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渡荊門送別的評課稿

渡荊門送別的評課稿

不瞭解作者,不知道時代背景,單純的就文本而文本的教學是一種粗淺的極教學,只能是如同蜻蜓點水一般漂浮在水面,不能涵詠其中,瞭解文本背後的東西。這種教學是不足取的。

渡荊門送別的評課稿

以上為聽宋老師執教《渡荊門送別》的粗淺感受。

這首詩的難度不大,具有“寫景抒情”詩的基本特點。宋老師採用分小組就首聯、頷聯、頸聯、尾聯等分別講解,學生學習氣氛積極踴躍,加上老師即時點撥,用時30分鐘圓滿結束本詩教學。

在課後評課教研中,我提出自己的教學觀點,這首詩歌應當怎樣教效果更好?這首詩要教給學生什麼呢?

結合詩歌本身,我以為,應當教出一種激情來。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頷聯與頸聯是本詩的教學重點。如何理解詩歌的含義,我想,倘若單的對這兩句詩進行所謂的翻譯和賞析,未免顯得有些粗淺。當然,應付考試時完全足夠的了。《渡荊門送別》:教出一種激情來

但是如果説,純粹是為了應付考試的話,那麼語文教學之路必將越走越窄,不久將走進死亡之沼澤而不能自拔。

所以,這裏可以適當的插入詩人李白的簡介,明確告訴學生,這是25歲的李白第一次出川,眼中洋溢着一種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與豪邁之情。“連綿不斷的羣山”、“一望無際的平原”、“浩浩湯湯的長江”、“連綿起伏的荒野”都無不昭示着一種雄奇和壯麗。

朗誦詩歌;

想象意境。

聯繫詩人;

體味情感。

大聲的朗讀,細細的品味,無盡的想象,伴隨着來自渺遠曠野的聲響,我想,孩子們是能夠理解到那種“仗劍走天涯”的`詩情的。

倘若此刻再聯繫24歲的杜甫,東出洛陽,遠望東嶽,發出曠古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之音,我想,不單單是學生了,即使授課的老師的的心中會湧起一種聲音來——

大唐帝國,我來了!

我們明白,盛唐詩歌的雙子星座在我們的期盼中,向我們走來了。

25歲的李白出川了,至於西安,至於洛陽,他的腳步正遍及祖國大好河山的天涯海角……

大唐盛世的豪放詩風正因為李白的出現,向我們春風般的撲面而來……

標籤: 評課 荊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o6qyj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