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地理評課稿15篇【精選】

地理評課稿15篇【精選】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於信息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應該怎麼寫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地理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理評課稿15篇【精選】

地理評課稿1

區中國小銜接活動,聽了周**老師執教的《地球的自轉》一課,精彩分呈,收穫頗豐,感觸很大。下面我將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來分析這節課。

教師的教

1、教學目標明確,向學生講解地球的自轉以及地球的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通過多媒體、地球儀和手電筒等教學媒體的運用讓學生獲得最直觀的經驗,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老師對整節課的調控得當。例如本節課的開始,老師以問題:古代人如何計時的,引出日晷,又問日晷的指針一天中為何會變,點出太陽的東昇西落,引到地球的自轉。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本節課教學的內容——地球的自轉,恰到好處。當講到晝夜交替現象時,讓學生自己動手演示,把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化,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對於學生不是很清楚的問題不立即講解,而是先讓同學們自己討論,把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

3、教學流程的設計很流暢,老師講解新知識點並不斷的用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有適度的緊張感,對於大部分學生都不明白的問題先討論然後再做講解,發揮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整節課就是在老師講解並提出問題→學生回答或討論→老師點評→講解新知識點並提出問題中度過的,目標明確且整個過程十分流暢。

4、課程的最後,老師給出了遊戲,模擬太陽與地球,通過活動總結本節課的內容,加強了學生的記憶。

學生的學

1、本次課堂學生都很積極,思維很活躍,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積極參與其中。

2、課堂氛圍比較好,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不斷地交流溝通,促進了知識向每個學生的流動。當需要動手演示的時候,同組之間相互協作共同完成提高了同學們的合作能力。

3,在老師反覆的講解和提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產生適度的緊張感有利於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和教學的順利進行。

地理評課稿2

一、教學目標的評價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行動前目標越明確,積極性與主動性就越高,效果也就越明確。

首先,本節堂課首先目標很清晰。其次在目標的內容實施上,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的基本理念,即“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老師是教學的主導”。第三,目標的生成性強。老師能夠按着課前設計好的目標,不斷牽引着學生接近它。整個課堂目標的完成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

二、教學方式的評價

現階段學校明確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關於本節課我主要談談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這兩個方面。

2.1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指較少依賴別人的幫助而自己可以進行有效的學習。它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是在教學條件下的學生的高品質的學習。我認為其主要因素包括: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獨立學習的方法與技能和獨立學習的習慣。

首先,本節公開課課堂問題的價值體現在:問題的存在不僅有必要,而且有一定的梯度性,特別是對於區內國中班民語學生來説,本節的自主學習的答案充分反映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技能方法。

其次,自主貫穿於學習活動始終。

其三,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表現出較強的主動性。

其四,在自主學習中,學生能在學習中挑戰自我,證明自我,獲得真知,享受快樂。尤其是小組展示環節。

2.2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組織下的以共同目標為學習追求,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單位,以合作交流為基本特徵,具有明確個人責任的互助學習活動。本節課在互動方面,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都體現着教與學的.互動,特別是師生方面,教師當“導演”,學生當“演員”。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

三、教學手段的評價

新課程下的地理課很注重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的整合。本節課涉及到國家多,歐洲西部海岸線曲折等信息,建議藉助多媒體手段展示給學生,有利於學生空間概念的形成。

四、課堂小結與作業佈置的評價

因為探究式學習、合作式學習與自主式學習都處於摸索階段,教師如果在課堂結束時能提綱挈領式總結一下,有助於學生及時掌握與課堂所學的鞏固。

關於作業的佈置我認為是可以考慮的,但要注意:

①問題的梯度觀,要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②問題的質量觀,要有針對性

③問題的數量觀,切忌題海戰術

④自主學習下節課的目標與內容。

地理評課稿3

我對高中地理視頻“新興工業區”一節觀摩後的體會與評價

我認為這節課總體上是成功的,比較來講是一節優質課:

一、學生在課堂中的“體驗”味很濃,表現為自主學習的程度比較高、合作的效度比較好、問題探究也有一定的深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能力。

