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1

4月26日,校本教研如期進行。在這次活動中。侯俊青老師為我們上了一堂精彩的展示課《三角形三邊關係》,侯老師上課用她的微笑滋潤了課堂,滋潤了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教學在師生之間快樂交流中進行,教學效果良好。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

1、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新課伊始,侯老師利用學校二年級教師去班裏上課,應該走哪條路最近,引發學生探究的樂趣,在標有顏色的三條路中,選擇哪條最近?為什麼最近?這些問題的提出,無疑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讓學生感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會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新課學習埋下了伏筆,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充分發揮小組活動,動手操作中自主探究新知。

在探究三角形三邊關係時,侯老師利用兩次的活動,無論是第一次的圍一圍,還是第二次的驗證,都是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自主探究。探究和驗證三條邊時什麼情況下才能圍成三角形,在學生動手圍一圍,算一算,填一填中,明確了只有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才能圍成三角形,這樣形成的數學知識牢固可靠。

3、注重生成、培養能力,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侯老師把課堂放給學生,把時間放給學生,把空間放給學生,課堂向每個學生開放,所以就有了教師和學生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的互動,這無不説明侯老師對教材進行再創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獲得基本知識,基本能力也得到培養,學生經歷了發現問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尤其學生能用本節課的知識解釋説明二年級老師走的路哪條最近有效提高了學生的運用能力,與課前的問題前後呼應。

建議:

在小組活動後,教師的精彩點撥應該為學生點出只要比出兩條短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無需再比較三次,找到解決的簡便方法。這樣就會起到畫龍點睛作用。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2

聽了鄧老師的這節課,收穫很多。

1、本節課是口算教學課,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看,教師充分的挖掘教材,注重知識間的聯繫,落實學生的素質培養、注重學生的能力,面向全體、注重每個學生的發展。真正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

2、本節課體現了教師重視學生的口算教學和重視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3、教師注重培養學生從主題圖中找出數學信息並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針對數學問題自主探究規律,總結規律。能大膽放手讓學生嘗試學習,獨立思考的'前提下小組合作學習。

4、課堂教學中體現算法多樣化,並能引導學生選擇優化算法,整節課教師比較重視口算算理,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5、小組活動有效,分工明確。

6、鄧老師説了一個“幾百幾十除以一位數的口算”,後面的讓學生照樣子説一説,這個很好,從後面的學習中可以看出,學生根據這個就能自行總結口算的類型。

7、練習應該也很精彩。

建議:

1、80÷20=4,鄧老師説應用應該怎樣寫才完整呢,學生説加單位,鄧老師應該在黑板上寫出來。

2、每一類型的口算在學習過後應該及時鞏固一下,我看到鄧老師有設計,但應為時間問題沒有呈現很可惜。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3

聽了夏老師的課,收穫頗多。

1.從生活出發,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的聯繫

在創設情境環節,結合教科書的主題圖,創設了鄰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測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課,使學生看到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在鞏固環節,讓學生説出把4、85元精確到元、精確到角分別是多少錢,這樣把學習的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知識還原與生活,應用與生活。

2.注重過程,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

在求小數近似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保留幾位小數的含義。保留一位小數就是精確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後面的尾數;保留兩位小數就是精確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後面的尾數。這個環節我是讓學生看書自學的,在講完第一個小題0.984≈0.98後,讓學生比較了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與求整數近似數的方法,使學生很快就明確了求小數的近似數要把尾數部分捨去;在教學完0.984≈1.0後,讓學生討論“0”能不能捨去,使學生明確了“0”如果捨去了,小數部分沒有數字就沒有保留到十分位;在教學0.984保留整數時,也讓學生充分討論了小數部分要不要加“0”。最後引導學生總結出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

