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比意義評課稿(精)

比意義評課稿(精)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評課稿準備工作,評課有利於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快來參考評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比意義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比意義評課稿(精)

比意義評課稿1

蔣老師這節課的內容是比的意義。教學目標為讓學生了解什麼是比?比同哪些知識有聯繫?怎樣讀寫比?比有什麼用處?怎樣求比值?知識點很多,從整節課的課堂效果來看是成功的一節課,雖然中間穿插了停電的小插曲,並未影響整節課的教學效果。下面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感受。

1、改變了例題的呈現方式。教師精心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讓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處理這些事實,感受到所學知識是看得見,摸得着,用得上,而且就出現自己身邊的事物中。變單純的課本例題呈現方式為創設生活化的`應用情境,教者開課前通過教師的年齡和學生的年齡,讓學生找出數學信息並通過這些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種例題的呈現形式為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地探索提供條件。

2、教學過程體現了三個字及細、透、廣;三個方面分別為一是教者挖掘教材的廣,二是例題的講解的透,三是練習設計的多樣性;這節課教學內容多,但教者能準確把握教材,環環緊扣,逐一解決教學內容,每一個知識點都沒有遺忘;在練習上題型設計多樣,由淺入深,尤其是練習題中表格的設計,體現了新舊教材的結合,使學生更進一步瞭解了比與除法與分數之間的關係,及六年級學生人數的比等,體現了教者的基本功和對教材的挖掘的深度。

3、關注學生整體的教學活動狀況。數學教學不應該是個只重求知的過程,只注意引導學生學數學知識,練數學技能,進行數學思維訓練。這節課蔣老師能衝破傳統數學課堂的侷限,積極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打量世界、認識世界,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才能,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從來就不是書本上的枯燥學問,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個角落,它的價值就來自你我的生活。

總之,這節課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核心,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應用意識”,課上得生動活潑。

比意義評課稿2

聽了潘老師執教的《百分數的意義與寫法》一課,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學習:

一、新課程目標的把握比較到位。潘老師通過具體實例,始終將學生置身於所創設出的各種情境中,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數的意義,並能逐步地進行抽象、概括。如:讓學生説説本班男生人數是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幾,讓學生説説課前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數…然後引導學生認識百分數,使學生明確:百分數表示的是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由具體到抽象,逐步理解和掌握百分數的意義,為後面的百分數的計算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逐步認識綜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維方法。

二、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百分數的存在,發現數學問題,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教師充分利用情景問題,當學生初步感知了百分數的意義以後,教師此時也沒有刻意強調用百分數的'意義,而是加深這種體驗。之後讓學生説説什麼是百分數,學生的這種遷移表述雖然不夠準確,教師卻在用心呵護,耐心地鼓勵學生繼續敍述。其實百分數的概念用語言表述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所在,教師注重學生對於概念的理解過程,而不是簡單地將概念傳遞給學生。

三、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漸進的、螺旋上升的過程。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預設是巧妙無痕的,生成是精妙自然的。整節課老師不是直接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學習。如:你想學到有關百分數的哪些知識,因為前面同學們已經收集了不少生活中的百分數,現在老師問他們想學到什麼,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思維迅速轉移到課堂上來,為該課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基礎,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位置,真正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體現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接下來的小組學習,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掌握百分數的意義和讀寫法,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識。同時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快樂。

四、靈活處理教材。本課的教學重點一是百分數的意義,二是百分數的寫法,潘老師在教材的處理上,能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合理安排,扶放結合,詳略得當,層次感較強。課堂練習的設計突出練習的針對性和全面性,既有鞏固百分數讀寫的練習,也有促進學生對百分數含義的理解,讓學生牢固掌握百分數概念的練習,同時還安排了根據實際數據提出數學問題的開放性練習,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五、教學語言簡練,對於學生的發言能夠給與及時、恰當的評價,較好地調控課堂氛圍,給學生創設了輕鬆的學習氛圍。

比意義評課稿3

《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其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經歷百分數產生的過程,感受百分數的價值,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明確百分數為何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使學生理解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繫與區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與生活,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收集、處理、解讀信息的能力。吳老師精心的課堂設置和精彩的課堂演繹讓我們的耳目一新,詮釋了對教學目標的達成。

吳老師的課粗中有細,有自己獨到的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體現了這樣幾個特點:

1、讓學生充分體驗百分數產生的必要性。

在教學伊始,吳老師先出示學生熟悉的幾個鞋業生產的皮鞋的合格數量,提問:你認為哪家鞋業公司的產品質量最好?大多數學生會認為哪家鞋業公司的合格數量最多,產品質量也就最好,然後出示相對應的被抽測數量,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發現合格數量最多,產品的質量並不一定最好。從學生的`認知層面上看,學生首先關注的是不合格越少,產品質量最好,接着在吳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步向要判斷產品質量需要看合格數量佔被抽測數量的幾分之幾(百分之幾)過渡,從而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百分數產生必要性的前提下初步感知百分數的意義。

2、在具體情境中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在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吳老師出示先三組信息:(1)咱們學校有60的學生參見興趣小組。(2)酒精度52。(3)文件下載已完成21。讓學生讀出百分數,並説出具體的意義,在這一環節中,吳老師將生活和數學知識有機的聯繫在一起,建立意義的聯繫,使學生明白數學知識來源與生活,又反過來服務生活,幫助他們在生活中發現百分數的意義,進一步豐滿百分數的意義。學生學習的不只使“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在引領學生區別百分數和分數的教學中,吳老師出示信息:一根繩子長米,減去了它的。通過帶領學生討論和解讀,使學生完成了一個對百分數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並將相比的一個數與另一個數分離出來,賦予具體內容,深刻感知百分數的本質屬性。同時通過比較,突出了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繫和區別,引起新舊知識的矛盾,促進學生的注意力指向新的知識點。

3、練習設計簡約而豐滿。

在練習設計時,吳老師吧練習的素材做到了“簡約而豐滿”。通過寫分數,判斷,根據成語猜百分數,即鞏固了讀寫,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而且進行了意義的感悟和理解,特別時猜百分數環節的設計,學生興趣盎然地對所學知識的運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自然地融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中。