這節課教師受用的是合作學習、角色扮演、假想考察的教學方法,把學生分成8個組,意大利新工業區和美國高新工業區各四個組:政府官員組、企業家組、經濟學家組、媒體記者組並進行角色分配和確認,各組人員任務明確。從視頻是看學生的學習是積極主動的,教師也給學生有較充足的自學時間,學生的自學程度比較高;同時教師的分組是比較合理,學生互賴互動,小組合作學習效度好,從學生代表的.發言和“記者”的提問看學生也有一定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讓學生在“做”、“考察”中完成整個教學過程。但是學生提出的問題並不是很多,説明學生的探究的深度不夠。

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了以“學生髮展為中心”。

課堂上學生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有學生的能力培養,有結合實際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課程也堅持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個人親身經歷,以小組成員的身份參與)、個性化(選擇性)。還有就是這節課教學的結尾是開放的,課在結束時在總結、昇華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對相關內容或問題產生繼續學習的慾望,並使學生在課後主動收集信息、解決問題。

三、課堂上學生基本做到聯繫閲讀、主動問答、自主討論。

我認為沒有閲讀就沒有學習,課堂上學生不僅進行了閲讀,而且是圍繞目標閲讀,通過教師提供的相關知識進行縱橫聯繫、互相貫通,以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同時學生也自主的、積極地提出了問題並回答了問題。因為“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課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討論”,對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辨證思維能力,以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是這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作為“記者”的提問,有一個學生提問了兩次,而且時間比較長,其它同學很少發言,“記者”的任務完成的不好。再就是老師提供的材料,學生的運用也不夠,沒能展示運用結果。同時我也擔心部分同學沒有真正參與,意大利或美國兩部分同學只顧自己完成任務而忽視了向對方學習。

地理評課稿4

《新興工業區》這堂課總體來説是一堂好課,較好的體現了新課改的“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精神,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都有所提高。

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是情境式教學法和探究式教學法得到較好的運用,教學各個環節都處理的.較好。

導入環節具有承上啟下、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課堂實錄中教師導入環節很好的發揮了這一作用。通過展示意大利新興工業區和美國新興工業區的優美的風光並伴有背景的音樂,很好的創設了情景,將學生引入到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中來。

導入環節激發了學生想去進一步瞭解這些地方的慾望,這就自然而然的過度到下一個環節——講授新課的內容。當然,新課內容教學環節是通過開展活動進行的,讓學生分組組團分別到意大利和美國兩個地方的新興工業區旅遊,回來舉行新聞發佈會,各組派代表談見聞感受。另外,其他學生可以作為記者進行提問。這是本節課的又一大亮點。課堂教學活動化,通過這個活動,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鍛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當然,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新課改精神體現的還不夠充分;活動佔用時間太長,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分析、總結工作做的不夠;沒有課堂鞏固練習的時間;在練習之前或之後,教師如能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進行總結就好了。

地理評課稿5

1.引課:教師在這個環節中用“你對台灣的瞭解?”這個問題,讓同學們暢所欲言,一方面考察學生的預習情況,一方面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學生從歷史,地理,人文,政治等多個方面介紹了台灣。

2.授課:教師熟練運用多媒體課件授課,大大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以學生耳熟能詳的歌曲引出台灣周邊的地理事物,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回答問題並記錄分數,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組織的去學,增加了學生集體意識。在介紹台灣的特產時,以遊戲導入,更加吸引了學生,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腦筋。遊戲連線後引出這些水果的生長環境,從而引出台灣的氣候類型是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並緊緊抓住北迴歸線這個重要地理線索。通過展示台灣農作物分佈帶,引導學生討論並分析台灣的氣温降水對植物的影響,以及地勢對工業農業分佈的影響。最後在總結本節課時,老師引用餘秋雨先生的詩句,不但增加了學生的知識,而且準確的引出兩岸人民是一家的愛國主題。

從知識與技能看,本節課上學生充分的`理解並掌握了本課的知識點,熟練的加以運用,從課本知識向外延伸,真正做到了舉一反三。

從過程與方法看,老師在本節課中充當的引導者啟發者,並沒有象以往的老是那樣,過多的講解,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本節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從引課到授課,再到總結,每個環節都是教師在引導,學生在思考後,積極回答,打破了以往教師包辦的常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鍛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

