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語文評課稿15篇

語文評課稿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評課稿,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那麼應當如何寫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評課稿15篇

語文評課稿1

在本次黨員示範課活動中,XX老師執教的是二年級下冊《數星星的孩子》一課,聆聽了這節課的老師都能感受到整堂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思路十分清晰,教學過程也是步步深入,緊湊、紮實。低年段的語文教學中,識字寫字是重中之重,X老師的這節課又是第一課時的教學,主要指導學生初讀課文,完成識字與寫字的教學目標,我想這堂課為低年段的識字寫字教學,起到了一個成功的示範作用。本節課有一下幾個環節讓人印象深刻。

1、在課堂導入環節,老師引導學生通過課文以及自己查找的資料瞭解張衡,學生在彙報資料時,能夠清晰地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對張衡的瞭解也非常全面,這一點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實屬不易,透過學生的表現,也讓我看到了李老師平時對學生語言表達及收集資料能力的訓練非常有效。

2、識字教學是本節課最大的亮點,認字形式豐富、識字方法多樣、科學。

實際上,從學生第一次讀課文開始,就進入了生字的學習。從讀準字音到讀準詞語,再到拆開詞語認單字,然後去掉拼音認讀,在這樣由淺入深的步驟中學生掌握了生字的讀音、字形以及字義。老師引導學生識記生字的方法也很多樣:自由讀、小老師領讀、開火車讀、齊讀、抽讀;做動作識記、通過組詞識記、編字謎識記、把生字放到句子中通過語境識記等等,這些方法雖然是我們每個語文老師都熟知和常用的,但在李老師的這節課中實施得卻更為恰當、有效。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給生字組詞時的詞彙量豐富,學生預習本上給每個生字組的詞都不少於兩個。學生能在課堂上説出那麼多的新詞好詞,這與他們平時的預習習慣是分不開的。

3、老師能通過直觀的課件圖片理解詞語的意思,降低了學生理解詞語的難度,這一教學設計是非常巧妙的。因為,這一設計不僅使學生理解了詞意、句意(句子是文章的重點句),練習了説話,體會了句子的表達效果,也做到了圖文的巧妙結合,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加直觀、清楚,得到了美的薰陶。

這堂課也完成了寫字的任務,老師逐個指導生字的寫法,強調了每個生字書寫的要點,保證了學生書寫的時間。

整堂課讀文、認字、寫字相結合,圓滿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的能力也得以訓練、提高和展示,老師的教態自然大方,有親和力,學生學得積極、輕鬆、充實。

最後,對於這堂課我也有幾點思考,希望與李老師交流。在瞭解張衡這一內容上,如果只要求學生有個簡單大致的瞭解而不求資料的全面、豐富,將所節約出來的時間留到寫字時,寫字的時間就更充裕些了。指導寫字時是否應該讓學生自己發現生字容易寫錯的地方?老師的逐個指導是否可以變為重點指導,這樣更能突出重點呢?

對這堂課的評價,如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

語文評課稿2

《荷葉圓圓》是義務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語文的一篇課文。本文通過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四個小夥伴的對話體現了荷葉的美,從而突出夏天的特點,使學生熱愛夏天這個季節。張豔老師在教學《荷葉圓圓》時努力體現以下幾點新課標的理念:

1、適時運用多媒體課件——擴展教材的“形”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文字畢竟不是直觀的,他們能感受到藴涵在人物化了的物中間的童趣,並有足夠的想象力,但對文字所呈現的美感缺乏體驗。老師就借用多媒體課件和圖片直觀形象的優點,一方面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激發學生對美的嚮往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使教材的“形”得以程度的擴展。如:教師在讓學生交流了你見到的荷葉是什麼樣的以後,請學生欣賞荷葉圖片,精美的圖片,動聽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帶到了如詩如畫的情景中。

2、充分品味課文語言——擴展教材的“味”文字是平面的,只有藉助聲音才能立體起來。本節課以讀貫穿教學,讓學生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感受文本的美,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訓練語言,在讀中體會樂趣。通過對課文充分的朗讀,將語言逐漸吸收內化,文本的“味”便出來了。教材也便因此而更具生命力。張老師本節課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如剛開始的初讀識字,分段賽讀,教師範讀後再讀,分角色讀,自讀感悟等,充分體現了以讀為本,在讀中品味文本優美的語言。

