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教育孩子有感

教育孩子有感

教育孩子有感1

教育孩子沒有固定的模式,千萬家庭有着千萬種形式,關鍵在於找到適合自己家庭的方式,成功與否在於孩子是否認同。

教育孩子有感

一、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繼承和發揚中華優良傳統

一個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看學習、看特長,健康成長的心理,才是應對將來日益複雜的社會競爭的保障。自從孩子懂事起,我們就刻意教育孩子要學會寬容、懂得禮貌,對一些做法能簡單的判斷出對與錯。做一個熱愛集體、尊敬師長、團結同學以及遵守規章制度的典範。

二、充分發揮家長的表率作用,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習慣

孩子的模仿性很高,很多性格和做法都是從自己的家長身上去學習、模仿。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出生到上學,孩子接觸最多的.是家長,他們自覺與不自覺在模仿着父母的一言一行,俗話説:跟着好人學好人,跟着神仙跳大神。因此,家長要做好表率作用。決不能在孩子面前隨意,把社會上的不良習俗帶到家庭中來,影響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三、增強孩子的專注性,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覺性

現在大都是獨生子女,隨着生活條件的提高,孩子在家庭的地位也一高再高。孩子的隨意性也顯現出來,做事不專注,常常半途而廢,家長一定要督促孩子自己做的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完,形成習慣。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報道,大學生生活不會自理等等,無不給我們提醒,孩子不能獨立,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為了讓孩子學會獨立自覺,我們家長就把他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去完成,絕不包乾代辦,逐漸養成自覺完成的習慣。

四、學會和孩子溝通,做孩子的朋友

與孩子溝通,最重要的是要平等,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尊重。孩子也不例外。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或多或少的難題,在他向你求救或者準備放棄的時候,儘量不要批評、抱怨孩子,在任何時候都要信任孩子,給他時間,勉勵他、鼓勵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我們從旁助他分析原因,查找問題的所在,從側面啟發他、引導他,激發他解決問題的慾望,和他一起享受解決問題後的喜悦心情。對孩子的不同意見要認真聽完,不能隨意打斷,等他説完再告訴孩子你的想法,一定要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不能一味的居高臨下,去提要求、下命令,否則你以後真的再也沒法知道孩子的真實想法和現實情況了。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與孩子聊聊,無管內容,可以海闊天空,保持你和孩子的聯繫暢通,讓我們的孩子身體和心裏健康的成長。

這是我作為家長教育孩子的一點簡單體會,希望能通過交流,大家都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使每個孩子都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教育孩子有感2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着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着水槽流下,帶着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裏.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裏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裏,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着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裏,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複雜的説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

實際上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國小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脱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心得體會 )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並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並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説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李聖珍常説:教育是一門神祕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這本書值得一看。

教育孩子有感3

當您徘徊在琳琅滿目的商場中時是否曾經為了一雙款式新穎、價位適中的鞋子而為之心動呢?很多時候當試穿的時候會發現這雙鞋並不合腳。這時候,售貨員準會適時地為您解除掉心頭的疑慮“新鞋都這樣,穿穿就好了。”也許一雙鞋由新到舊,終究會有合腳的時候。但是實在不能為了自己喜歡而讓自己的腳受那份委屈。

近期,和大家一起閲讀了《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這個比喻是多麼地恰當。一雙鞋不合腳可以轉送友人,可以大方丟棄。但是,我們願意用自己的孩子來磨合教育這雙鞋嗎?答案當然是:否。

鞋子舒不舒服,腳最知道。老話是這麼説的,多麼淺顯而深刻的道理。輪到我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卻又總是犯毛病。別人家的孩子學英語,自己家的孩子不會,那簡直就是被時代拋棄;別人家的孩子學鋼琴,咱家的'孩子就也得把哆來咪唱出個調調來;別人家孩子學舞蹈,自己家的孩子也需要練個壓腿劈叉;自家孩子的命運和發展就完全掌握在別人家孩子的手掌心裏。試問,您考慮過自己家的孩子究竟喜歡這些嗎?您家的孩子真的適合學習這些嗎?把自己生得可愛的小腳丫非得伸到一雙並不合腳的鞋子裏,您考慮過“腳”的感受嗎?

