪敢給啊!現在孩子就是到處亂畫、亂寫,難看的很……”。這就是問題的根源,為什麼孩子亂寫亂畫?因為家長沒有給他空間,缺少成才的客觀條件啊!如果大膽地交給他一面牆,可以展示他自己創作的作品,也可以懸掛他所崇拜人物的圖象,甚至是把牆壁裝點得象美麗的夜空,幻想着自己在太空中遨遊,都應該表示支持。家長可以當裁判,當欣賞者,這樣孩子的寫畫能力才能夠慢慢提高。如果家長擔心孩子水平低,裝飾牆壁總是家長自己動手,天長日久,家長佈置家庭環境的水平可能越來越高,但孩子卻永遠不會佈置自己的居室。

如果想讓孩子養成做事有條有理的習慣,那最好給他一張書桌,要求他自己管理好。即使不能給他一個桌子,也應該給他一個抽屜,供給他全權使用,當然,同時要求他把裏面的文具、書本整理得乾淨整齊。總之,要給孩子空間,這樣他的責任感、獨立性,才有條件得到發展。

關於教育孩子的文章8

應孩子老師之約,今天有幸作為孩子學校家長的代表,參加了區政府的“優秀家長巡迴報告會”。會後頗有感觸。本來對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我就深感頭疼,現在的孩子一個個精靈古怪,那花招更是層出不窮,作為一個六歲孩子的家長,我就已漸感招架不住,不知如何是好。時代不同了,所以我們的觀念已經跟不上這個時代的腳步,對於我們而言,子女的教育問題就象一座大山一樣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我們甚至比孩子還茫然失措。

我有幾個朋友也曾就孩子的教育問題發表過一些看法,大多都認為現在的孩子生活真是幸福,都是一大家子人圍着一個,如同眾星捧月。從出生到成長的每一天,哪樣東西不是給孩子用最好的,惟恐孩子受了一丁點的委屈。不有人説麼,再苦不能苦孩子!

每個家長都對家裏的“小太陽”寄予了深切的厚望,每個家長都説,“再窮不能窮教育”,所以大凡會説幾句話的孩子,都已經早早地被家長送去了各種學習培訓班,努力為自己的孩子創造各種機會,恨不得自己的.心肝寶貝可以一夜之間可以成為一代偉人!

我家的孩子聰明伶俐,很多人對我沒送她上任何興趣班深感不解,甚至還有不少人勸解我,叫我別捨不得那幾個錢,都説我家的孩子這麼聰明,應該要讓她多上幾門特長班。我聞言哭笑不得,雖然我家並不富裕,可也沒達到要苛刻孩子來節約的地步。只是我一向都認為,既然是興趣班,首要條件就是要孩子自己有興趣,今天沿湖路國小的發言家長的論點就頗得我心,他主張對待孩子要抱有一顆平常心,學習特長不能強求,但要針對孩子的興趣。最讓我感動的是他提到的人生的幸福觀,何為幸福?他説了六個字:平安、健康、快樂!我認為全面概括了幸福的整體,頗為欣賞!

對於孩子的特長,我一向是“聽之任之”,孩子從小喜歡看書,從剛識字起就喜歡“抱”着書看,所以每次逛街,我都會帶着她去逛書店,只要是她喜歡的書籍,我都會毫不猶豫地為她買下來,回家我也不會逼着她看,什麼時候她有興趣了,自己就會拿出來看,每每看見她這小小的人兒捧着一本本或厚或薄的書,那種專注的神情,總是讓人看了忍俊不禁。四歲的時候她就已經自己讀完了國小一年級的語文課本,現在她雖然只有六歲,但在文字水平上,起碼已經可以達到十歲孩子的標準了。(呵呵,孩子是自己的好,作為母親,總是對自己的孩子看得要高些哈)。以前她是自己看,從上了一年級後,我就開始有意無意地讓她讀給我聽,這孩子的記憶力很好,讀過幾遍後,就會有個大概的印象,我就會讓她用自己的語言再講給我聽。孩子畢竟還小,有時候説不出來,自己就氣惱起來,偶爾還會大哭一場。我也不予理會,讓她去做別的事,等她自己什麼時候自己想明白了,就又會來找着來説給我聽。

