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讀《最美教育最簡單》有感

讀《最美教育最簡單》有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最美教育最簡單》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最美教育最簡單》有感

讀《最美教育最簡單》有感1

朋友推薦了一本書——《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作者尹建莉。一放寒假,便在網上訂購了一本。

不上班的日子是安逸的。每天做完家務,捧起書本,與孩子一道,讀讀書,發現,讀書比上網有意思的多。不知不覺,一本近400頁的書,十幾天就讀完了。

書讀完之後,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時候聽過的一個民間故事。説的是有三位父親,經常到廟裏為兒子祈福,天長日久,感動了菩薩。有一天,他們被菩薩同時請了去,允許他們從眾多寶物中挑選一件,送給兒子。第一位父親挑選了一個鑲嵌着寶石的銀碗,第二位父親挑了一輛包滿黃金的馬車,第三位父親挑了一副鐵鑄的弓箭。得了銀碗的兒子,每天熱衷於吃喝,得了金馬車的兒子喜歡到街上招搖,得了弓箭的兒子每天到山野間狩獵。多年後,三位父親去世,愛吃喝的兒子坐吃山空,最後不得手端銀碗去討飯。愛招搖的孩子最後沒了招搖的資本,只得用金馬車上的金片換糧食度日,會打獵的兒子練就了一身狩獵的好功夫,經常扛着獵物回來,一家人有酒有肉,有吃有喝,一輩子不發愁。這個樸素的故事寓意是深刻的:作為父母,如果我們留給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財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給孩子留下一些生產性的、可持續性的財富,才是真正對他們一生負責。

是啊,時代發展到今天,什麼是我們能送給他們、可保障他們一生幸福的最可靠的寶物呢?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用具體的案例,就像講故事一樣,讓我們明白了我們應該送給孩子什麼樣的寶物。

第一件寶物是:閲讀。閲讀不但可以塑造一個孩子的智力,還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質。因為任何一本書,只要是一本好書,往往充滿真善美的情懷,這會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二件寶物是:自由。給孩子自由,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須給孩子"三權",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有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第三件寶物是:良好的表率。給孩子做出表率,不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麼樣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處時是什麼樣子。和孩子如何相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給孩子的,全在這裏面了。家長和家長的差別,不是身份、地或文化程度的差別,而是教育理念決定的教育手段的不同。手段的不同,區分出你給孩子的到底是銀碗、金馬車,還是一副良弓。

不是會生孩子就會做父母。一個人,沒有辦法選擇自己有什麼樣的父母,但可以選擇自己成為什麼樣的父母。愛孩子,就讓我們把這三件寶物送給他們:閲讀,自由,良好的表率!因為這是生命中最美的饋贈。

讀《最美教育最簡單》有感2

曾經讀過尹建莉老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書中傳達的有心無痕的教育理念,讓我感受很深。暑假裏,有幸又讀了尹建莉老師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字裏行間流露出教育的美麗和質樸,再次讓我接受了心靈的洗禮。雖然兩本書落腳點在家庭教育上,但書中列舉出很多案例,對教育方式方法進行論證,簡單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融合的方式,非常值得我學習借鑑。在孩子的教育上只有我們不斷加強自我教育能力,才能為孩子提供更寬鬆、愉快、深入的教育方式。結合我的實際,淺談一下我讀完這本書的兩點感受:

第一,最大的平等是信任。還有什麼比信任孩子更能讓孩子內心昇華起自我的榮耀感和愉悦感,當我們每天都質疑、否定孩子的動作、思想、言行的時候,孩子怎麼能自信,這樣的質疑其實就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力量,自己設定一個"法則",孩子為了取悦父母,終身糾結困頓其中,而失去了自我發展的動力。雖然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卻不要總把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灌輸給孩子,這樣就是取代孩子成為他靈魂的主人。簡單説,時刻記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以父母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的教導與訓誡,一旦失去了這種平等,孩子就很難和父母交心。對於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給予,不要質疑孩子的動機,處處為難,甚至指責"奢侈"、"虛榮",讓孩子以"乞討"的姿態出現,更不能在孩子有求父母的時候,趁機換條件,只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挫,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

