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九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九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第一單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九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第1課殖民地人民的反抗鬥爭

一、拉美獨立運動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3、傑出代表:玻利瓦爾、聖馬丁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

4、成就: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厄瓜多爾等(哥與委合為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為紀念玻利瓦爾,一個新成立的國家被命名為“玻利維亞”。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義(1857—1859)

1、背景: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加緊對印度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向印度傾銷紡織成品,導致手工業者破產;

兼併王公領地;

取消對印度土兵的優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導火線(直接原因):塗油子彈事件

3、領導力量:封建王公。主力:印度土兵

4、傑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義: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是19世紀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2課俄國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國統一:15世紀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稱“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

(1)目的:向西方學習,實現富國強兵

(2)內容:

政治:加強中央集權,設參政院。

經濟:興辦手工工場,重商主義,允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引進西方先進技術。

軍事:義務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備軍。貴族必須到軍隊或行政機構任職,按功勞提拔。

文化:派留學生,開辦學校、創辦科學院,辦報紙,改革習俗(提倡西方禮節和生活方式)。

(3)作用:

積極: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増強,成為歐洲軍事強國,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

侷限:農奴制進一步加強,成為日後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

二、農奴制改革(亞歷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a俄國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

b克里米亞戰爭慘敗,激化了社會矛盾(直接原因)

2、目的:鞏固統治、緩和階級矛盾、避免革命

3、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

4、內容:

(1)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

(2)農奴獲得“解放”時,可通過贖買方式獲得一塊份地

5、意義:

(1)進步性:是俄國近代歷史的轉折點,廢除了農奴制,促進社會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了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2)侷限性:但農奴制的參與仍然存在,影響俄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農民為獲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第3課美國內戰

——南北戰爭(1861-1865)

一、南北矛盾的加劇

1、經濟概況:北方(資本主義經濟)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

2、雙方矛盾:關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隸制(南方保留)

二、內戰爆發

1、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焦點是奴隸制度的廢存問題)

(2)直接原因(導火線):林肯當選總統。

2、開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內戰

三、北方的勝利轉折

1、扭轉戰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勵農民到西部耕種。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

(2)作用:調動農民、黑人積極性,踴躍參軍,扭轉北方不利局面

2、勝利:1865年南北戰爭以北方勝利而告終。林肯遇刺。

3、影響:是美國曆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為以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第4課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統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專制統治(閉關鎖國)阻礙日本資本主義發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機,激化了國內矛盾。

2、倒幕運動

王政復古政變。主力:中下級武士發起了倒幕運動。

  二、明治維新

1、內容:

(1)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取消武士特權。

(2)經濟上:推行地税改革,“殖產興業”,大力發展近代經濟。

(3)軍事上:徵兵制,建立新式軍隊,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會生活: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響

(1)積極性: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

(2)侷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殘餘,軍國主義色彩濃厚,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第二單元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技文化

第5課第二次工業革命

一、電的應用

1、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2、標誌:電力的廣泛使用(“電氣時代”)

3、特點:科學研究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

二、主要成果:

馮如“中國航空之父”

三、化學工業和新材料

1、(瑞典)諾貝爾:現代炸藥、無煙炸藥。

2、(美)海厄特:賽璐珞(現代塑料工業誕生)。

3、(法)夏爾多內:人造纖維

四、影響

1、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改普了人們的生活,使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成為工業化強國。

2、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

3、資本主義對外擴張増強,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6課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

一、人口增長和大眾教育

1、人口

(1)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發展,人口迅速增長

(2)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從事工商業的人口增多。婦女走出家庭成為勞動者

2、大眾教育

(1)背景:適應工業化發展需要

(2)國家:英、法對兒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德國建立初等、中等、大學組成的系統教育體系

二、城市化

1、背景

工業革命後,工商業發展,大量人口湧入城市,但城市缺乏統一規劃

2、城市化的措施

19世紀中期,衞生條件改善。排水設施、街頭照明、有軌電車等公共交通設施

3、影響:生活方式發生着變化

  三、社會問題

1、社會矛盾激化

資本家獲得極大的財富,工人高強度勞動卻難以生存。工人反抗鬥爭日趨激烈。(破壞機器的盧德運動)

