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論文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論文

導語:一堂好課,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精心設計,每一句語言都需要細心推敲。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論文文章,歡迎大家閲讀參考!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論文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論文1

摘 要:通過列舉三種不同類型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過渡形式,充分説明教師設計有效的環節過渡形式,能夠引導學生有效思維,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新知,掌握新知。

關鍵詞:國小;數學課堂;過渡

過渡,是指事物由一個階段逐漸發展並轉入另一個階段。課堂教學中的過渡,即指教學過程中各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銜接。也就是當教學完上一環節後,怎樣才能合理、有效地進入下一環節的教學,讓兩個環節之間合理緊湊,學生能輕鬆自如地從前一個知識點進入到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如果教師不太注重教學環節間的過渡,那就可能使某些環節與環節間的轉換太突然,令人感覺生硬彆扭。特別是學生的思維還停留在前一個知識點上,教師就已經進入下一個知識點的教學,這樣就不太利於學生的有效學習。而一節過渡自然又精彩的課,就像一篇優美的文章,如行雲流水般流暢自如,偶爾又跌宕起伏,不但能時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的思維跟隨教師的引導前行,也能讓聽課者感覺整節課自然流暢,一氣呵成。

過渡,也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技巧,需要每一位教師精心設計,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授課得心應手,清晰自然。那麼,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怎樣設計好各環節間的過渡呢?以下是本人從自身課堂教學實踐中總結的幾種常用也比較有效的過渡方法。

一、巧用教學語言,過渡流暢自然

教學語言是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進行交流的主要工具,是雙方傳遞信息的必備手段。教學中,情境的設置、知識的傳遞、師生的交流、學生的反饋等都必須依據教學語言。教師教學語言運用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馬卡連柯也曾説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這足以説明,教學語言的重要性。

一堂好課,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精心設計,每一句語言都需要細心推敲。我們在進行教學環節轉換的時候,同樣可以利用巧妙的教學語言,進行點撥、啟發、引導,讓學生能夠順利地從一個知識環節過渡到下一個知識環節的學習。其實,學生都是很聰明的,遇到難題的時候,教師一句簡單的提醒,都會給他們無窮的靈感,幫助他們找到那把解開疑惑的鑰匙。當然,在設計過渡語言時,特別要注意語言的針對性、啟發性和激勵性。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乘法分配律”時,當教學完例1後,學生將兩道算式寫成一個等式:(65+45)×5=65×5+45×5,並照樣子寫出了幾個這樣的等式,如(3+6)×8=3×8+6×8,(16+36)×7=16×7+36×7等。

師:你能根據等式中的規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這個規律表示出來嗎?可以採用語言、文字或圖畫等方法來表達。

學生表述自己的方法:

①(甲數+乙數)×丙數=甲數×丙數+乙數×丙數

②(○+△)×□=○×□+△×□

③一個數加另一個數的和乘以第三個數等於一個數乘第三個數加另一個數乘第三個數。

……

從幾位學生回答中發現,用文字和圖畫表達的形式比較多,而用字母a、b、c來表達的卻沒有。因為還沒有學習過用字母來表示數,學生想不到也是意料之中,這時教師就要利用啟發性的語言引導學生想到還可以利用字母來表達這樣的等式,繼而進行規律的字母簡寫學習。

師:同學們真不錯,想到那麼多表達規律的方法。不過,這裏邊有的等式只有我們中國的小朋友才能看懂,你能想個辦法,讓外國的小朋友也能看懂咱們這個等式嗎?

幾位學生舉手了。

生:(a+b)×c=a×c+b×c

師:説得真好,我們還可以用字母a、b、c來表達這個規律,這樣,外國的小朋友也能讀懂啦。

由於用字母表示數學生還沒有學過,因此一開始的時候,學生都沒能想到用字母來表示,只是習慣性地用自己比較習慣的方法,甲數、乙數、一個數、另一個數或是○、△這些比較常見的符號。而當老師説到“外國的小朋友”,有的學生馬上反應到英語,於是字母a、b、c便從腦海中跳了出來,一種新的表示方法又浮出水面,下一環節的教學也順利開啟。

二、突破一般設計,過渡精彩閃亮

突破一般設計主要是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採用一些能夠優於常規設計的教學環節,使得教學過程更新穎、更流暢、更精緻,學生也學得更加深刻。這是一種比較靈活多樣,同時也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的過渡方式。與常規的教學方式相比,這樣的教學方式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活躍思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課堂教學效果也更加出色。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射線、直線和角”時,當在線段的基礎上教學完射線和直線的兩個概念後,接下來要教學的就是比較線段、射線和直線三者的區別。一般的設計就是讓學生小組討論,再進行交流,讓學生説一説三者的區別,這樣的過渡方式雖然可行,但形式上過於簡單,也無新意,我在處理這兩個環節之間的過渡是這樣設計的。

