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語文評課稿通用15篇

語文評課稿通用15篇

作為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評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評課稿通用15篇

語文評課稿1

繪本閲讀,是近幾年的新生事物。感覺“繪本”應該是一種適合幼兒以及低段兒童閲讀的圖畫書,而我一直以來,主要從事高年級的語文教學,對它幾乎沒有怎麼關注。感謝李**老師執教的《温情的獅子》一課,像一把火,點燃了孩子們閲讀繪本的激情,像一股清新的風,為我的閲讀教學開啟了另一扇窗。

如何開展繪本閲讀?聆聽了李老師這一節課後,我覺得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學習。

一、精選繪本,詮釋愛的真諦

好的劇本,是一部電影成功的前提,同樣,好的繪本也是一堂課成功的基礎。

“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懂得感恩也是人類應有的特徵。隨着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但與此同時許多東西也在慢慢地淡化,這其中更多的就是缺乏對親情的感悟和表達,尤其是獨生子女,成為了家中的“小太陽”,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心安理得地向父母索取着,卻很少想到付出。而《温情的獅子》正是一個很好的感恩教育繪本書籍,善良的狗媽媽收養了無依無靠的小獅子,並給予他慈母般的愛。小獅子成為明星後並沒有陶醉在鮮花和掌聲中,魂牽夢繞的仍然是狗媽媽,直至最後用生命守護她。這個温馨卻又略帶悲傷的故事,藴含着豐富的哲理,對孩子的感恩教育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同時,繪本畫面精美,語句質樸,感情真摯,李老師選了這個繪本,我覺得她獨具慧眼。

二、觀察圖畫,滲透方法的指導

繪本又叫圖畫書,但是它跟普通的圖畫書絕對有着本質的不同,一本優秀的繪本,它的圖畫所傳遞給讀者的,往往是比文字更細膩、更深遠、更耐人尋味的信息。因此,在閲讀繪本時,李老師非常注重引導孩子閲讀畫面。一開始,她就讓孩子對比觀察“萬獸之王圖”以及封面和扉頁上哆哆的各種圖像,巧妙地設置了懸念:“兇猛的獅子怎麼會變得温情善良呢?”激發了孩子往下讀的興趣。在接下來的環節中,她一邊引導孩子們閲讀話本,一邊潛移默化地把方法教給孩子們,比如“閲讀話本,不僅要會看字,更要會仔細地看圖”“遇到不理解的詞我們可以藉助圖來理解”等等,這都是在進行有效的讀圖的指導,如果我們每本書都能引導學生去關注這些圖畫的細節,去讀懂圖畫的作者通過畫筆所表達的思想與情感,去讀懂圖畫的豐富內涵,孩子們一定會對繪本產生強烈的興趣,最終為獨立閲讀與終生閲讀打下基礎。

三、引導猜想,培養想象的能力

為了在繪本閲讀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李老師沒有把故事情節一股腦全盤托出,而是在一些緊要環節來個“剎車”,製造懸念,積極鼓勵學生邊讀邊猜想後面將要發生的事。如:“狗媽媽一看見多多就喜歡了,猜猜看,狗媽媽會怎麼照顧哆哆呢?”這一提問,切合學生的實際,他們腦海裏立即會浮現出平日媽媽照顧自己的種種情形。再如,“小哆哆一點點走遠,狗媽媽似乎還能聽到小哆哆在籠子裏喊着什麼?”通過想象進行角色體驗,學生能設身處地地感受到母子離別時的依依不捨。

四、創設情境,營造美的氛圍

另外,李老師很好地利用朗讀、音樂和圖片、表演等創設情境,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這個故事的温情與感動,受到美的薰陶。

最後,我想提兩點個人的看法:

1、有人説繪本閲讀是一種高貴的閲讀,沒有任何功利心,就是讓孩子在美輪美奐的繪本中感受閲讀的快樂,乃至喜歡閲讀。但是我想對於我們中高年級來説,如果能在合適的訓練點相機進行寫話的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不是更好點呢?比如,繪本的結尾,作者為了讓孩子們走出那種悲傷的情緒,設置了一個虛幻而美好的結局,讓獅子哆哆揹着狗媽媽飛走了,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丹麥作家安徒生筆下《賣火柴的小女孩》的結尾,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不妨可以引導孩子們從這一神來之筆想開去進行練筆:獅子和他的媽媽飛到哪兒去了?它們過着怎樣的生活?孩子們一般會圍繞獅子怎樣照顧狗媽媽,讓她安享幸福的晚年。從而讓孩子知道子女應孝敬父母,應怎樣孝敬父母。

2、課堂主要以老師問學生答的形式出現,節奏比較快,學生缺少了自主閲讀的時間,沒有沉思默想的空間,與繪本温情又有些傷感的基調不相吻合。

語文評課稿2

聽了李老師執教的《橋》受益匪淺。李老師這整堂課的構思非常完整,清晰。課堂無可挑剔,顯示出教師對教材、課堂與學生的良好把握。這一堂課中有以下幾個亮點,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一、紮實有效的自主學習

