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精選傳統文化作文彙總8篇

精選傳統文化作文彙總8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傳統文化作文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傳統文化作文彙總8篇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在中韓端午節相爭韓國最終申遺成功後,舉國感到忿忿不平,國人們紛紛指責韓國卑鄙,x賤,無恥,抄襲中國申遺項目的人各有人在。但是,又有多少國人能夠反思自身呢?與其説是韓國搶走中國的端午節,不如説是國人自己扔掉它罷了。

其實,韓國申報成功並非是壞事,恰恰相反,還是件好事。何解?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魁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韓國申遺成功對我們的端午文化不會有什麼衝擊,無形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享的財富,我們的文化傳統被別國認同,我個人認為不是一件壞事。”是的,正是因為這次事件,讓那些忽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國人們打響了警鐘;給以那在背後罵罵咧咧,指責韓國過錯的無知國人們一記響亮的耳光;讓我們不得不對這件事件進行深刻反思。

時常在一些電視節目中看見被歲月給塵封,被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所掩蓋的傳統建築,傳統文藝,甚至傳統習俗。面對燈紅酒綠,層樓疊榭的摩天大樓,誰會甘願住在那破舊,老土的四合院,窯洞,吊腳樓,過着原始土着民般的生活呢?誰還會對那傳統的造物技術——簡單粗糙的物件和純手工高強度勞力而放棄學習更先進的機械製造技術從而獲得更好的物質生活?在眼球經濟,泡沫經濟盛行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夠保留住中國的國粹——京劇……少之又少罷了。

今天,大多數80後,90後,00後不過傳統節日而喜歡過洋節。在一次國小生問卷調查中,有記者專門“按重視程度,給傳統節日”排序的題目,結果幾乎所有學生都填寫了“春節、中秋、清明、端午”的順序,端午竟成為孩子們眼裏最不受重視的傳統節日。和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相比,學生們更願意過聖誕節等洋節。“我最喜歡過聖誕節了,能收禮物和賀卡,大家還能一起玩,很開心。端午節就很平淡了,唯一盼頭就是放假,就連吃粽子也是平時就能吃到。”某國小生回答説。班上大部分學生都喜歡過聖誕節,覺得中國的傳統節日過於單調和嚴肅,都不如聖誕節般輕鬆有趣、充滿幻想。

而當問到屈原是哪國人,是幹什麼的,學生回答的也是五花八門,離奇搞怪。而在幾十年前,即使目不識丁的老人們都能謹記屈原的生平事例和對國家君王的忠貞,還有每年的划龍舟是為了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包粽子扔進河裏這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投江自盡後,人們為了使江魚不要吃了屈原的身體,特包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後演變為吃粽子了。

何其悲哀,端午節竟成為學生眼裏最不重視的傳統節日,而吃粽子竟是大多數學生們的唯一項目,端午節難道就將成為粽子節了嗎?最後只能用吃粽子來苟且地維持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嗎?

為何我們就不能夠直視韓國申遺成功背後的默默付出呢?其實韓國端午節跟我國的端午節大相徑庭,甚至起源和各種項目都無一相同。我們輸就輸在沒有象韓國一樣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形式主義的東西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重形式輕內容,重口號輕行動,重數量輕質量,重眼前輕長遠。何其相似,與當今被我們罵罵咧咧的政府官員那樣只注重面子工程,表面説的冠冕堂皇,而實際做的卻不盡如人意,其實我們又好到哪兒去呢?

