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1

無意中看到《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是被作者吸引的,此書是北京十一學校的校長——李希貴校長所寫,再看書名《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就讓人感覺到了暢快,教育確實需要點“自由”了。

細細品讀了李希貴校長《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參加工作以來,經常會思考一些關於教育的問題,韓愈説的“傳道、授業、解惑也”,常常在耳旁響起,可時代發展到今日,教師不能只是“教書匠”,更應是心靈的“引路人”,“授人以魚,更應授人以漁”,諸如此類至理名言更是隨處可見,可是,現在的學生到底要的是怎樣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貴校長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

書中,李希貴校長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多麼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言解釋得淋漓盡致,我不由的為李校長的觀點鼓掌。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反思幾年來的教育歷程,重新審視教育,我感覺教育應該像農民種莊稼一樣,春天播下一粒種子,缺少水份為它澆水,長滿雜草為它除草,遭遇病蟲害為它灑藥,缺少營養為它施肥,讓它能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下一天一天長大,直到秋天收穫果實,這期間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而我們在實施教育的時候,總是希望學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長,更希望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熟,不斷地把自己的養分無私地輸送給他們,希望他們全部吸收並強壯起來。但是肥胖並不等於強壯,孩子們不一定會你給什麼就吸收什麼,他們總是挑自己喜愛的零食去吃,他們才不管有沒有營養,營養均衡,協調搭配的問題,只要口感好就行。

書中提出,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

我們沒有挖掘學生的潛力,反而盡力把他們塑造成另一個我們。我們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個目標發展,把本來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雕刻成千人一面的喪失個性的木偶,把本來豐富多彩的世界變成一個個塑像。書中説教育無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隱藏起來的教育,是不動聲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

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來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時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開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智自覺開啟的時候。一個孩子對一門課程的喜愛,有時並不是基於課程本身的什麼價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細節,當孩子從細微之處感受到了老師真誠的愛,當孩子同樣愛上了自己的老師,也就是孩子熱愛這門學科,熱愛學習的開始。

其實教育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己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讓我們走出為了教育而教育的誤區。

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2

在圖書室尋找良久,突然一本書的書名閃入眼簾——《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好別緻的名字啊!我毫不猶豫地借了過來,事後才知道,這本書就是教育局推薦的100部教育書籍中的一本。

我如飢似渴地讀着,一章“尋找語文原生態”的章節引起了我的關注。

在書中,一位剛剛考入大學的的學生給他正在高三的朋友寫來了一封信,介紹了學習方法。信中比較詳細地介紹了數學、外語、歷史等學科的學習方法,但談到語文的時候,他只説了一句:語文呀,你可千萬不要上語文老師的當,語文課上搞的那一套統統不頂用。看到這裏,我的心頭好象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我們辛辛苦苦是為誰做嫁衣裳啊?

同時我想到了自己讀師範時上文選課的情景:因為受小時候自己喜歡吃甜食的習慣,牙齒經受不住蛀蟲的侵蝕,疼得十分厲害。沒想到,補牙還不是那麼輕鬆。要先洗乾淨,再除垢,最後才能補。時間整整花了三個星期,因為週六、週日醫院也沒有上班,所以我都只能選擇上課的時候去,由於自己的數學基礎差,於是,我都選擇文選課的時候出去補牙。更沒有想到的事是,全班三次都考85分以上的就只有我一個人。當時就覺得很奇怪,自己沒有認真聽,怎麼反而考的最好呢?看到書中這位同學的話,心中似乎也有同感。可能語文老師要死要活的教,對於學生來説,可能一點用都沒有。

那應該怎麼學習語文呢?不先急着説答案,先舉兩個例子:一個讀七年級的李大偉和初四的王慶玲參加了當時的高三語文考試,結果是高三全年級的平均分是84.5分,李大偉考了82分,初四的王慶玲考了85分,這能説明什麼?