師:認識了線段的兩個新朋友——射線和直線,下面它們要和大家一起玩個遊戲。

課件出示:猜猜我是誰?(玩遊戲了,學生都非常興奮。)

課件依次出示三個謎語:

有始無終 ( )

無始無終 ( )

有始有終 ( )

學生根據先後出示的謎語依次猜出謎底,並説説為什麼這樣猜,教師依次結合學生回答出示三種線的名稱和特徵:

射線一個端點 無限長

直線沒有端點 無限長

線段兩個端點 有限長

師:這三個謎語剛好説明了這三種線各自的不同點,那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呢?

生:它們都是直的。

教師順勢將表格出示完整。

師:現在同學們能把它們分清楚了嗎?我們來試一試吧。

繼而進行線段、射線和直線的圖形判斷練習。

相對而言,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改變以往單一乏味的教學方式,而採取猜謎遊戲的教學形式,將區別藴於謎語之中,學生在猜謎的過程中便掌握了三者的區別。教學形式新穎活潑,不但牢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學生在主動思維的過程中,掌握了線段、射線和直線的特徵,學生學得輕鬆、有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自己設計出突破一般教學形式的環節進行教學過渡,而且設計得合理、有效、精彩,那必定會是一節課的亮點。

三、智用即時練習,過渡靈活有效

課堂上的即時性鞏固練習也是教學中的一種常用形式,即當教學完某一知識點後,先進行知識點的即時訓練,再進入下一知識點的'教學。此時,我們就可以利用一些經過獨特設計的練習題來進行教學環節間的過渡,這樣的過渡形式,操作簡便,層次清晰,環節相扣,過渡分明。教師只要利用一道練習題,一方面對前一個知識點進行練習鞏固,另一方面利用題目本身藴含的知識進入到下一個知識點的教學。當然,並不是每一道題目都有這樣的作用,而是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認識分數”時,在知識點“認識二分之一”和“認識幾分之一”的轉換時,就是利用一道精心設計的練習題來過渡的。

當學生認識了1/2,並通過一張長方形紙來折一折、塗一塗1/2,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掌握了1/2,接下來是認識幾分之一的教學,我在教學過程中是這樣設計的。

師:老師這還有一些圖形,你覺得塗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嗎?

課件出示練習題:

當題目出示後,學生很快就找到了第2個圖形和第3個圖形能用1/2來表示。

師:第1個圖形為什麼不能?(學生答沒有平均分。)

第4個呢?(學生答平均分成的是4份。)

師:那第4個圖形可以用哪個分數來表示呢?

生:1/4。

師:除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你還想認識幾分之一呢?

學生舉例。

這一道練習題的設計,不但為上一環節學習的二分之一進行了知識性鞏固,而且充分利用第4個圖形的判斷開啟了下一知識的教學,即幾分之一。教學過程清晰自然,學生也逐漸從對二分之一的認識轉向對幾分之一的認識。

這種通過練習題的方式來進行知識點的過渡,在我們日常的課堂教學中還是能夠普遍運用的。運用時主要把握一個關鍵,那就是設計的題目必須藴含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對前一個知識點的鞏固,另一個層次是能引導學生在思索中進入下一個知識點的教學。

課堂教學中的過渡是一個比較靈活的環節,對於一些常態的教學,我們可以欲先設計,精心策劃,這樣不但能使教學順利進行,也能為我們的課堂增光添彩。當然有的時候,比如遇到一些未曾預料的情況,那就需要我們根據教學實際隨機應變了。

參考文獻:

[1]鄧濤。高效課堂的引導藝術[M]。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2]余文森。名師怎樣觀察課堂[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論文2

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統一體。我們應該處理好預設和生成之間的關係,在充分預設的基礎上追求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近幾年的課堂實踐中,我認識到: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在創造性學習的過程中,問題解決的過程學生可以感知和體驗,從而生成自己的知識。下面是《7 的乘法口訣》一課的兩個教學片斷,在此進行對比和探討。