在課的結尾,吳老師以“情感教育和評價”為載體,讓學生在名言“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們也要盡100的努力”“天才=1的靈感99的血汗”的體驗中感悟人生的價值觀;在用百分數表達自己學習情緒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去審視自己的學習情緒,反思自己的學習情緒,更學會用數學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學習情緒。

比意義評課稿4

優點一:

課堂伊始,崔老師輕鬆的讓學生知道了“1”不僅可以是一個物體還可以指一些物體;用查預習,我爭先的方式查1/4的表示意義,這句話就像一顆小石子扔進了平靜的水面,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為各個層次的學生留足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個有彈性的預設,讓學生生成了很多精彩,教師引領學生對單位“1”的認識走向清晰,也正是這樣的過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詮釋了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難點。

優點二:

學習數學實質上就是“做數學”。老師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料,讓學生採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做分數”,很自然地使學生體驗、感受分數形成的過程。分數意義的探索完全在學生自己實踐、合作、思考下獲得。學生“學習的主人”色彩體現的淋漓盡致。讓學生充分的交流,適時的抽象、歸納、概括、引導、總結,在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時,教師很恰當地體現了自己指導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數的意義。體現了“在活動中學習數學”的現代思想。

建議:

這裏1/4的表達方式多數學生用的是長方形紙,這裏教師在安排預習時是否可以更細緻一些,如:12個圓片的1/4.8根小棒的1/4、圓的1/4等,這樣更能讓學生再一次明白單位“1”的含義,為後面的學習節省時間,留出更多的時間來練習。

由於崔老師在教學中引導得巧妙,學生才有了自由發揮卻不失靈性的空間,課堂上才會飛揚着學生學習的智慧和教師教學的'智慧,從而讓人享受着數學知識從生活化生成到數學化的過程。

課堂結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崔老師的課堂中,品位與思考之餘,我想,應該説崔老師的課堂為我們找到了課堂自主學習的導航,在以後的課堂中,我也會在多下功夫,爭取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體驗,生成更多紮實、有效的數學化課堂!

比意義評課稿5

整節課思路清晰,環環相扣,師生互動性良好,就此談談自己這節課的感想。

一、抓準引入點

上課伊始,教師板書“比”

師:請你寫出一個比(生答)

師:請根據比的基本性質寫出另個比,觀察這兩個比,你有什麼發現?

生:比值一樣,可以用等號連接。

在數學教學中,知識的引入時機不同,得到的教學效果也不同。引入得過早可能使教學顯得過於急促、突兀,過晚又可能使教學顯得過於拖拉、羅嗦。這節課教師通過幾個簡短地師生對話,應用新舊知識間的遷移引入新知,乾脆利落。

二、突出注意點

探究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師:觀察分數形式5/8=10/16的比例,你能找出內項、外項嗎?

生一:分子是內項,分母是外項。

其餘學生:不對,5和16是外項,8和10是內項。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都會特別強調一些關鍵性知識、易混淆知識和易疏忽知識時,常會採用加重語氣、改變字樣、運用比較或反覆訓練等方法,讓學生特別重視這些注意點,防患於未然。而這節課裏X老師採取放手讓學生去判斷,形成認知衝突。通過這節課我體會到:其實強調一些關鍵性知識、易混淆知識和易疏忽知識,也可以採用先讓學生“吃一墊”來加深體驗,然後“長一智”而自覺引起注意,成熟於已然。

三、結合聯繫點

從探究比例的意義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稱,再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各環節的連接都是在師生默契的對話中順利進行。

我們知道,在數學教學中,每個教學內容一般都以活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由於每次活動的`目的與要求、內容與形式不盡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動板塊之間的割裂。教師一般通過設計過度語言或採用前呼後應等手法來彌補這種“裂痕”,使各個環節融會貫通、渾然一體。但在具體操作上難免有生硬預設嫌疑,X老師注重聯繫點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

四、創造發展點

師:你可以把比例的基本性質,用因為……所以……連成一句話嗎?

生:因為在比例中,所以兩個外項之積等於兩個內項之積。

師:反過來這句話成立嗎?(因為兩個外項之積等於兩個內項之積,所以是比例)

師:1.5:10=():8

這樣處理很好地為接下來的解比例鋪墊孕伏。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從“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轉變,很明顯這需要教師具備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的能力,使教學設計變得更有靈性、更為靈活。數學教學中,一些知識可以經過適當的“改造”例如運用“加法”,增加一些思考問題;運用“減法”,減少一些平鋪直敍,成為進一步發展學生思維的創新點,使學生學習該知識時不再感到機械、平淡。反視自己的教學,排除沒時間和精力充分備課的原因外,重要的是本身的素養以及經驗限制,沒辦法靈活地設計,駕馭課堂,更別説二度開發教材了。可見自己該學該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這節課美中不足的是:學生的合作能力沒有得到培養,學生的互動只停留在一般問題的反饋與補充的層面,數學味的問題答辯的濃度不大,可見學生真正數學探究的素養還沒有得到深層次的挖掘與開發。

《比意義》評課稿8

研究課《正反比例的意義》評課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分組討論,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例1,例2,成功地得出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並進一步體會了正反比例的異同點。整節課師生互動性強。教師引導恰當。組織的得法。教學學習效果均不錯。直接導入課題,簡單明瞭的明確了學習任務。通過觀察,討論,交流得出正反比例的意義。

學生掌握所學內容,並且會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關係。媒體運用恰當,設計科學合理,效果不錯。課前教師能充分準備,熟練運用多媒體組織教學。教學過程流暢,重點突出。教學中能注重讓學生在討論中理解問題,探究問題。教學效果較好。本節課,教學目標明確,過程流暢。學生通過分組討論,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成功地掌握了學習的目標。並能通過比較得出兩種比例的異同點。整節課師生互動性強,討論氛圍濃厚,學習效果較好。本節課準備比較充分,多媒體運用熟練,較好地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服務,教學中教師能積極主動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去討論,去探究去總結歸納,反思,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能力。教學效果較好。:教師能創設一定的情景,準確地把握課程內容,恰當處理教材,語言準確生動,嬌態自然親切,學生在平等的氛圍裏輕鬆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組合,把正反比例的意義組合在一起進行教學,教師能精心設計問題和練習,營造平等互動的學習氛圍,這樣的教學學生能清晰地分辨正反比例意義的異同點,通過強化訓練,讓學生正確理解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教學效果較好。

