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統計》評課稿 (精選14篇)

《統計》評課稿 (精選14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評課稿,評課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那麼問題來了,評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統計》評課稿 ,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統計》評課稿 (精選14篇)

《統計》評課稿 1

10月17日上午有幸在黃海路國小參加“統計與概率”教學的專題活動。學習了兩位教師執教的課,真是受益匪淺。下面就王豔豔老師執教的四年級“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一課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融洽。

新課程,給我們的啟示是要關注學生;要給學生一個寬鬆的學習氛圍;要給學生一個合理的、鼓勵的評價。王老師這節課就很好地注意到了這些。整節課王老師始終面帶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掌聲和讚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同時也帶動其他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對於回答不出來或回答不能完整的.學生,王老師總是耐心的引導、點撥,讓學生不緊張,給學生重新思考問題的信心。這是我以後教學中該注意的地方。

二、教學思路清晰,課堂引導到位。

整節課,王老師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教學思路。課堂中老師注意培養學生去自主發現問題並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例如:課的開始有張麗華用畫“正”的方法統計的班級喜歡電視節目的情況。引導學生複習舊知同時建立進一步探究新知的慾望,在點撥中學習新知。所以很順利的完成了統計表的學習。這為下面條形統計圖的學習作下很好地鋪墊,教師對這部分教學更敢放手給孩子,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中解決問題,在比較中進一步理解知識。教師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主體地位。

三、聯繫生活實際,學以致用。

王老師設計的鞏固練習是讓學生分組收集本班喜歡電視節目的人數,並及時整理數據、分析數據、解決問題。這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在這個過程既讓學生對新知的鞏固,又試圖讓學生明確收集、整理數據的目的是回答問題,瞭解統計的活動過程,積累初步的統計活動經驗。同時也告訴學生生活和數學是密切聯繫的,要善於把所學知識用到身邊的實際生活中去。

一節真課、好課總是會有不足的,建議:王老師對小組分工的環節安排在課前,分工時要到位,讓每個學生都有事情做,都參與到活動中去。這樣為課堂上節省時間。

《統計》評課稿 2

聽了譚老師上了一堂精彩的課,確實令我受益匪淺,收穫良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好多。下面就譚老師這節課談一談個人的想法:

1、由於條形統計圖學習的內容長期以來都是數據的來源與學生通過收集去體會數據的。課開始,譚老師就情景教學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小組合作去收據數據,去體會數據,再引入條形統計圖。這樣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與生活,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

2、課中教師非常重視與學生之間真誠地交流,悉心地傾聽,積極地引導,和理地調控。

3、譚老師語言生動、設計清晰、課堂氣氛活躍、思路清晰、節奏緊奏,課堂調控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興趣,課堂中,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觀察、發現去引導學生知道條形統計圖它的一般步驟和方法,學會看統計圖,學會塗多少格?會做完後回答老師的問題。

4、課件的製作好,切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但我也提出自己一點不成熟的建議:

1、出示例題的課件字太小了,所以收集“正”字出示看不清。

2、過渡條形語言不好。

3、展示新課結果重複有點羅嗦,討論的時間太短。

《統計》評課稿 3

同課異構是一種新的教研方式,充分發揮了我們教師的創新才能,使課堂教學別開生面,楊尚榮老師上的《折線統計圖》,使我們聽課者真正感受到數學教學藝術的魅力。

我覺楊尚榮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

關注學習起點是對數學教學傳統的繼承與發展。教師在深入鑽研教材,全面準確地理解教材與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現實學起點,有的放矢地設計教學才能讓孩子更有目的,更輕鬆的學習。楊老師在新課導入時,先出示學生學過的條形統計圖,觀察統計圖你能獲得哪些信心,為下面學習折線統計圖打下基礎,再由條形統計圖,讓學生用手比劃數量的變化,從而引出折線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是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讓學生用手比劃踢毽子的數量變化,這個環節,非常巧妙地讓學生初步體會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轉化過程直觀、自然;另一方面在教學折線統計圖的結構時又將其與條形統計圖的結構相聯繫,激發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助於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因為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基礎,所以柳老師就讓學生嘗試畫折線統計圖,很多學生都會畫,在學生畫的統計圖上再進一步學習如何畫統計圖,這樣印象更加深刻,而且也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二、關注統計的現實意義

