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國中語文評課稿[精品]

國中語文評課稿[精品]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評課稿準備工作,通過評課的反饋信息可以調節教師的教學工作,瞭解、掌握教學實施的效果,反省成功與失敗原因之所在,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創造性,及時修正、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那要怎麼寫好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中語文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中語文評課稿[精品]

國中語文評課稿 篇1

每次聽姚老師的課都會有許多啟發。她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在我看來,她既像是一個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的大將,又像是一個和藹可親、循循善誘的母親,讓人不禁陶醉於她的課堂。

這次聽了姚老師上的《行道樹》,同樣也讓我有許多收穫。總的感受可以用“高效”兩個字來概括。整堂課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環節清晰、流暢,教學時間分配合理,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學語言生動豐富,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得到很好的體現,而且從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來看,教學效果也是很明顯的。

下面我就談談感受最深的三點,也就是姚老師在課堂上關注的三個方面的有效性。

一、關注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只有有效的課堂提問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認為姚老師的課堂提問就是高效的。比如,文本解讀時姚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選擇下列句式説説自己的閲讀感受:A、讀了“ ”,我彷彿看到了“ ”。B、讀了“ ”,我體會到了“ ”。C、讀了“ ”,我不理解的是“ ”。這三個句式看似零散,其實很好地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其中有一個完整的系統性,A句式是引導學生關注行道樹的外形,BC句式是引導學生關注行道樹的.內心和品質。於是之後歸納行道樹是一列怎樣的樹也就水到渠成了。又比如,理解“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句話是難點,如何來突破這個難點呢?姚老師採用的是分層提問,各個擊破的方法,也就是抓住了“神聖”、“痛苦”、“深沉”這幾個關鍵詞分別提問:什麼樣的事業是神聖的?為什麼神聖的事業會痛苦?深沉是什麼意思?能否找出它的同義詞?之後又通過學生討論交流,把對這句話的理解整合起來。這種先分後合的提問方法正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無疑是高效的。

二、關注學法指導的有效性。我們説“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也就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學法指導。姚老師就是這樣做的。比如,她在文本解讀這一環節剛開始時就不失時機地進行閲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從文本中找答案。又比如,學生齊讀課文後,姚老師及時作出評價:讀得整齊,響亮,但是行道樹的感情沒有很好體現出來。這一評價其實也滲透着朗讀方法的指導。相信這些學法的指導對學生今後的語文學習將會受益匪淺。

三、關注課堂拓展的有效性。目前,有一些課堂拓展存在着偏差,只是為拓展而拓展,拓展的內容與文本之間缺少有機的聯繫。而姚老師的這堂課中的拓展延伸環節卻能夠和文本有機整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無痕境界。她首先設計了第一個小環節:面對行道樹,請你選擇一種修辭,用形象的語言,對他們説一句心裏話。(學生當堂寫並交流)我覺得這個設計不僅能以讀促寫,也能以寫帶讀,讓學生在寫中更深刻地領悟行道樹的內心和品質,也就是對文本解讀的延伸和深化。接着又設計了第二個小環節:社會上有沒有像行道樹那樣的人呢?這是對前面這個環節的進一步延伸:由對行道樹內心和品質的領悟延伸到了無私奉獻這一類人,這就很好地把文本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繫起來,體現了語文與生活的融合。

總之,這是一堂高效的語文課,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我只是談了自己感受最深的三點不成熟的體會,還望在座各位老師指正。

國中語文評課稿 篇2

聽了李老師的愛蓮説一課,我想起了這麼一句話,李老師講的再多也是老師的,學生學的再少也是學生的。

這種教育懇求學生在閲覽進程中“能有自個的情感體會,開端體會着作的內在,從中取得對天然、社會、人生的有利啟示。對着作的思想豪情傾向,能聯絡文明佈景作出自個的評估;對着作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個的體會;品嚐着作中富於表現力的言語。”在悉數教育進程中,李老師側重處理好以下三個聯絡:

學生和老師的聯絡。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這是新課標、新理念對師生聯絡的從頭定位,語文新課標也明晰指出:“閲覽是學生的特性化做法,不應以老師的剖析來替代學生的閲覽實習。”因而,李老師貫穿在講堂中的一條主線即是讓學生去閲覽去品嚐。李老師既把閲覽的自動權交給學生,又活潑表現幫學效果。課前預備的關於蓮花的圖畫為學生供給更多的閲覽體會。

李老師把閲覽作了五個時期的組織:

第一階段:師大聲朗誦,全體把握。

第二階段:放錄音,學生跟讀。

第三階段:生齊讀,自瀆後處理字、詞、句。

李老師選用學生質疑這一手法,讓學生讀出新的感觸、新的體會和特性化的瞭解。在閲覽進程中,既要交給學生必要的閲覽辦法,處理學生閲覽中遇到的艱難,更要珍愛學生一同的.感觸、體會和了解,這麼老師就不是作者的傳聲筒了,也不是居高臨下的操縱者,而是學生閲覽的火伴,是閲覽團體中才幹略強的一員。在這一時期,李老師斗膽的向課文錄音中的“蔓”字的讀音提出了紛歧樣的見地,這種勇於説“不”的精力值得學習和學習。

第四階段:品讀根究,精確評估。這兒有“自個思考”“團體談論”“師生協作”“老師指點”等幾種辦法。

老師計劃幾個要害的疑問:

1、翻譯語句。

2、表現蓮高尚的語句還有哪些?

3、找出文中告訴歸納蓮高尚的語句。)讓學生去根究、去評估。

第五階段:齊讀課文、小組談論釋疑。

在這一時期學生提出了幾個有代表性的疑問。

1、作者為何“獨愛蓮”?

2、完畢仍然存在次第發作了改動,終究説牡丹之愛?

李老師儘量讓學生自個處理,老師做以恰當指點。

第六階段: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再讀課文,生談收成,齊讀完畢。

第二,師生與作者的聯絡。閲覽本是一種發明性的勞作,假定讀者僅僅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豈不索然無味?只需是特性化的閲覽,讀者總會讀出新信息來,許多好着作不是作者寫出來的,而是作者和讀者一同勞作的效果。所以,不管是老師仍是學生,都不應當把投合當作尊敬,也不要把閲覽的自動權交給作者,須知:書在誰的手裏,誰即是書的主人。因而,我以為李老師讓學生去多讀課文,這本身即是一種特性化的閲覽和發明性的勞作。

第三,閲覽和日子的聯絡。文學是日子的反映,閲覽是日子的構成有些,閲覽和日子的聯絡是十分親近的,所以應當樹立為人生而閲覽的觀念,既要照顧他人的日子,更要注重自個的日子;既要為今日的應試去認知和了解,更要為明日的打開去批評和立異。李老師讓學生去寫讀後感恰是銜接閲覽和日子的聯絡的一條有用路徑。

國中語文評課稿 篇3

一、重點突出、目標明確

《課標》在基本理念部分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能抓住,指導學生有針對性的有選擇性的寫,讓學生讀中感悟、讀中探索、讀中拓展,豐富語言積累,從而學會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