老師指導學生運用比一比的方法,通過比較閲讀感悟;同時讓學生聯繫生活,體會作者用詞,語言的形象生動和恰到好處。比如,在“潑”,“倒”等語言的感悟上,老師通過讓學生比較來感受洪水爆發前的雨之大。

二、情景創設,感受山洪可怕

李老師播放《山洪暴發》的視頻,給學生帶來了鮮明的視覺衝擊,由此引領學生深切感受到山洪的可怕,為下文的理解洪水瘋狂的魔鬼形象打下了基礎。再比如,李老師抓住“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提問:“你想,一個村莊的人,在危急之下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會發生什麼事?”由此,讓學生去感受人們的驚慌奔跑、混亂無序的場面。在這堂課教學中,李老師擅長於用言語去創設情景,帶領學生展開語言聯想與想象。

三、少講多練、以讀促悟。

課堂中,李老師做到以讀來品味文章的內涵,培養學生讀書能力,讓學生個別讀,齊讀,帶着理解、感受讀,不同層次的朗讀,讀出山洪的咆哮,肆虐。讓學生真正進入課文情境,使學生與作者、文本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李老師的課也體現了閲讀課中書聲琅琅的場面,通過默讀,自由讀,小組讀,男女讀,在讀中促學,在學中促悟。

總的來説,李老師這種把閲讀教學看成了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以讀為本,於讀中感悟,讀中入情,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教學方法很值得我學習。

語文評課稿3

今天上午,聽了王老師的説課,有以下幾點感受。

第一、王老師説的是八年級年級上冊第二課《蘆花蕩》,説課的內容較符合要求,包括説教材,説教學目標,學情分析,説教法學法,説教學程序。如果在多一個“説教學板書”內容,那效果會更好,整體將給人一種完整感,板書也能讓人對老師教這一課書的重點一目瞭然。

第二、在學情分析中,能做到實事求是,為本文設定的教學提供更有力的依據,將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語文課該怎麼上,一篇文章該怎麼上,這個主要取決於我們所教的學生的認識水平,瞭解了學生,本課的教學目的才能定得恰如其分,才能選擇適當的教法,使所教的學生學有所益。

第三、在説教學過程中,詳細解説了教學的流程,設計合理,重點難點突出,在對人物性格的分析上步驟明晰,從引導到得出結論,緊扣文本,注重學生看書找答案的過程,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理念。如第一步:整體感受,用 “從‘ ’看出(表現)了老英雄的 的句式” 感知人物形象,第二步:具體描摹,要求學生在文中劃出描寫老頭子的語段,指出他們所採用的描寫方法,説説這些句子表現出老頭子怎樣的性格特點。第三步:深入挖掘、突出關鍵,引導學生理解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這一個性特徵中“過於”二字,到此解決了難點。本文的景物描寫還是一重點,但在這裏沒有老師沒有教到,我認為在對老頭子的人物分析後應引導學生學習小説中環境描寫的作用。

第四、説課重點還應在於説明這樣教學設計的意圖,體現出説課的目的。王老師的説課中也點到某一環節的設計意圖,但整體上比較少,這樣讓聽課的老師不能更好地看出你的教學設計意圖,不能很好地達到説的目的。

語文評課稿4

昨天上午第二節課聽了四年級佔老師的一節公開課《幸福是什麼》,回顧整個教學過程,略作梳理,現將我個人對整堂課的評議意見綜述如下:

一、教學目標明確。

本課的目標是讓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解幸福的真正含義,結合實際向別人傳遞幸福的感受,從老師的整個教學過程來看,都是緊緊圍繞這三個目標展開的,既符合教材實際又符合學生實際,為教學環節的展開明確了主線,並且能夠貫穿始終。

二、處理教材嫻熟。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重點是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理解幸福的真正含義,難點是如何讓學生能結合自身實際向別人傳遞幸福的感受,從教師對這兩個方面的把握來看,處理還是比較到位的,既把握了重點,又分散了難點,在度的把握上比較恰當。

三、教學流程清晰。

從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來看,老師設計的思路很清晰,從揭題——粗讀——精讀——分析——理解——交流分享,整堂課的結構安排合理、緊湊,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如果結合課文內容來剖析老師的流程設計,實際上就是按照“尋找幸福——認識幸福——理解幸福”這樣一個主線,一步步深入的。

四、教學方法多樣。

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開火車讀課文,結合實際談對幸福的理解,課本劇的表演、蒐集關於幸福的名言等方式縱貫課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師最後給同學們獻上一首深情款款的歌曲《幸福在哪裏》,更是把整堂課推向了高潮。這樣一些教學方法、手段的選用,既繼承了傳統,又融入了新理念,凸現了老師的創新意識。

五、教學基本功紮實。

板書工整,字跡優美,高度提煉了課文內容,讓人一目瞭然;教態大方、自然,親近學生,能深入到學生中間,用微笑用眼神感染學生,激勵學生,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也能變得更從容,更自如;語言得體,起到了賞識和鼓勵的作用,與平和的教態交相輝映,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舒緩了緊張的學習氛圍。

六、教學效果良好。

整堂課的教學效率還是比較高的,絕大多數學生都有所收穫和提高,掌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能結合幸福一詞表達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觀點,基本做到了當堂問題當堂解決,學生的學習負擔比較合理。

