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大全7篇)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大全7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典故吧,從典故中我們可以學到豐富的歷史知識,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都有哪些經典的典故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諸葛亮的歷史典故,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大全7篇)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1

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先生”,是位足智多謀、智勇雙全、善於用兵的全能人才。諸葛亮也是一位軍事家,他也曾帶兵南征北戰,在《出師表》中更是對當前的局勢分析的頭頭是道,順便還向劉後主劉禪提出許多中肯的建議。在文學方面,諸葛亮更是能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自己發明孔明燈、木牛流馬,用於軍事戰場上。這些都是諸葛亮優秀的地方,好像諸葛亮能夠隨手就能想到計謀計策似的,諸葛亮的淵博是我們震驚,諸葛亮的計謀更是使用的出神入化,能夠體現在各個方面。

諸葛亮可謂是很好的謀士,在政治上才能更加傑出,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更是對諸葛亮評價為“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廣受歷代兵家的`認可。

公元225年,諸葛亮率兵入南蠻。而此時南蠻內部剛經歷內訌,高定軍事政變殺了前首領擁護孟獲稱王。諸葛亮派馬忠和李恢兵分兩路攻打南蠻,自己率軍擊敗高定主力部隊,殺了叛軍高定。孟獲退回益州郡。五月,蜀兵渡過滬水,進入雲南,於孟獲交戰,生擒孟獲。

首次抓住孟獲,諸葛亮好酒好肉招待,並且故意讓孟獲觀看蜀軍軍隊實力,孟獲看了並不服。諸葛亮就放他回去。之後卻找來孟獲副將,稱孟獲把罪名全部怪在他身上。副將十分生氣,諸葛亮故意把他也放了。副將回去後,心中憤憤不平,就把孟獲綁了送至蜀營。孟獲第二次被抓,心裏更是不服,諸葛亮再次放他回去。這次孟獲回去也想出一計謀,其弟孟優假裝來蜀營投降。諸葛亮識破其計,故意灌醉孟優。等到孟獲來劫營的時候,再次被諸葛亮擒住。這第三次擒拿孟獲,孟獲仍不服氣,認為不過是遭人暗算被計謀陷害,並不臣服。諸葛亮仍然放孟獲回去。第四次孟獲以為諸葛亮獨自出來堪察地形,帶兵欲偷襲諸葛亮時候,又中計被抓。第四次孟獲部下感恩諸葛亮寬厚,竟然灌醉孟獲,親自把孟獲送至諸葛亮軍營。第五次被抓的孟獲仍然是覺得被內賊陷害,於是諸葛亮又放回孟獲。

如此反覆幾番,孟獲並不臣服,最後孟獲投奔木鹿大王還有烏戈國國王,兩個大王雖然兵力強勢卻仍然被諸葛亮打敗,孟獲最後終於下跪起誓,永不反叛,效忠蜀國。至此,幾次三番和南蠻征戰,終於收復南蠻人心,保障了以後蜀國南境安寧。

諸葛亮出戰之前曾有部下阻止,稱南蠻險惡之地,不宜一國丞相出師,以防意外。可是諸葛亮擅長外交權術,人心連結,當時諸葛亮就已有徵服南蠻免除後患之心。在南蠻境內,諸葛亮聞之孟獲在當地破有人心,於是想到制服孟獲,以其來統領南蠻效忠蜀國。於是便有了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獲的典故。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2

【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卧龍,中國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諸葛亮早年在南陽隱居。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劉備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聯孫抗曹,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漢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

千百年來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他曾革新“連弩”,可連續發射10箭;製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諸葛亮的相關典故】

吃瓜留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麼一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説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諸葛亮留下來的。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諸葛亮把瓜子冼淨、曬乾,再分給附近的瓜農。現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矩。

神機妙算救後代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後代説:“我死後,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牆裏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諸葛亮死後,司馬炎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後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炎找了個藉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炎問:“你祖父臨死前説了些什麼?”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説給他聽。司馬炎聽後,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裏面有封信,上面寫着“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炎,炎打開信,只見裏面寫道:“訪問後返三步。”炎立即站起身退後三步。他剛站穩,只聽“咔嚓嚓”一聲響,炎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炎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後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後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後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據民間傳説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師母所賞賜。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錶,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