不要讓眼淚成為地球的最後一滴水。同樣,不要讓傳統文化過了許多年後只能成為我們腦海裏僅存的模糊的記憶啊。韓國申遺端午節成功這不是一件小事,不能在我們罵罵咧咧之後逐漸淡忘,消失。我們應該進行深刻反思,畢竟這件事不僅折射出國人對傳統文化的忽視,還反映深藏在我們骨子裏對自身文化的傲慢和不屑及崇洋媚外的劣根品性。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禮貌古國,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構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被世人稱為“禮貌古國,禮儀之邦”。這從禮紀中就可得出這樣的結論。整個東亞及東南亞的文化的精華均是傳承華夏禮貌就是確證。中國具有五千年禮貌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禮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資料十分豐富。禮儀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中國古代的“禮”和“儀”,實際是兩上不一樣的概念。“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資料,構成的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程序。在中國古代,禮儀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制度、貴賤等級關係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產生它的那個時代的特點及侷限性。時至今日,現代的禮儀與古代的禮儀已有很大差別,我們必須捨棄那些為階級統治服務的禮儀規範,着重選取對今日仍有進取、普遍意義的傳統禮貌禮儀,如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容儀有整等,加以改造與承傳。這對於修養良好個人素質,協調和諧人際關係,塑造禮貌的社會風氣,進行社會主義精神禮貌建設,具有重大價值。

“禮”顯於制度,“儀”重於形式。“禮儀座度,笑語座獲。”其解釋為:古之祭祀禮儀盡合乎法度,笑語盡得其節制。在現代,我們根據禮儀發展的規律和其本身的作用、特質,將其定義為:人類在社會交往活動中構成的行為規範與準則,具體表現為禮貌、禮節、儀表、儀式、禮品器物等。

禮貌是指人們在相互交往過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為規範。禮貌屬於社會公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比較側重於內在修養。以不損害他人利益為前提,要求尊重對方、承認肯定對方並尊重對方的人格。基本要求是誠懇、謙恭、和善和有分寸,做到待人“誠於中而形於外”。主要資料包括:遵守秩序、言必有信、敬老尊賢、待人和氣、講究衞生。

禮節是在交際場合相互表示尊敬、祝頌、問候、致意、哀悼、慰問以及給予必要協助和照料的慣用形式。禮節是禮儀的具體的、外在的表現形式,是內在美的一種外化。是交往中一切行為、舉止、儀表、語言的規範。

儀表是禮儀在個人外在形象方面的體現,包括舉止儀容、服飾、姿態等方面。它與人的道德修養、文化水平、審美情趣和禮貌程度密切相關。對人們的形象起到自我標識、修飾彌補、包裝外表形象的作用。

儀式是交際活動中,按禮賓要求,用特定的程序、方式等表達的禮儀的過程。多數以組織的形式出此刻較為大型的交際活動中。如:迎送、開業、升旗、剪綵、簽字等。是公關活動的.重要資料,是禮儀比較外在,比較轟動的表現形式。

禮品器物是指為表達敬意,寄託情意的一些物品。例如過去的禮器、少數民族的哈達、錦旗、獎盃、紀念勛章,以及一些具有特定意義的物品。

毫無疑問,傳統文化禮貌對我國社會發展產生進取影響。一般説來,社會上講禮貌禮貌的人越多,這個社會便越和諧、安定。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教養有素,禮貌待人,處事有節,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多一些愉悦,而國家、社會更多一些有序與禮貌。從這一點講,禮儀對社會起着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長期以來,由於很多禮儀文化的精華和糟粕處於滲融並存的狀態,又由於禮儀文化的糟粕所產生不可低估的消極作用。我們忽視了傳統禮儀禮貌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相長一段時間內,社會、學校對禮儀養成教育不夠重視,許多不禮貌的行為亦有增無減。在今日社會主義精神禮貌建設中,我們應立足於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華,建起一片屬於自我的禮貌天空。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

《弟子規》裏面教我們的正是上慈下孝、上和下睦、尊敬師長、誠實守信、熱愛祖國、和睦鄉鄰、禮儀待人、廣施仁愛……教給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而許多人連這基本的都做不到,還在那裏批判《弟子規》陳舊落後。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慾。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道德經第37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德經第51章)。