當然,不管一堂怎樣精彩的課,總會有一些這樣那樣的瑕疵,那麼也結合我個人一些膚淺的看法和觀點,對本堂課提出幾點不成熟的探討,不到之處,還望老師原諒。我想説的是三個“不”,第一個“不”是不全,就是説整堂課上對學生的能力訓練不全面,老師缺乏一個正確的方式去引導學生探究,讓學生去主動探究,具體結合到這一課就是説怎樣讓學生從這三個孩子所做的一些事情上(包括十年前,十年後),來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來理解他們對“幸福”的探對和追求,從而讓學生能夠深刻地理解文中的那句話“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的盡義務,要做對別人有益的事”,進一步讓學生能在課堂上流暢自如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是一個探究、理解、表達能力的訓練問題。

第二個“不”是不深。對文本內涵挖掘不深,導致學生內心的情感沒有與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實現對接,沒有撞出激情的火花。記得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張國瀾曾説過,"語文教學要觸動學生內心深處的靈魂”,我想這是對三維目標中情

感目標的一個很重要的詮釋,具體到本堂課,實際上就有一個“幸福”這一情感昇華的問題,本文中的幸福不是狹義的,但同時又是主要側重了“奉獻”的幸福和“為他人着想”才幸福的一面,事實上有一個學生已經觸及到了這一點,他説到了“別人幸福,我就幸福”這個觀點,但老師沒有很好地捕捉到這一點,沒有去延伸和展開,錯過了情感昇華的時機。

第三個“不”是不活,主要就是指整堂課的課堂氣氛和學生的整體表現不夠活躍,也就是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問題,實際這是當前我們語文教學應該重點研究的一個課題,因為他在我們在座的所有老師的課堂中都存在,我想激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像沉在水底一樣的思維活躍起來,實際跟我前面提到的兩個方面息息相關,那就是如何通過老師的巧妙安排,適當穿插,合理引導,讓學生的能力訓練貫穿整個課堂,如何讓學生的情感深入到文本之中,真正觸動他們內心深處的靈魂,讓他們自覺地活起來,這應該是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教研活動中真正落實的問題。

總之,詹老師的這堂課,充分展現了他個人的教學藝術,值得我們學習。同時,也希望借這次“課內比教學”活動的契機,使我們在座的每一位教師都有收穫,都能把自己的教學基本功錘鍊得更加紮實。

語文評課稿5

《小池塘》是一篇很美的課文。文章讓靜態的池塘有了動態的生命感。課文滿篇含情,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在向孩子們傳達着純美純真的情感,激發着學生對小池塘乃至對大自然的喜愛。對於這樣的文章,徐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始終呵護着文章固有的美的意境,把文中美的精神儘量完好地傳遞給學生,沒有肢解,沒有破壞。課中以展示池塘的美,引領學生感受池塘的美為發展縱線,鋪展開教學。整節課有聲有色,渾然一體。

在徐老師的課堂教學中重視對閲讀的興趣的培養和閲讀能力的訓練。《語文課程標準》的閲讀部分第一條就指出低年級孩子要“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可見,語文教學的成功關鍵在於是否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徐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採用了直觀、生動的課件演示來調動孩子的視覺器官,老師精彩的語言描述作用於孩子的聽覺器官,緊緊抓取着孩子的注意,激發着孩子對於閲讀的興趣,讓每個孩子都能喜歡讀書,主動地讀書,把讀書當作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讓孩子在朗讀課文時能領悟到小池塘那充滿生命力的美。這課教學中,徐老師還十分重視學生朗讀的訓練,強調情境中感悟,長期這樣訓練,學生的閲讀能力必將得到很好的發展。

教學中啟發學生用形象、直觀的動作進行演示,順應了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學生在興趣盎然的表演中感受北風“呼呼”吹和春風輕輕吹的截然不同,體會春風的輕柔、小池塘的可愛,自身情感的體驗加深了對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

演逼真富有動感的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入情入境地,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麗;同時,直觀教學又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學生形象地明白了“倒映”一詞的意思,精彩的畫面,優美的音樂聲情並茂的朗讀,使學生的多種感官興奮起來,極大地提高了學生閲讀的興趣和學習效率。

有想像力才有創造力。徐老師在引導學生誦讀感悟的基礎上,又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模仿課文第二節進行口語表達訓練,設計出一個“倒映在池塘裏,像”訓練句式愛因斯坦曾經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啟發學生展開翅膀並付諸表達,既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拓寬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創新思維的火花。

一位教育家曾經説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指尖上。徐老師的這一節課還可以設計動手畫一畫的環節,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還讓學生在動手畫一畫、做一做的過程中發揮了他們動手的能力,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體驗了大自然的美與語言文字的美,同時也解放了學生的雙手。

語文評課稿6

聽了温嶠國小楊吉瑞老師所上的浙教版五年級下期《月光曲》的閲讀教學,感受頗深。教師在課堂上體現了語文學科教學特點,體現了年段教學特點,深刻領悟編者的意圖,進行了恰當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下面就本節課的過程,談幾點看法:

一、本節課教學重點突出。教者緊緊抓住二至六自然段貝多芬為盲姑娘彈奏樂曲,第九自然段貝多芬記性創作《月光曲》兩部分內容,引導學生進入文本,通過自讀自悟、彙報交流、教師點撥等方式深入解讀文本,充分感受貝多芬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熱愛,理解《月光曲子》的內容。

二、教者進行了比較成功的教學引導,促進了文本對話。例如:教學第3自然段,在學生感知“妹妹渴望”“哥哥愧疚”之後,教師“難怪……”的一連串排比式的追問句,讓學生對兄弟倆的情感理解更深化了。又如:理解“貝多芬稱盲姑娘為‘您’”之後,追問學生:你在“激動”時會怎樣?(學生聯想到自己,還想到運動員激動時會繞場致意等)很自然過渡到“作為音樂家的貝多芬,即興創作樂曲”,這就使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體驗,溝通了學生與文本的情感。再如:後面追問“人們到底在流傳什麼?”緊扣文章的主題,編者的意圖,流傳的是貝多芬的精神。這些都是比較成功的引導,加強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促進了情感交流,思維碰撞,文本對話。

三、教者注意了引領學生靜心默讀、動情誦讀,體現了語文課的“讀”味。學生讀的形式較多,有自讀、試讀、抽讀、評讀、齊讀等。品讀時注意了不斷地創設情境,引領學生進入人物的情感世界與作品中的人物產生情感的共鳴。如為了體會兄妹倆對話時的清官,教者設問:“你能猜測兄妹倆説話的神態嗎?”“他們在想些什麼?”為了讓學生感受貝多芬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熱愛,教者設問:“聽了窮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會怎麼想?”等。

四、注意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在教學中,教者讓學生充分地讀書、自讀自悟、全班彙報交流,教師的設問注重了珍重學生的感受,如“你讀懂了什麼?”“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等。

然而,本節課中,教者的評價顯得較蒼白,沒有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性、導向性等作用。如:在抽學生同桌分角色讀兄妹倆的對話中,教者的評價是:你的表情很平淡。這樣的評價,給學生傳遞了一個錯誤的信息:只要表情好了,朗讀就成功了;朗讀能力等於表情豐富。在抽學生回答問題時,教者的語言就一個字:“説”,且臉上沒有微笑,給學生一種盛氣凌人的感覺,缺少人文關懷,學生回答後,教者沒有及時給予評價,沒有用自己的語言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的智慧,因而學生的朗讀質量就不夠高,情感體驗也不夠深,個性化的理解與感悟也就更少

同時,咬文嚼字也顯不足,還要加強文本對話。例如:文中的“純熟”“清幽”“陶醉”(這些雖不能面面俱到,但教者要有意識),這些詞語都能加深對文章主題和人物情感的理解,提高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把語文教學落到實處。

綜上,一堂好的語文課:要咬文嚼字,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激發情感;聯繫實際體驗,溝通情感;拓展想象,加深理解,深化情感;有感情朗讀,內化並昇華情鹹。只有這樣才能紮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語文評課稿7

林春妙老師執教的《未來的……》,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六冊語文園地六的習作。習作教學一直都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對於授課老師來説也是一個挑戰。三年級的習作指導,首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打開思路,調動生活積累和興趣愛好,激發習作興趣,培養習作的自信心。其次是在怎樣寫方面,做必要的鋪墊和有效的指導,發揮老師的指導作用,體現以扶為主。下面本人將結合課標第二學段習作要求,對本節課進行簡要的點評。

一、激趣導入,激發興趣,打開思路。

新課標提出“中年級習作重點是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和自信心”。興趣是關鍵。教學一開始,林老師從《果園機器人》這篇課文引入,果農們豐收後還發愁,科學家發明了能夠自己充電的機器人。讓學生談談在學習生活有過的煩惱,然後再觀看未來的圖片,未來是多麼美好神奇呀,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只要有那麼一個按鈕,立刻什麼煩惱也沒有了。引發學生從自己的煩惱想到要發明設計什麼,引導學生可以從樣式、材料、功能的角度進行想象,一邊想,一邊在草稿紙上寫出關鍵詞,或者是簡單畫一畫它的樣子。這樣激發了學生的想象興趣,放飛了學生想象的翅膀,幫助學生打開了思路。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教師起了引導的作用。

二、範文引路,指導寫好想象中的東西。

三年級是習作的起步階段,從仿寫到自由表達是學生習作能力發展的必經之路。這次習作指導,關鍵在老師怎樣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的需要,展開奇特合理的想象,把這件未來東西的新特性,能給人們提供哪些便利講清楚,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林老師先出示例文《未來的筆》,讓學生自由朗讀,讀後教師逐步分析指導文章框架,進行習作前構思。使學生明白可以從這些方面去描述自己要發明設計的東西,然後一個方面一個方面地有序描述。林老師的指導習作是例文引路,以扶為主,化難為易,一步步既使學生明確寫作的要求,又讓學生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發明設計,有效降低了教學的難度。在學生寫的過程中老師巡視,此後老師還讓學生對自己的習作,在班上進行交流,老師相機指導,學生回去還要繼續修改。

三、激勵性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

整堂課教師都面帶笑容,態度親切,不吝嗇使用激勵性語言,適時對學生進行引導、點撥和評價激勵,教師的一個手勢、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充滿了對學生的肯定與激勵,使學生更加激情地投入到學習實踐之中並感受到習作的快樂。

