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歷史教學反思(彙編15篇)

歷史教學反思(彙編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歷史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歷史教學反思(彙編15篇)

歷史教學反思1

高一歷史上冊第三章第二節是“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這節中有一子目是“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論戰”。備課時,我突發奇想,是否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一場小小的辯論呢?

我這堂課最先是放在五班上的,學生事先沒有絲毫的準備,當我宣佈就革命派、保皇派的觀點進行論戰時,學生立刻來了興致。我馬上指定左邊兩組為正方(革命派),右邊兩組為反方(保皇派)。辯論程序是先由正方代表闡述自己的觀點,接着反方代表反駁正方的觀點,然後,正方就對方的觀點進行反駁,最後是教師總結。

由於五班的同學準備得不充分,而我自己對這方面的東西也很生疏,所以在五班的這個小型辯論不是很令我滿意,不過,學生的興趣是得到提高了。

六班是一個很活躍的班級,有幾個學生很有自己的見解。在辯論過程中不時碰出思想的火花。然,美中不足的是,秩序有點混亂,有幾個調皮的學生竟起鬨,扔礦泉水瓶。

七班、八班是第二天才上的。因此,我及時總結經驗,前一天晚上即去教室通知學生次日將辯論,讓他們提前去準備。同時,讓一名學生抽籤決定辯題,以便他們能有的放矢。同時,第二天,上課時,宣佈了課堂紀律。結果,效果很不錯。

在同學的要求下,不久,我又進行了一個辯論課,這一次的辯題是:辛亥革命失敗了(反方)、辛亥革命勝利了(正方)。同時,給予學生以充分時間準備,並且,還選出了主持人、記時員、記分員。這次辯論比以前成熟了些。然而,我發現了一個規律:女生佔多數的八班在辯論時幾乎只有幾個女生在辯,男生參與率不高。因此,我在想,如果下一次搞辯論,讓他們男生一組,女生一組,給男生壓力。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不久以後,高一歷史老教師劉雯老師也組織了一場辯論,她把她的九班和十班進行比賽,即每班選四名代表,提前兩星期通知並決定辯題。選一主持人,評委由兩個班產生,時間在下午第三節,地點是校多媒體教室。事後,聽劉老師講,由於地點太小了點,坐後排的同學聽得不太清楚。她認為以後可以考慮去科學館三樓,並且擺上話筒。

從這件事中,我意識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自己認真鑽教材、研教法同時,應多請教老教師,向他們學習好的經驗,為我所用。

歷史教學反思2

學校進行的“三生課堂”改革如火如荼的進行,作為歷史老師,這就要求我們要解放思想,大膽創新,轉變舊有的不科學的教育觀念,使歷史教育教學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實踐。我們也一直在積極探索怎樣在歷史課堂中體現“生命、生存、生活”的理念,使學生在學習歷史中懂得珍愛生命、快樂成長、健康生活。在這次“三生課堂”觀摩活動中,我們歷史組精心設計、認真打磨了《中外的交往與衝突》一課,獲得了較多的好評,也收穫了聽課老師的寶貴建議。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此次“三生”課的幾點體會。

一、創設歷史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情操

我們的歷史是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歷史知識的教學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可以緊密聯繫的,那麼,歷史教學過程應該是多姿多彩的,而創設歷史情境教學,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或滲透情感並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通過對圖片、錄像、電視、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學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動、感人、逼真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身臨其境,並在這種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和探究歷史。例如在本課的設計上,“鄭和下西洋”是本課的重點,而鄭和下西洋的條件、影響對於國中生來講是較難理解的。我設計了“小小航海家”的環節:假如你回到明朝隨鄭和船隊一起遠航,你會做一些什麼準備呢(説明理由)?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通過情景假設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有話説,在交流中增進同學間的瞭解,他們既獲得了知識,更能體驗成功。同時體現了“生存”理念。學生討論很熱烈,準備了很多東西,我再引導得出物質上的準備、技術上的準備、心態上的準備等。

同時更大程度上發揮了圖片的作用,為了讓學生更為全面的瞭解了鄭和遠航的歷史意義,給學生提供放飛想象的空間,我設計了“看圖説史”的環節,多媒體展示了三張紀念鄭和下西洋的郵票,讓學生講出郵票上反映的史實,從而得出鄭和下西洋影響: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係。又如在講“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時,我設計展示:澳門主要景點圖片,配音樂《七子之歌》,用圖片與音樂渲染課堂氛圍,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感,激發愛國情感。