比意義評課稿6

那天,我校開展數學教研活動,由六(1)班的黎良立老師給我們上《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這節課。聽了這節課,我感觸良多,下面就這節課談談本人的一些粗淺看法: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上進行的,我認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於能從課題出發,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以設疑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探究新知中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可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計算,發散學生的思維,小組討論交流,總結出計算分數除以整數(零除外)的方法,並小組內試舉簡單的例子試算,然後小組彙報方法,學生分別説出了計算方法,然後老師再出示習題,用自己總結的方法去計算,在彙報計算中又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最後總結出分數除以整數(零除外)的最通用的方法。整個探究新知的過程都是有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來完成的,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之處:

1、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學習分數除法的意義這部分用的時間過多,導致後面的學習內容無法完成。

2、應該板書出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比意義評課稿7

比例的意義是在前面學習比的意義和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這節課上孔石磊老師通過播放歌曲《五星紅旗》,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愛國旗、愛祖國的思想品德教育,學生沉浸在美妙的歌聲中,不知不覺地走進新知的學習中。

亮點:

1、利用不同場景中的國旗引入,讓學生體會國旗中隱含的數學知識。教學中教師首先通過化簡比和求比值,讓學生髮現其中的規律,即這三面國旗長與寬的比值相等,化簡比相同,也就是長與寬的比都相等;然後介紹國旗法,讓學生知曉國旗的長與寬的比就是3:2,從而發現隱藏在國旗中的`祕密。

2、整體教學設計緊湊,教學內容豐富。在整節課中教師不僅教學了比例的意義、比例的各部分名稱,還教學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比和比例的區別,在知識的拓展中,還進行了知識鏈接,滲透數學文化和數學思想。教學知識點比較多,利於學生整體建構知識之間的聯繫,學生既可以利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還可以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學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另外,教師在教學比例和比的區別中,可以從意義、組成和性質三方面完整地辨析比和比例。

建議:

1、在國旗的教育方面,通過國旗法,教師還可以有一個點睛之筆,就是正因為不同大小的國旗,它們長與寬的比都是3:2,這也正是國旗的魅力所在。

2、教學知識點多,容易導致學生疲於走馬觀花式的聽講,學生靜心思考、反思消化明顯存在不足。對於比例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的理解處於淺層知識狀態。

3、用字母表示分數形式的比例,還應讓學生加強練習,鞏固分數形式的比例的書寫格式。

4、對於概念教學中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應注重從多個具體事例抽象出概念的核心,進而總結概括出意義和性質。

比意義評課稿8

聽了朱老師《分數的意義》這節課,第一感覺耳目一新,首先打破傳統,創造性的使用了教材,這是本課的一大亮點,本課始終圍繞創造分數,是怎樣創造的?這個主題,學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對單位"1"理解深刻,較好的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感覺非常的自然,水到自然成。

傳統上,先講解分數的產生,然後理解單位“1”,這其中由先理解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到有許多個物體組成的整體。最後歸納分數的意義,分數單位。而本課,朱老師先讓學生自己寫分數,並且説一説這個分數表示什麼,然後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讓學生表示四分之一。這個過程中,學生明確了,單位1,可以是一個圓,一條線段。明確了分數的意義,既可以説複習了舊知,又可以説是新課的開始。

新課開始,也是精彩之處,朱老師就用了素材9個圓,從這9個圓中,任選幾個,表示出他們的四分之一。先同桌交流,怎樣表示出四分之一,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然後是交流階段,第一個學生找出4個圓,表示出了四分之一,老師問:一個圓是它的四分之一,3個圓是它的四分之三,合起來是多少?學生:是1。老師:是一個圓嗎?分析得出這個單位1是指4個圓。開始突破重點。然後以後的幾個學生交流,展現了不同個單位1。可以是8個圓,學生逐漸在操作交流中,明確了分數的意義。理解到位深刻,更有的`個別學生展現了自己的想法,分成36份,讓大家明白三十六分之九和四分之一是相等的更是精彩,讓我感到驚訝。可以看出學生對分數的意義有怎樣的獨到認識。

最後,老師用分獎品這個素材,既引發學生的興趣,又深化了理解,拿出二分之一,再拿出二分之一,最後利用古人的經驗,深化有拓展了分數的意義。

比意義評課稿9

曾讀過這樣的一段話:“一個以人為本的教學預設,定會為師生的智慧潛能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發揮提供條件,定會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機會。”本節課中,宋老師富有生成空間的預設以及在生成中智慧地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有效建構令人暗暗折服。

課堂伊始,宋老師鼓勵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通過折一折畫一畫來表示1/4這句話就像一顆小石子扔進了平靜的水面,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為各個層次的學生留足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個有彈性的預設,讓學生生成了很多精彩,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分別找出了圓,正方形,線段一盒巧克力,12個園片和8根小棒的`1/4,通過學生有序的反饋、思維的碰撞,教師引領學生對單位“1”的認識走向清晰,也正是這樣的過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詮釋了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難點。

解讀新課程標準,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是教學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發展”又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研究分數的意義時,宋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放手讓學生用自己準備的材料五角星創造出學生自己喜歡的分數,根據學生創造的千變萬化的分數,教師的有效引導,師生共同合作。精彩地生成了什麼是分數的意義,巧妙地突破了第二個重難點。

由於宋老師在教學中預設得巧妙,學生才有了自由發揮卻不失靈性的空間,課堂上才會飛揚着學生學習的智慧和教師教學的智慧,從而讓人享受着數學知識從生活化生成到數學化的過程。

課堂結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宋老師的課堂中,品位與思考之餘,我想,應該説宋老師的課堂為我們找到了課堂預設的導航,在以後的課堂中,我也會在預設中多下功夫,將直線性設計柔化為板塊式的彈性設計,少去多餘、繁雜的教學環節,爭取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體驗,生成更多紮實、有效的數學化課堂!

