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精華)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精華)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愛心與教育》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精華)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

“素質教育是‘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民主的教育,是把學生當作有靈性的人,而不是‘學習機器’,發自肺腑地愛每個學生。科學的教育,嚴格遵循教育規律,把教育學生的過程還原為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個性教育,即尊重學生在性格、感情、思想等方面的獨特性,摒棄‘應試教育’中的‘一刀切’,尊重學生未來的發展,堅信每個學生都在今後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民主是學生觀,科學是教育觀,個性是人才觀。”

——這是李鎮西《愛心與教育》中我最喜歡的一段。讀完整本書後,一個個的故事還不時縈繞在我的腦海。但最讓我震撼和受益的,還是李老師獨特、鮮活、靈動而又自然樸素的教育思想。

一、堅持“全人發展”的理念

《愛心與教育》引言中説:“素質教育的大旗上,有一個大寫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為了一切人全面發展的教育!”全書中,李鎮西老師“全人發展”的教育思想清晰可見: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成為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和諧發展的“全面發展的人”。他用七個反面故事,有力論證了“應試教育”及教育偏頗給受教育者和社會帶來的問題和傷害。

作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我們的工作應立足於“全人發展”,不能顧此失彼,甚至本末倒置。按照李鎮西老師“全人發展”的理念,我一週一主題,認真組織班會活動;組建班級課外活動小組,豐富學生課外生活;大課間嚴格督促學生鍛鍊身體,培養學生意志力;利用班會課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

二、對學生的真愛需要智慧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李鎮西老師説:“當一個好老師的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但愛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對學生的真愛需要智慧。

1.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李鎮西老師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育,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要想了解學生的各個方面,就要有敏鋭的觀察能力,縝密的思考能力,還要有較強的表達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些,我們才能知學生所想,理解學生所為,才能與學生進行更好的交流。為了做好班主任工作,我堅持課堂巡查,及時處理偶發事件,每個月和每位學生談一次心,每個學期到每位學生家裏家訪一次,並把工作中獲得的`信息一一記錄在班級日誌和學生檔案中,每個週末整理後在班上集中講評。

2.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書中寫到:“離開了對學生心靈的尊重,還有什麼‘教育’可言?”“做老師不要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出現的問題。”工作中,我主動放下架子,與每位學生平等對話、談心,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進行班級管理。班務的安排、座位的排列、每週一星的評選、表彰名單的確定、班級活動的開展等方方面面都由學生自己做主。

3.愛學生就要潤物無聲。書中説: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老師。涓涓細雨比傾盆大雨滋潤禾苗的效果更好。想想自己剛參加工作時,對學生的要求很高,對待學生也很嚴厲,動輒批評訓斥,還有懲戒打罵。雖然在工作上小有成效,但總覺得和學生之間隔着距離,走不到學生中間去。李老師的話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三、“後進學生”的教育重在耐心與堅持

“‘後進學生’的教育很難一勞永逸,相反,這是一個充滿反覆的長期的教育過程。犯錯——認錯——改錯——又犯錯——又認錯……是後進生普遍存在的循環。教育者應該容忍他們一次次的‘舊病復發’,與此同時,繼續充滿熱情和信心地鼓勵學生一次次戰勝自己,並引導學生從自己‘犯錯週期’的逐步延長或錯誤程度的逐漸減輕過程中,看到自己的點點滴滴的進步,體驗進步的快樂,進而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

這是李鎮西老師談如何轉化“後進學生”的一段話。《愛心與教育》中最打動人的事例是什麼?是日復一日給汪斌的雞蛋?是寧瑋留給大家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我認為最能打動我的,還是教育萬同的事例。在教學中不缺乏感動的瞬間,一個教師“創作”一次或幾次感人的場景並不困難,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時間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難!在閲讀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也在不斷地在思考:如果這樣的學生出現我的班上,我又能有花多少心思去改變他,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難以捉摸的反覆?沉思之後,便覺得羞愧無比!像萬同一樣的潛能生身上發生的每一點變化,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像萬同一樣的潛能生身上所體現出的難以捉摸的反覆,足以考驗着教師的耐心。

我是教師隊伍裏的一名新兵,沒有淵博學識,沒有高超的教學技術,也沒有追求名師名家的勇氣與執着,但《愛心與教育》給我感動,給我思考,給我方法與力量!在今後的教育征程上,我會像李鎮西老師一樣“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同時,我也會因學生的健康成長去享受自己的幸福。(張婷)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2

幾個月前,出於要完成上級交代任務,我把《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從學校圖書館帶了回去,捧讀這本書時,説實話,我真的沒打算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覺中,我就被書中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所投入,更為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這樣,我陶醉着、感歎着進入了一種會意忘文的閲讀境界,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省自身,反省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看看自己,走上講台也十多年了,隨着歲月的流逝已變得毫無稜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直到捧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識到,實際上所謂的平淡是平庸,是無為。

李老師説:“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

作為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為一名數學老師,由於帶2個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並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為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為他們的失敗而難過。

但作為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我們也都可以做到。可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而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呢?這是因為李老師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説“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跟李老師比起來我感到卑微和慚愧,回想以前,面對個別孩子的頑劣和鬆散,尤其是反覆不定時,我總是忍不住會煩躁,會發怒。可每當發過脾氣,總會有一點自責:他們畢竟還只是孩子!

於是,每次我又都會找藉口親切地同他們聊聊天,似乎這樣心裏才有一點平衡。現在想起來,孩子們曾經給過我多少尊嚴和寬容啊!和他們的愛比起來,我們這些老師甚至是大人的愛附加了太多的東西,顯得那麼單薄!試問自己;對於一個責備或是訓斥過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長,你能這樣去寬容和包容嗎?可這些孩子們能做到。

他們眼中沒有絲毫的雜質,透出的都是單純、坦誠。跟李老師相比,我的學生一樣需要老師去呵護、去關心、去琢磨、去引導。人之初,性本善,在這個社會給予孩子更多影響之前,我們必須把他們培養成品行端正、熱愛生活、富有理想、朝氣蓬勃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積極進取、敢於創新、富有個性、獨立見解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自信自強、永不屈服、愈挫愈奮、樂觀向上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興趣廣泛、身懷特長、善於協調、精於應變的學生。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説:“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回首十多年的教學過程,我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