二、採取科學靈活的方法,幫助學生構建牢固的歷史知識體系

首先,學習歷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要使學生感知歷史,首先就要想辦法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正確處理識記與理解、分析、綜合等歷史思維能力的關係。在講述“鄭和下西洋的盛況”時,視頻展示記錄片片斷《1405,鄭和下西洋》,提醒學生仔細看、認真聽,然後讓學生説出所見、所聞、所想,給時間讓學生充分的説,培養了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時學生在説的過程中自然的記住了相關知識點;對於“下西洋的路線”的設計,我用多媒體展示地圖,請學生上台指出下西洋的路線(可能到過的哪些國家和地區),我再強調最遠到達的地區和“西洋”的位置,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

其次,在教學中要重視古今中外歷史的縱橫聯繫。歷史所反映的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紛繁複雜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等之間彼此並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種聯繫。因此,在教學中只有縱向貫通、橫向聯繫,方能認識歷史發展的本質及總趨勢。如在講到“鄭和是和平、親善的使者”時,我及時拋出問題“在中外交往中作出同樣貢獻的中外歷史人物還有哪些?”讓學生在温故的基礎上橫向聯繫加強歷史知識的儲備。又如講到“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時,補充了澳門的迴歸的史實,設問:“澳門的一得一失説明了什麼?”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產生強烈的危機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要使學生具有創造性人格。在課堂上,教師應尊重、信賴每一個學生,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質疑問難、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其表現欲得到發揮,深刻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進而推動其不斷進步。在課堂實踐中只有“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才能構建民主、交流、開放的課堂氣氛,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堅持學生以“活動”為主,以“發現”為主,以“鼓勵”為主。例如我設計了“合作探究”“快樂自主探究”“暢所欲言”等環節,學生在知識探索的過程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學生思維的閘門開啟了,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本堂課學生能積極參與,氣氛活躍,整體效果不錯,但仔細想來,還是有一些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首先,時間分配合理性不夠。為了突出重點“鄭和下西洋”,學生參與的探究活動較多,所以花的時間較多,後面的內容時間較緊。

其次,把教學引向深入不夠。在“鄭和下西洋”的設計中,沒有跟“新航路的開闢”聯繫,提出層次較高的問題,若能跟歐洲航海家航海的概況、結果比較一下,更能提升學生的能力和激發學習的興趣。

再次,個別過渡不自然。在講到“戚繼光抗倭”時,本想讓學生感受歷史人物的生命價值,體會生命的意義,但沒有做到很自然的情感昇華,過渡較生硬。

總之,三生教育既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需要。在歷史教學中滲透三生教育,把歷史教育與培養學生珍愛生命、尊重生命、欣賞生命、學會生存、科學生存、認識生活、享受生活、幸福生活的三生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是每一個教師的責任,我們歷史教師義不容辭。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

歷史教學反思3

本學期我擔任了九年級三個班的歷史教學。一學期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績都有提高。但總體回顧,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最主要的一點是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老師每一天只是疲於應付教案、衞生等各級各類檢查,只是按部就班地解決了每堂課的任務,未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將學習任務延續到課後。這一點很值得反思。

九年級的教學任務繁重,此時應指導學生課後自主學習。這樣老師會倍感簡單,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增濃,學習效果也會提高。過去我之所以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好,主要原因是沒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雖然有時給學生安排了一些任務但由於沒有及時去落實。這樣帶來了許多不良影響,首先學生不會及時去完成學習任務,而且也會養成一種拖拉的習慣。這一系列的惡性循環確實值得反思並糾正。因此,我告誡自我今後做任何事都要雷厲風行,要在快中求好,快中求穩,快中求發展。因為快節奏是當今社會生活的重要特徵。

2、會考歷史考試資料包括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教學資料較多,上學期在完成本學期教學資料外還要完成下學期課本資料,在教學過程中可能過快,教學方法不夠好,課堂效率有時不高。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不斷探求良好的教學方法。

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太喜歡歷史,這其中有些學生因為歷史以前學得差,對學習歷史失去了信心。最多也就是期望聽聽歷史故事,再加上歷史知識點較多,難記。歷史給他們的感覺是死記硬背、死板乏味,根本不想記,也不願去理解分析;課後就更不用説去自主學習。其實只要老師恰當地引導,合理地安排,學生會自覺學習。平常學生缺乏學習的自覺性,老師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學生,一是歷史學科資料多且複雜,知識點零碎,不像學數學、物理那樣能邏輯性很強。二是真正説來歷史學習確實存在必須的難度,不僅僅要識記而且要理解,如材料、問答題學生能背出答案但往往答不出。因此這就需要老師作引導和指導。不能隨便給學生布置一下或放任自流,而是有計劃性、有目標性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並指導合理的學習方法,然後定期做檢查。長期進行這樣工作,相信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定會養成,學習興趣定會濃厚。

自主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是學生學習潛力的重要標誌。但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與潛力也是需要老師作引導和指導的。因此,教學中我會在這方面多做努力和探究。

