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合集15篇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合集15篇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1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一節概念課,老師本着“紮實、有效”的原則,整節課思路清晰,環環相扣,師生互動性良好,突出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她關注數學的本質,凸顯“數學味”,較好的體現了自主體驗教學新理念。通過聽武老師的課使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合集15篇

值得我學習的第一個地方,就是武老師的微笑。在這節課中,武老師給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就屬她迷人的微笑了。我想這也是這節課成功的原因之一吧。因為老師的微笑對學生來説至關重要,它可以給學生以自信,使課堂自始至終都處於和諧的氣氛當中,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積極的狀態,我覺得這樣的課堂才能培養出多方面的人才。從今往後,我一定要向武老師學習,面帶微笑的走進課堂,面帶微笑的幫孩子們解決難題,爭取與微笑做朋友形影不離。

值得我學習的第二個地方,就是武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武老師的課堂用語簡潔有力,不羅嗦,該強調的`強調,重點突出,一語中的。一比較我的課堂語言,顯得隨意、不規範,蒼白無力。在課堂上,我總是怕學生不會講得很多,但是學生根本就抓不到重點,對知識的記憶很模糊。所以,在語言的表達上,我還要多多的下功夫。比如,在提問的時候該怎樣正確引導?在對學生的回答,怎樣去做評價?……

值得我學習的第三個地方是透徹分析,層層深入。在解讀教材上,武老師分析得很透徹,她不僅對例題做分析,還把課後的練習都解讀了。對於一些學生比較難懂的題型,在課前老師做了處理。所以這節課武老師上得很是精彩。每次的備課,雖然我也有備例題,備練習題,但是都沒有這樣來分析,學生學習時候有沒有吃力的地方,需不需要進行調整或者處理。所以,在學生做練習的時候,就出現很多問題,學生不會把知識拿來運用,也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去運用。因此,在解讀教材上,還要下一點功夫,反覆的斟酌,處理好知識間的銜接。

除了上面提到的,武老師還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武老師的紮實的基本功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長期的培養。同時從低段開始就應該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嚴謹的數學語言表達。同時也是要求我們老師的語言要更加的斟酌。結合新的教學要求來設計自己的課堂,讓每一個孩子都是在快樂中接受知識,運用知識。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2

六年級下學期數學《解比例》評課稿解比例一課是在學習比例的基本性質後學習的,教學解比例之前,教師先複習關於比例,你已經知道什麼展開教學,由此引入今天的學習,突出了這次的教研主題---如何認真設計好教學各環節之間的`銜接與鋪墊,通過這節課,讓我感受到了李老師的另一番風采!本課開始李老師先用温故而知新比例的基本性質開課,當學生寫出8x=25×40時,教師讓學生觀察與以前學的比例有什麼區別,學生很清楚的看到比例中含有了未知項,由此引出學習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動手算一算,通過此活動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比例和解方程的聯繫與區別,學生的認知能力,在李老師的一步一步引導下得到了提高.

認知得到肯定後,緊接着的心動不如行動,更讓學生的認知能力在此得到了小小的發揮;而後的眾人劃漿開大船,小組之內互相合作、交流,使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高漲了很多;在前面內容的基礎上帶領學生走進比例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難度在加大,但李老師的環節設計如此巧妙,讓學生和聽課的老師都感覺到本節課是如此的順暢,學起來、聽起來都有一種樂在其中的感覺。

建議:是否可以滲透一下算法優化的思想呢?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3

張老師執教的《組合圖形面積》一課,能大膽地整合教材,整個教學流程設計合理、流暢,整節課以三步導學為線,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形成表象,動手實踐割補中悟出方法,在討論辨析中進行方法優化,使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小組合作紮實有,生本課堂初見成效,我個人認為本節課有以下四個亮點:

一.整合教材,任務明。

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有利於綜合應用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知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基於這一理念,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師設計了兩個教學任務:(1)認識組合圖形。(2)會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根據教學重點(求組合圖形的面積)張老師大膽將教材進行了整合。將例題求側面牆的面積換成了求客廳面積的`計算,增加了難度,提升了思維,充實了課堂。這樣使教材內容變動為靜,變單一為多項,變封閉為開放,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熱情。

二.小組合作,收效大。

對第一次接觸組合圖形的孩子來説,如何把一個組合圖形通過分割或添補的方法轉化為基本圖形,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張老師從生活出發,先讓孩子們初步感知組合圖形,接着再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在完成第二個教學任務時,張老師分三個層次進行,由自主學習到小組合作再到全班交流,整節課以學生為主體,大膽嘗試放手,相信學生的能力,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生生互動,“動”出思維,“動”出激情,“動”出創造,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同時也形成了羣體學習的優勢,真正發揮了小組合作的作用。

