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家鄉的風俗作文14篇[集合]

家鄉的風俗作文14篇[集合]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鄉的風俗作文14篇[集合]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

金黃的外皮,包裹着噴香的餡,這就是家鄉的餡餅。一口咬下去,酥脆、鹹香味兒霎時蔓延至我的每個味蕾,美味極了。

我的老家在上海南匯,塌餅是家鄉人的必須具備品,無論男女老少,都愛它。做塌餅的阿婆常常站在店門口,咧着嘴,憨憨地笑着,吆喝着:“塌餅,剛出鍋的塌餅……”下班的青年總會停在街頭的塌餅店前,買個塌餅壓餓。但他們往往只買一個,由於一個塌餅就已足夠。老大家也常常會在買來後分一半給老伴吃,另一半則自身慢慢品味,那神情彷彿在享受世間最珍貴的美味。孩子們則是一放學就吵着鬧着要大人給自身買來吃,手捧着一個熱乎乎的塌餅,咬一口,那帶着素菜味兒的清香,便彌散在了孩子的歡笑聲與媽媽慈愛的笑容裏……

我一回到鄉下,便會纏着外婆,讓她親手給我做塌餅吃。每次開始做,她總要先去洗手,再將需要用的工具仔仔細細地清洗清潔。她從來不會由於任何事而省略每個細則。到今天依然明確地記得外婆將反覆揉捏成的又光滑又柔軟的麪糰擀成薄薄的麪皮兒,放置在木板中央,然後再利落地將拌好的餡放在上面,用勺子壓實,每一步都是那樣細緻。每每此時,我都歡呼雀躍着圍在灶台前,圍在外婆的身邊,圍在氤氲的.蒸氣裏,圍在瀰漫的香味中。到今天那垂涎欲滴的感覺仍回味在我的記憶中……

當然,看着外婆嫻熟的動作,我自然也是安靜不下來的。我一直會拽着她的衣角,望着她,央求道:“外婆,外婆,你讓我試試怎麼樣?我保證不搗亂。”外婆對於做塌餅可是分外認真,從不讓他人幫忙,由於不放心——但她仍然會答應我的需要,在一旁慈愛地笑着教導我。

外婆做塌餅的技術可是一絕,鄉里人都誇讚她做得美味。每次外婆做塌餅,都會做大量,一部分留給我,還有一部分給鄰里。我總能把塌餅都吃完,從來不會浪費。聽外婆説,小時候每當我哭,外婆便給我塌餅啃,我便不再哭鬧,家裏人都説我是塌餅的忠實粉絲。

當然,大家也常常送給鄰里自家做的美食。可是,我卻從來沒有見過他們道謝,彷彿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問外婆為何大夥如此奇怪,她卻只是一笑,回了句“正常,正常。”細細想來,道理實在很淺顯:這就是家鄉人啊,熱情,爽朗,卻也憨厚,樸實;這種禮尚往來,不是客套,而是一種習慣。

我愛家鄉的塌餅,我愛家鄉的生活,我愛家鄉的風土人情。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2

“噼裏啪啦——”

一簇簇煙花直衝天際,吳川人的元宵節拉開了序幕!

我的外婆家在廣東吳川麥家村。每逢元宵,我必定大飽眼福。在外婆家過元宵節那可是很熱鬧的,村子裏舉辦的各種活動,每次必有上百個人來參加。人擠人的,一點都不遜色於除夕與正月七年級。

吳川的菩薩遊行,泥塑,飄色可是很有名的。

白天,就是菩薩們的主場了。每一尊菩薩會被人們放在擔子上,再找十多個健壯的挑擔男子,架着菩薩挨家挨户地遊行。這個習俗又叫“菩薩逛街”。人們看到菩薩走來時,鼓掌放鞭炮,虔誠而熱情迎送菩薩,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裏得到菩薩的保佑。

每一年都會有人報名與菩薩共遊。有一年,我的舅舅也加入了其中。活動過後,舅舅説:“咱們村的人,真是熱情啊!這次,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吳川有一個令人驚訝的地方:每年元宵,可是過得比春節還要熱鬧,成羣的遊客慕名前來。

“咚咚咚——”

聽到這聲音,我的心隨着那聲音一起歡悦起來:菩薩來了!

你瞧!灶王,玉皇大帝,觀世音菩薩……一尊尊菩薩,浩浩蕩蕩地來了。

大人們拿着串串鞭炮,在家門口燃放;此時的孩子們,蹦來跳去,合不攏嘴。菩薩所到之處,人擠人,大家都汗流浹背,但臉上的笑容那可是藏也藏不住啊!正想着,舅舅在眾多探出一個腦袋,微笑着朝我招招手。

菩薩後面是舞獅。“咚鏘咚鏘咚咚鏘”伴隨着鼓聲,一隻只紅黃相間的舞獅朝我們走來。每一隻舞師遊行時必定會挨家挨户的去“鬧”,以祝福每户人家能順順利利地過完這一年。

“媽媽!舞獅來我們家啦!”話音剛落,一隻舞獅進了家門。他們跳着,跑着,甭提有多歡鬧啦!外婆笑着將幾個橘子丟入舞獅口中,那舞獅便“心滿意足”,盡情舞啊,耍呀……

吳川元宵節的晚上那也是很有趣的!