道德經教導我們與世無爭、上善若水、清心寡慾、恬淡虛無、涵養厚德、包容博愛……這決不是簡單的書面教化,當一個人的德行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其德性的能量場必然會轉化為個人的福報和財運!這絕對不是迷信,這是古今無數明師大德切身實踐出來的。明朝初年,京城有個叫鄭興兒的人,在王侍郎家中做僕人,因相貌不吉而離開主人。後因拾金不昧等候失主而被河間府鄭指揮史收為養子,在鄭指揮使的栽培下鄭興兒後來官至遊擊將軍,子孫也受到蔭澤。再見相士,相士大驚,原來因其做了善事,鄭興的骨相已經產生變化。筆者當年送還了買糧者多付的錢款,頓覺一股信息進入大腦,神氣“倍兒爽”,似乎茅塞頓開,恢復和增加了靈性。我這還只是做了這麼一丁點兒就獲得上天如此恩惠(慚愧),積大功德有大福報之人就可想而知了。可見,人沒有白做的事兒,做什麼就收什麼。如果人人遵照聖賢的教育身體力行,從善如流,那麼我們的家庭、社會和自然如何不和諧?不動兵馬、不費口舌,不言之教、無為之功,天下無為而自治。這就是古人的智慧、道德的精華,誰説道德不能當飯吃?切莫輕視道光德能的力量,那是一個和諧的能量場,如果這能量場足夠龐大,足可以改天換日、淨化世界、扭轉乾坤!

所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勢在必行!!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3月,在微博上流行一系列塗鴉畫,杜甫成了主人公。畫面上的他時而手持狙擊槍,時而揮刀切瓜,時而身騎白馬,時而腳踏摩托,被網友戲稱為“杜甫很忙”。該系列的原型是人教版語文必修課本中《登高》那首詩的配圖,由已故的人物畫大師蔣兆和先生繪製。圖中的杜甫端坐在一塊巖石上,瘦削的面龐微微上揚,帽子的繫帶隨風朝後飄揚。 而在網友的筆下,杜甫已經變身肌肉男、神龍鬥士、傑克船長且不去説這種現象的初衷究竟是為了什麼,但這種行為給我們的印象就是在糟蹋中國的文化,就好像孫子在笑爺爺的滄桑是一種滑稽。

四書五經、經史子集、唐詩宋詞、話本戲劇,這些傳統文化培育和塑造了一代代中國人的精神人格。建設文化強國,理應汲取傳統文化養分,弘揚傳統文化固有的精神價值,形成新的文化傳統。因此,建設文化強國應與傳統握手言和。這意味着,必須破除以往對待傳統文化那種非精華即糟粕的二元對立思維,與傳統和諧共處。且不説精華或糟粕是相對而言的,站在文化傳承發展的立場,我們也應對傳統文化持温和與善待的態度。

錢穆先生曾説,對本國以往歷史須有“一種温情與敬意”,如此“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一個國家的歷史與文化,乃這個國家獨有的精神遺產,不尊重不善待傳統,難免逐漸喪失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更談不上文化發展、文化強國。進而言之,尊重傳統文化,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都是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題中應有之義。

明星吸毒:公眾人物社會責任感的缺失。

4月15日,著名藝人孫興、莫少聰因涉嫌吸毒被北京警方拘留,在審訊過程中,他們均對吸毒事實供認不諱。孫興為求坦白從寬,交代了演藝圈吸毒內幕,這不僅在娛樂圈引發軒然大波,在社會上更是引起熱議。

明星作為社會公眾人物,在社會某些方面產生着不可或缺的影響。很多人會把自己欣賞的明星作為自己的偶像,甚至會模仿對方的一言一行。所以明星應該樹立健康良好的形象,對社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可是,很多藝人雖然在公眾面前是一副陽光健康的形象,但是私底下卻並不像表面那樣完美。近年來,明星的私生活遭到曝光,雖然這是對他們個人隱私權的一種不尊重。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狗仔隊的存在無形中也給了他們一種壓力,使得他們不敢太“花天酒地”。

