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春秋時期歷史典故錦集[7篇]

春秋時期歷史典故錦集[7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比較經典的典故吧,典故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你還記得哪些典故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春秋時期歷史典故,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春秋時期歷史典故錦集[7篇]

春秋時期歷史典故1

司馬昭之心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馬家族,結果被廢黜,司馬師立曹丕的孫子曹髦(mao)為帝。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虛名,手中卻沒有實權,只是個傀儡(kuilei),蟬聯命一個朝廷官員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權威都集中在司馬師和他弟弟司馬昭手中。

司馬昭是司馬懿的第二個兒子,哥哥司馬師死後,他接替做了上將軍。司馬昭同父親、哥哥一樣,工於心計,計謀過人。司馬昭方才坐上上將軍的寶

春秋時期歷史典故2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季,曹操帶領隊伍去伐罪張繡,氣候熱得出奇,烈日似火,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隊伍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憂貽誤戰機,心裏非常着急。但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速速度呢?他立即叫來嚮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嚮導搖搖頭説:“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另有很遠的旅程。”曹操想了一下説,“不行,時間來不及。”

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嚮導説:“你什麼也別説,我來想措施。”他知道現在縱然下下令要求隊伍加速速度也無濟於事。腦子一轉,措施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部隊前面,用馬鞭指着前方説:“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邊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好像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調禁不住加速了很多。故事出自《世説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夢想慰藉自己或他人。

春秋時期歷史典故3

春秋時期戰爭雙方的守則,有意思!

(一)春秋時代的戰爭不允許平民和奴隸上戰場,他們參戰但不作戰,主要擔任扛行李、餵馬、做飯這些後勤工作。擔任作戰任務的是士,也就是最低一等的成年貴族男子,稱為“戰士”。

(二)戰爭必須在兩國交界處進行,約好的.地點在邊疆,即野外,因此稱為“疆場”和“野戰”。

(三)春秋時期的戰爭需要先下戰書,約定時間地點,並且戰書的用詞謙虛恭敬。雙方都會優待敵軍使者,要舉辦宴會迎接,宴會上一定有奏樂和賦詩,使者作為客人也會答謝。

(四)春秋時代的戰爭全部都是車戰,沒有馬戰或士兵站在地上作戰,而是每個戰士駕駛一輛戰車。戰車按一字排開。

(五)兩軍戰車數量均等,即敵軍出動10輛戰車,我方也出動10輛戰車。作戰時雙方戰車捉對廝殺,也就是我駕駛的戰車只與對面的那輛敵軍戰車作戰,不和其他敵軍戰車交鋒。

(六)春秋時代戰爭的規矩是:敵軍戰車沒有擺好,我方不得擊鼓進軍。必須雙方的戰車都排列好了,雙發才會打招呼“你擺好了沒有?”“好啦……”“我開始打啦~”“好的~~~”

(七)雙方戰車交錯的一瞬間,車上的戰士用戈互相敲擊。戰車在這個過程中不停。交錯之後,第一個回合結束。雙方戰車掉頭回來,再交錯,戰士再用戈敲擊,這是第二個回合……以此類推……通常幾個回合以後戰鬥就會結束,因為這種來回掉頭會讓戰車輪子或者其他部件壞掉…

(八)春秋時代戰爭的另一個法則是:如果敵軍戰士在戰鬥中受傷,必須馬上停止戰鬥,讓傷員回營療傷。而我方戰士則就地觀戰,不得參與其他“配對”戰鬥當中。

(九)不能俘虜有白頭髮的戰士,有白頭髮説明年紀已老,必須把他放回去養老。

(十)敵軍如果戰敗選擇撤退,一般情況下不追擊。追擊也可以,但只許追50步。《孟子》説“五十步笑百步”的原意就是:跑50步是逃兵,跑100步也是逃兵,你有什麼資格笑話人家呢?但這句話放在春秋時代,50步是可以笑話100步的,因為跑50步就已經安全了,敵軍不會再追,還多跑出去100步不是傻麼……

(十一)一次晉國與楚國交戰,晉軍失敗逃跑。所有戰車都怕了,戰場上只有一輛晉軍戰車停着不動。跟他“配對”的那輛楚國戰車追上來,在他旁邊停下,那個楚軍戰士下車,問晉國戰士“哥們兒你咋了,你咋不跑呢?”晉國戰士回答“我車壞了,它不動。”楚國戰士説“哦,我看看……應該是這個地方有問題,我幫你弄一弄還能動。”於是楚國戰士幫晉國戰士修好戰車,自己又跑回自己的戰車上,晉國戰士繼續跑,楚國戰士繼續追。跑了沒幾步,晉國戰車又不動了。楚國戰士又把車停下來,下車問:“哥們你咋又不動了?”晉國戰士回答:“它又不動了。”楚國戰士又幫忙把晉國戰車修好,晉國戰士駕車繼續跑,楚國戰士回到自己車上繼續追。追到第50步,楚國戰士停下不追了,晉國戰士也停下車,對着楚國戰士招手説:“楚國的兄弟謝謝啊!”

