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賣火柴的小女孩評課稿

賣火柴的小女孩評課稿

賣火柴的小女孩評課稿1

張老師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淺,下面就這一節課談談我的體會:

賣火柴的小女孩評課稿

一:課堂導入新穎。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課一開始,張老師讓學生齊讀孫雲曉先生的小詩《來到丹麥》。為後邊的課文學習起到了拉近學生跟安徒生距離的作用,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激發了學生深入學文的探究認識。

二、目標設計恰當。

設計目標如下:1、理解課文內容,能説出小女孩幾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燃火柴都想到了什麼。2、有感情朗讀課文。3、轉換角色,體會情感,領會窮苦人民的悲慘生活,教育學生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三、以讀為本,感悟語言,激發情感。

教師有對識字寫字的落實,在識字過程中還運用象形字幫助學生理解和書寫,符合新課程標準對識字寫字教學要求。教師用問問題的形式逐步引導學生,第一個問題: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用一句話概括。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課文。然後又用問題走進課文:小女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可憐?這樣一步步把學生引導重點,非常自然,學生理解的也非常好。

然後又抓住關鍵字詞,讓學生體會情感,例如:冷、雪、黑、一根、一個等等。學生通過關鍵詞進入角色,情感非常到位,教師再逐步的引導學生朗讀,在讀中加深情感,層層深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語文的述程;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張老師在教學中起到引導作用,學生讀得入情入境。讓學生在閲讀中學會了學習,真正做到“以讀為本”。

四、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引導到位

張老師在情感教育上採取抓住關鍵詞,假設的方式,圍繞“幸福”真假展開,讓學生找出幸福出現了幾次,每一次的第一句話。然後讓學生説出自己的發現。小女孩是我們的朋友,我們要走進她,感受她,由於現實的.寒冷、飢餓、孤獨、沒有愛,使她幻想到火爐、烤鴨、聖誕樹、奶奶。可是什麼都沒有,當她又回到現實中時就更冷、更餓、更孤獨,最後死去(後面附板書進一步説明)。讓學生帶着情感,配上音樂再讀課文。點明:我們的生活不能沒有愛!同學之間,人與人之間乃至整個社會都需要愛,教育學生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五、梳理概括,結尾新穎獨特,有創意。

教師用表格的形式幫助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梳理,非常清晰。最後以讀詩的形式結尾,跟開頭相呼應。昇華了課文的情感教育。

六、評教學板書

這課板書設計合理,言簡意明,就四個字:可憐、幸福,使學生一看就明白課文大意。

七、評教學不足

在這節課中,新課程的理念雖已滲入教學中,但我認為情感朗讀學生還是把握的不夠,這僅是我的一點粗淺的看法,與大家共勉。

賣火柴的小女孩評課稿2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十冊第四組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這個小女孩又冷又餓,在臨死前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從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種種幻象。這種種幻象與她飢寒交迫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安徒生通過這個童話故事,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刻同情。畢老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整個課堂給人的感覺非常流暢,抓住了重點段進行理解,學生體會到位。

首先,畢老師在導入新課過程中自然流暢,結合同學們剛剛過去的新年導入新課,“新年剛過去不久,你喜歡過新年嗎?”學生暢所欲言,以新年的幸福導入,為下文的文中的環境描寫的學習做好鋪墊。“可是,在一百多年前的丹麥,安徒生寫了一個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齊讀課題。

重視環境描寫的學習體會,畢老師先讓學生指名讀第一段,又讀第一句,引導學生體會這叫環境描寫,在讀時,畢老師引導學生“大家再細讀後面的話,看哪句話感受深,咱們讀書的時候要慢慢地讀,細細地品,實際上,文字背後給我們傳遞很多信息。”這樣,學生不僅讀出了文字本身的意思也就是自然環境描寫,更重要的是,畢老師引導學生體會了社會環境描寫的重要性,這樣,學生對文本的體會就越來越深刻。是呀,家裏冷,外面冷,她點燃了沒賣完的火柴。

在5——10段的處理中,畢老師採用的是老師引領學生串讀的`方式來體會小女孩的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景象,我建議可以用填表格的方式來完成,可以放給學生來讀文思考;另外,對於最後小女孩的死的引導,我建議應該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是無奈而死,並不是只有死才能擺脱痛苦,應該着重體會的是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

賣火柴的小女孩評課稿3

聽了王老師執教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我深有感觸。

王老師在指導學生歸納課文主要內容時,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在小組彙報後,王老師又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讀“她曾經看到過那麼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麼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問“.那她到底曾經看到過哪些美麗的東西?她曾經有過什麼樣的幸福?”於是王老師指導學生先研讀小女孩的`四次幻境,通過想象、讀、悟、放大小女孩在幻境中的美好、幸福的甜蜜感受,在讀中體會情感,層層遞進,從而達到了“教是為了不用教”的目的。