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飢渴。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嗚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裏,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餵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餵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麼不按時叫鳴?其他學生都摸不着頭腦。諸葛亮心裏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餵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讀書了。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麼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伕人。司馬伕聽了請葛亮餵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説情。司馬先生説:“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矇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

”司馬伕人反覆替諸葛亮説情,説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點東西,並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後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讀書。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後經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讀書。可沒有書怎麼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説:“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説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説的辦。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諸葛亮的鵝毛扇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幹,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關於鵝毛扇,民間流傳着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並非醜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醜”。阿醜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羣,她曾就學於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並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後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並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諸葛亮和饅頭

相傳在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征伐孟獲。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瀘水有毒。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去祭瀘水的`河神。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但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軍中帶的麪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從那以後,這種麪食就流傳了下來,並且傳到了北方。但是稱為“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

諸葛亮和大頭菜

據説大頭菜的淵源也與諸葛亮有關。諸葛亮居住隆中時,有一次小染疾病,他到山上去採藥,發現一種象籮卜的東西,挖起來一看又不是籮卜。只見這東西拳頭大小,上大、下小,咬一口一嘗,不苦不澀,細品一下,還有點辣甜。他想,地上百草能養人,這種東西若沒毒,不也是好菜嗎?於是,他就挖了幾個帶回家,叫妻子炒了一盤,想嚐嚐味道咋樣。誰知,菜一上桌,全家人一嘗,都稱好吃。問叫啥菜,諸葛亮想了想説,就叫“大頭菜”吧。從此,諸葛亮一家經常吃大頭菜。有一年風調雨順,諸葛亮種的大頭菜長得又肥又大,秋後收了一大堆。襄陽人儲存剩菜的辦法就是醃製,諸葛亮將大頭菜洗淨涼幹醃了一缸,第二年拿出來一嘗,竟比新鮮還美味,後來,諸葛亮輔佐劉備聯吳抗曹,因士兵沒菜吃,常使劉備發愁。諸葛亮就派一支木牛流馬到襄陽買大頭菜。大頭菜帶起來方便,吃着有味,劉備非常喜歡。從那以後,每逢大戰之前,劉備就派人到襄陽買大頭菜,他的士兵一直沒有缺過菜吃。此後,襄陽的大頭菜越來越有名氣,人們自然想到諸葛亮,為了不忘他的功勞,大家就把大頭菜叫做“諸葛亮菜”。

餵雞求學的諸葛亮

諸葛亮小的時候,跟着隱居在襄陽城南的水鏡先生學習兵法。水鏡先生養了一隻公雞,公雞一到晌午啼叫三聲,水鏡先生就下課了。諸葛亮聽課聽得很不過癮。諸葛亮小的時候,跟着隱居在襄陽城南的水鏡先生學習兵法。水鏡先生養了一隻公雞,公雞一到晌午啼叫三聲,水鏡先生就下課了。諸葛亮聽課聽得很不過癮。

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在褲子上縫了一個口袋,每天上學的時候就抓幾把小米放在口袋裏。當晌午快到時,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雞見有黃燦燦的小米,顧不上啼叫,就啄食起來。剛剛啄完,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裏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雞吃完口袋裏的小米再叫時,水鏡先生多講了一個時辰的課,可把師孃餓壞了,時間長了不免抱怨幾句:“怎麼搞到這麼晚,晌午過了,也不知道餓!”

“你沒聽見雞才叫嗎?”水鏡先生説。

師孃是個聰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奧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時候,她悄悄地來到了院子裏,只見那隻花頸公雞剛要伸長脖子叫喚,就有人從書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個仔細,又悄悄地回家了。

這天水鏡先生回來,師孃笑着説:“你這個當先生的,還不如小諸葛。”於是她把剛才看到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水鏡先生。

水鏡先生聽後一愣,又哈哈大笑起來,心想諸葛亮餵雞求學,真是聰明過人,將來必定是蓋世奇才。

諸葛亮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為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

心得·啟迪

諸葛亮刻苦學習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我們的學習條件好了,更應該發奮學習,拼搏進取,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潛力,成為有用之才。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3