春秋時期歷史典故4

【聞雞起舞的典故出處】《晉書·祖逖傳》。

【聞雞起舞的典故釋義】聞:聽到;舞:舞劍。聽到雞叫聲,就起來舞劍。比喻有志向的人及時奮發。

【聞雞起舞的歷史典故】

祖逖和劉琨是晉代著名的兩個將領。24歲那年,祖逖擔任司州主簿,主管文書簿籍。劉琨是漢朝宗室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也是一個很有志向的青年。他們志同道合,都希望為國家出力,幹一番事業。

當時,西晉皇族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各少數民族首領乘機起兵作亂,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祖逖和劉琨對此很是焦慮。他們白一起在衙門裏供職,晚上回家一起談論國家大事,談如何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一談就是大半夜,累了才合蓋一牀被子睡下。

有一,他們談得很晚,剛入睡,劉琨就鼾聲如雷。剛睡了一會兒,祖逖猛然聽到雞的叫聲,於是叫醒劉琨説:“你聽,你聽,這不是荒雞的叫聲嗎?恐怕下要大亂了,我們還能安穩地睡覺嗎?”劉琨揉揉眼,想想説:“對!應該居安思危!”於是兩人穿衣起牀來到院中,拔劍對舞起來,直到曙光初露才去歇後來,祖逖和劉琨為收復北方竭盡全力,作出貢獻。而他們早年聞雞起舞的`故事更是成為美談,家喻户曉。

【成長心語】

富蘭克林説:“勤奮是好運之母。”正是勤奮與堅持不懈,使平凡的祖逖和劉琨成為威名遠揚的將軍。每個人都渴望成功,都希望好運降臨到自己身上。事實上,成功的大門也永遠為勤奮者敞開着,幸運女神也總是垂青于堅持不懈的人。不要抱怨機會與自己擦肩而過,在機會來臨之前,先問自己:我足夠勤奮嗎?有時候,犧牲一點安逸的享受,換之以奮發向上,人生便會多一分積極與動力,成功的曙光便會在不遠處向你招手。

春秋時期歷史典故5

【子產放生的典故出處】《孟子·萬章上》。

【子產放生的典故釋義】子產:春秋時,鄭國人,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形容人心地善良。

【子產放生的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鄭國有一個賢大夫公孫僑,字子產,心地仁厚。他常濟貧並救人於危難,喜歡行善,特別是從不殺生。

一,一個朋友送給子產幾條活魚。這些魚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產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興興地收下了禮物,然後吩咐僕人:“把這些魚放到院子裏的魚池裏。”他的僕人説:“老爺,這種魚是鮮有的美味,如果將它們放到魚池中,池裏的水又不像山間小溪那樣清澈,魚肉就會變得鬆軟,味道也就不會那麼好了。您應該馬上吃掉它們。”子產笑了:“這裏我説了算,照我説的做。我怎麼會因為貪圖美味就殺掉這些可憐無辜的魚呢?我是不忍心那樣做的'。”僕人只得遵照命令。當僕人把魚倒回池中時,眼見魚兒悠遊水中,浮沉其間,子產不禁感歎説:“你們真幸運啊!如果你們被送給別人,那麼你們現在已經在鍋中受煎熬了!”

【成長心語】

孔子稱讚子產:“有仁愛之德古遺風,敬事長上,體恤百姓。”子產因其聰明和善良,而被人們傳誦至今。“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要因為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就不去做,也不要因為是一件很小的壞事就去做。因為生活其實就是由這些小事堆積形成的。更重要的是,這些小善和小惡會成為日後那些大善和大惡的基礎。人人都應該存有善念,心中有善就會覺得生活很充實。人的行為都要符合道德的準則,要對的起自己的良知,這是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的前提條件,這也是一種人生的哲理。

春秋時期歷史典故6

【安步當車的典故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

【安步當車的典故釋義】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形容人能安於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

【安步當車的歷史典故】

戰國時齊國有位賢者,名叫顏蜀。齊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進宮來。顏蜀走進宮內,來到殿前,就停住了腳步,不再前進。齊宣王叫他上前,顏蜀不僅一步不動,還叫齊宣王下來迎接他,説:“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説明我羨慕大王的權勢;如果是大王走過來,説明大王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的權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齊宣王生氣地説:“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蜀不假思索地説:“當然是士人尊貴!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經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腦袋的,就封為萬户侯,賞金千鎰。由此看來,一個活着的`君主的腦袋還不如一個死了的士人的墳墓呢!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多,是因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的關鍵。從古到今,沒有不務實事而成名於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經常向人請教為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