比意義評課稿10

我也以往上過《分數的意義》公開課,總找不出自我不足的關鍵處,今日領略名師的風采,讓我受益匪淺。

本節課是在學生原有知識和課前預習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使學生的潛能得到了最大的發揮。本課教師緊緊抓住分數的意義設計安排,靈活地並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大膽地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目標明確,(體此刻領取任務這一環節)探究積極主動,尤其是學生對於單位“1”的理解,對於分數以及分數單位的理解,都是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前提下,順理成章地得出概念。值得我學習借鑑的地方:

1、課前的遊戲“説一不二”,雖然看似簡單、但它於本節課的難點息息相關。它的完成為單位“1”的理解做好了鋪墊

2.本節課的知識與原有知識的時間距離較長,教師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出示老朋友“14”一個簡單的問題:關於分數你明白些什麼?”一下子讓學生想起了自我原有的知識,也讓學生對自我原有知識有個簡單的梳理。“關於分數你還想明白些什麼”引出了新課的學習。

3.課堂的高潮部分是分數意義的探究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詮釋了新時代教師的主角。教師由學生創造的“14”的展示、彙報、交流,將學生推向了學習主人的地位,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僅強度了產生分數的前提是平均分,並且讓學生清楚的看到並理解單位“1”不僅僅表示一個物體,還可表示一些物體,能夠指所有能夠分的物體。還讓學生觀察都是14,但單位“1”不一樣,它的14也不一樣。難點得以突破、分數的意義也在師生交流互動中得以歸納、完善。最重要的是教師看似無心的問題,如“4個蘋果的14是幾個,116是多少個蘋果”…,教師在無形之中為學生滲透分數的兩種意義,能夠表示誰是誰的幾分之幾,也可表示量。這都源於教師紮實的教學功底和教學經驗。

4.課堂設計以及供給的素材,無一不是體現着串起學生新知與舊知,豐滿着學生的原有知識。如教師畫了8個蘋果,把8個蘋果看作一個整體,也就是單位“1”,教師不是説讓學生説出14就結束了,而是又問還能夠怎樣分,再進行創造分數,讓學生明確8個蘋果,由於平均分的份數不一樣,所得出的分數也不一樣。教師開放性設計的精、細、巧。

5、練習設計形式多樣,涵蓋面廣。

提議:讓學生多説説單位“1”與數字1的區別,説説為什麼帶引號?

1.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經歷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弄清分子、分母、分數單位的含義;掌握分數的讀寫方法。

2.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與同伴合作學習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温故知新

1.創設猜謎情境。

師:用以下成語各打一個數。

一分為二(1/2)百裏挑一(1/100)

七上八下(7/8)十拿九穩(9/10)

[反思:以有趣的猜謎引入,增添了教學情趣,拓寬了學生視域,體現了學科之間的聯繫。]

2.尋找認知起點。

師:(指1/2、1/100、7/8、9/10)這些都是什麼數?除了這幾個分數,你還知道其他的分數嗎?請你在紙上寫一個分數,並讀給同桌聽。

師:你已經知道了哪些有關分數的知識?

大多數學生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並且會讀、寫分數,有的學生還會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知道真分數和假分數。

師:你還想知道什麼?

根據學生髮言,揭示今天學習的內容:分數的意義。(板書課題)

[反思:通過簡短的師生對話,摸清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基礎,找準了教學的現實起點。]

二、合作交流,探究意義

1.操作。

師:1/2可以表示什麼?為了便於大家研究,老師為每個小組提供了一些動手操作的材料:(一個圓片、一盒水彩筆、6只熊貓圖、8朵花圖等)請每人用拿到的材料來表示1/2。

學生操作後,小組交流,教師巡視並參與、指導小組討論。

[反思: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為每一個學習小組提供了豐富的、有結構的學習材料,尊重了學生的差異,做到了人盡其才,材盡其用。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保證每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使個體參與落到了實處。同時,學生在相互傾聽、相互補充的過程中,能夠不斷豐富自己對分數的直觀感受。教師參與討論,可以瞭解小組討論的真實情況,便於有效地指導小組合作,調控教學進程。]

2.交流。

師:哪一組願意來説説,你們是怎樣表示1/2的?

生:我把這個圓片對摺,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師:還有哪些同學是運用對摺方法表示1/2的?

每組的1號、2號、3號同學都把材料舉了起來。

生:3只熊貓是6只熊貓的1/2。

生:4朵花是8朵花的1/2。

師:(指4號同學)你是怎樣表示一盒水彩筆的1/2的?

生:一盒水彩筆有12枝,把這盒水彩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枝,6枝是這盒水彩筆的1/2。

師:每盒水彩筆的1/2都是6枝嗎?為什麼?

生:我用9枝表示這盒水彩筆的1/2,因為這盒水彩筆共有18枝。

師:剛才同學們用不同的材料表示了1/2,現在老師把你們説的用圖表示出來(出示圖:把一個圓平均分成2份,在每份中都寫上1/2)。是不是這樣?

[反思:面對各個小組眾多的合作學習成果,選取一組作中心發言,節約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效率。把不同材料表示的1/2用直觀圖表示出來,有利於學生把握1/2的本質。]

3.歸納。

師:剛才同學們在表示1/2的過程中,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板書:平均分)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分的材料不同)

師:有的是一個圓片,也就是一個物體,(板書:一個物體)也有的是一個計量單位,如1米長的繩子,(板書:一個計量單位)還有的是由幾個物體組成的,如一盒水彩筆、6只熊貓、8朵花,我們稱它們為一個整體。(板書:一個整體)你還知道哪些事物可以看作一個整體嗎?

生:一個班級。

生:一摞本子。

……

師: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些物體組成的整體,都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我們把它叫做單位“1”。(在“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上用彩色粉筆覆蓋板書:單位“1”)

師:既然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都可以看作單位“1”,那麼我們剛才表示1/2的過程就可以概括成把單位“1”平均分成2份,表示這樣一份的數就是1/2(板書)。1/2還可以表示什麼?

