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農業經濟管理 >

關於經濟管理中的“以人為本”與儒學傳統

關於經濟管理中的“以人為本”與儒學傳統

目前世界上講的“以人為本”,主要是一個管理學的説法。相對以往資本主義經濟管理特別是企業管理中把人作為資本贏利的工具進行泰羅式的機械式管理,在知識和科技日益重要的現代企業中,除非改善對人的因素的態度和看法,否則,就難以使決定企業命運的最寶貴的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的開發。此外,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也把工具主義和人被自己創造的技術和物質手段控制的問題提了出來。這都促使新的管理把人作為經濟和科技活動的目的和根本看待。這就是所謂的“以人為本”。所以,如果人們使用這個説法,應當明確它的具體所指。

關於經濟管理中的“以人為本”與儒學傳統

其實,儒學傳統中,與“以人為本”上述意思最貼近的儒學思想是孔子所謂“君子不器”。也就是你不能把人只是當作一個器物、一個東西、或者一個工具來看待。你説什麼人是“什麼東西!”,這在我們中國人看來是罵人的.話。儒學講“仁者,人也”。把人當人來對待,尊重和體現出人的價值和意義來,並使人在自身的天命之性中開展和成就仁義禮智信的基本德性。實際上,企業和經濟管理中充分發揮人的創造性,並使人建立起工作的目的和意義,這正是你需要“盡己”(忠)“成己”的問題,需要從每個人的潛質潛能(獲得性即德性)中去發揮和運用仁義禮智信的基本能力的問題。

企業和經濟工作中離不開“仁義禮智信”的基本能力。在企業管理中講“仁”,才能讓員工在情感溝通和生存關懷中獲得同心同德的企業文化基礎;在企業管理中講“義”,才能在企業內外的社會關係中獲得釐定秩序的價值標準和道義基礎;在企業管理中講“禮”,才能在企業管理中建立不同層級和角色相互協調、職分明確的管理制度和秩序;在企業管理中講“智”,才能在企業管理及其經濟科技活動中運用理性去思考、發現和解決問題,發展知識和技術,並理智地處理企業面臨的各種矛盾和風險;在企業管理中講“信”,也才能建立企業經營的行為穩定性,降低複雜經濟利益和風險中的不確定性。

“盡己”“盡忠”和“成己”“成物”的儒家信條所建立的工作倫理和成就主義,是把企業和企業員工的整個工作置於儒家文化所塑造的精神和人生意義系統中不斷創造和進取的精神基礎。當一個人把人生看成是參與到上天運作萬物的偉大事業中去成就自己作為人的可能性,也成就萬物的各種可能性時,他就是在“與天地參”了。企業作為把各種資源結合起來生產社會需要的商品和服務的機構,實際上它就是在人的能力上去成就物的可能性。把鋼鐵生產成汽車,就是在成就鋼鐵這一物成為汽車的可能性,以使物盡其用。人與天的合作成就了鋼鐵之可能而“生”出汽車。當你能夠做出這樣的工作時,你也就成就了你自己作為人的可能性。在儒家思想中,這被看成是一種“生”物成物之德。在這精神上即是“與天地參”。如果説我們需要建立“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形態和經濟文明,那麼,可以説,君子不器,以人為本;各正性命,和諧生財;在仁義禮智信中彰明德性,在成己成物中成就天業。這就是中國儒家傳統所塑造的優秀的管理文化和經濟文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ngji/e4o9r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