二、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老師能抓住兒童好奇心強的特點,把握時機,把學生帶進喜聞樂見,貼近孩子生活的情境中。例如她在上課時,一開課,讓學生説灰太狼紅太狼的特點,學生因為感興趣發言特別積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話可説。學生在介紹自己的時候,用一些好詞好句,老師能及時適當加以點撥,讓學生注意積累為學生的寫作奠定基礎,而且老師語言樸素,自然得體,學生接受很快,這是一堂值得學習的寫作課。

三、課前準備充分

老師在課前準備了自己的下水文,讓學生有型可參,學生克服了作文畏

難情緒。並且老師在課前收集了一些好詞好句為學生寫作前作好鋪墊。

四、注重方法指導

中心句加具體事例,開頭結尾的方法。

五、優化指導,激活思路

學生的習作內容具體、生動,有文采,有個性化,這取決於教師點拔的技巧與藝術。這次作文指導課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我想首先得益於老師提供了句式,規範了語言。國小中年級作文教學以片斷訓練為重點。段,是介於“句”和“篇”之間的表現形式。段,在結構方式上有一定的組合規律,包括並列、總分、因果等。句,這一教學環節無不滲透着教師指導學生片斷組合以及謀篇佈局的良苦用心。

教師成功地引進口語交際。這堂課先口語交際,再習作,融口語交際、習作為一體,激發了學生寫作興趣,開拓思路。説和寫相互配合、滲透。口語交際有效地提升了習作質量。我們知道,説話是從內部語言到書面語言的橋樑。加強學生對口頭語言的訓練,是保證由句列段的過渡乃至完成國小作文教學任務的需要。口頭語言傾瀉於筆端,便是生動的文章。林老師的這節課無不體現着“從説到寫”的'這一科學規律。

六、多元評價,畫龍點睛

在這堂自由寫話課上,教師始終注意學生説話和寫話的評價,而且評價方式多元,學生與學生互評、教師點評以及師生互評。在評點中,再次讓學生揣摩寫法,感悟本次習作的要領,體驗成功的樂趣,教學效果令人滿意。在課中,我們看到的多是教師的真誠傾聽,聽到的多是教師的熱情鼓勵。教師的尊重促使學生拓展思路,開拓想象,真正還學生“真本性”。林老師在每次學生交流之前,總不忘交代學生認真聽,想想“你覺得哪個詞語用得更精彩?”我們可以看到,課中,學生始終在專心地聆聽同學的説話,始終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同學的發言。學生與學生之間在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碰撞的過程中,獲得共同提高。

國中語文評課稿 篇4

今天很高興跟陳老師學習了一堂國中語文課,覺得自己很有收穫,下面談談自己的體會和心得,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紫藤蘿花是一種怎樣的花,許多學生多沒有感性的瞭解。能積極利用教材中的插圖,讓學生對此種花有初步的感知,這是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的表現。我們有些教師往往會忽略或漠視課本中的插圖,沒有把它當作一種資源,這是很遺憾的事。在對文本整體感知的過程中,設計了三個以花為中心的兩字詞語概括情節的環節,既明確了閲讀的任務,又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真正做到了閲讀的指向性,加強了閲讀的有效性。

面對學生概括的動詞加以辨析,如看花、賞花兩字的區別,及時糾正板書的內容,體現現代教育的理念——以人為本。本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對花的大開大闔的'多角度描寫是學生欣賞與借鑑的重點。“觀千劍然後知器,操千曲然後知音”、“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些話都在告訴我們讀書的重要性。毛老師抓住朗讀讓學生體會其中的妙處。有齊讀、分組讀、默讀,讓每一位聽課者又驚喜地聽到了語文課堂裏那久違的朗朗書聲。

學生在分析句子時,從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進行及時指導。本文在寫作上的最大特色是借景抒情,在觀花的過程,不時加入作者的感受。全文從線索的角度來看,實際上,作者的看花過程之線與她的情感變化之線交錯在一起,要弄清作者寫此文的目的,就是理清和理解作者結合生活而透露出來的情感。此時,教師能及時介紹作者的有關情況,使學生一下子明白了“手足情和生死謎”。讓我們看到了呈現教學內容時機的重要性。總之,這是一節成功的課,有許多的教學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聽了此課後,有兩點是值得大家思考的:①如何調控課堂行進速度②開放性的課堂是否也應該注意提問的指向性,如何避免學生回答問題誤入“歧途”?

國中語文評課稿 篇5

聽了老師的愛蓮説一課,我想起了這麼一句話,老師講的再多也是老師的,學生學的再少也是學生的。這篇課文培養學生立異閲覽的習氣。

這種教育懇求學生在閲覽進程中“能有自個的情感體會,開端體會着作的內在,從中取得對天然、社會、人生的有利啟示。對着作的思想豪情傾向,能聯絡文明佈景作出自個的評估;對着作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個的體會;品嚐着作中富於表現力的言語。”在悉數教育進程中,X老師側重處理好以下三個聯絡:

學生和老師的聯絡。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這是新課標、新理念對師生聯絡的從頭定位,語文新課標也明晰指出:“閲覽是學生的特性化做法,不應以老師的剖析來替代學生的閲覽實習。”因而,X老師貫穿在講堂中的一條主線即是讓學生去閲覽去品嚐。X老師既把閲覽的自動權交給學生,又活潑表現幫學效果。課前預備的關於蓮花的圖畫為學生供給更多的閲覽體會。

X老師把閲覽作了五個時期的組織:

第一階段:師大聲朗誦,全體把握。

第二階段:放錄音,學生跟讀。

第三階段:生齊讀,自瀆後處理字、詞、句。

X老師選用學生質疑這一手法,讓學生讀出新的感觸、新的體會和特性化的瞭解。在閲覽進程中,既要交給學生必要的閲覽辦法,處理學生閲覽中遇到的艱難,更要珍愛學生一同的感觸、體會和了解,這麼老師就不是作者的傳聲筒了,也不是居高臨下的操縱者,而是學生閲覽的'火伴,是閲覽團體中才幹略強的一員。在這一時期,X老師斗膽的向課文錄音中的“蔓”字的讀音提出了紛歧樣的見地,這種勇於説“不”的精力值得學習和學習。

第四階段:品讀根究,精確評估。這兒有“自個思考”“團體談論”“師生協作”“老師指點”等幾種辦法。老師計劃幾個要害的疑問:

(1、翻譯語句。2、表現蓮高尚的語句還有哪些?3、找出文中告訴歸納蓮高尚的語句。)讓學生去根究、去評估。

第五階段:齊讀課文、小組談論釋疑。

在這一時期學生提出了幾個有代表性的疑問。

1、作者為何“獨愛蓮”?

2、完畢仍然存在次第發作了改動,終究説牡丹之愛?

