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國小語文評課稿(通用13篇)

國小語文評課稿(通用13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那麼應當如何寫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語文評課稿(通用13篇)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

《豐碑》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文章對人物的刻畫非常細膩,表現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聽到徐新會老師執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讓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徐老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學法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設備營造氛圍,讓學生觀看紅軍過雪山的錄相和凍僵的軍需處長圖片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

2、誦讀質疑法指導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語感積澱,促進學生自悟自得,使學生在圖、聲、樂、情中自主學習。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深刻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媒體演示法多媒體展示感人的畫面,再配以柔和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朱熹曾説:“讀得熟,則不待解説,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心得體會《國小語文第十冊《豐碑》評課稿》。本節課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在徐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要表達的感情,也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在本課教學中,學生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整體感知這篇文章,即:1、大聲自讀,讀通課文;2、分段朗讀,檢查自學;3、快速覽讀,概括內容;4、小聲自讀,畫出最感動的語句。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創造力主要依靠求異思維。在結尾之處的教學設計也體現出教者的別具匠心。徐老師用投影出示軍需處長在雪地裏凍僵,像座晶瑩的豐碑的畫面,讓學生仔細看圖,並想象“當軍需處長靠在樹下馬上要犧牲了,他會想些什麼呢?他有什麼心願嗎?”讓學生看圖想象延伸,不僅練習了學生的説話能力,發展了思維,也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了軍需處長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在戰士們心中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在同學們的心中也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軍需處長和晶瑩的豐碑一樣永垂不朽。人們常説:“文道結合”,在總結課文時,徐老師又問學生:“你從軍需處長身上想到了什麼?”這時學生暢所欲言紛紛把對軍需處長的崇敬表達出來了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單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我認為徐老師這節課的教學正體現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2

一、揭題導讀多韻味。

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的把握,主要是強調學習過程中“情、趣、韻“的追求。課始,力求在讀讀背背,吟吟誦誦中引領學生進入一個詩意的春天

方法一:導讀揭題。

1、讀句導入。讀讀下面這段話,並補充完整。

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

2、齊讀這段話。説説你對燕子的瞭解。

3、陽春三月,春天的使者燕子翩然而至,拉開了春天美麗的畫卷。(出示課題,教師配樂範讀課文。)

4、自由讀課文,捕捉幾幅春天的鏡頭。(設計點評:把課文第一段話作為特殊的謎面,以近似猜謎的方式引入新課的學習,更符合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既增添了童趣,又快速接觸了文本,營造出濃濃的語文學習氛圍。)

方法二:古詩營韻。

1、春天到了,站在春天的肩頭,感受着春天的温馨和甜蜜,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人對春天的`讚美。請同學們來背誦幾首有關春天的詩。(根據學生的交流隨機板書與課文有關詩句)

A.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B.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C.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2、明媚的春光裏燕子翩然而至。(出示課題)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從課文中去發現這些詩句所描寫的畫面。

(設計點評: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古詩積累,導入新課學習,架構起學生舊知與新知的橋樑,使學生在吟吟誦誦中享受詩韻,邁入春天。)

二、品讀積累守本位。

學語文最主要的目標之一就是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能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而這必須通過學生的閲讀實踐來完成。以學生讀通課文感知內容為基礎,力求通過想像品讀、配圖解説、積累誦讀等多種形式的閲讀實踐,進行不同層次地讀,完成全程閲讀。

方法一:概括品讀,摘詞解説。

1、概括畫面。讀着課文,你發現了哪些美麗的畫面,給畫面取個好聽的名字。(預計學生能概括出“可愛的燕子”、“光彩奪目的春天”、“機靈的飛燕”、“春天的曲譜”等有關燕子外形、飛行、停歇及春光四方面內容的畫面題目。)

2、圈點品讀。哪些詞語描繪出燕子的機靈可愛與春光的明媚,自由選擇四個畫面中的其中之一,找到相應的段落讀一讀,圈圈點點做上記號。

3、交流品味,感情朗讀。

4、摘詞解説。請同學們自選其中的一個畫面,在小卡片上寫上圖的名稱,在卡片上摘錄關鍵詞語,看着卡片介紹自己喜歡的這幅畫面。

烏黑光亮俊俏輕快

剪刀似的

可愛的小燕子

斜着身子“唧”的一聲

掠沾盪漾

機靈的飛燕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3

《豐碑》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文章對人物的刻畫十分細膩,表現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這天有幸聽到馬老師執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讓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到達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馬老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思想感情。

情境教學法:

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透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設備營造氛圍,讓學生觀看紅軍過雪山的。錄相和凍僵的軍需處長圖片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

誦讀質疑法:

指導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語感積澱,促進學生自悟自得,使學生在圖、聲、樂、情中自主學習。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深刻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媒體演示法:

多媒體展示感人的畫面,再配以柔和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朱熹曾説:“讀得熟,則不待解説,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本節課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在馬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要表達的感情,也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在本課教學中,學生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整體感知這篇文章,即:1.大聲自讀,讀通課文;2.分段朗讀,檢查自學;3.快速覽讀,概括資料;4.小聲自讀,畫出最感動的語句。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創造力主要依靠求異思維。在結尾之處的教學設計也體現出教者的別具匠心。馬老師用課件出示軍需處長在雪地裏凍僵,像座晶瑩的豐碑的畫面,讓學生仔細看圖,並想像,“當軍需處長靠在樹下立刻要犧牲了,他會想些什麼呢?他有什麼心願嗎?”讓學生看圖想象延伸,不僅僅練習了學生的説話潛力,發展了思維,也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了軍需處長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在戰士們心中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在同學們的心中也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軍需處長和晶瑩的`豐碑一樣永垂不朽。人們常説:“文道結合”,在總結課文時,馬老師又問學生:“你從軍需處長身上想到了什麼?”這時學生暢所欲言紛紛把對軍需處長的崇敬表達出來了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單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我認為馬老師這節課的教學正體現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4

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

2、梳理思路。學生概括,記會——抒懷——明意

3、誦讀涵詠。學生齊讀——教師訂正讀音——教師配樂範讀。以讀帶講,作者因何而樂?作者為何而悲?(引導學生思考人生)“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決定了他眼中的世界。”介紹以王羲之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階層是最為清醒、最為執著、也是最為痛苦的一羣人。

4、知人論世。

5、吟讀課文(古法朗讀)。

6、拓展延伸。“人生苦短:既然我們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那就讓我們增加生命的密度。”

聽完這節課,頗為驚喜!代老師抓住了“因何而樂——為何而痛——悲從何來”這條主線來講。一是老師儒雅的氣度讓人如沐春風;二是老師高水平的`朗讀波瀾起伏,有抑揚頓挫之美,有行雲流水之暢;三是老師對文本領悟之廣、之深令人折服。尤其值得我們借鑑的是:誦讀的指導和內容的講述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沒有機械的割裂開來,以讀帶講,把文章講“活”了。

一節課內兼容了太多美的、深刻的元素,給人有點“應接不暇”的感覺。若能突出某一兩個元素深挖下去,效果可能更佳。尤其是古法吟讀部分堪稱典範。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5

看了羅老師第十二冊第四單元《匆匆》一課的課堂教學實施情況,我深深地地感到,新課程理念已經深入了我校的語文課堂。

下面就這一課的教學談幾點看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把握學科特點,體現新課程理念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膾灸人口的散文,閲讀這樣一篇文章,應該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與情感體驗。

羅教師先設計了“談話激情,導入讀書”的環節,這就給這節閲讀課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學生閲讀情感上的基礎。而後,在學生讀書過程中,教師設計了幾個學科特點很突出的教與學的“點”。

1、是深入地讀,富個性地悟,開放地談。深入地讀,是把心放在文章內容裏去讀,體會這篇散文的優美和深刻;是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去讀,讀得有情,有趣。有思考。富個性地悟,是結合每個學生個人經歷,調動這些讀書個體的內心情感體驗去進行讀書感悟;開放性地談,是學生讀書,感悟之後的閲讀互動和交流。可以説,學生在讀書,感悟之後,各抒己見,是很好的互學過程,很多學生的個人感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昇華。

2、是注重讀書中的積累與運用,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匆匆》這篇散文采取了多種修辭手段,用得精當。學生應認識這些方法在表達上的好處,主動積累好詞、好句、好段,並學習運用所學知識。設計中有這方面的考慮。如學生邊讀邊圈、點、勾、畫,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當堂背誦部分句、段以及運用所學知識的設計。

尤為突出的是學習、積累與運用的緊密結合。學生調用排比、擬人等修辭法,學習作者的表達風格,結合自身對時光流逝,時光寶貴的`真實體驗,進行大段的讀後語言訓練,效果很好。

3、是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觀的變化

學習語文,是學生接受語文課程人文性教育,同時提高他們語文實踐能力的過程。這樣,我們就必須樹立讓語文教學由“小課堂”走向“大課堂”的新認識。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資源。那麼,課堂是學習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課上,羅教師積極適當地擴展學生的讀書深、廣程度。一方面,教師抓住教學重點訓練項目施教,引導學生讀文,從文中內容想開去,適當延伸;另一方面,教師大膽擴展讀書新領域。課前,教師引導學生廣泛查閲,瞭解朱自清這位現代著名作家的一些情況,課後,引導學生走近作者,讀讀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學設計中“延讀”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課堂教學向課外閲讀延伸,課內外閲讀共同促進學生閲讀能力發展,體現了小語文教學觀向大語文教學觀發展的變化。

二、課堂教學清新、自然,學生主動探究、學習有情有趣。

“品讀、賞析,讀中悟情”是這節課重要教學過程。

品讀,教師設計了幾個引導點:一要品讀疊詞和短句的妙用;二要品讀各種修辭法的表達;三要品讀重點句、段。賞析,教師把它融於品讀之中,強調於品讀之後。讀中悟情,是這一教學設計精當之處。一悟作者對虛度時光的無奈與婉惜;二悟舊時代年輕人已有覺醒又為前途不明而彷徨的複雜心情;三悟時間的寶貴,珍惜時間的重要。這樣,學生就讀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個情,懂得了一個理。