3、適時擴展學生的想象——由“文本”向“文外”擴展

比如“讓學生想象小水珠躺在荷葉上滾來滾去,感覺怎樣?它躺在荷葉上看到了什麼?”在拓展時讓學生想象池塘裏還來了誰,他們會怎麼説?會把荷葉當作什麼呢?課堂中,老師引導學生將文本向文外拓展,把學生的想象也作為一種課程資源加以利用,達到對文本的豐富和補充。

語文評課稿3

《觸摸春天》是人教版“認識生命”這一組教學內容的開篇文章。整節課,教者的語言充滿詩意,聲音動聽,教態優美,再加上各種教學情境的創設,讓聽者如沐春風,在這樣一個美妙的氛圍中,孩子們學有所得、學有所用,怎能不感到學習的快樂?又怎能不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呢?聽完這一節課,我的收穫也滿滿,王老師為我們呈現了一節很有價值的課堂,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很多。

一、教學亮點:

文中有許多閃光之處,我重點談談以下幾點。

1、抓重點句段,培養閲讀能力

《課程標準》中指出“應該加強對閲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在王老師的課堂上,有方法的回顧,有方法的指導。首先引導學生讀課文,思考:在你的頭腦中形成了怎樣的畫?然後指導把這幾個畫面連起來,即組合畫面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再運用掌握的閲讀方法畫重點句子,思考感悟安靜觸摸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並組織學生小組交流、全班交流,暢所欲言,抓關鍵詞、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等方法發表對句子的體會。王老師正是在閲讀過程中滲透、學習、掌握,培養了學生的閲讀能力。

2、關注細節生成,培養良好習慣

眾所周知,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來説是至關重要的。課堂的每個細節都是一節課的有機組成部分。本課中,王老師很關注細節,沒有放棄任何一個教育的機會,從課題入手抓住“觸摸”這一個詞,引導學生理解、感知。當學生回答不夠自信的時候,她會用鼓勵,用温馨的話語引導學生。課堂中,她還特別重視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比如學生書寫的習慣、傾聽的習慣,説完整句子的習慣等。

二、教學建議:

對教學重點中體會安靜對生命的熱愛和尊重的句子,要指導學生反覆誦讀,而王老師的課堂朗讀指導較少。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需要在學生讀得不到位的情況下,通過範讀、指導讀、評價讀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激勵性的評價對學習也是一種指導。

《觸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認識生命”這一組教學內容的開篇文章。篇幅不長,卻通過文本描述讓我們走進了一位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的盲童安靜,並通過作者細膩的描述和得出的人生感悟“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讓我們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產生積極的思考。這篇文章文質兼美、語言典範,既能使學生學習語言,又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薰陶。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體會盲童對生活的熱愛,感受作者對生命的熱愛;二是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並體會其表達效果,增加語言積累。教學的重點是深入體會一些關鍵語句的含義,教學難點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胡老師的這一堂課是《觸摸春天》的第一課時,給我最深的感受是教學環節流暢,如行雲流水,環環相扣。首先是導入,先板書“春天”,詢問學生“看到春天二字,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畫面?”而後用簡單的話語導入到課文中,“今天,我們要跟隨一個特殊的小女孩兒,用她的方式一起去感受春天。”補充課題,齊讀課題。引導學生明白何為“觸摸”,即“輕輕的摸”,提示學生也要輕輕的讀課題。接着是初讀感知。在學生自由朗讀之後,檢查詞語的認讀以及句子的朗讀情況,檢查過程中,注重了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例如在認讀“花繁葉茂”的時候,讓學生想象畫面。檢查完詞句,詢問學生“讀完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老師剛才説的那個特殊的小女孩是誰了嗎?”出示課文第一句話“鄰居家的小女孩安靜,是個盲童。”讓學生談談讀了這個句子後的感受,將該句中的逗號去掉,比較兩個句子情感上的變化,再帶着感情朗讀該句。然後是再讀感悟。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並思考,“這篇文章講了安靜一件什麼事?”根據學生的回答,緊接着追問“課文哪個自然段在講抓蝴蝶?”指名讀該段落,並課件出示。“課文用的是‘抓’字嗎?”比較“抓”和“攏”二字,談感受。你想繼續瞭解這個女孩嗎?讀課文的2、3自然段,交流這個盲女孩和我們平常見到的盲女孩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會有這不同?抓住“流連”一詞進行體會,引讀“早上,她在……中午,快吃午飯了,她在……晚上,她在……”你看到了那個整天在花香中流連的小女孩了嗎?想象她在花園裏幹什麼,引導學生感受安靜對生活的熱愛。進而明確“神奇的靈性”的意思,有感情朗讀該自然段,自由讀,進一步體會小女孩神奇的靈性。最後是昇華主題、拓展延伸。師配樂深情朗讀,接着讓學生談談假如自己就是安靜,對於這隻攏在手間的小生命,有什麼感受?學生交流一番之後,拓展閲讀海倫·凱勒的話,再談感受,攏上雙手,想象小蝴蝶就在你的手中不停撲騰,你感受到了什麼?