這個問題還可以再衍生一下。因為我們就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也就是造鞋的工人。這麼説我們的責任就更大了,任務也更加艱鉅了。因為我們的鞋不止給自家孩子穿,還得給全班的孩子穿。買一雙適合自己腳的鞋穿穿總不是件太難的事,而要讓全班的小腳丫都穿着舒服,那可就是一件大難事了。真的是找不到一雙鞋能讓全班所有的孩子都能穿,還要穿的舒服。

在很久以前看過一幅諷喻教育的漫畫,畫中一個個小朋友頂着各種各樣的小腦袋——絕少有兩個一樣的,他們走進了一個叫做學校的地方。當他們再走出來的時候竟然所有的小朋友的腦袋都變成了相同的形狀,而且大小也絕無兩樣。現在從這本書的角度來説,就是一雙堅不可摧的鞋磨平了所有的腳。這當然不是我們教育的初衷,也不是我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目標。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佳狀態應該是為每個孩子打造一個不同的發展軌跡。班級中總有一些孩子顯得格格不入,甚至是成為了一些老師眼中的“另類”。其實,每一個孩子來到學校接受教育的時候都應該享有這樣的權利,他們同樣應該得到老師的尊重和平等的對待。這才是一雙舒服的鞋。而不是,為他們箍上一雙不合適的鞋,還妄想讓他們變得和其他孩子一樣。如果如此,後果很可能就是一次失敗的教育毀了孩子的童年。

説了這麼多,還是迴歸到這本書中來看。孩子的童年生活快不快樂除了家庭因素,我們所提供的教育也是相當重要的環節。所以,我樂做一名“造鞋人”,為每個來接受教育的孩子提供一雙純手工打造的只適合他一個人的“鞋”。

教育孩子有感4

雖然當了十五六年的媽媽,但始終覺得自己算不上好媽媽,在女兒悦悦成長的很長一個時期,只要工作需要,不論心裏多急,也把她撇在一邊不管不顧的,因為處理的不夠好,也落了不少埋怨。同時,對孩子的引導缺乏耐性,有時説着説着就火了,教育效果並不理想。直到她七年級下學期有了明顯的青春期逆反跡象,敏感而易怒時,我才猛然一震,意識到自己的教育存在很多問題。為此,近兩年,只要外出,我都買兩本與家庭教育有關的書讀。今年寒假又買了兩本;《像猶太人一樣教育孩子》、《巴菲特給兒女一生的忠告》,讀後,收穫很大。

這兩本書的共性,都反映了猶太人的家教,其中前者是從猶太民族的角度來介紹的,後者是從一個猶太家庭的角度來介紹的,都在我的心靈深處激起了很多波瀾。猶太人特別重視親子教育,父母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遊戲、讀書,不禁母親如此,父親也是一樣,所以説孩子的成長始終伴隨着父母雙方的呵護和引導。我覺得猶太民族家人間經常的溝通稱得上是心理按摩,利於孩子的心智健康,猶太家庭不斷強化的問題意識及家人間圍繞問題展開的`深入探討,利於孩子明辨是非,養成良好的習慣,樹立正確的志向。邊讀我邊警示自己,身處家中,就要靜下心,履行好母親的職責,多從理解的角度出發,少一些挑剔,多聽女兒説,多發現女兒的長處,多一些欣賞和鼓勵,現在看來還是有一定效果的,每每女兒將喜怒哀樂和我説完心無負擔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兒後,我都有一種幸福感。同時我也有一種頓悟:為什麼青春期遠離父母陪伴的青少年問題多多?因為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得不到父母及時有效的正確評價、引導和矯正。我很愛女兒,也在努力把這份愛傳遞給她,並引起她的共鳴,使她的身心都處在良性發展的軌道上越來越順利。