“豔照門”事件雖然已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是對事件牽扯到的男女明星來説,陰影還沒有完全散去,他們不得不小心謹慎。就比如,阿嬌在經歷“豔照門”事件之後,重新出現在公眾面前時,前面總是帶着“豔照門女主角”的字眼。“豔照門”反映出了一些藝人私生活的糜爛,還有個人的素質問題,這應該引起公眾的反思。對明星的追捧不應該盲目,人們往往會被他們外在樹造的健康形象所吸引,於是有了更多的“粉絲”,藝人身價上漲,收入增加,生活就會更加沒有節制,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這次孫興和莫少聰吸毒事件或許只是娛樂圈中的冰山一角,藝人作為一個高收入羣體,如果他們不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回饋給社會,那也太自私了。明星應該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宣傳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當然這也是和明星自身素質和修養相一致的。我們不能要求每個藝人都是慈善大使,但是至少他們的一言一行要對得起公眾,無論是出現在公眾面前的形象和私底下都要一致,因為虛偽的人總會有曝光在公眾的面前的一天,那時就會遭到社會的唾棄。

不僅僅是明星,每個人都應該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竟然從事了這一工作,就要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爭取做到最好。這,是一種生活態度。社會的進步就是靠着每個人一點一滴的貢獻慢慢積累起來的,一個民族的強大與當中每一個人都是分不開的。我們在感慨日本民族的強大的同時不及時通過個別人看出來的嗎?那,中國人為什麼不可以!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想我華夏,人傑地靈,泱泱大國,地大物博,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遙望明月,曾可記否,對影三人,酒問青天。傳統文化,紮根吾心,深刻吾心,曾可記否,登高望遠,遍插茱萸。傳統文化,清淨吾魂,滌盪吾心,曾可記否,炮竹震天,鑼鼓喧天,傳統文化,曾可記否?

風似狼牙月如鈎,寂寞梧桐鎖清秋,月圓佳節,自古以來,便為親友團聚,舉杯共慶之佳節。然至如今,中秋之意,已淡出人心,,光怪陸離,繁弦急管,弄得人憔悴。只知工作,麻木不堪,令人歎,令人憂。

曾記否?憶童年時,親人好友。團聚一桌,當明月,載歌載舞,風吹人身心更暖,淡淡秋風,拂去鉛華,留予本真,任多勞苦,亦溶於微風,展開幸福笑顏,就一片蟲聲,與空中皎月,和衣入眠。

望如今,蛙聲蟲聲,已消逝不見,高樓大廈,雖壯觀宏大,卻已失其神,滅其採,凡雕欄花刻,隨漫漫時光長河,慢慢淡出眼眶,童年所聞,早已不見,傳統文化,似已消逝。

世界之大,千變萬化,中外文化,差異頗大,華夏傳統,內斂含蓄,外國文化,迥乎不同,以其直白熱情,受世人所愛。

華夏似樹人似葉,葉落歸根化春泥,根於華夏,我們乃炎黃子孫,需隨潮流,亦須斟酌,失其根本,樹亦難活。文化乃根,可汲取長處,卻不可捨本逐末。

憶古時,流觴曲水,論畫閒談,可歎世事,變化無常,時間長河,拭其印記,高山流水,月明天清,再難找回。

取一壺清茶,對飲明月,月光冷淡,如怨如慕,如悲如泣,哀傳統一去不復返,歎今人不重拾文化,愁若彎月,淡淡愁光,望四處,寂寥無人。

何人低吟,何人淺唱,似至古朝,望其焚香,彈琴,吟詩,坐談,古人之影,至如今,亦依稀可見。

掬一捧月光,嘗一口粗茶,感古人風采,望現世沉浮,觀傳統,呡這口歲月陳釀,歲月愈逝,味愈醇。

華夏傳統,源遠流長,望古人吟詩作對,看文化深厚底藴,去其糟粕,留其精華,傳統文化,讓其歸家,葉落歸根,壯吾中華!