歷史教學反思4

週四,縣教研室主任帶領各科教研員來我校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指導,我上了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課上學生準備,預習情況較好,課上流程較好,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發揮了互助,互相鼓勵的作用。在這節課上,讓我覺得學生的能力是非常有潛力的。如課前我讓學生預習,查找與本課有關的事例,特別是準備小記者報道和短劇“汪辜會談”。課上學生薛香以小記者的身份穿插海峽兩岸的關係的表現,採訪比以前更自然,進步很大。而她安排的趙昌鑫與邵寶玉合作的短劇“汪辜會談”表演幹練,貼切,從容,出乎我所料。課後,我想,學生能力的發揮的確在於老師的要求,老師要相信他們有能力。要放手讓學生髮揮,他們一定能做好。

對於課上學生不願回答問題,積極性不高,我曾考慮過原因:學生不會?學生靦腆?學生跟不上思路?學生不情願配合老師?等等。經過評課,高主任肯定了小組合作,説到評價做的不夠到位。對於評價,我考慮不出好辦法。聽了高玉叢老師的一節觀摩課,小組合作特別是評價做的比較好,每組有一名記分員,為自已組得分記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覺得可以引用。教研室徐主任講她的評價做的還不夠。應該分清學生的A類B類C類D類,提問要每組都有機會,問題要考慮難易,分清各類學生,有的放矢的提問,不要學生全體回答。這樣,就基本解決了評價調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解決了我課上的困惑。學無止境!

歷史教學反思5

老師你又何必吝嗇你的表揚呢?多給學生一些“OK”聲吧!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説過這樣一句話,“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是被人賞識的渴望”。學生是一個活潑的生命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維與追求。他們希望得到外界的賞識、表揚和信任。我們應信任學生,對他們充滿希望,喚醒他們的自主意識,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性,張揚學生的個性,當學生遇到困難、遇到挫折,直至出現錯誤時,不要埋怨,不要橫加指責,靜下心來和學生談談,幫學生分析一下原因,幫學生走出心靈的困境。

同時高度重視學生的個性,善於發現個性,研究個性,堅持教育目的、方法、教學組織多樣化、靈活化、個別化,有效實施因材施教。挖掘每個學生的特點、優點和閃光點,教師適時、適度的真情鼓勵和讚賞,恰如雨露滋潤學生的心田,讓學生充滿自信,相信“我行、我一定行”,進而揚起前進的風帆,品嚐成功的喜悦。

只要我們每一位教師懷着謙遜的品質,賦予學生一片真摯的愛心,真正做到信任賞識學生。

歷史教學反思6

要精心設計具有新意的歷史場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關注,並且在具體的情境中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學生對原有認知的挑戰,從而引發學生探索的願望。比如我在上《百家爭鳴》這節課時,設計瞭如下的討論題目:孔子説:“我仁;孟子説:我義;説:我以柔克剛;莊子説:我順其自然;韓非子説:把他們全抓了;墨子説:我以身作則。現在我校的水電浪費現象比較嚴重,請從、、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別出發,分別給出解決辦法”。然後讓學生來展開高二歷史教學反思討論。

高二歷史教學反思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個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是對於學科領域本身的研究,學科動態信息的瞭解,傳奇世界以及課堂教學中諸如講授藝術、邏輯分析、語言表達等“內功”的和積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覺得必須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對於我個人來説,我在備必修三第一單元第一課的過程中,翻閲了葛兆光的《中國思想史》、梁啟超的《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白華《中國哲學史提綱》以及其他大量的,提高了自己的專業素養,為自己深入淺出的教學打下了基礎。可以説,對於一位教文科的教師來説我們每一個人必須要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只有這樣才能勝任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教學工作。因此,新課程背景下作為老師必須要多讀書。

學生對什麼最感興趣?

對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對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最感興趣!在課堂當中一定要找到學生的興奮點,將書本的知識生動地呈現給學生。構建主義教學觀認為傳奇世界發佈網,教學活動的本質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去理解對象信息和知識內涵的個性化過程。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自知困”。

關於新課程的探索是無止境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在自己的教學過程當中更充分地體現新課程的仍舊是我必須要探索的一個大的問題。在新學期的《導言課》當中我對我的課堂內容作出瞭如下一些改動,讓導言課從簡單的“見面課”上升到對歷史學科的正確認識與歷史教學目的的明確。圍繞着三個主要的問題展開討論:1、什麼是歷史?2、為什麼學習歷史?3、怎樣學好歷史?從而了學生的思維,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要正確理師在課堂教學“多元互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師在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中是一位出色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是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必須要善於抓住學生在課堂中所出來的智慧火花。

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提高自身史學素養,熱血傳奇在異彩紛呈的材面前能否從容應對已經成為每一個教師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過去只要把教材吃透就可以無憂無慮地端好歷史教師這碗飯的時代,隨着新課改的來臨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也結束了教師這一行業甚至上十年不更新業務知識的局面。