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你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説,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3

《愛心與教育》終於讀完了,花了幾個晚上,良久無言。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這不是坐在書齋裏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着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這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文字:沒有屠龍的玄虛,沒有弄巧的文筆,沒有油滑的高調,沒有剪切的痕跡……這是我所熟悉的文筆:樸素中閃爍着華美,流暢中滲透着憂慮,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動着智慧……

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的枝頭最美的花!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裏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我一直固執的認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是相當少,怎樣悲觀的估計都不過分,而且到現在,愛心越來越成為教師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就更屬鳳毛麟角!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為,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感受很多,難以一一述及,這裏選一則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點思考,算是給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萬同勾起的回憶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

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閲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

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我讀書喜歡反觀自身,一路閲讀中,我在問自己:如果萬同是你的學生,你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鎮西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傷心,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會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來勸慰自己,會理直氣壯地讓萬同清除出班級,而自己沒有半點良心上的不安,因為自己已經盡了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

然而,教育,僅有愛心是不夠的。這一點,鎮西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所以,在愛心的背後,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甚至有對學生必要的懲罰。而鎮西師廣博的知識,深厚的學養,更使得鎮西師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師,而進入到了對教育本質,特別是德育本質的思考,《德育觀念十大碰撞》就是這一思考的產物。我相信,正是因為有了諸如《愛心與教育》這樣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考,才會有後來的《民主教育論》,那是鎮西師真正成熟的教育理論!

即使如此,對《愛心與教育》,我在感動乃至於震撼之餘,還是有幾絲隱憂。

我聽到一種説法,李鎮西不可學!

不可學之一,李鎮西每天工作多長時間?細細一想,這個問題並不可笑。這筆帳並不難算,還不包括物質上的付出。有很多時候,節假日甚至春節,鎮西師是和學生在一起的,那麼,鎮西師算不算一個合格的丈夫,合格的父親?

不可學之二,教育是萬能的嗎?一個調皮的學生,需要教師調動多大的精力?而在世風日下的今天,在講求效率的當下,教育者能與世俗對抗多久,對抗到什麼程度?

不可學之三,在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學校給李鎮西們究竟留下了多大的空間?學生們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重視分數以外的東西?當整個教育體制並不特別有利於人的發展的時候,一個普通教師如何能夠與整個制度對抗,從而一步步地落實自己的理想?

這些問題值得思考,然而正是這些問題,反襯出了鎮西師的偉大,反襯出了鎮西師的人格魅力!

是的,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4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於我來説,家庭生活和學校工作,讓我閒暇時間不在向學生時代那麼充實,讀書自然無疑是開闊我個人視野最好的捷徑。尤其是讀教育類的專著時,經常便會對號入座,感覺身邊發生的好多事和書上講的比較類似,可以在書中學習到怎樣教育教學,從中獲得許多有益的啟迪,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從容,這樣的感覺的確很真實也很充實。

回顧教書生涯,已走過了18個年頭。隨着現今教育發展的態勢,當前要“做一個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過一種有尊嚴的教育生活。”可為是作為今天的人民教師的一個終極目標。近些天裏,我在一個星期內,細細研讀了當代堪稱教育名家李鎮西老師的代表作《愛心與教育》。感受頗深,在書中受到了很多啟迪。

體會之一:教師更應多讀書,讀各種各類的書,尤其是名家名著更要捧讀不輟。都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確實有這種感覺,讀書不僅增長見識,還可以在寫作時有所借鑑。李鎮西老師經常向學生推薦各種有意義的課外讀物,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例如:他在給楊守豐書信中的結尾推薦他閲讀陳祖德的《超越自我》和茨威格的《人類的'羣星閃耀時》以及《傅雷家書》。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同時可以讓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的動力。當然,

推薦給學生讀的書李老師都是先讀過的,有的學生甚至從李老師的書架上借書去讀。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學習。讀書可以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更豐厚,能夠承載更多生命的底藴。讀書伴隨着積累,然而才能在需要的時,才能活學活用,信手拈來,對於教師更能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適當的精神營養。

體會之二:教師應該真誠地喜愛學生,並走進學生的心靈。李鎮西老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為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老師高尚得多。在這裏,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我也和李鎮西老師在書中坦然自述的一樣,是個急脾氣的人,有時和學生之間難免因為急躁而發生不該有的誤會,特別是和那些學習、紀律上的困難生,還經常怨聲載道的,每次過後,我都後悔不迭,但學生從來不跟我記仇,一節課的時間,他們又和你玩在一起;反思一下,作為老師覺得很慚愧,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麼天真無邪呀!今後,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進步,並和學生一起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鑑。例如:我

班的彭宇航同學,性格憨厚,思維緩慢,做什麼事都拖拖拉拉的,尤其是每次作業,所有同學都能當天完成,可他待到第二天也不能交納,錯誤率高。面對這樣的孩子,我時常表現急躁催促,對他大發雷霆,可是於事無補,成效不佳。時後與他拉近距離,細心談話,加以耐心輔導,發現他的數學思維不是我之前個人認為那樣不可救藥。所以我們對學生真正瞭解了,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去關愛他。你才會體會到我們的孩子是懂事的,是會對老師有種莫名的感激之情。

體會之三:做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師職業,固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面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但更應遵循教育的規律。在《愛心與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九問”,而在“手記三”中他在指導優生學習時提出了“每日十問”的要求:“一問今天在家早讀外語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麼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複習沒有?五問今天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天做過閒事沒有?七問今天“過電影”沒有?八問今天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天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天有無浪費的時間?”他要求學生把這十個問題製成表格,每天按實際情況填寫。並鼓勵學生“一兩天做到這每日十問並不難,但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唯有這樣,你才

能真正步入學習的良性循環。”我對比了一下,我也經常建議學生問問自己今天學習了什麼內容,今天覆習鞏固了嗎?今天預習下一課了嗎?一部分學生真的在做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學生還是學無習慣,亂了一團,所以必須經常指導個別學生學會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愛心與教育》給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覆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5

《愛心與教育》是著名教育家,特級教師,班主任工作者李鎮西老師和一羣孩子們的故事,李老師用很多真實事例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李老師的回答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

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對學生的愛。他記住每一個學生的生日,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假期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家訪等等,讓我由衷地佩服、尊敬李老師!

