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三顧茅廬課後反思6篇

三顧茅廬課後反思6篇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顧茅廬課後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顧茅廬課後反思6篇

三顧茅廬課後反思1

每位教師都看到了《三顧茅廬》這篇文題目的左邊有一枚郵票,不知大家對這三國演義的郵票有多少了解?我不是一個集郵者,我説不太清楚。所以在網上找了一下。下面就是我查找到的部分資料:

《三國演義》無疑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裏最令人激動的一本書,戰爭藝術的描述和人物性格的刻畫都達到一種相當高的高度。很久以來,民間一直津津樂道於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張飛的粗中有細,趙子龍的一身是膽,關羽更是被人為的神化;更令人歎服的是,有很多軍事家最初是從《三國演義》中學會了戰爭的指揮藝術……

《三國演義》系列郵票從1988年發行第一組開始,到1998年十年間共發行了五組郵票,共20枚郵票3枚小型張,以“桃園三結義”始,至“三分歸晉”而終,內容上基本包羅了三國時期的主要戰役和重大事件。因為《三國演義》的政治傾向是“尊劉抑曹”,因此郵票設計內容也是以劉備一方為主,其中對孔明先生的偏愛也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和他有關的郵票共有“三顧茅廬”、“舌戰羣儒”、“智激孫權”、“草船借箭”、“赤壁鏖兵”、“白帝託孤”、“孔明班師”、“空城計”、“秋風五丈原”九枚之多,基本包括了諸葛亮一生中所有重大事件。當然,無庸置言,這些故事也是書中濃墨重彩所描繪的精彩華章。《三國演義》五組郵票設計時都是採用中國工筆重彩畫的形式在仿古絹上繪製而成,為了在方寸之間表現出原著的神髓,設計者頗費苦心。在五組郵票中,前兩組由陳全勝所設計,主要描繪了三國前期主要人物與事件,劉關張、呂布、貂禪、趙雲、曹操、諸葛亮都在此時粉墨登場。後三組全部由温州書畫院專業畫家戴宏海設計,核心事件是赤壁之戰,第三組描繪的是赤壁之戰前兩軍的鬥志鬥勇,包括膾炙人口的舌戰羣儒、智激孫權、蔣幹盜書、草船借箭四個故事,為赤壁之戰孫劉聯軍的戰勝作好鋪墊;第四組描繪了赤壁之戰及戰後形勢,包括合肥之戰、彝陵之戰;到第五組後,三國英雄老去,劉備、曹操先後辭世,三國故事基調也由雄壯變為悲涼,郵票在選材上如白帝託孤、秋風五丈原無不貫徹這一基調,最終由三分歸晉收尾。

過去教這篇文章沒有注意這一點,我本人是把原著拿來對照着讀,並且還找了《三國演義》電視劇錄製了這一部分,那樣做,學生很容易理解了課文,當然我還要求學生讀一讀,三國演義》,但因為該書屬於半白話文,學生讀不懂,興趣不濃,所以沒有一個學生讀下去,當然一些東西還是看了現代版或者圖文並茂版本,後來因為其他文章的教學思考,也就沖淡了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思考。今天再讀這篇文章,心裏想着能發現到什麼,就是這枚郵票讓我停下來思考,我覺得該課教學還可以這樣走,即把這些郵票找來(網站上五組郵票全有圖片),讓學生從郵票開始。並且引導學生試着讀懂郵票,想郵票中的一件件事,然後引發學生讀起課文。也就是説,課文中的文字其實就是對那枚郵票的解讀[言外之意,寄信用這枚郵票,其實也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喲,這不也是本課所要學生思考的嗎?]。這樣教學,我們就感覺這枚郵票的存在還是有着許多價值的,感覺這篇文章其實與郵票也有着一定的聯繫。學生既理解了郵票,又理解了三國中的一個事件,又明白了許多道理,何樂而不為?

這篇課文不復雜,我們這樣引導學生閲讀,也會引發部分學生用這種方式去解讀另外那些郵票,我們可以鼓勵學生用這篇文章的方式寫剩下的那些郵票,其實這也是一次主題習作訓練。這類文章怎麼寫?就是看着郵票,讀著名著,用自己的筆來表達,那就行了。非常簡單的寫作,就可以從這枚郵票開始。

三顧茅廬課後反思2

一是用比較法。課文首先拿鯨和人們熟悉的象作比較,使我們形象地瞭解到,鯨比象還要“大得多”。接着,用翔實的數字來説明鯨的體重,以此來説明鯨“大”。然後,又以我國捕獲的一頭鯨為例,再次列舉具體數字,具體生動地説明鯨的確很大。在教學時,為了體現這樣的寫法的妙處,我讓學生進行課文原句和不使用這樣的説明方法的句子的比較,從而體會這樣的説明方法使讀着更加容易理解,生動地感受到作者要描寫的事物。