以上教學品讀,賞析的過程,設計清晰、適當。實施教學時從內容到教法到學情,都顯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學生讀書很動情,饒有興致地讀,主動地探究問題,很好。

三、教學設計問題分析

這篇《匆匆》教學設計可以説是比較規範且有新意。尤其是有教師個性的教學思考。但整體看,教學過程設計部分對學生自讀、自悟的學習過程設計還不夠充分。設計注意教師的引導,重視了學生讀後談理解和感受過程,而學生自讀會產生什麼問題,自悟會有什麼困難,怎樣適時機地指導、幫助他們考慮不多,前面説“學習過程設計不夠”就是這個意思。也許,教者對學生讀書過程和讀後發言,表達之間的輕重關係還需進一步認識。依點評者看,自讀、自悟是根本,是基礎,讀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與互動。那麼,設計時要考慮學生讀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並設計適當的指導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困難。這樣的教學設計更重視學生的學,就會更實用。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6

今天聽了陳老師執教的《雲房子》一課後收益匪淺,下面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堅持以讀為本

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便是書聲,沒有琅琅書聲是語文課堂的悲哀。早在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就將反覆誦讀作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記載於教育論述之中:“熟讀成誦”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要牽強暗記,只要是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口誦心惟”即邊讀邊思,尋言明象,入情入境。讀課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反覆朗讀,在朗讀中想象,在朗讀中發現問題,在通過反覆地讀去分析、解決問題。“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應該就是這個道理。在本課教學中,陳老師引導學生不離課文,不離讀書,讓學生在讀中求懂,在讀中學會,在讀中獲得閲讀能力。首先,通過繪聲繪色的範讀,激起學生讀的興趣,誘發他們模仿的慾望,同時增強學生讀的信心,消除盲目、畏懼情緒。接着,我重點指導學生讀書,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課文,在讀中弄清課文大意,讀得融會貫通,讓課文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深入體悟,不斷吸收,真正體現了讀中有“教”,寓“教”於讀的語文教學思路。

二、創設個性體驗的空間

多元智力理論認為:學習個體之間客觀存在着種種差異。閲讀教學多元論也指出:閲讀是極個性化的行為。作為不同的生命個體,每個人對同一文本的解讀角度往往是多維的、理解也是多元的。因此我們應留給學生充足的個性體驗的空間。這堂課中,陳老師説:“你們這些小鳥想不想造雲房子呀?那你們想造怎樣的雲房子呢?”給學生戴上小鳥頭飾,讓他們成為小鳥中的一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讓學生置身於特定的情境中,有益於學生認知心理的發展,而且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在這個極為個性化的環節裏,學生的表演五花八門,精彩分呈的。

三、注重語言表達

語文閲讀課上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提供各種各樣的語言訓練的環境,讓學生所學的語言經常得到運用。本課的最後,學生通過説一説,將課文的“符號語言”內化為“感於內而發於外”的現實語言;學生所説出的已不僅是課文已有的符號的意義;而且補充、增加了許多遊離於字裏行間的言外之意;課文所表現的人、事、物、景,由於學生賦予了情感與生命而得以復活;課文中隱含的思想、觀念,因為與學生的經歷接通而產生巨大的説服力與震撼力。在此基礎上,學生的大腦就會如電腦被訪問一樣,把所有感悟的語詞、圖像、情景、事件等都貯存入記憶倉庫中。可見口語表達,能使學生更好的感悟文章,並使其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7

在本堂課中主要引導學生在品詞析句中體會時間的意義,形成珍惜時間的價值觀念和情感態度,同時這也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説,時間是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沒有一定的人生閲歷和情感積澱,對於時間的感悟自然也沒有作者林清玄這樣透徹,課文中的許多語言學生較難理解。所以,上這篇課文,對老師來説是個較大的挑戰,翁老師的教學中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

一、她抓住“憂傷、哀傷”、“着急、悲傷”、“高興、快樂”三組心理變化的關鍵詞,從詞語積累引入到課文的教學中,讓學生體會作者為什麼會有這幾種不同的心情,從詞到句再到段,引導學生説課文的主要內容,層層深入,循序漸進,讓學生學得紮紮實實。

二、“所有時間裏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這句話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翁老師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體會,層層深入。在理解這句話的時候,首先引導學生先讀爸爸的這句話,初步感悟。看看爸爸是怎麼理解的:昨天永遠變成昨天,爸爸永遠回不到童年。如果不是一個人的親身體驗,感受就不會那麼深刻。所以我覺得爸爸像是給我説了一個謎。此時翁老師再次引導學生讀這句話,從外祖母的去世感受時間的無情流逝,體會“可怕”的心情,進一步體會爸爸的話。最後引讀6—7段,結合“我”的生活體驗,從“太陽落山,小鳥飛翔”真切地感受到時間的一去不復返。在教學中,翁老師還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説説自己身邊哪些事物隨着時間的流逝再也回不來了,再次深刻領會爸爸話裏的意味深長。從而也明白了“我”為什麼要和時間賽跑。

