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歷史課堂教學需謹慎

歷史課堂教學需謹慎

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學生主體意識的發揮,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因而課堂更具開放性,非預設生成也就時有發生。生成的課堂,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活力四射,個性張揚、異彩紛呈的課堂。這為廣大教師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和創造的空間,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歷史課堂教學需謹慎

現實中,很多教師為了突出課堂生成的精彩,常常會被個別無意義的生成問題及一些錯誤資源分散精力,導致目標迷失,“生成”也是無效的。歷史課堂教學提倡動態生成,但生成不能亂生成,也要遵循一定的規則和要求。下面筆者從一個課例出發,對歷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問題談一下個人理解,也是對《歷史教學》雜誌上相關文章的補充或同應。

這是近日筆者在一所學校聽課時記錄下來的課例片斷。

當教師講到唐代經濟繁榮這一目時,引導學生觀察唐代長安城佈局平面圖。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唐代長安城佈局平面圖,看有什麼特點?

生1:比較規則,街道整齊。

生2:長安城裏還有皇城和宮城,在長安城北面中央。

生3:長安城的城門較多。

生4:有東西兩個市。

師:市是做什麼用的?

生2:市為繁華的商業區。

(學生依據教材敍述回答)

師:坊是什麼意思?

生3:坊為居民住宅區。

教師使用多媒體展示比較清晰的長安城平面圖,圖中用不同顏色明顯地標示出東西兩市。在長安城平面圖下角打出一張《大明宮》圖片。

師:同學們,宮殿輝煌壯麗,使長安城的規模更加宏大,成為世界第一。同時,由於“市”、“坊”的出現,也就是説住宅區和商業區分開,這是商業發展的需要,説明當時長安城中的商業非常繁榮,以前的城市並沒有開闢出專門的市場供人們採購或交易,這在唐代是一重要的進步,“市”裏開設了許多店鋪,叫做“行”,有“肉行”、“魚行”、“藥行”、“絹行”、“鐵行”、“金銀行”等,據説僅東市就有200多種行業。四面八方的奇珍異寶,在這裏都有出售。那麼大家看我們今天的城市是不是也有專門的市場啊。

生5:有書市、鳥蟲魚市、服裝大街。

生6:有食品街、花市、寵物市場。

生7:我們小區就沒有專門市場,(小區)門口賣什麼的都有,衞生也很差。

生8:(小區)衚衕裏擺滿了攤點,放學回家都不容易通過。

師:這位同學告訴大家他們小區附近沒有專門的市場,衞生也不好,對此,你有什麼建議呢?

生7:重新規劃街道,像長安城學習。

師:看來這位同學非常關心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瞭解了長安城的佈局就聯想到自己生活小區的規劃,很有創見和膽識。怎麼規劃?

接下來,這位同學簡單地説了些建議,教師又叫兩位同學幫助他“規劃”小區。這樣三位同學與教師進行了關於小區規劃的討論。對於學生的“規劃建議”,教師也不停地幫助糾正和補充。筆者估計這個環節大致用了9分鐘,結果,下課的時間很快到來了,教師收住這個討論就草草下課了。

該片段非常典型地反映了課堂生成的問題,片段體現的是“唐朝的商業繁榮”這一知識點。教材通過介紹長安城來讓學生了解唐代商業繁榮的史實,所以向學生講清“市”的意義是關鍵。學生由對長安城的“市”、“坊”聯繫到自己的生活小區,並提出疑問,這顯然是新的“課程資源”,這位教師也是“及時引導”,讓同學討論小區的“規劃問題”以實現“動態生成”。

從本課的教學目標而言,在“知識與技能”方面,主要讓學生了解“開元盛世”的政治與經濟的表現,經濟方面涉及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技術的提高和商業繁榮的主要史實,“市”、“坊”是本課中最後的知識點(史實)。這個時候,教師是根據學生出現的“生成資源”進行追問下去,還是點到即可,重新回到預設的教學目標上來?這裏教師有一個必要的選擇和判斷。筆者認為,就本節課來講,教師更應注重後者。如果沒有學生提出的小區“規劃”問題,既然主要史實介紹完畢,按照預設的教學目標要重新對有關知識進行梳理(“開元盛世”時期政治與經濟),引導學生認識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人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預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形式上看教師捕捉到了課堂生成的“信息”,而且及時地促進和把握了“生成”,但是知識梳理與情感昇華的目標沒有實現(由於時間不夠用了),可見這種“生成”並不值得提倡。所以對於課堂生成我們必須要明確這樣一個認識:好課是“自然生成”的,但是“自然生成”並不意味着可以“隨意生成”,不能隨學生説去,它需要教師有方向、有目的的價值引導。教師在備課時,必然要關注具體的教學對象和具體的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大到運用什麼方法,教些什麼等都要教師預先設計好;到學生可能提出什麼樣的問題,教師如何做好引導和疏通等等,這些也都是需要事先考慮好的。如果教學時間都是處於“動態生成”的狀態,拋開了“教案”(預沒的具體體現),與備課的具體內容關係小大的話,那麼,歷史知識的系統性、累積性將遭到嚴重破壞,自然也就無法實現歷史教育的目標,這也將有損於學生的最終發展。可見面對生成性課程資源教師要胸有主宰,進行多方面的衡量和取捨,判斷其有沒有“生成”的價值。