不可避免,這節課也有一些遺憾。對於一節課的作文,林老師在各個環節上還是比較倉促,沒有深入地指導學生具體從哪方面重點寫,三年級重點指導段的寫法,不要蜻蜓點水地説習作的篇章結構。在習作交流點評中,老師對於學生的習作,也沒有具體指出習作的好在哪,不足在哪?需要從哪方面進行修改。(以上點評,僅是個人觀點和認識,難免膚淺與偏頗,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語文評課稿8

20xx年6月15日在xx區第一國小聆聽了xx教師所講的《少年閏土》一課,這次教學採用了微格模式,時長為20分鐘。改變了以往一節課40分鐘的形式,將課堂教學中最為精彩的部分展示出來。

新課程標準認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一樣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資料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構成。

苑教師在教學《少年閏土》時,能注意創設情境,引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感知少年閏土這一形象,體會閏土是個聰明能幹、活潑可愛的農村少年;理解作者對閏土的特殊感情;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圍繞這個目標,這堂展開了一系列教學活動,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進取性,將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當家作主。

一、重研讀課文,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本事。

這節課,教師改變了以往閲讀教學面面俱到、串講串問的傳統做法,以學生研讀為主體,探究發現為手段,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本事。以閏土的外貌為起點,以無窮無盡希奇的事為突破

口,引導學生研讀課文。在交流中,學生從不一樣角度、不一樣層面豐富課文資料,凸現少年閏土的形象;在教學中,苑教師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究自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學習進取性高漲,讀思結合,動靜配合,在研讀中獲得了成功的歡樂。

二、重啟發點撥,引領學生理解句子含義。

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難免會碰壁,教師如果能在關鍵處一點,學生便會對疑難豁然開竅。本堂課,苑教師的.講解不多,但都點撥在節骨眼上。

三、重情境教學,調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教師注意創設適宜的情境,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在情景之中與作者、與人物進行情感交流,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主動學習的進取性。在教學雪地捕鳥時,苑教師先出示這一部分的資料,找出描述人物動作的詞。然後,讓學生來做一做閏土是怎樣捕鳥的。學生經過一邊做一邊講,對人物有了更深的瞭解、認識。

四、重課外拓展,激發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致。

短短的課堂是不能把閲讀這一語文課的命脈全面灌輸的,關鍵在於讓學生由課堂引發開去,讓他們帶着對知識的渴求去想象、去閲讀更多的文章,從而激發學生對閲讀的興趣,並學會閲讀。這堂課的結尾苑教師讓學生讀讀《故鄉》的節選,讓學生想象他們30年後見面的場景,激起了學生課後去讀魯迅名篇《故鄉》的興致。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因為時間比較緊,沒有過多的時間來充分閲讀,可能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會遇到困難。

總之苑教師的這節課,思路清晰,條理清楚,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整堂課節奏緊湊,一環緊扣一環,使學生學有所獲,學生知識在不斷的內化中得到昇華,是一節比較成功的微格課。值得我今後去學習。

語文評課稿9

本次語文優質課有三個類型,分別是現代兒童詩、寓言、古詩。青年教師蓬勃的朝氣,向上的盡頭,良好的語文素養,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下面我就通過三位青年教師呈現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的課,談談我個人的看法。説實話,寓言怎樣教,以前我並沒有做深入的思考。通常做法是認會生字,讀好課文,並感悟寓意。這幾節課,我認有以下幾個亮點:

1、每位教師的教學環節都非常清楚

三位教師都能在出示課題後,從審題入手,緊扣題眼,分別理解“守”和“株”的字義,然後讓學生串起來説説課題的意思。啟發學生説出了這節課想掌握理解的問題:誰在守株待兔;為什麼要守株待兔;最後結果怎麼樣?然後整節課教師引導學生圍繞這三個問題進行教學,脈絡清楚,促進了學生對寓言內容的理解。

2、重點突出,目標明確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4個生字。會寫3個字。(株、樁、滋、躥)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教學難點是通過學習課文,懂得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的道理。

尤其是王曉丹老師,她巧妙地從解“守株待兔”之意到究“守株待兔”之源,再到拓“守株待兔”之境,視頻形象,圖畫精美,讓學生經歷了一個自己排列組合語言的過程,這也是一種含創新因素的語言練習方式,同時又較好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

3、抓住細節、對話文本,實效教學。

三位青年教師能引導、組織學生抓住關鍵詞語讓學生品讀、體會,重難點突出。如對“竄”“撞”“樂滋滋”處理得比較好,並能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體會、積累一些優美詞句,如“又肥又大”等。如:第三節《守株待兔》,簡單的一個“躥”字,體現出教師慧眼獨具。王老師抓住這些細節,首先讓學生通過看兔子快速從樹林裏躥出來撞死的視頻,在討論中理解“躥”的特點。提問學生野兔為什麼慌慌張張地躥出來?再讓學生想象野兔竄出來的原因,兔子的心情怎麼樣,理解的基礎上去讀。從而讓學生明白種田人撿到野兔完全是一種偶然。接着把兔子的圖片貼在板畫的樹樁旁邊,勾勒出“躥”的背景,再通過“樂滋滋”這個詞語讓學生體會着讀句子,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但是,我認為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若能注意一些小問題的處理技巧,將是更高效的課堂教學範例。