三、翁老師很注重對學生髮言的評價,不吝嗇,把更多更好的富有激勵性的`語言送給他們,不管在説話還是寫話之後,適時、得當的評價,使課堂氣氛逐漸活躍,較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使他們的表達日臻完善和投入。

通過這堂課,我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語文即生活,讓學生帶着生活體驗來學習語文,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把抽象的時間觀念化為具體,化難為易,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生是以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體驗去解讀教材的。同時,語文教學是一個延續的過程,我們要在解讀文本和學生的前提下,使自己不斷獲得提升和磨練,只有不斷地在實踐中探索,才能真正獲得提升。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8

大家好,接到袁老師安排我評二年級八節課的任務後,我就開始有些忐忑。一是覺得咱們克拉瑪依區國小語文團隊中卧虎藏龍,後生可畏,而我對 “情境教育”認識與理解都比較膚淺,面對國小語文 “情境教育”主題課堂教學這個背景,我覺得自己沒有多少發言權。二是自己雖從教十幾年,但接觸低段教學的機會比較少,沒有親自的實踐驗證,發表的言論就缺乏可信度。所以在下面的評課中有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翻看二下《教學用書》第11頁“閲讀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中有這樣一段話“單純的示範模仿和朗讀技巧的訓練,在領會和傳達這種感情的過程中固然必不可少,但更深層次的領悟則需要學生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閲讀實踐中,自悟自得。”這就給我們指出了創設情境的必要性,情境教學再現的是教材本身描寫的情境,而不是另外添加的。八位老師選擇的課文分別是《三個兒子》《雷雨》《最大的“書”》《恐龍的滅絕》《我為你驕傲》《絕句》,每篇課文幾乎都表現了特定的情境中作家要向讀者抒發的“情”和闡發的“理”,都傾注了作家內心的情感,對醜陋的憎惡和鄙視;又隱含着作家的思想、理念,閃動着作家智慧的火花。情境的創設正是把學生帶到作者筆下的那個情境中去,作家所運用的語言也就鑲嵌在這個情境中了。當學生進入了課文描寫的那個情境時,對文本必然產生親切感,即所謂“入境始於親”。

情境創設

八位老師情境創設意識都比較強,大都運用孩子們喜歡的圖畫、音頻、視屏等藝術手段,直接與語言描繪相結合創設情境,讓學生們在審美感受中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 ,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情境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常常使課堂氣氛熱烈,但我們要十分警惕表面的熱鬧,堅決抑制單純追求形式生動或不講究實效,甚至“作秀”的做法。作為老師,我們在課堂上一定要做到眼中有學生,追求情境教學最優化旨在使情境教學真正成為學生快樂、高效學習的教學法。情境教學最優化的兩條標準,即“效果要高”與“耗費要低。”從準備階段的精心設計到教學過程的進行來看,“效果要高”固然是學生首先得益;“耗費要低”,其間包括的不僅是教師準備時間以及製作所需材料的低耗費,更主要包括學生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這就是達到高質量、輕負擔的要求。

一、以圖畫再現情境。用圖畫再現課文描寫的情境,課文形象一下子就鮮明起來。為了省時,有的老師用剪貼畫呈現課文中描寫的角色或物體。在給予學生美感的同時呈現場景、人物、角色,把課文語言與形象結合起來,很好地幫助學生伴隨着快樂的情緒理解課文。也有老師選擇簡筆畫的現場操作,學生隨着畫面的生成、變化,很快地進入情境,進而思考、想象、感悟。但切忌教師把這一環節當成自己個人基本功的展示,不能用時過長。

二、以音樂渲染情境。把音樂與文學兩者結合起來,作用於學生的聽覺和視覺,便達到以音樂渲染特定情境、使學生引起共鳴的目的。用音樂渲染,更適合那些一般圖畫不足以表現的動態和意境,或特別莊嚴肅穆、或悲涼悽慘、或特別歡快激動、或驚險緊張的場景,用音樂是再合適不過的。但音樂的選擇一定要注意匹配,古詩詞配古箏、琵琶、二胡等音樂等較為理想。

三、以表演體會情境。國小生喜歡錶演,也喜歡觀看別人表演。角色扮演一開始,教室裏就沸騰了。富有情趣的角色,特別接近學生生活的`戲劇形式,他們普遍感到其樂無窮。學生扮演或擔當了角色,就由“本角色”變為“他角色”,他們會立即融入到所擔當的角色中去,學習動機得到強化。更具深層意義的是,角色扮演讓學生心理從動情到移情,從而加深他們對角色語言、情感、行為的體驗。拎沉甸甸水桶的情境如果放在講台前讓學生做,也便於觀察者觀察;“亂擺”一詞做動作,老師應該讓學生自己根據理解去擺,效果可能更理想。

