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精華】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作文300字4篇

【精華】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作文300字4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作文300字4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作文300字4篇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作文300字 篇1

中國,它的傳統文化如同一座巨大的寶庫,它的傳統文化是各種各樣的,它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

京劇有生、旦、淨、醜等角色,發源地是安徽省、湖北省。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因此又稱“黃皮”。分佈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各地。起源於徽劇、崑劇及漢劇,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書畫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清明上河圖》和《富春山居圖》已經成為流傳上百年的名畫了,主要是以水墨畫形式為構圖。另外,無論是書法還是圖畫,毛筆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毛筆分為小紅毛、大蘭竹、狼毫等種類,在水墨畫中,小紅毛適合勾線,大蘭竹適合上色,狼毫則適合塗淺墨。

古詩大家肯定都很熟悉,古詩格式多數是四行,每行七個字或五個字,一首詩總共是二十八個字或二十個字,就可以把很長的一件事或感情表達清楚。有些字到詩中會變成另一種意思,比如“走”,到詩中意思就變成了“跑”。古詩的意思比較難理解,但一般越難理解的古詩或詩句表達的意思就越深刻。有些詩是寫送別的,如《送孟浩然之廣陵》,有些詩是寫風景的,如《遊園不值》。

啊!祖國的傳統文化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作文300字 篇2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多,有中國結,中國書法,京劇臉譜等,不過我最喜歡品茶。我先説一説有關西湖龍井茶的故事吧。

在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四次去龍井茶區視察,品嚐龍井茶,讚不絕口,並將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從此,龍

井茶名聲大振,揚名天下。

所以我把家裏的龍井茶拿出來,準備泡上一杯,品嚐一下。剛拿出來的茶葉是深綠色的,扁扁的,脆脆的。我把茶葉放進一

個透明的杯子裏,再讓媽媽幫我倒上九十度左右的開水。倒進去以後,茶葉幾乎都浮了上去,只有幾片茶葉豎在杯底。搖一下杯子

,茶葉好像都在跳舞。此時龍井茶的顏色變成了淺綠色。媽媽説品茶就像品味人生。我想嚐嚐人生的味道,就迫不及待地喝了第一

口,有點苦澀,但帶點清香,這大概就是人生的苦味吧;緊接着,我喝了第二口,這次味道比較淡,還略帶些甜味。真是苦盡甘來

啊!我想這大概就是人生中的甜味吧;第三次喝就沒什麼味道了,和白開水差不多,但是清香還在其中。

我喜歡品茶,更喜歡茶文化,由此我更愛我的家鄉,龍井茶也是杭州人的貢獻吧!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作文300字 篇3

今天我們小組去河坊街瞭解中國傳統文化。我怕瞭解的是糖畫。它以糖為材料,以勺子為畫筆,以糖漿為墨,只一會兒,各種生動的圖案造型就在藝人的手中出現了。

我們來到糖畫店,只見阿姨拿起大勺,從鐵鍋裏舀起一勺滿滿的金黃色糖漿,先畫出了一個身體。阿姨神態自若,目不轉睛地盯着緩緩向下流的糖漿,阿姨的手上下起伏,揮灑自如,不一會兒,金黃的鳳凰形狀出現了。阿姨左手拿起一根木籤,右手在鳳凰身上滴了三滴糖,再把木籤放到鳳凰身上,將竹籤粘在上面,一幅精美的鳳凰糖畫做完了。鳳凰的眼睛金黃金黃的,還閃爍着耀眼的光芒,身體被一片片美麗而精緻的'羽毛遮擋着,一條美麗的尾巴,高高翹起,好像在比美似得。阿姨一氣呵成,鳳凰竟如此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不禁吸引了四周人們的目光,也獲得了陣陣讚歎聲。

阿姨告訴我們,糖畫那可是年代久遠的一門藝術。最早起源於明代,清代就變得更為流行,還有一首詩記錄了當時的糖畫呢,“熔就糖霜丞相呼,寶筵排列勢非弧。”

糖畫不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今天可以看到,真叫我興奮呢!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作文300字 篇4

今天是端午節,一想起來我就不由得想到一個食物-—粽子。端午的味道少不了粽子,端午的味道少不了温馨,端午的味道少不了幸福。

早上一起牀,我就賴在牀上。過了一會兒我被媽媽的話吸引了,媽媽説今天是端午節,要趕快去爺爺家吃粽子。聽到這句話後,我急忙起來洗漱後去了,爺爺一看見我就説:“快吃,剛做的粽子。”我回過神説了一句端午節快樂後急忙開始吃了。吃完後感覺很舒服。

到了下午,我又“偷吃”了一個,剝開粽子皮,鮮紅的大棗就浮現在眼前了,接着一股沁鼻的糯米香飄來。我口水直流三千尺,一口咬下去粽子就少了一半。我這專注的吃着,沒注意到爺爺在旁邊,我暗暗地説:“遭了,被發現了。”但心裏還是感覺非常温馨,非常快樂,非常幸福的。

今天是我感覺最好的一天,我的粽子記憶永遠都不會忘,今天我體會到端午的味道—真好!

標籤: 精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02dr2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