2、環境污染:廢氣、廢水污染大氣、河流

第7課近代科學與文化

一、科學家

1、牛頓(英)

(1)地位: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2)成就: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光學分析、微積分學。《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使物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2、達爾文(英)

《物種起源》提出“進化論”觀點,了神創論。生物科學的一次偉大革命。

3、巴爾扎克(法)

《人間喜劇》(法國社會的百科全書),其中有《高老頭》、《歐也妮?葛朗台》。展現了法國社會變遷史。

4、列夫?托爾斯泰(俄)

《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揭露俄專制主義和地主對農民的壓榨,又否定暴力革命)

列寧稱他為“俄國革命的鏡子”

5、貝多芬: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誌着貝多芬在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成熟)

6、梵高:《向日葵》、《夜間的咖啡館》

第8課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7-1918.11)

一、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1、背景:工業革命推動下,歐洲成為世界經濟中心,為爭奪市場、原料、投資場所而瓜分世界,相互之間的競爭也醖釀着戰爭

2、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

(1)“三國同盟”:德、意、奧(德為核心)

(2)“三國協約”:英、法、俄(英國為核心)

結盟目的:爭奪世界霸權和瓜分世界領土。

3、兩大集團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後果)。

二、大戰的爆發

1、導火線(直接原因):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遇刺)

2、開戰: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三、大戰進程和結果

1、交戰雙方:同盟國集團和協約國集團(意大利戰時加入協約國集團)

2、重大戰役:凡爾登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3、1917年美國加入協約國參戰;俄國爆發十月革命,退出一戰。

4、結束:1918年11月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5、戰爭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西方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發動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

6、影響:

(1)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

(2)美國參戰、俄國十月革命,成為兩個大國開始崛起的標誌。

(3)削弱了殖民力量,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第9課列寧與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國

1、背景:一戰激化了俄國的社會矛盾。

2、二月革命(1917年3月)

(1)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結果:了沙皇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3)措施:未滿足人民對土地、麪包、和平的需求。而是繼續作戰。

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裝起義)

1、背景:

(1)一戰激化俄國社會矛盾

(2)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未解決俄國社會矛盾

2、時間:1917年11月

3、:列寧

4、結果: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政府

5、性質: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三、開闢新時代

1、政治:廢除舊的國家機器,建立新政權機關

2、經濟:大工業、鐵路、銀行收歸國有,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廢除土地私有制,沒收地主和寺院土地,將土地分給農民耕種

3、軍事:廢除舊常備軍,組建紅軍

4、外交:廢除沙皇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退出一戰。頒佈《和平法令》。

四、歷史意義

1、人類歷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

2、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鬥爭

第10課《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

一、《凡爾賽條約》

1、巴黎和會

(1)時間:1919年1月—6月

(2)實質:一戰戰勝國召開的分贓會議。

(3)中心問題:如何處置戰敗國,尤其是德國。

(4)會議特點:大國強權,犧牲弱小國家和民族利益

2、操縱國:英、法、美(三巨頭: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美國總統威爾遜)

3、內容

(1)領土方面: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薩爾煤礦歸法國,萊茵河東岸50千米以內不得設防。承認奧地利、波蘭獨立。

(2)經濟方面:德國還向協約國支付鉅額戰爭賠款;(賠款委員會)

(3)軍事方面:廢除德國的普遍義務兵役制;不得擁有空軍;陸軍不超10萬人

(4)殖民地方面:德國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以“委任統治”的名義瓜分(最能説明巴黎和會的性質是瓜分世界領土和稱霸世界)

4、凡爾賽體系

對德國的和約與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土耳其的條約共同構成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的國際“新秩序”。建立國際聯盟。

二、《九國公約》

1、華盛頓會議(9個參會國)

背景:為調整英美日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矛盾,由美國主導召開會議。

2、《九國公約》

(1)內容:

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建立和維護各國在華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門户開放,機會均等”)

(2)實質:

使“門户開放”最終實現,阻止了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

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巴黎和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的統治新秩序;華盛頓會議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新秩序。戰後國際新秩序得以重建。

第11課蘇聯的社會主義道路建設

一、新經濟政策(1921年)