教育孩子有感5

《羅恩老師的奇蹟教育:點燃孩子的學習激情》來自美國的教師--羅恩克拉克‘RonClark’,他以一個客觀的姿態,為我們呈現了美國基礎教育的疲軟無力。羅恩老師所有教育方法都是在體制允許的範圍內進行的,比起挑戰乃至破壞已有的教育規則,羅恩所倡導的教育風格更容易在中國被推廣和接受。他認真地思考了孩子們到底需要什麼,喜歡什麼,把學生當做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學習的機器來對待。

克拉克成為教師也是半路出家,他的經歷非常的豐富,是個幹勁十足、思維活躍。他年輕充滿熱情富有創造力。他成為教師後,摸索出一套獨特有效的教學方法,並取得了巨大成功。教師的角色也不單純,有時難免要遇到進退不得的尷尬。在這裏他絕不能對學生動手的。他運用獨特的教學規則和革新式的教學方法教育每個調皮的小搗蛋,為家境困難想要念書的女孩打通通往課堂的道路,讓有着藝術天賦的男孩得以發揮特長。他用他的堅韌和耐心,漸漸贏得了學生的`信任和尊重。他用適當獎勵的方式,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並讓他們自己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好處。過程當然沒有敍述的這樣簡單,而且在他取得一定的進展的時候,他發現有更多的困難和阻礙在他的面前。現實環境,教育制度,經濟利益,虛偽作風,等等。這一度讓他下定決心選擇退出,但學生們的真誠和他本身的品格,讓他最後還是留了下來。

他強調對學生的尊重、鼓勵以及和家長的良好溝通,同時要求學生嚴格遵守紀律和規範,學會尊重他人,以求在學校以至社會中容易被接受和交際。在教學中為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和興趣,他用了種種方法,他編寫有關歷史的RAp歌曲,甚至有時不惜讓自己出醜。他還有一本書:《教育的55個細節》,書問世後大受歡迎,高居20xx美國暢銷書排行榜第七位。

羅恩老師雖然是一位優秀美國教師,但在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的閃光點!多一點關愛,少一些責備;多一點和風細雨,少一些暴風驟雨;多一點平易近人,少一些居高臨下;多一點鼓勵幫助,少一些大聲呵斥。不斷地提高自己在內在修養,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同時也不斷地瞭解教師行業,也聽聽同學們心目中理想的老師是什麼,很多東西沒有捷徑,只有靠自己不懈的努力。

教育孩子有感6

讀完《為孩子重塑教育》這本書,引起我深深的思索,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每天都在傳授給學生知識,但是,我們卻從未深入的考慮,這些知識到底能給學生帶來什麼?我經常對學生們説,你們要努力學習知識,將來才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看完這本書後,我才知道我的想法是多麼的愚蠢和錯誤。學生的知識背的再熟練,練習題做的再多,如果他的能力得不到訓練和發展,那也是毫無價值和意義的。現在社會需要的是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具有多種能力的人才,而不是死記知識,不懂得實踐應用的公民。

教育的目的已經不再僅僅是教會學生知識,正如書中提到的,高中的教育目標是教會學生掌握認知技能和社會生活技能;讓學生們做個準備,成為有責任感的公民;磨練性格;在學生髮現自我的`過程中提供幫助;通過學習經典作品,給學生啟迪;讓學生們為迎接富有成就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這些目的裏是引領學生擁有屬於自己的能力,其實真正做到如此,又是一件並不容易的事情。因為老師的水平也是千差萬別,而現在對於老師進入學校的門檻,也主要是以應試為主,可這應試裏面並沒有多少對這個人師德的瞭解,而一個師德並不過關的老師,又怎麼能培養出一羣真正有德行、有能力的學生呢?