舊教材是教學大綱的直接演繹,是教學大綱的直接體現,所以在過去的歷史教學中,

只要研究好教材就可以基本完成並落實大綱的一切任務,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很好地應付考試。而一標多本下的材,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根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編寫的高中歷史教材,打破了傳統高中歷史教材的編寫體系,將“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內容融合起來新開傳奇,以專題的形式來呈現。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用一系列專題展示出人類歷史發展的全景圖,三個歷史必修課模塊實質是講述文明史、物質文明史和文明史,六個選修課模塊也主要是文明史主要內容的展開和深化。在這些方面材無疑給了我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也更貼近我們當今時代和社會的要求。可以説文明史觀引入中學歷史教學,勢必會給我們的課堂帶來極大的變化,可以説是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一次真正的。

在學科教學、師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覆講了好幾遍他為什麼還不會?”、“為什麼學習不好的學生學習習慣都差?”、“為什麼學生對涉及理論聯繫實際的問題普遍感到困難?”等等,面對這些“困惑”我們只是説説議議,很少去深入地探究這些困惑背後的真實原因,也就是説我們缺少問題意識。我準備在新學期將問題細化,注重平時積累,着手解決,具體成文。

歷史教學反思7

教師始終是要站到講台上去的,課上的好壞與否是檢驗教師的優秀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因而就需要對自己的課堂行為作出反思,以便能及時發現錯誤,改正錯誤,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和水平。我開過一堂公開課,課後我曾反覆思考自己的不足之處,也曾向聽課老師請教過他們的看法,最後我發現問題主要在:

①開頭時太緊張,用漫畫導入時講解得不全面,使得學生沒能很好的理解漫畫的含義;

②在講時,明顯太枯燥,只是把書本上的知識講解了一下,缺少鮮明的例子來讓學生印象深刻,課堂氣氛沉悶;

③對學生回答問題缺乏必要的鼓勵、肯定、啟發等激勵表示,只是單純地讓他們坐下,這容易挫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這一點我自己並沒有發現,其他老師指出後,我發現確實是有這樣的情況。其實,一堂課上得好不好,我們可以從學生的臉上看出來。如果學生面容愉快,那麼這堂課應該就是成功的,如果學生眉毛緊鎖,表情困惑,那麼這堂課很大程度上就是失敗的。所以教師要學會課堂觀察,只有觀察仔細了,才可以從學生的表情上了解到自己上得好不好,從而作出自我反思。

歷史教學反思8

經過一段時間的課堂教學改革,自己在教學理念上有了很大的轉變。複習課上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生分成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一起討論,做練習冊,並教給小組長一些方法,引導他們儘可能的發揮每一個小組成員的作用,讓成員學會如何給別人分析、講解問題。小組出現不會的問題,向教師提出,再由教師給小組講解。自習課上也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先給同學們一定的時間背題,然後小組長同時抽三個組員,這樣即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激發他們的競爭意識,從而提高記憶的質量。同時在課堂和自習上,我也在嘗試給學生一種沒有壓力的學習氛圍,只規定背題的範圍,不規定必須背下來,或是抽背、默寫,人為給學生造成一種壓力和緊張,如果學生經常在這種壓力和緊張的狀態下學習,不但不會提高學習效率,相反還會降低學習效率。而是想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其真正地參與學習,自覺自願地去完成課堂任務。經過幾個周的實踐,我發現現在的歷史課學生喜歡上了,課堂上也活了起來,以前複習時所有的題都是自己講,一節課下來累的筋疲力盡,而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早就昏昏欲睡了,效率很低,而自從分組以來,學生小組討論非常活躍,沒有一個昏昏欲睡的學生,大部分的學生都參與了課堂學習。

一次課堂上有一個組的同學提出了個一個問題:一戰和二戰對世界的影響的相同點是什麼?其中有一個答案是“摧毀了法西斯主義,和平進步思想深入人心”,學生問為什麼沒選這個答案,當時我就愣住了,正在思考時,旁邊一個學生説:因為一戰時還沒有出現法西斯主義。哦,同學們馬上就明白了。從這個事例中使我對學生的能力有了更深的認識,以前老是不放心學生,其實我們的學生是很聰明的,我們應該相信我們的學生,給他們更多的機會。事實上,練習冊上的題絕大部分同學們都能自己做出來。課堂上師生關係有了明顯的改善,同學們提問題的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學生把我當成了他們的一員,和我討論問題時也時不時我和説幾句笑話,還有的乾脆就面帶微笑向我招手,要我過去給他們講解。甚至相互“搶”着要我過去,我想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説的師生平等。當然,以上也許只是一些表面現象,而且這種學習方法與不給學生壓力的理念不一定能提高學生的成績,課堂上的時間不好掌握,學生學習的質量教師也摸不準,還有一部分學生混水摸魚,學生間的講解有時候不很透徹,但我想要改革就要付出一定的代價,而且也要給學生一個成長的過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學生喜歡這種沒有壓力和緊張的課堂。以上只是我在歷史複習課上的一點體會和反思,在歷史新授課中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歷史教學反思9