整個教學過程清晰流暢,環環相扣。有很多閃光之處,我重點談談以下幾點:

一、抓住重點詞句的質疑問難,感知讀懂文本,突破重難點。

例如抓住“攏”一字體會安靜動作的輕柔準確,抓住“流連”一詞感受安靜對花園的喜愛和對生命的熱愛。通過對這些關鍵字詞的把握,把學生帶進了安靜的心靈,感安靜之所感,思安靜之所思,悟安靜之所悟。從而使得教學的重點迎刃而解。

二、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一個充滿想象力的課堂,才能煥發出更絢麗的色彩,才更富有活力。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想象安靜在花園中會做些什麼,從而明白其“神奇的靈性”,引導學生想象小蝴蝶在手中不停的撲騰,感受蝴蝶強大的生命力,幫助學生理解“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

三、以悟促讀,以讀助悟。

通過想象,領悟文本藴含的感情,進而有感情朗讀;通過讀,又進一步領悟感情。整個課堂教學中,採用了多種形式進行反覆朗讀。從開課時的自由朗讀,到指名讀課文、朗讀重點句子邊讀邊談體會,再到教師範讀,體會讀等,這一系列的讀,讀出了層次。

四、資料延展,課內外結合。

拓展閲讀海倫·凱勒的一段話,將課文的學習逐步延展,為學生創設了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幫助學生更好更準確的理解課文所藴含的思想感情。

五、字詞教學精妙。

在檢查字詞這一環節中,讀到“花繁葉茂”這一詞時,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通過學生的描述,就能很好的把握學生是否真的懂得這詞的意思;讀到“極其準確”時,提示重音,讀出極其準確的感覺,既是一個小小的朗讀技巧的指導,也幫助學生感受到作者用詞的準確。而在認讀“磕磕絆絆”時,找出前面哪個詞語與之意思相反,將單個的詞聯繫在了一起,既積累了詞語,也加深了理解。

一點兒不成熟的想法:

一、教師的表述要更加準確,例如有關小女孩攏住蝴蝶,教師説是蝴蝶感受到了安靜的善意而飛到小女孩兒手中,這種表述很有詩意,每個人對文本的解讀都不同,這樣説並沒什麼不妥,但老師在課堂上要一直堅持一種解讀,如果兩種觀點變來變去,就容易導致學生犯迷糊。

二、有些句子不必做細緻的分析,一篇課文裏有很多值得講解的地方,但要有選擇,挑重點來講,例如“鄰居家的小女孩安靜,是個盲童。”對於這句中的“,”所傳遞的感情,我認為不必細細分析,因為這句既不是文章最重要的句子之一,而且過細的分析既超過了學生理解的水平,也削弱了學生的朗讀感悟。

總的來説,胡老師的這節《觸摸春天》,整個教學過程有如行雲流水,教學結構緊扣主題。而在教師巧妙的引導下,學生也深深沉醉在教學情境中,既紮紮實實理解了課文的含義,解讀了文中藴含的情感,又受到一次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的教育。

語文評課稿4

《四季》這篇課文是一首富有兒童情趣的詩歌,教師教學時為學生閲讀創設了美妙的情境,採用了學生喜愛的活動方式,體現了“整合”思想,將朗讀感悟、表演、仿説、繪畫等有機結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真正體現了“愉快教學”的理念。

一、創設美妙情境,激發內在興趣,為學習課文做了鋪墊課前課件展現的五彩繽紛的四季以及教師悦耳的旁白,立馬扣住了學生的心絃,令學生怦然心動,對四季之美髮出“哇!好美啊!”的嘖嘖稱讚,學生由此受到美的薰陶,情的感染,為愉快的“課堂之旅”做了豐厚的鋪墊。