首先,是看泥塑。泥塑,顧名思義,要用泥土塑造成一座座雕像。飯後,我走在街上,欣賞着那些巧奪天工的鬼斧神工。瞧,那是李白,真是惟妙惟肖!看,那是李清照,栩栩如生……形形色色。

看完泥塑,媽媽帶我去看了花橋。

花橋,是用各種顏色的玫瑰和百合裝飾的.玻璃橋。紅似火,白似雪,粉似霞,目不暇接。一陣陣濃郁的花香撲鼻而來,這真是美呀!花橋上也是人擠人的,但誰也沒有感覺到,都沉浸在花的海洋之中。

逛完花橋,外婆家的元宵節也意味着要告一段落了。

這就是我們吳川人的元宵。

你來嗎?

我在吳川外婆家等你!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3

端午節,很多地方都要舉行龍舟比賽,我的家鄉——重慶,也要舉行龍舟比賽。龍舟是這裏的傳統節目,也是一個觀賞性極強的競技活動。

端午節那天,我們一家6點出發,早早抵達合川濱江路看比賽。江邊人山人海,早已沒了位置。還好媽媽眼尖,看到了一空隙處,才讓我得以隔着護欄,近距離看龍舟。

岸邊並排停靠着四隻龍舟,分別是合川隊的紅龍舟,萬州隊的黑龍舟,沙坪壩隊的白龍舟,以及江北隊的綠龍舟。每一隻龍舟都躍躍欲試,像一條條即將要飛馳的巨龍。

比賽即將開始,四隻龍舟已在起點線準備就緒。每個龍舟上的船員早已身子前傾,抬頭盯着對方,做好預備姿勢,隨時等着發令槍的一聲槍響,立刻出發。現場的氣氛有一些緊張

“砰”,發令槍響了,只見所有龍舟那船首擊鼓的人都用盡全力,揮舞雙手,用力將把鼓聲敲到最大,敲到最快,讓鼓槌如同暴雨般敲打在鼓面上,發出一陣陣急促、響亮的響聲。那鼓聲聽得我心潮澎湃,激動不已。而船上,每個船員都和着擊鼓聲,喊着“12,12,12……”的`口號,每個人都快速地身體前傾,手往前打直,拿着槳,朝水裏奮力一劃,再前傾、打直、划槳……所有人的動作完全一致,像機器人一樣,不出一點差錯,每一隻龍舟都飛快地向終點疾馳而去。四隻龍舟一會兒排成人字形,一會兒排出“V”字形,你追我趕、奮力向前。

最後50米,擊鼓手擊得更快了,船員們劃得也更快了,每一隻龍舟都像快艇一樣,用時速100的速度衝向終點,龍舟讓江面弄得水花四濺,恐怕攪得水底的小魚也不安寧了。

最後10米!岸上歡呼聲越來越高,我手上也緊緊捏了把汗,瞪大眼睛,捨不得眨一下。“嗶——”裁判一聲長哨,比賽結束,合川隊獲得第一!

岸上的人們不停地歡呼尖叫,我也在這片歡聲笑語中忍不住感慨:端午節,曾經只是一個紀念屈原的祭祀活動,大家划龍舟、丟粽子,都是表達屈原的懷念;而今天,這些傳統的習俗已經煥發了新的生機,它變成了一個舉國同慶的歷史文化遺產,也變成了所有人拼搏頑強、決不認輸的競技項目。我相信,隨着時間的流逝,未來,它也許還會被賦予其他新的意義,但它傳承的歷史,煥發的生機,都將繼續感動更多的人。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4

我的家鄉在瀏陽,這兒有許多傳統習俗,尤其是春節的習俗讓人記憶猶新!

家鄉的春節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臘八這天,家家都要喝臘八粥。提起臘八粥,誰不是嘴裏立刻有一種甜膩的感覺呢?把小米,紅豆,紅棗,玉米,花生仁兒摻和在一起放進鍋裏慢慢熬。熬啊熬啊,在孩子們等得讒言欲滴時,甜甜的臘八粥就出鍋了。那濃濃的香甜的臘八粥,誰聞了不是口水“飛流直下三千尺”呢!

