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語文評課稿【常用13篇】

語文評課稿【常用13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評課稿,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評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評課稿【常用13篇】

語文評課稿 篇1

優點:

1、教學設計環節完整,重難點突出。教學層次特別清楚。通過讀理解其深刻含義,突破難點。

2、目標定位準確。

3、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如:邊讀邊批註,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等。

4、注重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同學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進行深入研讀,自主分析。

5、修改文章的訓練。在進行説與寫的訓練後,又進行了修改文章的訓練,這樣的練習過程可以感悟到用準語言文字的'重要性,感悟到好的文章是修改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這就能夠幫助學生從不時的訓練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6、讓學生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再通過朗讀課文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抓住葉老先生為“我”修改作文的句子去體會葉老先生的一絲不苟的他的平和。以情促讀,讀中感悟。

不足:

1、理解課文難點部分這個環節還不夠紮實。

2、字詞訓練不夠到位。

3、師生對話,文本對話不突出。新課標指出,要注重課堂師生的對話,生生對話建議:

1、讓學生根據預習情況相互提醒,然後教師根據班級學生實際選擇幾個字進行寫字指導

2、如體會兩句描寫爬山虎的語句可以讓學生對比朗讀,或者先把這部分先放一放,先學習葉老為我修改作文這部分,再回過頭去體會,學生可能會更易理解。

語文評課稿 篇2

《花鐘》是一篇帶有濃厚科學性的閲讀文章,課文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説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在教學中,胡老師根據教材特點,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在合作朗讀中探究,在想像中創新,在朗讀中悟情,在感悟中積累。根據教材的位置,結合課後的生字和練習,教者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豔麗、甦醒、夢中”等詞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一段,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

在《花鐘》一文的教學中,我們看到,從這一課時的整體上看,胡老師設計了三大環節:(1)揭題質疑;(2)初讀課文,感悟文意;(3)入境入情、自悟自得。上述這些教學環節,既有前後關聯,又有層次推進。

學生的興趣是學生參與學習的動力,興趣得到激發,教學效果將會得到提高。在教學中,胡老師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導入階段,採用多媒體操作帶領學生走進花的世界,有了具體、鮮明的形象,能給學生真切、直觀、具體形象的感覺。運用多媒體操作,美麗的花卉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在審美中,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老師的初衷是好的,但沒有根據學生實際,以至在後來的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不是很高。

感悟朗讀是課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胡老師在教學中突出了重點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在品讀這段課文時,先讓學生了解這一段內容。找一找有幾種不同的花再重點指導朗讀課文中描寫的花的句子,感受花的美麗,並通過讓學生挑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讀一讀,説出理由,通過句子與句子之間的`比較,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意境,用詞的準確,進行生生之間的賞析性評價,進而加深對內容理解。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比較、理解、感受多樣的句子表達方式,更是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讓學生學習運用形象、生動、具體的描寫方法,讓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

胡老師在朗讀指導方面雖然力求形式多樣,但整堂課下來效果卻不是很理想,學生還沒有更深入地走進文本,感悟文本。

胡老師的這堂課有好的地方值得我去學習,也有不足的地方提醒我要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

語文評課稿 篇3

潘教師抓住了題眼“住宅”,在讀寫遷移中理解“巢穴”“住宅”之間的不同含義,引導關注蟋蟀住宅的特點。循着作者的思路,帶着學生梳理出文脈,此環節設計得十分巧妙。

在精讀段落學習中,讓學生好好地去欣賞住宅,對蟋蟀的住宅做進一步的瞭解和新的發現,在不斷的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發現住宅的特點,感受到這是偉大的工程,學生情感的昇華水到渠成。根據學生普遍對住宅特點感興趣的情況,教師“以學定教、順學而導”,重點研讀住宅特點,採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讀是閲讀教學最基本的方法,這節課教師非常重視讀。並在此基礎上,潘老師還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如果你邀請其他的昆蟲朋友來你的住宅做客,你會怎樣來介紹你的住宅呢?訓練了孩子的表達能力。

在學完住宅樣子之後潘老師還順勢引導學生將上下文聯繫起來學,發現段落之間的聯繫,感悟小蟋蟀舒適的住宅和他的不肯隨遇而安、慎重選址密不可分。

語文評課稿 篇4

《葡萄溝》是人教版新課標二年級下冊的第10課。吳教員的講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課本挖挖深、方針完成好

