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集合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集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評課稿,所謂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並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為作出正確的解釋。那麼問題來了,評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集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集合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集合1

一、同課

本課的教學內容相同,《倒數的認識》是對前面所學的《分數乘法》的回顧,也是後面學習《分數除法》的基礎,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本課中,兩位老師都從分數乘法切入,引導出倒數的意義,再根據分數的意義引導出求倒數的方法和相應的一些練習,從本質上來講,都體現了《倒數的認識》一課的學習目標,達到了一定的教學目的。

二、異構

異構是“同課異構”活動的關鍵所在。本課中,兩位老師在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處理上略有不同。

張煒芳老師從談話“互為朋友”出發,解釋了“互為”這一關鍵詞的意思,再從哪兩個數的乘積是“1”的練習出發,相引得出倒數的意義,然後深入理解定義中的關鍵詞,幫助學生理解定義,接着根據“倒”字,讓學生觀察組成倒數的兩個數的形式上的關係,引導出求倒數的方法,最後根據倒數的意義作一些鞏固練習,並拓展到分數除法,為接下來學習分數除法作鋪墊。上課環節環環相扣,新知的形成順理成章,沒有人為雕飾的感覺。

張天一老師從兒歌《找朋友》出發,解釋“互為”的意思,並從漢字遊戲中讓學生觀察出“倒”的現象,並把它延伸到數學中,引出今天研究的'話題,接着用比賽的形式讓學生注意到乘積是“1”的兩個數,然後揭示課題,根據在比賽中看出的計算簡單的原因,得出求分數的倒數的方法,最後在倒數的認識的基礎上,作一些相應的練習鞏固新知。從整個流程來看,比張煒芳老師跨的步子要大一些,更放得開一些。最後馬小虎的日記改錯是本課的一大亮點。

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兩堂課,兩位老師給出了不同的教學過程,在組織形式上,也略有不同。這裏指出一些我認為值得商榷的地方,請各位同仁指正。

1、張煒芳老師上課時給出了分數、小數、整數、帶分數等各種數,而張天一老師只給出分數和整數,在本課中,需不需要把各種數都羅列其中?

2、比賽的形式是否合適?我認為,比賽一般都是比速度,體現算法的簡便用。本課中只需要體現乘積是“1”就行,比賽形式起不了作用,當然這只是個人意見。

3、最後拓展到分數除法是否需要?如果需要,達到什麼度合適?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集合2

聽了魏老師的《百分數的認識》一節課,感受很深,受益匪淺。總體感覺整節課教學設計符合生本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利用預習單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班內展示彙報展開教學,使學生經歷了新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引課自然。教師直接揭示課題,引導學生通過預習從哪幾方面來研究百分數,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檢驗了學生的預習情況。

二、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班內彙報操作規範,組內學生髮言時,其他學生認真傾聽,並能做好記錄,學生都能大膽地交流。

三、讓學生蒐集生活中的百分數,培養了學生蒐集數據的能力,讓學生説這些百分數表示的意義,使學生初步理解百分數,同時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

四、教師把教學重點放在理解百分數的意義上,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把百分數放在語言情境中讓學生説自己的理解,教師只做恰當地引導,這裏教師的引導作用體現得非常好,此時再次讓學生舉生活中的百分數的.例子,並且讓學生説百分數所表示的意義,使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了百分數的意義。因此,本環節抓得比較實,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非常到位,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五、練習題的設計有層次,能抓住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易混知識點進行。

六、不足之處:

1、規範班內展示彙報環節,引導學生自然大方地彙報,讓彙報過程再緊湊一些,效果會更好。

2、小組內交流時,學生只是簡單説自己自學的記錄,不會爭辯、反駁。需要教師長時間的指導、培養。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集合3

1.突出概念的本質

“比”與“除法”不是等價概念,顯然文本中描述的:兩個數的比表示兩個數相除,並不是“比”的本質概念。於是,本節課將充分利用學生生活經驗創設配製糖水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和探究的樂趣。學生從三次配製糖水中理解了“比”是兩個量對等關係的記錄,“比”是一種對應。知道了,在比中相應數量的糖只有一個相應數量的水與之對應,破壞了這種對應關係,比值就變了,即糖水的甜蜜度(狀態)也隨之變化。糖水的甜蜜度(狀態)雖然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可以通過可測量的糖和水來記錄的。原本這是一個理解的難點,但因為這是學生所熟悉的情境,他們具備這樣的生活經驗,就能輕鬆地領悟了“比”的內涵。

2.滲透函數的思想

現在學習的“比”是為後面比例的學習作鋪墊,其實更體現了一種函數思想的滲透。以照片引入情境,緊扣“像與不像與何有關”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自主探究發現“長與寬的關係”,進一步理解“比”的本質概念。再通過多次在座標中做照片、找照片的思考與想象,孩子們不僅理解了“比”是一種對應,一種狀態。在他們的頭腦中還能夠清晰地刻畫出兩個變量間的關係,這正是函數作為研究現實世界的一種重要模型。

3.溝通知識間的聯繫

“比”雖然不等同於除法,但它與分數、除法有着密切的聯繫;“比”並非是比多比少,但比中也透露出兩個量相差份數的信息。溝通好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能為今後進一步學習比的知識和靈活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探索研究中,通過按“前後項的`相差數配製糖水”的教學環節,學生並不是簡單地理解“今日之比並非是之前的比多比少”了,他們更加清楚的是兩者之間的區別與關聯,順利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在練習中,充分發揮習題的功能,利用一題多變,激活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散性和創造性。

(1)學生在“判一判”的練習中既鞏固了求比值的方法,也更進一步理解了比的有序性以及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內在聯繫。尤其是通過第6小題的辨析,學生深入理解了比是兩個變量間的對應關係。只要其中一個量發生變化,另一個量也隨之變化,只有確定了其中一個量,另一個量才能被確定。

(2)學生在“找一找”練習中不僅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寫出了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的比,還大膽創造出三個數的比。這樣,培養了學生類推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同時,也拓寬了比的視野。

六年級數學《比認識》評課稿集合4

本節課王xx老師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但是世間事物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下面我就個人觀點説一下這節課中,還有幾個值得商榷的`地方。

1、平板答題的利用

課前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通過錄制的微課進行預習,這節課如用平板答題代替學生彙報環節能更節省時間更高效。

2、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較多

本節課有三處設計了小組交流合作學習的環節,合作學習起到綁帶的作用,學生髮言更充分,但是本課中這樣的環節我認為有些多。

3、小組合作學習後彙報應多些展示彙報小組

當小組合作學習後的彙報環節,一般只有一個小組進行彙報,如再找幾個小組,這樣展示的孩子能多些,並且可以彙報不同驗證方式。

4、教材課上利用率不高

教材在課堂中應充分利用,本節課只在練習畫圓時使用了教材使用率不高,我覺得還可以在概念教學時使用教材。

以上是我粗淺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標籤: 評課 六年級 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evk5m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