這本書要培養創新能力的人。沒有創新能力又如何去適應未來社會?學校進行什麼的教育就變得重要,不單單只是學校考慮的問題,全社會、老師、家長們、孩子都應該來考慮的問題。學校和老師應該重點考慮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教學生如何搭建理論和應用的橋樑,且教會當學生遇到問題時候,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全社會應該考慮文憑不再是神話,文憑只是一項技能的認證。家長應該考慮問題是學習的花費和孩子的成長投入,不能用金錢量化孩子的成長。

這本書向我們提供了更加先進的理念,致力於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教育的貢獻,而將某些理念落地生根,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能夠結合自己的教育實際情況,將某些理念為自己所用就是一種很大的成功。

教育孩子有感7

作為一線的教師,工作中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惑。通過閲讀《孩子是腳教育是鞋》一書,我認為,教師對孩子包辦太多,導致他們像温室裏的花朵,經不起一點風吹雨打。我認為應該放手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教師要成為守望者。反思自己平時的工作,我們對孩子的一切是不是包辦太多?對孩子的呵護是不是太全面?我認為適當的時機應該學會放手,讓我們的孩子在磨礪中成長。

該放手時就放手,給幼兒充分的空間

幼兒園各項活動是孩子身體發展、智力發展、性格品格形成的良好途徑。可是,幼兒園的安全問題又是頭等大事,我們該怎麼辦呢?首先,安全問題教師要時刻掛在心頭,絲毫不能放鬆。但是,請放在心上,不要掛到臉上,也就是所謂的內緊外要鬆,以免給孩子造成壓力。然後,我們通過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設計富有情節的遊戲活動、營造自由寬鬆的運動環境氛圍讓幼兒自由活動,但放手不等於放任。特別是户外活動時,可以事先周全考慮好環境、活動中的安全細節,準備充分,功課做足,教師和孩子就可以輕鬆愉快的一起活動了。有了教師的參與,孩子會玩的更有趣,更開心。幼兒的體能得到發展,情商也得到培養。

教師要適時介入,幫助幼兒健康發展

在組織活動時,教師不是放任孩子去玩、去鬧,而要有具體的安全要求、遊戲規則。在活動之前先提出要求,讓幼兒知道怎樣玩。幼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的觀察指導、要適宜,當孩子需要幫助時教師才能出現。多數時候教師站在孩子的身後,做守望者,給孩子創造解決問題的機會。孩子玩完後,教師要及時組織幼兒總結評價活動,讓幼兒討論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還需努力。教師把握好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後的環節,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學會規則。只有這樣。孩子的“玩”才是安全的'、快樂的、有效的,孩子的發展才是健康的。

學會自我保護,讓幼兒幸福成長

愛孩子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情。作為教師應該怎樣愛孩子?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所以在教育活動中,我們要增加必要的生活課程,對幼兒進行自我保護教育。幼兒自我保護意識增強了,幼兒發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就小了。例如在户外活動前,教師先教會幼兒正確使用器械,掌握遊戲規則和動作要領等。幼兒自我保護能力和安全意識增強,學會自我保護,才能幸福成長。可能這期間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因此對孩子進行自我保護和生命教育是項常抓不懈的工作。

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做孩子成長路上聰明的引領者。凡是孩子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評判、去解決。允許孩子犯錯誤,讓孩子在一次次的失敗中自己總結經驗教訓,犯錯誤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教師只有做個有心人,充分發揮幼兒自主能力,適時指導,讓幼兒成為最好的“自己”幼兒才能快樂健康的成長。

教育孩子有感8

作為教師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

做教師的,揹負的壓力太大了,所以對孩子的期望更大。所以靜下心來想想,對孩子要做到:

1、做孩子的朋友,不做孩子的老師。家長應將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與在生活中的角色分開,在家中做孩子的父母的同時也作孩子的朋友。不要將學校中的要求不自覺地運用到孩子身上。因為家庭不是學校,家庭中應當有家庭中的做法。做孩子的`朋友,讓孩子有話願意同你講,有活動願意同小朋友玩、願意同你玩。在共同的活動中,觀察孩子、瞭解孩子。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及時處理。當孩子有什麼需要時及時合理地滿足。

2、有耐心。很多教師在學校對別人的孩子即自己的學生極有耐心,但是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就失去了耐心。這樣做對自己的孩子是不公平的。