講授中吳教員的講授詭計很渾晰,準確天把握了課本的重點、難點戰素量,課本內容層次分明。憑據新的講授理念找準了講授方針,把講授方針貫穿講堂課的始終,盤繞講授方針温習、講授、操練,講授方針完成得很好,降服了講授中的隨意性戰自覺性。

2、講堂布局公道

那節課用猜謎語“葡萄”往導進,很自然、很掀遠學生的生涯實踐。温習、導進、講授穿插道話熬煉、寫字教誨四大年夜局部的假想放置對照公道、對照劣化,以學生生悉事物的生理佈局為根據。 吳教員那堂課上盤繞“葡萄溝是個益天方”那句中間句睜開講授。從葡萄溝的水果多、光景好、老鄉好那三個內容體味葡萄溝的好。

3、講授動作動作機動多樣

生字講授是重點,而吳教員的講授動作動作機動多樣:有同桌合作進修生字,有學生帶讀、齊讀生字,有講記字動作動作、多音字的記憶,有組詞道句子等等。朗讀課文的`講授也形式多樣:有安閒讀、默讀,有小組讀、個人讀,有齊讀、帶讀等形式。憑據女童的生理特點,採用多種動作動作,激起、培養蒔植汲引、變動學生的進修樂趣。在講授中寄視把籠統的觀念形象化,學生的不雅不雅窺察、思想本收得到了培養蒔植汲引。讀不是表層上的讀,是讓學生在體味戰理解的根本上朗讀。朗讀時器重的動作動作的教誨,學生讀得抑揚抑揚,很到位。

4、講授題目題方針假想有針對性

講堂講授題目題方針假想,是西 席傳授知識與體味學生把握知識程度的首要路徑,是可可變動學生進修樂趣的首要手段。吳教員的講授很好天把握了那點。譬喻:安閒讀課文時出示:帶着題目題目讀讀課文,把課文的重點讓學生思慮。鬆釦講授方針,把握了新舊知識的跟尾點。

5、收揚了西 席主導傳染感動戰學生主體傳染感動

講授進程是西 席的“教”戰學生的“學”單邊舉止進程。數學作為一門思想性較強的學科,在講授中,西 席是不是是收揚自己的才能,哄騙各類手段、動作動作,充分天變動學生進修的積極性、創作收明性戰自動性,開導指點,合營默契,使教與學的單邊舉止逆利天開展。

6、課件媒體哄騙恰到益處

哄騙媒體體式格局把靜止的筆墨借原為活潑可感的畫裏,增強了學生的曲不雅不雅不雅感到薰染。課件把葡萄溝水果的多戰葡萄顏色多、一個個涼棚的好顛末過程畫裏閃現出往了。

倡議:只是內容上有些多,到結尾時刻有點鬆。是不是是把老鄉熱忱好客那局部內容刪掉降先不講,換到下一課不時再理解。中間的道話戰句式熬煉也有點多。難度上有些難。那女的操練稍做調整。

語文評課稿 篇5

今天,我有幸聽取了李淑妮老師的一節拼音教學課,李老師獨特的教學風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理解、把握教材準確,課堂生動有趣,為學生營造了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我認為有以下優點值得我學習和借鑑:

一、優點:

1、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李老師能充分根據兒童的特點,並對教材進行潛心地鑽研,恰當地選擇了愉快教學法。一年級的學生十分好動,注意力無法持久,但都非常喜歡聽故事,玩遊戲。李老師針對這個特點,營造了一個比較輕鬆、愉悦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快樂中學”。李老師採用的讀法有:教師範讀,同桌相互糾讀,開火車讀等,整個過程生動活潑輕鬆愉悦,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和集中的注意,並通過反覆練讀達到牢固地掌握複韻母認讀的目標。

2、在學習方法的選擇上,李老師做得也比較好。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裏學習,能做到由教師扶,再到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體會去學習新知,體味成功的樂趣。尤其在學習複韻母ou的發音這一環節,李老師請學生來當小老師教大家認讀,充分相信學生自學能力,合作能力。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學習和借鑑。

二、建議:

1、在教學複韻母ao ou iu的發音時,還應該重點指導ao ou iu的.發音口型,而不是滲透發音方法。

2、在區分iu和ui這兩個複韻母時,老師出示順口溜:“小i在前,iu iu iu ,小i在後,ui ui ui”,是不是應該讓學生反覆強化記憶順口溜?比如老師先範讀,接下來讓學生帶讀會不會更好?在這個環節,如果出示拼音小卡片,讓學生看着老師出示的小卡片配上順口溜,讓學生自己在記順口溜的練習中就很快區分出iu和ui。

以上評課只是我聽課之後的一點拙見。

總之,李教師的課上得非常精彩,學生學得也很主動。看得出李老師課前準備非常充分。課堂效果也很好,教學有效性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在課堂教學整體建構的高度和深度上都給我提供了很好的示範。

語文評課稿 篇6

這次王老師評的是**一國小洪**老師執教的《橋》。

《橋》這篇小説,大概是五年級的課文吧,我也曾經講過。

看過課堂實錄後,洪老師這節課的設計有兩點讓我印象深刻:一是巧妙設計對比閲讀。將描寫洪水的一組詞語與描寫老漢的一組詞語進行對比閲讀。二是引導學生將目光聚焦到課文的插圖上,通過讀圖更直觀形象地理解課文和分析人物形象。

王老師的評課也讓我收穫了兩點:

一是語文課堂要滲透“語文知識”,強化文本祕妙。洪老師的課開篇就利用課後的一個學習提示——課文在表達上很有特色,文中有多處關於大雨和洪水的描寫,將課堂焦點迅速集中。

再聯想到之前的'多篇課堂實錄,好的課堂設計大多都化繁為簡,直接從教學提示入手。這就是説我們一定要研讀教材,教材就是最好的文本,千萬不要捨本逐末。

二是朗讀的重要性。眾多的優質語文課堂都在強調朗讀。齊讀、範讀、個人讀,反反覆覆地讀。從讀中去體會語言表達效果,體會情感。朗讀是學好語文的一個重要手段。

語文評課稿 篇7

執教《西地平線上》,抓住三次落日來賞析,突出了落日的特徵、作者的感受以及幾個典故的作用。應該説這節課體現了課文的特點,落實了重難點。而且,在反思中也説了,結合單元寫作要求“寫難狀之景如在眼前”來教學,所以也突現了語言發展目標的達成。

 一、抓住文眼組織問題。

《西》的文眼是“世間有大美”。我們完全可以在“美”上做文章,進行提問。例如,“作者寫西地平線上的什麼美?”“落日美在哪裏?”“文中寫到的這些人物又美在哪裏?”當然,這些問題是逐步提出的。因為,如果我們用心地挖掘教材,這篇文章表面寫自然的雄壯美,深層方面是表現歷史人文的悲壯美。

設問“落日是怎樣的特徵?”“作者從落日中得到哪些感受?”“如何理解約翰.克里斯朵夫形象在文中的作用?”等等。其實,這些問題也抓住了自然美和歷史人物的美。但問題顯得比較零散,由於缺少過渡,有些問題的提出比較突兀,學生也感覺很突然。於是,一種自然流暢的閲讀和欣賞中斷了。

 二、具體設問引導學生。

在引導學生重點研習第二次落日之後,給學生設置了一個問題“從第一次或第三次落日片段中,任選其一,找一兩處觸動你的句子或語段品讀並加以賞析。”這個問題提出之後,本來比較活躍的課堂一下冷清寂靜了。後來學生的發言也少了,有些發言也不着邊際。這個問題看似比較自由開放,但同時又大了點,讓學生無處下手,也令老師尷尬“失望”。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具體點——“從第一次或第三次落日片段中,任選其一,體會落日之美,賞析作者的`感受,並談談自己的感悟。”這個問題雖不開放,卻很實在,既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又能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真正讓語文課有“語文味”。

 三、由淺入深觀照文本。

三次落日之中的美是不同的,美的內涵也是由淺入深的:第一次落日是一種壯烈奔放之美,是一種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湧動;第二次落日則是死亡前的精神寫照,莊嚴、肅穆、神聖、悲劇感;第三次落日帶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歷史裏竟有那麼多讓人驚駭的故事。我們在賞析的時候可以按文章順序由淺入深地賞析,這符合認知的規律,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

語文評課稿 篇8

夏老師執教的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小鹿的玫瑰花》一課中,他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深厚紮實的教學功底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貫穿一個“讀”字

