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藝術 >

相聲藝術何去何從

相聲藝術何去何從

相聲是羣眾最喜聞樂見的一門藝術,但近年來它一直在走“下坡路”,離觀眾也越來越遠。直到名不見經傳的郭德綱突然火爆,一時間許多人認為相聲的春天來了,並由此引發了一場相聲該何去何從的爭論。近年來常居北京的著名劇作家、河北省曲協主席崔硯君一直在關注着相聲的發展變化,也在關注着這場爭論。3月10日,適逢崔硯君來石,記者在他下榻的賓館對他進行了採訪。

相聲藝術何去何從

從1997年開始,崔硯君每年都為央視春節晚會創作相聲、小品劇本,18個劇本中有17個拿獎,其中8個獲得一等獎。2006年央視春晚的相聲劇《跟着媳婦當保姆》、小品《打工幼兒園》都出自他的手筆。記者到北京採訪央視2006春節晚會時,曾專門採訪過崔硯君,他的謙虛和低調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聲的發展離不開電視電視也是劇場

崔硯君很不客氣地説,相聲界現在是很茫然、很脆弱的,郭德綱在小劇場的突然火爆,就像突然颳起一陣風,好多人一下子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一些媒體甚至公開呼籲相聲離開電視,迴歸劇場,彷彿回到劇場就是回到了傳統,而回到傳統相聲就會火爆似的。其實,小劇場的演出和電視是沒有衝突的。呼籲相聲離開電視的口號早就有了,它不科學。其實電視也是劇場。有人説相聲成也電視,毀也電視,可是沒有電視,老百姓從哪知道相聲?北京有兩家小劇場,天津有四家,也就這兩個地方的老百姓方便聽,那全國呢?農民們呢?總不能也去小劇場吧?農民過去不知道相聲是什麼,他們最先是從收音機聽的相聲,其次是電視。説電視毀了相聲,沒有道理,好多新相聲都是通過電視讓觀眾知道的。但電視這種手段越來越單調了,觀眾越來越不喜歡,這也是事實。電視上如果不上相聲,相聲就會喪失90%的觀眾,相聲本身是大眾的,電視是大眾媒體,電視確實有對觀眾不利的因素,但相聲也確實是離不開電視的。相聲要哪兒都能演,這樣才能百花齊放;本來就不景氣,再互相殘殺就更不景氣了。“郭德綱在北京電視台參加相聲大賽時,我是評委,打得分很高。作為一個演員來説,他是不錯的,但是有人利用他復舊,把他當成樣板宣揚相聲離開電視是錯的。不能因為有人傳統相聲説得好,就要復舊。”

相聲要在傳統的基礎上革新

談到相聲的革新,崔硯君認為藝術有其自身的規律,各種藝術都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的。

“我有一個很明確的觀點:相聲必須改革。”崔硯君説,火的東西不一定就健康,粗俗的'現象沒人管不行,如果盲目追隨就完了。相聲這門藝術過去是師承關係,傳到現在是在不斷髮展,但從來也沒有離開過傳統。相聲界有名的演員中能稱之為大師的不多,侯寶林對相聲的貢獻超越了他説相聲本身,是對整個文藝的貢獻。他繼承得好,不斷創新,推進了相聲藝術的發展。藝術家和藝人,大師和匠人之間的區別很大。侯寶林在傳統的基礎上創造了好多新的段子,反映了時代生活,所以他是大師。到侯寶林下一代,馬季這些人中也有很多好演員。馬季通過廣播傳播相聲,反映時代的作品也很多。馬季是劃時代的,他繼承前人,推出後人。作為一個演員無愧於那個時代,他的代表作都能夠準確反映時代。他提出相聲演員應該説、學、演、唱兼學,流行通俗歌曲,那就在相聲中加入流行歌曲的觀點很有道理。馬季之後的姜昆、馮鞏都在不斷傳承,代表作也都具備了時代特徵。可以説,侯馬姜馮,對相聲的發展有很大推動作用。

相聲要改革必須從形式到內容不斷改進。現在相聲界有一種聲音,就是讓相聲從形式到內容都復古,這顯然是不正確的。有的人説馮鞏現在説的不是相聲,馮鞏也是一板一眼説相聲過來的,這本身還是題材問題。馮鞏的東西行不行?老百姓沒意見,都是自己人説不滿意。現在的相聲過於強調形式,怎麼跟內容很好的結合,是個值得琢磨的問題。現在要允許相聲摸索,相聲的出路還是在不斷改革,如果10年之內沒有新作品問世,相聲肯定要完。

相聲面臨的最大危機是缺乏創作人才

崔硯君認為,相聲藝術發展面臨的最大危機是創作隊伍薄弱,缺乏好的創作人才。“相聲特別不好寫,所以相聲劇本創作人才流失得厲害,許多曾經寫相聲的人都寫電視劇去了。一年有一個春節聯歡晚會,再加上別的晚會,也寫不了幾個相聲。寫相聲既要照顧主旋律,還要上電視,還要逗樂,又有時間限制。一兩個月寫不出什麼東西來。現在是商品經濟時代,每個人都不能不考慮收入,如果寫相聲的人再沒什麼名聲,就更掙不了什麼錢。我現在是‘以文養文’,靠寫點電視劇掙錢,然後寫相聲,我有這個使命感。相聲的創作隊伍特別薄弱,沒有理論,只能口傳心授。我認為,解決這個危機必須培養年輕作者,年輕人思想活躍,想法好,大都有一定文化程度,如果再有幽默感,喜歡這個,就可以帶一帶。只要創作隊伍起來了,有了好作品,相聲就能繼續發展下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ishu/pnqp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