3、不要拿學生出現的問題嚇唬自己,怕自己的孩子也變成那樣而對孩子過於嚴厲。這樣做往往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位兒科專家的調查發現:很多患小兒抽動症的孩子的家長的職業是教師或者是會計,原因在於這兩種人往往對所做事情的結果太追求完美。)

4、認識到自己的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發展其個性的權力。不要一味地為孩子設計好一切而令孩子失去選擇的機會。

5、不斷學習教育理論,尤其是從作家長角色出發的理論。按照教育理論教育孩子時,不忘因材施教。任何教育實例在有其共性的同時都有其不適性。不能往自己孩子身上生搬硬套。

6、時刻記住一句話:“孩子如果不犯錯誤,還要大人做什麼?”

7、“君子動口不動手”。多給孩子講道理,多引導孩子。這樣做孩子和家長的心情都好,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孩子,首先教育孩子有多種途徑:

1、通過發生的事情教育,這是經常見到的,遇事把握正確的觀點,要向正確方向引導,不要放縱。所有的事都要有個原則(那就是:是與非)。

2、身教勝於言教,家長要在孩子面前做好的榜樣,通過自己帶動孩子,不讓孩子做的事情自己首先不要做。正確的事情帶頭做。例如:不罵人,講文明,講禮貌,不説謊話,走路不違章等等。

3、教育孩子問題很多:

例如:

責任教育:無論在家裏要把家長交給的任務認真完成;在學校要把老師留下的作業認真完成對於學生來説學習就是自己的責任。

勞動教育:教育孩子要勤快,愛勞動,幫助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家務。親情教育:教育孩子尊重長輩,孝敬老人。

道德教育:教育孩子誠實,文明,禮貌。

法制教育,做好事不做壞事,愛護愛護公財產。

環保教育:愛護公共衞生,不隨地吐痰,不亂扔雜物。

做人的教育:做人要文明禮貌、坦誠、寬容、豁達、

安全教育:教育孩子不要亂動電線、開關、不要很穿馬路,不要到危險的的地方去,如:水塘河流工地等等。

作為家長應教育孩子該有個正確的教育思想,不能打罵,講究因勢利導,循序漸進,要説的太多了,在這裏一句兩句説不完,建議到書店買點書看。

教育孩子有感9

通過觀看姜老師的講課,作為家長我受益匪淺。姜老師通過一個個典型案例,詳細地闡述了情商培養對孩子的影響,以及家庭親子關係如何更好地建立。學會與孩子溝通,建立相互尊重、彼此平等的親子關係是何等重要。

在日常與孩子交往中,我也會經常出現案例中所涉及的問題。對孩子做錯了一件事,不懂感恩,做事拖延等一些問題,也會對孩子發脾氣。但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由以前的唯命是從,到現在的抵抗、頂嘴,突然發現孩子沒有以前容易管教了。事後,我也會經常進行反思。作為家長,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對不對,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會是怎樣,這種方式對解決問題有幫助嗎?通過今天姜老師的講解,讓我找到了答案,有了一些啟發。作為父母,我們要更新教育觀念,要給孩子真正的愛,理性的愛,而不是溺愛,不是毫無限度地滿足和包容。給孩子多一些關心與關懷,多角度衡量,瞭解孩子的想法並給予有效地幫助。與孩子的關係應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是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關係,而不是利用家長的權威管教另一方的關係。

理解和尊重孩子,細心觀察,耐心傾聽。用心感受孩子的`願望和要求、歡樂和痛苦、夢想和煩惱。只有尊重孩子,才可能走進孩子的內心,才有可能愉快地溝通。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思想上也有很大變化。遇到孩子不聽話,犟嘴,不知感恩的一面。我們要多聽孩子的想法,要擁有一顆寬容的心,少些責罵或冷漠。這樣,孩子會更願意和我們溝通。

在今後的日常相處中,我們要學會運用課程中所講的三個法寶(學會傾聽、積極冥想、幸福地擁抱)。同時,也要給孩子樹立榜樣,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積極樂觀的處世態度。引用課程中的一句話做結尾:高情商的孩子,需要用心陪伴,用愛澆灌!