臘八粥喝過沒幾天,轉眼就到了臘月二十三。從二十三到除夕這段時間,家家都要大掃除,掃掉所有的灰塵,掃去所有的不如意。在農村,男女老少上午都會結伴去集市上,大人們置辦年貨,小孩子們買自己喜愛的小玩意兒。淳樸的鄉親還會殺豬宰羊,做各種點心,醃製各種臘味,當一切準備就緒,除夕也就來到了。

除夕這天可熱鬧了!大家都穿上了漂亮喜慶的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窗户上貼上了喜慶的窗花,男女老少都喜迎新年。當夜幕降臨時,家家團聚,吃起了年夜飯,又稱團圓飯,在外地工作的人,除非萬不得已,都會趕回家吃這頓年夜飯。吃完年夜飯,家家户户除了很小的孩子之外,都會通宵不睡,一邊看春晚,一邊為家人守歲。

我最喜歡正月七年級了,為什麼呢?相信你們一定已經猜到了,對!因為這天可以收到很多壓歲錢呀,有哪個孩子不想讓自己的口袋鼓鼓的呢?農曆正月七年級是我國傳統的新年,七年級拂曉,孩子們都穿戴整齊給長輩拜年,平輩相見也會互相道聲新年好。當然啦,長輩們總會塞給孩子們一個或大或小的紅包,説上一些“越長越高”或“學習進步”之類的祝福語。

七年級到初五店鋪都關上了門,街上很安靜,多數鋪户要到初六才開張。不過,在這期間,大家可以逛廟會,家鄉的廟會十分熱鬧,逛廟會者絡繹不絕。小販們在廟外擺好攤位,高聲吆喝着,吸引孩子們來買一些可愛的小玩意兒或小食品;唱大戲的在高高的台子上咿咿呀呀,賣力演唱;馬戲團裏,也不時傳來人們的歡呼聲。

到了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大街小巷張燈結綵,整個城市籠罩在燈的海洋裏,到處洋溢着節日的氣氛。當然了,元宵節必不可少的'當然是吃元宵了。元宵又稱湯圓,是用黏黏的糯米麪團做成的,有大有小,有白有黃,做好後放鍋裏煮上一會兒,一個個可愛的大寶珠就出世了。咬上一口,香甜滿口,舌尖上流淌着甜蜜的味道,與家人團圓的幸福感,國泰民安的自豪感都洋溢在每個人的心頭。

過了元宵節,熱鬧的春節也就過完了,大家又開始忙碌起來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5

北方喜面,南方喜米。又到了春節,從懵懂稚嫩的小孩子,到滿頭白髮的老孩子,提起春節,第一個想起的便是餃子。想起餃子,誰不是嘴裏就立時生出一種鮮美的、令人饞涎欲滴的感覺呢!俗話説:“好吃不如餃子,舒服不過倒着。”北方人民對於餃子的喜愛可見一斑了。包餃子最能體現一家人的温馨與和睦。剁肉的,切菜的,和麪的,個個分工明確。把冷水與麪粉倒入瓷盆中攪拌均勻,然後放到炕上發酵。這期間大人們通常會去和餡,孩子們會在一旁打下手。將韭黃切成絲放入碗中備用,然後把已經剁好的`肉糜倒進去,加入適當的醬油,花生油,還要加入少許生粉,提高餡料的口感,最後攪拌均勻即可。

餡料和麪都準備好了,就可以進入下一步,擀皮兒了。

將麪糰分成幾部分,然後將其中一部分取出,放在面板上,撒上一些麪粉,聽奶奶説,這是為了防止面粘在手上。把它們搓成長條,再揪成一個個小的,然後揉圓,就可以開始擀了。我對擀皮一點也不在行,怎麼也擀不出那種薄薄的感覺,但奶奶就不一樣。她把麪糰用手按成扁平狀,一手拿着壓好的麪糰,另一手拿擀麪杖擀,手還要變換餃子皮的方向,中間要厚,兩邊要薄,這樣,一個個白色的像在湖面上泛起的“漣漪”似的餃子皮便擀好了。

我和家人坐在桌旁,面前是已經擀好的餃子皮和調好的肉餡。挑些餡兒放在餃子皮中間,使勁一捏皮的中間,把兩邊的皮向中間捏褶,元寶似的小餃子便完成了。

夜幕降臨,奶奶在廚房裏煮起了餃子。餃子一個一個滑進水裏,不一會兒,廚台上便溢出了餃子的香氣。水已經燒開,我的口水已經不知道流了多少了,肚子裏的饞蟲一陣一陣地往外拱着。這時候奶奶出來了,她説道:“再過三道水就差不多了,不要急啊!”我過去看了看,鍋中的餃子上下翻滾着,被一道道的霧氣包裹着,香飄四溢。很快,餃子煮好了,被整齊地排列在了盤子裏,晶瑩剔透,讓人一看就口水直流。

端上幾碟陳醋和一小碗醬油蒜泥,擺上幾盤餃子。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圍着桌子,醬油蒜泥香、餃子香混在一起,令人食慾大振。原本就秀色可餐的餃子再蘸上一點醋,一進嘴裏,一股酸味散開,緊接着就迎來一股甜味,接着便是鹹,回味起來又有一絲絲苦味。真是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餃子在牙齒的碰撞之下,很快化為一堆碎末,濃郁的鮮香在嘴巴里散開,吞進肚子,整個胃都是暖洋洋的。

北方的餃子,暖的不止是胃,還有心。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6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福建安溪當然也有很多,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應該是舉旗了。