雖然求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與整數的近似數相似。而在知識點的獲取時,讓學生主觀發現,分析比較,概括出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堂也存在一些問題:要加強教學反饋。一些基礎差的學生在求小數的近似數時卻還是遇到了一些困難。最典型的就是他們忘了精確到哪一位,以為精確到哪一位就是看哪一位。還有些同學甚至“連環進位”,讓他保留兩位小數,他就把千分位、百分位、十分位的數都往前進一了。這不僅説明這些同學基礎差,還説明了反饋練習的重要性。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4

“探索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巧妙的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能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地獲取知識,注重探索規律的過程,組織開放的數學課堂,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會知識。我認為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課中有這樣幾個亮點:

1、創設生活情境將數學生活化

本節課主要分5個情境展開,情境1:兩頂帽子3個娃娃,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用實物模型擺一擺,採用了4人一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因為有了實物的模型,可以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情境2:兩束鮮花4個花瓶,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這裏教師引導學生用一句話來説,第一束花配4個花瓶,得到4種搭配,第2束花配4個花瓶,得到4種搭配,學生有序地找搭配方案。情境3:組織學生外出郊遊,為穿什麼衣服而犯愁,引出上裝與下裝的搭配,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知識是密不可分的,使數學課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從而產生學生的探求數學的動機,主動應用數學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情境4:為郊遊準備食物,引出3種點心與4種飲料之間的搭配,引導學生有序搭配,從點心配飲料想起,每種點心與4種飲料搭配得到4種方案,3種點心與4種飲料搭配得到12種搭配方案,或者從飲料配點心想起,4一種飲料配3種點心得到3種方案,4種飲料得到12種方案,在這個情境的基礎上,教師再設情境:小紅只有10元錢,她能買哪種糕點跟飲料,共有多少種方法,真正把數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繫,將數學生活化,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這裏適時點撥,可以從從經濟角度思考,從營養角度思考,省錢角度思考,讓學生在學會數學方法的同時做到靈活運用數學。做好了郊遊的準備之後,教師再設情,境情境5:教師給出了旅遊路線,讓學生有規律地選擇旅遊路線。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掀波瀾,本課的情境創設均來源與生活,通過尋找生活中具有相同規律的現象,拓寬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的普遍性。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啟發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審視生活,使學到的知識更加牢固有用,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整個課堂充滿生機。

2、注重探索規律的過程(數學課堂富有探索性和開放性)本節課教師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猜測、反思、總結。例題教學部分,教者沒有對有關規律進行概括性的描述,教者是這樣處理的:一是根據問題藉助實物進行觀察操作,二是用PPT回顧學習過程的方法進一步的探索,三是採用簡明的符號進行思考,通過這些從具體到抽象的活動過程,既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又鼓勵了富有個性的積極思考。如:在課的導入部分,設計畫格子的遊戲,選2種顏色搭配,有多少不同的.配色方法。讓學生初涉探索過程。在第1個情境中,教師設計了動手操作的活動,用實物模型擺一擺,帽子與娃娃的搭配,藉助實物進行觀察操作,讓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然後脱離實物,如果沒有模型,可以用什麼來表示帽子和娃娃?並給出點撥:用你喜歡的圖形、符號來表示帽子與娃娃的搭配。這裏學生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表示方法,再通過平台展示學生的創造,敍述自己的想法,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師給予一一肯定,尊重學生的創造,通過學生經歷這些從具體到抽象的活動過程,既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又鼓勵了富有個性的積極思考,並相應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

3、重視思維的有序性《找規律》這一課,它的重點和難點都應該體現在一個字“找”字,本節課教者在引發學生有序搭配的過程中,出示了三種學生搭配的方法:一種是無序的,學生在搭配過程中容易遺漏,從而引導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序搭配。二是以帽子為基準,與其他三個木偶娃娃搭配;三是以木偶為基準與其他兩頂帽子搭配;這種有序的搭配是通過學生上台展示,集體研究的結果,讓學生經歷了探索過程而得到的知識,印象十分深刻。找到了搭配方案之後,教師注重對學生知識運用的提升,這裏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帽子的頂數和娃娃的個數與搭配種數之間有什麼關係呢?把問題拋給學生,真正體現“找規律”的“找”字,使學生自然而然找到搭配的規律:不同帽子的頂數×不同木偶的個數=搭配的種數。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使學生經歷了“實物搭配——體會符號思想——得出規律”的探究過程。