第二,最豐盛的饋贈是自由。做了父母的我們,總是想教孩子這個,指導那個,殊不知孩子有無限的可能,如果操作不當,孩子終生在我們劃定的圈圈裏打轉,無法發展、成就自己的人生。雖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可是如果為了某一個規則和事件,整天呵斥、糾結、改正,父母和孩子之間豈不成了"貓抓老鼠",那孩子的某一個缺點恰恰得到強化,孩子怎麼能跟我們敞開心扉,彼此形成對立衝突關係。生命可以很輕鬆,比如一件很小的事情,可以大化小,小化了,如果揪住不放,孩子每天就戰戰兢兢,整天花費能量在考察你的目光上,沒有時間和精力發展自己。放平心態,孩子是普通人,開心、快樂、自由、健康最重要,其他的都是驚喜,沒有必要為了面子、權威意識、規則,而讓雙方糾纏不清,彼此敵對,這就失去了生命的意義。書中提到,近期有專家發現,自閉症孩子很多都出生在高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父母就寄予厚望,要麼父母忙於事業學業,將孩子託付給長輩,喪失了最寶貴的親子時刻,要麼從小對孩子各種"嚴格要求",代價就是失去了親密的關係和內心的自由。著名教育學家孫雲曉説過,親子教育的前提就是親子關係,沒有好的依戀關係,父母只靠權威管教孩子,終有一天將發生巨大的叛逆,也有可能孩子的自由意志被深深壓制,終身陷入自我封閉的枷鎖中,人生的幸福大打折扣。

最美的往往是最簡單的,愛是一門藝術,讓我們擁有一顆平常心,修煉自己,讓孩子在信任和自由中快樂成長!

讀《最美教育最簡單》有感3

讀完了尹建莉老師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呈現在眼前,滲透着智慧與愛,順其自然,不着痕跡,美得不可方物。方才明白,這美麗的教育並不簡單!

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個人的生命成長中,沒有比家長更重要的老師了。作為父母,如果我們只留給孩子一些物質財富或金錢是遠遠不夠的,只有給孩子留下一些生產性的、可持續的財富才是真正對他負責。

一、好習慣越早培養越好

記得我兒子剛剛出生時,因為種種原因,無人給我搭手,我不僅要一個人帶他,還要自己做飯,收拾家務,家裏的一切都得我去操辦。所以,凡是我收拾屋子或者洗衣服做飯時,他都是一個人躺在牀上自娛自樂。對面的鄰居總認為他很聽話,實際上僅僅是他習慣了一個人的娛樂。轉眼間就到了兒子上幼兒園的時間,我們把他送到班上時,看見很多孩子哭得上氣不接下氣,他卻高興地給我們説再見,讓我們放學後去接他。之後,我們慢慢培養他自己洗臉、洗腳、洗澡、洗頭等。開始自己洗不乾淨,我們再給他洗一遍,順便教他怎麼做才能洗乾淨。慢慢的,不用我們幫忙,他都能自己完成。通過這些小事讓孩子懂得了,做任何事情只有自己不膽怯,方法正確,堅持下去,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自己。

 二、教育贏在細節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簡單地告知與被告知的事情。有時候需要給孩子灌輸一種正確的理念,並讓它根植孩子的大腦中。”因為人的大腦具有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兒童比成人更加敏感,如果我們只在意自己説了什麼話,不考慮孩子聽後的感受,就很容易讓孩子捕捉到弦外之音。

有的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孩子寫到一半,不想寫了。這時候,爸爸或者媽媽走到孩子跟前:“乖,趕快寫,你看,你已經寫了這麼多,再堅持一會兒就寫完了。作業完成後,我們出去玩。”這句話看着沒有任何問題,孩子作業寫完了,就有時間帶他們出去放鬆了,勞逸結合嘛!可是,孩子聽到這段話,可能就不是這個意思了。你的一個“乖”,給孩子傳達的信息是:“要是我不寫完作業,就不是一個乖孩子了。”這樣,孩子可能會為了迎合父母做一個乖孩子而寫作業。或者孩子會想:“你哄着我把作業給你寫完,才帶我出去玩,我不想出去玩,也不想給你寫作業了。”然後孩子繼續在那裏磨磨唧唧,家長也在那裏生悶氣。如果孩子一放學,你就告訴他:“寶貝,今天飯後,我想出去逛逛,你想去嗎?”“去,我也想去。”“那好吧,你先把你的作業寫完,我等你。”如果孩子不想去,可以和他説:“其實我很想陪你出去走走的,既然你不想去,那你就在家先寫作業吧,需要帶什麼嗎?我回來給你捎上。”這樣的話,會讓孩子首先知道,作業是自己的,必須要完成的,而且完成之後,才可以自由安排時間;其次,大人也有大人的事情,他們在做自己的事情時,也給了自己足夠的尊重。