二是用畫圖法。作者在介紹鯨的呼吸時,用“花園裏的噴泉”來比喻鯨呼吸時噴出來的氣形成的水柱,這種打比方的方法,使説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於讀者理解。為了讓學生感悟,請他們畫出鯨呼吸的樣子,然後加以辨別是須鯨還是齒鯨,還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描述,也體會到這樣説明方法的'好處。

三是想象法。作者在課文中多出運用了列數字這種説明方法,通過這樣的數字,可以讓學生很形象、明確地知道了鯨的大小。我就讓他們想象:大象見到了鯨會説些什麼?有學生説:我以為象很大了,可是與鯨相比,卻天差地別。

但是,在教學説明文中,我還是沒有將説明方法有效地讓學生加以運用,而這也是單元目標中提出的。同時,在自主感悟時,學生的自我感悟也不是很到位,有些孩子的惰性很大,依賴別人將學習成果告訴自己,也沒有新的發現,或者新的體會。

在“鯨的自述”中,由於時間的緊促,展開的也不是很到位。因為學生課外資料查找的不夠,老師也沒有準備太多的課外關於鯨的知識來補充,顯得自述很侷限,不能透過課文,結合課外。

三顧茅廬課後反思3

我努力給學生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讓學生自讀自悟,交流體會,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老師積極表揚,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重視,享受成功的快樂,這節課始終是以劉備對諸葛亮誠心誠意這條主線來寫的,也是唯一的一箇中心問題來組織探究學習的,那麼在這個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主動得到了發揮,分析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培養。第二課時的教學我是從景入手,以景點人,在師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出劉備的誠意,感悟劉備的誠意,這正是本科教學最重要的一個教學,我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讓學生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找一找、讀一讀、演一演劉備的誠心誠意,比如讓學生找到表現劉備動作的詞和句子,恭恭敬敬這個詞讓學生聯繫以有的生活經驗體驗劉備的誠意,在感悟的基礎上再度課文,插圖的作用不可以忽略,在學生讀到劉備輕輕敲門這個環節中,我不失時機的讓學生扮演劉備,想象一下此時此刻人物的神態,動作,還有語言,讓學生在表演當中拓展讀書的空間,讀出文本以外的語言,切實的體會劉備之誠,然後再來朗讀重點的段落,學生置身文內,實現了與文本零距離的接觸。

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要的任務,我借學習《三顧茅廬》這篇課文把學生引向更廣闊的閲讀空間,所以最後我給學生留了一個任務,那就是回去以後讀一讀《三國演義》。

三顧茅廬課後反思4

三顧茅廬是國標本教材四下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根據羅貫中的古典小説《三國演義》的第三十七回改編而成的,文章任務人物形象描寫栩栩如生,文字背後內涵深刻,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我緊扣一個‘讀’子,在讀中感悟一個“誠”字,重點處讓學生多讀、多悟、自讀、自悟,力求讀出‘誠’,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注意以下兩點:

我在使用本科教材時,將隆中的景色描寫置前,這樣做就是為了讓學生在後面的自讀自悟的過程中學的更加緊湊。

在全文讀完以後,我將原著的內容,比如歌曲、電視劇片段引入語文課堂,使教學資源得以整合,而這些資源都是為了更好的讓學生體會劉備的求賢若渴,

三顧茅廬課後反思5

1、教學時我抓住了“劉備誠心誠意拜訪諸葛亮”這條主線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畫出有關劉備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的詞語、句子。説明了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課堂上,學生基本能找到這些句子。通過讓學生理解劉備拜訪孔明時恭恭敬敬地等候,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深刻地理解了劉備的誠意。

2、指導分角色讀張飛、劉備的對話,感悟品味劉備對人才的敬重、虔誠。在體現劉備誠心誠意的同時又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3、在教學中我抓住了課文中的比喻句來進行教學,讓學生感悟比喻句的精妙,並用“來到LL只見LL”寫一處景物,培養了學生的説、寫能力。

三顧茅廬課後反思6

在歌曲《小紅帽》教學時,我設計了給歌曲做情景表演的教學環節。但在表演時,我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班裏音樂成績好的同學總是搶着作“主角”,而一些表演能力一般的同學卻坐在座位上一動不動,可是他們的小眼睛裏卻分明流露出無限嚮往……這樣就使得活動失去了平衡,以及我想讓所有同學都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的初衷。我靈機一動,出示了兩幅畫,請小朋友比較一下哪一幅更形象?同學們都説第一幅好,我故意問為什麼,學生説:“第二幅畫只有小紅帽、外婆、和大灰狼比較單調,第一幅除了這些還畫有房子、花、草、樹、小鳥等等,看上去更漂亮”。我説:“對了,雖然這些只是配角,但是加上他們,圖畫就更豐富了,我們的表演如果加上他們,一定會更生動的。我們班是不是還有一些小朋友沒有加入到我們的遊戲呀,你們願意讓我們的表演更生動嗎?”這麼一説,同學們的積極性全部被調動起來了,隨着音樂的流動,小朋友們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之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我想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創造性思維方式和靈活的應變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讓我們成功的扭轉教學被動的局面,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02pd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