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看:本節課老師在總結時能夠選用恰當的文學材料,讓學生朗誦,使得詩句的意義直達學生內心深處,勾起學生對祖國統一,兩岸一家的愛國情懷。

縱觀本節課,的確是一節成功的地理課,不但教會了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了學生思考。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從中也發現了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很多不足,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以本課為榜樣,增強自己的業務能力,提高教學水平。

地理評課稿6

李老師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地理狀況與區域開發》的會考複習課,將導學案與課件相結合,12個字概括整體效果:智者多謀,聲色並茂,妙語連珠。我作為聽課人,這個過程中心裏是愉悦的,輕鬆的,被牽引着的,這足以説明課堂的魅力。

謀略一、聲色並舉輕鬆入題。陽春三月,是踏青賞景的好季節,李老師開篇利用《新疆是個好地方》這首歌曲的MV,讓我們邊聽歌邊賞景坐在室內感受了五彩的世界,輕鬆導入課題。

謀略二、提前預習分享成果。提前分配任務給一個小組,小組長自主分配預習的內容給組員,組員在課堂上將預習成果與全部同學分享,這樣不會佔用全體同學的太多其它科目的複習時間。

謀略三、方法技巧歸納巧妙。這是李老師智慧最集中的體現,無處不體現方法的引導,解題技巧的歸納。例如:關於氣温和降水量的複習,根據圖示的曲線和柱狀圖判斷技巧歸納為兩句話:“以線定半球”、“以雨定型”,關於山脈和盆地的複習,利用“疆”字右邊的三橫代表三座山脈,兩個田子代表利於耕種的'兩個盆地,讓學生感受到中國漢字的魅力。講到新疆特色產業時,利用名人語錄方便學生記憶:“抓住黑白兩不放”,白指的是棉花,黑指的是煤礦。

謀略四、深度挖掘廣度拓展。貫穿於每個知識點複習之後,符合“淺入深挖”教學規律,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知識遷移和整合能力,恰恰在這一環節也看出了學生見多識廣,生活實踐豐富。例如:關於新疆地理位置的思維拓展:鄰國眾多的地理位置,對新疆的發展有哪些優勢?其中一個同學回答到貿易,因為前不久AOI活動中他們班去到三一重工考查,瞭解到在新疆也設有三一重工的生產基地,進而通過講解員的講解了解到是為了促進新疆地區的開發與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再如,補充講解新疆的“坎兒井”,並與南方的水渠對比理解。

謀略五:先學後教環環相扣。整堂課的邏輯性很強,知識板塊劃分很明確,符合會考備考複習的高效率、大容量的模式。

地理評課稿7

20xx年12月5日上午第一節課,z老師在逸夫樓多媒體教室給學校領導和各位同仁展示一節高三複習課,內容講述的是《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聽完這一節課,歷史組各位老師受益匪淺。為了促進各位老師的專業成長,高三歷史組經過了熱烈討論,並得出以下共識:

一.課前準備充分,教學內容豐富充實,教學思路清晰,銜接自然。本課知識點較多,王老師在教學中既能講解透徹,又做到有條不紊,展現了超強的課堂駕馭能力。

二.對教材內容理解透徹,能緊貼大學聯考。王老師在上課前就從知識的廣度、深度、高度三個層面強調高三複習課與高一、高二上新課的不同。從這一節課的教學中看王老師能很好地從這三個層面進行復習,如講述“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意義”,王老師一方面從政治、經濟、思想等多角度進行論述,體現了高三複習課知識的廣度、深度,另一方面又講到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對現代中國經濟建設的啟示,體現了高三複習課知識的高度。

三.課件製作緊貼教材內容,緊湊實效。如通過圖表展示“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歷程”,做到形象直觀,能夠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來龍去脈。通過表格講解“民族資本資本主義經濟的特點”,通俗易懂,讓學生印象深刻。

四.在教學內容中對古詩詞的運用恰當、貼切、形象。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風來”、“千呼萬喚始出來”等能很好地把歷史知識點與文學藝術形式結合起來,既形象地講解知識點,又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大家一致認為這又是本課的一個亮點。

地理評課稿8

在聽了高一地理第一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公開課後,地理教師們進行了課題探討,教學者也談了自己的設計意圖和教學效果方面的一些想法。通過聽課和評課,感觸頗深,提出來供同行們思考。

