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藝術 >

觀《流浪北京》有感:藝術需純粹,現實很物質

觀《流浪北京》有感:藝術需純粹,現實很物質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看完影片,我對“作為中國獨立紀錄片的開山之作,《流浪北京》打破了什麼模式”的感觸不是很深,也不能用更精準的話語去總結它的意義。感觸最深的是藝術創作與物質匱乏之間的矛盾與掙扎,他們追求夢想卻又無法脱離世俗。

觀《流浪北京》有感:藝術需純粹,現實很物質

作為一個俗人,我佩服他們追夢的勇氣,認同他們對夢想的執着,但是我不認可他們的這種生活方式。

在“住在北京”部分中,關於“吃”“住”方面,他們都很無奈,寄宿在朋友家或學校裏。一分錢沒有、住宿極不穩定的張大力説的很實在,“就是想有個安穩的住所”。他們靠去朋友家蹭吃蹭住維持生活,在談話中對穩定住所的嚮往,讓人難以置信。這樣的生活靠對藝術的執着對夢想的堅持維繫着,令人佩服。

但我不能理解他們靠朋友生活這樣理所當然的態度,特別是像張夏平在影片中説的“一直住朋友家,有的住很久有的住很短,因為別人家還有別的事。但是不會有什麼難受之處,只要去找不是個難事,北京的朋友很多,很善良也很願意提供幫助。而且我比較細膩比較受歡迎。一開始他們對我很好,但是有點過了,可能我這個人比較個性……”她有點盲目自信且過度自我,而不站在朋友的角度考慮。或許那個時候的朋友和他們是“一類人”,可以理解他們對藝術狂熱的追求,但是一直“理所當然”的麻煩朋友,不是一個成年人在為人處世上的長久之計。

辭掉工作追求夢想,是一種“瘋狂”,一種不理智。影片中張大力説:“漫畫在國內還不被看好,沒有人會買,他們覺得買一幅畫還不如買油鹽醬醋,只能靠外國人買。但是靠漫畫維持生活還是很困難的。”看到這裏時,我突然想起了經常辯論的話題“是否應該把夢想當成自己的工作”,被大部分人認可的一個觀點就是“把夢想當作工作之餘的興趣愛好”,這也顯示了大部分人的選擇,先要有生活的條件,才有追求夢想的資本。

當然,家裏人對他們選擇的態度影片中是沒有提及的,但是他們的行為不被當時的人理解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選擇和大部分人不同,還有更重要的是沒有承擔起家庭或者社會的責任。放棄工作投身藝術是一種對藝術純粹的執着,但換個角度而言,也是過於自我過度彰顯個性的私念。

再一點,關於張夏平的`瘋病,與經濟的困難有很大關係。從影片前半段的採訪中,張夏平崩潰式的哭泣,到後面把持不住破口大罵至精神崩潰,都説明她孤獨的內心無人能懂,同時她又高傲,有一種“迷之自信”,這些與現實生活的雙層打壓,讓她喘不過氣,一次次險些支撐不住,最終還是爆發了。爆發的導火索我更傾向於是張慈的出國。張慈的出國給這個孤傲的文藝青年重大打擊,自己的孤獨無人欣賞也無人賞識,自信心受到了嚴重打擊,而且以前一起奮戰追夢的夥伴去了國外有了新的天地,這種內心的極大不平衡最終使她崩潰。

以上是我對當時他們的這種選擇的不理解。但是影片的珍貴之處就是真實的記錄了當時有那麼一羣人曾經為夢想執着過,或許後來或妥協或堅持,但重要的是他們來過。

“不聽也不想/不敢回頭望的遺憾/掩着傷抗下了夢想/要毅然決然去流浪……”聽着《飄向北方》陷入深思,一批又一批的北漂,是想離夢想更近一步還是隨波逐流,是對夢想的執着還是對名利的渴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ishu/n6j3k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