該家長還説,“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我認為孩子的教育問題不應該只是拘泥於學習,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現在的孩子自理能力越來越差了,由於升學、考試的壓力很大,導致他們在家裏幾乎什麼家務也不做,家長們也早已習慣了只要看到孩子在學習,就什麼活也不讓他們幹,甚至還端茶到水、桌旁椅邊的伺候着,生怕伺候得不周影響了孩子的學習。試問,將來孩子離開父母,走向社會,誰再去伺候他們呢?我深感我們目前急需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獨立能力。

今天參加這個交流會,讓我感受到如今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這個問題已經昇華到了一個社會問題,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一個家庭裏對孩子的教育態度是怎樣的,關乎於我們的社會和未來。社會公德和孩子的素質問題,誰能衡量?又有誰能説現代的孩子聰明,社會就是在進步了?

關於教育孩子的文章9

前幾天,我推薦朋友讀國小六級的女兒去參加新東方揚州外國語學校“美國康考傑大學國際語言村夏令營”的選拔。結果,因演講分數太低,這位同學落選了。其實,這位同學各方面表現相當不錯,當我問及朋友為何不助她一臂之力時,朋友説:“能選上,當然是好事;萬一落選,也不是壞事,讓她受一點挫折未必不是好事。”

朋友的做法無疑是明智的。生活中有意無意地為孩子設置一點困難和挫折,這對他們的成長十分有利。

在這些方面,西方一些國家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鑑。美國不少學校和家長都非常重視對青少年的抗挫能力的訓練,每到節假日,教師和家長都支持和鼓勵中國小生主動去謀求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去做。在求職和工作中,學生無疑會遇到各種困難,遭受各種挫折,在他們克服困難、排斥挫折的過程中,無形之中也就鍛鍊和提高了解決困難、承受和排除挫折的能力。日本的學校也經常有目的地為學生設置障礙活動,如經常讓學生赤着腳在佈滿碎石瓦塊的地上走,冬天讓學生穿着單衣在雪地裏鍛鍊等等,通過這些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抗挫能力。

其實,沒有挫折的人生不能算是美好的人生。俄國科學家列別捷夫説:“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孟軻也曾説過,一個人成才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些都説明挫折式磨鍊一個人的意志,使人走向成熟和成功的重要內容和途徑。

我工作的學校的學生絕大多數是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前一段時間,班上有一位姓朱的女孩子別的學生老叫她“豬八戒”,其實她是班上長得最漂亮的一個學生。同學們這樣稱呼也許是出於鬧着玩,這個學生就受不了,當天打了3個電話回家哭着對奶奶訴苦,這一下我倒成了罪人,奶奶一個電話接一個的打到我的辦公室説:“這件事情處理不好,我的孫女就要轉學!我的孩子怎麼能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我當時心平氣和的和家長溝通,把我的想法告訴了她:“教育孩子在相處時要互相尊重是我們的責任,但孩子在學校遇到了挫折要讓她自己去勇敢的面對,儘量去調整心態。倘若是在這個問題面前家長表現得比孩子還要敏感,今後孩子的依賴性會更強,會變得更加脆弱!”孩子畢竟是孩子,過了幾天經過老師的教育班上再也沒有人拿這樣的外號開玩笑了!舉這個例子我想説的是家長和孩子連這點小小的挫折都受不了將來如何去面對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

俞敏洪老師在給我們作講座時提到他和夫人教育孩子的做法也值得我們借鑑。俞敏洪老師和夫人經常帶着自己那不滿兩週歲的小兒子到外面去散步,夫婦比肩緩行,那學步不久的孩子搖搖晃晃地跟在後面,突然,兒子一個趔趄跌倒在地哭了起來,夫婦倆聽到響聲,迴轉頭看了看孩子,卻一聲不響繼續向前慢行。小傢伙這時看見父母不來幫自己馬上就不哭了,自己乖乖吃力爬起來,跌跌撞撞趕上前去。今後出現類似的情況孩子再也不依賴他們了。