經過一段時間的課堂教學,自己在教學理念上有了很大的轉變。作為歷史老師我要教給孩子們什麼,怎樣教給他們?這學期的教學工作告訴我,要讓孩子們學好你所教的學科,就得讓他們對你所教的學科感興趣。而在育才這塊教學沃土上,語、數、外幾乎站領了孩子大部分時間,他們會對歷史感興趣嗎?我該怎麼做?一邊教學、一邊嘗試、一邊反思,使我逐漸領悟到,只有愛學生,並懂得怎樣去愛,當他們願意與你交流,喜歡聽你講課時,説明他們已經對你所教的科目感興趣了。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習興趣,可以產生高度的注意力和較為穩定的學習情感,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尤為重要。

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也的確碰到了許多的問題,現在針對具體的教學以及教學後的效果談談反思;

一、課堂激趣教學

我覺得我們應該以媒體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多媒體課件以其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具體形象地展示出各種事物的現象、情景、過程,它對提高學生興趣起到促進作用。如七年級歷史《伐無道,誅暴秦》主要介紹秦始皇的過失,引起陳勝、吳廣農民起義,以及建立西漢,我考慮到這些內容對學生來講較久遠,通過分析課文,能知道,但記憶困難,為了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我準備了北京長城的圖片,伴着優美的音樂,學生對世界名勝古蹟有了興趣。接下來放映《孟江女哭長城》學生們看到勞動人民,用小推車、肩膀扛、繩子拉,一步一步向上拉。有的累昏、有的死。再接下來放映陳勝、吳廣起義。這樣學生進行對比,然後分組總結秦始皇的功、過,學生的興趣從不知不覺中調動起來。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出現了部分學生乘機擾亂課堂,譁眾取寵的現象。也有部分學生不能達到言之有物,這是我在以後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二、對學生的能力的重視

把學生分成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一起討論,做練習冊,並教給小組長一些方法,引導他們儘可能的發揮每一個小組成員的作用,讓成員學會如何給別人分析、講解問題。小組出現不會的問題,向教師提出,再由教師給小組講解。自習課上也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先給同學們一定的時間背題,然後小組長同時抽三個組員,這樣即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激發他們的競爭意識,從而提高記憶的質量。同時在課堂和自習上,我也在嘗試給學生一種沒有壓力的學習氛圍,只規定背題的範圍,不規定必須背下來,或是抽背、默寫,人為給學生造成一種壓力和緊張,如果學生經常在這種壓力和緊張的狀態下學習,不但不會提高學習效率,相反還會降低學習效率。而是想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其真正地參與學習,自覺自願地去完成課堂任務。我覺得這個方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

除此之外我認為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我還應該注意

1、平時抓好培優轉差,對學困生應多與他們交流,瞭解他們的情況,多鼓勵,幫助他們理清知識點,讓他們看到希望;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2、多學習、多鑽研。取他人之長,多聽課,包括其它學科的,學習他們的長處,好的教學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難點,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切實可行的教案。

3、在自己平時讀書過程中,有意識的收集資料,積累命題素材。

4、積極接受學生意見,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例如有學生提出多總結,多講解題的思路。只有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是好的教學方法。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5、更加註重學以致用的原則,在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學生運用知識解題的能力。

歷史教學反思10

所謂教學反思就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實踐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作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反思。它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情境的能力。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可見教學反思是一個教師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我已從事多年國中歷史教學,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面對生龍活虎的青少年,如何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新課程未實施以前,教師為了應試而教學,因此上課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只是根據講課的重點,一味地死記硬背,這使得歷史課更加枯燥無味,一上課學生就打瞌睡。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特點,同時要求教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通過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根據我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我在上課時讓學生充分閲讀教材,然後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繫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教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裏盡情地暢遊,使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得到極大的滿足,學習興趣越來越濃。