這種數學思維的有序性在情境2、情境3、情境4、情境5中均能體現,如:衣服搭配問題中,教師不急於得出結論,而是從衣服的分類開始,學生很容易就把衣服分為上裝和下裝2類,通過實物連線,找到搭配的種數,再次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規律:上衣的件數×下裝的件數=搭配的種數。糕點與飲料的選擇上同樣突出了“找”字,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在信息繁多的數學問題中,同樣有規律可循:糕點的個數×飲料的瓶數=搭配的種數。尤其是最後一個遊戲中體現更加明朗,同時仍2個骰子,每次朝上的數字搭配可能有多少種,面對這個數學問題,如果一一列舉顯然比較麻煩,直接運用規律可以很快得出結論:6×6=36(種)。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兩數相加最大是幾?最小是幾?留給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

重視數學思維的有序性,不僅僅是本節課的一個教學目標,更應成為我們教師平時課堂關注的焦點。只有課課重視,才能讓學生在學習能力上真正得到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才可能真正得到較大空間的發展。另外把生活中曾經經歷的事情作為數學原型,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更受學生歡迎。

一位教育家説過:“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把。”本節課上沒有一絲一毫的機械傳授,幾乎做到了不着痕跡的點撥、引導,處處迸發着思維的火花,讓我懂得:知識,百科全書可以代替,但課堂上生成出來的新思想、新方法,卻找不到書本原型。

商榷之處:1、帽子與娃娃搭配的時候,投影不清楚,建議直接用實物來演示更清晰。

2、在衣服的搭配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有牽着學生走的嫌疑,課中將衣服分為2類之後,提問學生可以怎樣來搭配,一學生起來回答時,想回答的意思是一件上衣跟所有的下裝搭配得到5種,另一件上衣跟下裝搭配再得到5種,這裏教師打斷了學生的回答,在方法的選擇上採用上衣先跟裙子搭配,再用上衣跟褲子搭配。我覺得這裏老師沒有尊重學生的回答,如果能順着學生的回答來引導會更好,或者等學生敍述完這種方法之後,再提問還有其他的思考方法嗎?我覺得這樣會更民主一些。

3、《找規律》這一課,它的重點和難點都應該體現在一個字“找”字上面,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去“找”,而不是利用這個規律解決類似問題,我們檢驗學生這一塊知識點時,應該是讓學生自己來歸納:這節課究竟我們找到了什麼樣的規律?所以我們不必將視角唯一鎖定在問題的解決上,而應是引導學生有序地展開觀察,運用多元化的解決問題策略尋找規律,能用自己找到的規律解釋自己的數學行為,學會在比較中感受數學思維的簡約性。課中也有這方面的小結,但是我覺得力度還不夠。本節課教師沒有整體梳理一下這節課究竟找到了什麼樣的規律?如在教學新課時或者在鞏固練習時,列成表格,是不是能讓學生更清晰地體會規律的存在?如:

不同帽子的頂數不同木偶的個數搭配的種數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5

《小數點的移動》是四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的意義以及小數的讀寫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小數點的移動“這部分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學習時較為吃力,對小點的移動,特別是位數不夠時處理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在課的一開始蘭淑珍老師先創設看《西遊記》的教學大綱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讓學生看例5中的四幅圖説一説圖中的內容,藉助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小數點移動的過程,從0.009米——0.09米——0.9米——9米,從而知道小數點移動會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

在探究小數點移動規律的時候,老師讓學生觀察板書,按從上往下再從下往上的不同順序發現小數點移動的規律,學生能夠發現:“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這個小數就擴大10倍;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小數就縮小到它的十分之一”的規律。

