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方程的意義評課稿

方程的意義評課稿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評課稿,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評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方程的意義評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方程的意義評課稿

方程的意義評課稿1

1、靳老師用課件直觀形象,有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然後利用天平稱空杯子,在天平平衡的狀態下,空杯子的質量等於砝碼的質量。然後往空杯中加水,這時天平向左傾斜,而不知道加入水的質量,怎麼表示水的質量,用字母x代替。接着提問要想稱出水的質量應該怎麼辦,學生自然想到加砝碼。從而得到不等式100+x>200。讓學生感受到加100G砝碼仍然沒有使天平平衡。繼續加砝碼。得到100+x<300。天平向右側傾斜。引起學生的思考。砝碼加多了,應該加一個小一點的砝碼。從而得到100+x=250。得出這些式子後,老師繼續提問,對這些式子進行分類。把主動權交給學生。

2、比較100+X=250和2+7=9,都是等式一樣嗎?引導學生髮現並總結方程的含義。問題引領性強。

3、練習及時,認識方程後及時進行判斷練習。形式多樣,有集體練習,有獨立練習。

4、看圖列方程,靳老師鼓勵學生:你能列幾個?激發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不僅為檢驗學生對方程概念的理解,更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思考空間。學生不僅展示了學習的結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樣性.同時在對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斷中.加深了對方程意義本質的理解。

建議:剛認識了方程時刻讓學生自己嘗試寫幾個方程。

方程的意義評課稿2

《方程的意義》評課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我被執教老師精心設計的教學設計和拋磚引玉的回答所震撼,不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有的老師得不出自己預想的答案,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説,要想上岸,你必須有一個碼頭。老師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聽完這節課,我深切的感受了一句話,“可能你的孩子沒有給你出想象的答案,但是請你不要輕易的否定他”。那麼下面淺談一下自己聽課之後的體會和感想。

第一、教學設計

“循序漸進,環環相扣”,體現課改新思想從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上來看,執教老師的課充分的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思想,教學目標體現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他改變了書上傳統的'教法,從天平的平和與不平和引出等式,而是通過教師的引導,根據老師提供的天平教具,按照天平的平衡情況,寫出相應的式子,然後再讓學生根據寫出的算式通過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找到分類的標準。整個學習過程符合兒童的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學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想到用式子來辨識,引出等式中含有未知數,不含未知數的兩種形式。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探尋式子的特點,再把這些式子進行兩次分類,在分類中得出方程的意義和構成方程的兩個條件,第一含有未知數,第二是等式。

第二、由淺入深,小組合作探究,瞭解方程的意義

執教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了方程是一種數學模型。通過讓學生觀察天平的相等關係,感受方程與日常生活的聯繫,體會方程用數學符號抽象地表達了等量關係,對方程的認識由淺入深,逐步深入。並在分類比較中認識方程的主要特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後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把寫出的式子進行分類。討論分類的標準,然後操作交流分類的結果。經過探索和交流,進一步的認識方程的特徵,歸納出方程的意義。

第三、練習設計靈活多樣,重細節

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曾經説過“學數學而不練,猶如如寶庫而空返”,而如今在增效減負的要求在,練習的設計更應該符合學生的認知,由簡到難,做到靈活多樣,這位老師就是遵循了這樣的原則,從找一找那些是方程作為切入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探索,交流發現新的知識,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不是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接下來根據學生的回答,提醒學生注意,列方程的時,我們一般不把未知數單獨放在等式的一邊,這位老師充分的利用了課堂的再生資源,引出思考,未知數的只能是一個嗎?一個式子中同時出現幾個行不行?從而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未知數的個數是不限的。我們都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結合具體的情景,讓學生根據數量關係寫方程,充分的體現了這一點,讓學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學習,獲得知識。

以引導為主,從學生的答案中提出疑問,解決問題,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

第四、我的幾點建議

在揭示了方程的意義後,在找一找那些式子是方程之後,如果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方程的理解,“寫出幾個自己心目中的方程”,並且分析、評判每一個方程的合理性,這樣會不會更好一些,因為不僅可以檢驗學生對方程概念的理解,更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思考空間。此外,學生不僅展示了學習的結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樣性。同時在對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斷中。加深了對方程意義本質的理解。成功的教學離不開精彩的細節。執教老師的不論是對課題的導入、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課堂提問的設計,還是對學生的回答因勢利導作出鼓勵性的評價和點撥,都體現了教師善於關注課堂細節,使課堂教學煥發出更大的生命活力。教學環節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流暢,體現新課程的合作與分享的教學方式。

方程的意義評課稿3

聽了李老師執教的《方程的意義》一課。由於長年和李老師在同一個組備課,人又年輕、好學、好鑽。這一節課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方程》的第二課時《方程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明確,抓住了重點、難點。