這本書記錄了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的真摯的愛。李老師與學生的交流總是充滿無限真情,他説,教師首先要認清自己的教育活動的目標,不是成績單,不是分數,不是錄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李老師告訴我們,這樣的人才,不僅要讀書,還需要終生有讀書的興趣,求知的慾望,並且有能力自己學習,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有能力吸取這些知識。同時,還要能夠正確地處理社會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要有堅強的意志和優良的品質。”

讀《愛心與教育》,常常被李老師的一些別出心裁的教育設計、教育藝術所打動,如每天給學生讀報、讀小説連載,編寫“班級史冊”,和學生通信,尤其是在對後進生的轉化與優秀學生的培養與提高上他獨到的一套。他的寫“家校聯繫本”、填“報喜單”、遊玩、集體評議、每日九問、寫“靈魂的搏鬥”、學生作文表揚、推薦好書等,所有這些都是李老師教育智慧的表現。他的'這些做法,時時處處體現了一個名師的高明,他總是以自己特別的方式來啟迪學生的心靈,來走進學生的心靈。

從教13年來,我自認為自己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可讀完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一書,我對師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是一門學問,作為教師要用心琢磨,因為老師的行為在學生們的心裏會種下深刻的印象。李鎮西老師讓我對熱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愛學生,不僅僅只是關注學生的成績,而是應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負責;是應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愛學生,應用博大的胸襟對學生施予寬容。“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責任感。

今年我帶的是20xx屆高一7班,開課後不久要交校服費用,我的要求是交東西統一時間,統一交齊,不能拖沓,否則最後上交的同學負責全班上報,我在班裏和家長羣通知後,待到交錢時,有一個男生小范同學還有一個女生小丁同學,他倆沒有按時交齊,班長拿了大筆現金很為難,我想這也是一個教育機會,我讓小范同學拿着錢,待第二天他帶了錢後負責上報,小范有些不高興的拿錢走了。第二天,兩個班長委屈的跑來説錢少了40元,我讓班長叫來小范同學,進辦公室後他告訴我説他也不知道,班長埋怨小范同學收錢不數,小范説他不知道,我看他倆就要吵起來了,我問小范事情的原委,他説他昨天把錢放在教室裏,今早帶上自己的錢就一併交給班長他沒數,我一聽頭都大了,將近4000多元錢放教室裏,我覺得這兩個班長和小范同學都要好好認識這件事,我對小范同學説,上交東西這在一個人生命中有很多次,能按時上交這是一個信守諾言的行為,沒有信守諾言就要承擔責任,你和小丁同學沒有按時交,我把任務交給你,是因為你是男生,你以後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你就這樣把錢放教室裏,如果丟了呢?小范同學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睜大眼睛不説話了,我説這就是責任問題,還好,錢沒有丟,我們都很幸運,那現在差40元錢,怎麼辦?我問他們三個,就在小范要開口説話的時候,我説,這次我把這個錢補上,三人都很意外,我接着説,但是我有一個條件,他好奇的看着我,我説大學聯考後去打工掙錢還我,兩個班長和小范同學重重的幾點了頭,鬆了一口氣,後來,兩個班長對我説,他們去交錢的時候收校服錢的老師説,不能讓老師墊錢,又把錢退了回來,我告訴班長不告訴小范同學,讓他記住這件事,這件事也讓我知道了,對學生的教育在每一件正在發生的事情上,現在小范同學做事感覺就靠譜多了。在班裏我也對全班同學説了這件事,我覺得這也能讓其他同學知道做事一定要有責任感,教導自己手裏的事情和東西一定要負有責任,最起碼貴重物物品不會隨手亂放。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6

我認識李鎮西老師是在“教育在線”上,我經常走進“鎮西之家”,傾聽他娓娓道來的故事,聆聽他對於青年教師困惑的解答……那時候,我的腦中出現的始終是一個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師長。常常被他的故事感動着,常常為他的言論而折服,我從來不想去考慮別人的爭論,我就堅定地認為:一個充滿愛心的人,就一定是個好人。

捧讀《愛心與教育》,就像又一次走進“鎮西之家”,而這一次,我走得更深,時時感慨着,時時唏噓着,被平凡的小事而感動得淚如雨下。終於讀完了這本書,當我合上封面的那一霎那,我又一次深深地感觸,做一個教師,愛心比起其他的任何東西都要來的重要。如果説最初的愛來自於職業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麼,能讓這愛綿延不絕的,是我們的“心”。

微笑是愛心的反光鏡,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是清香宜人的玫瑰,是哺育萬物的陽光雨露,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

我,作為一位幼兒教師,也是深深地愛着孩子們的。我會為孩子在園裏磕着碰着而憂心忡忡,我會為孩子的一點點不良習慣而發愁,我更會為孩子的一點進步而感到欣慰……但,我的愛常常被我的暴躁淹沒。一時的愛與安慰,我能做到。但是,我卻無法做到始終如一。李老師不僅能堅持不懈地播撒愛的種子,細心呵護着那顆顆幼芽,讓他們不斷地成長,而且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生活、愛社會、愛家鄉、愛國家……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我們的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而李鎮西老師認為情感不是教育的全部,但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他用童心喚醒愛心,用愛心滋潤童心,用自己樸素的行動,實踐着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很多很多: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有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有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有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但是最能打動我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真的很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閲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後進生真的是很難很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

我也是教師,從事了5年幼兒教育的教師,面前的孩子千差萬別,面對他們,我相信自己有愛心,但是我也在問自己:我有耐心嗎?我有足夠的耐心對待有這樣那樣問題的孩子嗎?我能用自己的微笑驅散他們幼小心靈上的陰霾嗎?