X老師儘量讓學生自個處理,老師做以恰當指點。

第六階段: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再讀課文,生談收成,齊讀完畢。

第二,師生與作者的聯絡。閲覽本是一種發明性的勞作,假定讀者僅僅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豈不索然無味?只需是特性化的閲覽,讀者總會讀出新信息來,許多好着作不是作者寫出來的,而是作者和讀者一同勞作的效果。所以,不管是老師仍是學生,都不應當把投合當作尊敬,也不要把閲覽的自動權交給作者,須知:書在誰的手裏,誰即是書的主人。因而,我以為X老師讓學生去多讀課文,這本身即是一種特性化的閲覽和發明性的勞作。

第三,閲覽和日子的聯絡。文學是日子的反映,閲覽是日子的構成有些,閲覽和日子的聯絡是十分親近的,所以應當樹立為人生而閲覽的觀念,既要照顧他人的日子,更要注重自個的日子;既要為今日的應試去認知和了解,更要為明日的打開去批評和立異。X老師讓學生去寫讀後感恰是銜接閲覽和日子的聯絡的一條有用路徑。

國中語文評課稿 篇6

聆聽了許老師和張老師同課異構的《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這兩節課給我帶來了很多啟發。之所以説充滿困惑,是因為之前自己在詩歌的教學中比較敷衍,特別是對誦讀欣賞中的詩歌,有的時候只是讓學生讀讀,再大體講講意思就結束了,對於詩歌內在的美挖掘的還不夠。往往學生在學完詩歌以後,能夠理解大意,能夠背誦,而對於詩歌賞析的方法則是完全迷茫。所以很期待兩位老師的課,希望能給我的`教學帶來一些幫助,果然這兩堂課讓我收穫滿滿。

許老師以讀貫穿整堂課,每一次讀的要求都不一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在無形中教會了學生詩歌鑑賞的方法。在學生的多次誦讀中,許老師都是帶着讚許的語言在鼓勵着每個學生,並且在鼓勵中又傳授朗誦的方法,讓學生通過理解作者的心境來把握詩歌的情感曲線,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

張老師則是在課堂初始,就向我們解讀了李白的詩風。無論是余光中對他的評價,還是回憶他本人的詩歌,都向我們展現了李白詩風的磅礴大氣。整堂課以磅礴大氣為線索,並穿插了古人對“愁”的描寫,通過李白的《秋浦歌》和杜甫的《春望》的比較,讓學生感受不同詩人筆下的不同的愁,全班同學都沉浸在詩意的世界中。

兩位老師的課對我的感觸很深,在今後的古詩教學中,我認為首先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詩意的氛圍,讓學生能靜下心,走進詩歌的世界;其次要加強對學生的閲讀指導,要讓他們在閲讀中感受詩歌語言的韻味,在閲讀中激發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第三是要教會學生從關鍵字入手,通過想象和聯想,豐富詩歌的意象,感受詩歌意境,繼而掌握詩歌的鑑賞方法。

以上就是我聽了兩位老師課後的一些感悟,我也會把從兩位老師身上學到的方法運用到我今後的教學中,相信一定會對我的進步有幫助。

國中語文評課稿 篇7

《與朱元思書》

今天第二節課,我聽了xxx老師上的一節生動有趣的公開課,獲益匪淺,現在由我對這節課作如下評説: X老師語文功底深厚,教師語言豐富、優美、感染力強。既求新又求實,充分突出了文言文教學中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讀中悟。教師充分體現了參與式教學的理念,運用了朗讀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課文層次清楚、循序漸進,使學生在教師的步步引導下深入理解了課文,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一、情景導入,畫龍點睛

本文是一篇非常優美的寫景散文。情景導入時,X老師用那聲情並茂、富於文采的語言,引領學生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讓學生在品味祖國奇山異水的同時,激發出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和祖國文化的熱愛之情。導語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講解朗讀、方法多樣

作者簡介上,X老師採用了讓學生簡介的辦法,簡潔明瞭地進行了介紹。字詞講解採用卡片式,解決方式新穎。課文朗讀上,重點突出,有聽課文朗讀錄音、齊讀、範讀、自由朗讀、指名朗讀等多種方式,能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在課文朗讀時,教師給予了充分的學法指導,還採用適時點評打分的方式激勵學生。

三、疏通文意,方式新穎

教師充分體現了參與式教學的理念,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四人一小組疏通文意,然後每人一句進行翻譯,教師適時點評、鼓勵,形式新穎,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都能動起來,真正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增強了學生合作參與的意識。

四、感知內容,層次清晰

感知課文內容部分,x老師的分析富有層次性,能夠通過三個有梯度的問題的逐步合作探究,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深入理解及掌握了課文內容,效果明顯。

五、品味賞析,設計科學

品味賞析部分,教師能選擇典型的句子,進行點撥、賞析,從而讓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了學生的分析鑑賞能力。

作業設計,典型科學,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總之,x老師為我們上了一節生動活潑的文言文示範課,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還有很多,未盡之處,還望各位同仁再作評説。

該課誘導得法、點撥到位,學生思維活躍、參與積極。整堂課活實相濟、精彩紛呈,得到了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現綜合評價如下:

一、厚實的教學內容。《蚊子和獅子》寥寥百餘言,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空間有限,但馮老師硬是從這單薄的課文裏淘出了厚實的內容:寓言知識介紹、寓言功用評價、寓言結構方法、寓言閲讀技巧、寓言寫作訓練、寓言語言賞析······。

二、濃郁的語文韻味。這是一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的精品課。寓言的閲讀與寫作自不必説,單是在字、詞、句、篇的領悟與解讀上也細入毫釐、絲絲入扣,甚至連一個引號也能夠嚼出不同的味道來。好的語文課不怕細,只怕粗,粗了就出不了味。“牛肉乾”是要細嚼慢嚥才能出味的。

三、豐富的激活手段。課堂氣氛活躍與否,學生參與度高低與否,是與教師激活手段的多寡密切相關的,馮老師在這堂課上運用了引領、點撥、思辨、搶答、化解······一系列激活手段,使得課堂活動如行雲流水、氣脈貫通、瓜熟蒂落、順理成章。

四、顯著的教學效果。這堂課知識含量充足,教師引經據典,挖掘教材既深且廣;學生理解到位,回答問題有理有據,既學到了寓言的相關知識,又學到了寓言的寫作方法,還學到了大師們對寓言的一些精闢論述。

五、沉穩的教學風格。馮老師由於鑽研教材透徹,又能機動應變,故而課堂上的他指揮若定,進退有據,由淺入深,環環相扣,漸入佳境。避免了許多教師在課堂上常犯的急躁、慌亂、“逼供”、掛漏等毛病。 不足的是:教學環節之間的過渡不夠自然,該強調的知識記憶沒有強調,特別是大師們對寓言的精闢論述。白璧微瑕,此課仍不失為一堂短文深教、細教、巧教的精品課範例。