三、教具

教具準備充分,課件設計新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四、教學過程

新授環節充分利用教學實物的作用導入新課。從認識天平的作用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天平的狀態與等式(不等式)的關係。然後利用天平稱空杯子,在天平平衡的狀態下,空杯子的質量等於砝碼的質量。然後往空杯中加水,這時天平向左傾斜,而不知道加入水的質量,怎麼表示水的質量,引起學生回憶舊知,用字母(x、a)代替。得到不等式100+ x>100。接着提問要想稱出水的質量應該怎麼辦,學生自然想到加砝碼。從而得到不等式100+ x>200。讓學生感受到加100G砝碼仍然沒有使天平平衡。繼續加砝碼。得到100+ x<300。天平向右側傾斜。引起學生的思考。砝碼加多了,應該加一個小一點的砝碼。從而得到100+ x=250。稱出了水的質量。得出這些式子後,老師繼續提問,對這些式子進行分類。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而非老師的想法進行分類,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意識到這些式子可以按有沒有等號,有沒有未知數進行分類。接着老師並沒有直接拿出方程的意義,而是讓學生自己寫式子,然後以小組為單位,對組員寫出的式子再進行分類。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認知。然後老師用集合的形式列舉出這些按不同標準劃分的式子。讓學生初步感知等式與方程的關係。最後讓學生體會到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緊接着老師反扣概念,進一步強化方程的兩個基本要素,一是是否含有未知數,二是是否是等式。

充分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分析、比較,歸納出了方程的意義。教學中XXX老師沒有將等式、方程的概念強加給學生,而是充分尊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再用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關係,並用天平平衡原理來解釋各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使學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義,尊重了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

還很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師的練習設計很有意義,為學生更好的鞏固方程的意義很有幫助。如練習設計緊密聯繫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幾方面來練習,學生從中更深刻的理解方程的意義。

五、最後提幾點不足之處

1、方程的左右兩邊應該以學生的方向為準。

2、後面幾題練習有點難,導致時間不夠,因為在國小階段這一課時,一般只要求學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只要學生知道什麼是方程,能判別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在知識上,弄清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就可以了,所以我的感覺有點急功近利。

3、沒有進行課後小結。

方程的意義評課稿4

我個人認為一節課是否成功關鍵就看它是否有效,而有效就包括有效率和有效果。

一、鄭老師上得有效率。

這節課鄭老師上得有效率體現在課件的使用上,大家都知道這節課的教學根據從直觀到抽象的原則,是從天平的平衡和不平衡的狀態入手讓學生列出用以表示這些狀態的數學式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教師只用一個天平來演示,學生在台下看,然後再讓學生列出式子來,顯然對大多數的學生來説接收的信息量是少的,學生的學習是低效的。鄭老師用課件的方式依次顯示出好多鍾天平的狀態,讓學生用相對應的數學式子來表示,學生獲取的信息量大,直觀感受較強。再説電腦課件演示也比實物演示簡潔、高效、參與面廣。因此,這節課的課件使用切合教學所需,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鄭老師上得有效果

這節課上鄭老師在鞏固練習環節,主要有找方程、寫方程、猜方程三個層層遞進的練習內容,學生的對知識的鞏固、內化層層深入,達到良好的鞏固效果。從課堂學生反饋的情況來看,80%以上的學生通過了課堂練習。

三、鄭老師應對課堂突發錯誤資源富有教學智慧

在引導學生根據天平不平衡狀態寫式子時,有個學生該用大於號的卻用小於號,鄭老師從保護學生的自尊的角度出發,微笑着對全班同學説,這位同學在回答時給我們指出了一種方向——可以用大於號、小於號、等於號來表示天平所處的狀態,當大家一起回答了50+2>180時,我明顯看到這位學生沒有因為一時的常識性的錯誤而被其他同學嘲笑,自己也沒有太多的自卑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帶有不好意思的欣慰,因為他覺得雖然我錯了但老師説我為大家指出了寫式子的方向。這不僅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學機智,更體現了教師心中有學生。

四、從個人角度提出一些教學思考

1、能否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適當降低一些教學梯度,讓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學習,即給學生一些墊腳石,讓他們能通過跳一跳而摘得到。

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看天平的狀態,直接要求學生寫出算式,結果許多學生感到茫然,甚至有點學生寫出了與反應天平左右兩邊關係不關聯的如100—20=80的式子。如果教師能教師能這樣引導:同學們,現在看看天平,左右兩邊怎麼了?左右兩邊有什麼關係?應該用什麼數學符號來表示這種關係,請您列出數學式子來表示,這樣引導一下,學生就明白了要根據天平左右兩邊的關係來列數學式子,學生經歷由直觀到抽象的數學化、符號化的過程是不是就可以更順利地實現呢?

2、能否在教學的重點處、學生掌握新知的關節點多給學生一些時間、空間,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呢?

教師在這節課上讓學生通過看天平列式子——給式子分類——指出分類中的方程,我個人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那麼教師是不是應該在學生分類後,指着是方程的等式告訴學生這些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新知識,它們叫做方程,然後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這些是方程的式子有什麼共同的特點,指着剩下的式子反問學生:為什麼其他的式子不可以叫作方程。這樣學生對方程的意義的建構就是自主實現的,我想方程的意義對他們來説是刻骨銘心的,勝過教師把方程的意義説上十遍甚至二十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45kkn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