……

師:只要把單位“1”平均分成2份,表示這樣一份的數,都可以用1/2來表示。

[反思:對操作過程的回溯、反思、歸納、推演,使學生認識並理解了分數意義中的兩個重要內涵:平均分和單位“1”。]

4.拓展。

(1)出示:

師:紅色部分用分數怎樣表示?(1/3)黃色部分、藍色部分呢?

生:都可以用1/3表示。

師:為什麼都用1/3表示?

生:因為都是把這個長方形平均分成3份,表示這樣的一份的數。

師:黃色部分和藍色部分共佔這個長方形的幾分之幾?(2/3)

(2)出示:○○○●●●

師:請用分數表示3個紅色的圓。

生:1/2。

生:3/6。

師:為什麼同樣是3個紅色的圓,可以用兩個不同的分數表示?你是怎樣想的?

生:把6個圓平均分成2份,3個紅色的圓是1份,佔1/2。

生:把6個圓平均分成6份,3個紅色的圓是3份,佔3/6。

[反思:從1/2擴展到幾分之一,從幾分之一擴展到幾分之幾,學生對分數意義的認識變得更加豐富、厚實。用分數表示3個紅色的圓,既有利於學生體會平均分的份數和表示的份數之間的關係,又為後繼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作了鋪墊。]

5.概括。

師:我們通過動手操作表示了1/2,並且能根據圖意説出相應的分數。知道了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表示這樣一份的數就是幾分之一,表示這樣幾份的數就是幾分之幾。那麼,到底什麼是分數呢?

生: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表示這樣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師:他説得完整嗎?誰來補充?

生: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師:打開書第74頁,看書上是怎麼説的。還有什麼問題?

[反思:在學生對分數形成了豐富體驗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問題及板書的引導,及時讓學生概括分數的意義,教材的邏輯意義成功地轉化為學生的心理意義。]

6.解釋。

師:(指1/100、7/8、9/10)根據分數的意義,你能説説這幾個分數所表示的意義嗎?(學生回答)

師:你能結合這幾個分數説一説,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各表示什麼意思嗎?

生:在一個分數中,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數,分子表示有這樣的多少份。

師: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的數,叫做“分數單位”。(板書:分數單位)

師:1/100的分數單位是什麼?它有幾個1/100?7/8、9/10呢?

指名回答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寫的分數的意義及分數單位是什麼。

[反思:在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意義之後,讓學生由抽象回到具體,結合具體的分數解釋意義,能深化學生對分數意義的認識。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進一步感悟了分子、分母的意義。讓學生同桌之間交流自己寫的分數和分數單位,擴大了參與面,增加了練習量。]

三、鞏固反饋,深化理解

1.書面練習。

完成練習十三第1~3題。

其中陰影部分不能用1/3表示。讓學生猜測,可以用幾分之幾表示,並利用教科書第74頁“練一練”第1題的圖形,驗證猜測是否正確。

[反思:這樣處理,一方面用活教材,使分散的習題成為有機的整體,另一方面使學生體會到有時表面上沒有平均分的圖形也可以進一步細分,進而用分數表示,深化了對分數意義的認識,培養了思維的深刻性。]

2.用分數解決實際問題。

(1)請發過言的同學站起來,發過言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

(2)找一個未發言的同學站起來,問:你佔小組人數的幾分之幾?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佔全校人數的幾分之幾?同樣是一個人,為什麼表示的分數在變化?

(3)現在發過言的人數佔全班的幾分之幾?為什麼變化了?

[反思:用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既是對課堂學習狀況的調查,又是對課堂學習內容的昇華。由於問題來自於學生的學習實際,既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又對部分發言不夠積極的學生進行了恰當的教育和引導。]

分數的意義評課稿

這兩天在萬市的活動讓我有很多的感受,感覺現在城鄉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無論是硬件設備還是教師與學生的素質,作為一個在農村長大的孩子真的感到很欣慰。在這次活動中我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還認識了不少新同行,大家在激烈的討論中成長,在和諧的氣氛中提高,自由的、爭搶着發表着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都讓我印象深刻。

做為一個六年級的老師,這兩節課我都上過,但是行色匆匆,從來沒有好好的靜下心了認真去思考,相比較而言,《百分數》的這節課我聽到的次數比較多,所以重點來説説我的感受。

“百分數的意義和讀寫”,經過前一天的探討,我們基本達成的框架是:

教學目標:

(1)能正確地讀寫百分數,初步感知百分數應用的廣泛性和優勢;

(2)結合具體情境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能用科學、規範的語言表述百分數的具體含義;

(3)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這個目標的指導下,大家的初步有了這樣的教學設計: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根據生活中的百分數導入;

(2)利用幾個具體情境,讓孩子們自己讀寫百分數,老師做必要的提點;

(3)充分利用情境,結合情境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4)將百分數和分數進行區分;

(5)在理解的基礎上提煉百分數的意義;

(6)必要的練習。

這節課的重點是百分數的意義,從具體的情境到抽象概括出“百分數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這點是比較難的。而區分分數與百分數更是讓孩子難以用語言來描述。今天聽了鄭老師的課,以及後來大家的評論,以下幾點讓我有所體會:

1.好的老師更注重對細節上的修繕。在寫百分號這個環節中,對於我們成人來説可能比較簡單,但是在老師的討論中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孩子更需要一個明確清晰的指導,即便是我們成人不注意也會對百分號這樣的小問題產生偏差,更何況是從未接觸過的孩子呢?如果對於102。3%這樣的百分數多加提點,也更容易讓孩子發現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

2.重要的不是降低教學的難度,而是降低教學的坡度。五年級的孩子來上六年級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是有認知上的差異的,但是從教學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如果有了很好的坡度,對於孩子來説還是可以接受的。百分數的產生中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部分量與總體的關係,另一種是兩個量之間的比較。對於部分和總體的比較我覺得鄭老師的做法是很好的,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學生接觸的比較多就容易讓孩子理解。但是在甲乙兩個量的比較上我的意見是做成動畫形式,將比較量進行不斷的增長而標準量不變,這樣既能突破100%的侷限又能體會到百分數是兩個數之間的一種關係。