我們班有一位幼兒叫妞妞,性格極其內向,生活習慣也比較薄弱,她從不願意和老師交流甚至是打招呼,從不願意在幼兒園中吃飯,更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一個學期過去了,雖然我們幾位老師都盡了力但是她的進步還是不盡如人意。看完《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我決定用心去對待她,積極鼓勵她。一天她早上來園時又突然一言不發,不願意和我們説“早上好”了,而且還躲在奶奶後面不願意出來。奶奶有點生氣了,剛想訓斥她,我就馬上阻止了她説:“妞妞笑嘻嘻的,一定是已經在心裏打過招呼了,對嗎?”她看了看我,點了點頭。第二天,她又躲在了奶奶後面,但是輕輕地説了聲“老師早”。我馬上走過去笑着對她説:“嗯,你的聲音真好聽!老師最喜歡聽妞妞説話了。明天大聲説,讓小朋友們都聽到,可以嗎?”她沒有回答我,但是我看到她的微笑了,我也知道她已經在心裏默許了。果然從此後,她越來越大膽了。

愛學生,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善於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鎮西老師在他的博客上曾經這樣寫道:“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樸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嚴是學生給的!”他所做的一切,證明了這句話的價值。我想説,教育者的快樂也是學生給的。一個真正走進學生心靈世界的人會把學生的幸福當作自己的幸福,把學生的不幸當作自己的不幸。

我們在付出努力的時刻,正是播種,創造,幸福快樂的過程。因為你快樂,所以我快樂,因為你幸福,所以我幸福。我願意像車輪一樣,永遠向前滾動下去,用我的付出創造更多的幸福,把幸福帶給更多的孩子。我也願意,在我平凡,瑣碎的每一天,感受辛苦過後孩子們帶給我的特別的幸福時光。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7

斷斷續續讀完李鎮西《愛心與教育》。雖然不如書中所説的某些讀者“流着眼淚讀完這本書的”,也絕不會在電話中“泣不成聲”地向他“訴説自己的感想”,甚至對這本由我們副校長“極力推薦”的名著還有小小失望,不過充塞在這本書每一個角落的“愛心”,確實讓我感動。

貫穿全書的,是一個“愛”字:“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們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無疑會使學生親近我們並樂意接受我們的教育,但僅此於此是遠遠不夠的。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教師真正的尊嚴,從某種意義上講,並不是我們個人的感受,而是學生對我們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他愛得真實,愛得徹底,愛得偉大。只有愛,才能激起學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為國家、社會創造更多温暖與和諧。以前我認為,有兩類人是不能辦教育的,一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一是商人。急功近利者勢必追求短期效果,無視教育規律;商人重利輕義,把教育作為賺錢工具。現在我覺得,有兩類人是不適於呆在教育戰線的,一是把教育當成飯碗的人,一是不具備愛心的人。如果每個人都能象李鎮西那樣愛學生,或者學到他一半,那我們的教育或許會發達得多。

我也很愛學生,尤其愛那些眼睛清純透亮的學生,那些心地善良、積極向上、有獨立思考能力、善於溝通合作的學生。可我對學生的愛還沒有達到他那樣的境界,還沒有達到向學生“還債”的程度。李鎮西在書中,反覆強調他的學生請他吃什麼東西,或在畢業多年後給他寫信、寄賀卡、打電話,等等等等。所有這些對一個老師來説,都是極大的安慰,也是教師價值的體現,更是教師非常在乎的東西。由此我想到一個問題:“愛,真的'不求回報嗎?”很多人,包括父母、老師、戀人們在發表愛的宣言時,都會強調:“我愛你,我不期望從你那得到什麼!”事實上,當子女忤逆,當學生忘本,當情人反目時,凡正常人都會有悔不當初的感覺,對對方都有許多怨恨,對人生也會生出許多悲觀、痛楚的幽怨。因此成功的愛的教育,不僅是老師愛學生,更應是“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養成一種愛的素養,將“小愛”發展成“大愛”,將“獨愛”發展成“眾愛”,在這些愛中,當然也包括“愛的回報”!

李鎮西在對頑童的轉化與優秀學生的培養與提高上有他獨到的一套。很多班主任在寫班主任計劃或總結時,都會提到“抓兩頭,促中間”,都是大而空,沒有多少可資借鑑之處。我以前也會這樣寫,可在具體的做法上與李鎮西相比卻有天壤之別。他的寫“家校聯繫本”、填“報喜單”、遊玩、集體評議、每日九問、寫“靈魂的搏鬥”、安排當班幹部、對手競賽、學生作文表揚、推薦好書等做法都很值得我學習。在我的教育理念中,很關注學生自尊,特別害怕傷害到學生“弱小”的心靈。我也曾經想過要採用集體評議的方法去促進某些學生,可又擔心負面影響更大。剛開學的時候,我看到某些班級大張旗鼓地對學生進行綜合評比,並在教室前面大肆張貼,很反感這種做法。一段時間後,一想到期末要對學生進行德育綜合評比,我又擔心沒有操作依據,便學着其他班的做法在我班上嘗試了一段時間。實際上這種“加分”、“扣分”辦法並沒有多大實效,我也不太重視這些評分,實際上學生的道德品質是不可量化的,學生犯錯誤也是可以諒解的,要不要學校幹什麼,要老師幹什麼?由此看來,我還沒有“開創”出自己的一套,缺少自己的理念“操守”。

上次在南海培訓時,黃甫全教授就對行動研究和敍事研究做了淋漓盡致的批判。他認為:教育敍事研究中的故事,其真實性和客觀性無法檢驗和保證。由於“隱私”的存在,會導致“掩飾説謊”現象;為了杜撰“美麗故事”,有的“研究者”會“偽造數據”,並對“事件加工”,造成“數據失真”。教育敍事“缺乏普遍的解釋力和推廣性”,“個體行為,難以羣體化”。讀李鎮西的教育案例,正有同樣的感覺。由於地區、年齡差異、個性心理的不同,使李鎮西里講到的很多東西尤其是在“優生”的提高上似乎很難操作。這是個“浮躁”的社會,人們看到的永遠是那些成功者的“經驗”。比如周弘,在培養失聰的女兒周婷婷成材上,確實非常成功。可他進而要把他的教女經驗上升為“賞識教育”,未免有點牽強。不知是“賞識教育”推廣者們過分的宣傳還是家長們的過分狂熱,“賞識教育”每到一地就在一地掀起一股熱潮。教育是個複雜的東西,並不僅僅是靠“豎大拇指”就可以成功的。如果“豎大拇指”就可以了的話,周弘也不用打婷婷耳光了。我們社會已經夠浮躁的了,我們的孩子已經夠脆弱的了,我們並不需要“賞識教育”來加重社會的浮躁,我們更不需要“賞識教育”來弱化甚至消除孩子的受挫能力——當然,教育絕少不了賞識。在一片讚美聲中長大的孩子,參加工作後,該怎麼面對社會的陰暗?該怎樣應對人生的打擊和各種苦難?