四、以語言描繪情境。採用圖畫、音樂、表演等藝術形式創設情境,關鍵的是這些藝術的直觀必須與語言描繪相結合,通過教師的語言對學生的認知、情感起到調節、支配、暗示的作用,引領他們感受情境的美,體驗情境中的“情”。教師的描繪、措辭、語氣、語調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教師情感的示範性、傳導性。有位老師在講雷雨前景象“越—越—”的句式訓練中,引導學生把一個個這樣的句式疊加,就成為了一段話,效果頗理想,如果話鋒一轉,結合克拉瑪依近日的雨雪天、大風天等自然現象引導繼續進行説話訓練,效果可能比繼續往下學習“雷雨中”景象更為理想。《我為你驕傲》採用“以生活展現情境”的途徑、《雷雨》中“垂”“掉”的區分,使用了“以實物演示情境”的途徑,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教材與學生之間情感的橋樑便是教師的情感,只要我們以情感為紐帶組織學生活動,推進閲讀過程,情境的創設也就水到渠成了。

學情把握

本次比賽,學生都是提前預習過課文的,我們的初讀要求中仍有出現標出自然段、圈出生字等要求,如果直接進入生字詞的教學,會省時。在《雷雨》教學中分意義段劃分需要老師的指導,兩位老師都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三幅圖,一位老師先讓學生看視屏中的圖都有哪些景物,幫助學生理清課文順序;另一位老師則是先讓同學們分意義段,再將三幅圖與相應段落對應排序,圖片的作用沒有發揮。一位老師在二年級的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平仄知識點有點拔高,屏幕出示古詩內容時背景本來就是一副古詩所描繪的意境圖,又讓學生在詩句中圈景物,老師又在黑板上構圖,有點耗時。《恐龍的滅絕》中老師在講“撞擊説”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用關聯詞“因為……所以……”説出該段中三句話的因果關係,理清句子的邏輯關係,對於二年級孩子來説難度太大。不如放手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等方式自己概括出恐龍滅絕原因的幾種説法,再激發學生破解恐龍滅絕之謎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暢想一下還會有哪些原因導致恐龍滅絕,也能為後面的生字指導教學留出充裕的時間。

識字教學

二年級識字教學是重難點,學習課文中因穿插教學識字的環節而打斷情感脈絡的弊端,是大家在備課時可能都遇到的棘手問題。30分鐘的課堂,識字教學環節把控在10到12分鐘左右就比較合適了。如果我們能將識字與文本所呈現的場景、角色等結合起來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識字環節就“入情”,效果可能理想一些。

輝老師《三個兒子》識字教學中,老師創設國王尋找繼承人的闖關的大情境,學生們興致高昂地識記生字,交流着識字方法,每次闖關成功後國王都找到一個兒子,在我看來學生們都體驗到了幫助老國王的快樂,為了能幫助國王,他們學習得很賣力。如果交流識字方法環節,選取比較典型的“晃”“既”重點指導,就會留有充裕的時間呈現三個媽媽對兒子評價的語句,讓國王定奪選誰當繼承人,情境呈現就會更圓滿了。王老師《三個兒子》識字教學中,交流識字環節歸類就顯得省時高效,詞語“胳膊、嗓子、晃盪”讀的過程中,應讓學生通過讀感知到都是輕聲,應該讀得輕短,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這些都是輕聲詞。指導讀好“沉甸甸”,理解“沉甸甸”,為後面創設學生拎水桶的情境做好鋪墊是亮點。《恐龍的滅絕》是一篇科學小品文,生字較多,但無需面面俱到。在詞語學習過程中歸類新詞環節是亮點,例如“書籍”一詞中籍也是書的意思,這樣第一個字和第二個字表示相近意思的詞語,本課還有龐大、躲避、塵埃、枯萎、死亡、滅絕。引起學生關注此類詞語的認知與積累。《最大的“書”》一文中的教學中體現隨文識字,生字“巖”“冊”的學習,多音字藏的處理,通過給兩個讀音分別組詞cáng 躲藏 隱藏 捉迷藏、 zàng 寶藏 西藏 藏族,引導學生從詞語推出意思。由雨痕、波痕的圖片展示,使學生理解“痕”——事物留下的印跡,進一步拓展到淚痕、疤痕、車痕。《雷雨》一課生字不多,指導寫字兩位老師都選擇了“垂”,一個老師採用學生觀察、教師範寫、學生書寫、展示評價、再次書寫的步驟;另一個老師採用了一賞字音讀準確、二賞結構細觀察、三賞文化品內涵,又出示“先寫大樹是個千,一根長橫在中間,兩棵小樹種兩邊,四橫距離不能變”順口溜,又演示了這個字的演變。個人感覺寫字指導環節可以儘量簡化,不能因為大量資料的展示或寫字效果的展示評價破壞學生剛剛還沉醉其中的情境。楊老師《絕句》執教中,出示圖片讓學生説出詞語,為什麼學生反覆説出的是詩句?為什麼學生説出的詞語有時又不是老師想要的詞語?這就是我們的圖片和指令出了問題。崔老師執教《我為你驕傲》生字生詞環節,首先範寫“驕傲”,又通過説一句話理解驕傲的兩個義項;又分別出示了三類詞語,第一類讀好輕聲、第二類弄清邏輯關係,第三類幫助學生概括出便條內容,都頗有指向性。但將六個詞語貼在黑板上,沒有了其他板書內容,值得商榷。