3.數形結合更利用孩子的理解。鄭老師是一個很善於思考的老師,在這一點上她做的很好。首先是在一開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60%這一環節上,孩子們通過另外的一種方式更好的理解了百分數,有了形象思維的支撐才能進一步有抽象思維的提升,只是在學生呈現的方式上如果能更豐富一些,比如出現十分之幾的形式進行比較的話就更好了。其次鄭老師很好的利用了百格圖來理解了百分數,這點是在以往教學中比較忽視的,個人認為百格圖更利於教學部分量與總體這類百分數,同時也可以看到凡是這類關係的(合格率、成活率等)都不可能突破百分之百。

4.取捨之間方顯教學的靈動。一節課的時間有限,老師也更應學會“捨得”二字。有“舍”才有“得”,如果一節課要做到面面俱到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覺得重點只有一個。在這節課中,百分數意義是重點,而作為拓展“500毫升中有多少果汁”這樣的問題,在這節課中點到為止,以後百分數解決問題才來細細研究可能更好。

5.因為沒有完美的課堂,才能留下我們進步的痕跡。這節課很多學校都“磨”過,很多老師都上過教研課,但是每個人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見解也有所不同。

新教材的使用已經有一定的時間,百分數這一知識點在老教材中也有,但是熟悉的地方也有風景,雖然我們看上去每天都在重複着教學,但是對人的教育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學生在變,老師在變,只要有想法,只要有思考,就會有新發現。

比意義評課稿11

《約數和倍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掌握有關自然數、除盡、整除、約數、倍數等概念的意義,理解約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關係,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為以後學習質數、合數、求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約分、通分、分數四則運算以及將來中學裏學習因式分解做好準備。

張老師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採取讓學生自主學習、比較、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力求做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充分體現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特點,不僅使學生較好地理解了除盡、除不盡、整除、約數、倍數等有關概念的'意義,更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歸納整除時,引導學生小組合作,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歸納比較整除算式的特點;

在深化理解時,通過填空、判斷、遊戲等靈活、有趣、多層次的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另外,課尾的數學遊戲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既讓學生在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習,又鞏固了本課所學的約數、倍數等概念,如果能進一步加以昇華,歸納得出:1是所有自然數的約數,所有自然數都是1的倍數,那將更好。

此外,提供若干個算式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分類時,應考慮到各種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揭示概念含義應講究嚴謹,比如僅僅出示91÷42=2----7.320÷6=53----2就揭示這叫不能除盡,那麼像47÷2=23----1是不是也叫除盡呢?學生必然含糊不清。

還有,在課堂教學結束前,教師若能及時引導學生對所學的有關知識加以歸納總結,能促進學生有效地建構知識,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

比意義評課稿12

聽了餘執教的《分數的意義》,給我總的感覺是設計簡約,方法簡單,語言簡練,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配合默契,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整節課輕鬆、愉快、流暢,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選認知起點,激發興趣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餘老師在教學《分數的意義》這一概念時,就是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分蘋果,説分數的活動。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找到了新知與舊知的鏈接點,既找準了起點,又調動了積極性、導入部分,教師對於知識結構的變革,緣於教師全新的課程理念,使學生的思維開始了“起跑”。

二、重直觀感知,動手操作

數學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體形象事物的抽象與“昇華”、然而,分數畢竟是一種數,在日常生活中其實並不常見,怎樣讓學生理解理解其意義。針對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餘老師在成功的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後,及時設計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來參與概念學習,讓學生採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做分數1/4”,很自然地使學生體驗、感受分數形成的過程。同時引出一個物體、一些物體、一個整體的情況,從而為抽象單位“1”做好了準備。

《分數的意義》一課中,學生對於單位“1”的.理解是一個難點,餘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動手和舉例來理解,在歸納後概括出單位“1”這個概念強調錶示的是一個整體,為什麼加上“1”。為了讓學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這一概念,餘老師通過圖讓學生體會、感悟,認識單位“1”,着重體會單位“1”表示一個整體的情況。緊接着引導學生找一找,想一想,動手圈一圈,寫出找到的分數。整個教學中向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先動手,再歸納,幫助學生實現思維的“加速”。

三、精練習功能,成功轉化

練習,不只是鞏固,更要發展。傳統教學的形式,是先傳授,再鞏固,練習淪為授課的附庸。而餘老師的練習設計是讓學生在練習中豐富、發展、建構新的知識。通過幾道有梯度的練習,學生對分數意義的一般性認識變得更為全面、豐富、深刻,推動着知識的螺旋上升。特別是考考你,猜猜有幾根的練習,有效的解決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掌握過於抽象、枯燥、難懂的困難,使學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練習中,從更高層面上來認識和理解分數。

總的來説,這堂課體現了理念新、做中學、練習精、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實現了教學目標。建議加大開放度把教師的精彩轉化成學生的精彩。

比意義評課稿13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內容。這一內容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既是學生對前面知識概念的歸納,也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本課要求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繫,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老師在幾位專家引領把脈後,在教學時,注重聯繫生活,聯繫身邊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的資源,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使他們在動手、動腦、動口中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學會思考。

(一)通過從生活實際引入小數,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是有用的。

新課開始,老師以小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為切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通過讓學生估計課桌的長度,並進行測量,當老師要求用米作單位説説測量結果時,學生心理產生矛盾,因為測量結果不夠1米,無法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教師引出不夠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單位,就要用小數來表示。學生通過觀看老師測量,親自證實了小數產生的必要性。

