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淺談新經濟與傳統理論

淺談新經濟與傳統理論

[摘要] 美國“新 經濟 ”中確實出現了一系列難以簡單地用傳統經濟 理論 加以闡釋的新現象,從而使傳統經濟理論受到了嚴重挑戰。然而,我們認為,這種挑戰並不會使傳統經濟理論的基本框架和整個體系發生根本改變。不少新現象仍然可以在傳統經濟理論框架內得到説明。例如,邊際成本遞減,規模的報酬遞增,低失業和低通脹並存等,在傳統理論中本來也有過論述,只是有些假定條件有所變化,因而有了新的情況。就是説,不是傳統理論過時了,不靈了,而是需要補充、修正和進一步完善。

淺談新經濟與傳統理論

舉世矚目的“新經濟”現象,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帶動下,以生命 科學 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環境技術和管理技術等高 科技 產業為龍頭,具有明顯的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率的特點,從多方面形成了對傳統經濟理論的挑戰,筆者認為,新經濟對傳統經濟理論的挑戰,充其量只是舊理論需要進一步補充、完善,而不是標誌舊理論的否定和終結。下面我們舉三個例子加以説明。

一、經濟週期理論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美國經濟已經連續9年保持2-4%甚至更高的年增長率,成為美國 歷史 上最長的一次,超過二戰以後20世紀60年代106個月的繁榮,這與經濟學家預測的經濟週期現象已大相徑庭。這樣,經濟週期理論,尤其是短週期理論是否還成立,或者説是否還適用?

二、菲利普斯曲線

我們認為,不能簡單地下如此結論。眾所周知,菲利普斯曲線所表明的失業與通脹之間負相關的關係是以下面兩條件存在為前提的:

第一,經濟增長引起失業率下降,而失業率下降導致貨幣工資率上升,即貨幣工資率上升是勞動市場超額需求的函數,而失業率是勞動市場超額需求的一個負函數;

第二,工資是產品成本的主要構成部分,從而是價格的主要構成部分,因此只有當貨幣工資上漲超過勞動生產率上升時,貨幣工資上升才會引起物價上漲,否則,貨幣工資變動並不會立即引起物價變動。這是傳統的菲利普斯曲線明明白白告訴我們的道理。然而,在美國新經濟中,正是這兩條件都不存在,因此,失業率和通脹率的關係當然就不存在。

讓我們先考察這些年來美國 經濟 高增長有沒有引起貨幣工資上升的情況。確實,美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15年內由於經濟增長,財富增加了30%,失業率下降到4.7%,但據美國經濟政策 研究 所1999年公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在過去數年中工資出現低增長甚至負增長。為什麼會這樣?這與新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這一點分不開。在 工業 化 時代 ,勞動與資本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而在新經濟時代,知識這一要素取代了勞動要素與資本要素作為經濟 發展 的主要動力,這一點給 企業 的收入分配帶來了兩方面的 影響 :

第一,知識具有外溢性,掌握了知識的人容易把知識從本單位拿到別的單位運用。為了穩住那些掌握了知識和專門技術的員工,防止把技術和知識外傳,除了給工資報酬,還要給以股權激勵,使員工感到自己是企業的主人,把自己的命運和企業的命運捆綁在一起,從而改變了工業時代勞資關係對立的局面,即工人要求提高工資,企業為了追求最大利潤不希望提高工資這種局面。在知識為基礎的新經濟時代的企業制度中,工人並不一定要求提高工資,甚至不反對降低工資。因為,降低工資可降低產品成本,增強本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對企業有利,自己從股權中分得紅利收入會增加。於是,新經濟時代的工資增加並不快甚至不增加;

第二,新經濟以知識為基礎,因而企業家和高級技術人員在企業中的地位與作用與傳統的工業時代相比是進一步提高了。在新經濟時代,一個企業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高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作用,而股票期權成了對他們最重要的激勵手段。因此,新經濟時代,由於能幹的企業家是最重要最稀缺的資源,他們的收入與普通員工收入差距越來越大。高收入者的主要收入來自股票期權,但這不構成工資成本,因此,在美國新經濟中,經濟的高增長、低失業率,並沒有帶來工資和物價的高增長。