三.解決問題,策略多。

本節課無不滲透着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教學例題時,在鞏固練習時,在檢測導結時,通過讓學生自主動手畫一畫,想辦法把它轉化成幾個基本圖形時,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然後通過小組彙總到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學習他人的解題策略。在比較.鑑別.學習中提升自我,體現了新課標讓不同的人在數學課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分層訓練,人人清。

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過程中學生實踐的主要形式,也是檢驗學生課堂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為此,張老師在設計課堂練習時“提升思維,上不分頂”,檢測練習時“基於基礎,下要保底”,這樣既使優生吃得飽,又使差生吃得了,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節節課都能基本達到教學要求。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説明了小組合作在課堂教學中已生根發芽,還有不足,還需大家勤澆水,多施肥。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通過我們各位老師的努力,一定會使生本課堂在教學這塊試驗田裏開花結果的。謝謝大家,不足之處,懇請指正。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4

今天聽了丁老師執教的《比的基本性質》一課。丁老師圍繞活動主題,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注重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為教學的引導者、合作者,教學方法靈活,教學效果良好。

優點:1、課堂教學中都體現了類推的數學思想,轉化的思想,開課伊始對分數基本性質、除法商不變性質的複習,在教學中,由最簡分數到最簡整數比,這些由舊知的複習到新知的引入與理解,充分體現了數學中的類推思想和轉化思想,不僅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更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效果良好。

2、教學中做到了分散難點,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在課堂教學中,抓住了理解比的基本性質,利用學生課前閲讀,各類判斷題的判斷(前項後項乘的數不同,前項後項運算不同,沒有加上0除外等等),讓學生對比的基本性質得到了充分的理解,並在教學中,有效建立分數的基本性質、商不變性質與比的基本性質的`關係,分散了教學的難點,抓住重點,突破了難點,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3、課堂容量大,丁老師的教學根據六年級學生的特點,課堂教學容量大,將課堂教學看作是考試一樣,引導學生在緊張、高效的情況下學習、瞭解、鞏固、提高。

建議:教學中注重了學生在判斷中理解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與求比值的區別,但缺乏學生親自動手化簡的過程,如果讓學生自己親自去化簡,會充分理解比的基本性質,會應用比的基本性質。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5

“ 節約用水,從我做起”是一節實踐活動課,陶雪玲老師從學生實際出發,對學生進行節約用水的教育。反思這節課的教與學,我認為以下幾點是成功的。

一、設情景引入課題,營造一個有利於學生開展問題解決的教學環境。

通過網上圖片和視頻的播放讓學生感受到在中國的土地上竟有這麼缺水的地方,然後讓學生彙報網上查閲的資料,瞭解到不僅僅我們國家很多地方缺水,特別是今年雲南遭受的旱災,而且世界許多地方也同樣缺水。從情景中,學生自己感受到了節約用水的重要性,自然引入課題。

二、聯繫生活實際學數學。

聯繫生活學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用數學來解決日常生活和其它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此數學教學應該瞄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最佳聯繫點,並架起橋樑,使數學知識因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從而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內驅力。為了讓學生充分意識到節約用水的必要性,課堂上,無論是本校用水情況,還是家庭用水情況,始終都是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綜合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和分析問題,以此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求知成為一種內動力。

存在的不足:學生感悟太少。這節課重點是讓學生通過看(看圖片或視頻),説(彙報資料),算(先算出每人浪費一小杯水,再算出全國的小朋友浪費水的一個天文數字),知(瞭解有關水的一些小知識),感悟水資源額的缺乏,發自內心的行動起來節約用水。由於老師課前擔心時間不夠,四個環節匆匆而過,因此留給學生感悟的時間太少。

我的建議:把探究、感悟的時間留給學生,滲透“節約用水”的思想。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6

複習課它既沒有新授課的“新鮮感”,也沒有練習課的“成就感”。但是聽了陸老師執教的《平面圖形的複習課》一節課,讓我們受益匪淺。

這節課陸老師以一句“生活中的圖形無處不在,那麼其中哪些是我們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呢?”引入,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讓學生説出學過的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和圓),以及各圖形面積的推到過程,老師只是在學生講解時出示相應的圖形面積推導的多媒體動畫,讓其他學生更好的回顧。體現了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的。

小組活動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將課前剪好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和圓,貼在大紙板上,形成知識網絡,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乏味的'複習課充滿活力,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在練習設計上形式多樣,既有基礎練習,又有拓展練習,既重視數學知識的練習,更重視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特別是最後一道題:這是學校校園平面圖!