1、背景

隨着國內戰爭的結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阻礙社會發展和生產恢復

2、主要內容

(1)徵收糧食税代替餘糧收集制

(2)允許使用僱傭勞力,允許出租土地,實行自由貿易

(3)中小企業允許國內外資本家經營

(4)按勞取酬工資制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餘糧收集制,實物配給制,勞動義務制,取消自由貿易,全部工業國有化。

3、作用

從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二、蘇聯的工業化

1、蘇聯的成立:1922年,俄、白俄、烏和南高加索聯邦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

2、社會主義工業化:

(1)重點:優先發展重工業

(2)措施:兩個五年計劃(1928——1937)

(3)成果:落後農業國強大工業國

(4)作用:短期內,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實現工業化。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模式固化,使蘇聯經濟僵化。

 三、農業集體化

1、背景:1927到1928年蘇聯發生嚴重糧食危機

2、目的.:解決糧食問題,適應工業化需要。

3、方法:消滅富農,支持建設集體農莊,組建拖拉機站。

四、蘇聯模式(又稱“斯大林模式”)

1、形成標誌: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制定(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剷除了人剝削人的現象)

2、特徵: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3、影響(評價斯大林模式):

(1)積極作用:短時間內實現工業化,為後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贏得巨大國際聲譽。

(2)消極作用:

弊端也令蘇聯付出沉重代價。黨政不分,民主與法制匱乏,個人崇拜和家長制作風盛行;排斥市場調節和價值規律,造成經濟部門發展的嚴重失調和農業長期停滯不前等問題。

第12課亞洲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背景:一戰期間,印度提供了人力、軍費、物資。因饑荒大量死人。導致英印矛盾激發。

2、領導人:甘地。時間:1920年

3、內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絕在英國學校讀書,提倡手工紡織以抵制英國商品,拒絕納税等。

4、文明不服從運動(1930年)

主要方式:採取不服從方式。

內容:要求降低田賦、釋放政治犯、廢除食鹽專賣

5、影響:動員了廣大羣眾,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民眾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控制羣眾鬥爭方式,防止了暴力革命,保證了資產階級對運動的領導權。

二、土耳其凱末爾革命

1、背景:一戰後,土耳其素丹政府接受《色佛爾條約》,損失大量領土,經濟瀕於崩潰

2、戰爭概況(1921——1923年):領導人:凱末爾。

結果:與協約國簽訂了《洛桑條約》,廢除《色》的一些不平等條款,保持了土耳其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

3、共和國建立(1923年):1923年,凱末爾當選總統

措施:廢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政教分離,國民議會有立法權;廢除男女不平等,提高婦女地位;實施五年計劃;擴大世俗教育,教授西方科技;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4、影響:一戰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勝利。鞏固了國家獨立,結束封建統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復興之路。

九年級歷史學習方法

整理歸納歷史知識:在學會解釋簡單歷史名詞的基礎上,應學會整理和歸納歷史知識,如學了唐朝的“開元盛世”之後,應該對已學過的中國古代史中的清明政治及其出現的共同原因做一總結。再如,學習了“淝水之戰”後,可歸納一下中國古代史上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這樣,把散見在不同章節的同一類型的知識組合在一起,形成較完整的知識網,便於掌握和記憶。

另外,還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隨時把學過的知識循序漸進地聯繫起來,形成知識鏈條,隨着所學知識的增多,不斷在舊知識的鏈條上加入新環節,把所學知識編成知識網,長此以往,對所學知識進行加工整理,按自己的方式組成線、面、體,有利於消化,理解和掌握。如回答“試述唐太宗的政績”,就是要求從宏觀的整體觀念去認識唐太宗。它要求把政治上的“貞觀之治”以及經濟上、民族關係上、對外關係上和文化上有關唐太宗在位時期的成果都回答出來,從而勾勒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整體歷史面貌及特徵。

九年級歷史學習技巧

養成良好的學習歷史習慣

上課前要提前預習好歷史知識,上課時要仔細聽歷史老師講課。歷史課結束後要仔細複習

學習歷史是一件有趣味的事,不要僅僅為了大學聯考而埋頭苦讀,要善於放寬歷史的視界,在歷史的長廊中為自己尋找一個心靈的棲居地,從而做到如培根所言讀史使人明智。

九下歷史知識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6vo41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