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完璧歸趙的歷史典故2篇

完璧歸趙的歷史典故2篇

完璧歸趙的歷史典故1

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出自《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那麼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完璧歸趙的歷史典故,一起來看看吧!

完璧歸趙的歷史典故2篇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完:完整;璧:寶玉。將寶玉完整地歸還給趙國。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 主人。

【歷史典故】

戰國時期,趙惠王得到了一塊稀世珍寶——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説後,也想得到這塊寶玉,便派使者帶着書信來見趙惠文王,説:“秦王情願拿出十五座城池來換這塊和氏璧,不知趙王是否答應?”

趙惠文王拿不定主意:給吧,怕上當,不給吧,又怕得罪秦國。這時有個宦官對趙王説:“我向大王推薦一人,此人名叫藺相如,他見多識廣,足智多謀,我想讓他去秦國,肯定能將這件事處理妥當。”於是,趙惠文王就派藺相如為使者,出使秦國。

藺相如來到秦國後,就獻上和氏璧,哪知秦王看了讚歎不已,根本沒有歸還 的意思。藺相如看了暗暗着急,這時,計上心來,他對秦王説:“大王,這塊璧上有一個小小的污點,讓我指給大王看吧!”秦王聽了信以為真,把和氏璧遞給了他。

藺相如拿着和氏璧,退到一根柱子旁,對秦王説:“看來大王並非誠心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那就莫怪人小無理了。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就連同這塊璧一同撞在這根柱子上!”秦王怕傷了璧,忙命人拿出地圖,將要交換的城池指給藺相如看。藺相如心知他只是做做樣子而已,於是對秦王説:“和氏璧不是一般的璧,趙王在送璧之前,齋戒了五天,大王也應齋戒五天,並在朝堂上舉行隆重的儀式,我才敢把璧獻上。”秦王無奈,,只得答應了藺相如的要求,準備齋戒儀式。

藺相如晚上則偷偷地派人帶着和氏璧回到了趙國。到了第五天,藺相如不慌不忙地對秦王説:“秦國很少有講信義的君主,所以我怕受騙,就把璧送回去了。天下都知道秦國是強國,趙國是弱國,大王如果真想要那塊璧,就先把十五座城池割讓給趙國,趙國一定將璧呈上。”秦王很生氣,但藺相如説得句句在理,只能就此作罷。

【成長心語】

俗話説:“受人之託,忠人之事。”當我們的身上肩負着別人的託付時,心中便也有了相應的責任感,這是一種美德、一種信譽,也是一種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藺相如憑藉自己的智慧與膽識,將趙王的託付順利完成,這就是一種擔當。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只有像藺相如一樣勇於擔當責任,才能獲得朋友的信任,從而得到最大的回報。

拓展閲讀

説明:以下內容為本文主關鍵詞的百科內容,一詞可能多意,僅作為參考閲讀內容,下載的文檔不包含此內容。每個關鍵詞後面會隨機推薦一個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從多個垂直領域瞭解更多與本文相似的內容。

1、司馬遷: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説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二十八歲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後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調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説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西漢景、武年間(生年有爭議,參見“人物爭議”部分),在黃河龍門的一個小康之家中,司馬遷出生了。司馬遷的祖父司馬喜在漢文帝詔入慄米受爵位以實邊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慄米換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 搜狗搜索更多完璧歸趙是什麼釋義?這個歷史典故又有怎樣的成長心語?

2、藺相如: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大臣,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個事件: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藺相如原為宦者令繆賢的舍人。趙惠文王時,秦昭王寫信給趙王,願以十五個城池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和氏璧”來到秦國,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於完璧歸趙。公元前279年,秦王與趙王相會於澠池(今河南澠池西),他隨侍趙惠文王,當面斥責強大的秦國,不辱國體,使趙王沒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為上卿,居官於廉頗之上。廉頗居功自恃,不服相如,恥居其下,並揚言要羞辱相如。藺相如為保持將相和睦,不使外敵有隙可乘,始終迴避忍讓。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善自謙抑的精神感動了廉頗,於是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二人成為刎頸之交。圖:戰國時期,趙惠文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説了這件事,就派人給趙惠文王一封書信,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交換這塊寶玉。趙惠文王同大將軍廉頗及大臣們商量:要是把寶玉給了秦國,秦國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騙;要是不給呢,就... 微信搜索更多完璧歸趙是什麼釋義?這個歷史典故又有怎樣的成長心語?

3、和氏璧:和氏璧,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為天下奇寶。和氏璧剛開挖出來時的名稱叫“瑋”,此後將沒有經過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稱作“瑋”。與和氏璧有關的著名典故“完璧歸趙”講述了戰國時期趙國名相藺相如幫助國家奪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鄲的故事。由於和氏璧已經失傳,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樣,已經無法得知,只能通過有限的文字記載(包括文學創作)中的描述加以想象。但是,從秦始皇用和氏璧造御璽的故事來看,和氏璧與出土的.常規文物相比,至少在外形來看,應有明顯的不同。經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為10釐米,其並非古人儒家學者佩戴的環形佩玉。甚至,很可能和氏璧僅僅是一個經過簡單粗加工的璞玉。同時,由於相傳和氏璧被秦始皇製作成了傳國玉璽,而隨着朝代的更迭,該玉璽又相傳在後唐失傳,和氏璧原有樣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經無法得知了。荊山是座巨大的石頭山,頂部更是花崗巖遍佈,一個個巨石雜亂排列,其中一處形成了面積近20平的洞室,這就... 必應搜索更多完璧歸趙是什麼釋義?這個歷史典故又有怎樣的成長心語?

4、成長:《成長》是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張鑫瀛。第一章那些年輕羞澀的日子人的一生,便是這樣:慢慢長大,然後慢慢變老。也許你還在回味“成長”的渴望時,卻發現自己已然過了那渴盼中的年紀。日子總在不緊不慢地流走。我總在不知不覺中跨進自己從前羨慕的年紀,卻不知我是不是自己當年羨慕的樣子。我知道自己一天天在成長,卻不知道成長到底是什麼樣子。慢慢長大的我那一刻的駐足蘋果裏的星星天使的另一隻翅膀石城寄宿國小掠影我的童年睡着了此處小草在成長未央歌一個人的夜寫給遠方的朋友今夜,我默默地想你樹葉的承諾尋常日子簡單生活簡單愛幸福的滋味寶貝摩天輪我喜歡風的自由勇氣追逐夢想訴説心曲:大海,做自己!閒話“拾”豆第二章流淌在青春小溪的感悟總愛撐起一葉扁舟,隨着水一樣的字符流淌在無邊的大地。不敢回頭看身後的激流,只願留下淡淡哀傷。歲月的年輪磨去我年少的稜角,與其説是成熟,倒不如説學會了世故。我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看來來往往的人羣,彷徨無助和迷茫中,我不知道... 搜狗搜索更多完璧歸趙是什麼釋義?這個歷史典故又有怎樣的成長心語?

完璧歸趙的歷史典故2

完璧歸趙,發生於戰國時期。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邯鄲(現河北省城市),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説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説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

他在庭柱旁站定,説: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説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標籤: 完璧歸趙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21vrn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