在這道題講解中陸老師巧用電腦,讓學生在畫圖板上通過對圖形的切割重組,更好的理解,讓數學知識與實際應用互相結合,這既有利於知識的鞏固和內化,也有利於學生髮展思維,提升應用能力,同時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中體驗、感悟數學知識的價值。

總之,陸老師的課前準備充分,課上合理分配時間,把握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不僅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更是以學生為之主體。是一節很成功的示範課。

當然,我們的老師的課都不可能達到100%的完美,所以就這節課個人有以下幾方面意見:

周長和麪積公式的推導是平面圖形的一個重點,本節課卻沒有提及周長,應該讓學生明確知識的形成,以便更好的掌握與運用知識。

課堂中運用幾何畫板過程中環節過渡不夠自然,以後有機會老師和學生應多運用。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7

《解比例》本課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與簡易方程之間起到橋樑作用這一點展開,較好的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參與教學過程、展示才華的機會,從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課前準備充分,看得出老師平時上課就很重視學生的聽課效果,學生上課聽課的積極性高,配合的較好,掃除了所授新課中的.障礙。如: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寫等積式。在設計各個環節時,注重了知識的層層遞進,各個環節銜接自然流暢,從學習前的温故知新,到引入新課解比例,再到最後的練習環節,無不體現了教師的備課功底。

2、本節課內容較簡單,重點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從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教師起到了引領示範作用,方法是掌握了,老師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完成了。在重難點的處理上,教師也是費了一番功夫:從環節的命名上來看,新穎的名稱給學生帶來全新的感受,讓他們能在學習的同時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從練習設計來看,所出示的題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真正考驗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3、老師非常強調在學習過程中每一步的算理的理解,這對學生理解數學問題非常有幫助。

4、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老師只是引領,問題由學生自己解決。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8

《負數的認識》是學生在學習了各種數的基礎上的學習,是課改後引入國小數學課程的一項內容,是概念課的教學。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符合學生的學習新知的認識規律。課中取材符合數學來源並應用於生活的規律,教師選取了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加深學生對負數意義的理解,當學生興趣激起時,教師再帶領學生具體瞭解負數,通過探究温度計的問題和學生一起經歷、感受生活中的負數。

這節課還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去發現、感受、瞭解負數,掌握基本知識技能,通過在温度計圖上説出所給的度數所表示的意義——找出正負數——從給出的度數在温度表上找出具體位置並説明理由——什麼時候用正或負數表示——學生彙報自己蒐集的關於正負數的意義。這一系列的活動,都是讓學生通過生活實例來親身感受負數的存在意義,再從中進行抽象概括,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自主構建知識,為學生以後掌握和運用正負數打下良好的基礎。

這節課上,我覺得教師在上述一點讓學生加深對負數的認識做得很好,通過了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來形成目的,收集實例,説明意義,用負數表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出示劉翔比賽時的各種數據,學生進行判斷説理,最後還讓學生自學課本上有關負數的知識,加以鞏固,加深學生對這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的對比,從而建立負數的概念,而在練習方面,我覺得應該讓更多的同學進行參與,以便及時進行學習反饋,從中確定不足得以加強。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9

1.突出概念的本質

“比” 與“除法”不是等價概念,顯然文本中描述的:兩個數的比表示兩個數相除,並不是“比”的本質概念。於是,本節課將充分利用學生生活經驗創設配製糖水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和探究的樂趣。學生從三次配製糖水中理解了“比”是兩個量對等關係的記錄,“比”是一種對應。知道了,在比中相應數量的糖只有一個相應數量的水與之對應,破壞了這種對應關係,比值就變了,即糖水的甜蜜度(狀態)也隨之變化。糖水的甜蜜度(狀態)雖然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可以通過可測量的糖和水來記錄的。原本這是一個理解的難點,但因為這是學生所熟悉的情境,他們具備這樣的生活經驗,就能輕鬆地領悟了“比”的內涵 。