一、片斷A

1. 課件演示:七個△拼成了一個小帆船。

師:觀察畫面,擺一隻船用了幾個△?生:擺一隻船用了7 個△。師:如果擺2 只、3 只……7 只小船,各需要多少個△?請填在表格裏。

2. 學生填寫表格、彙報反饋

師:你是怎樣填寫表格的?生:擺一隻小船需要7 個△,擺2 只小船需要14 個△……擺7 個小船需要49 個△。(教師完成表格板書)師:表格中的28 你是怎樣算出來的?生1:我是這樣算的:前一格中3 個7 相加是21,所以21+7=28。生2(興奮)喊:我知道,四七二十八,所以填28。師(有些不自然):你很聰明。(意思是我還沒教口訣,你怎麼就説出來了!)生3:7+7+7+7=28。

二、片斷B

1. 情境創設

今天,數學王國舉行了乘法發口訣擂台比賽,你想參加嗎?

師:比賽的第一關,就是讓學生用口訣填空。三五( ),二五( ),二四( ),四五( )……生口答完成填空。師:我們已經認識了乘法口訣王國裏的一部分朋友,今天,我們繼續來結交一些新朋友:7 的乘法口訣。(板書)生:老師,我來背給你聽,一七得七,二七十四……(會的學生也跟着背)師:小朋友們真聰明,有的同學已經會背7 的乘法口訣,還有一部分學不會或者還不熟練,怎麼辦呢?生:我會,我來教他們。師:好,同學之間就應該互幫互助!但我們教乘法口訣不能只把口訣告訴他們,還得讓他們明白這些口訣是怎麼來的,是嗎?

現在,給大家時間準備一下,想一想應該怎樣幫助這些同學來認識7 的乘法口訣呢?

2. 學生分組活動,準備教口訣的材料,彙報交流

師:你是怎樣教7 的乘法口訣的?生:老師,我是這樣教的,1 個7 是7,2 個7 是7+7=14,3 個7 是7+7+7=21……然後再編寫7 的乘法口訣: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七七四十九。生2:我是通過課本上的填表格的方法來教的……生3:我是自己畫圖來教的……

三、反思

片斷A 中的教師,其教學方案是建立在學生零認知的基礎上,教學進程基本上是按他的思路進行的。當那句口訣——四七二十八出現在教師預想之外時,便被教師一句的“你很聰明”打入了“冷宮”。擺平了預設道路上的障礙後,教師便按自己的思路,一帆風順地把教學進行下去。這樣的教學,學生只能按預設的軌道行走,不允許有任何“出軌”的行為,課堂機械、沉悶,缺乏生氣和樂趣。

在片斷B 中,對於一些學生已經會背乘法口訣的這個問題,教師沒有刻意地迴避,而是順應孩子的知識起點,靈活地進行了教學調整,讓會的同學想辦法來教那些不會的同學。這樣,學生的能力得到了肯定,自身掌握的知識老師也有了瞭解。接着,學生經過一定時間的準備,有的畫圖,有的利用連加算式,有的通過填寫表格來乘法口訣……活動中,學生對7 的乘法口訣有了深刻理解,而且積極的學習情感也生成了。學習過程中,生生相互合作、啟發,生成一個個活生生的教學資源,課堂教學也呈現了動態生成的質感。

四、探討

在教學過程中,作為一名教師,其所預設的目標應該具有開放性、靈活性,並具有彈性。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要十分重視動態生成,而超越預定的目標是最理想的了。

1. 充分預設是課堂精彩生成的前提

為了教而寫教案的陳舊觀念必須改變,教師的主要心血應放在預案的設計上。教師要多方面預測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應對方法要周全。如片斷B 中,當教師還沒教,已經有學生會背口訣這種情況出現時,教師就因勢利導,讓已經會的學生想辦法來教不會的學生。回想起來,教學之所以成功進行,效果之所以良好,課前充分預設起了主要作用。

2. 尊重學生自主性是課堂精彩生成的保證

放任自流,當然不是自主。自主,也是在教師有組織、有計劃地指導之下。學生有了自主探究的時空,才能最大限度地開發自身的潛能,張揚自己的個性,培育自己的創新意識。如在學生想辦法教學7 的乘法口訣過程中,先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己去自主地想辦法,有了這個自主,學生才能獲得豐富的體驗感受,才有了教學口訣時那些真實生動的想法和説法。

3. 有選擇地關注生成是課堂精彩生成的關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所選擇,應只關注有效的生成。如片斷B 中,教師靈活駕馭教學過程,有選擇地選取了有效的生成性資源,並且充分利用了這一精彩的生成。這樣的生成,對學生思維發展十分有利,教師應該重點予以關注,使課堂的有效性得到充分體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dwowr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