例如:應多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通過課文的反覆誦讀,引導學生在自主閲讀中自我感悟和體驗,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並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而不是由教師直接歸納出示這則寓言的寓意。

此外,在教學寓言課例之前,教師要多蒐集寓言應怎樣進行教學方面的資料,在瞭解文本特點及研究教法的基礎上再進行備課,寓言的特點就會鮮明許多。

語文評課稿10

我參加這次包河區國小語文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評比,上的課文是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四冊第七單元第19課《台灣的蝴蝶谷》。這是一篇描寫自然風光的優美文章,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向我們展示了台灣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麗而壯觀的景色。全文文筆優美,詞彙豐富,既能讓學生感受蝴蝶谷的迷人景象,又能激發學生對祖國寶島的熱愛之情。

全文共4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祖國的寶島台灣是蝴蝶生長的好地方。第二自然段寫“蝴蝶谷”名稱的由來。第三自然段具體形象地描寫了蝴蝶谷的迷人景象。第四自然段寫蝴蝶谷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因為是第一課時教學,所以在掃除生字障礙,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後,我把教學重心放在二,三兩個重點段的理解上。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我不作繁瑣的分析,而是在學生讀書的過程中,滲透兩種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讀中想象,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自主探究,自悟自得。

一、媒體輔助,層層誦讀,突破難點。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話是:“每年春季,一羣羣色彩斑斕的蝴蝶飛過花叢,穿過樹林,越過小溪,趕到山谷裏來聚會。”這句話中的動作“飛過”“穿過”“越過”體現了作者用詞的準確性、豐富性。在學習中要讓學生理解作者為什麼要用“穿過”“越過”,而不都用上“飛過”呢?這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教學時在媒體的輔助下,採用層層誦讀的方法予於突破。(第一次讀)首先讓學生自由誦讀這句話,找出這些動詞,運用多媒體點紅這幾個動詞,使學生對這幾個動詞有初步的概念。(第二次讀)在學生找出動詞後,指名讀這句話,要求朗讀時要注意讀準這幾個動詞,進一步加深這幾個動詞在學生腦中的印象。(第三次讀)隨後欣賞動畫課件。課件逐漸向學生展示了蝴蝶從花叢的上方飛過,從樹林的枝葉間穿過,從小溪的上面飛越過去的畫面。在課件的演示下,不需多費口舌,學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為什麼樹林要用“穿過”,小溪要用“越過”。在理解了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後,請學生讀讀這句話,這次要求要讀出動作的不同來。(第四次讀)小蝴蝶們要飛去山谷與夥伴們聚會啦,這是多麼高興的事呀!所以在學生理解這句話中動詞運用的準確性後,引導學生感受小蝴蝶們聚會時愉快心情。(第五次讀)這句話中有一個動詞是“趕到”,表現出了蝴蝶參加聚會的急切心情,在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中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出小蝴蝶飛行的急切心情。在媒體的輔助下,通過層層的誦讀,學生不僅理解了動詞運用的準確性,而且感悟出了小蝴蝶們參加聚會時的高興、急切的心情。從而很好地突破了難點。

二、朗讀感悟,想像説話,突顯重點。

《台灣的蝴蝶谷》一文語言優美,用詞豐富。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更是文筆精美,分別向學生展示了蝴蝶谷中“黃蝶谷”與“彩蝶谷”的不同風景,是全文的重點。“黃蝶谷”中只有一種黃顏色的蝴蝶,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燦燦,十分壯觀。在教學“黃蝶谷”時,先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現了“黃蝶谷”中金光燦燦的壯觀景象,使學生對“黃蝶谷”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激起學生對“黃蝶谷”的喜愛之情。隨後讓學生説説喜歡“黃蝶谷”的理由,讀讀描寫“黃蝶谷”的句子,把自己的喜歡之情表達出來。

“彩蝶谷”中的情景是“有的山谷裏有幾種蝴蝶,上下翻飛,五彩繽紛,就像誰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顏六色的花瓣,隨風飄來,又隨風飄去。”由於“彩蝶谷”的顏色美:“五彩繽紛”、“五顏六色”,在第二自然段中已感受過,所以學生容易體會到。同時句中把五彩繽紛的蝴蝶上下翻飛比作五顏六色的花瓣隨風飄落,這個比喻句非常的形象生動,於是設計了‘為什麼把蝴蝶比作花瓣呢?’這個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從而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與豐富。接着説説喜歡這個山谷的理由,把喜愛之情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在學生初步從語言文字中感知“彩蝶谷”迷人之後,再欣賞多媒體出示的圖片,給語言文字的感悟賦予了場景的依託,更使學生領略到了“彩蝶谷”的迷人魅力。隨後再通過朗讀進一步把感悟到的美麗表達出來。