教育孩子有感10

母總是望子成龍,希望子女有所成就,有不錯收入,有穩定生活。但賺回來的錢該怎處理才可讓子女們儘快達成人生目標呢?這方面的書可謂少之有少。疼愛孩子的父母應該多加註意不要過分讓孩子享受安逸的生活狀態。其實這是在扼殺他們的'新創意和新思想。得用好的方法引導他們讓他們知道是什麼是對自己有利的。這本書寫得不錯,家長們都可以借鑑。

教育孩子有感11

《帶領孩子走上高情商之路》是中山街國小的給我們每一位家長上的一堂具有專業性和可操作性的心理課,真的是受益匪淺!

我們都希望孩子幸福,我們都希望孩子成材,但是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過程中,總是會觸動我們深層的一些情緒,讓我們沒有辦法和孩子很好地進行互動,沒有辦法很好地感知孩子的需要。通過上這節課我瞭解到,這往往是我們作為父母,作為家長沒有很好地去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所造成的。通過觀看這個課程,我知道孩子的幸福感源於他對自己情緒的瞭解、認識和接納。孩子能夠有這樣一個好的對於自我情緒的管理,更多的是來源於父母能夠對幸福、成功以及愛的理解有一個高情商的認知和傳承。但往往我們會對孩子不在不知不覺間,把他當成了一個器物、一個工具,一個為了實現我們未完成夢想的或者説家族的渴望的一個傳承者,但我們的本心絕不是不是這樣想的!所以這堂課給了我們一個可以自我反觀的機會,而之所以我們會無意識的對人、對孩子有這種視而不見,無法感知到他們內在的需要,這也跟我們一直以來生命教育的缺失有直接的關係。

我們為了生存,我們有太多的恐懼,我們總是想抓取很多,我們生怕活不下去,我們需要依賴,所以我們不由自主的就會把一個人抓在手裏來使用他,從他身上吸取我們想要的東西,然後再加上一些不知足的攀比心理,讓我們的心就越來越粗糙了。通過這堂課,我知道生命不是來利用的,生命是來不斷地學習和成長的,生命是用來愛的`!

所以當我們對孩子説“我愛你,我是為你好”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到孩子的心靈有沒有被尊重,他的感受有沒有被看見,他的需要有沒有被滿足,他的意志有沒有被維護,而不僅僅滿足了我們作為家長的需要,因為孩子的生命,他是一個完整的生命,他有物質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我們想用物質的需要完全取代精神的需要,這是不可能的。

孩子為什麼會跟我們不親?是因為他的心跟家長是隔着的,就像一個物件,你怎麼可能跟一個物件親的起來呢?如果我們把孩子只當成一個物件,那麼你讓這個物件給你主動親熱,這可能嗎?是我們自己已經先物化了我們的孩子。通過上這堂課我瞭解到,作為父母,我們先去了解感知和接納自己的情緒,並且去發現他的來源,有效地學習和情緒相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把愛和幸福傳遞給孩子。

首先我們要把自己當人,不要把自己當一個工具,我們之所以可能會把孩子當成一個工具,是從根本上我沒有,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人來深深地愛着自己,我們從來也沒有很好地取悦過自己,我們可以為父母為孩子花很多錢買很昂貴的衣服,但經常不捨得為自己做買一件好的首飾,再有就是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多參加學校組織的心理課程,接受生命教育的洗禮,認識這個生命,發自內心的升起對生命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命的疼惜,無論是外人還是我們的孩子,他們都是人,是人就有他的需求,是人就有它的侷限,要容許他的侷限性,要接納他的不完整性。當我們可以發自內心的去感受他的感受,去心疼他的悲傷,去問問他,你學習累不累?問問他需要爸爸媽媽為你做點什麼?去聽聽他所講出來的話語,也去接受他的沉默。去跟他聊聊他的夢想,也去聽聽他內心的掙扎。我相信,當我們可以這樣不斷地完善自己,我們一定可以培養出一個高情商的充滿愛的孩子!