2.滲透函數的思想

現在學習的“比”是為後面比例的學習作鋪墊,其實更體現了一種函數思想的滲透。以照片引入情境,緊扣“像與不像與何有關”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自主探究發現“長與寬的關係”,進一步理解“比”的本質概念。再通過多次在座標中做照片、找照片的'思考與想象,孩子們不僅理解了“比”是一種對應,一種狀態。在他們的頭腦中還能夠清晰地刻畫出兩個變量間的關係,這正是函數作為研究現實世界的一種重要模型。

3.溝通知識間的聯繫

“比”雖然不等同於除法,但它與分數、除法有着密切的聯繫;“比”並非是比多比少,但比中也透露出兩個量相差份數的信息。溝通好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能為今後進一步學習比的知識和靈活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探索研究中,通過按“前後項的相差數配製糖水”的教學環節,學生並不是簡單地理解“今日之比並非是之前的比多比少”了,他們更加清楚的是兩者之間的區別與關聯,順利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在練習中,充分發揮習題的功能,利用一題多變,激活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散性和創造性。(1)學生在“判一判”的練習中既鞏固了求比值的方法,也更進一步理解了比的有序性以及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內在聯繫。尤其是通過第6小題的辨析,學生深入理解了比是兩個變量間的對應關係。只要其中一個量發生變化,另一個量也隨之變化,只有確定了其中一個量,另一個量才能被確定。(2)學生在“找一找”練習中不僅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寫出了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的比,還大膽創造出三個數的比。這樣,培養了學生類推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同時,也拓寬了比的視野。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10

那天,我校開展數學教研活動,由六(1)班的黎良立老師給我們上《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這節課。聽了這節課,我感觸良多,下面就這節課談談本人的一些粗淺看法: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上進行的,我認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於能從課題出發,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以設疑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探究新知中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可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計算,發散學生的思維,小組討論交流,總結出計算分數除以整數(零除外)的方法,並小組內試舉簡單的例子試算,然後小組彙報方法,學生分別説出了計算方法,然後老師再出示習題,用自己總結的方法去計算,在彙報計算中又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最後總結出分數除以整數(零除外)的最通用的方法。整個探究新知的過程都是有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來完成的,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之處:

1、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學習分數除法的意義這部分用的時間過多,導致後面的學習內容無法完成。

2、應該板書出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11

本課是在學習了分數除以整數和整數除以分數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已經初步感受到一個數除以另一個數時要變除為乘,去乘除數的倒數。這節課則是進一步豐富分數除法的內涵,擴展到分數除以分數,並由此統一分數除法的法則。

教者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引導讓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得出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並用不同的策略來驗證此猜想是正確的。然後再進行歸納總結出分數除法的統一計算法則,最後再經過一系列的練習讓學生在充分感性的基礎上加以鞏固。

1、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大膽重組教材。

課始讓學生先來編幾道分數除法的算式,然後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進行分類,這樣既對已學的分數除以整數和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進行了梳理,又很自然的過渡到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重點,併為探究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法則做好了鋪墊,同時深化了學生對知識之間內在聯繫的理解。

2、滲透學習策略,有效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出現了分數除以分數的題目之後,教師鼓勵學生主動思考,並且憑藉自己的感覺和猜想直接嘗試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學生興趣盎然地接受挑戰。然後再組織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測。正因為教師相信學生有這樣的能力,才有這樣的設計,才有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和交流。最終證明了同學猜想是正確的,讓大家體驗了成功的快樂。經歷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的學習信心無疑會得到增強,並樂於在今後的學習中運用“觀察比較——提出猜測——探索驗證——解決問題”這樣一種學習策略。

3、充分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各方面的`發展。

不管是在導入部分學生編題得到的除法算式,在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的探索驗證中,在後面的每一個練習中,甚至是在課堂小結中,教師都是先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在前後或小組內進行交流,再進行集體交流,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個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4、練習設計體現較強的針對性和拓展性。

例如:先計算再比一比的題目安排,已經不滿足於簡單的方法運用這一層次,而是引導學生建立一種宏觀視野,在熟練運用計算方法時,探討分數除法中的規律,這是一種更高的系統化。

建議:

1、對於學生每次做題的結果應該及時進行評價,讓所有的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特別是在學生自己獨立猜想方法嘗試解決了分數除以分數的題目之後,應該重點鼓勵,讓他們感受快樂,增強信心,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下面的學習中去。

2、教學中引導的語言如果能注重一些細節主,效果就會更好一些。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12

沈老師的課,給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學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無可挑剔,對同學的啟發、點撥恰到好處,與同學的交流親切自然,駕馭課堂的能力讓人佩服。儘管是一堂舊教材的課,但在沈老師設計的課堂中,卻讓人欣喜的發現新的課程規範中的新理念,為舊教材與新理念的有機結合作了一個很好的典範作用。下面就這節課談談自身的體會。