為了讓學生加深對課文中兩個蝴蝶谷不同特點的理解,我讓學生給蝴蝶谷取字,一是隻有一種黃蝴蝶的山谷,學生們取名為“黃蝶谷”、“黃金谷”、“百花谷”;二是“有好多種蝴蝶,五彩繽紛的蝴蝶上下飛舞,就像在空中撒了一把五顏六色的花瓣,隨風飄來,又隨風飄去”,學生取名為“彩蝶谷”、“百蝶谷”。之後與誦讀結合,感受蝴蝶谷的迷人與神奇。

在感悟到了“黃蝶谷”與“彩蝶谷”的壯觀景象之後,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説話,想想還會有怎樣奇特的蝴蝶谷。因為是低年級的孩子,語言的組織能力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設計“有的山谷裏有,在陽光的照射下。”這樣的句式,幫助説話的訓練。由於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感受到蝴蝶谷的魅力,所以在想像時,學生的語言還是比較豐富的。如有的學生説“有的山谷裏只有一種紅顏色的蝴蝶,在陽光的照射下,像一片燦爛的朝霞。”有的説“有的山谷裏,只有一種白顏色的蝴蝶,在陽光的照射下,就像朵朵雪花從空中飄落。”在想像説話中,學生把學到的句子運用到了説話中,進一步體會到了“蝴蝶谷”的美麗壯觀。這一部分的學習,學生通過“先看

語文評課稿11

一、語文的課堂首先要有語文的味道。不管從工具性一頭還是人文性一頭來説,我覺得這是語文課的第一要素。它不該是思想品德課,也不應該只是講故事。那麼如何體現語文味呢,一是語言一頭要有文學性,教師的語言首先要優美起來,跟學生站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要引領學生在課堂口語表達上向文學性靠攏。二是要落實對於語言文字的訓練,國小語文的工具性屬性應該要比人文性屬性更強一些,因為這是最基礎的部分,設想錯字別字連篇,課文讀不好,話又不會説的學生怎麼可能深入的理解和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深刻的思想內涵呢,因此人文性必須於工具性為基礎,語文課堂上不能只是一味的理解,還要有提升。

二、課堂要有一個主題。我始終覺得,不管語文還是其他的課,在設計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是你這一課用什麼主線來串連,如果把設計精當的環節比如一顆顆珍珠的話,那麼這根主線就是串起這顆顆珍珠的絲線,沒有它,課堂也是沒有了整體感,全文的主題是一種淡淡的思鄉之情,老師應在每一個教學環節注意滲透,幫助學生感悟這種淡淡的哀愁。

三、語文的課堂要有一個氣場。因為不知如何表達,借用了氣功中的一個詞語,不知是否貼切。記得有次聽課,無錫一位女教師上《白鷺》一課,上的那種美讓人覺得這樣課堂真是一種享受,那才是詩意的語文課堂,這個詩意從何而來,就是教師用語言,音樂,用情感去努力的創設一個課堂氛圍,讓學生沉浸在這樣的氛圍中,體會和感悟,也許這才是語文課堂人文性的最好體現吧。

語文評課稿12

感謝兩位老師為我們展示了精彩的課堂。為什麼感謝?武老師臨時受命,他是在趙老師生病的情況下臨時接受任務的;趙老師是在身體還未康復的情況下又來講課的。因為他們,我們的教研充滿了生命力。

我是身臨其境者,我參與了三節課的始終,縱向對比三節課,我有自己獨特的感受。

我自己的課堂,氣氛比較沉悶,教材內容本身很壓抑,但那天的課堂,確實也有壓抑的氣氛;武老師的課堂比較輕鬆,一如以往的風格——隨意;趙老師一直公認為激情四射,今天有體現。

在內容的處理上,雖説是同課同構,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在先行課的基礎上,都融入了自己的理解。武老師的作者簡介重在閲讀的推薦。趙老師的導入抓住了教材的縱向聯繫,從《窮人》入手,知道都是俄國作家,都是反映黑暗的社會現實。在語用上,我們和武老師的處理方式基本相同,趙老師有自己的理解,在處理反襯這種表達手法的時候,她不是就段講段,而是讓學生回到課文,找出還有哪些地方運用了這種手法,就覺得很好,學了,理解了,去找,就是運用,學生很快找到了幾處反襯的段落。

在課堂氛圍上,都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我是咬牙切齒帶學生走進文本,武老師太輕鬆,趙老師自己走進去,但部分學生還是遊離於文本之外。

反思這幾節課,我認為自己應從以下幾點改正。

一是要讓學生充分地説不要時時抓的太緊。武老師幾個問題的處理明顯比我好。比如,他夢想的生活什麼樣?凡卡指望過什麼,都讓學生充分地説,都留足了時間,就顯得氣氛輕鬆。而我,總是不放心,總是有不展示自己的環節不過癮的感覺。抓得太死,學生就放不開。

二是深入挖掘教材。有句話説,老師的解讀有多深,學生就能走多遠。確實如此,老師如果不認真挖掘,學生的理解總是浮於表面。如果老師首先想到了,學生即使不能理解,也曾經經歷過。趙老師在對社會的黑暗和表達手法的運用上,也動了腦筋,顯得課堂有了深度和高度。

學無止境。我們在看一節課的時候,不能停留於看熱鬧,每節課都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都需要靜靜地反思和總結

語文評課稿13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談科英老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思想感情。