國中語文評課稿 篇8

在認真觀看了優秀老師課例後,感觸根深。嚴謹的教學設計,廣博的知識、嚴謹的課堂語言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充分感受到教與學的多樣化,以及教與學的樂趣,受益匪淺。我收穫有以下幾點:

一、重視探究活動,構成自主學習的潛力。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帶給充分的科學探究的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潛力,獲取科學知識,構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實驗操作技能,又要教會學生透過自行設計實驗等探究方法來獲取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儘可能地給予學生充足的材料和時空,啟發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大膽嘗試。設計出合理、新穎、獨特的研究方案,讓學生在參與探究知識的全過程中,獲取知識,磨練潛力,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真正掌握獲取科學知識的本領。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願意主動參與學習。

學生的學習過程既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又是一個探究的過程。國小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問的探究心理。創設問題情境,能夠使學生迅速地由抑制到興奮,而且還會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能引起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衝突,使學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斷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學生有了興趣,探求知識就會成為“心理需要”,就有了自主學習的意識。

三、重視課堂語言的科學性、嚴謹性。

科學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構成科學的.探究方法,科學的闡述自己的科學觀點。因此,科學課上,我們首先要審視自己的語言是否科學,是否準確精練,不就應唸叨不斷。科學課上,教師的語言指向性應更明確,評價性應更中肯更直白,要講的更少更精。增加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時間。只有老師少講,才有學生真正的學,只有學生的學,也才有教師的教,不教才是真正的教,我們要永久相信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潛力。

國中語文評課稿 篇9

今天,聽了董老師一節《扮亮語言》的作文指導課,這是一節紮實有效且有特色的課,深感從中受益多多,下面僅從三個方面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本節課“以學定教”的理念得到了很充分的體現。老師以學生的閲讀積累:《老王》《背影》《又是一年粽米》等經典片段的再現,引導學生從中感受、總結其中在“扮亮語言”方面的技法;又以學生佳作中的精彩片段引導學生欣賞體會在語言表達方面的妙處;最後在升格練習環節,老師依然從學生習作中挑選了典型病例,引導學生進行升格訓練。整堂課,老師以學情為教學的起點,學教相容,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一步一個台階往上攀,學有所悟,學有所獲。

二、本節課在“三學循環”的模式建設方面作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在“議學”“悟學”環節,改變了以往“議”“悟”截然分開的模式,採用邊議邊悟邊練,議悟循環反覆螺旋上升,顯得靈動而不僵化,體現了教學的智慧。

三、讀寫結合相得益彰,學以致用紮實有效。老師在方法感悟這一環節,所引的材料十分精心,皆為閲讀教學中的名家經典片段,打通了閲讀與寫作的聯繫,讀寫結合相得益彰;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小結語言表達的技法,每一個方法小結之後,老師都引導學生運用感悟到的方法進行升格訓練,學生實踐充分,學以致用紮實有效,收到了良好效果。

當然,課堂教學永遠是殘缺的藝術。我覺得作為“三學循環”教學模式下的`示範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引發探討:

1、如何正確處理教師的講與學生的練的時間分配問題。

2、“導入”部分內容與下面教學內容聯繫不是很緊密,可考慮刪去,這樣內容就更集中。

3、作文教學過程中是否需要小組“合作學習”,如何恰當的運用“合作學習”;學生練習時,是否需要先討論再自已操練。

以上只是個人粗淺看法,不當之處,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國中語文評課稿 篇10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

首先感謝市教研室給我們基層的語文教師提供了這樣一個高層次、最實用的學習機會。

説是“高層次”,本次執教的教師都是語文教研員,他們都是我們市內語文界頗有影響的語文學科帶頭人,他們的課堂教學代表了了我們連雲港市語文教學的最高水平。説是“最實用”,因為執教的教研員都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指導者,是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推行者,是平時語文考試的命題人,更是語文會考的命題成員庫的人員。他們的語文教學代表了他們對語文教學的思考,通過這樣的聽課,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語文新課程標準,通過他們對語文課堂知識的把握,瞭解我市語文考試的新動向。這對於我們基層的語文教師來説是“最實用”。

由於忙於會務安排,我聽了今天三節課中的兩節,在這兩節課中,我最大的感覺是受到了“心靈的震憾”。我覺得至少有以下四點收穫:

第一、老師生動的講。語文課要上出語文的味道,老師的“講”是至關重要的,老師在課堂上要講語言、講文學、講寫作,而不是去講思想道德、講國際風雲等等。今天的課堂上,兩位老師都的“講”都很生動。

東海縣教研室張法莊老師的課堂上,注重情感氛圍的營造,教師情感表達細膩,語言有文采,深深的打動着課堂裏的每一個學生。其中一位女生和教師進行對話時,感動的淚流滿面,這就是最好的證明。這樣打動學生心靈的課堂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生動的語文課。

新浦區教研員張永春老師在課堂上語言幽默,和學生對話的過程中,始終面帶微笑,教學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教師睿智的語言表達,讓學生如坐春風,這樣的也是我所説的'生動的語文課。再有營養的飯食要好吃才能下嚥,才能有助於身體健康。不好吃的飯菜不會打動人們的胃口的。所以語文課堂首先要生動。

第二、學生高聲的讀。讀書是感悟語文的重要途徑,出聲朗讀更是語文課堂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兩位教研員的課堂上,我們都多次聽到了學生飽含感情的讀書聲,教師還指導學生朗讀的方法,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人學生自主讀書、自主感悟的思想,讓學生在自己的閲讀體驗中尋找獨特的感悟。

東海縣教研室張法莊老師在課堂上注重朗讀、齊讀、散讀,不拘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很快的融入文本的氛圍裏。新浦區教研員張永春老師也把學生的朗讀運用的恰如其分,達到了“讀”的目的。

第三、學生思考的“深”。授課教師通過問題的預設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比如張法莊老師讓學生找一個自己喜歡的段落、句子、詞語,並圍繞所找到的句子進行深入挖掘,啟發學生多元思維。張永春老師抓住重點段落進行反覆誦讀,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賞析文本,讓學生走進文本,和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這樣的深入的思考在今天的語文課堂上還有很多,這裏就不一一敍述了。

第四、學生練的“實”。也許有的老師説:今天的語文課上沒看到教師出什麼題目給學生做啊,怎麼能説練的“實”呢?我覺得這是我們教師對新課程觀照下的語文測試練習的一種誤讀,在傳統的語文考試中,總是把“知識點”作為考試訓練的重點,但是,今天這樣的觀點已經過時了,我們的語文訓練必須從“知識點”轉到“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的訓練上,這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關鍵,也是今天語文考試的要點。

在兩個老師的課堂上,我們都看到了他們特別注重學生的口頭表達,讓學生站起來説話,表達自己的思想,有時還有專門的書面表達,比如張永春老師就專門讓學生把自己對課文感悟寫出來,這樣的訓練是針對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的訓練,是治“本”的做法,而不是我們通常的知識點訓練,這是我們要深入領會的。

除了收穫,還有幾點疑問提出來向專家請教,並和同仁一起交流。

第一、語文課堂上要不要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我聽了兩位教研員的語文課上都沒有運用任何的教學輔助手段,這是不是向我們基層語文教師傳達一種導向?如果是,是不是和今天我們的優質資源進課堂有矛盾呢?