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加工,恰當選擇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和問題,把鮮活的題材引入教學中,賦予教材以新的內涵。柳老師在設計的時候特別注重統計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選取學生身邊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讓學生感受統計就在自己的身邊。從出示學生跳繩數量到中國體育代表團的金牌數,再到病人的體温變化情況,都富有現實的`意義,讓學生在分析數據、解讀數據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關注統計的數學價值。

新課標指出:人人要學有價值的數學,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層面有不同的發展。在折線統計圖的教學中,柳老師將理解數據的合理性,根據統計數據做出正確的判斷也是作為重點。比如在瞭解和分析了2個同學的一週踢毽子情況,讓學生根據跳繩數量的多少選擇讓哪個同學去參加比賽。事實證明學生能夠根據生活實際,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做

四、修改建議

1、在導入部分對統計表的分析中,教師就問學生氣温升得最快的是幾時到幾時,導向性太強,雖然學生在對統計表的觀察中不易想到這點,但可通過對統計圖的分析中與統計表做比較得出結論。教師不宜操之過急,使學生的獨立自主性得不到充分體現。

2、在導入中可以同時出現統計表和折線統計圖,讓學生自己進行對比,發現各自特點,比較異同,教師再適時點撥。讓學生充分體現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

3、在鞏固中,可以讓學生先思考完成本題需要畫一些什麼,標註一些什麼,然後發給學生一張操作紙,提供網格,縱軸橫軸做好必要的標註。或者可以在標註上空出一兩個讓學生填空。

《統計》評課稿 4

王老師這堂課教學設計非常清晰,各知識點分析到位,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是一堂非常不錯的複習課。

下面就這節課來談談我的看法:

1、導入直截了當

王老師從學生感興趣的長跑成績引入統計上的幾個概念:樣本,眾數,中位數,總體,導入開門見山,並把複習的主動性給了學生,起到很好的複習效果

2、設計思路清晰

從長跑成績到具體的練習,學生的解答,教師的講解,而且能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3、注重數學思想的培養

能有效的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問題。能教學生扇形,柱形圖去預測統計學上的整體的趨勢,如何處理數學上數據

《統計》評課稿 5

統計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很廣,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單式統計表的基礎上,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教學中五山國小的季老師着眼於從學生的現實生活,選取學生身邊的熟悉事例,本着數學生活化的新課程理念,抓住單式統計表和複式統計表的聯繫與區別,進行教學。

首先蒐集參加各種樂器的男女生人數,製成的.四張單式統計表,通過分層次的幾個問題的回答,讓學生產生需求:有些問題不能從單個的表中直接找到所需的信息。因此,很自然的,學生產生了將幾張表格疊加在一起的認知,在課中,學生們慢慢一步步完善着自己的設計,簡化自己的統計表,根據需求設計出了表頭,成功從單式統計表組合成複式統計表。活動中,學生經歷知識,體驗知識,把新知識納入原有認識結構中,成為有效知識,教師的“教”變為“引”,學生的“學”變為“探”,學生們經過討論並組合成複式統計表,完成複式統計表表頭的理解這一步驟。

在整節課,季老師用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展開思維:從這樣設計統計表,你認為怎麼樣?你有什麼建議?還有什麼問題?怎樣能使表格變短,而又統計全面?讓學生按照想出來的辦法去統計,這樣統計的過程是學生親身經歷的,他們在這些思維的碰撞中發展了思維。教學中,在學生體會了複式統計表的優點後,季老師還分組合作,讓學生統計小組內每位學生參加興趣班的情況,學生在經歷蒐集信息、整理信息、製作統計表、分析表格的一系列過程中,真切體會到學有所用。

在聽課的過程中,我就在思考,課堂上老師可不可以放手,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自行創造複式統計表,在每次展示學生作品之後,讓學生自己比較體會別人的設計優處,再在此基礎上進行二次、三次乃至更多次的修改、創造,最終完成複式統計表。這樣的放手會花費很多的時間,但學生是否可以獲得更多書本以外的收穫。