但是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還是不夠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如果教師的板書再設計得簡潔明瞭一點讓學生從板書中真正法體會到小數變化的規律就更好了。

《小數點搬家》是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下冊“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的意義,以及小數的讀法、寫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並應用這一規律計算相關的小數乘除法。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經歷現實的情境,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含義,體現了新課標的相關理念。縱觀全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課一開始,教師就利用卡通人物—“山羊”開餐館的情境,呈現了“山羊快餐店”通過價格變化吸引顧客的故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將知識很好地融入到生活中;接着讓學生討論前後三次價格中小數點在什麼位置,以及小數表示的實際價格,使學生體驗到小數點位置不同會引起小數點大小的變化。

這樣把學生置於現實生活情境中,給學生一個真實的任務去解決,把教材的數學問題變成一個具有挑戰性、探究性的學習過程,做到了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便“課堂教學”為“課堂生活”。

二、以活動的視角處理教材,建構生命課堂。

課堂是流動的生命,而教材是靜態的,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靈活地處理教材。這節課教師把靜態的情境變成了可操作的場景,把抽象的結論演變成了發生發展的過程。如:教師把磁鐵當作小數點進行移動和讓學生用數字卡片進行小數點位置移動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體驗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通過這些活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學習氣氛,體現了“數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一新理念。

三、以問題的形成和培養為抓手。

這節課在教學中提出瞭如:“你觀察到了什麼?”“為什麼沒有顧客?”“你認為怎樣才是一個完整的小數?”“你發現了從4·00元到0·04元的變化規律了嗎?”等具有方向性、探究性的問題,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四、以情感激勵為導向,關注個性發展。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們看不到對學生的否定,更沒有批評,教師總是以熱情的鼓勵、耐心的等待、巧妙的疏導與孩子們和平共處。激勵性的語言隨處可見。如:“真厲害!真聰明!不着急!掌聲送給他!”等。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中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下面對這節課提幾點個人的看法與大家交流:

1、對新知識的處理缺乏探究性。

2、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不明顯。

3、板書不夠簡潔、明快。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6

4月15日聽了王老師講的《小數與單位換算》,王老師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明確單位換算過程,教學效果良好。

優點: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教師採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課伊始,王老師用現在迎接學校運動會排練的方陣,幫助體育老師解決排隊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為生活服務,在樂於幫助張老師的.情境中,投入到學習中。

二、教學中,教師注重學生為主體。

教師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嘗試解答,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換算方法,在做完題以後的方法交流,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當中,教師對學生的活動進行補充,精講,老師起到了組織、引導的作用,教學效果良好。

三、教師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單位換算不僅要用到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還用到單位的進率,教學中,教師適當的進行鋪墊,回憶單位進率,明確高級單位和低級單位,然後進行新課教學,老師對學生的換算進行指導,低級單位到高級單位除以進率,要想進率,移動小數點,這一系列的教學注重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改進建議:

一、加強鋪墊,為新課打基礎。如新課前可以加上高級單位化低級單位的練習,當學生熟練掌握此類題,並熟悉進率,這樣會更好的為新課教學打基礎。

二、將單名數化單名數和複名數化單名數分開教學,這樣效果會更好。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7

本學期我們學校舉行數學組優質課評比時,江老師教學的是《烙餅問題》這一課。在這堂課中江老師以“烙餅”為主題,以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為主線,圍繞怎樣烙餅,才能使所用的時間最少?展開教學,設計了烙1張、2張、3張----單張,雙張餅的探究過程。充分應用教學教具,以烙3張餅作為教學突破點,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佳方案的意識,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利用手中小圓片代替餅,經歷了從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建構數學模型的過程,整節課有以下特點:

一、注重問題的提出。

課的開始時,江老師直奔主題,然後引入,“烙一張餅需要多少時間?烙兩張餅呢?”當學生髮現烙一張和兩張都只需要6分鐘,這時江老師問“為什麼都只需要6分鐘?”“兩張餅怎樣烙最省時?”江老師的問,問在點子上、問的恰當、問的精練,怎樣烙最省時,是這節課的難點,重點。其實,這樣的提問還很多,如烙三張餅時,江老師先讓學生演示,一個學生烙四次,需要12分,另一個學生烙三次需要9分鐘,江老師適時提出:為什麼會節省3分鐘?怎樣才能最節省時間?這些點子問題,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思考,為學生建構數學模型,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很好地突破了教學難點,滲透了優化的思想。

《標準》中指出: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很容易找到,而且會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的策略,這裏的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烙三張餅的方法,是本節課的突破點,江老師先讓學生實際操作,讓學生説出烙餅的兩種方法,引發矛盾問:12分鐘和9分鐘的區別在哪?為什麼這樣烙省時?學生在經歷了觀察後,使他們建立了在烙餅的過程中,讓學生得出用交替烙法時間最省。教師並沒有停留在這,接着又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形成烙餅的方案,從而達到方案的優化。烙3張餅的方法在這裏是重點也是難點,把這個問題放給學生討論、合作、探究,解決了問題,再接着運用表格求4張、5張、……這些餅數的時間。然後引導學生觀察表格,展開討論普通烙法和快速烙法哪一種較方便?“你有什麼發現?”,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選取最優方案,最後總結出:餅數×一次所用的時間=所求餅數的`時間,得出:奇數張運用交替烙法時間最省。

三、合理創設小組合作的機會。

新課程倡導小組合作學習,但並非是遇到問題就一定要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江老師的這節課上運用的很適當,當烙餅遇到問題時採用了小組討論的形式,而其他的一般問題都留給學生獨立思考或同桌交流,使得小組合作學習真正發揮了為突破重難點服務的作用。比如學生在烙6張餅時,提出了兩次三餅最佳烙法時,老師及時提出小組合作操作試試,讓學生自己發現還是用三次兩餅烙法更為方便。

總之,本節課很好地突破了教材的教學難點,滲透了優化的思想,是一堂很成功的課,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功底,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8

靈武市第四國小牛曉飛説實話,我比較喜歡聽天空有風的課,因為從馬軍花那兒經常能聽到一些非常新的教學方法,開拓我的思路,今天也不例外,收穫頗多,我把它記下來,和您一起交流,希望得到您的指導。

上課內容是新學期的第一課時--《方程》,她準備非常充分,沒有利用現成的課件,自己精心設計了幻燈片,安排了四個環節,為這節課的成功做了非常好的鋪墊。

第一環節:她打破課本中為他安排的例題,從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喜歡玩的蹺蹺板入手,兩個學生體重不相等和相等的幾種情況,大大吸引了孩子們,緊接着引入了書中的.例1,如果想知道某個物體的重量就需要用到砝碼,在老師的設計下,學生自己總結了算式:20<5020+30=50.,並獨立完成了書中的例1。

第二環節:紅隊和白隊進行體育比賽,紅隊得了40分,白隊得了50分,紅隊再追x分,比分會怎麼樣?學生猜測三種結果,老師適時地板書:40+x<50,40+x>50,40+x=50,巧妙地突破了例2的難點,學生獨立完成例2時,全班幾乎沒有錯,老師又從例2中板書瞭如下幾道算式;50+x>100

X+50<200

50+50=100

X+50=150

2x=100

第三環節:老師讓學生根據上面的算式特點進行分類,得出等式和不等式兩類,然後又從等式中找出了方程和非方程,並由學生自己總結了方程和等式之間的關係,嘗試用集合圈表示出來,運用了遷移的教學方法,效果較好。

第四環節:通過練習鞏固了今天的所學知識,學生掌握情況還是很不錯的。

這節課聽下來總體感受如下

1、每一個知識點的引入都很巧妙,讓兩個例題的教學都有水到渠成的感覺。

2、學生利用已有的學習經驗,自己總結出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主體地位被髮揮的淋漓盡致。