現在的學生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書刊等),因此獲取的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是真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憧憬未來,關注現實,經常對看到的現象要問個為什麼,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具有極大的廣闊性。這又給當前的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歷史老師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長期以來,在會考指揮棒的指揮下,歷史這門學科變成單純的複述性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很少有學生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具體而言,從教法來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如何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讓歷史課煥發出應有的生機與活力,這是歷史教學反思的一個重要方面。從教學結構來看,現在很多歷史教師大多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理念、人文精神。這一點與我們所倡導的素質教育是完全相悖的。從教學內容來看,歷史課的內容是講述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人類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地點進行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就成為歷史課內容的四要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太偏重於四要素的傳授,而容易忽略蒐集與處理信息、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學生在解析材料時,普遍覺得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加以引用。新課程實施後,如何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提高自己的能力,成為歷史教師共同面對的一個難題。從思想教育方面來看,教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時,只是給出一個或幾個結論,説這一事件是愛國的,那一人物是愛國的,學生聽得似懂非懂,顯然,思想教育在歷史課堂上落實得還不夠。如何在課堂上創設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學生的品質和情操受到良好的薰陶,把歷史課堂變成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又是歷史教師在新課程中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為了適應當前教育形勢的發展,使自己儘快地成長、成熟起來,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

1、通過學生進行反思。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具有敏鋭的觀察能力。如果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突然表現異常,那肯定是教學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例如,我在上八年級上冊《鴉片戰爭》一課時,讓學生對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進行討論並選幾名代表進行發言。有位同學平時對歷史很感興趣,思維活躍,發言踴躍,但那節課卻顯得比較沉默。課後我主動與他進行交流,他説:對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感到不理解。這説明同學們對當時的英國曆史知識缺乏瞭解,隨後我對導入新課這個環節進行了反思。

2、通過教師本身進行反思。根據新課程的要求,課堂上學生自主討論的時間比較多,但教師必要的引導、適當的點評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師在引導、點評時不流暢,時常卡殼,使得學生滿腹疑惑,這就意味着教師對課堂的準備不夠充分,也就不得不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了。

3、通過請同事聽評自己的課來進行反思。俗話説: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如果教師對自己的課做了精心準備,上課時得心應手,往往很難覺察出自己還存在着什麼不足,但如果請同事或教學專家來聽課並給予評價和指點,總是能找到自己還需改進的地方。

4、通過閲讀教育專著和教學案例來進行教學反思。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老師。經常閲讀中外教育專著和優秀的教學案例,從中汲取營養並經常與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經驗進行對比,不斷反思,就能使自己不斷提高。

在十幾年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我從未間斷過寫教學反思,我的課也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成為了他們最感興趣的課程之一。

歷史教學反思11

本節課《殖民擴張與民族解放運動》安排在第七單元第20課,繼《資本主義的擴張》之後,旨在突出世界資本主義力量的發展是建立在對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的奴役和掠奪之上的。面對苦難,拉美和亞洲人民紛紛展開反對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民族解放運動,沉重地打擊了殖民統治者,也為被壓迫被奴役民族指明方向。本節課包括兩部分知識,一是殖民擴張,另一內容是民族解放運動(拉美和印度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本節課我很注意利用各種資料包括文字資料、各種地圖,引導學生自行去閲讀、分析有關資料和圖片,把握玻利瓦爾在整個拉丁美洲獲得獨立的歷史作用,分析出英國殖民者通過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及其給印度帶來的災難。讓學生學會正確評價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評析被侵略、被壓迫民族的反抗鬥爭。形成初步辯證法的思維方式。一節課上下來,感覺學生能力方面確實得到了一些提高,特別是對殖民擴張對歐洲、非洲、美洲的影響,有着較深刻認識。而且我本人認為讓學生帶着問題先看書,對我們歷史與社會課的教學相當重要。

課後反思:

有關新航路的開闢,知識點多,不易梳理,所以我在教學中,以新航路開闢的過程為主線,輔之以地圖和文字等材料,使學生對於新航路的開闢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有了更加系統的認識,較好地實現了融能力培養於史實掌握之中。從教學效果看,由於材料的分析説明比較清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較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航路開闢的過程中引用的關於哥倫布和麥哲倫的兩段材料與教材中的內容重複較多,雖然起到了相互印證的作用,但在教學價值似乎不是太高。

歷史教學反思1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説:“所有智力方面的都要依賴於興趣。”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必將成為他的內在動力。對學習有無興趣,既是反映教學效率的重要標誌,也是衡量教師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質量,就成為眾多教師不懈追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在課堂中激發學生興趣,增強課堂效果的體會。

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的價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使得很多學生感覺歷史“無用”,若教師再不充分發掘歷史學科知識的價值,把課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難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眾所周知,歷史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歷史又是與現實緊密聯繫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注重聯繫現實生活,聯繫社會實際,讓學生認識到學好歷史知識用處很大,就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唐朝歷史時,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帶給我們的啟示,教師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個國家要強盛,必須重視人才建設和制度建設,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大力發展社會經濟,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今天,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要推向前進,也需要處理好這幾個方面的問題。在《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一課中,學習商鞅變法中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時,針對班級管理中的量化考核制度進行分析討論,使學生認識到以小組及個人為考察對象的量化考核,與商鞅變法中的編制户口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經過這樣一分析,學生就感到學歷史很有用處,從而,就對學好這門課程有了積極的認識,學習的興趣也就提高了。