第二、教師該如何評價學生的課堂行為?今天聽的一節課上,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後,我發現授課教師多次簡單的評價是“不對”、“你思考的不全面”、“我的意思你沒聽懂”等類似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是否值得商榷?

第三、課堂上,提問的面不是過於狹窄?我大概數了一下兩位教研員提問的學生,80%以上都集中在前三排,特別是第一排,似乎每個學生都被提問了,有的還有三四次機會,第三排以後的學生基本沒有交流的機會,這可能和今天聽課的人很多,教師無法走動有關係,但這裏是不是還需要擴大提問的面,讓參與的學生更多呢?

好了,我就説這麼多,説的不對的地方請專家、同仁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國中語文評課稿 篇11

聽説姚老師將給我們年輕教師開一堂課,內心不免有些激動,因為能聆聽名師的課對很多人來説實屬不易。姚老師教授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課改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的《行道樹》一課,文章主要是借行道樹的自白,表達無私奉獻的人生信念。聽了真是受益匪淺。

這堂最為亮點的地方就該屬幾個主問題的設計,它不僅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關鍵是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師在導入的時候就讓學生進行想象“假如你是一棵樹,你會選擇在哪裏生活?”問題一拋出,很多學生就開始積極地思考,有人説選擇在沙漠裏生活這樣可以將沙漠變成森林,也有人選擇在山頂生活,因為可以欣賞美麗的風景……在學生眾説紛紜的過程中,有人選擇自我奉獻,有人選擇享受生活,那行道樹會選擇在哪生活呢?它為什麼要這樣選擇?學生就開始疑問和好奇,在想象的世界裏學生的思維又在不斷旋轉,升騰。於是,教師就帶着他們走進了行道樹的世界。接着,姚老師又設置了這樣一組有意思的問題:“請選擇下列句式説説自己的閲讀感受。A讀了……,我彷彿看到了……;B讀了……我體會到了……;C讀了……我不理解的是……”。這是一組具有遞進關係的問題組,第一組的問題其實與教師一開始的引導是緊密相連的,“行道樹會選擇在哪生活呢?”學生的疑問在這個時候其實可以根據教師設計的這個句式“我讀了……我彷彿看到了……”來解開謎底;“那它為什麼要這樣選擇?”原因也很容易在“我讀了……我體會到了……”這個句式中找到,這樣循序漸進地賞析課文,學生就很容易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行道樹甘願自我犧牲,無私奉獻,以苦為樂等等這樣的精神品質就浮出了水面;最後再以“讀了……我不理解的是……”這個句子來培養學生探究質疑的精神可謂水到渠成,學生自然而然地都想到了這個哲理性的句子: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是一個人生哲理,在對這個句子把握的過程中不僅學生感受到了行道樹的內心世界,而且教師也順理成章地達成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這一教學目標。

餘映潮曾經在他的論文中這樣談到:“主問題”對課文內容和教學過程都有着內在的牽引力,每一個問題都能結構起課堂上一個教學活動的“板塊”。以“主問題”來帶動整篇課文閲讀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躍起來,讓他們充分體會到語文學習中的`求索感、創造感、成功感,語文與人的教育、語文與人的氣質培養於是有了一片美麗的良田沃土。可見,主問題的設計和把握對提升一堂課的品質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姚老師的課,處處洋溢着大家風範,她富有詩意的語言不但感染着在座的學生,同時也讓我這個後輩產生了欽慕之意。稍稍遺憾的就是:這堂課答似乎問答替代了美讀。

國中語文評課稿 篇12

觀看了李老師的課堂教學,心中豁然開朗,原來,“語文課”要這樣教“語文”。我們驚喜地認識到研修給我們的課堂帶來的變化,研修使我們的教學設計取得的進步。針對這節課,我認為李老師的教學設計符合低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導入新課先是情。

李老師利用現有資源———課文插圖創設情景,讓孩子從觀察到説話,認識圖畫美的.同時也就自然而然地喜歡上了語文學習,可謂“未成曲調先用情”,調足了學生胃口。

2、感受畫面再激情。李老師採用多種形式賞讀兒歌,在教學中先發揮自身聲情並茂地導讀的優勢向學生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夏日荷塘美景圖。然後採取個別讀、小組讀、全班齊讀、配上動作表情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讀懂了畫面——美,讀出了感受———可愛,也讀出了對學習的喜愛,很好地激發了學生識字激情。

3、初步探究興致濃。在這個環節中老師讓孩子再讀兒歌,抓住順口的特點————押“ao”韻,引出帶有“包”字的一系列形聲字。而後隨文識字,利用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特點組織教學,引領孩子在文字王國中遨遊。課堂上老師教得張弛有度,學生學得興致濃濃。

4、總結特點——————絕知此事要躬行。老師在這一環節教學中抓住“你們怎樣記住它們”提出問題,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領悟形聲字的特點。最後通過兩個遊戲讓學生在遊戲中鞏固識字,順利地完成了目標教學。

5、指導書寫——以點帶面。教學中老師發揮自身書寫又一優勢,展示“包”字的範寫。示範中滲透了方法指導,評價中找出了存在的不足。寫字教學落實得紮實到位。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課堂延伸,把語文的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引導孩子在生活中識記、積累漢字。不能不説是語文教學的一次大膽嘗試。

總之,整堂課思路清晰嚴謹,目標明確,措施到位。課堂教學從設計到實施都很好地體現了從“內容分析”到“能力培養”的轉變,也很好實現了“教課文”向“教語文”的美麗轉身。

國中語文評課稿 篇13

不學習就會退步,就會痛苦,我是一個愛學習的人,在我的工作中,時常會出現很多的問題,每當這些讓我頭疼的問題纏繞我的時候,我會痛苦不堪,急於去解決,聽課是我最常用的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之一,通過聽課——這個業務上的學習,我解決了許多讓我感到頭痛欲裂的難題,正是這樣的方式,我得到了進步。

觀摩其他老師的課,我總結了她們的優點:

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

可以看出我們的老師們備課都非常用心,對課本的內容瞭解的很透徹。

二、注重引導學生朗讀

大部分老師都非常注重指導學生朗讀,但決不是為了讀而讀,而是在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去讀,並且對讀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例如:武老師在上課時,首先讓學生大聲自由的讀並找出,配樂讀,讓學生深情並茂的體會英子的感情昇華。學習中還穿插着齊讀、分組讀、示範讀,進而激發同學閲讀興趣,讓學生在閲讀中更好的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愛的`精神,層次非常清晰。