不過很明顯,在教育這條路上,我還需要更多的磨練,更多的學習,更多的理性思維,更多的積極探索……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8

週末兩天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該書描述的是李老師與中學生們的成長故事,但是書中的一個個感人故事依然深深的打動着我,。作為一個年輕的班主任,讀了《愛心與教育》後,那真實的文字不斷衝撞我的靈魂。尤其是對後進生漫長而艱難的轉化,李老師那份對學生的博愛之心,關切之情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後進生萬同,他用關愛和平等一直激勵着這個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長,三年的國中生活記錄着他們彼此的寬容和信賴,我讀懂了師愛是發自內心的真誠。閲讀中,不斷地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找他談心,給他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難過,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我會用“教育不是萬能的”來安慰自己。在七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班主任,必須熱愛後進生(愛優等生可以説是所有教師先天具備的),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探索研究新的後進生轉化方法,卓有成效地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對待後進生,應該牢記陶先生的諄諄告誡:“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的罵聲中有愛因斯坦!”我總有這樣的平凡信念:不管班裏的學生多麼後進,不管教育後進生多麼困難,既入我班,我即負責,每一個孩子我都不拋棄,也不允許他們自我放棄。

我只期望能夠盡我的努力,去引導我的每一個學生在道德上都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我一直為夢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而努力工作。回想着班主任生涯的點點滴滴和充實的生活,我無怨無悔!蘇霍姆林斯基曾感歎:“從我手裏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無可挑剔的模範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作為教師,千萬不能因為他(她)是後進生而放棄對他(她)的培養與轉化,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關懷學生的精神成長。在面對後進生時光有愛還不夠,還需要有智慧的愛,用智慧去喚醒他們心靈深處的良知,激發他們“想做好人的願望”。遇問題時要多想“怎麼辦”,而不是“為什麼”,與後進生們一起編織“不拋棄,不放棄”的故事。我坦言:我在學李鎮西,但不做李鎮西,因為我和學生在編屬於我們的故事。

《愛心與教育》終於讀完了,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每一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為,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閲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當整個教育體制並不特別有利於人的發展的時候,一個普通教師如何能夠與整個制度對抗,從而一步步地落實自己的理想?這些問題值得思考,然而正是這些問題,反襯出了鎮西師的.偉大,反襯出了鎮西師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也在想,其實這本書裏面記載的許多案例,都有它具體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時代背景,而現在的社會又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刻舟求劍,膠柱鼓瑟式的閲讀或許並不聰明,重要的是這本書裏所體現出來的教育者的愛心,教育者對教育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對大寫的人的張揚,應該成為我們從事教育的這個羣體的出發點。是的,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9

寒假裏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真是讓人感動。

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着愛的火花。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我們也都可以做到。可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而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呢?這是因為李老師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説“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作為一個幼兒教師,面對着一羣天真無邪、稚淳可愛的孩子們,我們又傾注了多少愛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説:“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一、媽媽的慈愛

“擁有媽媽般的慈愛”這是對幼兒教師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每一個孩子最需要的心靈呵護。對於新小班的孩子來説,教師給哭哭啼啼的孩子一個輕輕的擁抱、一個甜甜的笑臉會讓他們獲得心靈的安慰。而對於中大班的孩子來説,他們則少了一些乖巧,多了一些頑皮與個性,隨之增多的自然是些“麻煩”與“不聽話”,但是如果我們付出的是媽媽的慈愛,那麼我們會把他們看作是自己的孩子,再多的不聽話,再多的任性,有的也只是寬容和正確的引導。

冰心説過:“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每個人都需要愛,孩子更需要愛,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也是獲取為師之樂的最大保證。

 二、教師的真愛

《綱要》中提到“要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係,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孩子與教師、同伴交流”,因此,教師的真愛成為構建這一和諧關係的首要因素。我們在教學中要學會以一顆真愛的心去面對孩子,用真愛去融化孩子的心靈。及時發現孩子們點點滴滴的進步,哪怕是稍縱即逝的閃光點。

班級裏有個叫路路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較弱,已經大班了還不會自己吃飯、穿衣、整理牀鋪,動作發展也很差,所以每次活動都會點到他的名字,漸漸的,班裏的其他孩子也都認為路路是個笨孩子,經常會聯合起來欺負他。如有一次自由活動時,一羣男孩子擠在一張桌子玩玩具,路路感到好奇也擠過去,可遭到了拒絕。當有個孩子把玩具弄壞後還要向老師告狀是路路弄壞的。怎樣才能讓其他孩子改變對路路的看法呢?路路是個很大方的孩子,他自己有了玩具每次都主動會讓別人玩,於是我經常在同伴面前表揚他;路路雖然動作發展較差,但他的想象力很豐富,思維表達能力都較強,每次上課時都積極舉手發言;上識字課時,老師剛教好生字他就都記住了,每次比賽都能贏。平時我也經常提醒他不要去搶別人的玩具,不要和別人鬧矛盾。通過教師的肯定、表揚,其他孩子對路路的態度改變了,路路臉上的笑容也更加燦爛了。有時他會説:“徐老師,我喜歡你。”真愛讓我走進了孩子的心靈世界,促進了師幼關係。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0

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被李老師的愛心與耐心感動着,更被李老師的教育智慧所折服。

一、巧抓時機,建設班級輿論的智慧

健康的班級輿論可以增強學生行為的自覺性,增強教育的力度和説服力,對個人的不良行為有很好的制約作用,有利於學生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形成集體榮譽感,養成良好的品質,改正不良的作風。

李老師在對“後進生”進行教育時,善於抓住一切時機促進良好班級輿論的形成。用力老師的話來説,就是“善於巧妙地把自己對學生表揚和批評轉化為集體輿論的褒貶”。萬同作弊後李老師沒有采取簡單的批評、處分,而是不動聲色的對全班同學進行了一次深入心靈的集體主義教育:先發動同學們組成“幫助萬同小組”幫助腳骨折的萬同去看話劇,以及萬同平常遇到的困難:像上樓進教室、課間上廁所、放學回家等,全包給“幫助萬同小組”了。