3、教師每個環節的設計都是比較到位的,關鍵時刻主導地位引領的也不錯。

4、教師在課上和學生相當平等,“請”字始終掛到嘴上,課堂氣氛很融洽。

最後感謝天空有風讓我學到這麼多,更是讚歎她對教育的執著,我要向她學習。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9

一、引課環節。

1、興安一小的李靜老師由剛剛結束的大閲兵引出“角”,並順理成章引出“角的度量”以及度量的工具—量角器,緊接着“讓學生自己觀察量角器,並把你看到的和同桌説一説”,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培養了學生觀察和交流的習慣。

2、而葛根廟中心國小的孫忠偉老師通過“比較兩條線段哪條長?長多少?”讓學生用直尺量出,再讓學生“比一比兩個角哪個大?大多少?”學生一眼便看出角2大,但大多少需要用量角器量出,引出角的度量和度量工具量角器。

3、衞東國小的寧偉迪老師課前先出示課標要求,做到讓孩子心中有數,設計的很新穎。之後讓孩子們回憶角,並説説你心目中的角,板書“頂點、一條邊、另一條邊”,為之後的教的度量方法打下伏筆。接着出示很多角,任意拿出兩個角“比一比哪個角大?大多少?”“要求同桌合作,用三角尺上的角來量一量、比一比”,學生通過彙報得出角2比角1大,但大多少沒有測量出來,從而引出量角器。

這一環節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得出了結論,但對角的選擇應該慎重,如果孩子選擇的三角尺是30度和45度角的,不就一下量出大多少了嘛。

二、量角器的介紹。

三位老師都是通過讓學生觀察自己的量角器,之後通過學生彙報和課件演示相結合的方式介紹量角器,相比之下,我個人比較欣賞寧老師的設計,特別是在教學中“任意找到量角器上的一度角”這個問題,使學生更加自由的'理解問題,再彙報時適時地追問“為什麼這個角是幾度角”,順理成章的讓學生明白“幾個小格就是幾度”。

三、新知的自學環節。

三位老師都設計了自學環節,通過“設計目標和要求—學生自學—小組間討論與交流—小組彙報”這一系列活動,重新把課堂還給了孩子們,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借鑑。

四、巧設“量角小兒歌”。

三位老師都用心的設計了量角小兒歌,幫助孩子理解和記憶量角的方法,其中寧老師的小兒歌和板書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起到的作用更明顯一些。

五、首尾呼應,結構完整。

李老師和寧老師課始的比角都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學生一定的問題和懸念,而在學完本課內容之後再回顧一下比角的準確方法,首尾相呼應,不僅顯得結構完整,更能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今天所學的角度的重要性。

總之,聽完這三節課之後,反思自己的常規教學,在之後的日子裏應該更加精心的設計教學環節,充分的尊重孩子已有的知識,課堂上多給孩子時間和展示的空間,讓學生大膽的嘗試,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的教給孩子!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10

5月13日校本教研中聽了葛老師講的植樹問題,“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葛老師利用學生的動手操作,小組活動等形式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明確了植樹問題中兩端都栽情況的解決問題,教學效果良好。

1、導入新課的形式新穎,教師利用猜謎語的形式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在伸出雙手,找出手指之間的間隔,理解間隔的概念,以及間隔數,將複雜的問題形象化,學生易學、易懂,開了一個好頭。

2、葛老師上課的思路比較清晰,她先提煉出數學模型(間隔數+1=棵數),最後將這一數學模型應用與生活實際。整堂課節奏緊湊,層層深入,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引發了樂學的動機,在開放的課堂中提供了樂學條件,在活動的氛圍中增加了樂學的體驗。在上課過程中,“猜想到驗證”的學生學習過程一直貫穿着整節課中。