那是20xx的寒假,在正月初六那天,全村的人都在討論要不要去舉旗;有人會給起得早的人打電話叫他幫忙拿一面旗,那天晚上的小孩都會很興奮得睡不着覺,這也是很正常的。

舉旗在我們那是一個傳説:到了正月初七那天,所有小孩都要舉旗子,因為那天菩薩會坐在轎子上面,村子裏的'男人就抬着菩薩坐的轎子,小孩舉旗,抬着菩薩到村裏村外玩一圈,這樣整個村都平安。

到了初七那天,家裏有4人拿着旗子到了集合點,每個人臉上都掛着笑容,我看見村子的入口處人山人海、行人們把路堵得水泄不通,前後望不到頭,那隊伍中有舉旗的、有舞獅的、有打鼓的、有跳街舞的、還有舞龍的等等,豐富多彩。

只聽哨子一響,這便是出征之時,每個人都邁開腳,跟着最前方的人走,因為人太多,最前面我只能看見一根很長的旗子,隊伍旁有許多人在向我們揮手,那時是清晨之時,我們的眼皮像在打架一樣,想閉上卻不敢閉上,走了一會兒,大家的腳步慢了下來。有人覺得是第一個人累了,可並不是,是第一站到了,所有人都停了下來,舉旗的人到旁邊休息,而表演的人排好了隊,一個一個的表演。看錶演時所有人都開懷大笑,時不時邊鼓掌邊説話,不知是不是太陽大的原因,大家臉上流着珍珠般的汗珠。

接下來也是走走停停的,一路上歡聲笑語。中午走到村中心的建築地點,大家臉上都大汗淋漓的,這是上半場的最後一場表演,表演完後,所有人都往一個地方趕,就是“食堂”了,每個人都像獅子看到肉一樣,兩眼放光,吃到食物的“獅子”都很開心,臉上瞬間掛滿笑容,吃完飯可以讓你去放鬆一會,買買東西和小玩意兒。

到了下半場的時候了,大家臉上還有汗珠,可是不像上午那麼多汗。下午和上午一樣,可是進行到一半時,天空不作美,下起了雨,不過天神好像知道我們在舉行活動,下了一會兒又停了。

到了最後,我們回到了“最初的地方”,大家把之前沒表演完的節目都在這全部表演出來,看完演出也差不多結束了,看看天空,結束之時已是“黃昏”。大家臉上都掛着比之前更開心的笑容,帶着發着亮光的汗珠,拖着疲憊的身體都回家了。這情景,應該是我見過最好的“風景”了。

在這個黃昏大家都有體會,雖然累了點,可還是很開心,心裏很甜。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7

故鄉的村子裏水系發達,路邊的水渠孕育着飽滿的莊稼,池塘裏養了許多魚,也有我養的母鴨在蘆葦叢中築巢,那蘆葦蕩高大繁密,有我人那麼高,是灰而帶金的。那頂統一壘向一邊,迎着朝霞,映入我心。

這裏的端午是最為獨特的,前一天,先是街上熱鬧起來,要辦廟會啦!在這樣的習俗裏奶奶便張羅着拿洗淨了的竹筐去河邊摘蘆葉,葉子很密,高出了奶奶大半截,但卻方便了她,正好可以摘到最完整的蘆葉。這説是習俗,也是我抓魚摸蝦的快樂時光。

對我而言,那蘆葉呈長條狀濃綠色,有些帶着點波浪的,摘下來發出的聲音就如鋸子拉過,但並不刺耳。蹲在水邊洗淨,鴨子便先來乞食了,誰不知道水裏的魚當然夠它吃呢。

奶奶拿了一把糯米往我頭上撒,據説這樣能辟邪呢。隨後便把蘆葉捲成錐形,把紅棗、糯米灌入,再把蘆葉裹上幾圈,用白繩紮起,我們便都熱火朝天把包好的拿去煮了。

當第一片蘆葉伴着糯米的清香湧動起來時,我便不安穩了,猴急得上躥下跳抓耳撓腮,奶奶説,悶會兒才會好吃呀!這樣一説我才安靜下來,直至吃時,那蘆葉的清香早已滲入每粒糯米之中,混着棗的甜,暖了心,香透了整個端午節。

多少年後村子裏開發了,黃色的推土機,綠色的挖掘機霸道地填埋了那小池塘。蘆葦蕩在推土機的強勢剷平之下沒入了土中,不見其蹤跡。那些小魚兒在泥潭裏掙扎着,我無力迴天。那天,便是我記憶裏最後一次看到繁榮旺盛的.蘆葦蕩我凝神遠望那被填平了的深褐色土地,上面印着清晰可辨的挖掘機印跡,節節分明

殘陽如血,映紅了天空,灑下光芒把我的影子拉得老長老長,遠處有聲聲犬吠淒涼,近處有水稻隨風飄蕩,面前有西風亂勁草,心底有涕淚無處揚在這樣的習俗裏,我看見歲月長河裏最後一片蘆葦蕩。