二、拋棄繁瑣的講解分析,實現以讀為本,體現了母語教學的基本特徵教學時注重了把“讀”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呈現“讀”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比如自主讀、指名讀、範讀、選擇讀、配樂讀、表演讀、感情齊讀等,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體現了讀出情,激活思。

三、抓住文本中重點詞語,採用表演等方式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情境,感受語言和意境美如,教學“鞠着躬”時,讓學生表演低頭彎腰;雪人大肚子一挺,讓學生表演雪人挺大肚子。

四、草芽尖尖,他對小鳥説了什麼?生答:我是春天。教師引導學生用“是”説一句話。

五、教學即將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一年四季這麼美,我們用什麼辦法把它們留在身邊呢?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老師相機讓學生明白:自然美、生活美無處不在,要想留住美,只有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做一個環保小衞士。然後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季節畫下來,學生的興趣極高。這樣把課內的知識延伸,既鞏固了課內知識,又打開了學生思路,使學生進一步感受美的存在,從而在不知不覺中萌生環保意識。

總之,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整合”意識,採用了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把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我想學、我愛學。

語文評課稿5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就是季先生寫的一篇雋永的短文,作者用優美生動的語言,表達了故地重遊的真切感受,展現了德國家家户户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風景裏,抒發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今天這節課邱老師帶着學生去感受、瞭解德國風情、人文精神,我也彷彿置身於其中,被深深感染,回顧一下這節課教學,也帶給我很多啟示:

一、巧妙、高效的教學設計

邱老師在課堂設計上打破常規,以朋友的問、季先生的回答引領全文教學,進而引出寫花美的句子、寫人美的句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自然而然悟出,情感得以昇華。語言學科人文性得以體現,層次清晰,這樣有層次地一次次提升,喚起學生情感共鳴,全面提高了學生語言素養。

二、樸實、紮實的詞句教學

語言教學首先應該關注的是語言文字。《課標》中指出“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字詞句段篇是一個體系,只有將詞語理解透徹了,才能瞭解文本的內涵,落實語文學習的任務。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詞句”,教學中,老師努力體現將理解詞語與閲讀緊密聯繫起來。“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教學時把重點放在字義理解上,先是讓學生去發現這組詞的特點,理解詞語,再通過舉例,加深理解,為下文教學作鋪墊,然後再把它們送進句子當中。用層層遞進的方式教學詞語,由表及裏、由詞到文,使詞語教學與課文閲讀緊密聯繫在一起。

小建議:如果能給學生更多時間、空間去朗讀就更好。

縱觀一節課,學生朗讀機會較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感悟,如能在“讀中悟”,可能會讓學生自悟自得。比如在感受“花美”的部分,可以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再展開想象,在想象基礎上再讀,這樣讀的層次出來,學生感悟應會更具體、更深刻。

其實不僅“讀”是這樣,其他語言素養的培養也應着眼於學生長遠發展,讓學生主動學習,真正實現《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同時,也想説説今天聽課後的一點感性認識:這是一節有着濃厚語文學習氛圍的課堂,我感動於孩子們參與學習的熱情,感動於他們讀書時的那份投入;我感動於邱老師紮實深厚的教學功底,感動於她能在開學以來這麼短的時間裏能把學生訓練得這麼有素,使我似乎來到了二小的語文課堂。這不是一日之功,這是長期的積累和努力進取使然。

還有,這是一節體現電子白板在教學中的使用而準備的一節課。課其實已經很好了,但是為了體現白板的功能,還得作大量的改動。為了用白板而設計課程,作為一名語文老師,並不十分認同。我喜歡樸實的教學,我不贊成用大量的聲光電等多媒體,因為這些會分散孩子們對語文學科本身的注意力和興趣,電子科技的運用,其本質還是為教學服務,只能錦上添花,不能捨本逐末。

語文評課稿6

《三顧茅廬》是一則歷史故事,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這是一篇發展語言、啟發思維、培養能力的好課文,同時,這篇課文也能幫助我們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課外閲讀興趣,讓他們對祖國的優秀作品產生濃厚的興趣。

沈老師在教學中抓住了《三顧茅廬》一文中劉備“誠心誠意”這一中心,引導學生深入地朗讀、理解、感悟文本中關鍵詞語和句子,體會人物的特點。課堂有三點值得學習:

一、思路清晰,教學設計巧妙合理。教學板塊清晰,複習導入後,直接從“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劉備的誠心誠意”入手,讓學生品讀文章,品味重點詞句。通過學生自由讀課文,指導讀課文、齊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從讀中理解課文中的“誠心誠意”是真的,從而也體現了教師着力於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引導學生人人蔘與學習,注重思維訓練能力的培養。

二、重點突出,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教者緊扣劉備尊重人才這一中心組織教學,通過人物言行,展現人物特點。通過劉備和張飛語言的對比,品讀,感受劉備對諸葛亮的尊重;通過學生自讀課文,找出表示劉備動作的詞,進而加深學生對劉備尊重人才的感受。課堂中,沈老師通過引導學生説出劉備下馬步行,輕輕敲門、階下等候,快步見面等一系列動作,寫出了劉備的謙恭和誠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

三、拓展適度,課外延伸恰到好處。對“下馬”代表尊敬的拓展,對一個時辰是兩個小時的拓展,對劉備、諸葛亮年齡與地位的拓展,幫助學生對“尊重”的理解;對三分天下及諸葛亮出山後所打勝仗的拓展,充分展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所有的拓展無不圍繞着教學的重點,可謂點睛之筆。

四、對於“恭”的教學也是匠心獨運。既進行了生字教學,又因為心字底,讓學生明白劉備的行為是發自內心的,是真正的誠心誠意。

建議:

1、課文中的三句比喻句教學也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如果沈老師能巧妙地將其進行集中教學,就能很好地化解了教學的難點,凸顯教學的重點了。

2、本文可以學習的重點比較多,可以做適當的取捨,有舍才有得。

語文評課稿7

《李時珍夜宿古寺》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課文,文中講述了李時珍為了修訂好《本草綱目》住破廟、啃乾糧、喝泉水以及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的經過,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聽了程靜川老師和曹麗萍老師的同課異構,我覺得兩位老師對這一課的教學目標設定不同,但從上課的過程看,各自的核心目標都能很好地落實到位,教學過程和板塊清晰,並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由淺入深地認識李時珍是一位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

一、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人物品質

兩位老師能緊扣“苦”字,對課文進行有效整合。吃的苦、住宿的苦、奔波的苦,從字詞到句子、由句子到段落,多角度感知李時珍的苦。既讓學生了解了人物品質,又對課文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在這裏,程老師主要是通過抓關鍵詞、理清邏輯順序等方式,訓練學生學會講故事。曹老師則是通過抓關鍵詞、句朗讀品味,這些都有助於幫助學生進一步領會人物的行為和精神境界。

二、揭示語言特色、領悟寫景作用

這篇課文最大的語言特色是敍事的過程中多次穿插了景物描寫,這些景物描寫既交代了時間的變化,又從側面表現了生活的艱苦,烘托了人物的品質。兩位老師在教學中都關注到文本的語言特色,並把這一內容作為教學的重點。尤其是程老師在教學中把學習環境描寫作為本課的核心目標,將這樣的語文知識開發成語言技能訓練點,對學生無疑是一次有意義的學習。

三、創設情境,遷移運用。

課上,兩位老師都能結合教學內容,善於創設情境,進行語言實踐活動,但方式各不相同。程老師讓學生把文中學到的環境描寫的寫作方法及時地遷移運用到自己的語言中,切實體會環境描寫在寫作中的作用。曹老師則是在學生了解李時珍修訂《本草綱目》時的.苦,隨文順勢展開想象説話,讓學生寫一寫,説一説,“當他住在破敗的古寺,忍受飢寒時,他想:______。”“當他啃着硬邦邦的乾糧難以下嚥是,他想:______。”……進一步體會人物的精神。這樣的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得到知識的積累,技能的發展。

總之,兩位老師精彩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對李時珍有了更深入地瞭解,也學到了語文知識點,甚至對中國的醫藥知識都有了一些的認識。這樣的課堂,學生的收穫是豐厚的。

語文評課稿8

在本堂課中主要引導學生在品詞析句中體會時間的意義,形成珍惜時間的價值觀念和情感態度,同時這也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説,時間是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沒有一定的人生閲歷和情感積澱,對於時間的感悟自然也沒有作者林清玄這樣透徹,課文中的許多語言學生較難理解。所以,上這篇課文,對老師來説是個較大的挑戰,翁老師的教學中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

