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國小古詩評課稿

國小古詩評課稿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説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古詩評課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小古詩評課稿

國小古詩評課稿1

古詩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藝術瑰寶,詩章簡短,意境深遠。本課所選的兩首送別組詩,都給人以“相聚時難別亦難”的傷感。由於詩詞內容時空跨度太大,而國小生閲歷較淺,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而教學中不能僅僅滿足於詩歌意思的疏通和詩句的積累,應創設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讀背吟誦,在讀中感悟,在比較中體會別情,在比較中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藉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本節課教學首先通過音樂導入,創設意境,做好感情鋪墊。接着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討論學習,疏通詩意。然後,通過品讀關鍵語句,展開想象,領悟詩境。最後,通過配樂誦讀,昇華情感體驗。整體環節比較緊湊,銜接較為自然。通過此次學習,學生對送別詩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基本上完成學習目標。

不足之處在於:

1、部分學生不能樂於參與討論,不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2、教師對於達到以生為本,實現生本課堂的目標還需要努力,對於農村學生的學情要把握更精準。

3、上課是對於語言表達訓練這塊處理有些倉促。

4、對於“相惜”、“悲壯”品味還不夠深入。

5、課堂總體平緩,無特別亮點和精彩之處。

6、在學情把握上,“精讀一首,帶讀一組”應該會比兩首古詩同時進行比較教學效果會好。7、應該在古詩重點詞句進行深入咀嚼,不能蜻蜓點水。如果還有機會重上,我將着力解決以上幾方面問題。

國小古詩評課稿2

古詩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藝術瑰寶,詩章簡短,意境深遠。本課所選的兩首送別組詩,都給人以“相聚時難別亦難”的傷感。由於詩詞內容時空跨度太大,而國小生閲歷較淺,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而教學中不能僅僅滿足於詩歌意思的`疏通和詩句的積累,應創設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讀背吟誦,在讀中感悟,在比較中體會別情,在比較中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藉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本節課教學首先通過音樂導入,創設意境,做好感情鋪墊。接着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討論學習,疏通詩意。然後,通過品讀關鍵語句,展開想象,領悟詩境。最後,通過配樂誦讀,昇華情感體驗。整體環節比較緊湊,銜接較為自然。通過此次學習,學生對送別詩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基本上完成學習目標。

不足之處在於:

1、部分學生不能樂於參與討論,不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2、教師對於達到以生為本,實現生本課堂的目標還需要努力,對於農村學生的學情要把握更精準。

3、上課是對於語言表達訓練這塊處理有些倉促。

4、對於“相惜”、“悲壯”品味還不夠深入。

5、課堂總體平緩,無特別亮點和精彩之處。

6、在學情把握上,“精讀一首,帶讀一組”應該會比兩首古詩同時進行比較教學效果會好。

7、應該在古詩重點詞句進行深入咀嚼,不能蜻蜓點水。如果還有機會重上,我將着力解決以上幾方面問題。

國小古詩評課稿3

本課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讓他們在原有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經歷多層次的朗讀,逐步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感悟人物內心,發展自己的語言。多種朗讀形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讀書的興趣,他們在朗讀中感知內容,在朗讀中生髮疑問,在對讀中揣摩品味,在聽讀中靈感迸發,在表情朗讀中入情入境。兒童的學習方式具有參與性、實踐性、生活性、情境性和體驗性的特點,本課教學遵循兒童學習認知心理,把握其本質和特點,從教學內容出發,選擇了適合兒童認知規律的'朗讀指導策略,使教學更有利於兒童閲讀能力的提高。

國小古詩評課稿4

武平縣第二實驗國小吳環玉詩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是人類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陳德鳳老師上的”綜合性學習課:“輕叩詩歌的大門”,引領學生走進了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激發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增長了學生詩歌方面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鍛鍊了學生自行開展活動的能力,成效是多樣的。

一、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陳德鳳老師執教的《輕釦詩歌的大門》,把綜合性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組成學習小組,自己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制定小組活動計劃,再按照制定的計劃自行開展活動。並給每組隊員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如:夢之隊,陽光隊,必勝隊,雄鷹隊,海燕隊,春蕾隊,奮進隊等等。

二、賦予了學生活動的自由性。在開展本次綜合性活動期間,學生通過蒐集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朗誦詩歌、寫作童詩等活動,學生懂得了不同體裁,不同題材的詩歌。認識了不少近代、現代詩人。並且根據自己喜歡的風格收集了不少優美的詩歌,進一步瞭解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

三、給予了學生展示的舞台。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日益豐富,報刊雜誌、電視廣播、網絡等,在一個相對寬泛的空間發展着自己的個性,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有着自己獨特的見解,陳老師在本次綜性學習中,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在彙報展示時,融入了朗讀、默讀、快速閲讀、思考、討論引進課堂,在不斷的朗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在不斷的朗讀中加深學生對詩文的理解,通過學生認真思考和熱烈的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另外,在這次活到中,我最大的收穫是同學們都能參與進來。每個人或多或少地參與了活動,都有自己的`收穫。正如海燕隊的同學在總結中寫的那樣:我有很多收穫,我很高興參加這次活動,我希望多舉辦幾次這樣的的活動……同學們寫的詩,雖然稚嫩,粗糙,但都發揮了大膽的想象,寫出了童真童趣,抒發了自己的真情實感。我想只要學生勇於創作,樂於抒發即可。他們的能力,他們的水平,一定會隨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而不斷提高。

在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儘管充分體現了語文教材的文學性,但還是滿足不了學生文學方面的需求,部分學生蒐集的材料有限,應該適當安排閲讀欣賞課,把學生帶進閲覽室,讓他們在閲覽室裏尋找自己需要的知識,陶冶情操、提高文學修養。