點評:文章語言平滑曉暢,刻畫細緻,描寫生動;句意含蓄委婉,暗含深意。運用文言文的形式,極富功底,讀畢如酒後餘香,不絕於口。

文章的出彩之處不止在文字上,思想上也很有深意,用傳統的語言呼喚現代的人們重拾傳統文化,感染力強。

傳統文化作文 篇6

一天,叔叔和嬸嬸請我們一家去餐館吃飯。鄰桌坐着兩個西裝革履的小青年,他們點了四涼三熱一湯,要了一瓶白酒。倆人上來就大口喝酒,吆五喝六,划拳“猜色子”一頓喧囂,每道菜都是“蜻蜓點水”地吃了幾口,湯似乎根本就沒動。一瓶酒見底後,倆人面紅耳赤地就拍拍屁股結帳走人了。服務員將剩下的大半桌的菜全部倒入垃圾桶中。

我問服務員:“姐姐,你們這裏吃剩下的飯菜可以打包嗎?”服務員説:“可以呀!”我十分納悶:“剩下這麼多菜,他們怎麼不打包帶回去,熱一熱還可以繼續吃的呀?”服務員不置可否地説:“可能怕麻煩,也可能愛面子吧!”服務員又説:“我剛剛從農村出來打工不久,看到那麼多的飯菜都白白地倒掉了,真的也很心疼。我爸爸媽媽常説,浪費糧食就是犯罪的!”

浪費糧食就是犯罪!這句話讓我震驚了許久……

我們離開時,我讓服務員姐姐把能打包的都帶走了,包括幾粒“水煮花生米”。

千百年來,勤儉節約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上幼兒園開始,老師就教我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教育我們要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年齡的增長,我們好象更加“健忘”了,把好習慣拋棄了,卻養成了奢侈浪費的壞毛病,在攀比心理的左右下,浪費現象甚囂塵上。我粗略的計算了一下:中國目前有13億5千萬左右人口,除去嬰兒及生活不能自理的不能主觀消耗糧食的老人病人,至少還有10億左右,10億人,每人每天節約20克糧食,一年下來,全國就能節約73萬噸的糧食。73萬噸,足足夠3000人生活一年了!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看看西部地區的記錄片,還有那麼多的人為一日三餐而發愁……我們國家每年還在大量地進口糧食。想想那句:浪費糧食就是犯罪,我們是到了檢討自己的時候了,我們到了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做勤儉節約之事、拒奢侈浪費之行的時候了。

傳統文化作文 篇7

只是後來,我回到大連,回到媽媽身邊。她的工作總是那麼忙,忙到無暇顧及節日的到來,更不要説為我係彩繩了。

被忽略的端午,我已過了好幾個。竟也習慣了沒有彩繩的節日。只是當看到同學手上帶着五顏六色的彩繩時,我雖然會不屑一顧,説那是小孩子的東西罷了。但心中,還是會想起奶奶,想起那童年用愛編織的端午的彩繩。

屋檐上的水滴隨着時光的推流而一滴滴地掉落在那堆積了一釐米深的小水暈中,泛起了小小的漣漪,望着眼前這一雨紛紛的美景,忽然一陣粽葉香,耐人尋味。

“菊花園,炒米餅,糯米糰,阿媽帶我去睇龍船……”這是小時候奶奶抱着我,在端午節時嘴中念着的歌謠。而這種古老的氣息還能代代相傳嗎?