閲讀教學應以讀為主。整節課夏老師共設計了四個層次的讀書,把“讀”貫穿於教學的始終。教學伊始,夏老師利用課前談話,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隨機引導學生認識了“玫瑰”兩個生字後,又告訴學生老師還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發生在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的故事。一籃玫瑰花,一個美妙的故事,學生讀書的興趣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

這時,夏老師安排了第一個層次的讀書,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後,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當學生經過了幾個來回認識了課文中的生字後,夏老師又鼓勵學生進行輪讀比賽,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讀後師生評議,以達到鞏固發音,讀通文章的目的。

這是第二個層次的讀書。緊接着夏老師安排了第三個層次的讀書,即要求學生默讀全文並思考:課文講了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發生的一件什麼事?旨在瞭解全文大意。在創設情境,學習課文這一教學環節,夏老師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第四個層次讀書,即深入細讀,引導學生在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在學生讀的基礎上夏老師問學生:你知道了什麼?(小鹿很喜歡玫瑰花)你還知道了什麼?(小鹿種玫瑰花很辛苦)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詞語看出它很辛苦的?(常常、鬆土、澆水)你能把它種花的辛苦讀出來嗎?以上四個層次的朗讀設計,環環緊扣,層層遞升,使得整節課的朗讀指導有目的、有層次,真正體現了崔巒老師提出的“每篇課文的朗讀教學,要體現教師指導和學生學習的過程:由讀得不完全正確到讀得正確,讀得不大通順到讀得通順、流利,讀得比較平淡到讀出感情”。

二、體現一個“實”字

識字是低年級閲讀教學的重中之重,夏老師在導人新課後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落實識字任務。

(1)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後,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

(2)同桌互讀。同桌相互合作,互幫互學,要求讀的同學大膽讀,聽的同學認真聽,當好小老師,讀得正確的.鼓勵鼓勵他,讀得不正確的給他指出來。

(3)教師檢查。先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再去掉拼音開火車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認讀,爾後問學生:這些生字中你們認為哪個字最難記?(瘸、惋、骨)在學生達成共識後,夏老師引導學生採用觀察發現的方法識記了“瘸”,形旁表義的方法識記了“惋”,漢字演變的方法識記了“骨”。

(4)在語言環境中鞏固識字。把生字放回課文中,引導學生讀帶有生字的句子。

(5)在輪讀比賽課文中再次鞏固識字。從以上五個環節,可看出夏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生字讀音、識記字形上走了幾個來回,從而使識字教學既紮紮實實,又不乏靈活多樣。

理解課文中重點詞句同樣是閲讀教學的任務之一,夏老師的教學展示了引導學生由理解到運用的過程,可謂訓練到位。比如,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在學生看畫面數玫瑰花的朵數時,徐老師問:你看到了什麼?(我彷彿看到了玫瑰花漸漸地長大)“漸漸”是什麼意思?你能用它説一句話嗎?此時,你最盼望的是什麼?學習第四自然段時,夏老師問:你從課文中看出了什麼?(小鹿很悲傷)哪個詞讓你看出來的?(惋惜)能給它換個詞嗎?(歎惜、可惜)鹿弟弟很惋惜地對哥哥説,你能在他説的前面再加上一句話嗎?(“唉!這些玫瑰花你白栽了……”)一個比較抽象的、學生難理解的詞語就這樣在語言環境中,在故事的情節中迎刃而解了。一節好的語文課,語文“味”要濃,訓練要紮實到位,夏老師的課正體現了這一點。

三、注重一個“情”字

依據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語文既要教學生學語文,還要教學生學做人。夏老師在本課教學中以創設活動情境為主導,以境導情,步步鋪墊,讓學生進人角色,入境人情,與文本的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思……從而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將學語文與學做人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特點。

比如,開課伊始,夏老師説:孩子們,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一個禮物(出示玫瑰鮮花)。在學生的驚歎聲中,夏老師又説:誰來聞聞,摸摸?(好香,好舒服)誰來數數它共有多少朵?(13朵)你們知道13朵玫瑰花代表什麼嗎?(友誼長存)你們知道夏老師有什麼希望嗎?這樣的開課為以後小鹿和其他夥伴情感的昇華作了鋪墊。學習課文前,夏老師又創設了一個活動情境:你們願意和小鹿做朋友嗎?(願意)那我們就戴上鹿家族的徽章吧!(好)我們現在都是小鹿了。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夏老師問:小鹿的玫瑰花有什麼變化?(長出了許多花骨朵)有多少朵?(出示畫面)那我們一起來數數吧!教師和學生一起數1、2、3……此時,你心裏怎樣(高興、激動),能用讀表示出來嗎?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夏老師問:你躺在牀上,心裏會惦念着什麼?通過這樣兩個環節,學生已完全融人到了角色之中。