第一部分教學者説設計意圖和教學效果

一、關於三維目標。從三個層面進行設計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自然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和具體表現;

2、通過閲讀教材和學習活動,能夠解釋和繪製地理過程示意圖;

3、能結合具體例子,説明各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地理教學,結合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和生物循環示意圖,培養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結合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和生物循環示意圖,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繫的思想。

二、教學重、難點

結合大綱的要求和教材內容,根據班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特點,確定本節的重難點。

1、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因分析;

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的關係及其產生的新功能。

三、教法與學法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體性,採用小組討論法和案例分析法進行教學。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直觀性,採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

採用小組討論法和案例分析法進行教學,完成以下課堂教學任務。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着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1、水循環

2、巖石圈物質循環

3、生物循環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1、生產功能

2、平衡功能

教學者自己認為的不足之處:

1、課堂容量有限,學生參與課題教學的積極性還不夠;

2、學生小組合作討論的氛圍不夠濃厚;

3、教師講解太多,學生的主體性沒全面的`體現出來;

4、教態還不夠自然大方,略顯拘謹;

5、講練結合不夠,練習的針對性不強等等。雖然還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總的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

第二部分聽課教師的聽課評價

優點評價:

1、教學目標確定得比較準確,並且落實得比較好;

2、教學方法比較靈活,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多媒體的應用能夠輔助地理教學,能幫助學生化解思維難點,提高教學的直觀性;

4、教學語言和藹可親,課堂的氣氛比較活躍;

5、重點講解細緻,難點能夠化解,學生參與了課堂教學;

6、板書清晰,結構合理,課堂教學環節緊湊,環節承轉自然,課堂結構科學。

不足之處:

1、雖然地理教師從學生比較熟悉的圖片入手來設置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突出了新課程“用教材”的思想和緊密聯繫生活與生產實際的理念,但是如果這些圖片能夠結合鄉土地理,這種設置情景的方式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2、雖然地理課堂力圖體現教學的“雙邊性”,學生也參與了課堂教學,但是從總體的感覺上看,學生整體的參與度不高。

3、雖然課堂氣氛比較活躍,但是由於教師對課堂基本情緒的把握不準,使得這種過分的製造“愉快”,反而減緩了學生的思維、抑制了學生的思維、分散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

4、雖然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雖然也有大量的圖片、視頻的呈現,幫助學生將問題變得簡單化,但是地理教師在課堂中過分依賴和誇大了多媒體的作用,使得多媒體的作用過度地代替了教師的作用,有被多媒體牽着鼻子走的感覺。

5、雖然教師在教學中力圖體現師生合作和交流,但是教師還是不敢大膽放手,其實對於有一定難度的地理問題,如“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因分析;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的關係及其產生的新功能”等教學難點和重點,就可讓學生去探究、討論,而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探討只是淺嘗輒止,那麼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6、雖然教師的講解還較全面、很細緻,但是對教材中的“非重點、難點”也進行面面俱到的的講解,因而顯得教學重點不突出,浪費了課堂教學時間,教學的效率不夠高。

第三部分參加評課的一些體會

1、公開課後進行認真的評課,教學者進行深刻的教學反思,效果是非常明顯的。老師們營造了濃厚坦誠的評課氛圍,在評課時能夠放開手腳、拋開思想顧慮,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雖然各自的見解可能“有褒有貶、有優有缺”,但這種見解和建議是真誠的,這種評課氛圍能夠給予每位教師以教學的啟迪、智慧的昇華。

2、通過聽課者和上課者的評課,使得聽課者和上課者都能夠得到啟發和實質性的收穫,對於地理教師的教學知識、技巧與技能的駕御,對於地理的教學方法、教育內容的把握,以及對教育的社會價值、個人價值等方面都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新課程強調地理教師的課後反思,但是課後反思和評課的效果如何,是否“為了反思而反思,為了評課而評課”,是值得地理教師思考的問題。其實在反思和評價成功之處的同時,更應該總結和反思失誤和教訓,使之成為以後再教時應吸取的教訓,從而能夠更好地提醒自己,完善自己,為自身的業務水平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地理評課稿9