走進廚房,家中還是那種老式的灶台,有兩口大鍋,均由柴火燒製,容量十分大,我想,在爺爺奶奶他們那一代,家中要生存的人很多,所以先前的灶才會是這樣的吧。在這時,只見奶奶將用油炸葱頭的“葱頭油”撈起,放在一旁的小碗中。接着掀開另一鍋有拌着許多什麼蒸鹹蛋,五花肉,鵪鶉蛋,花生……一切適合的東西,奶奶一樣也不錯過。因為再包之前,這些食物都未煮熟,因為害怕太油,所以我幫着奶奶一起弄。我們首先清洗粽葉,“呀”一不小心就被這粽葉的邊緣割破了手,輕微的流血,更映襯出我對這粽子的喜愛,瞧去,奶奶正眉開眼笑的哼着小曲,包着粽。

雙手平攤,在手心先放上一個粽葉,用大拇指夾着,來一個90度的完美弧度,使粽葉上有一個圓錐形的凹形,然後以3:2:1的比例調配米,鵪鶉蛋,五花肉,一層壓一層,最後,再拿一片粽葉“封頂”,用一種植物的葉子綁上,放在籃子裏,準備下鍋。一隻佈滿皺紋的手和一隻細皮嫩肉的手在一起忙的不亦樂乎。

這細細的粽香,環繞了整個屋子,忽然,聽見弟弟對着電話機喊了一聲:“小姑,等等你回來的時候給我帶一個漢堡跟一個芝士味的比薩,謝謝。”頓時,屋子裏的氣氛僵硬了,空氣似乎要停止了流動,奶奶在這製作着中國的傳統食物,而這新時代的小男孩卻要去品嚐外國的“快餐”。

這份古老的傳承是否即將遺失了呢?若不是,那又能傳承多久呢?這一切的一切,是否會成為那黑白史書上的記載呢?

傳統文化作文 篇8

“傳統文化是我最好的精神食糧。”生於斯,長於斯,渾金璞玉,天然美質。文化盛宴,浸你的魂,攝你的魄,卒成豐富的內在。 是的,文化是我一生的行囊。

也曾“之乎者也”翩翩儒雅風度,也曾大碗喝酒,暢快案酒果子刀切牛肉。文化薰陶渲染、陶冶心性,養育情懷。情感豐富來源於文化的底藴。 正如古語“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恰似朗月清風,不知不覺文化融在品性裏,成為一生的底色。 就好比沙龍孕育林徽因這樣的奇女子,骨子裏都帶着一種動人心魄的柔美。亦或是沈從文筆下的翠翠“好似山裏的黃鹿,從不想痛苦的事,從不發怒,從不傷心。”眸子裏顯現着山水的靈性。這種無法否認又不抗拒的文化的力量,會讓異域之人賽珍珠在晚年念念不忘曾養育她的中國,帶着一種文化的憂傷。

文化是一個人的魂魄,無論是信天游還是沂蒙小調或是閔音,都在生命裏唱響。 《雅舍談吃》中,樑先生大談令他魂牽夢繞的正陽樓的烤肉,薄如紙的燒餅和一鴨三吃的北平烤鴨。老北京的文化符號連同衚衕與冰糖葫蘆刻到他的腦海裏,在內心中未然成杯。

抑或是葉子説她發瘋地想念南京,想念路邊攤的蝦皮小混沌,想念夜晚柏油馬路上油沆氣混着半酸半甜的果皮的味道。嗔怪南京人將車站修在周圍綠得不像話的羣山。這是石頭城的美,南京人的品性。文化地域的美及魅力讓生活豐富且安詳。 所以説,鴻蒙之初接受教育文化自然而然得地域的靈氣。

傳統教育中《顏氏家書》更是以“令熟讀經史子集”為教育目標的,潛移默化,耳濡目染,我們成文化的一部分或者或者説文化成為自我的內在。而這種巨大的影響,是夏懷罵蟲,玩物成痴的壬世襄的率性人生,是沈從文念念不忘的鳳凰古鎮,是莫言傳奇魔幻的山東高密鄉。今生今世,定時和骨子裏的文化白首相依,不離不棄。 而羅素感概“參差百態而幸福本源。”那就和鮮活的文化一起,幸福到老,行囊永恆。

標籤: 彙總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jgdro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