一、她抓住“憂傷、哀傷”、“着急、悲傷”、“高興、快樂”三組心理變化的關鍵詞,從詞語積累引入到課文的教學中,讓學生體會作者為什麼會有這幾種不同的心情,從詞到句再到段,引導學生説課文的主要內容,層層深入,循序漸進,讓學生學得紮紮實實。

二、“所有時間裏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這句話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翁老師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體會,層層深入。在理解這句話的時候,首先引導學生先讀爸爸的這句話,初步感悟。看看爸爸是怎麼理解的:昨天永遠變成昨天,爸爸永遠回不到童年。如果不是一個人的親身體驗,感受就不會那麼深刻。所以我覺得爸爸像是給我説了一個謎。此時翁老師再次引導學生讀這句話,從外祖母的去世感受時間的無情流逝,體會“可怕”的心情,進一步體會爸爸的話。最後引讀6—7段,結合“我”的生活體驗,從“太陽落山,小鳥飛翔”真切地感受到時間的一去不復返。在教學中,翁老師還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説説自己身邊哪些事物隨着時間的流逝再也回不來了,再次深刻領會爸爸話裏的意味深長。從而也明白了“我”為什麼要和時間賽跑。

三、翁老師很注重對學生髮言的評價,不吝嗇,把更多更好的富有激勵性的語言送給他們,不管在説話還是寫話之後,適時、得當的評價,使課堂氣氛逐漸活躍,較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使他們的表達日臻完善和投入。

通過這堂課,我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語文即生活,讓學生帶着生活體驗來學習語文,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把抽象的時間觀念化為具體,化難為易,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生是以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體驗去解讀教材的。同時,語文教學是一個延續的過程,我們要在解讀文本和學生的前提下,使自己不斷獲得提升和磨練,只有不斷地在實踐中探索,才能真正獲得提升。

語文評課稿9

今天聽了李**老師執教的《卡羅納》一課,李老師上課沉穩的態度,耐心的講解,透徹的分析,巧妙的引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導入巧妙,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課始,李老師從你認為誰親導入,引出媽媽,從《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的歌詞中領悟有媽媽的好,然後從“有個孩子寫了8頁的信……這個男孩是誰呢?”引出文中的小作者卡羅納,然後讓學生熱情的叫他,莊重的叫他。將學生的注意力放入課文,將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

二、教師教給了學生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李老師提了問題“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讓學生思考後,全班交流中,李老師問大家是通過什麼方法概括課文內容的,學生説了“起因、經過、結果”等,這就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買下了伏筆,使學生思考問題有了目標。這點值得我學習。

三、課堂設計為習作打下了基礎。李老師課堂上提出了一個問題“卡羅納這麼傷心的時候,他得到了誰的關愛?找出充滿關愛的句子,用橫線畫出來。”同時備註了(同桌交流,注意重點從人物的神態、動作方面談你的感受。)這樣,目標明確,方法明確,學生能抓住重點來理解。不僅如此,教師還將這方法運用到學生的習作中,課後作業中教師要求學生寫一件自己身上發生的難忘的(傷心的……)事寫下來,要求抓住神態、動作來寫。學以致用,相信學生一定能寫好。

語文評課稿10

《鄉下人家》是一篇很美的寫景散文,通過描繪一個個自然、和諧的場景,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周在教學這篇文章時,充分引導學生體會到了鄉村生活的自然親切、優美恬靜。這節課,給我的總體感覺是:神清氣爽。

下面我就這節課,代表我們四年級組,進行一個簡單的評析,不到之處,還請老師和大家多多指正。

我們認為,周老師根據本文所體現的人和自然的和諧出發開展教學,以學生語言的積累與運用,感情的薰陶、感染、昇華,思維的撞擊為目的的,使本課教學成為了全方位、多層次、主動而有效的信息交流、情感溝通、心靈對話的過程。黃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很注重通過“品析”,加上及時的朗讀指導來實現對學生情感的關注,真正營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把語文課上得有情有趣。大家一致認為黃主任這節課努力做到了“五實”:教學功底紮實、課堂知識充實、情感體驗豐實、課堂語言平實和教學效果真實。