以上是我聽課之後的粗淺想法,還請多多批評指正。

《統計》評課稿 6

黃老師執教的《簡單的數據整理與統計》這節課,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參與。教師基本功紮實,調控課堂能力非常強,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本節課裏,創設了三個非常新穎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非常有新意。一是“動物聯歡會”,通過“怎樣知道每種動物各有多少隻?”這個問題,讓學生體驗統計數據的必要性,並通過討論得出小組分工合作,用“正”字記錄的方法來統計數據,並製作成統計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體驗到統計的必要性。第二個情境是“小明的奶奶向校長投訴小明寫作業用了90分鐘”,通過“校長應該怎麼做?”而引出調查記錄的數據;通過“奶奶眼睛看花了,怎麼辦?”引出需要整理數據而製作統計表;通過“看到統計表,校長會對奶奶怎樣講?”引導學生從統計表中去獲取有用的信息。第三個情境是“四(3)班體育節所得獎券”統計表,通過“如果明年參加體育節,你能給什麼建議?”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統計表的數據。在整個過程中,老師通過情境問題引路,調動學生的思維,並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充分體驗到數據整理與統計的'必要性、學會數據整理統計的方法、以及分析統計表獲取信息。

但也提出兩點思考僅供參考。

一是內容選擇和教學目標的確立是否妥當?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過程,培養學生如何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的意識和能力。但三年級以前學生已經達到了這個教學目標,並且不僅僅學習了數據的整理與統計,而且已經學習了統計表、象形統計圖、條形統計圖(1格代表1個單位)。本學期是在數據整理與統計的基礎上,重點學習製作1格表示幾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

二是學生的思維到底該開放到什麼程度?“看到統計表,校長會對奶奶怎樣講?”這個設問的意圖是讓學生學會分析統計表,獲取信息。但是學生的思維卻走到了“小明上課不認真聽講寫作業玩”、“小明寫作業不專心”、“小明是因為幫老師做事情去了”、“小明是因為接電話去了”、“小明可能是做家務去了”……。學生的思維已經遠離教學目標,這時教師該怎樣引導?還有部分評委認為,課堂的容量和密度還可提高;中後段教學過程離題,本節課應屬教法、學法課;在引導學生回答時,教師沒能及時引導到數學問題中來。

《統計》評課稿 7

各位老師:

下午好!我是xx二附的柳xx。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了陸娟老師給我們帶來的三年級的《統計——平均數》這一課。陸老師這節課,層次清晰,學習素材貼近兒童的生活,很好地體現了教者對新課程下新課堂的追求。課堂中,教者不僅讓學生獲得了對知識的理解,更有方法的引導,思想的啟迪,文化的浸潤。

因為時間關係,我想從兩方面談談自己對這節課的解讀——

一、作為統計學意義的平均數教學

平均數是“統計與概率”領域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多年以前,“平均數”的教學思路,是以建立“平均數=總數÷總份數”這樣的算法模型為教學主線,作為一種類型的應用題來進行教學,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逐漸瞭解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當下,新教材中卻是把平均數作為統計教學的一部分,與中位數,眾數,一起都作為分析一組數據的一個統計量。

在今天的課上,我們看到陸娟老師正是以平均數的統計學意義為主線,讓學生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和價值。

記得上海教育學院的曹培英老師曾呼籲:讓平均數恢復統計的本來面目。他指出,現在的平均數教學有一個問題:學平均數時沒有統計圖,讀圖分析數據時,想不到平均數。如何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呢?

陸娟老師這一點意識非常強,她在引入平均數時,讓學生去讀圖:從這兩張統計圖中你知道些什麼?學生説到,最多的套幾個,最少的套幾個,誰和誰一樣多,這都是在進行數據的分析,進而提出:“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從統計學的意義來引出平均數。

“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又將一個生活問題轉化為根據“平均數”來評判的這樣一個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受到平均數產生的需要,為下面的探索活動提供了動力,明確了方向。這一問題的拋出既是學生感興趣的,又在學生中產生了爭議,是一種認知衝突情境:人數相等時可以比總數,人數不相等,比總數不公平,這就迫使學生主動尋求新的平衡,激發探究的慾望,促進認知的發展。主動建構的過程中學生們不斷在調整認識問題角度,形成思維火花的碰撞以及情感的交流與融合。套圈比賽的情境意在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當比總數不公平時需要比平均數,簡單的遊戲藴涵深刻的.道理,平均數的產生水到渠成。

二、抓住平均數的特徵讓學生感悟平均數的意義

理解平均數有三個角度:算法理解、概念理解、統計理解。對於統計教學,概念理解和統計理解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正是教材調整的意圖所在。陸娟老師在今天的課上也非常注重學生對平均數的概念理解。具體體現在:

(1)平均數是藉助平均分的意義得到的,平均分既是學生學習的一個基礎,同時,又會給學生學習平均數帶來負干擾,因為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它的概念與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並不一樣。課上,陸老師演示那條代表平均數的紅線,追問,是不是每個人都套中7個,正是此意:平均數並不是將所有的數據都變得相等了。“對平均數6,你是怎樣理解的?”孩子們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用自己質樸而稚嫩的語言道出了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感悟着平均數是一組數據上下波動的平衡點。

(2)通過算幾組數的平均數,比較觀察後,體驗平均數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

(3)平均數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但它反映的只是一般情況,並不能反映出某種特殊情況。如,課上身高140釐米以下兒童半價的問題,河水平均水深的問題,在生活問題中讓學生體驗平均數的價值,也是再次滲透其虛擬性特徵。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聽課過程中,當陸老師出示那幾組數求平均數時,我就在想,如果在原來的一組數中,增加一個數,或減少一個數,或改變一個數,讓學生再去算平均數,該多好呢。學生在計算後會發現,其中的一個數變了,平均數都會變,這是平均數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它的敏感性。到了六年級教學中位數,眾數時我們就會知道,正是因為平均數的敏感,易受極端值的影響,所以把中位數、眾數作為平均數的補充,都作為刻畫一組數據集中情況的統計量。當然,平均數仍然是最重要的統計量。

第二個,在引出平均數之前的遊戲操作,其實是求平均數的算法,是不是放在意義之後,更合適呢?

另外,在體驗平均數的意義上,我曾經看到一個例子:利用節約用水信息深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首先提出我國為什麼要節約用水,引發學生思考,然後出示我國的淡水資源情況,28000億立方米,很多,居世界第四位。最後出示我國的人均水資源情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在水資源這個問題上,光看總量不能説明問題,還要看人均水資源,從而體會了平均數的意義。

以上,只是個人一點不成熟的看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統計》評課稿 8

二年級的《統計》是在一年級學習了簡單的統計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體驗隨機出現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和方法,掌握隨機出現的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方法,認識1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和統計表,根據統計圖表回答簡單的問題。聽了朱老師的課,由充的感到朱老師的基本功紮實以及對小朋友的心理特徵掌握透徹。

教學例1時,朱老師先用小朋友喜歡的小動物引入,引起小朋友們的興趣,請小朋友統計各有多少小動物。在小朋友遇到困難時,讓小朋友們先説一説:你準備用什麼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小朋友自己想出了可以小組合作,每人記一種小動物。讓小朋友們自己提出要小組合作,體會小組合作的好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導作用。然後朱老師再引導小朋友看例1的統計圖,朱老師在這個環節分析得特別仔細,事物的名稱、數據的範圍、單位名稱等一一向小朋友們明確、示範、強調。最後朱老師再説明:有時由於數據較大,在畫統計圖時為了方便,可以用1格表示2個或者更大的數。然後讓小朋友把統計的`數據在統計圖中塗上色表示出來,並回答一些問題。這些都很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小朋友輕易地就學會了。

一點建議:

1、在複習部分應該重點強調的“正”字收集法上課時漏悼了,這是本節課的最大失誤,這個環節是“統計”數據的基礎,應該要求每個小朋友都要掌握,這是數據準確的基礎。

2、整節課小朋友合作交流太少,多是朱老師引導小朋友説。交流是小朋友的天性,小朋友都願意把自己知道的與別人一起分享。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朱老師應多設計讓學生通過相互合作來共同解決問題。小組合作時,既要求小朋友積極參與活動,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又要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通過比較得到最佳方案。

《統計》評課稿 9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收集、整理數據,在填一填、塗一塗的實踐過程中,發現和解決“以1當2”的問題。

這節課的設計突出了“統計”實踐性比較強的特點,為學生設置了有趣的童話的具有探索性的學習活動。聽了霍老師的課,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學習的,下面就談談個人的一些收穫:

1、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課始,教師以親切的談話引入了新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由神祕的禮物引出國慶聯歡會創設了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活動開始就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接着,讓學生看動物的出場去統計幾種動物的數量。學生情緒高漲,然後,藉助學生看到的動物展開收集整理數據活動,使每個學生都主動、認真地記錄統計數據,體會數據的收集過程。

2、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在探索新知識中採用了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例如統計圖的方式,先讓學生試着塗一塗,在嘗試中發現問題:格子不夠,讓學生髮現問題。每個學生思考着解決的方法:接着向上塗,並排塗,一格表示2只等等,在這個基礎上總結出用一格表示2只。之後,每個學生完成統計圖,並展示自己的作品。學生經歷了發現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主動獲取新知識的實踐過程。學習活動的設計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的基本理念。