總之,每位老師的課都有可圈可點的學習之處,也有一點不盡如人意的瑕疵,教學永遠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我們通過老師們在課堂上30分鐘的展示,可以看出老師的個人素養,有的老師的板書設計不僅是一個微型教案,還很具有美感;有的老師從容淡定,關注孩子們發言中的閃光之處及時做出評價。可以感受到老師的教學是否從學生出發,有的老師能走進學生,情境的創設水到渠成;而有的老師只忙於每一個環節往下推進,缺少了課堂生成。也可以瞭解到老師們背後那個團隊的教學理念與團隊意識,有的老師的課件製作與教學過程設計感非常獨到,可老師在教學中只關注走完程序,關注不到學生回答問題時出現的小問題,沒有及時去糾正;有的老師課堂注重語言的訓練與積累,如果長此以往堅持做下去,學生的語文基本功一定很紮實。只要克拉瑪依區國小語文同仁們攜手前行,情境教育之花就會盛開在我們各個國小的課堂上。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9

尊敬的領導,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xx國小的xx。我今天做的這節課是一年級《看圖寫話》的期末複習。看圖寫話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和思維習慣的重要憑藉之一,為了訓練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並且和中年級的語文寫作相銜接,從低年級就要逐步開展一定的寫話訓練。因為這是一堂複習課,學生已經掌握了“誰幹什麼”的句式,這也是我們期末複習的重點,結合學生的已知,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步驟:

以連一連的形式幫助學生複習鞏固“誰幹什麼”的句式。以填一填的形式,讓學生根據給出的提示把句子寫具體,層層遞進,提高難度,讓有能力的學生嘗試用“什麼時間誰在什麼地方幹什麼”的句式把句子説具體。一般學生掌握“誰幹什麼”的句式就達到了看圖寫話的基本要求。同時,我結合大綱的要求讓學生初步學會使用句號和逗號。為每一位學生都創造了可發展的空間。以寫一寫的形式,讓學生進行看圖寫話的訓練。因為這是一節複習課,所以讓學生在説的基礎上去寫,然後去檢查,教給他們看圖寫話的方法,也培養了學生逐步養成檢查的習慣。由於這是複習課,每個環節我都讓學生進行總結,在教師的指導下,複習鞏固看圖寫話的方法。最後由學生自己小結的.基礎上,本着學有所得,學為所用的原則,幫助學生編了一個小兒歌,讓學生在寫作中正確、巧妙的運用。通過這次的做研究課,我的教學理念有了的轉變,課堂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下面我就結合剛才這節課,談談我的個人體會。我先談談我感覺幾處成功的地方:

進入填一填的練習後,我利用提示語的方式讓學生把句子補充完整,通過比較第一二句話,讓學生知道用上“在什麼地方”使句子更加具體了。再通過引導啟發,由學生説出,句子的開頭還可以加上“什麼時間”就更加的具體了。因為學生掌握的時間只是侷限在“早上”,“中午”等等,我給出了在“語文課上”,又引導學生自己來説。其中一個學生回答了“數學課上”,我及時通過引導讓學生注意到圖上小朋友看的是一本語文書,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要“仔細觀察”的概念,同時讓學生明確想象要合理。

最後,在觀察、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去試着寫出一句話。我就“仔細觀察”這個要點給出了一句話:早上,明明和小文在院子裏下象棋。讓學生自己來發現其中的錯誤,圖上實際是兩個小朋友在下圍棋。進一步培養了學生觀察的能力。本着“學有所得,學為所用”的原則,我給學生設計了一個看圖寫話的小兒歌,強化了看圖寫話的方法,也變於學生的記憶和運用。在這節課上,我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例如,剛才我提到的,在觀察看語文書這個環節時,我應該在學生説出“數學課上”以後,當時就讓學生再來説一説,然後讓其他學生認真聽,由他們自己去發現其中的錯誤,引導學生要“仔細觀察”的同時,還要想象合理。在觀看課件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多處都出現了“那麼”的口頭語。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刻意的去發現,改正,使得自己的語言更加的簡潔、精練。

評價學生的時候應該在充分給予肯定的基礎上,對其他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我評價僅僅是“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等,沒能説出好在什麼地方,就顯得評價的語言過於單調,缺乏新意。

我是第一次嘗試這樣的研究課,實踐經驗不夠豐富,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師給我提出意見,幫助我進步。最後,在這裏我還要感謝給予我大力幫助的xx主任和xx老師。謝謝大家!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0

語文課,上出該有的語文味,這是我們語文老師的職責。在今天的教研組開課活動中,馬學飛老師用《夸父追日》一課的教學,很好地詮釋了這一觀點,給聽課的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縱觀整堂課,有以下幾點特別值得學習。