一個家庭裏面有一個人他的心正了,他的意誠了,他學習成長了,我覺得這個家庭就有了保障。而最根本的受益者是我們自己,是我們的孩子,因為他是藉由家庭來成長自己,蜕變自己,淬鍊自己。從不可能中生出可能,從迷茫中創造出一份希望,從無助流淌出那份愛,把那片黑暗給他照射進光!我相信只要用心,我們會看見萬物有光,我們會看見我們的家人,我們的孩子都閃閃發光,他們各自有各自的那份光輝,各自有各自的那份光彩,各自有各自的那份光華,我們會在那一刻忽然感動,因為我們看見了生命,我們看見了真正的世界!生命永遠都是美好的,永遠都是有希望的!

再一次感恩中山街國小,為我們帶來的《帶領孩子走上高情商之路》這節課!願我們都能好好的愛自己,愛孩子,愛這個世界,願我們的幸福像花兒一樣開放。

教育孩子有感12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自以為是的認為:這樣做是為你好,那樣做是為你好、學這學那、家長的安排都是對的。

今天的講座警醒了我:孩子需要的'不一定是我們安排的。隨着孩子一天天的成長,他從一個懵懂的小孩慢慢開始獨立、開始自我,更有了自己的感情認知。而我們父母並沒有跟上他們的節奏,很多時候認識上並不深刻,覺得小孩子鬧點情緒很正常而忽略了他們為什麼鬧。答案其實很簡單,我們的想法做法不是孩子喜歡的或者需要的。

教育孩子有感13

中國人採用美式教育也不錯啊,更理性更開放式的方法教育孩子肯定產生不一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父母其實就是孩子的好老師,我們能給予下一代的幸福不在於財產的多少而是對他人生的啟迪與教育。

書中有些話語寫得很鮮明和生動,受益頗多!

教育孩子有感14

《玫瑰與教育》是竇桂梅老師的教育隨筆集。這本書記錄了她最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名家長、作為一名專家對教育顯現的種種反思,和其他一些書籍相比它沒有長篇大論的教育理論、理念論述,而是記錄了她對教育教學的積極的態度,以及對教育的無奈與困惑。

剛拿到這本書,就對書名感到好奇,讀來原來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線”的“國小教育論壇”的網名,是桂梅顛倒過來的同音“玫瑰”。她説:“作家冰心只鍾情於玫瑰,冰心老人認為玫瑰有刺,那是風骨,玫瑰的芳香豔麗就是冠豔羣芳。”“現在,我已用玫瑰的含義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樣對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愛、互諒’;像‘8朵’玫瑰那樣懷着感恩之心對待‘關懷及鼓勵’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樣學會在現實中‘忍耐與期待’;像‘20朵’玫瑰那樣,‘一顆赤誠的心’對待自己的人生;像紅玫瑰代表的那樣,對教學付出熱情和真愛;像黃玫瑰代表的那樣珍重自己,祝福別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樣,感受心靈的真實和獨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純潔一樣,一輩子擁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藍玫瑰的善良。

教育孩子有感15

夏天的夜總是很涼爽的,欄杆旁的風很温柔迷人,卧在躺椅上,雖不是竹椅,也很愜意,夜裏讀書,雖不秉燭,卻也生了一份古意。古時候的君子書生很讓人羨慕。

我聽説看書最難得的是慢讀,這種慢是一種幾番思慮的求索,新茶換成舊茶的味道一般,不是説無味,是平和了,讀書過程是波瀾起伏的,在合上書的那一瞬,長舒一口氣,站在書外,以靜觀動,動者也是靜的了。

今夜是合書的時間了,龍應台女士的《孩子,你慢慢來》自書中看時,只覺得活潑有愛,自由開放,孩子的故事總是新奇逗笑,引人噴飯的,這書講述了自己陪伴兒子華安和華飛的成長故事,後文並有兩篇華安和華飛關於母親的回憶散文,書不算厚,卻很讓人回味,在我的印象中,龍應台是民主自由的.衞士,是敢於為公理吶喊的文壇鬥士,是魯迅先生所説的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者。讀過此書只覺得她是一位母親。像千千萬萬的母親一樣的又獨立於千千萬萬人之外的母親。