3、緊密聯繫實際,創設良好情景,豐富學習資源

但一節好的課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以下就是對霍老師的一點商討的地方:

1、動物出來收集用的時間多了,能否讓動物出場交替出或分小組統計每種動物的只數。

2、在講一個格表示2個單位時,讓學生討論怎麼辦,不要只是老師講,有點講得多,留學生思考就更加好了。

3、出示統計圖評講時,老師在黑板講就不要在課件裏再講一次了。

《統計》評課稿 10

統計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研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統計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方法。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説,這節《統計》課,主要是在於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學會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進行統計,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彭老師採用學生所熟悉的'材料,創設大象過生日的情境,並讓整個情境貫穿於課的始終,“生日”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又利用動物動畫的形式,容易吸引一年級的孩子,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他們帶着強烈的好奇心,很快地進入新知的探求過程。

小組合作學習落到了實處,在進行“喜歡吃什麼水果”的統計時,教師提出問題後,先讓學生獨立地想一想,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調查同學們最喜歡吃什麼水果後,再組織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調查與統計,然後讓學生彙報調查與統計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側重對小組成員進行明確的分工,對操作程序進行指導,先做什麼,再做什麼,組織活動活而不亂,小組合作學習有聲有色。

整節課,彭老師親切、平易近人,並時常以微笑鼓勵孩子,學生課堂上的思路清晰,同時時刻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讓活動富有童真童趣,讓學生是在快樂的學習,在學生的全體參與中學到了所要掌握的知識。

一點商洽:如何合理引導一年級學生回答問題還需作一些探究。

《統計》評課稿 11

王老師的這節《統計複習》課,生動自然。王老師課堂的駕馭能力很強。首先,她讓學生自己翻開考試説明,看會考的各級要求與目標。直截了當。從考試説明的'要求與知識框架來引出統計複習的知識點,依次複習了樣本、總體、個體、樣本容量的概念等,以及五個統計量的運用。

總體上,課堂很活躍,思路很清晰,也契合生活實際,值得我學習!既有教學知識點的思維導圖,又有教育激勵的意義。起初讓學生小組發言,以開火車的形式,説出自己的體育長跑得分,銜接自然。這讓大部分同學參與其中,激發學習興趣。在簡單的知識點整理中,通過習題,學生大膽發言,清晰統計中抽樣調查的四個相關概念,也很自然地引出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概念特點以及應用。從5-6個小練習中依次展示了各類統計圖的特點,還有方差、標準差等離散量。其中還涉及了原作業本上的一道習題。遺憾的是,如果能夠做些改編與變式,應該更有意義。而不是重新再解一遍原題。個人想法:換成糾錯改錯題,考察方差反應的整齊度、穩定度、波動情況。

《統計》評課稿 12

今天聽了吳老師的一節數學課《折線統計圖》,本課是在學習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來學習折線統計圖的優點、特點和製作方法。整節課看下來,覺得吳老師的教學設計過程明確,教態從容不迫,很親切自然,讓孩子能夠很順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課堂的學習氣氛之中。在引入階段時引用了學生熟悉的條形統計圖,接着通過手的比劃再引出本課要學習的《折線統計圖》,過渡的很自然,有層次。有幾點值的我學習:

1、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現在我們的數學已經越來越接近我們的日常生活,本節課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李老師把生活中的'數學有效地引入教學設計中。在課上列舉的數張折線統計圖都是來源於我們的生活,這些生活中的學習素材是學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也是對他們的生活有意思的。所以學習起來很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與熱情,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於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是在數學與生活中架起一座橋樑。

2、注重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課程標準》中要求使學生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推斷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吳老師在學生解讀完温度變化的統計圖後,請學生預測20時的氣温並讓學生闡明預測的理由。從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

3、注重了新舊知識的遷移和對比。

知識的遷移也叫學習的遷移,心理學上把已獲得得知識、情感和態度對後續學習活動的影響稱為學習遷移。本節課注重了新舊知識的聯繫和遷移,把學過的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異同?使學生在比較中認識了折線統計圖,學會讀折線統計圖,明確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在認識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把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進行對比,在觀察、比較中,體會到了折線統計圖的優勢:不僅能清楚地反映數據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數據增減變化地情況,培養了學生地統計意識。