學習第七至八自然段,當小鹿得知自己種的玫瑰花是紅色的,很美麗,還散發着香味時,夏老師問:此時,你心裏又在想些什麼?(給別人帶來快樂是最大的快樂)整節課學生既獲得了紮實的基礎知識,又在情感上受到了薰陶和感染。

四、落實一個“寫”字

讀中學寫,學寫結合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夏老師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挖掘教材中的“説話”因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先説後寫。比如,學習第七自然段,當小鹿聽了黃鶯和微風的話高興地笑了時,夏老師問學生:這時你會對小鹿説些什麼?學習第八自然段,當鹿弟弟高興地對鹿哥哥説“看來,你的玫瑰花沒白栽”時,夏老師又追問:小鹿的玫瑰花為什麼沒有白栽呢?學完全文後,夏老師佈置了一項拓展性寫話練習:我對小鹿説句話。

夏雨有痕,夏老師的課,猶如盛夏的及時雨,在我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將引領着我們在課改航程上踏痕遠航……

語文評課稿 篇9

聽了老師的愛蓮説一課,我想起了這麼一句話,老師講的再多也是老師的,學生學的再少也是學生的。國中語文評課稿這篇課文培養學生立異閲覽的習氣。

這種教育懇求學生在閲覽進程中“能有自個的情感體會,開端體會着作的內在,從中取得對天然、社會、人生的有利啟示。對着作的思想豪情傾向,能聯絡文明佈景作出自個的評估;對着作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個的體會;品嚐着作中富於表現力的言語。”在悉數教育進程中,肖老師側重處理好以下三個聯絡:

學生和老師的聯絡。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這是新課標、新理念對師生聯絡的從頭定位,語文新課標也明晰指出:“閲覽是學生的特性化做法,不應以老師的剖析來替代學生的'閲覽實習。”因而,肖老師貫穿在講堂中的一條主線即是讓學生去閲覽去品嚐。肖老師既把閲覽的自動權交給學生,又活潑表現幫學效果。課前預備的關於蓮花的圖畫為學生供給更多的閲覽體會。

肖老師把閲覽作了五個時期的組織:

第一階段:師大聲朗誦,全體把握。

第二階段:放錄音,學生跟讀。

第三階段:生齊讀,自瀆後處理字、詞、句。

肖老師選用學生質疑這一手法,讓學生讀出新的感觸、新的體會和特性化的瞭解。在閲覽進程中,既要交給學生必要的閲覽辦法,處理學生閲覽中遇到的艱難,更要珍愛學生一同的感觸、體會和了解,這麼老師就不是作者的傳聲筒了,也不是居高臨下的操縱者,而是學生閲覽的火伴,是閲覽團體中才幹略強的一員。在這一時期,肖老師斗膽的向課文錄音中的“蔓”字的讀音提出了紛歧樣的見地,這種勇於説“不”的精力值得學習和學習。

第四階段:品讀根究,精確評估。這兒有“自個思考”“團體談論”“師生協作”“老師指點”等幾種辦法。老師計劃幾個要害的疑問:

(1、翻譯語句。2、表現蓮高尚的語句還有哪些?3、找出文中告訴歸納蓮高尚的語句。)讓學生去根究、去評估。

第五階段:齊讀課文、小組談論釋疑。

在這一時期學生提出了幾個有代表性的疑問。

1、作者為何“獨愛蓮”?

2、完畢仍然存在次第發作了改動,終究説牡丹之愛?