這樣,在新經濟中,一方面低失業並沒有使貨幣工資有顯著上升;另一方面,生產率卻有所上升。這樣,高增長、低失業、低通脹就是顯然的了。因此,不是傳統 理論 中的菲利普斯曲線不成立了,而是這條曲線賴以存在的條件不具備了。如果這些條件仍具備,這條曲線所表明的失業與通脹間負相關關係仍會存在,尤其對於象我們這樣的發展 中國 家,如果貨幣工資上升幅度大大超過勞動生產率的上升,則這條曲線所表明的失業與通脹間交替關係一定會明顯地表現出來。即使象美國這樣的國家,如果工資增長速度比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更快,一定會導致通貨膨脹。 目前 ,美國的失業率在4%左右,當勞動力十分緊張時,工人們就可能要求提高工資。近年來,美聯儲一次又一次提高利率,主要就是想抑制增長勢頭,防止通脹抬頭。

三、信息經濟學

有人提出,在“新經濟”中,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和不完全假定的現實性受到了影響,信息的專有性和壟斷性受到了衝擊,經濟中創造了大量與信息有關的就業機會,形成了專門的信息市場。藉助網絡技術,以幾乎實時的速度,快捷而全面地傳遞到全球,使人們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而信息不對稱和不完全性大大弱化,信息經濟學中諸如隱藏行為(信息)的道德風險模型、逆向選擇模型、信息傳遞模型和信息甄別模型等理論的解釋受到削弱,原來這些模型所表達的經濟學現象也會被新的現象所取代。

這種觀點,我們也難以贊同。確實,“新經濟”重要特點之一是信息化,信息市場的形成,信息被作為商品開發,收集、篩選、處理和藉助網絡技術以神速快捷傳遞,使人們獲得信息的成本大大下降了,信息不對稱和不完全性削弱了,但如果因此認為信息經濟理論就不再靈了或不起作用了,恐怕是把 問題 看得太簡單、太片面了。事實上,信息不對稱和不完全問題的產生,不僅是個技術問題,而且是人們機會主義傾向所致。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交易雙方在信息掌握上一般處於不對稱地位,賣者掌握較多信息,買者掌握較少的信息,而人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故意隱瞞一些信息,甚至會製造一些虛假的信息,而這些問題靠信息高速公路是無論如何不能解決的。試想,企業招聘時,如果應聘者故意誇大自己的優點,縮小自己的缺點,這個問題靠網絡技術能解決嗎?一個患有惡性疾病的人去參加人身保險時,故意隱瞞了一些健康狀況,保險公司無論如何努力也難以完全發覺的。今天,我們的股票交易市場中,從交易手段看,應當説夠先進了,然而,券商、上市公司、中介機構(包括 會計 事務所)等如果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製造虛假信息,聯手操作,欺騙廣大中小投資者,僅靠技術就能解決問題嗎?應當説,信息可以靠計算機快速處理,靠網絡快速傳遞,然而不可能靠機器把隱藏在人們頭腦中的信息深挖出來,更不可能把人們為私利而作不正當交易的機會主義傾向消滅掉。機會主義傾向只能靠道德、信譽、制度來解決,而不可能靠網絡技術來解決。只要有機會主義傾向,信息不對稱和不完全問題就始終存在。信息經濟理論模型所表述的經濟學現象就不可能被新經濟中的新現象所取代。

綜上所述,美國“新經濟”中確實出現了一系列難以簡單地用傳統經濟理論加以闡釋的新現象,從而使傳統經濟理論受到了嚴重挑戰。然而,我們認為,這種挑戰並不會使傳統經濟理論的基本框架和整個體系發生根本改變。不少新現象仍然可以在傳統經濟理論框架內得到説明。例如,邊際成本遞減,規模的報酬遞增,低失業和低通脹並存等,在傳統理論中本來也有過論述,只是有些假定條件有所變化,因而有了新的情況。就是説,不是傳統理論過時了,不靈了,而是需要補充、修正和進一步完善。

標籤: 淺談 理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pw26o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