其次,利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引發和維持學生的興趣。傳統的歷史教學大多是“一支粉筆一本書”,教師講重點,學生劃重點,考試考重點,一味的“滿堂灌”自然提不起學生的興趣。現在,各學校電化教學手段都比較齊全,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投影儀、錄象片等先進教學方式,適時播放一些歷史或考古記錄片,展示一些圖文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設計上,可以採取自由辯論、小品表演、論文答辯等適合學生特點的活動,喚

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讓學生走進歷史遺蹟,走進歷史博物館,搞社會調查,讓學生體驗“走進歷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探究欲和思維的積極性。歷史課堂提問應該摒棄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類簡單判斷的缺乏思維性的問題,多設置思維含量高的有效問題。一是要設置揭示教材隱性知識的問題。所謂隱性知識就是教材中隱含的、並非一目瞭然的知識點,如知識的實質、知識的區別和聯繫等,將這些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學生的探求興趣,也能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比如,讓學生分析康有為和孫中山思想的不同特點,並分析產生這些特點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二是要多設置一些指向明確,符合學生思維實際的小切口、深分析類問題,避免那些大而空的問題出現在課堂上。舉例來説,講授唐朝晚期的歷史時,讓學生分析“開元之治,幾於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這句話是否正確?為什麼?就是小切口深分析的題目,思維含量相當高。通過這麼一個問題的剖析,就能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唐朝滅亡的原因,並很好地鍛鍊了其歷史思維能力。中學生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化的時期,他們已經不滿足於只是簡單地、機械地記憶歷史知識,而是渴求利用歷史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因此,在課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維含量高的問題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方法。

第四、挖掘趣味性材料

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國中歷史教材裏穿插的有趣小故事還是挺多的,教師可以選擇適當的例子作生動講述。對於難度較大但書中又沒什麼解釋的知識點,教師應儘可能選擇有趣味的或貼近生活的角度去講解,舉出一兩個例子,讓學生感到有趣和親切,他們才會主動去學,從而輕鬆地學到知識。比如在學習《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一課時,在對諸子百家思想學習的基礎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討論題:“你認為在我們班級管理中,哪些思想主張比較實用?”學生討論非常激烈,各抒己見,闡明理由,同學甲主張以儒家的“仁、禮”思想管理班級,滔滔不絕的闡明理由;同學乙已急不可待的把手舉得老高,他主張依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管用,對於那些屢教不改者就應該以嚴格的班規進行處罰?小小的一個問題,激發了他們的熱情,百家爭鳴的局面再現在了課堂之中。

歷史教學反思13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高中歷史本身內容的“枯燥”,尤其針對歷史學科在會考中遇到的學生不喜歡學的“尷尬”情況,就決定了在歷史會考的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的重要性。

根據本人在歷史課教學上的摸索,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我逐漸摸索出了,在教學中,如果充分利用本地鄉土資源,就能積極調動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教學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第一、優化課堂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新課的導入是每節課的先導。成功的新課的導入是一堂好課的前提。新課導入得好,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如何引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動機,明確學習目的和建立知識間的聯繫,順利完成課堂教學,就必須注重導入這一重要的環節。利用鄉土資源導入新課,能從與學生聯繫密切的生活經驗、已有的知識、能力、志趣、品德的實際出發,這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關鍵所在。

由於鄉土材料就發生在學生身邊,這樣學生就覺得有話可説,有事可做,尤其在蒐集事先佈置的材料的時候,他(她)們更是有一中主人公的感覺。

第二、創設問題情境,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創設問題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刻意創設一種情境把學生帶入預備的包含一定情感的意境中,讓學生心靈深處受到強烈的震憾而產生共鳴,從而與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遙相呼應.為此。在新課程下,創設問題情境要求教師問由境生,問隨境異。在這方面,我主要採用適時應用鄉土課程資源引入課題,激起學生的興趣,產生迫切追尋問題,學習課文內容,探索問題答案的心理。運用鄉土材料能使學生有親近感,從而產生認同感。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經過學生的探究和內心的體驗,才會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識。因此,在化解教學重點、難點過程中,恰當地運用鄉土材料,不斷引導學生運用科學分析方法深入認識事物,發現事物內在的聯繫,優化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可起到加深理解和鞏固的作用。

第三、理論聯繫實際,優化學習方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而在於教學生學。”《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教育部制訂)》也明確要求,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思想歷史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就需要轉變學習方式,強調自主學習,可以借鑑研究性學習的思想和方式。通過對歷史課教學與探究性學習的有效整合有助於改變“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我們要根據歷史課教學的內容來選擇探究的課題,讓學生自主地開展探究活動。