唱歌是件讓人很“舒服”的事,對於全天下以唱歌為職業或想從事唱歌這份職業的人來説,恐怕很少有用“舒服”二字來形容自己的這份工作或愛好的吧。但在20xx年3月26日星期三CCTV第十三屆青歌賽團體組複賽第七場的比賽場上,“阿鵬”,一位來自雲南的原聲態歌手,卻用他最質樸最單純的全身心的演唱風格,完美而透徹的詮釋了他用“舒服”的感覺來演唱的他家鄉的民謠,在充滿藍色燈光的舞台中央,他就像是一個歌唱精靈,瘦小的'身軀卻藴藏着無限的激情,隨着歌曲的發展,他的歌聲由傾訴般的低吟漸漸變得激情纏綿,其間迂迴婉轉情難自制,時而如鹿鳴馬嘶,時而如虎嘯龍吟,直至高亢嘹亮,婉轉入雲……那種酣暢淋漓、激情迸發的演唱,牢牢抓住了每一位看到他的人的視線,掌聲在阿鵬結束他的演唱數秒之後才猛然爆發,觀眾們已隨着他的演唱完全忘記了自我,意猶未盡,真想再繼續聽下去,而阿鵬接下來説的“唱歌是件很舒服的事”這句話讓大家更覺他的樸實和可愛。阿鵬用他最直接最樸實的語言表達了對一名歌者最基本的要求和標準:唱者要唱得舒服,聽者才聽得舒服。沒有經過正規嚴格的訓練,沒有經過名家悉心的指導,他憑什麼拿走了這麼高的分數,他憑什麼打動全國這麼多聽眾的心?

第一個例子説明,學生受老師教育時間的長短與學生的成績並沒有直接成正比,第二個例子説明沒有經過名家指導的“土包子”照樣可以“唱歌”。

很多書中多言,“教育其實很簡單”。特級教師於永正也曾寫過一篇文章《簡簡單單教語文》,從兩位大師身上我們也不難看出,語文的學習其實可以很簡單。現在的語文標準也提出,“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覺得,學生的語文素養不一定是專靠老師教育才會有的,還可以是他們自己去廣闊的語文天地裏和社會生活中受滋養和薰陶的。比如,學生在與朋友、長輩、同學交流時的點滴感悟;或者是學生自己通過互聯網、電視媒體上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滋養;亦或是學生自己通過課外閲讀所積累的文學素養等等。老教育家前輩葉聖陶就曾明確地指出:“生活既教育”。我想當然也包括語文的教育吧!

在書中,李校長就明確地告訴讀者們,學生語文的學習,要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和張揚學生的個性,他是通過“語文實驗室計劃”和“自修樓裏自主學習”來實現上述目標的,而且成果非常喜人,學生對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也顯著提高,最主要的是為學生一生的發展鋪下了堅實的地基,讓學生永遠站在高處統領全局而立於不敗之地。

李校長講的是高中,那麼教國小是否同樣適應呢?我想應該八九不離十了吧!音樂尚且提倡原生態唱法,我們的教育為何還要捨本求末,棄簡就繁呢?讓孩子廣泛地閲讀,在他們豐富多彩的兒童世界裏,有着自己懵懂的感悟,在他們無憂無慮的童年中,有着自己對世事的評判和積澱。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也曾説“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好讀書”,也就是廣覽博讀,正是學好、用好語文的必由之路。蘇霍姆林斯基也説:“課外閲讀,用形象的話來説,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閲讀,就沒有帆,也沒有風。閲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的海洋裏航行。”

我想,語文的學習,就讓孩子自己鼓帆自己前行吧!

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3

開學已經三週,常規性的東西早已貫徹給學生了,平時也有檢查評比,可就是達不到預期效果。檢查衞生時,總會發現位子底下有很多紙片。怎麼辦?“重症需用猛藥”?

在週一的班會課上,我列舉了一長串學生的名單,有意識的問扔紙次數最多的朱騰,“老師天天強調,你為什麼還經常扔紙?”他臉紅紅的,半天才告訴我他不是有意的。又問了幾個同學,大家七嘴八舌的説開了,有的同學説,某某不撿拾地面(每一排都有一個學生專門負責撿拾),還有一些學生説,不知道紙是誰扔的,找不到人……

我意識到這可能是同學們的責任意識不強,好習慣還沒有真正的養成。於是我從學校信息平台上檢查記錄的分數全校最低談起,講到了集體榮譽,講到了好習慣的重要性。然後我的話鋒一轉,説:“有的同學不把老師説的話放在眼裏,就是因為他沒有得到懲罰。大家認為要不要懲罰?”其實我這一問也就是走過場,果然,學生順着我的意思説要懲罰。怎麼懲罰,大家意見出現了分歧,一部分同學認為應該重重的懲罰,這樣才能長記性,比如,凡是扔紙抓住以後,先寫500字檢討,在罰掃一星期的樓梯。還有一部分同學認為不要太重,完成不了,等於沒有懲罰。少數孩子沒有表態。