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兵之後,正要乘勝進兵,攻取南郡、荊州、襄陽,劉備派使者帶了禮物,向周瑜祝賀赤壁之戰的勝利來了。周瑜從使者口中得知,劉備的軍隊正屯集在油江口。他大吃一驚,知道這是要搶先攻佔南郡。心想:我費了許多軍馬,用了許多錢糧,目前南郡唾手可得,他倒來搶現成!我要親自去跟劉備講理。於是,他告訴使者,自己要去向劉備回禮。孔明聽説周瑜要來,笑着説:他是為了南郡。劉備問:我該如何應付他?孔明説:他來就如此如此與他應答。隨即在油江口擺開戰船,岸上排列軍馬。周瑜一上岸,看到軍勢雄壯,心中不安。劉備設宴款待周瑜。周瑜客套一番之後,説:你在這裏屯兵,莫非有攻取南郡的意圖?劉備説:聽説你要奪取南郡,所以來幫助,若是你攻不下來,我一定要拿下南郡!周瑜被劉備一激,心想:我只要彈一下手指,南郡便可到手,落得做個假人情。就説:我若攻不下來,那時由你去取。事情就這樣説定了。周瑜回去之後,立即發兵,攻打南郡。哪知這一着早被曹操料到,他在敗退途中已經給南郡的守將曹仁授予了抗擊周瑜的密計。結果周瑜中計,不但沒有攻下南郡,反而吃了一箭,身受重傷。

這時孔明卻乘虛而入,派趙雲攻佔了南郡。孔明又從被俘的曹軍將官手中,得到用作調兵的兵符,詐稱要急救南郡,調開了荊州、襄陽的曹兵,由張飛、關羽奪取了這兩座城。使劉備有了立足之處。周瑜則氣得箭瘡迸發,半晌方醒。公元210年,曹操為了離間劉備與孫權的關係。借用漢皇的名義,封周瑜為南郡太守,挑起兩家的.爭端。果然,周瑜派了魯肅,去向劉備索討荊州。劉備藉口説,若將荊州給了東吳,他就沒有安身之地,先借用一下,等他攻下西川,便將荊州交還。並且立了文書,交魯肅帶回。魯肅回報周瑜,周瑜説:你又中了諸葛亮的詭計了,他明明是推託,哪有力量攻取西川?我有一個法子,使諸葛亮逃不出我的計算。你再去荊州對劉備説:孫、劉兩家既然和好,他不去取西川,我派兵去取,然後將西川讓給他,他把荊州還給東吳。魯肅説:西川路遠地險,很難攻取,都督的計謀非行不可嗎?周瑜笑笑説:你真是個忠厚老實人!

我會去取西川給他?不過借這個名義,路過荊州時向他要錢要糧,乘他不防,殺了劉備,奪回荊州。魯肅受命,又往荊州去了。劉備與孔明商量。孔明説:你只要看我點頭,便滿口應承。魯肅見到劉備,説:我家主公孫將軍決定,起兵替皇叔攻取西川,換回荊州。但軍馬經過時,望供應一些錢糧。劉備見孔明點頭,連忙説:難得孫將軍的好心!孔明也説:大軍到時,自然會遠迎犒賞。魯肅暗喜,告辭回去。劉備問孔明:他這是什麼用意?孔明説:周瑜的死期到了!這樣的計策,連小兒也瞞不過。他是想等主公出城勞軍,乘勢拿下,殺進城來,哪裏是奪取西川?劉備大驚,問:那該怎麼辦?孔明説:主公寬心,我只等周瑜到來,他就是不死,也差不多了。他便把趙雲召來,吩咐説:如此如此,其餘的事我自有安排。魯肅回去見周瑜,説劉備、孔明都很高興,準備出城勞軍。周瑜大笑説:看來這次他中了我的計了!這時周瑜的箭瘡已經漸漸平復,便親自帶領水陸兩路大軍五萬人,往荊州進發。到了夏口,就問:荊州有人來接嗎?劉備派來的人回答説;皇叔已將勞軍的事安排好了,他在荊州城外恭候都督。周瑜繼續領兵前進。到了公安,並看不到有人迎接。船隊開到離荊州只有十里遠,江面上還是空蕩蕩的。哨探回報説:荊州城頭上,插着兩面白旗,卻看不到一個人影。周瑜心疑,就叫船靠岸,親自帶了三千精兵,直奔荊州。到了城下,依然沒有動靜。就命令軍士叫門,説是東吳周都督親自來了。