歷史教學反思14

一、反思教材處理

對本課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和教學目標的確定比較準確。對教學內容的次序進行了調整,先整體感知“兩次戰役”和“三國鼎立”的基本史實,再分析“勝負”、“鼎立”的原因。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

二、反思教學設計

1、引入:

以腦筋急轉彎“世界上誰跑得最快?”為話題引出曹操,再用曹操詩歌《龜雖壽》中的名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拋出問題“曹操壯心是什麼,實現了嗎”帶領學生穿越時空,導入新課。

2、新課教學:

第一環節“穿越時空,走進三國”用時15分鐘,以我看我聽的方式去經歷、去講述、去想象瞭解基本史實,包括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局面、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的形成,解決“是什麼”的問題。

第二環節“讀史明鑑,問道三國”用時15分鐘,學生以探究的方式,解決本課難點:兩次著名戰役失敗、勝利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解決“為什麼”的問題。

第三環節“赤壁懷古,評説三國”用時10分鐘,將歷史故事、歷史人的評價、諺語等以遊戲的方式,完成對知識的鞏固,達到學科的整合,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3、新課結束,以課堂小結的方式結束新課,用時2分鐘。小結采用歸類法【①種局面②大戰役③分天下④個人物⑤個時間】便於學生記憶。最後回到課前引入的問題“曹操統一全國的壯心最終未能實現”結束新課。

三、 反思課堂效果

首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腦筋急轉彎的形式引入新課,不但營造了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而且注重了學科知識綜合。尤其是穿越時空前,老師問“今年是何年?”,“20xx年”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非常遺憾,穿越失敗!”。當老師再次讓問“今年是何年?”,學生回答:公元200年時,老師恭喜學生穿越成功。隨即點擊,進入伴有圖片和音樂的“三國鼎立”畫面。在輕鬆愉悦的話語中,將學生帶進歷史情境。

其次,課堂呈現出一種開放性。在教師的引導中,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將自己穿越時空的所見、所聞表達出來。比如有學生談到:她先來到袁營裏,聽到了袁紹與許攸的對話,再來到曹營裏聽到了曹操與許攸的對話,並用自己的語言,將對話情景再現給大家。學生的參與面較廣,特別注意對學困生的關注。當看到小孟同學簡單的問題都無法回答上時,教者沒有放棄,而是鼓勵和幫助她,直到回答對後,才叫其他的同學,這樣做雖是耽誤了不少時間,但當看到小孟同學微笑坐下的時候,我覺得很值。再者,在第三環節中,以遊戲的形式,讓學生在玩中學習,效果很好。

第三,採用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能動作用,課堂上教師的作用是激趣、引導、糾錯、激勵,為學生的人生服務。教學中,注重對歷史事實的瞭解,對歷史人物客觀的評價。注重學科知識的整合、和諧課堂氛圍的營造。

最後,本課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一是教師在對基本史實的引導、講解時還不夠得心應手,這個主要體現在第一環節。二是擔心教學時間緊張,對個別問題的引導不夠充分,在不得已中,只好自己托盤而出,這個集中體現在引導學生談曹操“一勝一敗”給我們的經驗教訓時。三是與講解的同步性不夠。最後,客觀上多數學生的語文基礎的確很差,表現在閲讀能力和獲取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弱,表達能力差。一段簡單的文字都無法正確的朗讀。一些基本史實如時間、地點、人物等信息,都無法從書中獲取,課堂上出現“啟而不發”的現象。無形中影響到教學教學的進度,課堂上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做更多的思考,為了進度有時不得不見好就收。

歷史教學反思15

第一、在知識傳授方面。

總體看較好,但也存在着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具體來説,一是在貫徹整體知識結構的教學方面,教師應注意從總體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結構和發展脈絡,尤其還要重視對內容的深廣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規定,便於有的放矢地教學;二是要重視學生知識結構的轉化,即將教材的基本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

第二、在學生的智能培養方面。

雖已有所側重,但與素質教育的智能培養目標尚有很大的距離。這也是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要想使智能培養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應從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入手,具體説:一是教師應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閲讀教材、思考問題,並進行思辯性的討論;二是教師講授的側重點應從歷史過程為中心轉向歷史發展的邏輯聯繫為中心;三是歷史教學要聯繫實際,要談古論今,發揮歷史的明理、鑑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

總體看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是個普遍現象,當然學科的思想教育的陣地作用也就遠未得到充分地發揮。思想教育的內容籠統地講,在中國史教學中要着重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養;在世界史教學中主要是審美觀、世界觀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國史的思想教育要好於世界史部分。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應試教育有直接的關係,歷史教師應引以為戒,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予以重視和進一步地落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p3l67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