1、巧妙設問,綱目分明。

課文多處運用設問,既能引起聽眾注意,又做到綱目分明,如“怎樣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是什麼力量使上百位樂師,數十種不同的樂器合作得這樣完美和諧?”等等,都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2、典型事例,驗證觀點。

課文運用了兩個典型事例,一是交響樂團的演奏,一是從瓶中拉出七個綵球的實驗;分別從要有協作精神和要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不同側面,驗證了要獲得成功,必須與他人合作的觀點,令人信服。

3、情境教學,激發興趣。

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設備營造氛圍,讓學生觀看樂團演奏圖片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人們常説:“文道結合”,在總結課文時,談老師又讓學生談談合作過的經歷,不管是成功的、不成功的。這時學生暢所欲言紛,進一不加深了對合作的認識,教師的作用不單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我認為談老師這節課的教學正體現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語文評課稿14

我聽了王教師的一節閲讀課,對於這節課我總結了以下特點:

1、巧妙導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導語是否導得好,導得妙,看是否導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把學生帶入了課文學習的環境中,所以説導語尤為重要。楊教師抓住學生的心理,從學生們接觸過的安徒生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裝》入手。

2、教師要想真正地征服學生,除了教師自身的權威外,還應用自身的人格魅力、過硬的教學技能與教學水平來征服。課堂上,王教師始終以平等的姿態應對學生,大膽説出自我的看法、你怎樣認為的呢?僅有在與學生平等的交流下,我們才能看到學生潛能的如花綻放,師生之間的智慧交融。由此我想到在教學中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僅僅是指導者,要變牽着學生走為推着學生走,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以動力,用激勵、賞識、鞭策等方法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3、在介紹安徒生生平,及經受挫折取得巨大成就的事例時,王教師的博學多識,使我認識到教師原先的一桶水已經過時,需要教師成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尋,以尋到知識的甘泉。

另外,對於本節課我有幾點提議:(1)在學生討論這一環節有一些流於形式,應儘量讓更多的同學有説出自我的看法、意見的機會,而不只是教師在説。(2)在朗讀這一環節時,教師讓學生帶感情朗讀,當學生朗讀把握不好時,教師作示範然後是不是讓更多的學生再來讀更有利於學生對感情的把握。

總之,經過這樣的學習與交流使我如何上好一節語文課有了更深的認識。作為青年教師,我們更應當認真學好新課程,多聽優秀教師的課,把她們的成功經驗貫穿到自已的課堂中來,讓自已更快更好地成長。

語文評課稿15

今天我有幸聽了*老師的課,收穫很多。杜甫的《絕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然只有28個字,但字裏行間卻洋溢着韻味無窮的美,*老師講出了這首詩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詩,卻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有條不紊地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的畫面,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和愉悦的情感。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書如此,聽課亦是如此。在聽課的過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這個新老師學習,現做如下總結:首先,本堂課教學思路清晰。從課題導入——初讀詩句,學會生字——精讀詩句,理解詩意——背誦古詩,環環相扣。

其次,課堂讀的形式多樣:師範讀——生自讀——師生對讀——同桌對讀——指名讀——齊讀。這樣改變了以往讀書的單調形式,同時師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後,讓學生想象詩的畫面,展開從詩的字中你看到了什麼?在學生的回答中,*李老師進行了板畫,讓學生知道詩是可以聽到的,詩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詩聲情並茂將自然引人詩境中,學生利用多種感官體會到詩的美,好一個“有詩有畫”呀!在讀、聽、看、想後再落實詩句之意,水到渠成。這樣的教學形式較新穎,達到了當堂背誦的效果。

不過,個人認為本堂課稍有不足的是:在學生寫生字一環節時間有點多。同時,板書設計有點散,要是能把四幅分開的板畫,整合成一幅畫,到最後呈現在學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畫面,效果會更好。

今天我有幸聽了*老師的課,收穫很多。杜甫的《絕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然只有28個字,但字裏行間卻洋溢着韻味無窮的美,*老師講出了這首詩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詩,卻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有條不紊地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的畫面,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和愉悦的情感。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書如此,聽課亦是如此。在聽課的過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這個新老師學習,現做如下總結:首先,本堂課教學思路清晰。從課題導入——初讀詩句,學會生字——精讀詩句,理解詩意——背誦古詩,環環相扣。

其次,課堂讀的形式多樣:師範讀——生自讀——師生對讀——同桌對讀——指名讀——齊讀。這樣改變了以往讀書的單調形式,同時師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後,讓學生想象詩的畫面,展開從詩的字中你看到了什麼?在學生的回答中,*李老師進行了板畫,讓學生知道詩是可以聽到的,詩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詩聲情並茂將自然引人詩境中,學生利用多

種感官體會到詩的美,好一個“有詩有畫”呀!在讀、聽、看、想後再落實詩句之意,水到渠成。這樣的教學形式較新穎,達到了當堂背誦的效果。

不過,個人認為本堂課稍有不足的是:在學生寫生字一環節時間有點多。同時,板書設計有點散,要是能把四幅分開的板畫,整合成一幅畫,到最後呈現在學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畫面,效果會更好。

標籤: 評課 語文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wdmme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