還號召其他同學尋找機會隨時向萬同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讓萬同感受到班集體的温暖。安排好這些事,李老師巧妙地把萬同的作弊放到影響班級榮譽的高度,讓全班同學每人給萬同寫一封信談談對萬同作弊的看法。大家從集體主義的高度,用真誠的話語批評了萬通的作弊行為,並勸説萬同改進缺點。通過這些做法已經促進了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班級輿論的形成。但是李老師利用此事進行班級輿論建設的活動還沒有結束,在萬同傷好後,李老師又組織全班同學討論關於萬同作弊的處理辦法。

同學發言非常積極,他們在發言中充分肯定了萬同這段時間的進步,也誠懇地指出了他還存在的一些不足。絕大多數同學都希望再原諒一次萬同,不再給他處分,可以看出同學們團結友愛、扶持正氣、伸張正義、制止錯誤思想、阻止不道德現象的班級輿論已初步形成。

我們做班主任的都應該學習李老師,在看似平常的“小事”中挖掘教育的契機,促進良好班級輿論的建設。

二、巧用班級輿論教育“後進生”的智慧

李老師在教育“後進生”時,不是簡單的説教,而是巧妙地利用班級輿論,使他們揚善棄惡,在班級輿論的軌道上健康的成長。

萬同由於脱離了昔日的“兄弟夥”而被“兄弟”們暴打,在這個可能使萬同動搖決心的時刻,李老師發動全班同學給萬同寫信,安慰萬同、鼓勵萬同堅決與“兄弟夥”決裂,回到集體中來。在這種正氣、温暖的,來自整個班集體的真誠關懷中萬同堅定地回到了班集體中。

最讓我佩服的是李老師為了轉化萬同,提前兩個月佈置期會考試作文題《我為萬同的進步而高興!》或《我為萬同的退步而痛心!》,巧妙地把萬同置身於全班同學的監督之中,又讓每一位同學有意識的關注萬同的表現。別出心裁的作文題目成功的讓萬同的成長搭上了集體輿論的快車,使他不得不成長。

每個“後進生”都有向善的一面,只是缺少動力。巧妙利用班級輿論可以給他們改進缺點、積極向上的動力。

三、慧眼看問題的智慧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很多容易被忽視的細節都沒有逃離李老師的思索。經常被我們當成無可救藥的、不可改變的“雜症”,經過李老師的分析都找到了“解藥”。萬同上進後的一次反覆——上英語課時往同學生身上貼了一張糖紙。這種現象在大多數老師看來,是很正常的.,像萬同這樣“頑劣”的學生能取得那麼大的進步已經很不容易了,這些做小動作的毛病是改不了的。可是李老師卻看着這張糖紙悟出了大道理:如果不讓萬同在學習上產生愉悦感,僅靠意志來維持紀律是不可能的!

萬同在當學校“糾察員”期間,對一位批評他的七年級班主任進行了“報復行動”星期六,學校沒有上課,他一人溜進學校,到七年級年級辦公室。一腳把門踢開,進去以後,在七年級2班班主任老師的辦公桌抽屜裏亂翻,把幾本書撕碎了,把墨水瓶砸碎了……最後,偷了一支圓珠筆、兩瓶沒吃完的咖啡和三袋土豆片,揚長而去!遇到這種情況,很多老師都會對萬同失望的。真是“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呀,遇到這樣反覆犯錯的學生,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會放棄,覺得這樣的學生無可救藥。李老師卻對萬同的所有表現進行分析,找到了癥結所在:萬同的反覆是因為脱離了班級輿論的監督!

教育是個平凡的事業,在這平凡的工作中,在平平常常的小事中,李老師總是能智慧的掀起驚天動地教育的浪花,淨化學生的心靈,堅定學生的意志。我們每個肩負教育重任的班主任,都應該學習李老師的這種用不平凡的思維分析平凡事情的精神,學習李老師用個案促進班級良好輿論形成,又用班級輿論糾正每個學生行為的智慧,做個智慧的班主任!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1

泰戈爾曾説:“愛是亙古長明的燈塔,它定晴望着風暴卻兀不為動,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今天我捧在手裏細細品味的時候,被書中無數個故事深深的打動了。

《愛心與教育》——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可以説,這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書。這本書處處洋溢着濃郁的情感力量,它用愛打開了人的心扉,引導我們永遠保持一顆勇於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閲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心與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我們對此的態度可能不同,但它一定會引發了我們對於愛心與一些思索。

《愛心與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從而使他們心存着一份愛。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一定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也享受着許多別人的疼愛、關心與幫助。我很希望我們享受那份極為普通的愛心與時候,也會付出愛心給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愛,不分大小多少,小到一句問候,一個擁抱,大到愛心捐獻,希望工程,社會保障……這其中都包含了愛。但人們常常忽視了愛心與存在,就如父母的愛,人們似乎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並不需太多的付出與回報,甚至還無形中拒絕着父母的愛。這樣的人走不了多遠。

李老師在書中提到:“愛是打開學生心靈之門的金鑰匙。”因此我們應該給學生以愛,這種愛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們當朋友的朋友之愛。當看到李老師與“後進生”萬同的故事時,我是如此感動。作為一個老師,能夠對一個學生費如此大的心思,那麼什麼樣的學生不會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學習李老師善於鍛造"優秀學生"的.卓越人格;實施民主科學與個性化教學,把更多的關注投向"後進生"。

像李老師那樣,懷着強烈的人道主義情懷,給"後進生"們以心靈的呵護,幫助他們樹立起人的尊嚴,設法喚起他們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師書上提到的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銘記於心,"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讓自己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偉大,對祖國、對社會、對學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讓學生有這種感覺,幫助他們認識生命的偉大,找到生存的意義。指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生命的舞台中演繹好自己的角色!讓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發射出不同顏色的光芒!