3、課堂教學體現系統性。葛老師能靈活構建知識系統,注重教學內容的整體處理。能活用教材,讓資源啟迪探究。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通過例題,讓學生比較系統地建立植樹問題中“兩端都要種”的情況。

4、課堂練習設計合理,如採用表格的形式出現不同的已知的條件,解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感受植樹問題服務於生活,同時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5、葛老師還注重了利用例題的教學進行了歸納與總結,經過老師與學生的共同研究交流,總結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的學習。這節課充分體現了老師與學生、教法與學法的和諧。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11

今天聽了馮老師的《混合運算》一課,下面談談我自己的看法,不足之處還希望各位老師指正。

“數學源於生活”。課堂上再現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從中自然地提出數學問題,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計算教學緊密結合,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便於學生積極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解決問題。情境的創設也能促進學生對運算順序的理解。

本節課準備充分,教學思路清晰,在複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整理,複習練習設計有層次,整堂課中,師生之間始終保持着寬鬆,和諧的氛圍,交流親切,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

課堂上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自始至終都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並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學的知識點都是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這樣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和理解。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合理有效。通過課件出示各種練習題、例題,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從而提堂效率。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12

聽了《用計算器計算》一課,給我的感覺是全面、紮實、細緻,很值得我們借鑑。

我們知道,“生態課堂”的關鍵是處理好師生關係、生生關係、人與環境的關係和人本化的教學行為,下面本人就“人與環境的關係”的合理處理在本節課中的體現談談自己的感受。

1、合理使用計算器

今天的重點就是如何使用計算器。教學中學生不僅要知道如何用計算器算正確數據,還要知道什麼時候用什麼時候不用計算器。課中,教師設置了很巧妙的兩個教學環節:一是導入時的快速計算,方法自選,教師依次出示4道題目(75-65= 550÷5= 125×16= 589×76 ),前3題直接口算,並説説選用什麼方法,後1題則問:看誰的小手先舉起來?你選用的什麼方法?為什麼大家都選擇計算器呢?為合理選用計算器作了鋪墊;二是在認識計算器,學會用計算器計算後,設計了“合理計算”環節,通過4道題目讓學生進行計算,在計算的過程讓學生體驗到有的題目可以用計算器計算,而有的題目只要口算就行了,一層一層的計算練習,逐步讓學生深深知道計算器計算的合理應用性,感受到靈活的`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不同的計算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2、細緻處理資源

如在新課導入時,教師問:你在哪些地方看到人們使用過計算器?使學生感悟到數學是學習有用的東西;在學生使用計算器時,能讓學生很自願地把計算器上的聲音關掉;教學用計算器計算時,能在屏幕上演示計算過程,關注了學困生;讓學生用計算器計算後,教師時不時問學生:你用計算器計算的感覺是什麼?你覺得在計算時應注意些什麼?你有什麼想對大家説的?用計算器計算一定正確嗎?並通過列豎式驗算,體驗用計算器計算的優點。從這些細節就知道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需要的關注和關心,值得我們學習。

3、關注數學文化

數學是一種文化,是人類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閲讀和理解水平,精選了部分計算器背景材料,通過多媒體的展示,豐富學生對數學文化的認識和感受.如:介紹了古代人們計算的方法——算籌,介紹了近、現代我國勞動人民發明的計算工具——算盤,介紹了現代發明的計算工具——計算器及計算器的發展歷史等。通過這些史料的學習,學生知道數學知識的產生首先源於人類生活的需要,體會數學在人類發展史上的作用,激發了學習興趣,受到歷史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很好,把一堂原本讓學生認為是很簡單的課上得實用而有趣,是一堂真正的示範課。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13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義、畫高等內容。周老師的這節課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層次比較清楚,環節緊湊,並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突出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學生學習研究過程。孫老師在教學三角形的意義時,先讓學生找生活中的三角形,然後自己畫三角形由實物到幾何圖形體現了抽象的過程。然後教師讓學生判斷兩個圖形是否是三角形,從而激發學生思考三角形的定義,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從課本中找答案,分析定義,這個過程體現了一種由生活入手抽象到圖形再到理論的認識過程,很好的'體現了學生學習研究的過程。

