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哲學 >

哲學專業分析:由文科狀元的理想變成調劑專業收容所

哲學專業分析:由文科狀元的理想變成調劑專業收容所

高校中,哲學專業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對於當下的大學生來説,有多少人會主動選擇哲學作為自己的專業?曾經,哲學專業一直是文科狀元的理想。如今,這曾經的“思想殿堂”卻成為調劑專業的“收容所”。

哲學專業分析:由文科狀元的理想變成調劑專業收容所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中,哲學專業仍然在經濟、金融等熱門學科的夾擊下艱難生存。根據不久前發佈的《2017年全 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從201X年到201X年碩士研究生各學科(不含藝術學科)招生情況來看,哲學招生規模保持平穩甚至有所下降。從招生人數來 看,哲學專業不及1萬的招生人數僅是工學招生人數的零頭。

招生難、就業難 哲學的冷遇源於功利化的社會傾向 説起那些年哲學的輝煌歷史,不少哲學專業老師的眼中都閃爍着光芒。

“那時,最聰明、最有能力的學生才能進入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黨委書記韓東暉於1990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就讀哲學專業,從本科到博士,再到留校任教,他在哲學領域一做就是26年。

本科時,韓東暉班級中有很多各地的文科狀元。但是,這些年來哲學院的狀元們越來越少,問起本學院的學生“為什麼來學哲學”,學生的回答令他有些尷尬,因為他們都説,自己是調劑過來的。

“這個社會變得功利化傾向嚴重。”究其原因,韓東暉這樣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一旦面臨就業保研出國等重大選擇,學生們就會把對個人長期發展有利的學科知識暫時放到一邊,一些比較困難的課程理論思維訓練暫時放到一 邊,自動偏向短期內對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選擇。”韓東暉認為,這種“集體無意識”的傾向讓大學生們逐漸成為人們口中常説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除了招生難,就業困難如今成為另一個哲學院不得不面對的難題。即使一些高校是哲學學科的“排頭兵”,也不得不承認哲學專業的學生在就業時受到了限制。

“很多工作崗位不對哲學專業學生開放。”韓東暉坦言。

“我們學院本科畢業的學生,大部分是選擇繼續深造,包括出國深造,或者換個專業讀研,選擇本科就業的學生不多。”韓東暉表示,碩士畢業生在黨政機關、新聞出版、教師等行業的就業人數比較多。

“短期追蹤來看,哲學專業學生的發展可能不像經濟、金融專業的學生掙錢多、發展好,但是長期來看,相當一批人在很多領域達到更好的發展水平。”韓東暉表示,這説明哲學教育對於一個人的人生規劃和長期職業發展還是很有幫助的。

韓東暉表示,哲學着重於人類概念思維的訓練,着重於理論和價值關聯起來,不止讓學生思考如何獲得知識、掌握技能,還教會學生如何看待對錯、好壞等價值的問題,對於個體人格養成很有幫助。“我認為,哲學專業畢業生競爭能力是很強的。”

實用化、目的化教育理念 被冷落的哲學源於中學哲學教育的欠缺

為何當今的學生和家長在選擇大學專業時,都帶着“功利”的眼光排斥哲學專業?不少哲學學者認為,中學哲學教育的欠缺是我國哲學教育發展受到冷遇的主要原因。

“中學的'教育讓學生對於哲學的理解產生了偏差。”談到哲學遇冷的癥結,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姚新中説。

“有的學生來到大學後上了幾節課就説,你們現在教的東西根本不是哲學。”姚新中表示,現在的學生對於大學哲學專業所講的內容很生疏,有遙不可及的感覺。為了應對這個問題,人大哲學院開了很多針對中學生的夏令營,讓他們來了解什麼是哲學。

另一方面,如今的家長也欠缺哲學知識,家長對於哲學的不瞭解和偏見,也導致學生不願選擇報考哲學。

姚新中有些無奈地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上大學的首要目的是要找到一個工作,學哲學好像就成了一個很不明智的選擇。如今,實用化、直接化、目的化的導向對傳統教育理念形成了很大的衝擊。這是我們首先要面對的。”

