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經典歷史典故(集錦7篇)

經典歷史典故(集錦7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一定都學過很多典故吧,典故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典故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經典歷史典故,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經典歷史典故(集錦7篇)

經典歷史典故1

曹植是曹操的三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妒忌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所以就想害死他。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的意思是説:兄弟手足,就象那豆和萁,都是同一母親所生,你這做哥哥的'為何全無念手足之情,為什麼要煎害我,煎害得這麼急?這四句是詠兄弟感情的名句,每被後人拿來諷罵那些不知友愛兄弟的人,“本是同根生”常用來比喻兄弟手足之情。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諷喻詩。曹植少年時就很聰明,能出口成章,下筆成文,深得他父親曹操的喜愛,差點被立為太子。後來他哥哥曹丕當了皇帝后怕曹植對自己有威脅,便想除掉曹植,於是限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不然就殺死他。曹植便做成了這首“七步詩”,傳誦至今。

《七步詩》的前兩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寫出“萁”“豆”的尖鋭矛盾,及豆萁對豆子的殘酷迫害。最後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畫龍點睛提示詩歌主題。“同根”一語雙關,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長起來的,實際上是説自己與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責問曹丕為什麼要對同胞兄弟逼迫得這樣急。《七步詩》的比喻十分貼切,淺顯生動。雖然詩歌本身是否真為曹植所作,還難以確定,但這首詩反映曹魏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確實是一首好詩。

經典歷史典故2

有一天,鄭國公子宋(字子公)和子家去見鄭靈公。將進宮門時,公子宋忽然停住腳步,抬起右手對子家説:“你看!”

子家莫名其妙地看着公子宋的手,只見他的食指一動一動的.。公子宋得意地説:“看樣子,今天有好吃的東西在等着我們呢!以往每當我這食指動起來,總能嚐到新奇的美食!”

子家將信將疑。兩人進宮後,果然發現廚子正把一隻已經煮熟了的甲魚切成塊兒。這隻甲魚是一個楚國人進獻給鄭靈公的。鄭靈公見這隻甲魚很大,決定把它分賜給大夫們嚐嚐。見此場景,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豎起了大拇指。鄭靈公見兩人這麼沒規矩,不禁皺了皺眉頭,問:“你們在笑什麼?”子家就把剛才在宮門外的情況講了一遍。

過了一會兒,大夫們到齊了。那隻已經切成塊兒的大甲魚放入鼎內由廚子裝進盤子先給鄭靈公,然後給各位大夫。鄭靈公先嚐了一口,稱讚道:“味道不錯!”示意大家一起吃。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但是,公子宋卻呆呆地坐着。原來,他面前的桌案上什麼也沒有。

顯然,這是鄭靈公安排好的。公子宋窘迫不堪,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他忽地站起來,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頭往裏蘸了一下,嚐了嚐味道,然後大搖大擺地走了出去(原文:“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見《左傳·宣公四年》)。後來人們用“染指”一詞指分取不應該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由這件事,鄭靈公想殺公子宋,結果公子宋先把他殺了,另扶新君即位。但後來公子宋也被人殺了。可見玩笑不能開太大啊!

經典歷史典故3

“露馬腳”的意思是顯出破綻、暴露真相。這個詞源於一個有關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民間有馬皇后露大腳的傳聞,以致演化為“露馬腳”一語。另據最早的史料記載,“露馬腳”一詞在唐代已有出現,本為古代一種遊戲。在節日慶典之時,將描繪好的麟麒皮,裝飾於驢或馬身上,藉以喜慶助興。但馬腳或驢腳難以包裝掩飾,耍弄起來,難免露出馬腳或驢腳來,借指弄虛作假,“露馬腳”一説就源於此。

明太祖朱元璋自幼家境貧寒,幼年時還被送到廟裏當過和尚,成年之後,與農民出身的馬氏結為夫妻。

那個時代的婦女都是要裹足的,而馬氏從小就要下地幹活,所以沒有纏足,生就一雙大腳。

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雖然也感到馬氏大腳有損自己的面子,但出於感激馬氏多年來為他出謀劃策有功,仍然封她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

馬氏當了皇后,深居皇宮享受榮華富貴,但對自己的一雙大腳也感到無可奈何,每當與客人相見,總是用衣服的下襬或裙子將腳嚴嚴實實地遮蓋起來。

有一次,馬氏乘轎到金陵(現今南京)街頭遊覽,忽然一陣大風吹來,將轎簾掀起一角,馬氏擱在踏板上的兩隻大腳,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腳縮了回去,可人們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啦!

於是這件新鮮事傳開來,轟動了整個京城,因為是姓馬的露出了腳,“露馬腳”一詞便流傳到今天,所以現在,對不便公開的不光彩的事的暴露,都稱為“露馬腳”。

馬後是練武之人,所以沒有纏足,她是文武全才。但是《“露馬腳”考辨》一文否認了這種説法:佚名元曲《陳州糶米》有句雲:“這老兒不好惹,動不動先斬後聞,這一來則怕我們露出馬腳來了。”

上溯宋代,我們甚至可以查到“露驢腳”一語。北宋《續傳燈錄》卷二十:“後來風幡事起,卷簟義彰,佛手難藏,驢腳自露。”這是很有説服力的二條書證。據此可以斷言,“露馬腳”一語絕非源於馬皇后,而是別有所本。魯迅文中有“露出麒麟皮下的'馬腳來”一語,看來先生是明白其出處的。事實上,“露馬腳”正是與古代用馬(或驢)假扮麒麟的遊戲有關。麒麟與龍、鳳、龜並稱“四靈”,是古人心目中的瑞獸、仁獸。古代節日慶典或祭祀時,往往有一種活動:將描畫裝扮好的麒麟皮披於馬(驢)身上游戲。馬腳部分自然難於嚴密包裹,而一旦包裹不嚴,即顯露真相。