話剛説完,忽聽一聲梆子響,城頭上一齊豎起刀槍,趙雲站出來問:都督究竟為什麼到荊州來?周瑜説:我是為劉皇叔攻取西川,你還不知道麼?趙雲説:孔明軍師已看透了你的用心,所以留我在這裏守城,你休想進得來!周瑜一看情況不妙,調轉馬頭就跑。哨探迎面趕來報告:關羽、張飛、黃忠、魏延四位劉備的名將,分四路殺來,也弄不清有多少軍馬,只聽到驚天動地的喊聲,都説要捉周瑜!周瑜大叫一聲,墜下馬來,箭瘡又裂開。左右忙將他救起,送回船去。軍士們傳説:劉備、孔明在前山頂上飲酒取樂。周瑜聽了大怒,咬牙切齒地説:你以為我取不到西川,我發誓要將它攻下!當即傳令:繼續西進,攻取西川!軍隊開到巴丘,又有人報告説,上游有劉備的劉封、關平二將領兵切斷了水路。周瑜氣急敗壞,進退兩難。這時又得到報告:孔明派人送書信來。周瑜拆開一看,信中大意説:聽説足下要取西川,我以為切切不可。西川民強地險,易守難攻。今勞師遠征,轉運萬里,欲求成功,雖孫武不能。曹操剛於赤壁失利,片刻不忘報仇;今足下興兵遠征,倘曹操乘虛而入,江南必化為一片焦土矣!我不忍坐視,特此告知。周瑜看後,氣絕身亡,時年三十六歲。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4

東漢末年,天下呈現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雖然偏安西南,卻一直想北伐魏國,一統天下,恢復漢室基業。可惜,劉備生前沒有實現這個願望。丞相諸葛亮為了完成先帝的遺志,率領大軍北伐。

北伐開始後,蜀軍將領馬謖[sù]自告奮勇,請求出兵鎮守戰略要地街亭。馬謖雖然深受諸葛亮賞識,但缺少實戰經驗,諸葛亮對他不太放心。但馬謖表示願立軍令狀,諸葛亮才勉強同意,並指派王平將軍隨行,交代在安置完營寨後須立刻回報,有事要與王平商量,馬謖一一答應。

可是待軍隊到了街亭,馬謖執意紮營在山上,完全不聽王平的建議。而且他沒有遵守約定將安營的陣圖送回本部。司馬懿派兵進攻街亭,圍兵在山下切斷糧食及水的.供應,使得馬謖兵敗如山倒,重要據點街亭失守。

諸葛亮分析了這次戰敗的原因,認為最大的錯誤在於派馬謖去鎮守街亭。

他召見馬謖,當面斥責他的剛愎自用和驕傲自大,並申明若不斬馬謖,難以正軍紀,立軍威。馬謖哭着説:“您將我看做自己的兒子,我將您當做自己的父親。如今我死罪難逃,只求您能照顧好我的家人,我就死也沒有遺憾了。”諸葛亮也落淚道:“我會好好照顧你的家人,不需要多囑咐。”他揮揮手,手下人將馬謖推出轅門,斬首示眾。

諸葛亮斬了馬謖,準備棺材將他厚葬,還好好撫卹他的妻子兒女。然後,諸葛亮嘉獎奮力死戰的王平,擢升他為討寇將軍。明定賞罰後,諸葛亮上表請求自貶三級,由丞相貶為三品官員。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5

三國時,曹操率領大軍南征,劉備敗退,無力反擊,大有坐以待斃之勢。以劉備個人的力量,絕對無法與曹操相抗衡,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與江東的孫權聯手。此時,諸葛亮自願出使江東做説客。

諸葛亮見到孫權,隻字不提聯吳抗曹的請求,他知道孫權絕不會輕易投降,屈居曹操之下。於是刺激孫權,勸他投降。

孫權聽完諸葛亮一席話,雖然不高興,但不露聲色,反問道:“照你的説法,劉備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諸葛亮針對孫權的質問,答道:“你知道齊王田橫的故事嗎?他忠義可嘉,為了不服侍二主,在漢高祖招降時不願稱臣而自我了斷,更何況我主劉皇叔乃堂堂漢室之後。欽慕劉皇叔之英邁資質,而投到他旗下的優秀人才不計其數,不論事成與不成,都只能説是天意,怎可向曹賊投降?”