生活中有萬千細節,和孩子相處的每個細節中都有教育,所以我們應該時刻注意和孩子説話的方式方法,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並不是説我們和孩子説的每一句話都要小心謹慎,都要去設計,而是要不斷觀察孩子,經常反思自己,從觀念上提升自己。因為我們説話大多不是理性思考的結果,而是下意識的表達。我們的意識提升了,語言自然也就到位了。

三、藝術教育應該是甜的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是埋在每個生命中的寶藏。學藝術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讓他活得更高雅。隨着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上的興趣班五花八門,也讓很多家長眼花繚亂,於是就出現了跟風的現象。有人説學這個好,家長趕快給自家孩子報這個興趣班,有人説那個好,又去給孩子報那個,結果是孩子的興趣班一大堆,都不是孩子喜歡的,又給孩子增加很多負擔。所以我們在為孩子選擇時,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愛好,再去考慮它的實用價值。

當時給我兒子選擇報跆拳道時,就有很多人反對。有的説,他本來就好動,要是讓他學跆拳道,一定會更好動;也有的説,男孩子學跆拳道不好,要是以後長大了,大人管不住了,愛打架咋辦。包括孩子的爸爸也不願意。不過,在孩子的強烈要求和我的堅持下,孩子還是如願以償了。記得他上第一節跆拳道課時,是那麼興奮,看什麼都很稀奇,看着大孩子翻跟斗,他也跟着一起翻,結果不小心把腰閃了,我看着他難受的樣子,讓他回去休息幾天等好了再去,他怎麼都不願意。他學得一絲不苟,只要教練教的動作,他都認真按要求去做。那一刻,他是自由的,也是快樂的;那一刻,我看到的不僅是他技藝的進步,更看到他為自己的選擇而負責的態度。這不正是我們做家長的期望看到的狀態嗎?

作為父母,對於孩子學的藝術類興趣班,我們更多的應該是理解,不逼迫。無論孩子選擇什麼,都應該給予正確引導和支持,這樣,會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的快樂和幸福。隨着孩子慢慢長大,很有可能成為他減壓的一種方式。

四、有些知識不全在課堂和書本上

讀萬卷書還需行萬里路,很多東西還得孩子親自去實踐。只有讓孩子把讀書的領悟和親身實踐有機結合,在實踐中提高認識,再回到書本上升華,使孩子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和潛質。

最簡單的途徑,抵達最豐富的可能。教育孩子的路很長很長,只要我們擁有一顆平常心,修煉自己,信任孩子,就會給孩子無限的成長空間,孩子就有無限的成長可能。正所謂“時光不語,靜待花開。”

祝福天下所有的孩子都生活在愛和自由中!

讀《最美教育最簡單》有感4

請停止對孩子嘮叨!

看了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其中關於嘮叨的一篇文章讓我印象深刻,有很多共鳴。

什麼是嘮叨

尹建莉説,家庭生活中,並不是説話多就叫嘮叨。而是那些隨口而出的、不斷重複的、總給人帶來負面情緒的話語,既沒用又不中聽。

為了更形象地説明什麼是嘮叨,她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奶奶帶着剛學會走路的小孫子在一塊空地上玩,孩子一邁步,奶奶就在旁邊連聲説"慢點慢點,別摔跤".

尹建莉説,這樣的話對一個剛學走路的幼兒是沒有意義的,學走路摔跤很正常。奶奶的話不是要鼓勵孩子走得更好,而是降低孩子邁步的信心,給孩子帶來羞愧。這就是嘮叨。

上面這個例子,是不是很平常?我們是不是都經歷過?並且不以為然?仔細想想,嘮叨其實在我們生活無處不在:孩子不刷牙、孩子沒穿鞋在地上跑、孩子不好好吃飯、孩子不願意睡覺、孩子要玩電子產品、孩子畫畫沒畫好、孩子忘了做作業、孩子沒有好好練琴……在這些時候,我們是不是都習慣性地嘮叨上兩句?怎麼還不刷牙啊?要穿鞋,不能光着腳!吃飯了,快來吃飯!飯都要涼了!該做作業了,都幾點了?要好好寫作業,認真看題,好好寫字。該練琴了,昨天少練了半個小時,今天要補上。今天要練哪首哪首曲子,每首曲子至少彈10遍……

如果我們每天都置身在被別人指着説做這個,做那個,並且反覆地被説的環境中,我們感覺如何?聽得進去嗎?還是很厭煩?很牴觸?想逃離?