齊宣王聽到這裏,才覺得自己理虧,於是對顏蜀説:“聽了您的一番高論,茅塞頓開,希望您接受我拜您為師,今後您就住在這裏,有肉吃,有車乘,您的家人個個衣着華麗。”顏蜀拒絕道:“玉,產于山中,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仍寶貴,但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僻壤,如果選拔上來,享有利祿,他外來的風貌和內心世界就會遭到破壞。所以我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到點吃飯,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做乘車。平安度日,並不比權貴差。清淨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顏蜀説罷,向齊宣王拜了兩拜便離開了。

【成長心語】

在大富大貴面前,顏蜀能夠安於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做人需要幾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達地面對人生的得失。淡泊,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從容不迫的生活態度。有時候追求的目標因能力所限無法達到,並不能代表沒有獲得或距離成功很遠,只要思想達到了,結果必然是一樣的。坦然地面對生命中的榮辱、得失、進退,其實是人生命中最為可貴的品格。我們所看到的世界,被我們漸染了內心的色彩,如果我們先把內心描繪得五彩繽紛、色彩斑斕,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春秋時期歷史典故7

春秋時期戰爭雙方的守則,有意思!

(一)

春秋時代的戰爭不允許平民和奴隸上戰場,他們參戰但不作戰,主要擔任扛行李、餵馬、做飯這些後勤工作。擔任作戰任務的是士,也就是最低一等的成年貴族男子,稱為“戰士”。

(二)

戰爭必須在兩國交界處進行,約好的地點在邊疆,即野外,因此稱為“疆場”和“野戰”。

(三)

春秋時期的戰爭需要先下戰書,約定時間地點,並且戰書的用詞謙虛恭敬。雙方都會優待敵軍使者,要舉辦宴會迎接,宴會上一定有奏樂和賦詩,使者作為客人也會答謝。

(四)

春秋時代的戰爭全部都是車戰,沒有馬戰或士兵站在地上作戰,而是每個戰士駕駛一輛戰車。戰車按一字排開。

(五)

兩軍戰車數量均等,即敵軍出動10輛戰車,我方也出動10輛戰車。作戰時雙方戰車捉對廝殺,也就是我駕駛的戰車只與對面的那輛敵軍戰車作戰,不和其他敵軍戰車交鋒。

(六)

春秋時代戰爭的規矩是:敵軍戰車沒有擺好,我方不得擊鼓進軍。必須雙方的戰車都排列好了,雙發才會打招呼“你擺好了沒有?”“好啦……”“我開始打啦~”“好的~~~”

(七)

雙方戰車交錯的一瞬間,車上的`戰士用戈互相敲擊。戰車在這個過程中不停。交錯之後,第一個回合結束。雙方戰車掉頭回來,再交錯,戰士再用戈敲擊,這是第二個回合……以此類推……通常幾個回合以後戰鬥就會結束,因為這種來回掉頭會讓戰車輪子或者其他部件壞掉…

(八)

春秋時代戰爭的另一個法則是:如果敵軍戰士在戰鬥中受傷,必須馬上停止戰鬥,讓傷員回營療傷。而我方戰士則就地觀戰,不得參與其他“配對”戰鬥當中。

(九)

還有一個法則:不能俘虜有白頭髮的戰士,有白頭髮説明年紀已老,必須把他放回去養老。

(十)

敵軍如果戰敗選擇撤退,一般情況下不追擊。追擊也可以,但只許追50步。《孟子》説“五十步笑百步”的原意就是:跑50步是逃兵,跑100步也是逃兵,你有什麼資格笑話人家呢?但這句話放在春秋時代,50步是可以笑話100步的,因為跑50步就已經安全了,敵軍不會再追,還多跑出去100步不是傻麼……

(十一)

一次晉國與楚國交戰,晉軍失敗逃跑。所有戰車都怕了,戰場上只有一輛晉軍戰車停着不動。跟他“配對”的那輛楚國戰車追上來,在他旁邊停下,那個楚軍戰士下車,問晉國戰士“哥們兒你咋了,你咋不跑呢?”晉國戰士回答“我車壞了,它不動。”楚國戰士説“哦,我看看……應該是這個地方有問題,我幫你弄一弄還能動。”於是楚國戰士幫晉國戰士修好戰車,自己又跑回自己的戰車上,晉國戰士繼續跑,楚國戰士繼續追。跑了沒幾步,晉國戰車又不動了。楚國戰士又把車停下來,下車問:“哥們你咋又不動了?”晉國戰士回答:“它又不動了。”楚國戰士又幫忙把晉國戰車修好,晉國戰士駕車繼續跑,楚國戰士回到自己車上繼續追。追到第50步,楚國戰士停下不追了,晉國戰士也停下車,對着楚國戰士招手説:“楚國的兄弟謝謝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geq47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