別小看這一跌一起,或許,當孩子艱難地從地上站起來的時候,一顆自強自立的種子已深深地種在了他幼小的心田裏。願我們那些只知為孩子營造安樂窩,捨不得讓孩子受苦受累受委屈的父母們能從中得到一點啟示。

關於教育孩子的文章10

孩子的成長需要的愛的呵護,這種愛需要完整的父母之愛,雙方任何一方都不能缺失。缺失的愛會對小孩心理甚至產生嚴重影響。 美特斯·邦威的創始人周成建説:“父親是一個意志力非常堅強的人,而母親對事物的變化感覺很敏鋭,美邦(美特斯·邦威)能走到今天,這種執着、這種堅持是父親給予我的,而對時尚、市場的敏感度則是母親給予我的。”

崔永元曾用一個精彩的比喻形容父愛與母愛的不同:“父愛就像日出,那樣光明磊落,真摯情深;母愛就像月亮,那樣温柔無私,慈愛無邊。” 如果你承認男性與女性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是不一樣的,那麼你就很容易理解母教為什麼難以替代父教。父親最大的不同在於他是男性,他向孩子展現了一個不同於母親的世界。

對父親的獨特之處,美國《父母》雜誌這樣總結: 1.父親跟母親是不同的。 2.父親更愛與孩子玩鬧。 3.父親對孩子的推動作用更大。 4.父親使用的語言更復雜。 5.父親對孩子的約束更多。 6.父親使孩子更社會化,為他走進現實世界作準備。 7.父親向孩子介紹男人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行為。 …… 父愛與母愛是不同的,母教與父教也是不同的。

從本質上來説,父親是幫助剪斷母親和孩子之間過度依賴“臍帶”的人。父教的重要使命就是讓孩子從對母親的依賴關係中分離而獨立出來。孩子有兩次誕生,第一次是生理上的誕生,與母親臍帶分離。第二次誕生是在青春期,剪斷過度依賴母親的臍帶,發展成為真正獨立的人。一些母親可能會有一個致命的錯覺,總意識不到孩子已經長大,甚至有的母親不希望孩子長大,習慣於被孩子依賴。而父親積極參與孩子的生活領域,陪伴、引導孩子獨立的過程,代替了母親的一部分角色,使孩子能與母親有序地分離,建立獨立的意識,並且成為孩子通向外部世界的橋樑。因此,男孩有了父教更像個男子漢,而女孩有了父教則更有自立精神,這就是父親給予孩子的特別的`東西,所以僅有母愛是不夠的。

對於父愛與母愛的差別,北京師範大學的家庭教育專家陳建翔副教授有過很好的論述。 父性教育與母性教育的特點,與男女性別的特質是對應的。我們自古有“天父地母”、“嚴父慈母”的説法。父親與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上方式不同,特點各異,作用有別。母性屬於“地文化”、“坤文化”,相對陰柔,具有慈祥温柔、親切文靜、細緻體貼、注重感性的特點;父性屬於“天文化”、“乾文化”,相對陽剛,具有剛毅果斷、強健有力、不拘小節、注重理性的特點。這樣一種陰陽兩極性,對於完整人性的養育而言,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的。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同時汲取父性、母性的養料,才能秉承天地和諧之氣,達到感性與理性統一的美。缺失了任何一方,人性發展都是不完整的。 如果説,母性教育是一種“葉根”的教育,目標是達到生命的滋潤、豐滿,那麼,父性教育就是一種“主幹”的教育,目標是建立人生的“主心骨”,實現生命向空中的充分伸展!

當孩子既享有母性教育,又享有父性教育時,他就同時兼備了慈愛與尊嚴,就擁有了完整的人性;他既可以腳踏實地,又可以展翅高飛!

關於教育孩子的文章11

棍棒打不回逃學的孩子

問:兒子小明今年十二歲了,讀國小四年級,他本是我們全家的驕傲,因為他聽話、成績又好。可是,最近我卻發現他有逃學現象,老師也多次找上門來向我們反映他的逃學劣跡。為此,我打過他好多次,每次他都保證不再逃學,卻總是重蹈覆轍。您説,我們怎麼辦才好?