從長遠來講,這樣的情況是不利於社會發展的。姚新中表示,“我們採取了很多措施,但一時還扭轉不了這種時代趨勢。”

對此,韓東暉表示,很多歐洲國家都很重視中學的哲學教育,哲學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培養整個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哲學素養。“很多歐洲國家的民眾整體素質比較高,這得益於他們從中學就開始的哲學教育。例如,法國的大學聯考試題中就會有哲學作文。”

“我們的學生也應該掌握完整的哲學知識結構,提高學生對於經典哲學著作的瞭解,培養學生帶有批判性、反思性、前瞻性的思維方式。”韓東暉説。

對於當下年輕人常常遇到的“迷茫”狀態,哲學或許可以成為解開人生困惑的一把鑰匙。事實上,哲學不僅僅是高校中眾多專業之一,它有着別的專業所沒有的思想深度,這樣的精神根基不僅對於一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而且是每個高校乃至社會的發展必需的基礎。

姚新中認為,哲學應當是社會的守望者,而哲學教師則是哲學學科的守護者。“哲學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具有傳承文明的功能。我們要守護好哲學的學科特色、學科深度,把哲學精神和時代任務結合好,不為世俗所墮,這是我們的責任。”

然而,以哲學為首的人文學科,一直被很多高校教師稱為“冷板凳”。在其他專業教師可以通過講學、創業等方式為自己增加經歷、收入時,不少哲學系老師只能“默默地看書、教書”。

去年11月24日,財政部、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通過實行資金分類管理,建立間接成本補償機制和績效獎勵制度,下放預算編制和調劑權限等方式,力求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教師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

“不管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也要守好自己的領域。”姚新中説道。

哲學要跨出本專業與其他學科交叉 真正的大學不應成為“知識的販賣所”

哲學究竟應當被賦予怎樣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職責?在去年12月8日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前夕,教育部提出,哲學社會科學中的絕大部分學科都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負有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職責。

那麼,哲學應當如何發展呢?姚新中認為,在“實用主義”佔主導的今天,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去學哲學,“那隻能把哲學庸俗化”。“因此,應當探 索用哲學原理、哲學方法解決現實的問題,否則我們的哲學會越來越萎縮,必須要面對這個時代。與時俱進,就是要在應用哲學方面做一些工作。”

在姚新中所在的辦公樓中,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看到了很多哲學院開辦講座的宣傳海報,其中還包括時下最熱的“基因編輯的挑戰與機遇:科學的和倫理的思考”。

“目前,哲學在其他領域的應用還不夠,應當與包括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學科進行交叉。”姚新中表示,如今高校中的“分科教育”,給予學生工具性的知識很多,有深度的知識太少。因此,哲學要跨出本專業,與其他學科進行交叉,讓學生建立起“哲學的頭腦”。

近年來,不少高校的哲學院系開始了自己的交叉學科實驗項目。例如,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建立了多院系聯合培養的PPE專業(哲學、政治學與經濟學),武漢大學建立了打通文史哲界限的“人文科學試驗班”等。

而在當今自然科學蓬勃發展,人工智能、基因技術、生態科學等前沿技術不斷吸引人們眼球的今天,以哲學為首的人文學科更應當找到自己的位置。

去年12月20日清華大學舉辦的“人文清華”講壇第七講中,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汪暉演講的主題為“人文學科的當代挑戰”。他説道,以哲學為首的人文學科畢業生髮展受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學科沒能受到應有的重視。

“大學是和一般所謂國家、市場或其他機制所確定的場所不一樣的。”汪暉講道,“我們要追求真理,也要質詢真理,大學擁有無條件質詢的傳統。”

這個質詢的精神,正是從哲學中延伸出來的。汪暉指出,“現代大學質詢的傳統,在這個意義上,並不僅是我們今天説的人文學科,而是貫穿在所有的知識領域裏的人文精神。這個精神在很多思想家、教育家看來,就是大學的靈魂。”

而對於每一個大學生來説,真正的大學不應成為“知識的販賣所”。

“一個大學如果沒有人文教育、沒有人文精神,就不能成為真正的大學。大學是有靈魂的,所以要培養能夠觀乎人文、化成天下的人,是這樣一個獨特的場域。”汪暉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hexue/d2d6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