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1、學生“悟”的太少,自主性體現不足。本節課教師引導的多,不敢放手。統計圖的優點應是學生在讀圖、比較中感悟到的,而不是老師硬生生強加給的。在學生細讀第一幅折線統計圖時老師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對摺線統計圖能直觀地看出數據的增減變化這一特點體會不夠。

2、讀圖時缺少整體性的指導。在練習中老師只注重於問題的解決而忽略了統計的意義,在學生完成問題後應從統計圖的整體來感知事件的變化,體現出統計給我們帶來的作用。

3、根據折線統計圖提出問題的要求在本節課的過程中似乎體現的不夠明確,大多還是學生根據統計圖説出結論,並沒有提出什麼問題。

《統計》評課稿 13

一、抓準學生的學習起點,有效設計教學。

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説過:如果我不得不將教育心理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説,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作為成長中的學生,他們所經歷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主動探索,自主構建,不斷完善與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已有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和對社會的理解等因素將會影響學習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的起點,並據此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胡老師設計的幾個教學環節都體現了這種生本理念。

1、課始,胡老師從舊知入手,出示一幅張明7---15歲身高情況統計表,問“從這個表中你知道了什麼信息?”讓學生在讀圖中喚起對摺線統計圖的記憶,隨後出示同年齡男生的平均身高的折線統計圖,追問:“有什麼辦法讓我們一眼看出幾歲時張明和同齡男身身高相差最多?”由此產生了畫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需求,並順利過渡到對複式折線統計圖認識的教學。

2、改變原有先認後畫的順序,而是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畫出折線統計圖。並在交流反饋中初步構建完整的複式折線統計圖。接着,胡老師又安排了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使學生緊抓它的主要特徵:點和線,學會正確讀圖。

二、注重知識的對比認識,環環相扣,紮實有效。

我們知道,對比,就是運用對照的手段確定事物異同關係的思維過程,對比教學就是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對比類推、舉一反三。具體而言,對比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學中將一些具有某種聯繫和區別的教學內容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處,使學生在明確了一個內容之後能夠自然地聯想到另一個內容,並能自行理解和掌握,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本節課中,胡老師進行了2次的對比。

1、單、複式折線統計圖對比,使學生在比較辨別中二次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

2、選擇用哪種統計圖更合理,這是學生對兩種統計圖區別認識的一個練習鞏固,以此深化學生對複式折線統計圖應用範圍的認識。

通過對比,不僅可以將新舊知識、事物關係溝通組織起來,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還能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和秩序,是一種非常適合學生汲取知識的學習方法。對比教學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在面對新知識的學習時,有效擺脱陌生感,迅速找到輕鬆入門的途徑,增加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優化學習效果。

《統計》評課稿 14

《統計》是一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統計知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新課標把統計知識作為國小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特別強調讓學生體會統計的過程,和對統計結果進行簡單分析,以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中體會統計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大綱提到,使學生具備一些統計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知識,具備一定的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根據數據進行合理的推斷,並進行交流的能力,是國小階段統計的主要目標。這節《統計》課作為一年級的.第一冊內容,是學生第一次學習關於統計的內容。今天聽了徐惠娟老師的這節《統計》課,我感慨良多,下面談談我的見解:

一、本節課有幾個亮點:

1、情境創設緊貼學生生活。教師從大象伯伯過生日開始,到生活中你最愛吃的水果,然後到你喜歡的動漫形象有哪些,無不從小孩感知的身邊形象開始,活潑生動。課堂有個性。教師從本身的特長開始,充分地使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使生生與師生互動起來。

2、教學流程合理,銜接自然,從情景的創設到引入新課,到新授,最後到練習,步步進行,井然有序。

二、本人的一些淺見:

1、統計方法的感悟不夠充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統計方法擺出象形圖統計,來表示統計的結果。而本節課中這個方法老師説的比較多,學生缺乏充分觀察、思考、感悟,缺乏思維的碰撞,新知的傳授也缺乏層次,所以,學生在接下來的練習中,我行我素,以前怎麼擺,學完方法後還怎麼擺。究竟這節課讓學生學到什麼呢?目標不鮮明,教到新知時,教師只是膚淺拉過,連最重要的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都沒有訓練。

2、老師要求不明確,學生操作起來心存迷茫。

3、有了需求,才會產生統計慾望,而本節課學生沒有統計的慾望,所以所以不知從何入手。

標籤: 評課 精選 統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71nly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