肖老師儘量讓學生自個處理,老師做以恰當指點。

第六階段: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再讀課文,生談收成,齊讀完畢。

第二,師生與作者的聯絡。閲覽本是一種發明性的勞作,假定讀者僅僅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豈不索然無味?只需是特性化的閲覽,讀者總會讀出新信息來,許多好着作不是作者寫出來的,而是作者和讀者一同勞作的效果。所以,不管是老師仍是學生,都不應當把投合當作尊敬,也不要把閲覽的自動權交給作者,須知:書在誰的手裏,誰即是書的主人。因而,我以為肖老師讓學生去多讀課文,這本身即是一種特性化的閲覽和發明性的勞作。

第三,閲覽和日子的聯絡。文學是日子的反映,閲覽是日子的構成有些,閲覽和日子的聯絡是十分親近的,所以應當樹立為人生而閲覽的觀念,既要照顧他人的日子,更要注重自個的日子;既要為今日的應試去認知和了解,更要為明日的打開去批評和立異。肖老師讓學生去寫讀後感恰是銜接閲覽和日子的聯絡的一條有用路徑。

語文評課稿 篇10

國小五年級第二學期的《趕花》中有這樣一句:“原來養蜂人的生活竟是這樣艱辛,而又這樣的充滿詩情畫意!”它是文章的中心所在。這句話從兩個方面來概括描寫養蜂人的生活,一是艱辛,二是充滿詩情畫意。學生對於“艱辛”的體會,可以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而“詩情畫意”的生活,課文描寫卻微乎其微。理解好後一層意思,對學生領悟文章的中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為了讓學生掌握這一教學難點,陳老師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1、捕捉課文詞句,品味“詩情畫意”

課文雖然沒有對介紹到的每種花作具體生動的描寫,但仔細研究一下,不難看出,文章開頭向我們展示了洋槐花盛開的景象。老師從一、二兩個自然段中提煉出這樣一段話:“洋槐花開了,延安城充滿馥郁的花香。遠遠看去,整個林子的樹冠上彷彿堆了一層厚厚的`白雪。”然後,讓學生去品讀這段話,從這段話中,你看到了怎樣的情景。在交流中,學生走進了純潔的詩裏,走進了清新的畫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又訓練了學生的悟性。

2、拓展文中內容,創造“詩情畫意”

這個教學環節可以説是“投水”的“石子”,要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還必須讓他們在發現、欣賞的基礎上,學會創造。學生一旦在文字中,形成自己理解的“詩情畫意”,那種愉快感、成功感、幸福感就會像歡快的小溪流一樣,奔流不息。但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的同時,我們還要牢牢抓住課文這根韁繩,如果一味地往前跑,就會迷失方向。本節課要領悟的是“養蜂人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他們趕的除了雪白的洋槐花外,還有紫色的苜蓿花、金燦燦的荊條花、粉紅的蕎麥花和黃色的油菜花。老師通過媒體讓學生自己看到花香景美的畫面。學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讀中,在身臨其境的欣賞中,在教師引人入勝的描繪中,領略了詩情畫意。

3、探索文章中心,昇華“詩情畫意”

學生通過學習探究,已經領略到了文中所沒有描繪出來的“詩情畫意”,懂得了趕花人在趕花的同時,也在追趕着絢麗,追趕着芬芳。但如果就此罷手,還是沒有能夠達成教學目標,因為課文的中心是讚揚像養蜂人那樣為了工作而只爭朝夕、奮力拼搏的人。老師還要引導學生走進人物品德的“詩情畫意”裏,讓他們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去感悟:趕花人用辛勤的勞動創造了蜜一樣甜的生活,創造了花一樣美的世界。

當然課堂的生命力在於現存的缺憾。“詩情畫意”是一個很抽象的詞,老師讓學生感知畫面的基礎上,去感悟文中妙詞佳句,進而進行創新思維的訓練。但這些全在於學生對“詩情畫意”本身的理解,在頭腦裏形成具體、生動、鮮明的形象,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具有“詩情畫意”的意境。而對這一點的忽視,正是本課的一大缺憾。很多學生找不到反應趕花人生活詩情畫意的句子,是因為他們不理解什麼樣的生活是詩情畫意的。其實美麗的大自然,就像一個絢麗的萬花筒,只要留心觀察,總能尋覓到其美的內涵。學生隨着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漸漸地擁有了發現自然美,欣賞自然美的能力。如果先讓學生回憶見到過的充滿詩情畫意的生活畫面。比如“小橋、流水、人家”、“藍天、綿羊、草原”、“夕陽、垂柳、小溪”、“牛背、牧童、短笛”、“月光、草地、河灘”等畫面就是詩情畫意。讓他們自己構思一幅圖畫,並從畫面中獲得不同的美感,通過語言的表述,形成豐富而又深刻的感受。這是他們對“詩情畫意”最直接的感知。這樣後面的學習就會水到渠成。