雖然孫權決定和劉備聯手,但面對曹操八十萬大軍的勢力,心裏還存在不少疑惑。諸葛亮看出這一點,進一步採用分析事實的方法説服孫權:“曹操大軍長途遠征,這是兵家大忌。他為追趕我軍,輕騎兵一整夜急行三百餘里,已是‘強弩之末’。且曹軍多系北方人,不習水性,不慣水戰。再則荊州新失,城中百姓為曹操所脅,絕不會心悦誠服。現在假如將軍的.精兵能和我們並肩作戰,定能打敗曹軍。曹軍北退,自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這是難得的機會。”

於是,孫權同意諸葛亮提出的孫劉聯手抗曹的主張,這才有了後來舉世聞名的赤壁之戰。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6

【內容摘要】一般認為諸葛亮是一位積極入世的儒家士大夫形象,但出山之前的諸葛亮明顯具有疏離政治的隱士心態,認識了這一點,有關“三顧茅廬”的一些爭議與困惑便可基本得到澄清。【關鍵詞】諸葛亮;隱士;三顧茅廬【作者簡介】王猛,文學博士,遵義師範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三顧茅廬”成為禮賢下士的代名詞,實與《三國演義》的敷衍之功有關。但關於三顧的具體細節存在頗多難以索解的困惑,一直以來可謂聚訟紛紜。如故事的原型依據——《三國志·諸葛亮傳》“凡三往,乃見”的説法,就與當時史料《魏略》、《九州春秋》的記載相齟齬。筆者認為,如果從中國文化的一個特殊層面——隱士文化的角度,對諸葛亮出山前的心態進行分析,也許不難透視出這一歷史插曲的真實一面。

進入歷史視野的諸葛亮往往被視為積極入世的儒家士大夫的典型形象,因而其出山前作為隱士的身份相對暗淡而很容易被研究者忽略。實際上,“隆中對”之前的諸葛亮具有明顯的隱士心態,其身份也有相當的隱士色彩,這是由傳統文化的大環境與諸葛亮隆中的'小環境及其個人經歷決定的。

首先,中國特有的隱士文化對傳統士大夫階層影響甚大,甚至滲透進其心理、人格的深層。傳統文化儒道互補共通的文化結構是隱士文化滋生的土壤:道家講究清虛自守,高蹈避世,追求獨立人格、完善道德,隱士文化色彩最濃厚,不過他們雖避世而不完全出世,如莊子的眼冷心熱⑴;儒家入世進取,但發軔期就有希冀超越世俗的一面,正與道家避世相通。

孔子云:“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⑵,“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⑶。孟子曰:“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⑷。原儒很早便為後來的士大夫們設計了進退之道,即仕隱之道:當他們心中信奉的道統與外在政治權力的勢統發生矛盾(“邦無道”)時,便獨善其身,思想上由儒入道,去做高蹈的隱士,否則便會走上仕途,甚至出將入相,兼濟天下。這種儒道二元共通的文化格局,由於現實中道統與勢統之間存在的無法調和的矛盾,決定了很多士大夫思想上常常出入儒道,傳統的士大夫階層會因此分化出新的社會身份——隱士。隱士文化對士大夫思想具有重要影響,某種程度上,隱士心態成為整個士大夫階層人格的重要構成,以致在他們仕途最暢達的巔峯,也會選擇功成身退。諸葛亮正是思想上出入儒道的典型代表,歷史上的諸葛亮是傳統儒家知識分子最成功的典型形象,可是民間形象的諸葛亮卻披上道家的外衣——評話、小説、戲曲中塑造的諸葛亮無不是道士的打扮。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中説:“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而“淡泊”、“寧靜”正是道家思想的體現,也是隱士心態的重要表徵。