今天下午聽了我們高一地理學科組郭老師在252班所授的課-----《河流地貌的發育》,讓我獲益匪淺,也引起我的一些感想。現就幾點感受略為闡述。

一、從教學設計來看

首先能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方面來把握制定教學目標,能以新課程的大綱為指導,體現學科特點和教材特點,符合學生年齡實際和認識規律,重難點設計準確,難易適度;關注學生分析綜合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這和新課標的要求是相符的。

其次能科學合理運用五環節教學模式-----自主學習、質疑點撥、合作探究、交流展示、鞏固提高,每一教學環節緊緊圍繞目標,重點內容的教學時間得到保證,重點知識和技能得到鞏固和強化;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貫穿課堂始終。

第三、教學思路設計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合學生實際,層次、脈絡清晰。課堂導入以學生熟悉的長江視頻為切入點,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很快融入到學習當中。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於學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培養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達成。同時注重地理模型、景觀圖片的運用設計,充分體現了地理教學的特點。

二、從教學實施過程來看

我認為郭老師這一節課有這麼幾個亮點:

1、注重落實。一堂課的效果好不好,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很重要。郭老師能夠在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後及時批閲導學案,準確把握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以及存在的困惑,從而很好的瞭解了學生的掌握程度,使得教學中能夠有的放矢;通過對自主學習知識的訂正和學生的質疑點撥,使每位學生都能對本節教學內容有了清晰的梳理;同時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運用地理模型、圖片、演示視頻等多種形式,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從而使學生對河流的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有了明確的認識;最後又通過思維導圖和鞏固練習,進行歸納提高,從而使本節內容得到進一步落實。

2、學科味濃。這節課一方面體現了直觀性強的特點,河流地貌本身就是我們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徵,教學中郭老師能夠充分運用地理模型、河流地貌發育過程的演示視頻、相關圖片,設計了“身臨其境”欄目,把地理知識化繁為簡、變抽象為形象、變靜為動,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充分體現了地理教學的特點;另一方面還體現了聯繫實際強的特點,本節課不僅從導入時就引用了大家熟悉的長江視頻嗎,而且選取的圖片也是學生能夠熟知的地理事物,如長江三峽、黃河三角洲等,這樣不僅易於被學生理解、接受,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觀和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3、教師教學基本功紮實。板書設計充分利用學生的思維導圖,既科學合理,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的教態自然,舉止從容;語言生動形象,準確清楚,富有啟發性。

當然,對這一節課我也提出我的一些建議:

(1)教師雖然從學生比較熟悉的圖片入手來設置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突出了新課程“用教材”的思想和緊密聯繫生活與生產實際的理念,但是如果這些圖片能夠結合鄉土地理,這種設置情景的方式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2)雖然地理課堂力圖體現教學的“雙邊性”,學生也參與了課堂教學,但是從總體的感覺上看,學生整體的參與度不高,課堂互動的形式較為單一,課堂氣氛不夠活躍,稍顯沉悶。教師要給出時間和儘可能多的機會讓學生互動,把教學建立在更廣闊的交流背景之上,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三、從總教學效果來説

郭老師的這節課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教學內容符合新課標要求;能夠聯繫實際安排教學內容,把着眼點放在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現實生活和解決實際問題上,改變了地理學習的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形成了主動學習的態度,是一節將多元智能理論與課改理論相結合的優秀課例。

地理評課稿10

一、從教學目標上分析

1、從教學目標制訂來看:能從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等幾個方面來把握,知識目標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標也有所要求,體現學科特點;符合學生年齡實際和認識規律,難易適度。關注學生分析綜合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

2、從目標達成來看:教學目標能體現在每一教學環節中,教學手段緊緊圍繞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課堂上能較快地接觸重點內容,重點內容的教學時間得到保證,重點知識和技能得到鞏固和強化。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從提問到練習,都能把“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貫穿課堂始終。

  二、從處理教材上分析

對該節課知識內容的傳授較準確,在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方面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

三、從教學方法上看

這堂課讓我感受最深的是,章老師比較法在這堂課中用的恰到好處。北方地區自然環境的區域差異及其與農業生產的關係,通過表格的形式對北方三大地形區進行比較,通過比較説明自然環境的區域差異與農業生產的關係:

比較法是地理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過各種類型的地理事象的比較,經過思維加工,並獲得地理知識的方法。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下面三個方面。

1.有助於認識地理事象的特徵和規律。比較的目的就是認識比較對象的共性和個性,亦即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由此使地理事象

自身的特徵更加突出,使地理事象在時間上的變化規律和空間上的分佈規律更加明瞭,這樣也使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做到思路條理清晰,一目瞭然,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2.有助於使知識系統化。無論是同一時間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象的比較,還是同一空間範圍不同時段的地理事象的比較,它都至少有兩個比較對象,這樣,在比較過程中就把幾個地理事象有機地聯繫起來。同時,所比較的內容既有舊知,又有新知,這樣也可以使新舊知識有機地聯繫起來,由此可以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3.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由於比較法所涉及的是不同地理事象的比較,不同知識點的比較,因而在比較過程中可以促使學生開動腦筋,廣開思路,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使所學知識前後貫穿起來。這樣,既可以使學生了解地理事象之間的內在聯繫,又可以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並使所獲取的知識記憶牢固,這樣在知識的獲取-比較-獲取的循環往復螺旋上升運動中,使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並在比較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地理比較分析能力。

①課堂教學確定怎樣的教學目標、目標在何時採用何種方式呈現;

②如何引導學生複習回顧、回顧什麼;

③新課如何導入,包括導入時引導學生參與那些活動;

④創設怎樣的教學情境,採取了哪些教學手段;

⑤設計那些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如何探究(設計活動步驟);

⑥設計怎樣的問題或情景引導學生對新課內容和已有的知識進行整合;

⑦安排那些練習讓學生動手練,使所學知識得以遷移鞏固;

⑧課堂教學氛圍如何。

對於學生的學習活動,聽課者應該關注:

①學生是否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②學習活動中學生經常做出怎樣的情緒反應;

③學生是否樂於參與思考、討論、爭辯、動手操作;

④學生是否經常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等等。

地理評課稿11

本週四在我校賽課教師,舉行了新一輪的高二教師示範課比賽。按照學校的要求,我聽了黃元玉老師的一節《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一課,收穫頗多。

本節內容為必修一第二單元地球的大氣中的第二節,是本章的重點也是難點。難在知識抽象,難於理解,再加上我校的基本學情,如何科學合理地進行教學設計以完成教學目標,就顯得尤重要。黃老師是我校地理老師中的佼佼者,曾獲得襄陽市優質課比賽一等獎,他的課以設計獨特,語言精練,氣氛活躍,成果顯著而深受學生喜歡,也是我們年輕老師學習的榜樣。今天的這節優質課就是他的教學風格的一個縮影。下面我就談幾點自己的收穫和感想。

首先,是對教材的處理。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備課又要根據具體的學情、班情因班而異。通過聽課看得出,黃老師也是做了很充分的.準備,從重難點的把握,到學生活動的設計;從課堂導入的設計,到導學案的設計編排,詳略得當,重難點突出。

其次,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這節課以二戰故事導入,教師展示黑白照片,先讓學生猜是什麼。然後老師揭開謎底,講述故事,並設疑“日本為什麼要設計氫氣球炸彈讓它漂洋過海去轟炸美國?”“同學們猜一下,這些氫氣球炸彈真的能飄到美國嗎?”再配上老師抑揚頓挫的聲音,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新課教學循序漸進,環節設計深入淺出。從熱力環流的原理——單圈環流——三圈環流。層層深入,並作板畫細緻講解。每個環節講解完,都設計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去畫氣壓帶風帶的示意圖,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並配上動畫視頻講解,幫助學生理解。最後配套導學案進行課堂練習,鞏固知識。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最後,對本節課的感想

在整節課堂中,黃老師的講解,語言精練,很少重複,也沒有口頭禪。板書設計工整,板畫精美。這些都是很值得我們年輕老師學習借鑑的地方。在今後的課堂中,我應該注重課堂的氛圍和節奏的把握,合理設計教學。在活躍課堂氛圍、把握教材處理和精煉語言上狠下功夫,爭取當一名業務精深,深受學生愛戴的人民教師。