其實要像李老師那樣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因為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

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説,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説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除此之外,我在平時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對每一位學生都平等地愛。學生時代哪一位老師談吐幽默,學識淵博,真誠地關心愛護學生,就會對他產生好感,進而喜愛其所教的學科,自然學習上也學得輕鬆愉快,成績很好。這在我們當今,教育也要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學生才能敞開心扉接受你的教育,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愛是一種感受,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追求,是……無法用準確的文字形容愛心與定義,但是我知道,擁有愛心與人,付出愛心與心,人生必定是充實而無憾的。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2

注重親情,讓家充滿愛。高爾基曾説過:“誰最愛孩子,孩子就最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

在每一個教學班級裏,都存在一些潛能生,他們或者頑皮好動,惹是生非,或者膽小怕事,萎糜不振,在學習上得過且過,不思進取,令各科教師頭痛不已。

對這些具有問題行為的兒童,我們要關心愛護,給予他們相應的幫助和教育。在班級工作中,班主任更要有一顆仁愛之心,用愛心造就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為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基礎。班主任老師要認真分析每一個潛能生的落後情況,找出其落後的原因,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不歧視、不放棄每一個學生的同時,對問題學生多給一些偏愛,因為他們不象優秀學生那樣集百般寵愛於一身,不能充分享受愛的陽光雨露,我們要將更多的師愛分給更大的需求者,用愛心激勵他們求知上進。“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鎮西)

實際上,後進生非常渴望得到老師的理解、指導和幫助。當他們想傾吐自己的心裏話、傾訴自己的感受時,我們一定要用心傾聽他們的訴説,耐心體察他的心情,及時給予必要的安慰、指導和幫助。挖掘孩子的閃光點。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優缺點,潛能生也並非一無是處,對於潛能生身上表現出來的哪怕很微弱的閃光點,很微小的進步,我們教師要及時加予引導肯定。利用班集體的力量幫助他們。經常找他們談心,班上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要把機會讓給他門讓他來完成,並且讓班幹部在管理班級時,有意識地表揚他們的點滴進步;同時還開班會讓同學們幫助他們,讓他們感覺到集體的關心和温暖,不再感到被歧視與冷落。教師對於自己所教的學生,要了解他們、相信他們、尊重他們。應給他們充分的愛,經常鼓勵、幫助、督促他們,使他們產生欣慰、幸福的內心體驗,增強榮譽感、自信心、上進心,提高學習的興趣與內在的動力。當一個孩子對學習有了興趣與動力,他住就會自覺地發奮學習了。

李鎮西告訴我們:“孩子們與教師產生了朋友般的依戀之情後,點燃學生心中‘想做好人’的願望,便是教師實施教育的關鍵。蘇霍姆林斯基多次諄諄告誡教育者: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而且長期與頑童們打交道的經歷告訴我,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中‘一無是處’、‘不可救藥’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因此,對”後進學生”的成功轉化,與其説是教師向他們“灌輸”(即使是很巧妙的“灌輸”),不如説是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是有缺點的一個好人’的道德自信。我經常與‘後進學生’談心的話題,便是讓學生談‘我有什麼優點’;如果某一“‘後進學生’因為長期受斥責而喪失了道德自我肯定的勇氣和能力,我便讓全班學生幫他找優點。注意,教師這樣做,決不是僅僅是一種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種對‘後進學生’由真誠熱愛而產生的真誠信任。”

儒家講“愛”,所謂“仁者愛人”。這正是李鎮西的管理閃光的地方。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這當年然也沒錯,但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為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而李老師卻不止一次地説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以為然的結論!所以李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

教育需要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泰戈爾説過,不是錘的擊打,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才使鵝卵石日臻完美。愛非萬能,但若缺少愛,教育的成功便無從談起。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做一個有愛、懂愛、會愛的人,三尺講台便會變成愛的花園!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3

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藝術讓我一次次地反思自己與孩子們一起走過的日子,也一次次清晰地認識到:愛心是教育的本源,愛是教育的真諦。

魯迅先生説:“教育是植根於愛的。”這就是説,熱愛學生是教育成功的動力源泉。愛不僅僅是對學生的付出,同時也是自己的收穫。陶行之先生説:“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教師無私奉獻的愛心典範。只有達到這種境界的教師。才能更好地在教育中實現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師的人生價值。才能在教育中獲得喜悦。才能讓學生在愛中成長。

教育的愛,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它自然而然地貫穿於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也不聲不響地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更潛移默化地浸潤着每一個學生的心靈。這是一種最樸素而又最精煉的表達。教師享受着學生純潔的尊敬,就應該“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這一切都是應該的——因為我領了工資,我要對得起這份報酬;因為我享受過學生的笑聲與淚水,我要對得起這份真情;因為有學生是通過各種‘勾兑’才編到我班的,我要對得起這份信任;因為學生把我當作他們的朋友,我要對得起我的‘哥們兒’……” 教師對學生愛的表達是無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對痛苦的學生説句安慰話,對孤獨的學生説句温暖話,對膽怯的學生説句壯膽話。對自悲的學生説句自信話,對迷茫的學生説句開導話,對沮喪的學生説句鼓勵話,對受困的學生説句熱心話,對偏激的`學生説句冷靜話,對懶惰的學生説句鞭策話,對受冷落的學生説句公道話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且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時,不僅學生會把我們當作老師。而且這絕對是我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一道防線。

李老師在書中所講到的案例表明:愛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愛心能架起師生關係的橋樑;愛心能春風化雨,澆灌莘莘學子;愛心能薰陶、震撼學生的心靈。愛你的學生吧,只要你播下愛的種子。它一定會在孩子的心裏生根、發芽。愛,一切皆有可能。

在《愛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學生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他們的愛裏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閲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

讀了《愛的教育》一書後,我決定今後要不斷的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做法,也為孩子多付出一份關心與愛心與真心,發現孩子們總會相對的給予“回饋”。因此有“愛的教育”,才有“美”的回憶。

教師要教育不要訓斥:教育是引導而不是灌輸,視學生為“有”而不是“無”。訓斥則不容許學生説“不”,教育則潛移默化。教師要了解學生、認識學生、適時的讚美和接納、鼓勵與協助,培養學生挫折和容忍的價值判斷能力等等,讓學生快樂成長、茁壯,更會利用各種機會和家長取得聯繫,適時的提供教養子女的諮詢與方法,共同為學生的未來而努力。教師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學生的感受,學生的反應、學生的心聲也該仔細的聆聽李鎮西老師説,素質教育絕不僅僅是教育技術層面的事,他首先是一種充滿感情的教育,是充分體現教育者愛心與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