書中是敍事,敍述孩子小時候的事,簡簡單單的敍述小時候的事,很少帶有直抒胸臆的話,卻在字裏行間透漏了對孩子頑皮,可愛,天真的無奈,喜愛,欣慰種種生活真實的感情。每一位母親都經歷過的無法言説的感情,所以作者不説這是何種感情,讓讀者自己體會也是很聰明的。又何必要把説不清楚的話強説呢?你知道就好了,就像郭靖説過:不用説,我和蓉兒都知道的。一句話可頂的千萬句甜言蜜語?

龍應台女士的生活散文很散,很自由,很簡單樸實,正不是有那種華麗詞句的無思想文章,有些文章雕琢得再華麗卻總比不上天然的佳作,若説作者寫這些文章是為了歌頌母愛,我不敢否認,卻更加願意相信這些只是作者自然感情的筆尖流露,淤積於心,終日似有所懷,醖釀三番而瀉於行墨,遂成錦繡,作者寫時定然不是苦心竭力,搜詞摘句,而是心之所想,筆之所成,自然流暢,沉浸在回憶之中一篇優美的散文便寫出來了。這也是可貴之處,如詩一樣,任然之氣是詩之靈魂,我雖不會寫詩卻在看詩上有些功夫,其實諸位也很容易分辨哪是好詩,哪是為賦新詞強説愁的應酬之作,如杜甫,今我不樂思岳陽,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再如年年歲歲花相似,再如月明林下美人來,好詩總是揮灑自如的,讀此書便會沉浸在故事中,隨着作者的心情波動而動,安安種種可笑可愛的行為彷彿自己見證了一般,這種故事的帶入性使讀者很享受這篇文章,並且是很自然的,沒有什麼讀者請看,看官細思之類的話,正是文章高妙之處。

一篇結束,發現除了陪作者笑笑之外更有一種作者要傳達的哲學深思在言語之中了,比如《龍》,比如《神話.迷信.信仰》這裏的作者思考只是點到為之,卻給了讀者一個線頭,指不定能憑着它從水裏釣出什麼大魚。作者的思想本就是一個東西放交匯的產物正如華安《放手》中説的那樣:她對我一方面極其嚴格,督促我努力學習,認真做事,一方面又卻極其講究自由尊重和理性思考,讀書恰似知人,作者對自由,對尊重的需求和似隱實現的中華文化傳統思維在書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這是兩種教育理論的綜合,又是兩種對人生的態度碰撞,愛與放手該如何看待,人的一生永遠在不停的奔跑,卻也需要停靠站,我想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分離的,不似夫妻,愛要結合靠近,愛孩子便教會他獨立,自由。可是很多人做不到,華安文中:可是有時候,快快地放手也是有必要的。這句話不能説是對母親教育獨裁的悔恨,只能説是自己懂的了一層人生,也只有站起來的人才知道何為站。

我一向認為那些説出高深莫測的話的人並不一定高深,相反那些説白話的人説的話才更應該重視,那種白話是微言大義,而作者便是通過這些白話告訴着一位母親和孩子生活的哲學。讀此書的意義也就在於知道這哲學,這種哲學我也是説不出來的,也是隻有自己知道了才知道的。

站在書外,離開作者的記憶,我看這書封面上的圖畫,便有了一種寂寞,書的最後華飛寫文章都十五歲了,你長大,我也老了,這世間的緣分總是喜歡製造遺憾的,以前只是4感覺花開了,又落去,每一個季節輪迴都令人驚喜,現在自己也將老去,那些原本一起看花的親友都難以再聚多喝一杯。想起龍應台女士的《目送》,更添悲傷,時間是慢不下來的,但怎可辜負,所以不必求時光慢,你慢下來,用慢觀快,快者也慢了,再説這世上的花開花落都是很慢很慢的。連夏天晚上的茶也涼的慢,不妨,欄杆旁的風真的又温柔又輕慢。

標籤: 有感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ql0ej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