1、周老師十分重視了語言積累和訓練,在讓學生給每一幅畫取一下小標題,不做甩手掌櫃,泛泛而談,而是傳授給學生切實可行的具體方法,讓學生用“地點+動詞+景物”的格式來為每一幅畫取個小標題。這樣十分便於學生上手操作。在單位時間內的,周老師畝產豐收,獲取了比別人更大教學效益,凸顯質校創優的先進理念,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向課堂要效益的生動實踐。也體現了一個老教師紮實的教學功底。

2、在教學過程中黃老師至始至終都十分關注我們大勘學生基礎薄弱的學情,因此十分注意教學的層次性,儘量做到由淺入深,循循善誘。比如在指導學生自學自己喜歡的畫面時,他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方法就很有層次性:先讓學生讀一讀然後劃一劃圈一圈想一想。

3、周老師善於用平實的課堂語言智慧,來營造和諧的氛圍、美的意境,誘導學生跟老師一道參與文本對話,進行豐實的情感體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鬆、和諧的環境地裏,思維才能表現得最活躍。在黃老師的課堂上,沒有喝斥、沒有譏諷、有的只是老師那始終帶着微笑的臉,以及鼓勵、讚賞、期待的眼神。如黃老師的“同一個句子,你也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一句話,一下子就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學生因為有了信心,有了勇氣而變得想説,敢説、願説,消除了學生的緊張心理,如此一來,學生不會因為怕出錯而產生畏縮,正是由於周老師的鼓勵,在後面幾幅畫的自學過程中,學生們也是個個興趣盎然,收效很好…

語文評課稿11

這堂課羌老師由一個“愛”字來展開教學,讓我很有感觸。

1、通過讓學生找出描寫彭德懷愛大黑騾子的句子並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讀懂人物的內心世界,感悟彭德懷對大黑騾子的愛,對戰士的愛。我覺得羌老師對關鍵詞句的講解是非常細緻到位的,他不是點到為止,而是進行了非常形象生動的講述。例如講到句子“一直看着它吃完”時,羌老師馬上説平時你吃飯時爺爺奶奶會一直看着你吃完。講到“撫摸”一詞時羌老師馬上説像爸爸媽媽的手撫摸着。

2、我想,將課本中人物的行為舉止和自己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舉止聯繫起來,使得學生更容易設身處地地去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與文本引起共鳴。還有分角色朗讀課文這個環節很好,不僅可以豐富學生對文本的認識,還可以深化學生的閲讀體驗,學生也比較喜歡這樣的朗讀形式。

3、另外,覺得羌老師的教態特別好,從容鎮定,又不乏激情,很能感染學生。

語文評課稿12

劉婷老師上的是一節詩歌鑑賞課,有一個動聽的名字《打開文字的褶皺》。劉老師選取了兩首詞《虞美人》《聲聲慢》,教學設計圍繞詩歌情感展開。

劉老師的教學設計符合“三三式”教學模式,完整呈現了課前三問,課中三段,課後三思的備課要求。

教學環節由舊知複習引入,學生默寫《長恨歌》。自然過渡到教學目標展示,明確鑑賞文本。

第二步是指導吟誦兩首詞。首先由學生分組朗誦,力求讀出情感,讀出感悟。然後教師範讀,劉老師準確表現出了《聲聲慢》《虞美人》的音樂美和藴含其中的愁思,讓學生受到了啟發。

第三步是情感賞讀,採取分小組討論形式進行。學生就兩首詞表現出的“愁”不同之處進行賞析。通過合作、探究,學生進行展示。總結出往事之歎、亡國之恨、思鄉之苦、物是人非;獨居之苦、喪夫之苦、亡國之恨等情感內涵。教師在學生探究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兩者區別,讓學生從寫作角度和作者身份進一步探究。通過比較閲讀,學生掌握了兩者的情感異同,並對產生不同的原因進行了深入探究,很好掌握了這兩首詞。

第四步拓展延伸,劉老師繼續圍繞“愁”字展示幾組詩句,讓學生誦讀、賞析,拓展同類型詞的積累。最後留作業,讓學生賞析《聲聲慢》。

劉老師的這節課緊扣情感,選擇兩首詞進行比較閲讀,引導學生細讀文本,真正做到了打開文字的褶皺。

語文評課稿13

聽了李老師的感受頗深。這是一堂紮實的課堂,記得崔老師説過:“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我覺得李老師的這節課就做到了倡簡、務本、求實、有度。