答:孩子逃學的確是件令人焦慮的事情。但是,用打罵的方式來制止孩子逃學,很可能將孩子原本不多的求學熱情掃蕩得一無所存。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逃學現象屬於一種比較嚴重的兒童行為問題。無論是什麼原因引發了兒童的逃學行為,都説明兒童本身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所以、做家長的萬萬不可只看孩子逃學的現象,而無視孩子逃學的心理原因。

一般情況下,家長在發現孩子逃學問題以後,往往顧不上考慮太多,先是氣憤地訓斥一頓,如果仍然解決不了問題、就會“動用武力”來教育孩子。孰不知,這樣做的結果,非但不能使孩子改掉逃學的缺點,反而易把孩子推向墮落的深淵。這並非聳人聽聞,而是因為逃學是一種較為複雜的問題行為,它的產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家長要想正確地教育孩子,能有的放矢地説服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在發現孩子的逃學行為後來個“冷處理”。所謂“冷處理”不是説對孩子的逃學行為不聞不問,視而不見,而是説要先平息自己心中的怒氣,然後再積極地去了解孩子逃學的原因。

逃學的原因有多種多樣,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1.學習上壓力太大,感到有些承受不了,於是便以逃學的方式來回避壓力。例如,有的孩子原本成績就不太好,家長不是想辦法幫他趕上去,而是不斷地給他加壓,用獎懲制度來要求孩子,約束孩子。這就易使孩子對學習失去信心,從而走上逃學之路。2.因貪玩而逃學。國小的孩子,多比較活潑貪玩,如果遇到有趣的活動,或小朋友一慫恿,就很有可能忘乎所以地走出校園,痛痛快快地玩一場。3.學校生活使孩子感到恐懼而逃學。現在,有的老師對孩子不能採取正確的教育方法,而是用罰站、談話、在同學面前嚴厲批評等教育方式對待孩子,這種做法易使孩子對學校生活產生恐懼心理,並因此選擇了逃學。另外,也有的學生在學校經常受大同學的欺負、打罵,回家後又不敢告訴父母,只好用逃學來躲避某些同學的攻擊。4.社會上一些不良分子的勾引和教唆,也易使孩子走上逃學之路。這是逃學行為中較難處理的一種,建議家長一定要慎而又慎。剛上國小的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是很差的,他們很有可能被幾句好話、兩本好看的書、一點兒好吃的零食引誘過去。如果家長對孩子的逃學不問青紅皂白,就是一頓很接,便易使孩子因怕被接而撒謊,編出一些理由來搪塞家長。再者,如果家長揍得太重了,就會給那些不良分子以可乘之機,使孩子更快地向那些人靠攏,這樣做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分析了孩子逃學的種種原因之後,您或許對如何教育逃學孩子有了新的認識。我想,打罵不是辦法,用棍棒更不可能收回逃學孩子的心。您首先應做的,弄明白您的兒子為什麼由一個聽話,成績好的孩子變成了愛逃學的孩子。我想,他的轉變一定是有其原因的,是因為學習上遇到了困難?還是因為有人教唆引誘?抑或是學校裏有人欺負他?弄明白具體原因之後,再對症下藥,並選擇處理辦法,或與他談心,請學校,老師配合。

逃學是很複雜的心理異常行為,家長不能不加分析地就懲罰孩子,更不能只“懲前”,不“毖後”,還要在問清原因以後,注意引導孩子不再犯。

多給孩子些愛和理解,相信您的兒子一定會變成從前那個愛學習的好孩子的。

關於教育孩子的文章12

江淮晨報所謂國小教育的人本理念,也就是強調人的培養,關注國小生們的個性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應“以人為本”。因此,在國小教育中,我們不能把學生當成一個容器,用來灌輸知識,我們也不能把學生當成一塊毛坯,用來機械加工什麼器物,我們更不能把學生當成考試機器,用來應付考試。

教師作為學習環境的構造者,應當在教學中發展自己的獨立人格,讓他們有機會嘗試主動求知,獨立思考,不盲從,勇於質疑;讓他們有機會自己判斷和選擇,給他們一個相對寬鬆的能激發他們潛能的學習環境。

