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左右温度的教育》讀後感

《左右温度的教育》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左右温度的教育》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左右温度的教育》讀後感

幾乎是一口氣讀完《做有温度的教育》這本書,我一拿到書就被封面上的那一句話吸引了——“只有真正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有温度。”

所以在讀書的過程中,我也很有目的的在尋找“怎樣做有温度的教育”“什麼樣的教育是有温度的”。

但是讀着讀着,我覺得在搞清楚“做有温度的教育”之前,我要先理清管理和教育的區別。

我們在教育生活中一直將管和教放在一起,俗稱管教,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們往往也分不清管理和教育的區別。

在《做有温度的教育》這本書裏的三則故事,啟發了我對管理和教育的理解。

故事一:圭峯中學的德育主任向校長反映“最近各班穿拖鞋進教室的學生越來越多,班主任多次強調和要求,德育室也加強了管理和考評,可效果不佳。”“是什麼原因呢?”李校長問。“可能是學生紀律意識淡薄,不好的行為習慣反彈,或者是班主任管理不到位……”德育主任如數家珍地把可能的原因分析得頭頭是道。後來李校長去了一趟學生寢室,看到很多濕鞋子,然後和幾名學生交流,才知道連日降雨,學生的'鞋子濕了,有些學生覺都腫了,都有炎症了。

故事二:學生集會時,學生集中站在主席台下,校長主任們輪番上台苦口婆心地“教導”,可是學生們垂頭喪氣,要麼交頭接耳,要麼心不在焉。這樣的場景頻頻出現。對於這一現象,許多老師的看法是學生素養不行。後來,與學生座談,與個別學生交流後發現,絕大多數學生認為這樣的集會訓話毫無意義,甚至影響他們的情緒,老師的集會每次都老生常談,影響他們好不容易有的休息時間。

故事三:上午第四節課後,圭峯中學會有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同學們搶鈴聲,逼下課,賽速度,目的是早點兒吃到午飯。後來經過調查發現主要是學校食堂供應不足,學生就是餓,學校調整早餐供應後,這道風景在再也沒有出現。

其實,這三則故事中的場景,或多或少在我們的身邊發生過,説來慚愧,我也曾經犯過同樣的錯誤,分不清管理和教育,常常把管理當教育。當我們習慣了把管理當教育,學生一犯錯就是各種歸因或者批評指責,從未深層次地去了解過學生的真正需求,反而忘了教育的本質。

只有搞清楚了教育和管理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才能進一步去做有温度的教育。

其實什麼是管理,什麼是教育,從上面三則故事中我們已經一目瞭然了。真正的教育,是先了解學生的深層需求,瞭解他們面臨的問題,然後站在學生的角度幫他們和他們一起解決切實的問題。

關於教育學生,在這本書裏有一個理髮師的故事,也很發人省醒。他説的一段話着實讓我汗顏——“家長把孩子放在我這裏,我就應該讓家長放心,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進步和變化。只有把孩子教好了,家長才會相信我,相信孩子。只有孩子得到認可,孩子才會自信,才能找到自己的舞台。有舞台的人才能成就自己的夢想和輝煌……”。看完這段話我也和作者一樣以為是一位教育領域的專家在説這段句話,然而並不是,對方只是一個理髮師。這真的是教育的一大痛點,不做教育的人反而比老師、專家更懂教育。

在搞清楚了管理和教育的區別後,我又在這本書裏尋求“什麼是有温度的教育”“怎樣做有温度的教育”。

其實從理髮師的故事裏我們也可以得到一些啟示,那就是“相信孩子,認可孩子,讓孩子們找到自己的舞台,成就自己的夢想和輝煌”。

那麼怎樣做教育,才能讓孩子們找到自己的舞台,成就自己的夢想和輝煌呢?

書中的一個觀點,我是非常認同的——“愛是教育的起點,慢是教育的規律,欲是教育的條件”。也就是説,我們要去愛自己的學生,要做“八十歲的教育”,尊重教育的規矩,不能急功近利,如果學生是一顆種子,那麼就要給種子澆適量的水,施所需之肥,與陽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幫助種子成長。教育是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是撒一把米,讓學生自己去吃。

所以本質上解決如何做有温度的教育這個問題,就是要明白怎樣愛孩子,怎樣在教育中慢下來,怎樣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的問題。我也在書中找到了答案。

我們一直説教育是愛的事業,我們要去愛孩子,但是愛很抽象,説實話,我們其實並不一定知道怎麼去愛孩子。我們所認為的愛孩子,形成了冰與火的兩極分化。一種是熱衷於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把孩子送去各種補習班和培訓班,讓孩子去學習、練習各種技能;一種是各種各樣的溺愛,完全放任孩子,美其名曰讓孩子自由成長。所以在學校裏能看到有些老師很“負責任”——辦公室裏椅子排排坐,有的老師比較“清閒”,有空還能澆澆花。

那究竟什麼樣的教育是愛孩子呢?書裏的觀點是要接納孩子,在我看來“接納”這兩個字其實有很重的分量,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因為這要求教育工作者打開心扉,打心底裏全面包容學生的“好與壞”,用另一句話説就是“無條件的愛”學生,或者説“對待學生要温柔而堅定。”接納優秀的學生很容易,更重要的是接納普通的學生和後進的學生。接納是愛的根系,接納學生後就是要去幫助學生了,去“幫助”孩子,是愛的行動層面,可以説幫助是愛的枝、葉、果。

那幫助學生什麼呢?我想應該是幫助學生“克己復禮”,變得越來越好。當然在幫助孩子前也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明白幫助不是塑造,而是引導、喚醒和激發,是打心眼裏能夠看到學生這個人,把學生看成一個活生生的人。

圭峯中學的三則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我們在對學生的教育上,要去真正認可學生,要去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思考,要明白教育不是給學生找一個歸宿,不是讓他們走同一條路,有同一個目標,變成同一類型的人,而是要肯定並接納孩子所有的不同,給他們提供變化的可能,這樣的教育是有愛的教育,有“人”的教育。

教育還應該慢下來,不能揠苗助長,要順應孩子的發展規矩,只有這樣孩子的好奇心才能得到保護。關於這一點,書裏《學畫畫》的那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書裏説“孩子畫畫首先是因為好奇,好奇自己能畫出不同的畫。其次是出於自豪,自豪自己獨一無二的畫,最後是展示,展示自己腦海中的人、景、物、色彩、形狀。這種展示是沒有標準的。”確實,孩子的畫是沒有標準的,是自己想象和理解的再造物,是最具個性,最有故事,最大膽,最隨性的,最有藝術性的。畫畫就是要讓孩子表現自己的多姿多彩,自由自在。

其實,在教育的很多方面,我們不可以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而是應該彎下腰去,看孩子要看的。

我想要做有温度的教育,簡單點説就是要“温柔而堅定地無條件地愛孩子”重視孩子內心真實的需求吧。

標籤: 讀後感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qegw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