(二)教學小數的意義這一環節層次清楚,教學紮紮實實,並能在此基礎上適當的開放。

小數的意義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國小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老師以米、分米、釐米、毫米為背景,引導學生觀察大屏幕,從1米的尺子、一元錢,再到一條線段、一個正方形,讓學生感悟單位“1”可以表示很多事物;先讓學生認識一位小數,以同樣的方法認識兩位小數、三位小數、四位小數......順理成章得概括出小數的意義。與第一節課相比,這堂課老師通過比較0。09米和0。90米的區別,更好地理解了兩位小數的意義。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遷移、合情推理和邏輯思維能力。老師既重視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又重視發揮集體智慧,組織好學習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活動。孩子們在靜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輕鬆、愉快地學到知識,增長本領,從而達到樂學、會學、創造性學的境界。最後的計數單位的引出老師是通過具體的事例來幫助學生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這點在這堂課中是成功的一點。

概念是思維的出發點。正如楊老師昨天所説:學生對數學概念掌握得是否準確、完整,將直接影響到各種性質、法則等基礎知識的掌握,影響着各種數學技能的形成與提高,同時也影響着學生思維的發展。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很順利地從直觀思維過度到抽象思維,並逐步形成小數的意義這一概念。

(三)本課的練習針對性較強。基本上是針對課中的知識點設計的。我認為可不可以加入這樣一題練習:把分數改寫成小數,讓學生體驗到分母是其他數的分數,也是可以用小數來表示的,這樣的分數與小數的轉化我們要在今後的學習中繼續探討。以這樣的練習結束課堂,既讓知識得以拓展,又給學生留下了思維的空間。

比意義評課稿14

這節課,課堂設計合理,層次分明,有以下幾個優點:

1、導入新課從學生熟悉的事去比。比高低,比體重,比多少等等。創設這樣的情景讓生髮現比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應用學生生活中的事情引入新知,有效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

2、課堂教學設計合理、層次分明。李老師引導學生探究比的意義,比的讀寫法以及比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再到比的各部分名稱,通過討論主學生髮現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及比的後項為什麼不能為“0”,每個環節的連接都是合理緊湊。

3、課堂的練習緊扣目標落實比的知識。課堂充滿着愉快的學習氣氛,李老師的課堂語言精煉簡潔,課堂教學效果好。

建議:讓學生多討論解決一些習題的解題方法。

比意義評課稿15

聽了李老師執教的《方程的意義》一課。由於長年和李老師在同一個組備課,人又年輕、好學、好鑽。這一節課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方程》的第二課時《方程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明確,抓住了重點、難點。

三、教具

教具準備充分,課件設計新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四、教學過程

新授環節充分利用教學實物的作用導入新課。從認識天平的作用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天平的狀態與等式(不等式)的關係。然後利用天平稱空杯子,在天平平衡的狀態下,空杯子的質量等於砝碼的質量。然後往空杯中加水,這時天平向左傾斜,而不知道加入水的質量,怎麼表示水的質量,引起學生回憶舊知,用字母(x、a)代替。得到不等式100+ x>100。接着提問要想稱出水的質量應該怎麼辦,學生自然想到加砝碼。從而得到不等式100+ x>200。讓學生感受到加100G砝碼仍然沒有使天平平衡。繼續加砝碼。得到100+ x<300。天平向右側傾斜。引起學生的思考。砝碼加多了,應該加一個小一點的`砝碼。從而得到100+ x=250。稱出了水的質量。得出這些式子後,老師繼續提問,對這些式子進行分類。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而非老師的想法進行分類,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意識到這些式子可以按有沒有等號,有沒有未知數進行分類。接着老師並沒有直接拿出方程的意義,而是讓學生自己寫式子,然後以小組為單位,對組員寫出的式子再進行分類。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認知。然後老師用集合的形式列舉出這些按不同標準劃分的式子。讓學生初步感知等式與方程的關係。最後讓學生體會到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緊接着老師反扣概念,進一步強化方程的兩個基本要素,一是是否含有未知數,二是是否是等式。

充分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分析、比較,歸納出了方程的意義。教學中XXX老師沒有將等式、方程的概念強加給學生,而是充分尊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再用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關係,並用天平平衡原理來解釋各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使學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義,尊重了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

還很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師的練習設計很有意義,為學生更好的鞏固方程的意義很有幫助。如練習設計緊密聯繫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幾方面來練習,學生從中更深刻的理解方程的意義。

五、最後提幾點不足之處

1、方程的左右兩邊應該以學生的方向為準。

2、後面幾題練習有點難,導致時間不夠,因為在國小階段這一課時,一般只要求學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只要學生知道什麼是方程,能判別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在知識上,弄清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就可以了,所以我的感覺有點急功近利。

3、沒有進行課後小結。

比意義評課稿16

在學校教壇新秀的評選過程時,沈老師來我們班上了一堂“倒數的認識”。總的認為這一課設計巧妙、思路清晰,這節課上學生學得很開心,知識掌握的也比較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前談話時,沈老師利用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説説自己的好朋友是誰,我和誰互為好朋友。這樣輕鬆的談話為本課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使學生在談話的過程中初步感受知識的相互依存關係。

整堂課中,沈老師較多的地方採用學生自主探究的形式來理解倒數的意義和學習倒數的`正確表述,充分體現了新課改新理念。老師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説出自己的見解,並適時作好點評,很好地處理好扶和放之間的關係。

另外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沈老師在整堂課上始終把學生的主意力吸引住,每個學生都能跟着老師的思路走,看得出每個學生都在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而想到自己的課堂上總有幾個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有時扯着嗓子也無濟於事,經常令我生氣。

整堂課上為了使學生深入瞭解倒數的意義,沈老師引導學生舉了大量分數的例子,並通過觀察、計算等方法使學生明確“互為倒數的兩個數的乘積是1”。再讓學生通過研究求各種數的倒數的方法,面對特殊的0和1這兩個數時進行了討論,引導他們互相説説自己的理由,在他們的交流中,最後達成了一致的認識:0沒有倒數,1的倒數是它本身。並且在説明理由時,學生還認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沒有倒數”這個理由,這個結果的出現,遠遠比我扯着嗓子告訴他們,讓學生能接受的效果要好的多。

總之,本節課是非常成功的,在以後的工作中以此為榜樣,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比意義評課稿17