這一活動唐代已有,不過多以驢子裝扮。唐代馮贄《雲仙雜記》卷九引張(上族下鳥)《朝野僉載》:“唐楊炯每呼朝士為麒麟楦,或問之,曰:‘今假弄麒麟者,必修飾其形,覆之驢上,宛然異物,及其去皮,還是驢耳。無德而失紫,何以異是。’”楦,鞋植頭,塞於鞋內之木製模型,此處指裹於麒麟皮中的驢子,代指虛有其表者。宋代多以馬裝扮麒麟。黃庭堅《和劉編修潛夫讀近報蔣峴被逐》詩云:“渠依眩耀麒麟楦,我輩高騰駑驥吟。”(別人只誇耀外表文采,我輩只是像馬一樣不懈努力。)“露馬腳”一語當源於此。

所以也有這種説法,説露馬腳出自這種遊戲。

經典歷史典故4

秦始皇統一中國6年後,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羣臣的護衞下,乘着車輦,浩浩蕩蕩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着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彷彿他就在眼前,雖説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

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後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麼一個嬴字就難住了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着哩,能知難而不進嗎”説着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説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衞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於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視渤海,胸襟萬里,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為何參拜。

秦始皇深情地説:“眾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傳説島上的荊條為秦始皇敬師的精神所感動,皆垂首向下,如叩頭答謝狀。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少有的明君,他懂得國家要興望發達,長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認為教誡太子諸王是“當今日之急”。因此,他給幾個兒子選擇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誡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

一次,太子的老師李綱因患腳疾,不能行走。怎麼辦呢?在封建社會裏面,後宮森嚴,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轎後,其它官員不要説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唐太宗知道後竟特許李綱轎進宮講學,並詔令皇太子親自迎老師。

後來,唐太宗又叫禮部尚書王圭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的老師。有一天,他聽到有人反映魏王對老師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氣,他當着王圭面批評兒子,説:“以後你每次見到王圭,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鬆。”從此,魏王見到老師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

由於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個兒子對老師都很尊敬,從不失禮。唐太宗教子尊師也被後人傳為佳話。

經典歷史典故5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説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説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説:"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裏還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着,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着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説?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説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説: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裏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經典歷史典故6

戰國時期,燕國太子丹在趙國做人質時,與同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王子嬴政因為同病相憐,相處良好。

後來,嬴政回國做了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國去做人質,原本以為可以得到嬴政的優待。不料,嬴政不但沒有顧念舊情,加以特別照顧,反而處處冷待、刁難他,太子丹見此狀況,便找機會逃回了燕國。回國後,太子丹一直耿耿於杯,想報復嬴政。但由於燕國勢單力薄,根本無法與秦國抗衡,更別説實現太子丹復仇的願望了。

不久,秦國出兵攻打齊、楚、韓、魏、趙等國家,漸漸逼近了燕國。燕國國君擔心不已,太子丹也憂愁萬分,於是就向他的老師鞠武請教阻擋秦國侵吞的辦法。鞠武説:“我有一個好朋友,名叫田光,他為人機智,很有謀略,您可以跟他商討一下。”田光來了,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並對他説:“希望先生能替我們想個辦法,抵擋秦國的侵吞。”田光聽了,一言不發,拉着太子丹走到門外,指着拴在大樹旁的馬説:“這是一匹良馬。在壯年時,它一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衰老時,卻連劣馬都跟不上了。您説這是為什麼呢?”太子丹説:“那是因為它精力不行了。”“對呀!您聽説的.關於我的情況,都是我壯年時候的事情了,如今我年事已高,精力不行了。”田光停了停又接着説:“雖然有關國家的大事我已無能為力,但我願向您推薦一個人——荊軻,他能夠承擔這個重任。”

後來,太子丹結交了荊軻,派他去行刺秦王,但最後以失敗告終。

經典歷史典故7

南北朝時最著名的大詩人謝靈運曾言:天下才共一石(為我國古代容量單位,一石等於十鬥),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由此,後世便稱才學出眾者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如唐李商隱的《可歎》中有:宓妃愁坐芝田館,用盡陳王八斗才。唐徐夤的《獻內翰楊侍郎》中有:欲言温暑三緘口,閒賦宮詞八斗才等等。

提示:謝靈運在用這個詞語的時候,很是狂妄,而後來,這個成語卻用來謙虛地稱讚他人,所謂語境,在不同的環境裏,語句意思會變,這個意思。

學富五車學富五車,形容學問淵博。語本《莊子天下》:惠施戰國中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辯客和哲學家,是名家思想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國、齊國和楚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

惠施的學問廣博,他的'文章斡旋五國興衰,道術雜亂無章,言辭多有不當。他分析事物之一,説:大到極點而沒有邊際的,稱為大一;小到極點而沒有內核的,稱為小一。沒有厚度,不可累積,但能擴大到千里。天和地一樣低,山和澤一樣平。太陽剛剛正中的時候就偏斜,萬物剛剛生出就向死亡轉化。大同和小同相差異,這叫小同異;萬物完全相同也完全相異,這叫大同異。南方既沒有窮盡也有窮盡,今天到越國去而昨天已來到。連環可以解開。我所知的天下的中央,在燕國之北越國之南。泛愛萬物,天地合為一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q9rnv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