故鄉的蘆葉寄託着我那香甜美好的端午夢,讓我用滿腔的熱情最後呼喚它們吧,那一天,我永遠離開了那方淨土。

如今爺爺奶奶我們都在城裏,端午節依舊如此熱鬧,濠河裏賽龍舟,商場裏搞活動,但我再也吃不到家鄉小池塘裏的蘆葉包出的粽子了,奶奶也刻意再沒提起過。

“吃粽子嘍!”廚房裏炊煙裊裊,今後的粽子蘆葉卻不用自己摘了。這樣的習俗裏,我又看見歲月長河中最後一片蘆葦蕩了,在風中搖擺,在記憶裏醖釀。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8

寧海一市鎮西劉村,我的家鄉。

這是一個沒有工業,沒有污染的小山嶴。天台山脈延綿而來,從三面温柔地將村子擁抱入懷。不遠處,三門灣的海風挾着淡淡的海腥氣徐徐吹來。遠天白雲,幽靜小巷,時光彷彿定格。臘月,當青白色的枇杷花開得紛紛揚揚的時候,外出工作、求學的年輕人和孩子一下子湧了回來,沉睡的古村才甦醒過來。大人們做麥餅、裹麥餃、包粽子、搗麻餈用各種美食迎賀新年,而最受人歡迎的美食要數十四夜的餾了。

在寧海,我們是正月十四過元宵節的,我們叫“十四夜”。這天的主角就是餾了。夜幕降臨,家家户户張燈結綵、大門敞開;屋內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們切菜燒火,忙碌而有序地準備着;屋外孩子們呼朋引伴,喊一聲“吃餾嘍”,拿起早已準備好的青瓷碗,叮叮噹噹一路敲着,在“偵探”的帶領下向已經做好餾的人家進發。我的奶奶是村裏一等一的做餾高手。她先將浸泡了一夜的晚粳米磨成米漿,然後把醃好的瘦肉、滷豆腐、冬筍、墨魚鯗、空心腐,切成大小一樣的小方丁,接着把挑好的鮮牡蠣裝盆洗淨,再炒好炒花生米並切碎,最後把芥菜細細地剁成菜泥,一切準備就緒。開始燒鍋了,用豬油翻炒料理後放入鹽,加水,等水沸騰後,再放入菜泥,然後徐徐倒入米漿,並不斷攪拌直到不稀不稠為止。這樣,美味的餾就燒好了。家鄉有一句古話是“三十夜的鼓,十四夜的肚”,意思是十四夜的肚子比平時要大好幾倍,可見餾實在是好吃。

這十四夜吃餾的習俗背後還有個感人的.故事呢!相傳戚繼光在台州府抗倭時,村民有感於戚家軍衣食無着落,紛紛拿出不多的雜糧混在一起,做成羹狀,供軍隊充飢,這就是最開始的餾,此後年年相傳沿續至今。每年的這一天,主人十分歡迎別人到自家吃餾,不管熟悉還是陌生,吃的人越多主人就越高興。我的奶奶甚至在門口支起了大鍋,笑眯眯地盼着客人來吃。從下午四點左右開始,村裏已經人山人海了,車子沿着彎彎的山路排的老遠,依然擋不住人們的熱情。遠道而來的客人,熙熙攘攘,沿着老街,每家每户的“討”着餾吃,留下一路歡歌,因為他們手中捧的是最熱情的家鄉味啊!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9

金黃的外皮,包裹着噴香的餡,這就是家鄉的餡餅。一口咬下去,酥脆、鹹香味兒霎時蔓延至我的每一個味蕾,好吃極了。

我的老家在上海南匯,塌餅是家鄉人的必備品,無論男女老少,都愛它。做塌餅的阿婆常常站在店門口,咧着嘴,憨憨地笑着,吆喝着:“塌餅,剛出鍋的塌餅……”下班的年輕人總會停在街頭的.塌餅店前,買個塌餅壓餓。但他們往往只買一個,因為一個塌餅就已足夠。老人們也常常會在買來後分一半給老伴吃,另一半則自己慢慢品味,那神情彷彿在享受世間最珍貴的美味。孩子們則是一放學就吵着鬧着要大人給自己買來吃,手捧着一個熱乎乎的塌餅,咬一口,那帶着素菜味兒的清香,便彌散在了孩子的歡笑聲與媽媽慈愛的笑容裏……

我一回到鄉下,便會纏着外婆,讓她親手給我做塌餅吃。每次開始做,她總要先去洗手,再將需要用的工具仔仔細細地清洗乾淨。她從來不會因為任何事而省略每一個細節。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外婆將反覆揉捏成的又光滑又柔軟的麪糰擀成薄薄的麪皮兒,放置在木板中央,然後再利落地將拌好的餡放在上面,用勺子壓實,每一步都是那麼細緻。每每此時,我都歡呼雀躍着圍在灶台前,圍在外婆的身邊,圍在氤氲的蒸氣裏,圍在瀰漫的香味中。至今那垂涎欲滴的感覺仍回味在我的記憶中……

