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

教學中會積攢出一些學生對教學和學習上怨言和不滿,例如:覺得老師課堂上婆婆媽媽速度慢,對學生的違反紀律現象視若罔聞,對同步學習處理不徹底,在工作上做了很多無用功,作業不切實際或者過多,上課程序或步驟不適用,老師對歷史知識的掌握不夠熟練,等等,本星期我在課下和課上時間通過觀察和找學生談心,總結出很多教學當中出現的缺點和不足之處,發現了很多學生有着很多怨言和不滿,這些消極的心理因素影響了學習效率和教學效率。我必須找出引起這些消極因素的原因,清空教學中出現的垃圾和污濁之氣,克服自己不足和不好的地方,讓自己帶領學生輕裝上陣,逐步提高學生學習速度和效率,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發揮潛能的機會,為學生提供優秀的發展平台。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2

一、備課的過程

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找準備課的方向。思考學生的認知規律,創制有效教學活動。教學設計應該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應該及時瞭解學生的現有的知識儲備情況和當前的思靠習慣方式。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將內容進行刪減。根據學生的思考問題的習慣,設計有效地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克服學習的難點。教師創設的教學活動也要體現時代的特色,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

備課反思:

教師備課時,應該擴充自己的眼界。適當運用課外豐富的材料來支持自己的觀點,讓歷史內容變得血肉豐滿。

教師備課時,應該認真梳理知識點之間的邏輯結構關係,明確每一節、每一章的主題,在主題的統領下,將一節課、一章、一冊書的內容吃透。在這個前提下,教師學會詳略處理。

教師備課時,應該向富有經驗的老教師虛心求教。學習他們對歷史知識的把握方式,向他們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也因該向優秀的年輕教師學習,學習他們生動有趣而又富有成效的教學活動設計。

二、反思

教師的教學目標應該簡單明確。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引導學生思考探索的方向。教師出示的學習目標,應該考慮學生的認識層次,設計時應該要簡單,明確,使學生理解學習任務。

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也應該要有向學生傳授開展活動的方法。在情境問題教學中,教師經常遇到問題時,學生雖然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討論積極熱烈,可是在展示時候,經常出現與活動目的相左的情況。我認為教師在備課時,應該也要考慮學生應該如何進行活動,採取怎麼樣的方式,甚至給學生做幾次師範以供學生進行模仿。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參與活動的能力,讓教學設計活動真正發揮實際的功效。

教師的教學設計也要應該有同現實世界相聯繫的部分,增強歷史課的現實感,進而培養學生的感悟歷史能力,在情感態度上有所收穫。歷史教師可以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恰當事物作為導入,也可以談談歷史事物對於現代社會的影響等,拉近歷史知識同現實的距離。這也要求歷史教師在平時要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視野,對於當今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應該有所瞭解。

教師的備課應該要考慮到學生的思維活動方式。國中學生的思維仍以感性思維為主,教師在授課時,應該給學生一些感性的材料幫助學生理解某些較為難懂的歷史知識,如直觀性的圖片模型、經常運用的史料等。這樣不僅增強歷史的韻味,而且讓學生有了感性的深刻認識。同時教師也應該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理性認識,利用一些問題鍛鍊學生的邏輯性思維。

學生應該有質疑的活動。教師的教學設計重要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學習並理解記憶歷史內容。學生能夠對他人的展示或者某些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那麼表明學生對於這段歷史有了一定的思考。學生的質疑也會讓展示的學生做好必要的準備,起到一個客觀的約束作用。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3

教後記本課的教學內容所跨的時間長,涉及的歷史事件多,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側重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

1、以活動貫穿課堂,引起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探究問題的興趣。

本課根據課文特點,設計了三個“小小故事會”,佈置學生根據之前所蒐集瞭解的和課文有關的小故事進行講述分享,增加感性認識。因為學生對三國時期及之後的這段歷史較感興趣,而且不少同學還通過電視等途徑瞭解過,所以提前佈置這項作業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不會很難,但為了使工作更順利地開展,課堂上的講故事還要和發展性評價體系掛鈎,對於積極參與活動的同學應該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另外本課還設計了“我主淝水”的活動,學生模擬親自統帥前秦軍隊,認真考慮怎樣去努力打贏這場仗以更好地理解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由於是“親臨戰場”,而且要“改寫歷史”,任務艱鉅,能引起學生(特別是好動的男同學)的極大興趣,所以該情景的創設不但能製造良好的氛圍,還能很好地解決問題。而課堂中的小組討論則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分享,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2、運用史料教學,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本堂課引用了《史記》和《宋書》中的兩則材料,以此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在閲讀與理解材料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分析並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方法豐富了教學內容,能夠使學生在歷史的情景中感受歷史,有助於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培養他們“論從史出”的思維習慣。