鑑於此,為了更好地把握歷史課堂生成性的課程資源,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實施課堂生成不能完全拋離課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方向,是一堂課的靈魂,是判斷教學足否有效的直接依據。課例中教師順着學生的思路解決“小區規劃”問題,使得相關的知識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沒能實現。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反對對學生實施“追問”,但是如果教師心中只想着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忘了預設教學目標的話,或者説沒有將知識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目標進行整體把握,這顯然有悖新課程的理念。這裏所説的教學目標既可以是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可以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還可以是該門課程的目標。教師必須根據歷史課程理念,圍繞總體目標對生成內容進行合理的揚棄,有意識地將生成的知識、思維、情感等如何有效地納入開放的教學目標中,將備課預料之外的情況與教學目標比較,看是否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對價值不大的信息要及時排除和處理,然後組織後續的教學活動,如此課堂上才能實現有救生成,而不是隨波逐流。

第二,實施課堂生成必須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中教師要調控課堂的進程和方向,因為教學的效率和效果,主要取決於教師採取怎樣的方法,如何充分利用教學條件,怎樣把握和調節學生的學習等等。課例中,教師對“小區規劃”問題進行過多的`討論,對生成資源不能進行科學的取捨,導致應有的教學目標沒有完成。同時本課例中,由於“生成”佔有時間過多,影響到其他內容的學習,因此課堂的生成必須考慮時間的允許與否,這都有賴於課堂上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只有切實發揮教師的組織和調控作用,才能實現教師、學生、教材、教學用具、教學手段和方法的融合。可見有效的課堂動態生成並不是沒有導向的自由生成,教師要擔起促進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把握好“導”的契機。

第三,實施課堂生成要注意儘量面向大多數學生。課例中,對於“小區規劃”問題的探討,主要是在教師與三名同學之間進行,因為其他學生可能對“小區規劃”問題並不感興趣,或者現實生活中離“小區規劃”問題較遠,學生並不熟悉,因而沒有參加討論,這樣的生成是面對少數的生成、個人的生成,而不是立足於面向全體學生,其他學生就成了課堂的“聆聽者”。忽視大部分學生的課堂參與、只是少數或者個體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生成,這並不是良性生成。所以,實現有效的課堂生成,教師要實施課堂調控,把握課堂的方向,使生成內容能夠引導大多數學生的參與。

第四,有效促進課堂生成,需要教師提升教育智慧,豐富和提高歷史專業素養。教學活動由於具有特異性、多變性和不確定性,教師要洞悉複雜局勢,應對複雜挑戰,要擁有一雙慧眼,敏鋭地發現、捕捉、利用課堂資源。當然這需要教師不斷的教學實踐的磨礪,需要對教學實踐進行經常而深刻的反思,增強駕馭課堂的能力,輕鬆應對和有效處理“生成性資源”。與此相關的是歷史教師還必須具有豐富的學科知識,有廣闊和深刻的文化底藴,才能夠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觀察、欣賞、分析歷史問題,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技能、豐富學生的情感和審美體驗等,比如學習中國古代史,欲帶領學生真正走進活生生的歷史情境中去,教師要了解相關的古代史經典著作,教師的視野影響着學生的視野,教師的體驗與情感影響着學生對歷史的情感認同,教師必須勤於學習,廣泛涉獵,善於積累,建立起多元的知識結構,只有這樣教育智慧才有豐厚的土壤,在課堂上才能有效地把握生成。

有人説“課堂生成”猶如一把“雙刃劍”,它可能使課堂“精彩紛呈”,亦可能是畫蛇添足,使課堂誤入歧途。提高生成性目標的達成度,必須圍繞“課程與教學目標”,必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及提升教師教學智慧,以較高的教學藝術來把握和處理複雜多變的教學情境和問題,促進有效生成,唯有如此,我們的教學才會是有效的,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9wlq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