2、巧妙利用舊知,降低了畫高的難度。教師將三角形的兩條邊去掉留下了一個頂點和對邊,由做點A到線段Bc的垂線段來幫助學生理解華高的方法其實是以前學過的,學生畫出垂線段後教師將三角形還原,讓學生豁然明白剛才的操作正是在給三角形畫高,不僅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了出來,而且還降低了教學難度。在此基礎上學生對頂點和對應的高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如能用色粉筆表示,我想學生對頂點和對應的底及底上的高的認識會更深刻一些。

不過,我認為本課還是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1)充分利用情境圖引發學生思考,生活中的三角形除了美觀外還有什麼作用?可以為三角形的穩定性的學習埋下伏筆。

(2)加強對概念的理解,如什麼是三角形的高,畫高時方法的敍述表達,要領着學生去説,邊畫邊理解定義。

再如,判斷圖形是否是是三角形時也可根據三角形定義去判斷不否何哪條規定。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14

這節課,樑老師把課堂讓給學生,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教師起到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作用,並能運用新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一、重視口算、估算和筆算的結合。老師在出示例1:92÷30的時候就讓學生進行估計商是多少,並且説出估計的方法。而後進行筆算以後,又引導學生運用估算的方法來驗證計算的正確性,商3乘除數30是90,説明商3是正確的。

二、重視算理。在教學時,教師以清晰的理論、與直觀圖形指導學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計算方法,最後形成計算技能。

三、教師重難點講解點撥到位,計算步驟明確。每次在進行計算時,樑老師總是先讓學生觀察除數是兩位,然後讓學生看被除的前兩位數是否夠除,不夠除怎麼辦?最後引導學生準確找到除數和商的位置。

三、重視計算練習的多樣性和層次性。有直接計算題,有列式計算題,有判斷題,而且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四.教師總結及時到位,讓學生明白計算方法和容易出現的問題。特別是最後,教師從除的.順序、商的位置和餘數的大小三方面,讓學生更加清楚了筆算除法,配上順口溜幫助學生掌握筆算除法。

五.整堂課教師注重學生習慣的培養,鼓勵大家積極踴躍發言,書寫要規範,教師的板書也為學生做了很好的示範。

建議:

1、xx裏最大填幾?“幾”應該強調是哪個整數。

2、例題教學時,因為前後單位不一樣,教師應做適當強調。

3、用格子圖表示算式意義時,應先告知學生每一列的格子數是10,便於學生進行合理分配。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15

今天聽了老師的植樹問題一課,對我的啟發很大。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

1、開課的導入採用手指謎語,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引出手指後,有利用手指幫學生初步理解間隔的意思,很直觀。但這裏出現間隔長有些早。

2、情景問題出示後,用選擇題的形式藉助直觀圖幫助學生理解兩端都栽的意思,形象直觀學生理解起來很容易。

3、教師質疑問題及時且很有數學的味道。如幫工人想象辦法,隔幾米栽一棵,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很好的理解了等距離的.含義。

4、體現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要求明確、準備充分,對四年級學生來説學生桌的還是很好的。

5、教師表格的設計很方便學生髮現諸多的數學問題。比單純的圖形要好找規律好表達。但這裏講解交流時,如能借助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從數字中發現的規律的話,學生對其中的數量關係的理解會更容易,從而靈活的應用數量關係解決問題。

6、練習中對比練習及時出現,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但對兩邊與兩端的區別我認為更加直觀一些會好些,藉助教室兩邊加以解釋。

7、練習緊扣本節教學目標,形式多樣,尤其選擇問題我認為能較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數量關係。

8、歌謠的結尾給本節課畫了個圓滿的句號。

標籤: 評課 四年級 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7rlok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