3、注意歷史與現實的結合。

歷史教學要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歷史,關注當今的社會問題,貼近學生生活。本課的教學核心內容是江南經濟的發展,教師利用學生身處南方的現實從自身的生活出發關注當今學生的生活狀況,使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更透徹明晰。在課堂教學的最後,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這堂課的學習為我們國家正在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提些建議,並建議學生課後查閲資料瞭解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南遷與“八姓入閩”的關係,這些問題都是課文內容的延伸,從而讓學生懂得學習歷史可以更好地為現實服務。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4

上覆習課,教師不能只就題講題,而應該縱觀全局,”俯視”各個知識”板塊”,找出各部分的聯繫。歷史內容龐雜,因此,複習時尤其注意環環相扣,形成複習鏈。

歷史基礎知識複習是整個複習鏈的起點。複習這部分知識時,不應只侷限於識記,而應引導學生尋找聯繫點。只有這樣才能理清知識,連點成線。

歷史線索則是複習鏈中的關鍵點。歷史線索對學生識記知識有極大的幫助。更是學生提高能力的重要基礎。因此我們教師要引領學生掌握歷史線索。

複習時,應該注意各部分的前後聯繫。複習前面的知識時,及時進行必要的鋪墊,為後面的複習埋下伏筆。而後面的複習,則要不斷照應,反覆深化,使複習內容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5

科舉制的創立是古代史上的重要制度,內容對於學生來説也比較熟悉。課堂上課讓學生多講自己對於科舉制度的理解,學生可聯繫平時在電視劇中聽説的榜眼、探花、狀元、進士等相關名詞,瞭解科舉制對人才的選拔。另外也可聯繫現在的大學聯考也是國家選拔人才的重大舉措,激發學生努力學習,成為社會有用之人。

教學反思

1、在課堂上遇到突發問題的時候,不要一味打斷、撲滅學生的參與熱情,否則沒人再舉手,沒人再想説。思想形成的過程本身就是師生交流、思維碰撞的過程。解決學生突發問題的辦法貴在教師的引導,改變教師滿堂灌的方式,加強對相似概念的分析、比較、鑑別,並通過提供材料和途徑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其中,體會自我搜集材料,認識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在歷史課上的積極性。

2、教師一定要在課下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備課的時候不但要備課本,備學生,還要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哪些問題有可能給學生帶來困擾,哪些問題有更大的空間進行發揮。在學生對某一問題有疑問或者偏見的時候適當的補充相關知識並提出延伸性問題引發深入思考。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6

打造高效這種教學模式能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預習課本,對課堂上的一些重難點問題有所思考,使學生對歷史的線索更加清晰,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課後的小測有利於在學生拓展知識的前提下進一步鞏固知識點。教學方法是好的,課在實施的過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問題,我將從兩個方面予以説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講第一課繁盛一時的隋朝時,作為起始課,在導入新課時利用歷史朝代歌,通過提問方式和學生一起回顧,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有利於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繫。

2、這幾節課都利用視頻輔助教學,通過大運河、和武則天的視頻資料,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3、通過預習題綱導讀,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方式,使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二、不足之處一:

1、在第一課設計了三個合作探究題有點多,時間不夠用,而且

有些影響重點的突出。

2、在預習導學時讓學生按所有的提綱的順序通覽全書有些浪費時間。

3、上了兩節課了都感到課堂練習時間不夠充分,鞏固不到位。

4、學生在發言方面,7.7班較好,其他班級學生不願舉手,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5、通過課前默寫檢測發現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對對第一課知識大運河的相關知識掌握的不好。

三、採取的措施:

1、在導學案的設計上再精煉,問題的設計要少而精,討論問

題要突出重點內容,使學生能有感而發。

2、增加課堂練習時間,保證學生能當堂掌握所學知識。

3、督促學生利用好小組互幫互學,發揮小組的作用。

4、對學生髮言好的及時加分鼓勵,激勵其他同學參與進來。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7

教後記鑑於七年級學生對於歷史接觸不多,且又興趣不高的情況,我在設計引入時設計了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即從對自己家鄉的描述引入,這樣就使得歷史貼近了生活。