1.教材簡析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國小數學教材第十冊的內容之一,在國小數學學習中起着承上啟下、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既與整數除法的商不變性質有着內在的聯繫,也是後面進一步學習分數的計算、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一種規律性知識,分數的分子分母變了,分數的大小會變嗎?分數的分子分母如何變化,分數的大小不變呢?同學在這種“變”與“不變”中發現規律。

2、教材處置

(1)堅持以本為本的原則,把教材中的陳説性教學為猜測與驗證性發現。

(2)把總結式教學為同學自我發現、自我總結的探究性學習。

(3)以教師的主導地位轉化為同學為主體的同學探究性學習。

2、教學過程

這節課充沛運用知識的遷移,調動了同學的知識積累,使同學學的輕鬆、愉快,同時感悟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這節課以“商不變的性質”複習引入,通過一組練習題充沛複習了“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倍數,商不變。”

在新授過程中,沈老師沒有單一地把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直接出示給同學,而是把一種靜態的數學知識變為一種讓同學在一種大問題背景下的探索活動,使同學在一種動態的探索過程中自身發現分數的基本性質,從而體驗發現真理的曲折和快樂,感受數學的思想方法,體會科學的學習方法。整個課堂創設了一種“猜測——驗證——反思”的教學模式,以“猜測”貫穿全課,引導同學遷移舊知、大膽猜測——實驗操作、驗證猜測——質疑討論、完善猜測等,把這一系列探究過程放大,把“過程性目標”凸顯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同學不只學得快樂,而且每個同學的個性也充沛得到了發展,為同學的久遠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沈老師設計的練習題的也是由淺入深,形式多樣。既複習了新知識,並讓同學在練習中有所提升,組織同學自身討論尋求解決的方法,體現了自主學習。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13

聽了鄭老師的教學片斷。我們能深刻地體會到數形結合是相互印證的。形的問題中包含着數的規律,數的問題也可以用形來幫助解決,教學時,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體會到數與形的完美結合,通過數與形的對應關係,相互印證結果,發現“和”都是“平方數”,再通過圖形的規律理解“平方數”(即正方形數)的含義,並讓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發現的其他規律。例如從第一個圖到第三個圖,怎樣列式,每次增加多少個小正方形,加數都是連續奇數,這些奇數是怎麼排列的,從而對規律形式更直觀的認識。

前面我們試教了兩次加上今天,一共上了三次,下面我就對三次課堂上出現的問題提出來和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

在第一次試教中發現。鄭老師問:“9的平方為什麼要從1加到17?”學生心裏有想法,但不會表達,也就是學生對規律中,“奇數的個數”理解不到位。我們組員認為:擺出來的.圖形沒有層次感,所以對正方形的顏色做了調整,由原來的同桌各剪10個邊長是4釐米的正方形改成了一生剪1個黃色和7個綠色,另一生剪3個紅色和5個藍色的正方形。

在第二次試教中發現。學生對數與形結合的思想體會不深刻。在計算1+3+5+7+5+3+1=時,學生不會説算理。我們組員認為:在鄭老師教學“1+3+5+7=時,還沒有總結出完整的規律,受一學生得影響,過早的出現最外層的算法,過分的強調最外層的算法,而忽略了圖形的作用。所有對計算題做了調整刪去1+3+5+7+5+3+1=,只計算1+3+5+7+9+11+13+11+9+7+5+3+1=?師:你有簡便算法嗎?

經過了前面兩節課的試教和調整,今天這節課上得和成功。學生不但能從不同的角度探索數與形的通用模式,而且還能歸納、總結出通用模式,並加以熟練地應用,從而體會和掌握歸納推理的思考和方法。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14

早上,觀摩了張老師的課,有三點體會和感受。

一、精彩的預約

張老師設置了符合學生實際和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的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從七個方面對對“圓的認識”這一內容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分析,從中體現了注重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質疑,注重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製作了精美的課件(包括學具的準備)化抽象為具體,激發了興趣。

二、和諧的實施

從教學方式來看,張老師的課體現了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讓學生學生活中的數學,構建了從“問題情境——數學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新型教學方式,使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又有用。

從學習方式來看,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操作和探究的機會,變“單純從書本中學數學”為“密切聯繫生活做數學”。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提倡的學習方式,教師能引領孩子走進數學的天地,使學數學成為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通過藉助剪刀、圓規、實物拷貝、繩子或木棒來畫圓;通過折的方法和畫的方法來尋找圓中的半徑,直徑的條數、長度及其二者之間的關係。