緊接着,王老師用過渡語“火柴終究要滅的,小女孩所渴望的東西得到了沒有,結果怎樣?”把沉浸在小女孩美好幻境中的學生拉回到了殘酷的現實中,使學生感受到了小女孩的悲慘命運,喚起學生對小女孩的深切同情,使學生已走進文本之中。

更讓人拍手叫絕的是王老師通過問題“透過這堵牆,你感受到了什麼,”使學生有了進一步的情感噴發,學生的回答異常精彩:“牆內有那美麗的聖誕樹,人們在歡快地舞蹈着,牆外的女孩卻又冷又餓”“小女孩非常渴望擁有牆內的生活。”“牆內牆外是兩個不同的世界。”……老師就這樣引導孩子由淺層次的感知層面讀進到文本背後的、深層次的情感。

完成對文本“讀進去”之後,還須從文本“想開去”,於是教學進入從文本拓展開去的階段:

王老師設置了讓學生説一説:“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身邊,你想對她説些什麼”的問題。為使學生更有話説,王老師先讓學生欣賞我國兒童詩歌《你不要問這是為什麼》,以更好地拓寬學生的表達思路,為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達到更好的共鳴。

總而言之,王老師的這堂課使人耳目一新,清新、自然又充滿活力。

賣火柴的小女孩評課稿4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它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作者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

《語文課程改革標準》倡導語文學習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必須擺脱以情節分析為主線,以提問應答為載體的低效模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極富感情,不宜層層分析,那樣會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姜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從整體入眼,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解讀課文,感悟課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在這節課中姜老師的教學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抓關鍵詞,細細地品。這是姜老師本節課的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

如,學習第一自然段。讀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天冷極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姜老師慢慢地帶着學生在課堂上做第一次的文本細讀——學着藉助關鍵詞從文中提取有效信息。為了突出“冷、雪、黑”,讓學生讀,質疑,“這告訴我們什麼信息?”“冷”下着雪就更冷了,天又快黑了就又進一步地表明冷,讓學生充分體會冷,並引導學生在“冷”的前面加上一個“寒”字,學生讀,姜老師引導學生用兩種形式進行朗讀。學生再反覆地讀。這樣,一次次地引導學生融入文本,走進文本,感知語言的魅力,豐富情感體驗。

又如,學習第二自然段,教師抓住了重點句子“這一整天,誰也沒有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有給過她一個錢。”通過變換句式,讓學生了解小女孩當時的困窘,更讓學生體會到沒有人同情她,可憐她。讓學生探究兩個“誰”一樣嗎?,使學生通過聯想、思考安徒生為什麼要這樣寫?充分感知小女孩的努力、辛苦換來的是一無所有,是冷漠。又反覆地練習;“這一天,誰也沒有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硬幣。”之後總結出:抓重點句子和詞語反覆地推敲,讀出體會和感受,也就是抓住一個詞,字或句子來慢讀,細品。

二、研讀文本,習得方法。這是姜老師本節課的又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

語文學習需要教給學生方法。究竟怎樣才算是教給學生方法呢?如果只是單純的提出方法,讓學生按照所謂的方法去做,學生因為沒有切身的體會,往往會機械運用,在需要自己想辦法的時候會無計可施。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方法,並且能夠在實踐中積累為自己的學習經驗。

姜老師始終注意了教方法而不是給方法。平常我們在寫批註這個環節往往容易流於形式,為了批註而批註,而之後的教學中很少有為批註而設計的教學環節,,姜老師今天寫批註的方法是真正落到了實處。學生對於這種新鮮的學習方法,能夠根據老師舉的“例子”進行批註。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知道他們已經對批註有了更深切的認識。這裏看似簡單,其實藴含着執教者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方法指導的深意。姜老師幾次出示了自己對課文的批註。但是每一次的批註目的都是不同的。開頭的批註,是讓學生對批註有一個認識,知道什麼是批註,怎樣進行批註是比較好的。第二次屏幕出示教師的批註,教師提示:剛才我們在閲讀的時候,可以抓住一個重點的句子,反覆推敲、比較,還可以聯繫上下文感受。第三次姜老師是用提示的方式:閲讀的時候,抓住一個詞,一句話,把你閲讀的信息或者感受寫在文字的旁邊,不就是我們常説的批註嗎?批註就這麼簡單——下面就請你也試着從三、四自然段中任選一段。哪個詞,哪句話觸動你,就把你讀到的信息、感受批註在旁邊。學生也有足夠的.時間來寫自己的批註。第四次姜老師抓住“可憐的小女孩”,作者好像站出來説話了,這就相當於批註。教師一次次展示,一次次強調,讓學生對批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相信這些學生在閲讀其他文章的時候,不一定都會把自己想到的隨時寫上,但是在某一處會停下來細細思考,慢慢品味,或者從內心發出感歎。如果教師長久堅持這樣的訓練,學生真的就會形成批註的習慣,養成批註的能力。就像脂硯齋批註《紅樓夢》,金聖歎批註《水滸傳》,毛澤東批註《二十四史》那樣去閲讀,那種閲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閲讀。