本課有兩大重點內容: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我認為歷史的學習與其他科目一樣,不僅要讓學生學,而且要讓學生懂,讓學生喜歡是最重要的目的了,因為這樣就會變被動的“要我學”為“我要學”因此在課前設計的時候我也仔細思考了這一問題,如: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時間、目的等簡單的問題就由學生自己看書瞭解就好了,不用事無鉅細的一律在課堂中呈現,而是通過讓學生看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來體會張騫出使過程中的路途遙遠、艱險並想象可能會遇到的危險,為了讓學生感受深刻,我特意插播一段視頻,意在加強學生識圖能力同時昇華張騫的愛國精神,以及學生應當如何學習他,以他為榜樣。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並沒有達成預期的目的,但是並不能就此否定,這是為什麼呢?問題提出了自然引發學生思考,事實上也由此過渡到了下一環節內容: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以及為什麼會第二次出使西域。自古已是如此:往來頻繁自交好。所以才會設立西域都護府,這點證明了中央政權的強大凝聚力,在這裏我抓住時機適時滲透了反分裂、維穩定、倡繁榮的愛國主義教育。這是本課設計的一個重點:讓學生認識到正是因為緊緊跟隨中央政權才有了新疆的.發展,祖國的統一才有了各民族的安樂生活。

在講到另一個重點絲綢之路時:以絲綢之路路線圖來説明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

教學前,我從網上搜集了大量有關絲綢之路的圖片,製作了很多精美的課件,還佈置學生提前蒐集相關資料,課堂上,我首先設計了讓學生看課題質疑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圍繞課題提出瞭如下問題:為什麼叫做絲綢之路而不是葡萄之路或是是哈密瓜之路呢?從問題入手,激活學生的思維。展開討論,課堂上學生人人有事可做,大家動腦思考。

在讓學生深入體會課文內容時,我藉助課件再現情景,然後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語言的特點,感悟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輝煌的歷史,激起自豪感。

但是,教學時,我也還存在不少問題,雖然我在不斷嘗試創設一定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了解西部的興趣,但由於這段歷史發生的年代距離學生生活的年代實在是太遠了,學生理解起來感覺太陌生,所以對了解比預期的效果差了一點點。看來要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還是不夠,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都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8

我的這節課主要反映出了這些問題:一是對本課的重難點沒有把握好,這就造成了本該重點講的地方反而因時間不足而沒有講透。“文景之治”本應是為下面“漢武帝的大一統”做鋪墊的,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並沒有處理好...

我的這節課主要反映出了這些問題:

一是對本課的重難點沒有把握好。這就造成了本該重點講的地方反而因時間不足而沒有講透。“文景之治”本應是為下面“漢武帝的大一統”做鋪墊的,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並沒有處理好他們兩者之間的關係。其實,我在課程設計的時候就已經想到過這個問題,但是在具體的講課過程中由於語言不夠精煉講的又過細和隨意性,使得大量的時間浪費了。

二是缺乏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比如説課前如何預習、上課時怎樣做筆記等。七年級階段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我們老師必須教會他們掌握科學高效持久的學習方法和技巧。我在課上沒有完全落實教會學生勤做筆記和巧做筆記的任務並且缺乏講練結合,這就造成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比較低。

此外,在故事的引入和合理利用方面還欠考慮,沒有做好趣味性、生動性和啟發性的結合。在課程內容的過渡方面,自己也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

針對上面的情況,我要認真思考和正確對待自己在教學活動中出現的這些問題。首先,我認為自己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追求,只有這樣才能擁有不斷改進的原始動力和方向。目標是指引我們行動的指南和參照物,每個人都只有努力過了才能收穫進步和成功。其次,要多學習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風格。孔老夫子曾説過“吾日三省吾身”,我認為只有看到並承認自己和其他人在教學方面存在的差距那麼自己才能有所進步,既然這樣那麼我們每天都應該對照一下反思一下以及改進一下。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9

“大運河的開通”是《繁盛一時的隋朝》一課的重點,內容包括大運河開通的目的、條件、概況和作用。

為強化重點,突破難點,我精心設計教法,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究,取道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讓學生讀導入框中有關“隋煬帝專看瓊花”的傳説,激發學生興趣,然後提問:“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説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引導學生看書、議論、作答,使學生對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為下面討論“開通大運河的作用”做準備。

2、請一位學生朗讀〔動腦筋〕“想想看,隋煬帝時為什麼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引導學生看書找到“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徵發幾百萬人”、“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運河基礎上開通”,由“已知”引出“新知”(從新的情境和角度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

3、採用數字教學法,總結大運河為“一心、兩點、四段、五河”;採用繪圖法,讓學生畫大運河的簡圖並標註要點,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動手能力。