三、老師在學生閲讀的過程中及時的糾正文字的發音,潛移默化的教導學生字音要讀準的習慣

還有的老師一直強調“不動筆墨不讀書”,做好批註,有利於培養學生集中精力的好習慣。

四、注重啟發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學

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是這個主體的引導者。這幾位老師都充分的做到了這點。例如劉老師《讓小草生生不息》時,通過課件的設計,精彩的品讀,引發學生邊讀邊想象,體會了祖國的大好河山的美。

五、親切的評價語言

幾位老師評價學生的語言是那麼貼切,到位,如趙主任運用“你最聰明、你會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棒、你的眼睛已經告訴我答案了”等來鼓勵學生。這些樸實,自然的語言,對我感觸很深。在以後的課堂上,我也試着讓我的學生感受這些美麗的評價語言。

今後的職業道路上,我會努力吸取這些老師的寶貴經驗,以長取短,避免在教學上的不足,必須不斷地學習,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通過這些業務上的這些直觀聽課學習活動,我對語文教學應是動情去讀去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學習了很多的寶貴經驗,讓我煩惱的問題通過這些活動煙消雲散,讓我在以後的職業道理上更加輕鬆,也大大提升了我的工作水平。

國中語文評課用語優缺點及建議

1)引課能跟生活實際相結合,引發學生討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2)能創設例情景,引發學生思考討論,促進師生互動,但應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動手、動腦,訓練基本技能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教學設計思路較清晰,教學目標能體現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

4)這是一節整合課,應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實現師生互動,成果分享,培養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在這一點上老師還應加強;

5)較成功的一節課。

國中語文評課稿 篇14

聽了老師的愛蓮説一課,我想起了這麼一句話,老師講的再多也是老師的,學生學的再少也是學生的。國中語文評課稿這篇課文培養學生立異閲覽的習氣。

這種教育懇求學生在閲覽進程中“能有自個的情感體會,開端體會着作的內在,從中取得對天然、社會、人生的有利啟示。對着作的思想豪情傾向,能聯絡文明佈景作出自個的評估;對着作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個的體會;品嚐着作中富於表現力的言語。”在悉數教育進程中,肖老師側重處理好以下三個聯絡:

學生和老師的聯絡。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這是新課標、新理念對師生聯絡的從頭定位,語文新課標也明晰指出:“閲覽是學生的特性化做法,不應以老師的剖析來替代學生的閲覽實習。”因而,肖老師貫穿在講堂中的一條主線即是讓學生去閲覽去品嚐。肖老師既把閲覽的自動權交給學生,又活潑表現幫學效果。課前預備的關於蓮花的圖畫為學生供給更多的閲覽體會。

肖老師把閲覽作了五個時期的組織:

第一階段:師大聲朗誦,全體把握。

第二階段:放錄音,學生跟讀。

第三階段:生齊讀,自瀆後處理字、詞、句。

肖老師選用學生質疑這一手法,讓學生讀出新的感觸、新的體會和特性化的瞭解。在閲覽進程中,既要交給學生必要的'閲覽辦法,處理學生閲覽中遇到的艱難,更要珍愛學生一同的感觸、體會和了解,這麼老師就不是作者的傳聲筒了,也不是居高臨下的操縱者,而是學生閲覽的火伴,是閲覽團體中才幹略強的一員。在這一時期,肖老師斗膽的向課文錄音中的“蔓”字的讀音提出了紛歧樣的見地,這種勇於説“不”的精力值得學習和學習。

第四階段:品讀根究,精確評估。這兒有“自個思考”“團體談論”“師生協作”“老師指點”等幾種辦法。老師計劃幾個要害的疑問:

(1、翻譯語句。2、表現蓮高尚的語句還有哪些?3、找出文中告訴歸納蓮高尚的語句。)讓學生去根究、去評估。

第五階段:齊讀課文、小組談論釋疑。

在這一時期學生提出了幾個有代表性的疑問。

1、作者為何“獨愛蓮”?

2、完畢仍然存在次第發作了改動,終究説牡丹之愛?

肖老師儘量讓學生自個處理,老師做以恰當指點。

第六階段: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再讀課文,生談收成,齊讀完畢。

第二,師生與作者的聯絡。閲覽本是一種發明性的勞作,假定讀者僅僅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豈不索然無味?只需是特性化的閲覽,讀者總會讀出新信息來,許多好着作不是作者寫出來的,而是作者和讀者一同勞作的效果。所以,不管是老師仍是學生,都不應當把投合當作尊敬,也不要把閲覽的自動權交給作者,須知:書在誰的手裏,誰即是書的主人。因而,我以為肖老師讓學生去多讀課文,這本身即是一種特性化的閲覽和發明性的勞作。

第三,閲覽和日子的聯絡。文學是日子的反映,閲覽是日子的構成有些,閲覽和日子的聯絡是十分親近的,所以應當樹立為人生而閲覽的觀念,既要照顧他人的日子,更要注重自個的日子;既要為今日的應試去認知和了解,更要為明日的打開去批評和立異。肖老師讓學生去寫讀後感恰是銜接閲覽和日子的聯絡的一條有用路徑。

國中語文評課稿 篇15

聽了李老師一節常規課,我暫切把它稱之為作文賞析課。

首先這節課是愉快教學的範例。這裏師生是平等的,課堂氣氛是輕鬆、活躍的。課堂上學生誦讀自己的作文,然後學生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後教師點拔,也就是對文章的立意、選材闡述自己的觀點。這裏不是教師空洞的説教,而是平等的交流,因此課堂不時傳來笑聲,爭論聲更是不絕於耳。

其次,這節課很好地將三維教學目標融為一體,突出了思維訓練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這節課誦讀的作文題目是:我喜歡。

第一個學生讀的是我喜歡大海。該文語言優美,行文流暢,寫出了大海的'遼闊、壯美。同學們聽過後激烈討論,然後代表發言。一個同學説寫的很好,激起了人們對大海的嚮往,另一個同學的發言説,這篇文章寫得空洞,不具體,沒有真情實感,真可謂各抒己見。教師點評:語言優美,但缺乏個性。

第二個同學寫的是我喜歡星空,除了客觀的描寫之外,更多的融入了對宇宙、人生的思考,比第一篇文章上升了一個層次。

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同學寫的我喜歡網絡遊戲。咋一看,這個題目並不好,但是該同學在文中寫到在遊戲中如何得到自信,在人與人的幫助中得到友誼與快樂,然後進一步寫到,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它只能作為學習之餘偶爾的消遣而已,不能沉醉於網絡遊戲中而不能自拔。學生對“我喜歡網絡遊戲”一文各自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種來自身邊同學的思想,遠勝於教師的空洞説教,在討論中,同學知道了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在相互交流中培養了積極、健康、向上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教師的點評是:寫的真實具體,貼近生活,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尤其是最後點出不能沉醉於網絡遊戲使文章主題得以昇華。這各具特點的點評是在學生思考討論之後,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寫作、立意、選材的能力,激勵學生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和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寫作的實踐能力,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格式作文。