注重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語文是各學科的基礎,國小語文又是基礎的基礎。在課堂上夯實基礎,為學生之後的發展打好根基是我們的責任。在今天的課堂上,馬老師注重語文基本功的訓練,分別讓學生練習讀準字音,分類瞭解詞意,讀好句子,不加字漏字,有感情讀句等,有效地鞏固了語文基礎,避免了一些語文錯誤的產生。

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的過程是思維的過程,課堂應是思維品質訓練的重要場所。今天的課堂上,馬老師把學生的思維往深處推進。如上課伊始從神話故事神奇入手,讓學生從題目《夸父追日》中找找能體現神奇的詞語。學生找到了“追日”一詞,卻沒能説明原因。馬老師然後追問了一句:為什麼“追日”一詞能看出神奇呢?之後,學生聯想到了太陽離我們有1.5億公里遠,這麼遠的路去追日本身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讓人覺得是不可思議的事,頓時對課文有了想進一步瞭解的興趣。又在後面對課文內容的解讀中,先讓學生找找文中寫神奇的句子,然後進一步品味句子的神奇之處。另外,在訓練學生如何把語言説精煉上,馬老師也做了一些提示和點撥。這些安排,都説明馬老師在平時注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學生就在這樣的長時間的'訓練中得以成長。

聽了本節課,覺得馬老師教學重點突出,主要讓學生學會了説主要內容,品讀了課文中神奇的語言;教學難點也很好地突破了,馬老師通過對“我不喜歡黑暗,我喜歡光明!我要去追趕太陽,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讓大地永遠充滿光明。”這個句子的反覆引讀,讓學生明白了夸父是一個追求光明、積極進取、堅持不懈的精神巨人,從而把上課一開始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對夸父的偏見自然得到扭轉。

今天的課,馬老師準備充分,教態自然親切,帶給學生收穫多多,也給聽課的老師許多啟示!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1

我今天評的課文是由著名教師張祖慶老師執教的國小語文第十二冊課文《詹天佑》,本文主要講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蹟——主持修築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為讀者勾勒出了一位傑出愛國工程師的高大形象。文章層次清晰,內容生動,字裏行間流露着對中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讚頌,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教材。全文圍繞“傑出、愛國”而展開,教學時應以此為線索,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具體事例,結合重點的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認為張老師的課努力做到了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清晰;朗讀指導到位,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我想,張老師的課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學習。

一、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張老師上課時要求學生全員參與。課堂伊始,課前談話充分激發學生説話的慾望,讓學生看錄象、大聲讀、細細讀、入情入境讀都充分體現了這些特點,讓學生更多參與。其次,張老師讓學生全程參與,學生在學習課文時,並不停留與一個時間段,而是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老師從“初讀課文,整體認識詹天佑”到“品讀感悟,全面認識詹天佑”,然後到“研讀體驗,深入認識詹天佑”,讓學生在認識詹天佑的過程中,多次地讀,多次地感悟,多次地提升自己的情感,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更在朗讀與感悟中加深自己的情感體驗。最後,學生在文本內容的感悟中,張老師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人”字形鐵路的設計,張老師請一位同學當工程師後,並沒有自己直接地説,而是讓學生交流回答這樣設計的優點在哪裏以及當時世界上有這樣的設計嗎?學生通過思考與尋找文本的內容,找到了答案,也體會到了詹天佑的精神,感動了學生。

二、情感朗讀指導到位。

張老師的朗讀指導,體現了他的語文教學功底與語文教學的藝術。通過多次感性的朗讀內化為學生的內心體驗。如,教師在指導“詹天佑揹着標杆……”這一部分的時候,當學生找到這一部分內容,讓他的心裏很有感觸的時候,張老師也隨之説,老師每次讀到這兒,心裏總是很有感觸,讓我深深地感動,然後就是教師的範讀,接下來讓學生讀,多次使用充滿智慧的評價語,學生在張老師不露痕跡的指導中,掌握了朗讀的技巧,加深了情感的體驗。

三、教學思路新穎,引人入勝。

張老師以“感動中國”作為切入點,以這一條線索帶領學生入情入境地學習。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驗、探究、演示,走進詹天佑的內心世界。這是很吸引學生的,畢竟還是十一、二歲的孩子,老師選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切入點,作為他們本次閲讀的話題,是很有吸引力的。《新課標》指出,語文要加強與實際的聯繫,要加強在語文具體的實踐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張老師在這一點上做的比較有特色。

四、教學媒體使用妥當。

在一堂離學生實際生活年代比較遠的課堂中,老師能恰到好處地使用多媒體,顯得尤為重要。張老師在多媒體的使用上,內容不多,但有節有序。如,三分鐘的錄像通過聲音、畫面立體地介紹了當時當地的情況,遠勝教師枯燥的千言萬語,這樣的背景拓展有助於學生了解當時的情況。教師的友情提醒更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引導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最後的“人”字形鐵路,讓學生做工程師,多媒體演示火車的行駛過程,學生能夠看得真切,感得真實,更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