4、利用導入框和〔活動與探究〕中提出的問題製成投影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教材上約略講了四大發明中三大發明的不斷完善與應用,並提到了宋元兩位科學家的成就。總體而言內容比較簡單明瞭,如果讓學生單純學習知識的話,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少,可以採用我們的老方法,就是讓學生自己看書,並結合練習題很輕鬆的就能掌握本節課的內容。由於四大發明是我們古代引以為榮的東西,所以就想給學生多講點,因此細究的話,其涉及的內容相當寬泛,包含了很多非歷史知識的運用,給教學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同時,歷史,特別是中國古代史,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涉及四大發明必然需要同學們有比較廣泛的歷史基礎知識作為鋪墊,此又是另一重難度。

由於本課容量激增,又因要在一節課內完成任務,在很多環節的處理上顯得倉促甚至是省略。給學生補充了以下的歷史資料:中國古代著名的四項科技發明,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和印刷術(見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這四大發明相繼傳入世界各地後,對世界科技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為了銜接各教學環節,本課選取了一些歷史場景進行了導入、過渡。總體較順利,卻在某種程度上大大拓寬了本課歷史維度,一些基礎不好的同學可能會跟不上。

由於時間的關係,在講完這三大發明之後,基本上只剩2-3分鐘的時間了。故為本課小結,及總結四大發明對歐洲的巨大影響時顯得不夠深入具體,同學們可能還不能完全西方世界如此重視四大發明的原因。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應該不斷調整內容,使課堂結構更加合理,使知識的傳達更加富有層次性,可能效果會好些。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1

每一次複習都會有很多收穫,也會發現很多不足。

歷史複習課上,主要是讓學生針對七年級下冊的重點知識進行了梳理與鞏固,通過學生的表現來看,本節課中預設的目標(即學生能明確問題的要點,加以落實鞏固)完成較好,學生都能自主參入到學習中去,順利的完成問題的梳理,展示環節,多數同學能熟練地複述知識點,複習效果較好。

反思課堂,存在以下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

1、時間分配再合理。複習課中知識梳理階段時間可以放短,這樣有時間讓學生相互檢查一下複習的成果,也可將能力提升題當堂完成,從而上一節完整的複習課。

2、評價點撥要到位。在課堂上時常忘記給學生及時的評價。

3、課堂設計要精要細。課堂細節也是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如:導入的創設、課堂語言的精煉、評價的激勵性等我都需要注意、學習、提高。

通過這上覆習課我些許體會到一點幸福,我作為老師看到學生會學習的幸福;看到學生自己體會學習快樂的幸福。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2

學習本節課首先讓學生把握兩點,

第一點:區域在亞洲,

第二點:社會形態是封建社會。

學習日本大化改新時,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掌握知識:大化改新出現的背景、代表人物、內容、影響,並對改新的內容要從政治、經濟兩個方面來把握。結合大化改新的時間及內容進行分析比較,公元7世紀中國正是唐朝時期,所以我們就可以明白日本這次學習對象是誰了。強盛時的中國是日本學習的榜樣,而近代社會落後的中國成為日本侵略打擊的對象,這樣的反差給學生如何的教訓與啟示呢?這是我這節課內容的一次昇華,在談啟示的過程中,有些同學能切中要點,能夠把握日本民族非常善於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來,變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日本古代向中國學習,近代向西方學習,這些都是日本不斷進步、強盛。但有些同學在語言組織、語言精簡方面仍需提高,這對以後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3

經過六週的歷史課堂教學,逐步發現學生在學習歷史中興趣是第一老師,感興趣的學生不論是對歷史知識的聽説讀寫都會變得效率相當高,學習起來輕鬆愉悦,當堂就能迅速掌握課本上的大體內容。必須發揮這部分學生的優點和特長,進一步提高這些學生學習歷史和能力和潛能。對於那些學習歷史有困難的學生,必須幫助他們找到和參悟出學習歷史的方法和途徑:

1、首先讓這部分學生知道上課時提高課堂效率是必須要掌握的能力;

2、在注意力提高的基礎上進行觀察力和搜索能力的訓練;

3、然後進行記憶力的訓練,在這方面,魏書生同志做的非常的出色,他利用一分鐘記憶訓練法,在一次次重複訓練中逐步提高了學生的記憶力,讓後進生逐步提高了信心,為以後的教學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4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應該如何進行才能體現新課標的精神,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是每位國中歷史教師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我這兩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去年教的七年級,今年又教了一屆七年級。由於是第二次教七年級,所以我在七年級的教學方面有所體會、有所反思。