嘮叨的負作用

尹建莉説,嘮叨的特點是負面、無效、重複、這些特點被加到被嘮叨者身上,就是自我體驗不斷被幹擾,心理不斷受阻。所以,我們會觀察到一種現象,一個人在什麼事上被嘮叨得越多,往往這方面做得越差。

嘮叨的人總以為別人需要他這幾句話,其實只是他自己需要。也就是説,嘮叨帶有逼迫的性質,會破壞孩子的興趣、積極性。試想一下,如果孩子每次都被嘮叨着去看書、去練琴,久而久之,他自己還能主動去看書、練琴嗎?他還有興趣嗎?還能做得好嗎?

尹建莉又舉了一個她自己親身經歷的一個情境:北京和天津剛有D字頭火車的時候,有一天她乘坐這種火車去辦事。她旁邊是一位姥姥和媽媽,帶着一個八九歲的小男孩。

小男孩可能也是第一次乘坐這樣的火車,對車上的一切充滿好奇,從一上車就想動動各種東西。前後調節一下座椅、弄一下窗簾、打開靠背上的小桌子等等。但不管他幹什麼,媽媽和姥姥全部都是阻攔和訓斥,不停地説"你動那個幹嗎?別動!""這有什麼好看的?乖乖坐着!"

火車啟動後,小男孩安靜地坐了一會兒,好奇地看着窗外,看了一會兒,扭過頭問媽媽,怎麼他覺得不是火車在走,是外面的樹在往後移。媽媽一臉不耐煩地説:"行了行了,那是你看花眼了,整天就你問題多。"男孩沮喪地把頭轉向窗外。

過了片刻,男孩説想上廁所,姥姥一臉懷疑地説,你不是剛在車站上過了嗎?怎麼又要上?媽媽不滿地站起來,"你整天就是這樣搗鼓人,我都不能安穩地多坐一會兒。"男孩説我自己去,你不用去。媽媽説:"你自己怎麼能行,你又沒上過這樣的廁所,門你都打不開。"男孩説我能打開,媽媽一臉不屑,"你覺得你自己啥都能幹呢。"邊説邊站起來,在前頭走,男孩無可奈何地在後面跟着。

從廁所回來時,媽媽對姥姥説,我就知道他沒有尿,他是想看看這廁所什麼樣,廁所有什麼好看的?男孩嘟噥着辯解説,我看看和飛機上的一樣不一樣嘛。媽媽和姥姥都白孩子一眼,嗔怪的説"就你事多",孩子灰溜溜地坐下來了。

在半個小時的車程中,媽媽和姥姥的嘴一直沒閒着,絮絮叨叨,卻幾乎沒説一句有用的話。

嘮叨沒有惡意,卻是一種惡習,是對"控制"別人的不知不覺的上癮。上面的那個例子中,姥姥和媽媽對孩子幾乎沒有説一句正面的、有用的話。她們對男孩的態度、話語和行為,好像都是在説男孩犯了什麼大錯誤似的。

不難想象,男孩長期在這種氛圍下,男孩的自信心、好奇心、責任感、判斷力將受到極大的傷害。男孩到了青春期或者更大以後,心理就會有產生反抗和厭惡。而且,嘮叨對改變孩子的行為有用嗎?通常都是沒用的。

如何減少嘮叨

家長如何發現自己是不是愛嘮叨?經常看看孩子的反應就知道了,如果孩子常常為你的某些言語或指令不愉快,那就要注意了。

如何減少嘮叨,尹建莉給出了三條建議:

孩子的某個或某些缺點,是不是真的不能容忍?

家長要反思的是,你要的是一個完美兒童,還是可以有些缺點的孩子?是不是對孩子要求有些高了?如果你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有些不足,可不可以接納孩子的這些不足,允許他在某些方面表現不佳而不去嘮叨?