地理評課稿12

  一、從教學目標上分析

1、從教學目標制訂來看:能從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等幾個方面來把握,知識目標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標也有所要求,體現學科特點;能以新課程的大綱為指導,體現年段、單元教材特點,符合學生年齡實際和認識規律,難易適度。關注學生分析綜合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和新課程要求的教學目的相符。

2、從目標達成來看:教學目標能體現在每一教學環節中,教學手段緊緊圍繞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課堂上能較快地接觸重點內容,重點內容的教學時間得到保證,重點知識和技能得到鞏固和強化。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從提問到練習,都能把“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貫穿課堂始終。

  二、從處理教材上分析

對該節課知識內容的傳授較準確,在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方面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

三、從教學程序上分析

1、從教學思路設計看:能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兩個方面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思路,教學思路設計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合學生實際,教學思路的層次、脈絡清晰。課堂導入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側擊點,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很快融入到學習當中。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不是簡單的給出結論,而是通過學生討論分析總結得出。實踐圖示教學法,加強直觀性教學,充分體現了地理教學的特點。

同特點: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整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開放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採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髮展。

夏煒老師:指教《天氣和氣候》風趣幽默,駕馭課堂,使課堂達到“三動”動口、動手、動腦;“四活”用活教材、盤活課堂、激活思維、學活知識。建議進一步加強普通話修煉。

劉新梅老師:指教《滔滔黃河》她高質的學案,優秀的.課件,科學的程序,熟練的操作,使課堂“起點學案化,過程探究化,知識圖象化,學生愉悦化,小結綱要化。”建議問題設計要嚴密。

周玉霞老師:指教《西亞》她流利的普通話,瀟灑的表情,淵博的知識,高效的調控,使課堂錦上添花。她設情感激發點,讓學生都想學;設思維展開點,讓學生都會學;設認知停靠點,讓學生都學會;設心理交流點,讓學生都樂學。建議風趣幽默。

2、從課堂結構安排看:課堂結構較嚴謹、環環相扣,嚴格按照

教材的順序進行教學,過渡自然,講解和學生活動時間分配合理,密度適中,效率較高。

四、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師講解和學生活動有效結合:在課堂上教師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同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相互補充:“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的陳舊單一教學手段應該成為歷史。熟練適時的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的彌補了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為學生形象直觀的展示知識內容。同時也不忘把本部分重點的知識系統的羅列在黑板上。

五、從教師教學基本功上分析

1.板書:設計較合理,依綱扣本,言簡意賅,條理性強,字跡工整美觀。

2.教態:教師在課堂上的教態明朗、快活,儀表端莊,舉止從容,態度熱情。

3.語言:生動形象,準確清楚,有啟發性。語速快慢適度,抑揚頓挫,富於變化。

六、課堂教學值得討論的問題

比如:

1、有關概念的講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間如何進行區分這些知識點落實問題。如“人口合理容量和環境承載力之間”。

2、學生討論分組是否有明確性,培養學生學習的競爭意識。 3、要注意精講精煉,充分挖掘課堂教學效益。上一頁下一頁

地理評課稿13

董老師這節課是她參加“第六屆教學百花獎”的一節參賽課。精心準備了好長時間,備課量很大,非常辛苦,但也很鍛鍊人。通過這次賽課,董老師的教學也變得更加成熟了。

就這一節課來講,我認為有如下4點值得肯定:

1、體現了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學習為本的課改理念

整個課堂教學的設計都是圍繞如何幫助學生建立分析農業區位、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的影響來展開的。從素材和案例的選擇來看,運用了大量學生感興趣的圖片、視頻和動畫。課堂上也能把時間和空間大膽地留給學生,讓學生圍繞案例展開討論、交流,教師基本上沒有直接給出結論,而是學生在討論後總結得出的一些結論性生成。

2、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核心理念

在準備這節課時,董老師一定首先從網上查詢、查找了家鄉的有關農業的新聞、圖片、視頻,也研究了家鄉的農業區域規劃的地圖,從對家鄉的農業種類的認識方面的師生互動,到對各地域農業的影響因素的分析基本上都是圍繞學生身邊熟悉的農業地理事象展開的,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在不斷地探究求知中度過了整整的`一節課。

