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中華五千年曆史典故:十大傑出軍師

中華五千年曆史典故:十大傑出軍師

中華五千年曆史典故:十大傑出軍師1

智士能臣,千古奇人——范蠡

中華五千年曆史典故:十大傑出軍師

范蠡,先秦傑出謀略家,罕見的智士能臣。事君服國興越,苦身深謀二十年,興師伐吳,讓越王報了仇。待越王大宴羣臣之時,看破“兔死狗烹”之局,毅然辭相國、大將軍之官,隱退東海之濱,治產業,力經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成了巨賈,名揚天下,令同代人望塵莫及,也叫後人難繼項背。家事、國事、天下事、無不精通,於從政,於經商,總是得心應手,堪稱千古奇人!

勾踐的軍師。計策有:勾踐入吳時讓勾踐嘗糞表忠;用色情間諜西施計除伍子胥;熟稻種獻夫差(和文種一起);代勾踐賜死夫差。勾踐存越滅吳稱霸的最大功臣。

范蠡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36年,約於公元前448年無疾而終,享年高齡,幾近百歲,被稱為中國商人聖祖。

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輕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聖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范蠡卻不為世人所識。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吳王闔閭陣亡,因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江蘇太湖馬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范蠡遂於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吳國,獻“卑辭厚禮,乞吳存越”之策。議和後“人待期時,忍其辱,乘其敗……”“持滿而不溢,則於天同道,上天會佑之;地能萬物,人應該節用,這樣則獲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 他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後,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

三年後歸國,他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略,也是九術之一的“美人計”,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於在苧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在歷史上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裏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於滅吳,成就越王霸業,被尊為上將軍。

“吳王亡身餘杭山,越王擺宴姑蘇台。”在舉國歡慶之時,范蠡急流勇退,遂與西施隱姓埋名、泛舟五湖。不過,與西施泛舟五湖只是民間傳説,事實上,范蠡隱退時已經68歲高齡,而西施要比范蠡小的多。但是人們總願編織出英雄美人的佳話,因此才有泛舟五湖這一説。但史實應該不是這樣的。

中華五千年曆史典故:十大傑出軍師2

百家宗師,千古武聖——軍師鼻祖姜子牙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際遇。前半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七十多歲仍一事無成;後半生得遇明主,大展宏圖,伐商滅紂,興周八百年之基業。子牙追往古而知來今,通古今之變,知勝敗之勢,曉民眾之意,精文武之道,操攻取之術,為文王、武王之師,傾商立周,興周盛齊。救民於水火,為後世開創了弔民伐罪,恩及百姓的範例。百勢而下,被尊為武聖,太公兵家宗師,堪稱當之無愧的千秋軍師第一人!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尊稱太公望,武王尊之號為“師尚父”。商朝末年人。華夏族,東海上人(今莒縣東呂鄉)。據説祖先在舜時為“四嶽”之一,曾幫助大禹治水立過功,被封在呂,姜為其族姓。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雖然他滿腹經綸、才華出眾,但在商朝卻懷才不遇。他已年過六十,滿頭白髮,閲歷過人,仍在尋機施展才能與抱負。

姜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姜子牙為炎帝神農氏54世孫,伯夷36世孫。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出生於東海上史記。齊太公世家;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姜子牙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在唐宋以前,姜子牙被歷代皇帝封為武聖,唐肅宗封姜子牙為武成王,宋真宗時,又封姜子牙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時期,民間對姜子牙增加了一些神話傳説。到明代萬曆年間,許仲琳創作了《封神演義》小説,從此,姜子牙由人變成了神,並且為民間廣為信奉。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祕莫測,確實稱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綜觀太公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最着,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姜子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稱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為“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e4grj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