當然,看着外婆嫻熟的動作,我自然也是安靜不下來的。我總是會拽着她的衣角,望着她,央求道:“外婆,外婆,你讓我試試好不好?我保證不搗亂。”外婆對於做塌餅可是分外認真,從不讓他人幫忙,因為不放心——但她仍然會答應我的要求,在一旁慈愛地笑着指導我。

外婆做塌餅的手藝可是一絕,鄉里人都誇讚她做得好吃。每次外婆做塌餅,都會做很多,一部分留給我,還有一部分給鄰里。我總能把塌餅都吃完,從來不會浪費。聽外婆説,小時候每當我哭,外婆便給我塌餅啃,我便不再哭鬧,家裏人都説我是塌餅的忠實粉絲。

當然,我們也經常送給鄰里自家做的美食。可是,我卻從來沒有見過他們道謝,彷彿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問外婆為什麼大家如此奇怪,她卻只是一笑,回了句“正常,正常。”細細想來,道理實在很淺顯:這就是家鄉人啊,熱情,爽朗,卻也憨厚,樸實;這種禮尚往來,不是客套,而是一種習慣。

我愛家鄉的塌餅,我愛家鄉的生活,我愛家鄉的風土人情。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0

今天我來給大夥兒講講我的家鄉三垟的風俗搗年糕。這年糕是個啥呢?嘿,對了,是吃的,而且還得在過年的時候吃。那為什麼要搗年糕呢?年糕是用什麼做的?別急,我來給大家細細分解:

這年糕咋做的?自然得用小米磨出來的米粉做。那金黃金黃的米粉放入鍋內,蓋上鍋蓋,悶他半個時辰。待出鍋時,加點紅糖加點水,讓他富有彈性。單看那紅糖與米粉,就能想象出年糕那香濃軟糯的味道了。我看那米粉袋與紅糖袋滿滿當當,就情不自禁地拿點米粉與紅糖嘗一嘗。我先嚐紅糖,這糖一入口我就呆了:天吶!這紅糖清甜,但甜而不膩,讓人神清氣爽,回味無窮。我趕着紅糖在口的機會再嚐嚐米粉,這米粉剛一入口,有點苦,但一股淡淡的甜味像突如其來的幸福一樣充滿我的口腔與腦海。再加上紅糖,那真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説完米粉烹飪,我們再説説搗年糕。這年糕搗起來才好吃。我經過揉米粉團的大叔旁,來到一處搗年糕的'地方。這有兩個,不是,是好幾個大石碗與搗子。不是我説啊,那閃長巖大石碗跟個缸差不多大;那花崗巖石搗別看它小,我使出吃奶的力氣,結果拿都拿不動,那花崗巖石搗莫想動得分毫,我一不留神還跌了一跤,險些把骨頭摔散架嘍。這時來了兩位大叔搗年糕。只見一位大叔一搗一起,另一位趁機用水揉揉米粉團。再搗再揉,半時辰過去,他們前前後後搗完十個香濃軟糯的年糕。那年糕剛入碗時還是金黃的,經過大叔的“加工”,轉眼變成棕色。不同於之前的是,棕年糕比米粉團更香,更甜,更糯。有一種樸實的味道好似仙氣一樣圍繞整個年糕。

我爸幫我買了一個年糕讓我帶回家吃。我三步並作兩步跑回家,迫不及待地打開塑料袋吃年糕。那年糕可以説是聞一聞精神百倍,嘗一嘗神清氣爽。香濃軟糯的年糕剛一入口,有點燙,但仔細品嚐卻是另有一番風味,回味無窮。

大夥都知道,這年糕雖是小食,但象徵着年年長高,步步高昇。所以人人都愛過年時做上一些,吃上一些,有些小孩子盼望自己長高,所以一直在吃年糕,好讓自己快快長大。

你想嚐嚐這味美的年糕嗎?那就過年時來我的家鄉三垟吧!你的家鄉有什麼習俗?説來與我聽聽,好讓我給大家講講。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1

在我的家鄉麗水,每到臘月二十六時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這其實是準備年貨的開始,因為豆腐的“腐”與“福、富”諧音,寓意着新的一年幸福與富裕。

如今大多數人並不會做豆腐,而是把“福”字倒貼在門上,雖然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但是在我的家鄉,老一輩人依舊保持着這個風俗——手工做豆腐。臘月二十六,外公家準備做豆腐。首先要把黃豆泡在水裏一天一夜,泡到它們有2—3倍大才行。再將它們用水沖洗乾淨,放進磨子中磨成豆乳,看着白白的豆乳從小孔中流出,我就想到那美味的`豆漿了。

我問外公:“什麼時候可以吃豆腐啊。”外公説:“不要急,後面還有很多步,要先將豆乳過濾,變成豆漿,然後把豆漿燒滾,去掉泡沫,加入鹽滷,將豆漿稀釋,浮出豆花,還有把豆花裝進模具中擠壓,才會成為豆腐。其中點豆腐可最考驗手藝了,鹽滷多了,豆腐就老,鹽滷少了,豆腐就會不凝固,你還是好好等着吧。”外公的話將我打的暈頭轉向,唉,原來現在還是個開頭啊。這時外婆又説:“做豆腐可不能多説話,因為豆腐很‘小氣’它聽不得‘壞話’,要不然它就不成型。”難道這也是祖輩傳下來的風俗嗎?