3、很好地踐行了可視化地理的理念

由於目前高中教學中應試教育的現象仍十分普遍。就地理教學而言,主要存在着兩個重大問題:

①學生整天忙於書本學習,直接接觸社會的機會很少。

②是學生學到的大多是書本上的知識,到了實際生活中,學生沒有地理意識,也不能用地理眼光來看待、觀察地理現象。

然而,董老師卻將地理教學更加直觀的、儘可能多的運用了有聲的視頻、無聲的圖片、文字資料等可視化手段和方式,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獲取生活中地理的直接經驗。

4、巧妙的闡釋了“建模”與“破模”的概念

通過對農業區位因素的分析,從自然的、社會經濟的、技術的、政策等因素進行“建模”分析地理原理的一般規律,顯得自然也水到渠成。後來董老師又帶領學生針對具體的農業發展來強調:自然條件抑或是社會經濟條件抑或政策抑或技術等等的“破模”。進而突出主要條件、主要因素,讓分析與生成更有針對性,更有“干支分明”的效果。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盡完美的地方。

一是預設還不夠充分。探究之前的資料呈現、視頻播放之前,應給與更多的發問預設進而安排一些懸念,讓學生在閲讀與觀看視頻時能帶着問題,讓討論的方向更加明確,這樣對老師的組織教學往往會事半功倍的。

二是課堂的動態生成把握的不夠好,有點擔心“風箏斷線”的感覺。例如,xx等同學在列舉家鄉農業種類的時候,老師顯得有些急促,同時也缺少對同學的總體的總結與概況等。

其實,課堂可以生成的資源很多,但我們要在生成的資源裏有選擇的抓取、放大哪些我們真正想要的也是圍繞本課教學目標的資源。

最後,想説一句,假以時日,今天的小董老師必將成就明天的完美課堂。

地理評課稿14

麻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重視教學內容的補充。教師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查找了許多資料,為學生的課堂討論做了準備。同時也使學生獲得了書本以外的許多信息,從而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慾望,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麻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十分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改變了以往教學過程中以教師講或所謂的引導為主的模式,教師在課堂上成為導演,搭建各種平台,還課堂時間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地表演,全員參加,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體會。

在課堂教學中,麻老師給學生積極參與的機會,通過活動使學生體驗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在各個方面上的差距。這比單純的老師教,學生聽效果來的`好,這樣使學生更容易接受。這也充分體現了老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教學理念。

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在氣温和降水量上的差距,教師以圖表為載體,讓學生讀圖表獲取知識,從而發展的學生的讀圖能力。人文特點、自然景觀、交通方式等方面的差距的探究,教師在教學中主要採用引導學生帶着自身的感覺體驗、認識,參與教學過程,並結合小組合作討論活動,來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意識,這就很好地體現了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地理評課稿15

從教學效果看,學生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並能初步運用於實際,進行簡單的互動探究。我個人認為這節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教學引導新穎、效果顯著。

課一開始,教師展示黃川草莓圖片和相關資料,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接着,展示出本節學習目標,做到“心裏有數”,這樣利於“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二、教學過程有效開展,教學活動步步為營。

整節課,共設置了三個教學內容,內容鏈接上有序、緊實而無雜亂,顯示了教師較為紮實的“基功”,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的重點與難點。雖然由於種種原因,多媒體沒用上,但學生表現較為突出,表現能力較強,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性,利於師生間的'互動。

三、教師語言與承轉合情合理合時。

整節課在講解過程中,每個知識點的鏈接上教師運用的言語較為合情合理合時,拿捏的尺寸恰當而又不羅嗦,這顯示了教師良好的基本功和多年的教學經驗的積累,值得肯定。

四、閲讀課本知識是必須的。

整節課教師要求學生閲讀課本知識的部分較多,一利於學生進行識記和理解知識點,二是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尤其是3分鐘速記,起到對重難點的掌握和識記,是好的。

五、講解透徹,有的放矢。

本節課一大特色是教師講解得清晰明瞭、透徹,有的放矢。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步步推進,層層解剖。

總之,教師個人的教學基本功紮實,董老師作為一名年青的教師,課堂教學的組織能力很強,用語簡潔、準確、清晰、規範,製作的課件生動、形象,對教學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標籤: 評課 精選 地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ldelk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