再次,這本是一節作文評講課,但教師有意識地融進了閲讀與口語訓練,使寫作、閲讀、口語既相互交融,又互為促進,體現了語文訓練的規律。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作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如何激發學生寫作的慾望,學會積累、觀察和思考,對寫作充滿自信,有事可寫,有話可説,善於發表自己的真知灼見,使作文教學走上科學訓練之路,也許這節課不失為有益的嘗試。

以上所述稱不上是評課,只是自己聽課的淺見,向各位同行請教,與各位老師商磋。這次聽課活動,也使我陷入深深地思考:(1)要教好每一節課,不僅要求鑽研教材,認真備課,而且要深入學習新課程標準和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更重要的是,還要善於思考,如何將新的理念應用到自己的實際教學中去,並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改進和提高,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模式。

(2)瞭解學生,尊重學生,依據學生的知識基礎,結合教學目標,鼓勵學生去學習,去思考,表達自己的思想,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與表揚,從而使學生獲得自信,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有所成功。使課堂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快樂學習的樂園,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國中語文評課稿 篇16

《記承天寺夜遊》

今天有幸聆聽了xxx老師的學區中青年賽課——蘇軾的散文《記承天寺夜遊》,獲益匪淺。對於xxx老師的《記承天寺夜遊》一課,我想作一個簡要的評析。

xxx老師紮實的語文功底和開闊的思維方式從他的課堂教學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從他的課堂教學設計、教學模式也可以看出這位老師的教學理念,緊密地與考試結合起來。在整個課堂教學中,他的優點就一一顯現在我們面前:

(1)課前備課準備充分,導課精彩

用“清風明月本無主,心閒便是其主人”詩句導入新課,引出“閒”字,並要求學生用“閒”造句。這個導課新奇、精彩,既切合文中對月色的描述,又為下面理解蘇軾的情趣、突破本課的難點埋下了伏筆。這個導課可以總領本課內容與主旨,高屋建瓴,實在精彩,可見xxx老師課前充分的準備及對文本透徹的理解。

(2)課堂環節完整、流暢,訓練有梯度

導入課文後學生自由朗讀、大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停頓,而後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形式多樣,xxx老師熱情鼓勵,在朗讀中初步感知文本。接着,老師教給學生簡單的翻譯方法,讓學生對照註解疏通翻譯,有疑惑處圈點或舉手回答,而後出示幻燈片“自我挑戰”,落實關鍵詞與重點句。指導與自讀相結合,訓練有梯度,把文言詞句理解落到實處。

(3)課文朗讀和課堂教學緊密結合,方法得當

導入課文後學生自由朗讀、大聲朗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疏通、翻譯課文學生再讀思考:蘇軾為什麼夜遊承天寺,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其實文言文的教學要學生在朗讀中慢慢地體會語感,從而達到理解文意的目的,我們平常的教學往往把朗讀和理解人為地分離開來,早自習就要求學生預習、熟讀至背誦,然後再上課也許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背誦課文,但對於理解文意卻存在問題。

(4)問題設計巧妙、材料引入靈活

為掌握重點、突破難點xxx老師主要設計下面幾個問題並及時靈活引入材料:1、蘇軾為什麼夜遊承天寺並及時介紹相關寫作背景;2、為什麼作者眼裏只有竹柏並及時引入竹柏象徵義;3、何謂“閒人”你是如何理解“閒人”並及時引入餘秋雨及法國世界報對蘇軾的評價。問題設計雖少卻很有深度且給學生切實的幫助,切中肯綮且遊刃有餘。

縱觀全課,xxx老師的這一節課內容充實、具體,有深度、廣度,教法靈活、得當,教師熱情鼓勵、及時點撥,學生參與度廣,在基礎不太好的班級能把文言文上得如此紮實有效,着實不易。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陶庵夢憶》的一篇精品。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散文的奧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説是表現西湖雪景的千古絕唱。

本節課採取了“文本細讀”新教法,引發學生興趣,課堂節拍張弛有道,知識體系由淺入深,由讀促學。羅老師的這堂課整體安頓井井有條,層次明確:對文本重視全面細密,從字詞的疏通,到朗誦的指導,寫景句子的咀嚼及內容主旨的明白等等。正如朱光潛説的一句話“徐徐走,欣賞啊!”在課堂導入時,讓學生在文中找到一字來概述張岱的形象——痴,並引導學生去文中搜羅哪些方面展現出張岱的“痴”。羅老師抓住文中的一個要害詞“痴”解讀全文以及張岱所要展現的愛國心情。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國之思,祖國之痛。整篇文章圍繞一個“痴”字展開,由情入理,逐層展開。

接下來,我談談自己對本節課的理解:羅老師主要扣住“準、清、活、實”四個字。

一.教學目標立足一個“準”字。

根據課標要求,上好一堂課,要凸顯這堂課的“三維”價值,謀求“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

這節課,我認為羅老師確定的教學目標,應該有如下三個:

1.誦讀課文,積累本課的文言詞語。

2.學習白描手法,感悟雪後西湖的意境之美。

3.體會作者曠達的志趣和故國之思。

羅老師將教學目標分散開來,比如,誦讀課文後,由學生獨立完成目標一;學生理解課文後,進入課文重點問題的教學階段,師生共同學習白描手法,感悟雪後西湖的意境之美,完成目標二;在男生讀、女生讀之後,通過對兩個問題的探究,體會作者曠達的志趣和故國之思,從而完成目標三。

二.教學思路講究一個“清”字。

葉聖陶先生説:“教學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教學如同寫文章一樣,有一條思路,講究思路教學。

我覺得這節課課堂教學思路:品痴景,近看張岱(感受)——遇痴人,近看張岱(領悟)——還原痴遇,演繹情景(展示)——辨痴,回望張岱(觸發),最後順利到達終點。

就《湖心亭看雪》而言,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語言上幾無難點,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卻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課羅老師先走進去,教學生積累詞語,疏通文意;再走出來,教學生感悟雪後西湖的意境之美;再走進去,重點教學生如何理解白描寫法;再走出來,在難點處設置疑問,

巧妙引導,終於讓學生走進一類特殊的知識分子的心靈世界,感受一種別樣的審美情趣和人生抉擇。

三.教學方法注重一個“活”字。

把學生盤活,把教材教活,把課堂搞活??那麼,這些都取決於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活”。俗話説“千個師傅千個法”。羅老師本節課運用了講授法、提問法、討論法、誦讀法、啟發教學法等。其中孔子創造的啟發教學法,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教學方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1.啟發教學法的運用。本堂課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學生的一大難點,因此,羅老師的“導”顯得十分重要。課堂上,她注意啟發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誘導學生在討論中提升層次和境界。幾個設疑,深入淺出,突破了難點,解決了問題,“得來全不費功夫”。

2.朗讀法的運用。有道是:學文千法,朗讀為本。就學習文言文而言,朗讀毫無疑問地應該也必須成為解讀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鑰匙。整個教學都是由“讀”引領的。圍繞着解讀痴人之“痴行、痴景、痴遇”,採取了豐富多彩的誦讀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的'內核。這其中有範讀、有齊讀,有男生讀,有女生讀,整個教學過程的推進和難點的突破都是以“讀”為載體完成的。從這次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出,只要應用靈活恰當,朗讀完全是有能力承擔起解讀文言的重擔的。

