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古代名人勤學小故事

古代名人勤學小故事

在學習的道路上,只有不斷的進取,才會獲得成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代名人勤學小故事,歡迎閲讀!

古代名人勤學小故事

一、下帷讀書

【解釋】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形容閉門謝客、專心讀書學習的典故。

【故事】

語出《史記儒林列傳董促舒》:“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於舍園,其精如此。”

【人物】董仲舒漢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學説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採“黃老”等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建立起一個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思想體系,維護了漢武帝的集權統治,為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二、懸樑刺股

【解釋】這個成語由兩個故事組成,形容刻苦學習。後人將這兩個故事合成“懸樑刺股”一句成語,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

【故事】

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髮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樑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髮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

戰國時期的蘇秦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候學問並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沒有人關注,即使有雄心壯志也得不到重用,於是他下定決心發憤圖強努力讀書。由於他經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候就用事先準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人物】蘇秦,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他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佩六國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

孫敬,字文寶,漢朝信都(今冀州市)人,東漢著名政治家,縱橫家。

“縱橫家”往往出現於割據分爭,王權不能穩固統一的年代。縱橫之士智能雙全,不乏仁義之輩,他們以布衣之身庭説諸侯,以三寸之舌退百萬雄師,以縱橫之術解不測之危。他們的風采,令後世之人神往。

三、囊螢映雪

【解釋】囊螢:晉代車胤小時家貧,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映雪:晉代孫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家境貧窮,勤學苦讀。

比喻人勤學好問。

【故事】

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户時,發現窗縫裏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他發現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裏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裏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裏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

【人物】車胤,字武子,南平新洲(今湖南津市)人。東晉大臣,官拜吏部尚書,進爵臨湘侯。為人公正,不畏強權,後為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逼令自殺。

孫康,晉代京兆(今河南洛陽)人,孫秉之子,東晉長沙相孫放之孫。元嘉中為起部郎,遷徵南長史,有集十卷,為孫氏映雪堂始祖。

四、手不釋卷

【解釋】釋:放開;卷:書本。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意思是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故事】

漢光武帝劉秀本是太學生,研習過《尚書》,比較好學,故而行軍打仗之時也不忘學習.他勤於政事,又經常和大臣們講論經典,半夜才睡覺.太子勸他注意身體,他説“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人物】劉秀,漢世祖光武皇帝,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東漢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劉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職,整治官場風氣,優待功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大力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史稱光武中興。

五、晝耕夜誦

【解釋】白天耕種,夜晚讀書。比喻形容抓緊時間學習,讀書勤奮。

【故事】

崔光幼年家貧,嗜書好學,白天耕種,夜晚讀書後為人撰寫書稿,以潤筆之資贍養父母。

【人物】崔光,字長仁,本名孝伯,孝文帝賜名光。清河人(今山東省夏津縣白馬湖鎮崔莊村)。北魏名臣,歷任太子少傅、右光祿大夫,太子太保,死後獲贈太傅,諡號“文宣”。有文集五十餘卷,今已佚。

六、聞雞起舞

【解釋】原意為聽到雞啼就起來舞劍,後來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即時奮起。

【故事】

傳説東晉時期將領祖逖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牀,拔劍練武,刻苦鍛鍊。

【人物】祖逖,字士雅。河北范陽?縣(今河北淶水)人。中國東晉初有志於恢復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將。祖逖所部紀律嚴明,數年間收復黃河以南大片土地,使得石勒不敢南侵,進封鎮西將軍。

劉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人。中國西晉時期名將。漢中山靖王之後,美姿儀,弱冠以文采征服京都洛陽,“人稱洛中奕奕,慶孫越石”。詩僅存4首,卻與左思齊名。

七、程門立雪

【解釋】舊指學生恭敬受教,現指尊敬師長。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

【故事】

北宋大學問家楊時,在40多歲時與好友遊酢一起去向程頤求教,湊巧趕上程頤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遊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下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遊酢卻還立在雪中,遊酢實在凍得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攔住了。程頤一覺醒來,才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

【人物】楊時,字中立,號龜山,南劍將樂人。北宋哲學家、文學家、官吏。熙寧九年進士,歷官瀏陽、餘杭、蕭山知縣,荊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龍圖閣直學士專事著述講學。先後學於程顥、程頤,同遊酢、呂大臨、謝良佐並稱程門四大弟子。晚年隱居龜山,學者稱龜山先生。

程顥、程頤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被世人稱為“二程夫子”。

八、焚膏繼晷

【解釋】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學習、工作等。

【故事】

韓愈是唐代著名文人,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負與長才。他在年少時便中進士第,但因個性不適官場,一輩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頗有失志之感,《進學解》這篇作品就是在這樣的心情下寫成。

《進學解》中,國子先生(韓愈自稱)訓誨他的學生要勤奮學習,才能有成就。學生質疑他精通六藝,每天仍是手不釋卷,連夜晚都點燈接着白天來讀書。結果卻遭當權者排擠,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

韓愈藉老師與學生之口,一方面譏諷為政者不能善用人才,一方面也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失落。

【人物】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人稱“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韓愈雖一度如“國子先生”因議事被貶,但晚年官至吏部侍郎,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九、圓木警枕

【解釋】用圓木做枕頭,睡着時容易驚醒。形容刻苦自勉。

【故事】

司馬光從小到老,一直堅持不懈地學習,做官之後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圖書和卧具,再沒有其他珍貴的擺設。卧具很簡單:一架木板牀,一條粗布被子,一個圓木枕頭。為什麼要用圓木枕頭呢?説來很有意思,當讀書太睏倦的時候,一睡就是一大覺。圓木枕頭放到硬梆梆的木板牀上,極容易滾動。只要稍微動一下,它就滾走了。頭跌在木板牀上,“咚”的一聲,他驚醒了就會立刻爬起來讀書。司馬光給這個圓木枕頭起了個名字叫:“警枕。”

【人物】司馬温公:即司馬光,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温國公,諡文正,為人温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十、韋編三絕

【解釋】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故事】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着,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閲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説:“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人物】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作為開篇人物,當之無愧。

標籤: 勤學 名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ld5j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