語文評課稿 篇11

今天,我們市小語高研班在運河中心國小進行研討活動。我們聽的第一節課是蔣老師執教的《第一次抱母親》第一課時。

這堂課上,教師把目標定位於“讀通,讀順課文”,思路清晰,教態沉着。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個教學過程圍繞課題展開,教師側重於學習方法的指導。

第一步是讀題。教師讓學生用不同的讀法表達自己不同理解。“第一次抱母親”“第一次抱母親”“第一次抱母親”。朗讀重音的不同產生不同的效果。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就題置疑,抓住文章的“眼睛”,敲開文本的大門。學生提出了這些問題:母親是個怎樣的人?我為什麼抱母親?我怎樣抱母親?我抱母親有怎樣的感受。

第二步是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學生自由讀課文,形成了課文的整體印象。不僅如此,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條理也有了初步的認識。

第三步是指導朗讀。在這個環節,教師的`指導也是有梯度的。先是讓學生學習詞語,指導讀出詞語的味兒來。無論是“瘦小”的點撥,還是“翻山越嶺”的情境渲染朗讀,學生都從中學會了讀的方法,那就是結合詞語的意義,想象畫面。然後指導學生分自然段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抓提示語”體現了對話的朗讀引導,“扣關鍵詞”突出了人物描寫的朗讀。這些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更好地觸摸了語文學習的本質。

最後,是概括的訓練。在指導朗讀後,教師讓學生用三個字的詞説説文章的三個內容點“換牀單”“憶往事”“報母恩”,並由此引導學生展開敍述歸納課文主要內容。這種通過歸併自然段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是高年段學生需要學習和掌握的。

當然,沒有完美的課堂。這堂課的缺憾之處在於“學趣”這一方面。教師應更好地關注學生,關注全體學生的學習情況,用恰當的形式提高學生讀書的積極性,讓更多學生主動地參與讀書體驗中。

語文評課稿 篇12

《觀潮》一課透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讀者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這天聽了深圳學府國小桂英老師上的這篇課文,受益匪淺。桂老師能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學生為本,以讀為本,透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與雄奇。

一、創設情境,體會觀潮人的感受

首先桂老師在屏幕上出示錢塘江大潮到來之前人們在大堤上等潮來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觀察人中的一員,想到就要見到大潮了,你情緒如何?你會怎樣做?觀潮的人羣又是怎樣做的呢?”。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的體會到觀潮人的急切、激動的情緒。

二、讀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氣勢

學生自由讀潮來時這一部分,教師要求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讀,讀出精彩來,並跟同桌説説自己喜歡讀的理由。這就在閲讀教學中以讀為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如讀"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教師要求學生反覆讀,並分組讀,一層一層,彷彿大潮就在身邊,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也讀的很好,感受到了錢塘江大潮氣勢磅礴。

三、運用電教媒體,直觀感受,激發情感和興趣。

學生透過感受到了大潮的氣勢,老師就問潮水真的像作者描述得那樣嗎?想不想親眼看看,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然後放錄像,展現大潮來時的雄壯的情景,在體會文中描繪的情景的基礎上再次直觀感受到大潮氣勢的雄偉和壯觀。最後在佈置作業時,要求學生給錄象配解説詞,既鍛鍊學生運用詞彙的潛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寫作潛力。

語文評課稿 篇13

感謝鄭老師為我們上了一節這麼好的高年級的語文示範課,我認為這是一節成功的課,為我們高年級的語文教學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主要表現在:

一、鄭老師的教學基本功紮實。

整節課教師以真誠的`語言、親切的語調,鼓勵的言辭、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寬容的態度來有效地調控教學過程,使學生猶如坐春風、沐春雨,課堂總是勃勃有生機。

二、課前準備充分。

趙老師對課文的講解十分嫻熟,對文章的背景及相關知識熟悉,講解內容正確、到位,過度自然,由此可以看出趙老師課前備課十分認真,沒有這麼認真的備課

,就不能上出這麼好的課,我認為,鄭老師這種敬業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三、學習方式上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在整節課,以學生為主體,老師通過組織、適當引導,讓學生通過讀書、質疑、討論、交流等形式,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教師引導學生採用上節課的學習方法:讀一讀、劃一劃、説一説的形式,放手讓學生自己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在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質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然後全班交流、解決,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1w97y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