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佤族拉木鼓有何歷史起源又是怎麼發展的

佤族拉木鼓有何歷史起源又是怎麼發展的

拉木鼓,是佤族重大的祭祀活動之一,是全寨子的大事。一般在農曆十一月(佤歷一月)舉行,持續六七天。中華人到拉木鼓的年份,寨子裏的窩朗、頭人、魔巴會提早商量拉木鼓的事,派人進山選擇做木鼓的樹——以紅毛樹或花桃樹最好,確定“主祭户”——若自願報名户數多則由頭人殺雞占卜確定,少者一户,多者九户。

佤族拉木鼓有何歷史起源又是怎麼發展的

民共和國成立前,每個佤族寨子至少有一對木鼓(一公一母),供在木鼓房裏,除節日、祭祀和報警外,不許亂動。一般十年左右更換一次木鼓。因此拉木鼓顯得特別隆重和神聖。佤族寨子眾多,幾乎每年都有寨子拉木鼓。拉木鼓是祭祀祖先的`節日。相傳,佤族有一位祖先安木拐,她知道戰勝洪水和野獸的許多辦法。

有一天,一棵大樹倒在她住的巖洞前,這是一棵古老的大樹,樹心已經空了,敲擊時回發出“咚、咚、咚”的響亮聲音。安木拐白天敲響它,集合人們上山打獵和採集;晚上敲響它,領着大家圍着篝火唱歌跳舞。

那時,人們只能用棍棒、石頭跟野獸搏鬥,白天人能打贏野獸,人獵野獸為食;晚上人打不贏野獸,野獸就吃人。

自從安木拐敲響了古木,野獸聽到古木聲和人的歌舞聲,再也不敢來吃人了,人們才得以在大山裏生存下來。另一傳説,拉木鼓是祭祀“莫偉”神的。佤族認為,“莫偉”是人類祖先的化身。他平時住在天上,只有人們敲響木鼓,他才下到人間保護人們,並與人們共享歡樂。因此,佤族視木鼓為通天之物,無論哪一個部落,建寨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拉木鼓祭祖

佤族服裝承襲原生態的浸染工藝並經腰機編織而成。線料有棉線、麻線、彩色毛線。棉線採用植物紫梗、衣果、山李子汁和麻粟樹皮同煮取水浸染色澤,成色均勻自然。

佤族服裝多以黑色為主色調,這是佤族崇尚黑色,以黑為美的民族文化心理在服裝上的外在表現。佤族服飾亦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在黑色基調上謀求色彩及樣式的多樣化,佤族還在服飾上合理搭配精美的圖案和頭箍、耳墜、珠串、項圈、手鐲、腰帶等飾物,達到色彩對比鮮明,線條流暢、簡潔大方的視覺效果。

佤族傳統服飾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審美心理大背景下又有濃郁的地域特色。

頭裹包帶加戴飾花圓帽,或頭戴綵線龍套,長袖襯衣外罩斜襟布紐圓領小褂,下着微擺長裙,是滄源縣巖帥大寨婦女的服裝特點。小褂上銀白的泡丁裝飾,大銀項圈,色彩豔麗的插花頭飾和色彩濃烈的橫條線飾長裙,展現了巖帥大寨婦女服飾色彩誇張熱烈的風格。勾勒了巖帥大寨婦女開朗大方,追求美好生活的性格。

上着圓領斜襟布紐長袖衫,腰繫白色海貝飾物“布魯”,下着編織精美圖案的筒裙是巖帥巖丙婦女的得意服飾。巖丙婦女的服飾特色集中體現在象徵財富,享有100多年曆史的“布魯”和代表山川河流,象徵子孫興旺的筒裙圖案。

滄源縣帕良帕秋婦女服飾風格相近,婦女頭裹方巾,上着圓領斜襟布紐長袖衫,再配以耳墜,項圈等飾物,下穿藍色、土紅色等橫條形紋飾筒裙,腰繫布帶,行動處可見色彩起伏流動之美。然而帕秋另有黃色彩條與它色彩條相配飾的筒裙,更顯出明麗之風格。

蜂桶鼓舞之鄉曼來,婦女愛裝風格迥異。上穿圓領斜襟布紐長袖裳,衣裳有黑色和藏青兩色。下着筒裙,有白底棉布或土紅色底棉布加入紅色或黃色條紋的筒裙,有湛青底棉布加織滿天星點毛線花筒裙。精妙的是,裙上垂掛彩色毛線編就的裙墜。墜隨裙動,飄逸嫵媚,風情萬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l5o4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