這裏大概就有三類學生,一類習慣很好,從不亂扔紙,一類不太好,偶爾扔紙,沒表態的學生大部分習慣不好。我雖然不贊成重罰,但想到懲罰不重學生可能就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四年級的學生剛開始寫作文,一篇大概二三百字,怎麼可能寫到500字呢?)於是我跟學生説了自己的想法,如果你不亂扔紙,你就不會得到懲罰,所以我們採用第一方案。

下完班會課,是學生掃地時間,緊接着上第四節小自習。我立刻就進行了檢查。很不幸的是抓住了兩個學生,一個是比較踏實能幹的王夢瑩,另一個是平時表現也很好的徐友虎。學生説,按我們的懲罰措施對他們倆進行懲罰。徐友虎的眼淚當時就下來了。其實那只是一丁點紙,不注意的話是不會發現的。我在心裏也替他們着急。於是我不動聲色的向全班學生求情,説以他們倆當個例子,像他們這種情況就應該懲罰,至於他們倆這一次就不懲罰了。

第二天,教室衞生髮生了可喜的變化,下課後甚至有學生拿笤帚去掃自己的責任區。

可是另一個問題來了,負責監督的衞生委員,每一天都會記錄很多“亂扔紙”的學生。看來老師的話在孩子心中佔有多麼重的有分量啊!其實,我的本意並不在懲罰誰,只想制止亂扔紙的現象,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再説這麼重的懲罰學生根本就完成不了。衞生委員怎麼就不懂我的意思呢?我很着急,給衞生委員專門開了“小會”,把我的意思再一次表白,並且告訴他們可以給學生提醒,如果提醒沒用再記不遲。

等到下個星期一又一次班會課時,兩個衞生委員已經記了20多個名單了。怎麼辦?真的要懲罰這些學生嗎?上個星期教室及衞生區衞生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了,學生差不多每個課間都要撿拾,作為班主任的我全都看在眼裏,我怎麼能忍心去懲罰他們呢?!可我們已經形成了規定,不按規定辦,學生會不會認為我説話不算數,以後再説什麼事學生會不會就不信服我了呢?看來我只能用緩兵之計,我告訴同學們説,第一、二組學生的名單放在辦公室了,第三、四組等找到名單以後再一起懲罰。

當我走出教室的門,一個念頭跳了出來,懲罰不是目的,我可以撒個慌,告訴同學們第一、二兩組學生的名單丟了,這樣就都不用懲罰了。同學們還不會説我説話不算話。

第二天當我這樣告訴全班同學的時候,大家都興奮的跳了起來。我説:“大家不要高興的太早,這個星期還要檢查的。”同學們紛紛點着頭,一副準備好了的模樣,我心中竊喜,這才是我要達到的目的。

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4

在閲讀的過程中,我常常由衷地佩服李老師的智慧與努力。這些都讓我感覺到,作為一名教師,最可寶貴的並不是他的教育技術、教學手段,而是有一個健全、發展的人格。這種人格的力量會使教師成長出一種愛和責任,正是這種愛心和責任心,才能夠在專業上不斷的促成教師的成長。在李老師的書中,我們所讀到的他關於“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信念,正是他的人格魅力在教學活動中的真實體現。在我看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這本書不僅僅是李老師教育思想和教學技術的總結,更是教師個人發展與人格成長的典範。

現代社會的許多作者在著述立説中不免有些浮華,很少能看到李希貴這樣的作者寫出來的東西都源自自己的切身感受、生活點滴小事。也許正是因為此,此書的內容才顯得有血有肉,給人毫無造作之感。比如他寫道“愛書的爺爺”、“父親和母親”以及童年、青年時代的經歷都給人一種親切感!其中他總結給他的家庭環境給與他的影響總結道“美好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方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環境。失去了他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想一想我們每個長大成才的人無不得益於良好的家庭社會氛圍的影響。這給我的啟發是在班級管理上一定要營造一個和諧、團結的班集體,這樣才能讓每個學生得到健康的發展。

李希貴老師説“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李老師做到了。“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李西貴老師的這句話更道出了我們教育的真諦。

很多來濰坊四中參觀的人,問李希貴校長四中的“真經”到底是什麼?李校長實在想不出什麼“真經”,但有一點他還是蠻有體會的,就是“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

一位同行聽了,若有所思地叫了出來:“噢,那就不簡單!”