從激發學生思考來考慮,圓是平面圖形,與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大不相同,區別較大,教師能引導學生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數學思考即數學思維,在三維目標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能思考就能學好數學。現代教育的首要目標的教導學生“如何學習”和“如何思考”。張老師的課,在發展學生數學思考這方面做到了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和應用意識及推理能力。

三、成長的質疑

動手就體驗了嗎?數學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強調體驗過程,歷經過程才能更深刻的領會。動手操作是體驗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動手都能得到體驗。怎樣的動手才能有所體驗,需要我們去努力,去探索。

數學知識背景的瞭解度有多深?用不同的方法畫圓這一環節,課堂上老師説有四種方法來畫圓,其實剪刀和圓規來畫圓是同出一轍,原理一樣。畫圓經歷了藉助實物磨印,到藉助繩子或木棒來畫圓,最後才到圓規,這些只是工具的演變過程,並不能説用什麼工具來圓,就有幾種方法。圓的大小由什麼決定的?除了半徑,還應有直徑和周長,這三者都是決定圓的大小的因素,説法不同,性質相同。

總之,課堂上所有活動都是為“有效性”而展開,“是否有效”應作為每一節課前和課後詢問自己的一個問題。

特級教師劉可欽提出課堂教學三境界:一是傳授知識,二是啟迪智慧,三是點化生命,願老師們為第三種境界而努力!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15

縱觀全課,蔡老師能細研教材,結合實際,靈活組織教材,通過截取“乘法口訣”、“數的排列”與“圖形排列”三個知識環節,引導學生探求給定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及其變化趨勢,鼓勵學生探索數字之間、圖形之間以及現實生活中藴涵的數學規律。現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賞析及商榷,評得不到之處請見諒。

一巧妙創設情境,讓孩子在輕快、神祕的魔術色彩中進入新課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好的開課能讓人耳目一新,通過“猜數魔術”開課,能充分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教師的語言及教態,此時都能散發出一種強大的氣場。稍為遺憾的是教師陳述結果時不夠乾脆利落,還略有疑慮及出錯現象,這稍有降低“魔術”的神祕色彩及吸引力;另外,由於時間關係,在課尾沒有看到這個“魔術”的揭祕環節,略為遺憾。

二關注情感,讓學生在愉悦體驗中學習數學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的學習不僅是認知的參與,更需要情感的投入。蔡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了人文和諧的師生對話情景,旨在為學生營造一種寬鬆、愉悦的氛圍,讓學生在自由、輕鬆的氣氛下,盡情地發揮聰明才智,進行創造性地學習。

三關注過程,讓孩子在思維活動中體悟成功的快樂

通過呈現“乘法表”讓學生觀察表格探索其中的規律,教師能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及滲透思維的有序性,把以前分散學習的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幫助學生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繫,此環節個人感覺還是挖掘得不夠,如:當學生的思維只停留在橫看豎觀的觀察層面時,教師還可以啟發或呈現斜看或其它更多的觀察層面所隱含的規律,如第一行“9的乘法口訣”中乘積的兩數之和都等於9這些規律,同時引伸拓展能被9整除的數的特徵,以及如何判斷等,又如尋找乘積相同的兩個因數成反比例關係的`規律,旨意在於拓寬孩子的思路,滲透多層面尋找事物之間所隱含的規律性。

通過呈現“數的排列”及“桌椅的擺放”知識,讓學生探索研究並填空這兩個環節,教師能啟發學生逐一進行充分探究,抓住變與不變的規律去解決問題,還從多角度地揭示規律並反饋交流,引領孩子在採擷豐盛的思維成果時體悟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感覺在時間的分配上有失偏頗,在挖掘規律的深度也有待商榷。比如“數的排列”環節,能否只選取其中三幾個題例進行精講,其餘略講,放手給學生嘗試練習,又比如有“桌椅的擺放”環節,能否將孩子找出來的各種字母表達式:6+4(n+1),6n—2×(n—1)……作一個合併同類項的計算,揭示出最簡字母表達式:4n+2。

總的來説,教師都能根據本班實際情況對教材作一個重新調整,細緻的分析,引領孩子充分地探究,只是在時間的安排上略為遺憾,沒能看到孩子當堂在練習中去檢測知識的鞏固運用。

標籤: 評課 六年級 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v5noq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