相信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小女孩不僅停留在安徒生宗教信仰中的天堂,也走入了學生情感的天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維是活躍的、深刻的,語文學習是紮實的、有效的。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姜老師教給學生用細讀的方式體會文章,用課文去教語文,也把學生帶入語文學習的幸福天堂。

賣火柴的小女孩評課稿5

新課程標準指出:倡導學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今天,我有幸聽了胡老師執教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節課例。通過觀課,讓我看到了新課程的理念已在我們的課堂裏生根、發芽了。聽了這節課我想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胡老師在導入新課時通過問學生,同學們都喜歡過年嗎?過年都幹些什麼?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對比,引入賣火柴的小女孩在過年時又是怎樣的命運來反襯出小女孩的悲慘命運,從而為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做好了鋪墊。

二、點撥引導,層層遞進

老師課前佈置了讓學生進行預習,掃除了字詞的障礙,通過課件出示表格,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在小組彙報後,又引導學生找出:小女孩幾次擦燃了火柴?每一次都看到了什麼?產生幻想的原因是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胡老師又充分利用課件進行點撥引導,並指導學生朗讀相關的段落,在讀中體會情感,層層遞進。從她渴望得到温暖、幸福和疼愛中,最後總結出小女孩凍死街頭的原因是因為她渴望得到真正的幸福。

三、續寫訓練,拓展思維

通過胡老師的.引導、點撥,激起了學生對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最後在佈置作業時,老師讓學生續寫賣火柴的小女孩,使學生的思維得以拓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是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同時,板書設計清楚明瞭。

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教授語文知識,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另一個時傳承文化,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在胡老師的這節課中,新課程的理念雖已充分體現,但我想談談自己的幾點不成熟的看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這篇課文通過些賣火柴的小女孩被凍死街頭,從而揭穿舊社會的黑暗,讓學生體會在剝削制度下窮苦人民的悲慘生活。

這篇課文時一篇很好的情感薰陶的課例。在這節課中,老師過於注重自己的講解,而忽略了學生的朗讀。胡老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然後讓學生朗讀在朗讀中去體會和把握情感,這樣,文本的難點就不攻自破,那麼這堂課就更加潤澤了。

二、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本時,胡老師沒有把本單元訓練的要求:

先讀進去,再想開去貫穿於教學中,從而使課堂顯得拘謹,老師不敢超越文本,對學生不敢大膽的放手,那麼培養學生獨立閲讀思考的能力就無從談起了。

三、我認為我們的教學都應該切入學生當下的生命,在引導理解小女孩在顯示生活中有沒有幸福?

如果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自己的幸福,再與小女孩所向往的那種幸福對比,從而反襯出她命運的悲慘,那麼就可以省去那些繁瑣的講解。

四、在教學中,一節課的四十分鐘對於學生來説時非常寶貴的,所以,老師的教學語言應該言簡意賅,乾淨利落。

總之,在這節課中,新課程的理念雖已滲入教學中,但我認為胡老師的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沒有達成的,學生沒有真正在朗讀中去準確把握情感。同時,對學生的學習關注太少。這僅是我自己的幾點粗淺的看法,與大家共勉。

賣火柴的小女孩評課稿6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麥著名的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話,主要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閤家歡樂,舉杯共慶的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小女孩死了,嘴角卻帶着微笑,通過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與她飢寒交迫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安徒生通過這個通話,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刻同情。

本堂課教學中,飛老師把更多的教學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感悟;同時,老師適時地教給學生閲讀的'方法。如:在學習課文第1~4自然段時,先要求學生輕聲朗讀這部分內容,再説説這是一個怎樣的小女孩?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句子,然後仔細讀讀這些句子,並説説自己的體會。老師從扶到放,引導學生逐層深入,讓學生去感受文中作者所要告訴讀者的是一個怎樣的小女孩?並利用句式“這是一個的小女孩。”“這是一個的小女孩,。”進行交流彙報,讓學生抓住文中的句子談自己的感受,由此從一次又一次的朗讀中,去揣摩、感悟小女孩的的悲苦、可憐、沒人疼愛……接着,老師又拋出問題——“小女孩幾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發出的亮光裏,她看到了什麼?”,讓學生帶着問題去研讀課文並進行交流彙報。

如此開放的問題情景,創設了互動的平台,更激發了學生主動研讀課文,交流閲讀感受的興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1epr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