四.教學有效要強調一個“實”字。

課堂教學要做到實,還必須認真準備。記得有位教育家説過:“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説來,我都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

這節課羅老師經過精心準備的。小到一個字的讀音,大到與本課相關的各種背景資料,都認真對待,絲毫不馬虎。

文無定法。教,亦無定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無論哪種風格,都應該以認真解讀文本為基礎,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設計出最佳的課堂教學方案。然而,語文課堂就像電影一樣,是個遺憾的藝術。當然,這堂課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沒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同學生一道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問題情境,從而生成問題,提高他們探究質疑的水平。還有教學時間處理不妥當,前鬆後緊。

以上是本人的拙劣之見,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國中語文評課稿 篇17

一、導入生活化,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本節課在新課的引入上從學生平時熟悉的草莓入手,多媒體展示“一株草莓的一生”的過程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我們已經學習了被子植物的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植株長到一定階段,就會開花———結果,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第三節開花和結果。以此導入新課渲染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過渡:一提到花,同學們並不陌生,都見過很多,下面我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花的海洋,去欣賞大自然饋贈個我們的禮物——美麗的花。過渡自然,很好地引起了學生的注意。

二、問題設計環環相扣,體現教學重難點。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教師總是讓學生帶着問題來學習,而問題的設置具有一定的梯度,由淺入深,所提出的問題也很明確,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也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如:

(1)你能説出花的不同結構的名稱嗎?

(2)同學們的認識是否準確,還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呢?

(3)每一朵花都具備這些結構嗎?

(4)對植物的繁殖後代來説,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等等,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這些問題又是在上課開始階段提出的,更能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小組合作學習的精神。

在課堂中,盛老師非常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培養,注重小組合作交流。對於有一定難度的思考題,能做到在小組中先進行討論,然後歸納出結論。教學中教師始終把學生放在重要位置,讓學生自主探索,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其他同學補充説明或説出自己的看法。講花的結構時,先播放“花”的多媒體圖片段師生一起欣賞。然後播放觀察花的結構視頻,提醒學生注意觀察花的順序和各部分名稱。學生按照要求觀察自己帶來的花,“花的結構”。注意觀察順序和方法,小組內交流花的結構各部分名稱。多媒體展示花的結構圖,先引導學生説出各部分名稱,再提問:

(1)你能説出花的不同結構的名稱嗎?

(2)同學們的認識是否準確,還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呢?(引導學生討論與思考)。

(3)每一朵花都具備這些結構嗎?

(4)對植物的繁殖後代來説,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從學生的交流中,發現問題,瞭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再對學生加以點撥、引導,通過小組實驗和討論,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討論、歸納小結,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知識,逐步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使抽象的問題直觀化、簡單化。

在講授《傳粉和受精》時,先觀看受精過程動畫,引導學生閲讀課文受精的過程段落,初步瞭解什麼是受精與受精,然後給動畫配解説詞,學習受精的過程。結合多媒體圖片解析講解雙受精的過程。用形象化的動畫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抽象的生理過程,使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一個直觀的瞭解,讓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這樣更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五、教師語言優美。

如:我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花的海洋,去欣賞大自然饋贈個我們的禮物——美麗的花。花無百日紅,花開花謝是自然的規律,美麗的花朵凋謝固然令人惋惜,但植物將為我們呈現另一番驚喜——奉上豐收的果實。我們瞭解了被子植物經歷了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結果,完成了偉大的一生,同時為人類提供了美麗的景色和豐富的食物,所以我們要愛護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因為它們是人類的最親密的朋友。也祝願同學們的人生像花兒一樣美麗綻放結出累累碩果!

六、練習題設計很好,都能體現本節課的知識點,當場反饋,進一步讓學生鞏固了所學知識。

鞏固練習題部分,層次分明,照顧到了不同層次的學生,並且逐步拓展延伸,聯繫生活,鏈接會考,體現了執教教師深厚的教學功底!

我也談談這節課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1、學生在課堂上氣氛活躍還不夠熱烈,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還應該多思考,小組之間課堂上的合作學習過程還有些欠缺。

2、教師主導的時間有些多,應該再放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總體來説,這是一堂近乎完美的一節課,非常成功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效果很好!

國中語文評課稿 篇18

今天我聽了黃老師的一節作文課《煉一雙慧眼,學會選材》。

作文教學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黃老師選的內容又是最難上的一節。因為選材如同選美,每個人有不同的標準,如何用一雙慧眼,學會選材,真不是一件容易説清的事情。

我從黃老師的課堂上看到了很多亮點,例證一二。

1、重積累。

老師佈置任務,學生能圍繞“快樂”的主題去收集材料:詞語、古詩、名言、故事等等,這種原始語言素材的積累,不僅能豐富寫作素材,實則建立了一個大的語文庫,是在為大語文的學習奠定基礎。老師面對七年級的學生能想到學生高中以後的發展,這是在做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我看到好多的學生記了有八九百字,學生在收集的過程中,是主動去做的,是愉快地完成的,這也很好地體現了我們學校三學循環中自學的宗旨。

2、苦經營

黃老師留給人的印象是苦幹、是實幹,我也從教學的.設計到展示給學生用的材料上看到老師的苦心經營。既要選出有問題的病文,又要選擇事例新鮮、典型的佳作,這就要求老師也要獨具慧眼。然後根據自己的設計,牽引學生來説一説、改一改、評一評,既有教又有學,既有指導又有練習,相得益彰。

但是黃老師的課也給我帶來了一些思考。

葉聖陶先生曾經説過,生活即作文。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説,天真、活潑、爛漫,他們的眼睛裏印下的都是世界的美麗,純真的想法,指導他們把這些變成文字,就可以了,寫作是心靈的泉水叮咚,要讓他們在這塊土地上盡情傾瀉,才能寫出感動心靈的好作品。可是在這節課中,黃老師給了學生很多概念化的東西:什麼是主旨、選材、精心的選材,這些硬梆梆的概念化的知識學生消化不了,與寫作也不一定有什麼好處,反倒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在課堂上,老師讓學生從積累的快樂主題的材料入手展示,來評價學生的作文《我很快樂》,找出選材的問題,接着就讓學生來評議另一篇作文《那一次,我真的很棒》,教學環節脱節了。儘管學生蒐集了大量的材料,但是隻是語言方面的材料,事例材料並不多。另外既然蒐集了以快樂為主題的材料,為什麼不圍繞作文《我很快樂》進行選材方面的指導呢?這樣不是更有的放矢嗎?所以老師在上課的時候,不能只追求課堂容量的大和環節的齊全花樣,更要了解自己的學情和教學的最終目的。

讓寫作成為學生心靈的歡歌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n0lem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