過了一會,外公喊道:“睿睿,來看外公點豆腐。”我飛快地跑過去,只見外公小心翼翼地拿着一碗鹽滷,用勺子一勺一勺的點進裝着豆漿的桶裏。他一隻手點鹽滷,一隻手拿勺子在桶裏攪拌,就像一隻機警的貓,每一個動作都極其小心謹慎。漸漸地,豆花漂了上來,那就是豆腐的雛形,白白的表面一觸即破,如果加上醬油和葱,那就是美味的豆腐腦。外公看着今天的豆腐花説點的很成功“年年富裕”。哦,這又是一個重要的風俗習慣。

外公外婆進進出出忙活了一上午,終於把豆腐做成了,那奶白色的豆腐,加上醬油,簡直是絕配,吃着豆腐,別提多開心了!

温潤如玉的豆腐,可口美味,做起來的工藝可一點不少,一個環節也不能出錯。看來家鄉的風俗更是長久的經驗和精湛的手藝留傳下來的。

過年的風俗還有很多,像掛燈籠,貼對聯,吃團圓飯……但在我的家鄉,春節做豆腐也是一項傳統風俗,祝願新的一年更加幸福,更加富裕!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2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句話不假,我們家鄉的許多習俗就和別的地方不一樣,現在,我就來介紹家鄉的葬禮吧!

葬禮就是家裏的親人去世了都要做的事,我們家鄉的葬禮是非常複雜的,不像大城市只要人一去世就送到了火葬場去了。我們這裏有人死了,要先給去世的人穿上壽衣,把遺體放在棺材裏,放在靈堂的中央,前面擺上逝者的畫像,供人們弔唁。家中有老人去世了,遠方的兒女不管遠近,就算在天涯海角,也要在這時候趕回來見親人的最後一面。

親人去世後,家裏就要鑼鼓班子來,鑼鼓敲起來,悲哀的嗩吶吹起來,周圍的鄉親鄰里,遠處的`親戚只要得到消息,都會趕來吊念,幫助安排喪事活動。逝者的晚輩都頭戴身披長長的孝布,在棺材前的一個火盆裏跪着燒紙錢,他們心情悲傷哭泣着,叫着那位去世的親人的名字。到了傍晚七點多,鼓鑼聲就不會停了,會一直響到天亮,還有人悲傷地唱着歌謠,這被我們這的人稱為鬧夜,就是有兩個唱夜歌的人,一人提着鑼,一個人挎着鼓,圍着逝者的靈柩慢慢地轉圈,踏着緩慢的節奏,用悲傷的聲調現場自編的夜歌,內容大多是歷史故事,更多述説逝者生前的功德,讓現場的聽眾都心情都很沉痛。深夜一二點時,就會開棺見親人最後一面,這是最悲傷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要去逝者告別,有的親人甚至會爬在棺材上大哭,因為這是永別。

到了第二天,我們這裏就會把棺材抬上山入土為安,時間有早有晚,上山和下葬的時間,必須按照道士事先算好的吉時才行,不像縣城天還沒亮就把人送上了山,這應該就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俗”吧!

送葬時,有一列長長的隊伍,前面有親戚晚輩舉着花圈,後面就是抬棺材的和鑼鼓班子。一聲嗩吶打破了寂靜,鑼鼓響起來,震耳的鞭炮聲不絕於耳,後面還有撒紙錢的跟着。棺材抬上了山,那裏有早已挖好的井,在道士的指揮下就把逝者安葬在這裏了。

埋墳的第一天傍晚時,逝者的親人要到墳上去“燒包”,就是拿着一條用稻草編成的一個大辮子一樣的東西,去給亡者燒掉,前三天每天晚燒一個,傳説是為亡者死後怕冷就晚上一晚上燒一個,給亡者作伴,到了第三天就要建墳了,墳建好之後,這喪事才算完畢。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葬禮,你説是不是很有意思?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3

二十四節氣中,一些特別重要的節氣,總是有勞動人民的民俗過法,而且在我們遼闊的華夏大地上,每個地方的方式方法還不一樣呢。比如冬至,北人方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在我們江南地區則又是吃餛飩,而今天我要説的是我們溧陽這一帶立夏時節要吃的美食——烏米飯。