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能背出三角形的定義,但有時不會做三角形的高,尤其是在鈍角三角形中由鋭角向其對邊做高。陳舊的教育觀念才是根本原因,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是教師“唱主角”,教師講,學生聽,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獲取知識的過程,讓學生根據定義公式照搬照套,機械做題,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到最後,弄得學生成了只會背死知識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書呆子。更談不上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學習是學生的自主活動,這種活動在教育過程中處於矛盾的主要方面,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誰也不能代替,因而只靠課堂上被動的聽是不能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要切實改變教師在課堂上唱主角的現象,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應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自始至終地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在參與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自己的體驗、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概括,將教科書知識內化成自己的知識。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強調學生圍繞感興趣的課題動手動腦,自己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親身體驗與感受。這種學習立足於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立足於學生興趣與潛質的開掘發揮,着眼於學生的長遠發展。

關於教育孩子的文章13

兒子今年上國小一年級,班裏有70多個學生,老師顧不過來,批改家庭作業便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課。從此,我跟着兒子學起了拼音。

一次,兒子學了“吞”字,他注拼音為“tūn”。我讀了多少年,都讀“tēn”,馬上對兒子批評了一通。妻子也與我的意見一致,二比一,少數服從多數。然而,兒子卻極力爭辯,説就是讀“tūn”,是“tūn”下去,而不是“tēn”下去。我拿出字典來證明他的錯誤,然而一翻,卻讓自己難堪,兒子讀的完全正確,只好反過來對他表揚一番。

還有一次,兒子在作業本時把“一”字注成了二聲,我印象裏 “一”字都是讀一聲,怎麼就變成了二聲。我問兒子,他説是多音字,既讀一聲,又讀二聲。有了上次的教訓,我也不敢肯定,趕快翻開《現代漢語詞典》求證,一翻大吃一驚,原來最簡單的“一”字,竟有三個讀音:單用或在一詞一句末尾念一聲,如“十一”、 “一一得一”,在四聲字前念二聲,如“一半”、 “一共”,在一二三聲字前念四聲,如“一天”、“一年”、“一點”。我在腦子存了20多年的概念,在跟着兒子學拼音中失去了平衡。

在輔導兒子作業中,他曾多次反過來糾正我的發音,説我的普通話不正確,而且每次都切中要害。我由此進一步推敲,深究讀錯的.原因,終於發現,原來我出生幾十年來一直z、c、s和zh、ch、sh不分或分不清楚。很多字音的讀法都帶着地方口音,而非標準音。如“閘”讀zhá不讀zá,“翟”讀zhái不讀zái,“瘦”讀shòu不讀sòu等等。

看來要改正這錯誤的老觀念,我還得多向孩子學習學習。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不僅是監督孩子學習,有時候還能從孩子的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關於教育孩子的文章14

親情之愛,本是自然天成。子女對父母的愛更是與生俱來,來自父母給予的血肉之軀和附於軀體上的那顆心。如果我們説,還要教會孩子愛父母,人們大多不以為然。但現實生活中不少場面又明明確確地告訴我們:這緣於天然的愛確實需要學習!

一次,我為一歲半的兒子做飯時,不小心切了手。身後的寶寶從沒見過鮮血淋漓的場面。他瞪着大眼睛不知所措。我告訴他:“寶寶不能拿刀,刀切手。流血,手疼。”原是想借機告訴他拿刀的危險,但兒子卻從話中知道了我手疼。他走近兩步,嘟起小嘴,對着我的手輕輕吹起來。此刻,我心中一陣驚喜:孩子小小的年紀,已經懂得關心別人,懂得了愛!因為每回孩子磕磕碰碰之後,我們便為他輕輕吹一吹。而今天他也學着用這個辦法替媽媽減輕痛苦。

更讓我感到驕傲和慰藉的還在後面。在包紮傷口時,我隨口對孩子説:“媽媽手疼,不能抱寶寶。”到了晚上,按常規帶孩子散步時,平時剛走幾步便會撲過來,一把摟住我的`腿,仰起小臉説“媽媽抱抱”的寶寶,竟走了很長很長的路。