五、評價合理及時。

張老師整堂課的評價語,語言優美,體現了教師深厚的語文功底;同時,教師的評價及時穩健,為接下來學生的學習做了鋪墊,創設學習情境,加深了對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學生在充滿創意與激情的表現裏,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薰陶。

六、板書井然有序。

張老師的板書就是他上課的思路,條理清晰,突破難點,讓人一目瞭然,很值得我們學習。

以下談幾點本人並不成熟的想法:

一、張祖慶老師的課,總覺得牽的成份太多,雖然有時候還是需要的,但我認為這種牽不能背離規律而強加於人,得是“有源之水”。張老師在本課執教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很多情感的表達是外顯模仿的,不是孩子通過閲讀中自發而生的,其實學生通過自己讀悟,結合自己的'生活,給合當時背景,可以將心目中的詹天佑一點一點累積。孩子們心中的詹天佑可能不一定都是激情奮亢,但一定是有血有肉,真實可親的,因為那是孩子們心中自己構築起來的詹天佑

二、我覺得詹天佑這篇課文的內容很平實,就象詹天佑所説的話一樣,課文的內容其實也不難理解,我覺得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能否借鑑一些詹天佑平時的為人處事,與人説話的語句來作為鋪墊,是否能讓學生學得更加豐滿一些呢?

三、教師的導語是否有點過長,顯得有宂長之感。能否有所選擇,或者把其中的一部分作為課前談話內容,是否更加合適一些?要不然,在上課之前,説這麼一大段煽情的話語,是不是把教師的情感強加於學生身上?

四、課外知識的添加是不是少了點,教師是為學生打開一道學習知識的大門,這裏教師並沒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料,也沒有提示學生課後學習的方向,好象對於《新課標》所提出的拓展學生課外學習的興趣是否顯得蒼白了一些?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2

今天,聽了朱老師指導的《想象作文》,我想了不少。首先,他選的這個課題對於寫作教學來説是一條新思路,以後可以在自己的教學中實踐操作。整堂課聽下來,思路還是蠻清晰的。開始呈現作文開頭一句話:“一天,小王遇到了一件蹊蹺的事……”,接下來就是讓學生大膽想象,各抒己見。這裏,朱老師及時地將學生的想法實行歸類並呈現在黑板上,這樣大家的想法就一目瞭然了。這一點比較好,可以借鑑學習。這時,學生的反應是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是熱烈的!只是,在讓學生去大膽想象的同時,教師並沒有任何地要求和限定,對於七年級學生而言似乎很難握好度。後來出現許多比較另類的想法,讓人不免得擔心學生會不會將大膽想象等同於胡思亂想。我的想法是在這裏教師應該説明想象的要求以及採取一些導向性的`提議。

接着,朱老師引導學生逐個排除了剛才列舉的內容,最後在“狗生貓”與“穿越時空”兩個裏面進行選擇。最後選定的是“穿越時空”。這裏,我存有疑惑,在引導學生排除時應按什麼標準為好呢?選定的內容到底是不是完全應該由學生隨機生成的呢?教師是不是應該有大方向的引導呢?還有,我們本節課的寫作意圖應該是什麼呢?

接下來,朱老師讓學生們寫下自己最初的想法,完成第一稿。規定時間到了,他讓學生展示了自己業已完成的文字片段,讓其他學生提意見,當堂修改。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3

一樣的愛,別樣的表現;一樣的課,別樣的感受。林教師的這一節課給我的感覺是“精緻”。

一、目標的`制定明確合理,落實到位。教學流程清晰,直奔重點,簡便化解難點,整個課堂十分流暢。

二、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課前主動預習;學會審題、扣題質疑;學會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句子的含義;學會邊讀書邊圈畫批註等。

三、以讀為本。讀中感知資料,讀中理清順序,讀中體會父母不一樣的愛,並且讀得方式多,讀得有層次,有感情,教師的恰當指點與評價使朗讀更有效。

四、以生為本。林教師尊重學生的閲讀感受,充分鼓勵學生説出不一樣的理解、感受,既“求大同,也存大異”,並作出及時的肯定,還課堂以真實,還孩子以真情,讓孩子暢所欲言,這樣的課堂才是我們所追求的課堂。

五、個人看法

1、“語用”方面較少。如目標3中的“經過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描述的語句,體會作者怎樣理解父母的不一樣的愛,感受不一樣的表達方式。教師注重的是情感感悟,沒有滲透表達方法的指導。還有“扔”字換成“放”字,目的也只是體會父親嚴厲的愛,沒有從作者用詞的準確性這一方面來體會。還比如,學習詞語“得意揚揚”,能夠和“得意洋洋”進行區別,以豐富學生的詞語積累。所以,如果搭建更多的語言實踐平台,進行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那課堂效果必須會更好。

2、整節課按照預設十分順利完成,如果能引發學生產生一些生成點,那課堂會更加“精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41jl0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