1、課堂教學圍繞“讀”而展開的。以讀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抓住關鍵句、關鍵詞理解課文,感受青年看魚的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畫魚畫得栩栩如生。在讀和悟中,認識到聾啞青年勤奮專注、堅持不懈的品質,並受到感染。

2、課堂小練筆讓學生有情可抒,落實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李老師的教學給人感覺非常大氣,她沒有嬌柔造作的語言,有的只是真情實感和樸實的言語。她能夠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有句話説: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文中的重點詞“工筆細描、揮筆速寫”,李老師引導學生通過看圖片結合語言文字理解詞語的意思,再從語言環境中理解該詞語。這就教會孩子讀書的方法。

3、李老師由疑入手問學生:青年為什麼把魚畫得像真的一樣?結束時抓住問題引起思考:為什麼説魚游到了紙上?為什麼説他愛魚到了忘我的境界?接着用選擇題解決難點:“先游到我的心裏”和“魚游到了紙上”有什麼關係?

整堂課教學設計渾然一體。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那就是“教學因為紮實才有效,課堂因為有效才紮實。”

語文評課稿14

聽了李老師執教的《自己去吧》一課,我想到了許多:

一、創設符合兒童年齡特徵的情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李老師在教學中就十分重視情境的創設,上課伊始,李老師以講故事的形式,用生動的語言加上精美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設置懸念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整節課中,李老師的課件精緻生動,符合低段學生對動態畫面的喜愛,大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加上教師生動的語言和富於變化的動作,無疑吸引了所有學生的注意力。

二、李老師注重了學以致用,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本篇教材幾段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教師在教會了學生了學習小鴨學游泳的內容後,總結出學習方法,出示學習要求,讓學生學有目標,做有引導,自學小鷹學飛翔一課,自己劃出小鷹和媽媽的對話,朗讀體會,得出道理,突顯了學習由扶到放的過程。

三、注重了朗讀,並且朗讀方式多樣。有齊讀、個人讀互相合作讀分角色讀,帶着體會讀,讀出鴨媽媽對小鴨的關心,讓學生不知不覺中形成語感。

語文評課稿15

1.胡老師作為新老師,剛上講台,總體來講還是比較完整地完成了此次公開課。整體上課的脈絡清楚,以朗讀為主,把握了《春》作為一篇語言優美的散文的特點,以讀為抓手,引導學生體味春天之美,把握作者描寫的方法。胡老師可能是有點緊張,但神態自若,語言清晰,舉止大方。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第一次上公開課,什麼情況的都有,能這樣,已經不錯了!

2.作為一篇優美的散文以讀的主要方法是科學的。但這裏要提出一個問題,即“如何讀?”我個人認為,讀的方法如果運用的不好,就會使整堂顯得呆板平敍,很難有亮點或高潮。如果運用得當,也是也可以讓人耳目一新。

首先要注意的形式性。可以單人讀、小組讀、男生讀、女生讀、整體讀、老師讀,聽配樂讀,也可局部讀、整體讀。儘量形式多一些。

其次要注意每一次讀的目的性,即每一次叫學生來讀,老師一定要清楚要解決什麼問題,可以是讓學生解決生字詞,可以是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也可以是讓學生體會語言的優美,也可以是讓學生體悟作者的情感。總之,不可盲目叫學生,甚至是用讀要打發時間。

再次要注意讀的反饋與點評。學生讀的好,老師要講出好在哪裏,甚至可以讓這個學生把讀得特別好的地方再讀一遍,讓其它同學感覺一下。學生讀的不好,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去點評,可以老師自己點評,甚至老師範讀一下。

如果我來設計,可能會這樣:1.讓一個學生(成績差一點的)讀全文,解決字詞、課文主要內容問題。2.讓一個學生來讀重點要講的一段,讀完後提問:寫了什麼對象?所寫對象有什麼特點?作者用了什麼方法(修辭)去寫的?老師引導學生分析,老師可以多講一些。再讓學生用相關的修辭造句。講完這一段後,再讓一部分學生來讀,回味一下。3.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春風圖、春雨圖之類的來講讀,讀出感情,讓學生自己來分析作者是如何寫的。

當然文章千般教,每人方法異。但不管用什麼方式都要抓住一個基本線:“寫了什麼”--“怎麼寫的”---“表達什麼情感”。老師都要思考用什麼方法讓學生明白。

標籤: 評課 語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p37qv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