聽完此話,我頗有同感。作為一位教師我們天天做着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情。每天督促孩子們遵守紀律,注意安全,走路要靠右邊走……這些簡單瑣碎的小事構成了我們一天的教學生活。但是我們如果天天能夠把這些小事遊刃有餘地做好,那我們就是一位稱職的老師。

透過我們所做的這些簡單的事情,我們就發現簡單的工作中透射出的意義與不平凡。

我們讓孩子們撿起隨意丟棄的一張紙屑,看似一件小事,但是卻讓孩子拾起了一個美德,還大地一份整潔;讓我們的孩子,工工整整地寫好每一份作業,看似一件小事,卻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為自己的未來增添了一份希望;讓我們的孩子學會禮讓,看似一件小事,卻弘揚了我們的中華美德……一件件的小事,一個個顯而易見的道理,無不詮釋着這樣一個道理:把簡單事情天天做好,那就不簡單!

其實這本書給予我的感動與觸動是難以一一例舉的,我認為人在年輕的時候,特別是年輕老師真的要多看書、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我想時間久了年輕教師自會不斷成熟起來,更快的掌握教育規律,為園所發展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5

書中以平實自然的語言記錄了李老師在教學、教育和管理方面無數個真實、鮮活的案例,有成功的,有失敗的,也有充滿遺憾的,書中的好多案例似乎就是你我曾經被忽略了的、或是有所疑惑的問題,他會像朋友、老師、長輩一樣與你交談,為你解惑,自然而然的與讀者達成共鳴,非常適合一線教育工作者閲讀與參考。讀完此書,帶給我的不僅是一頓精神盛宴,更多的是對自我發展、對自已的學生觀、教育觀的反思。

一、 反思自我發展。

自從教以來,我認真備課、上課,盡力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我覺得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也一定能做好的,但是僅此而已。在自身的專業化發展上欠缺的太多,我沒有合理的、階段性的制定自己的發展目標,導致了這幾年來我只是重複性的、毫無創造性的工作者,把“自己”忘了。“在成就學生的同時成就自我”這段文章中,李希貴老師提出了“讓每一個四中人都成為英雄”的口號,對老師提出瞭如下要求:每一學科都有1名以上市級學科帶頭人,每一學科都有3名以上年級學科帶頭人……讀到這裏,聯想到自已,我的觸動很大,我在學校領導的關心和鼓勵下,努力地學習,提高自身修養。

二、 反思我的學生觀。

李希貴老師主張平等、民主的對待學生,非常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自主學習以及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等能力的培養。他説“多一把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評價的尺子越多,好學生越多”,他把校訓“股份制”,開展了“給校訓找100條理由”的活動,給學生創造更多的“第一次”,組織了“學生十大自我鍛造工程”,為學生修建了“自修樓”……所有這一切,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讓學生在校園裏可以“自由呼吸”。長期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了讓學生服從學校及老師的管理,學生似乎也“基本認同”了這種管理模式,素質教育的提出,教改的推行,都沒有徹底改變這種現狀,學生依然沒有成為學習和成長的主人。究其原因,我認為,我們只是停留在“喊口號”的層面,而李希貴老師早早的便行動起來了,當一個個案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才發現,讓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原來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困難,關鍵就在於你有沒有真正的去做這件事情。我告訴自己,作為音樂教師,更要放下包袱,循着李老師探索出的這條路走下去,尊重學生自我發展的權力。

我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部分來自市區,他們的欣賞水平參差不齊,興趣、特長、愛好也各不相同。在常規的教學中,我往往會忽略了這種差異,選擇統一的欣賞內容,“強迫”他們接受我所傳遞的知識,只用一把“尺子”就判定誰是音樂課堂上的“好學生”,這顯然有失公平。在徵得了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後,我在欣賞內容的選擇上照顧到了更多的學生,既有教材上的規定曲目,又有與之相關的學生喜歡的流行音樂、文學(美術)作品、影視音樂等等,大大滿足了不同學生的欣賞需求。課外興趣小組和合唱社團開展的各項藝術活動,也讓更多喜愛音樂的學生有了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質、展現個人才能的機會。我所要做的就是儘可能的為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的發展空間,把認知、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做他們“自由成長”的引路人。

標籤: 有感 自由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nm1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