我以為,他是因為一邊背兒歌一邊走給忘了。怕他累,伸手去抱他。不料他居然認真地説:“媽媽手疼,不抱!”此時,我似乎忘卻了連心的手指仍在一跳一跳地疼,一把摟過孩子,使勁地親了親他。孩子偎在我肩頭,休息片刻,又邁開雙腿走起來。

對父母來説,愛孩子並不是簡單的舔犢之情,這愛包含更深層的意義。它使我們的目光看得久遠,它使我們的心靈更加高尚,它使浮躁變得沉穩,它使隨意變得理性。真心愛孩子就要讓孩子懂得感受愛、體味愛。

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如今的父母,少有不視子女為掌上明珠的,但一些子女對父母給予的愛卻常常無動於衷。他們認為,父母的愛是天經地義的,他們一邊不停地索取,一邊毫不珍惜地拋棄。更有甚者,他們會對父母的愛感到厭煩或因愛的方式不當而感到怨恨。如果孩子對父母之愛表示麻木的話,應該説是父母教育上的失敗。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同樣會因為不能體味愛而與幸福失之交臂。

關於教育孩子的文章15

史蒂夫。喬布斯真的改變了我爸我媽的世界。

哥哥上次給父母帶回ipad,從此,我爸我媽可以邊泡腳邊看在網上寫的文章了。只是我爸的手勁比擬可疑,我得提示他,捧住了,別掉腳盆裏!我女兒在旁邊還接一句:“掉了,舅舅可就急壞了!”

以前只曉得有喬布斯這個人,真正關注他,是從蘋果手機上市那陣開端。當時我常看英文的《經濟學人》雜誌,一是為了給咱們考研的學生找瀏覽材料,同時也是業餘消遣。當時偶爾看到一篇具體先容喬布斯傳奇閲歷的報道,看完禁不住跟共事大大感歎一番:真是牛人啊!

現在他發佈退休了,又激發民眾對他的關注跟熱忱。這兩天我也跟風看了一本美國人寫的傳記。不外當初當媽了,不僅是感慨牛人就完了,還想從中總結出一些對教導有用的貨色。當然,總結這些,並不是讓每個孩子都長成喬布斯,只是想借一個時興的話題,再説説本人的一些主意罷了。

這裏總結出幾條對我們家長有用的喬布斯教訓,跟大家共勉:

一、對事業有高強度的激情。

喬布斯畢生最大的驅能源就是對事業的.激情和轉變世界的。這個激情有多強呢?讓我們看看,在它的驅動下,喬布斯都做到了什麼:在時,喬布斯對於能給自己輔助的人經常軟磨硬泡逝世纏爛打,終極到達目標;當他被自己首創的蘋果公司給開革時,他做的事情居然是去法國、意大利、瑞典、前蘇聯,去持續為蘋果電腦做宣揚,諺語大全,同時他還開辦了“蘋果教育基金”,給加州每一所學校都贈予了一台蘋果電腦;當他知道蘋果公司真的盼望自己走開時,他成破了一個6人小公司,從頭再來,繼承做電腦事業;當十多少年後,蘋果公司陷入危機,須要他時,他決定,不在乎輸贏得失,疏忽對聲譽的擔心,決議回到這個當年自己創辦的公司,由於他可以更好地做自己酷愛的事情……

可見,當一個人對自己認定要做的事件,有足夠強烈的熱情時,那麼不管外界情形怎麼變更,他都能夠始終如一地去做這個事情。對這樣的人來説,變化、阻力、挫折、逆境,都只是另一個契機罷了。喬布斯曾説,被蘋果公司掃地出門是別人生中的頭等好事。我們看他後來的經歷,也不得不否認這一點。“豪情並不能維護你免受挫折,但它能保障任何失敗都無奈阻檔你前進的腳步。”

對事業的激情該有多強?片子《當幸福來敲門》的原型克里斯。加德納説:“你發明你太愛好做一件事,甚至於都等不到第二每天亮就想去做它。”

標籤: 文章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e1o5n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