其次,諸葛亮所處的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隱士文化的第一個也是最大的興盛期。由於時代的大動亂,這一時期的知識階層逐漸從漢代經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思想極為活躍,個體意識開始覺醒,追求獨立完善的人格境界,呈現出和現實政治明顯的離心傾向,隱逸形式因需要而五花八門,身隱、心隱、朝隱、吏隱……發展至後來竟出現許多假隱士,南朝宋孔稚珪的名篇《北山移文》,即是抨擊那些走由仕而隱之途、熱衷功名利祿的假隱士的駢文。這一時期隱逸階層空前膨大,從范曄《後漢書》首開

“逸民傳”,記有名有姓的隱士十數人之後,記載隱士言行事蹟史乘筆記極多。晉代皇甫謐著《高士傳》,蒐集隱士九十六人,絕大多數是當時人。隱士文化空前發達,使隱士人格備受傾慕。諸葛亮、龐統被美稱為“卧龍”“鳳雛”,由此可見。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7

諸葛亮有個先生,叫黃承彥,得病了,諸葛亮去望他,他就對諸葛亮説了:“諸葛亮啊,我的身體常有病。年齡也大了,有件心事要和你談談。”

諸葛亮説:“先生,請説。”

黃承彥説:“我家裏有個女兒,想將她終身許配於你,你看怎樣?”

諸葛亮這時不敢承諾,又不敢不承諾,為什麼?承諾吧。聽説先生的女兒模樣最醜,是個醜姑娘;不承諾吧,先生親口為女兒許親,推辭的話説不出口,只可笑了笑説:“能讓我和師妹見上一面嗎?”黃承彥承諾了,叫諸葛亮第二天來。

黃承彥的女兒叫黃玉梅,她已經知道父親把她許配給諸葛亮。也據説諸葛亮是個多才多謀的人,可黃玉梅是個有教化的人,耳聽是虛,眼見為實,她也正要當面考考諸葛亮。

第二天,諸葛亮上門了。一進花圃門,就見一隻老虎跳出來,衝着他跳上跳下,要吃他。諸葛亮嚇壞了,心裏蠻慌,東躲西閃,老虎也東竄西追,追有半個時辰,追得諸葛亮滿頭大汗,不知怎樣是好。本來這是黃玉梅在花圃中裝的一個機關,這個機關是木頭做的虎頭、鐵做的`虎身,銅做的內臟,製作蠻精良,活像一隻真猛虎。這時,黃玉梅看看諸葛亮夠受用了,機關“啪噠”一關,老虎不動了。

黃玉梅從假山石後走了出來。把披在老虎身上的皮揭開。諸葛亮一看,本來是裝的機關。諸葛亮又恨、又惱。恨的什麼?你這個黃玉梅,我好心上門來,你倒用老虎來嚇我!惱的什麼?我怎麼沒有識破它是隻假老虎?就問黃玉梅:“為什麼要用機關嚇我?”

黃玉梅微微一笑:“實言相告,我用這個機關是想探探你是否真心來求婚。要是真心,不要説老虎要吃你,就是咬了你,你都不會逃走,我看你東逃西竄半個多時辰,也未曾逃回去,足見你求婚確是真心,我很欽佩你;二是想試試你的膽子,此後你在疆場上,假如沒得膽子,怎能打敗仇人!”

諸葛亮看着眼前的黃玉梅,一點也不醜,仍是個才貌雙全的女美人哩!諸葛亮和黃玉梅談了好長時辰、談得同舟共濟。黃玉梅對諸葛亮既愛又敬;諸葛亮呢?對黃玉梅也是既敬又愛。

黃承彥蠻興奮,把諸葛亮叫到眼前,把藏在木箱裏的三件寶物交給了他,説:“我看你才幹出眾,處世有方,不久要為漢室山河出力報效。這隻件寶物你要好好保管使用;一個是兵書,我家家傳,教你在兩軍陣前攻無不克;第二個是八卦衣,我門第代相傳,穿上身,掐指一算,可以知道過去將來;第三件是鵝毛扇,也是上代傳下來的,你把鵝毛扇拿出來搖搖,可以提醒你審慎從事,碰到難事,計上心來。”

諸葛亮接過三件寶,感恩不盡。不久,諸葛亮和黃玉梅配完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leo6p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