七年級年級上冊《中華文化的勃興》介紹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在第一年的教學中,在學生認真閲讀教材的基礎後,我先請幾位學生來歸納、概括各派的觀點和著作,然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以時間為經、學派為緯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創始人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觀點、著作進行了全面的歸納、分類。當時學生大多能按我的要求完成以上教學活動,因此,我當時覺得這種教學方法還是不錯的。

今年我又採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結果碰到了問題。當我要求學生認真閲讀教材時,就有不少學生沒有看書而是在説話。我很生氣,並批評了那些沒有認真閲讀教材的學生。雖然這堂課最終也上下去了,但我總覺得挺彆扭的。下課後,我一直在思考這節課卡在那兒,應如何改進。經過一番學情調查,終於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因為所學的內容離學生太久遠。因此,對學生來説,缺乏親切感,也就不能夠吸影學生的注意力。

晚上,我又重新進行備課。怎樣才能將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老子等人與現實聯繫起來了?用什麼作媒介才能讓學生對孔子、老子等人感興趣呢?我苦思冥想——終於,我想到了:現代人特別是名人都有名片,可以用學生十分熟悉的名片作為媒介,拉近孔子、老子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對兩千多年前的的古人產生興趣,進而自覺的參與到教學中來。

第二天,在另一個班上這課時,我改變了方法。一上課,我就宣佈:今天我們將進行一場模仿秀,給孔子、老子等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各自制作一張名片,並模仿他們作自我介紹,比一比看誰模仿得最像。學生們一聽來了興趣。接着我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模仿一位人物,並要求學生在先認真閲讀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我剛説完,學生就立即積極地準備開來。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都十分踴躍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實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然後,為了檢驗學生對諸子百家思想的掌握情況,也為了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各派的思想,我又創設了一個情景:假如有一位同學隨地扔了一張紙,想一想,對這個人的做法,各家學派會如何處理?為什麼?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紛紛運用剛剛學到的知識,從各派角度提出看法。這樣,不知不覺學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就很好地掌握了所學的知識。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5

作為歷史老師我要教給孩子們什麼,怎樣教給他們?這一個月來的教學工作告訴我,要讓孩子們學好你所教的學科,就得讓他們對你所教的學科感興趣。而在這塊教學沃土上,語、數、外幾乎站領了孩子大部分時間,他們會對歷史感興趣嗎?我該怎麼做?一邊教學、一邊嘗試、一邊反思,使我逐漸領悟到,只有愛學生,並懂得怎樣去愛,當他們願意與你交流,喜歡聽你講課時,説明他們已經對你所教的科目感興趣了。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習興趣,可以產生高度的注意力和較為穩定的學習情感,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尤為重要。

作為老師愛學生天經地義,特別是愛好學生一點不難,但要愛學困生,與你頂撞,又不會尊重同學老師的學生,我們就要有耐心,要下一番功夫了。要提高歷史成績,除了讓孩子們對歷史學科感興趣外,還應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

前一段時間從課堂教學看,強化知識點的識記及練習,由於識記、鞏固複習、督促不到位,導致學生不能靈活運用。加之學生不會合理的安排時間,歷史課餘一般不會複習歷史,針對此,我又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重視落實檢查;同時,提高課堂的高效性,向課堂要質量。歷史知識積累,僅限於每週的兩節歷史課是遠遠不夠的,歷史試卷要拿高分,必須要對教材有足夠的掌握,要達到爛熟於胸的程度,因此要教會學生合理的安排複習時間,做到多看、多讀、多背。如果功夫下不到,多容易的試題也會是"難於上青天"。

針對新課程背景下試題較為靈活這一特點,我在今後的歷史教學工作中有如下設想:

1、平時抓好培優轉差,對學困生應多與他們交流,瞭解他們的情況,多鼓勵,幫助他們理清知識點,讓他們看到希望;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2、多學習、多鑽研。取他人之長,多聽課,包括其它學科的,學習他們的長處,好的教學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難點,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切實可行的教案。

3、在自己平時讀書過程中,有意識的收集資料,積累命題素材。這樣,每次作業可以佈置可供選作的自主命題。此題較為靈活,應多讓學生見之,熟悉題型增強能力。

4、積極接受學生意見,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例如有學生提出多總結,多講解題的思路。只有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是好的教學方法。課改,不是等改只能是努力的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紮紮實實的去努力,去嘗試,去探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ormo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