國小數學評課稿:分數的意義

數學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體形象事物的抽象與昇華。《分數的意義》一課中,學生對於單位1的理解是一個難點。針對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雷老師沒有把書本上現成的分數的意義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設計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猜一猜、想一想、畫一畫,向學生提供了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通過多種感官來參與概念學習,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讓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意義,做到了讓學生在做中學,真正體現了學生主體地位,而教師的引領又有效的幫助學生實現了思維的加速。教學中雷老師不斷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中體會、領悟單位1,共同總結出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就是單位1;之後讓學生充分的交流,適時的抽象、歸納、概括、引導、總結,在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時,教師很恰當地體現了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指導者的作用,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數的意義。

在這樣的數概念教學中,學生的知識建構不是教師傳授與輸出的結果,而是通過親歷,通過與學習環境間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整個新課的學習,看似教師淡化了定義概念的教學,實際上引在核心處、撥在關鍵處,雷老師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辨析問題,教師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整堂課,學生興趣盎然,就在不經意間,學生建立了數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這充分説明雷老師的數學課堂是一個充滿靈性的課堂,從引導學生起跑到加速,最後衝刺,水道渠成,他使每個學生都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有效的解決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掌握過於抽象、枯燥、難懂的困難,使學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練習中更好的認識和理解了分數,有效推動了學生知識認知體系的螺旋上升。

在課堂中,雷老師還很注重數學史學知識的滲透,讓學生知道這個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經過一定時期慢慢形成的。通過適當的習題,引導學生教學重點、難點進行理解。教學中雷老師設計了精練、適當的練習題,讓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新的提高。練習的設計層次鮮明,層層遞進,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而且形式多樣,不枯燥。但是在習題的講解的時候,有學生有不同的看法,或許這是個很好的現象,但是我們由於一味的常規,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優點。今後我自己的數學課,對習題設計還要精心、精練,對於學生提出的不同的解題方法,也要耐心的聽講,説不定這裏就有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在雷老師的課堂上,還有更重要一點是雷老師的語音很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他的話能夠調動起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他總是能在合適的時候用合適的話不斷去肯定,去鼓勵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感覺自己受到重視,課堂上有他的立足之地,這就是語言的魅力。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多多學習雷老師的語言和教學方法。

比意義評課稿18

本堂課的教學給人印象頗深,老師能使用普通話授課,並熟練操作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見其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尤其是教者始終以親和自然的教態,不疾不徐的語速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輕鬆的學習環境。這種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與學生平等交流,學習探究的作法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本節課有幾大亮點:

一、貼近生活,強化應用。

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教者圍繞這一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了系列貼近生活的實例,如:我班男生22人,女生16人,男生與女生比是多少?女生與男生比是多少?同學們使用的桌子與凳子張數的比等,這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參與意識。另外課本的總價、單價、數量之間比的關係的分析及“試一試中”幾個數量關係式的理解用比的意義來表達,對學生加深應用題數量關係的理解起到了強化鞏固的作用。

二、結構安排,巧妙合理。

本節課教者採取了老師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方式開展了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使得整堂課學生學習興趣比較濃,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效果較好。

三、練習設計,層次分明。

針對本節課的知識點(三大版塊:比的意義,求比值,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老師都進行了及時的`練習鞏固,反饋交流,在練習設計上頗費心思,注意了練習設計的層次性與徵對性,既有基本練習,又有開放性訓練,如錯例分析,它對於鞏固加深對比的意義理解無疑具有較強的徵對性。在練習形式上有口答、有筆試,有板演後集中評議,在練習過程中老師強調比號書這一點,實質是要求學生關注細節,培養良好的書寫、學習習慣,這一點也是本節課成功之處。

四、細節把握,準確到位。

俗話説:“細節決定成敗”周老師在本節課中很多教學細節上把握較到位,這也源於老師對教材準確把握,對教學的深入研究。如研討比與分數、除法關係時,強調相當於而不用等於,進而認識三者有本質的區別。再者,比的後項不為0的原因分析;又如生活中的比,如賽場上2:0是什麼,讓學生明確這種表現形式與今天所學比的本質不同。另外求比值不帶單位,比值一般用整數、分數表示,老師進行了重點強調,這些均有助於學生對概念的鞏固,強化和認知。當然這樣的細節還有許些,它無疑是老師紮實教學基本功的體現。

不過既然是教研課,目的是相互學習,共同探討提高,所以藉此機會也談談個人不成熟的見解僅供參考:

(1)導入新課這一環節的處理老師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無疑是成功之處,但教者應做到既能撒開又能收攏,也就是老師的總結導入非常關鍵,兩個量相比較有兩種表現形式:相減與相除,然後強調相除這種比較形式即是我們今天應學習的內容,這樣的過渡導入,既有比較與強化又顯平穩自然,為下面教學可起鋪墊作用。如討論五年級比四年級多、四年級比五年級少實質是比較中相減的表現形式;

(2)在有效開展生生互動方面做得不夠,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在課堂組織上老師有意識地安排了學生自學,分組討論,有那麼點意思,但給予學生的時間不多(1—2分鐘)給人感覺是注重了形式,忽視了結果;

(3)生活中以比的形式顯示的例子與數學意義上的比的認識與區分可以延伸和拓展,除了賽場成績2:0外,還可舉出時刻顯示情況,如:3:15它也是用比的形式來表現出來的,但其意義與今天所認識的比表示兩量相除截然不同;

(4)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一句鼓勵的話語可以更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如:課堂上趙汝陽同學答出賽場成績這個例子時,老師應給予激勵表楊,如:你真聰明或了不起等;

(5)求比值是本節課重點內容之一,特別是前、後項單位不統一情況下,求比值對學生而言應是一個難點,課堂上應進行強化訓練,(6)作為數學語言應是精練、準確,課堂上引導學生討論“五年級比四年級多”這一環節時,教師的結論語是:“這種比是相減關係”,這句話不夠準確,應該是“這種比較”。再者,老師問學生:“看得清視頻嗎”?體現對學生的關注,但問的次數過於平凡。

這是本人不成熟的看法,不當之處敬請諒解。

標籤: 評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rw9l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