“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杜甫在《贈李白》一詩中這樣寫道。青精飯就是我們溧陽這一帶,在立夏時節要吃的烏米飯。每年這個時候,烏飯葉就已經開始慢慢上市了,這個時候可是新鮮的時令貨哦。像我這樣的吃貨,總是會走在小區路上,突然聞到某家人家廚房間飄來的香氣中一眼就認出它。“阿婆阿婆,有烏飯賣咯。”我飛跑着回家,告訴了外婆,外婆一臉驚奇地問:“你怎麼知道的?”我説:“我在路上就聞到人家家裏飄出來的香味嘍。”外婆頓時哈哈大笑的説:“你真是個小吃貨。”

第二天外婆起早趕到菜場買來了新鮮碧綠的烏飯葉,我和媽媽先把樹葉洗乾淨,一邊洗一邊有一陣陣清香撲進鼻子,是一種大自然的清香,聞了神清氣爽,耳聰目明,就打通任督二脈。然後外婆把洗淨的葉兒放入裝滿熱水的盆子裏,用手反覆按壓葉兒,時不時拿起些許放到手掌心搓一搓,終於將近半個小時的揉壓,烏飯樹葉的大部分汁水都被擠了出來,咋一看不就是我寫毛筆字的.墨汁嘛,再把樹葉過濾出來,用紗布包好,用力擠壓,最終擠出了大半臉盆“墨汁”。等“墨汁”水稍微放涼些,再把洗淨涼乾的糯米倒入“墨汁”浸泡三個小時以上,再去看時,糯米已經變成“黑米”了。最後把“黑米”放入蒸鍋蒸熟,就是香飄萬家的烏飯嘍,我迫不及待地盛上一碗,一顆顆米粒黑油油,亮閃閃,香噴噴,如果不是散發的香氣和熱氣,還以為盛了一碗黑寶石呢。再撒上一層白糖,一口下去,忍不住閉上眼睛大讚人間美味。

吃完烏飯外婆告訴我,立夏時節吃烏米飯是我們這裏代代相傳的民俗傳統。吃烏飯可以祛風解毒,防蚊叮蟲咬,讓我們在接下來的炎炎夏日安然度過。我不禁感歎:原來烏米飯不僅僅好吃,到如今還承載了我們一方傳統文化的內涵!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4

我生在北京,長在北京,北京就是我的家鄉。北京不僅有雄偉的長城、輝煌的故宮,更有眾多的衚衕。衚衕裏,留存着幾代人念念不忘的老北京風俗。

每天上學,路過西四,我都會看到一座八角七重檐的青灰色磚塔,靜靜佇立在一片低矮灰舊的老建築之中,那就是萬鬆老人塔。塔下,是北京有文字記載的最古老的衚衕磚塔衚衕。一個週末,我懷着好奇心,拜訪了它。

走進衚衕,逼仄的街道,灰舊的牆壁,世界彷彿變小了,我也不由放慢了腳步。不經意間,兩扇掩映着的朱漆大門吸引我的眼光。斑駁的門板上是何方神獸?像獅子,又似猛虎,怒目圓睜,獠牙鋒利,大嘴裏叼個大銅環,好像在警告我不得靠近。啊,這不就是輔首嗎?輔首俗稱“門環”,用來關門和叩門所用,作用相當於現在的門把手和門鈴。

我想起遊覽故宮時,見到的那些鎏金銅輔首,尺寸更大,做工更復雜,圖案更具不可冒犯的威嚴。遙想紫禁城的夜晚,誰會走家串户,去叩響這些門環呢?

在朱漆大門斜對面,另一座不太顯眼的大門輔首,讓我眼前一亮。這是一個黑鐵造型,八角形,邊緣是荷花花瓣,裏面點綴一圈鏤空的波浪,配以圓圈狀的門環,既美觀又大方,結實耐用。與前面的.猛獸怪物相比,這家的主人,人品可見哦。

這些深藏衚衕裏的輔首,究竟有什麼特別的風俗呢?

據史書記載,在漢代已經使用輔首。在封建時代,輔首有很明確的等級規定,不同的輔首象徵着宅主人的地位與財富。《明史》記載:“親王府四城正門以丹漆金釘銅環;公王府大門綠油銅環;百官第中公侯門用金漆獸面錫環;一二品官門綠油獸面錫環;三至五品官門黑油錫環;六至九品官門黑油鐵環”

輔首的作用不僅僅用來開門和叩門,已然是主人等級和地位的象徵。然而,老百姓們創造出許多寓意深刻、外形精美的門飾圖案,以表達內心的良好願望。有吉祥圖案,有花木動物,有主人職業特徵。經過長期演變,輔首起到裝飾美化大門的藝術效果,又被賦予了保護家人和為“家”祈禱的意義,可謂“一舉數得”。

起源於信仰,兼具實用,融入了審美,最終演變成中國傳統建築大門的重要構件的鋪首,其背後藴含的民俗文化和民俗藝術,是需要我們不斷髮現和探尋的寶藏。

推開吱呀的大門,輕釦門環,清脆的聲音在衚衕裏迴盪。每一個輔首的背後,都有一個悠長的老北京的故事

標籤: 風俗 家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56l9r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