如果的確有一個問題需要改善,可是説了很多遍,孩子還是依舊,那麼再"説"或"提醒"的辦法肯定是不行的。這時候就要改變方法了。

實在沒有好辦法,那就什麼也不做。把問題交給時間、交給孩子自己。不嘮叨至少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最適宜的改善環境。這其實也是體現了對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相信他能改變。

我們一定要有這樣的常識,從一大堆沙子抓走一把,不影響沙堆大小;抓去兩把,也不影響;抓去三把,還看不出什麼變化……一把一把抓下去,大沙堆一定會變成小沙堆,巨大的反差形成得那樣悄無聲息。

嘮叨也是這樣,説一句沒事,説兩句也沒事,天天説似乎也沒什麼,但傷害早已悄悄發生。它像一把小刀子一樣,慢慢切割着孩子,不經意間一點一點地把孩子的自覺意識、快樂情緒、自控能力,以及想象力、創造力都切碎了,破壞了。

嘮叨是教育中最隱祕又極其悲哀的一個錯誤。

家長們、帶孩子的老人們要特別注意了,請從自己做起,拒絕嘮叨,給孩子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空間!

讀《最美教育最簡單》有感5

時間一天天飛逝,國慶也過了一個又一個,多少熱血之志已隨歲月模糊,多少青春美好已無法觸摸,失去終究已無法再挽留,得到的才更需要自己去發現。看着更成熟的自己,看着已長大的孩子,漸漸明白,眼前更值得自己珍惜。

根本無法想象,孩子對於自己,是如此的重要,自己竟會因孩子開心而開心,也會因孩子苦惱而苦惱。四十而不惑是對的,看事已不再看一面,人生也不再單單隻有自己,會把家庭放在首要的位置,會把家庭教育當成自己日常的事情。

我的家庭教育觀源於上一代父母對我的影響,我把它簡單地傳承了下來,基本上認為給孩子吃飽穿好,告訴孩子正確的觀念道理,儘可能的讓孩子上好一點的學校,學多一點技藝,那就是教育的全部。可看着十二歲的大女兒,庸懶而不對時間進行規劃,事情做得隨意而不願太多思考,我明白,我離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所需的能力還差得比較遠。

與大多數父親一樣,我在這個家庭的角色,是從做好經濟支持開始的,認為為家裏提供無憂的經濟來源,就已經完成自己最大的家庭責任。在一整天的大多數時間裏,我都是在思考着如何做好業務項目,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團隊。可能想得大多了,可能認為這個事重要無比,難免會把公司的角色帶回家,會把工作的思維帶回家,會把工作上的溝通方式帶回家。於是,我很自然地把“講道理”作為家庭教育的常用方式,在孩子做錯的時候,總是把一大堆生硬難懂道理講給孩子,總是會説老爸從前如何如何,別人好孩子又是如何如何,希望她能改正。當然,這正如書上所説的,小孩的思維與成人不一樣,她聽不懂,也根本改正不了。如此進入惡性循環,下一次重犯時,我又説了一遍,又是一次無用功,於是我開始有點火,進入更差的教育方式。

也許是從農村出來的緣故,我從不認為對孩子發點火是錯誤的,我甚至認為這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小時候,在我做錯事時,父親會對我一頓訓斥,我會由此帶來警醒,不敢再犯。所以,在我面對自己孩子時,我也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且,很多時候,孩子真的氣得你怒從心燒,於是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來一頓訓斥,以解心中之憤。陪着孩子長大,真的有太多讓自己發脾氣的時候了:重複講過的事可以重複地秒忘;拿着手機可以什麼事都不幹;睡懶覺可以睡到十點……。很多時候,我都把她們罵哭了。可是,無論我怎樣發脾氣,這些缺點只會越來越嚴重,而且,每一次發脾氣後,她們會反擊得我更厲害,無論我所説的還是我所做的,她們都會拿來作為下次反擊我的利器。這種情況重複的多了,在罵聲中,在孩子的眼淚中,除了留下了對她們的傷害,我還真感覺不到留下了什麼。

我開始在孩子的教育中感覺到越來越迷茫。

在這需要學習的階段,非常感謝老師讓孩子給我帶回來的書,這本《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書裏,有不少觀點上我受益。我上述的兩點常犯錯誤,就作了詳細的分析。讀完之後,思想家盧梭説過的那句話: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路理、發脾氣、刻意感動!久久不能讓我平靜。通過這一次學習,讓我又一次警醒了自己,是要改正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了,是要學習提高一下自己的水平了。