國小古詩評課稿5

背誦古詩一直是我部語文教學的一個傳統項目,也是我部語文教學的一個亮點。林敏老師向我們展示的《漫遊詩林》將孩子們帶入了浩瀚、有趣的詩詞海洋。陶醉於中國古詩歌的神韻之中。課堂上學生們誦詩、對詩、唱詩、畫詩、演詩,真可謂生動活潑、動靜相宜。孩子們那搖頭晃腦,神氣活現的神態,充分展示了我們中華5000年的詩詞瑰寶,這種吟誦,既是對語言文字的積澱,又是學生思想的啟蒙、人格的`薰陶。作為一節中國傳統文化課,它又體現了以下幾個“多”:

一、所展示的古詩多。

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引導孩子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古詩誦讀複習學過的古詩,領略古詩詞的神奇魅力。林老師帶領孩子們誦古詩,佳言妙語對對碰。各個環節都緊緊圍繞學習古詩、展示古詩來進行。整堂課,孩子們始終快樂着、興奮着、學習着。

二、所展示的形式多。

孩子們在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對古詩濃厚的興趣得益於老師精巧的設計。林老師在展示古詩時,充分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有小組看圖賽背古詩,有對佳言妙語,有和着音樂的旋律吟唱古詩,有根據詩意畫出古詩,還有小組合作表演古詩。

三、課堂的作用多。

課堂上,孩子們不僅複習了所背的古詩,在對音樂、繪畫、表演方面也有所接觸,整堂課詩、書、禮、樂相結合,使人受到美的享受。一點建議:希望在指導學生誦讀古詩時,能指導孩子讀出詩的韻味。

國小古詩評課稿6

於十月二十一日,龍泉學校國小語文組老師有幸聆聽了團益學校丁麗華老師執教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課。《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他當時只有十七歲,正在長安謀取功名。恰逢重陽佳節,作者孤身飄泊於繁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親人。情之所至,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傳誦千古的名句。

聽完後,經過國小語文組老師的討論,我們認為這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 教師的教學用語利索,有一定的號召力;肢體語言豐富,注重課堂組織教學。

二 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達到設定知識目標

1.生字詞的教學,從字音,字形到組詞,很全面;

2.在教學整首古詩後,丁老師安排了背誦古詩的環節,使學生對古詩及時積累。

3.學練結合。丁老師在課堂上巧妙設計了同音字填空和古詩填空的環節,有效鞏固了當堂課所學內容。

三 注重學法引導,學生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1.在上課伊始,丁老師就出示學習古詩的`步驟:第一步:理解題目的意思;第二步: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奏;第三步:理解詩意,體會感情,讀出感情;這給孩子們學習古詩指明瞭途徑。

2.為了讓孩子能自主理解詩意,丁老師又及時給出了理解古詩的方法:看註釋、查字典、將單音節詞變成雙音節詞語、換詞、問老師……達到授人以“漁”的效果。

幾點建議:

一 丁老師的板書主要包括生字與古詩,如果能把古詩的題目和作者都板書出來會更完整。

二 教學生字時,丁老師如果能把難寫的生字進行範寫和提示,並讓學生當堂練寫,效果更佳。

三 教師用書上指出, 編選本課的意圖是,增加學生有關傳統文化方面的積累,感受詩中的詩情。也就是説,對作品意藴的感受理解是學習的一個重點。在學習古詩時,教師如果能引領學生聯繫自身生活實際進行聯想,學生會對本詩的詩情有更深刻的理解與體會。(因為大多數學生也是離開自己的家鄉來這裏讀書,也過思鄉的親身體驗。)另外,朗誦古詩時建議配樂朗誦,古詩富有韻律,誦讀起來朗朗上口。配樂朗誦古詩是一種創設情境,讓學生進入情境中去的一種很好的方法,它可以啟發學生思維,發揮學生想象,加深學生對詩意詩境的理解。

國小古詩評課稿7

古詩《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之作:“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簡短的幾句話,飽含着詩人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讀這樣的詩,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一位愛國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

教學時,教師採用的古詩教學方法是:情境導入,瞭解詩人;讀通全詩,理解詩意;想象意境,感悟詩情。課前教師認真製作了多媒體課件,以便於學生的理解和學習。但由於線路出現問題沒有能用上,非常遺憾。

整首詩,教師在朗讀指導上做了精心設計。索老師着眼一個“悲”字,運用拓展,感悟詩境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詩文,讀出詩中的“味兒”。教師用了很感性的教師引導語言,為的是抓住學生已有的情感,來提升感悟。如:“因為陸游的愛國,看不到大宋統一,陸游遺憾啊!”“因為陸游的愛國,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陸游悲痛啊!”有了這樣的教師語言,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昇華。同時也自然的把內容歸結在了我們的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這時,學生的情緒還在激昂之中,所以繼續教學後兩句詩:王師被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因為陸游的愛國,他還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國家,於是他對兒子千叮萬囑,我們的課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囑中,一次又一次的`抒發陸游愛國感慨的朗讀中結束。

聽過本課後,我對索老師一點小小的建議:首先對寫作背景的介紹過於簡單,使學生對詩意的理解不夠透徹;其次,學生對偉大詩人陸游的愛國思想的理解僅僅侷限於書中的詩句,還有當時的歷史事件。在對學生進行思維拓展延伸時,教師雖多方引導,但學生聯繫實際、自身談現在學習這首詩的意義時,部分學生的回答不能令人滿意。如能聯繫當前國家形勢談出愛國主義對與祖國統一大業的重要意義,中心就會得到再一次昇華。

通過此次教學活動,我也進一步認識到自己雖然已經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並努力把它們應用與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但學習是無止境的,今後我還必須深挖教材,課前認真備課、對學生的瞭解上做到細緻入微,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250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