因為有了這顆愛心與童心,李鎮西老師幾乎整天都和學生泡在一起,把一位學生家長送給他的一筐雞蛋用煤油爐一天煮一個,全部又讓這位學生吃了;他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裏,揹着一位患病的學生步行上醫院,他還在每一個學生的生日裏給他們送上自己的賀卡……老師在用愛心感動着學生,學生同樣用童心來回報老師。

是的,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這首先讓我聯想到了我的中學班主任老師,他和李鎮西是屬於同一個年代的人,對待學生嚴格,有愛心,有着滿腔的熱情,他把正直、善良傳授給學生,他把青春把愛心統統奉獻給了學生。回憶十幾年的學生生涯,我很自豪成為了老師的學生,儘管十幾年過去,當初老師眼中那個單純樸實的學生已經結婚為人母,可是,我永遠都會記得老師的崇高形象,人的一生能夠遇到幾位這樣的老師呢,然而我卻遇到了,我是幸運的。老師的一生很平凡,但他的教育人生卻是永遠星光璀璨,在他的生命中能夠擁有像我一樣牽掛他的學生,他也是幸福的。

讀着李鎮西老師的故事,回憶着最尊敬的老師,我不斷地衡量自己,其實,我真的差得太遠了,自認為自己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也接受着家長和孩子們的對我的"有愛心的老師"的讚許,可是,當面對這樣一面鏡子的時候,我真的覺得很慚愧,如果我真的有愛心,班級裏就不會有像小雯那樣一個特殊的孩子,因為我的愛心不夠,導致與其家長產生的問題也就存在;如果我真的有愛心,班級裏那些特殊生就不會一直那樣沒有起色;想想我曾經的工作,想想我曾經的失敗,對比李老師這顆高尚的仁者之心,真是相形見絀,慚愧萬分。

冰心説:"有了愛,就有了一切!"只要心中有愛,這個世界上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那麼對於教育也同樣,只要自己有充分的愛心,就沒有解決不了的矛盾,如果問題依然存在,只能説明愛心不夠。

"以心靈贏得心靈,以人格塑造人格"這是李鎮西老師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導思想。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也正是作者愛心與智慧的昇華,也是一曲用愛心來譜寫的教育之歌!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4

今年寒假,我讀了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捧讀這本書時,説實話,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覺中,我就被書中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所投入,更為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所折服,蘆笛國小蔣金蘭:《愛心與教育》讀後感。就這樣,我陶醉着、感歎着進入了一種會意忘文的閲讀境界,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省自身,反省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

讀了這本書,我不由得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教書?或者説孩子們為什麼要上學?從這本書中,我得到了最重要的啟示,首先要認清自己的教育活動目標,不是一張張的成績單,不是分數,不是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在未來社會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過該怎樣幫助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但我從未想過,學生到底為什麼來上學?當我讀到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所以他會為大學聯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讀後感《蘆笛國小蔣金蘭:《愛心與教育》讀後感》。"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博大的愛啊!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也都曾做過。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而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這當然有本身素質的差異,但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説"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真的,跟李老師比起來我感到卑微和慚愧,回想以前,面對個別孩子的頑劣和鬆散,尤其是反覆不定時,我總是忍不住會煩躁,會發怒。可每當發過脾氣,總會有一點自責:他們畢竟還只是孩子!於是,每次我又都會找藉口親切地同他們聊聊天,似乎這樣心裏才有一點平衡。這些可愛的孩子們,不知道是真的原諒我,還是純潔無瑕的心根本就不會去多想,迴應我的都是真誠的笑臉。現在想起來,孩子們曾經給過我多少尊嚴和寬容啊!和他們的愛比起來,我們這些老師甚至是大人的'愛附加了太多的東西,顯得那麼單薄!試問自己;對於一個責備或是訓斥過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長,你能這樣去寬容和包容嗎?可這些孩子們能做到。他們眼中沒有絲毫的雜質,透出的都是單純、坦誠。跟李老師相比,我的學生年紀更年輕、心靈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護、去關心、去琢磨、去引導他們。人之初,性本善,在這個社會給予孩子更多影響之前,我們必須把他們培養成品行端正、熱愛生活、富有理想、朝氣蓬勃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積極進取、敢於創新、富有個性、獨立見解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自信自強、永不屈服、愈挫愈奮、樂觀向上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興趣廣泛、身懷特長、善於協調、精於應變的學生。

我喜歡隨意的生活,儘管我工作得也踏實認真。但讀完李老師的書後讓我明白"隨意或許是一種美麗,而執著卻是一片更燦爛的雲彩。"反思過去的"隨意"與"從容",越來越覺得我的隨意是低層次的,我的從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讀了這本書,讓我的心靈受到一些激盪,讓我漸趨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讓愛心與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5

讀完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為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説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李鎮西老師對愛的執著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他也收穫着學生的愛。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實許多老師都做過。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工作越來越沒勁?這當然有本身素質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執著,對愛的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説:“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職業。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老師對待萬同同學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李老師説:“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作為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

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為一名英語老師,由於帶多個班,周課時也多,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並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為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為他們的失敗而難過。但作為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説,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

李鎮西老師對待學生的平等態度,是我們教育者永遠值得學習的榜樣!他既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學生的“哥兒們”!學生曾有肺腑之言:“鎮西兄---血脈雖不相連,心靈卻永遠相通!”可見師生間的情感有多深!由於他贏得了學生的心,也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他實實在在地把自己一顆火紅的心投入到這個美好的事業中,實在可喜可賀!記得我在學生時代,非常討厭老師偏心,不能一視同仁。我在平時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對每一位學生都平等地愛這一點卻沒做到。學生時代哪一位老師談吐幽默,學識淵博,真誠地關心愛護學生,就會對他產生好感,進而喜愛其所教的學科,自然學習上也學得輕鬆愉快,成績很好。這在我們當今,教育也要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學生才能敞開心扉接受你的教育,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但是,教育僅有愛心也是不夠的。 這一點,李鎮西老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值得思考,然而正是這些問題,反襯出了李鎮西老師的偉大,反襯出了李鎮西老師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也在想,其實這本書裏面記載的許多案例,都有它具體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時代背景,而現在的社會又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刻舟求劍,膠柱鼓瑟式的閲讀或許並不聰明,重要的是這本書裏所體現出來的教育者的愛心,教育者對教育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對大寫的人的張揚,應該成為我們從事教育的這個羣體的出發點。

是的,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k1452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