我也明白,很多時候,是自己總沒抽出足夠的時間來陪孩子,是自己沒太認真地瞭解孩子,是自己總想以簡單粗暴的方式來結束問題,才會導致自己在家庭教育上總做得不好。

喜歡書上説的,在選擇上進行教育,在活動中教育,在學習中教育。可這表明,在開始你就已知道孩子要做什麼,給他選擇上的已經進行必要的干預了,這明顯比在孩子做錯了的時候發表點觀點難得多,花費的精力多得多,但誰叫他是我們的孩子呢?!

其實也明白書上所説:“適合自己孩子的最好”,但做起來真不容易。當孩子身邊的人都在學三五項技藝傍身,就會總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當三五家孩子一起參加集體活動,就總怕自家孩子會的少。正如書上所説的,簡單的人言也言的做法,虛榮的家長跟風心態這時候就來了,就不由自主地將成人的主觀意識強加在孩子身上了。是啊,我們這時候得好好想想了,我們是否真的認識自家孩子,那一些技藝適合自己的孩子,是否真的看得清楚這些技藝給孩子人生帶來真正的影響。

其實也想給孩子自由,給孩子更大空間。改正不斷給孩子規範的壞習慣吧,你給孩子規範只不過是為了眼前的簡單了事。可如果想孩子真正成長,你就必須給他自由,也許剛開始你得花更大的心力,但從此你的孩子將會自己翱翔於天空。是的,你得給她平等。你不能以家長的身份説事,平等表示孩子也可以批評你,你不再高高在上,你不再是能人,你不再擁有家長的權力。這個,其實是很多家長不由自主的接受不了的。是的,你得支持他。支持就得明白,明白他所做的,欣賞他做好的,寬容他做的不好的。明白就是個難事,就得自己也不斷學習。所以,我認為書面上那首詩寫得很好的,你得給孩子自由,你得作弓彎身。

謙卑地彎身當弓,作為家長,多難而偉大的事情!願自己不斷學習!

讀《最美教育最簡單》有感6

這是第二次讀尹建莉的書,第一次《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兩本書理論紮實可靠、案例詳實可操作,讀來令人信服,如沐春風,感覺很多心中的疑團和迷茫之處,總會在書中找到答案。《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和她的前一本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主要落腳點都是在家庭教育上,所以,這對於我們這些初為家長的人羣來説,真是填補了我們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很多空白。

很多人應該都讀過“手端銀碗討飯吃”的故事。這個樸素的民間故事寓意深刻:作為父母,如果我們留給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財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給孩子留下一些生產性的、可持續性的財富,才是真正對他們一生負責。那麼,時代發展到今天,什麼是我們能送給孩子、可保障他們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靠的寶物呢?從教育的角度來説,尹建莉認為這幾樣東西最重要:

第一件寶物是“閲讀”。因為閲讀不但可以塑造一個孩子的智力,還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質。因為任何一本書,只要他是一本好書,往往充滿真善美的情懷,會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説過“一個不會閲讀的孩子,就是一個潛在的學困生”,我也曾在班級裏説過“一個喜愛閲讀的人,他的品行永遠不會壞到哪裏去,絕對是一個我們值得交的朋友。”所以,從小使孩子養成閲讀的習慣,這將是孩子一生的寶貴財富。

第二件寶物是“自由”。給孩子自由,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須給孩子“三權”: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因為一個內心自由的人,他才有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第三件寶物是“良好的表率”。給孩子做出表率,不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麼樣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處時是什麼面貌。和孩子如何相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交給孩子的,全寫在裏面了。有時候,家長和家長的差別,經常不是身份、地位或者文化程度的差別,而是教育理念決定的手段的差別。

讀尹建莉老師的書,你會發現並不是會生孩子就會做父母,在當代,做個好家長我們必須要不斷地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教育的真正準備是完善自己”。一個人沒有辦法選擇自己有什麼樣的父母,但可以選擇自己成為什麼樣的父母。無論我們身在農村還是都市,無論我們是貧窮還是富有,是高官還是平民。我們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給孩子。

標籤: 有感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mq9e7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