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優秀4篇)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優秀4篇)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優秀4篇)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1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已經心灰意冷,萬念俱灰,但一個未想到的機緣拯救了我,把我從萬丈深淵拉了上來。去年夏天,我家請來了能夠傳播民族文化拯救萬民的武強年畫,我逐漸從失落中走了出來,家裏比以往平安了許多。但由於自己過去的陰影還沒散去,在年後的日子裏又出現了不安的情形。或許有一份因緣還在等着我,不久,曹老師就來找我,把我送到了這從沒有來過的陌生地帶——正定“德寶軒”。

我是一個孤獨不願與人交往特別內向的人,年少時,因為無知誤走了邪道,染上了惡習,又錯信了外道,迷戀過大仙,背離了祖宗,遭遇了人生令我慘痛的不幸。着了異幻和惡鬼的毒害糾纏,至使自己跌跌不振,墮落了許久。來到這個古香古色的迷人小城正定,真是有着不一樣的感覺。到了“德寶軒”這個傳播民族文化的小院裏,我漸漸找回了自信,有了能夠生活下去的勇氣。這裏的每一個人都很善良,對我都很好,每一位老師都開導我,對我很熱情又很關心,我真的感覺到有家一樣的温暖。從不願與人説話、不願交往的我,也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也願接觸人與人談心了。實屬這裏的正氣場有無限的.強大,能夠給人以激勵,激勵人生不畏艱險;給人以奮進,讓人能夠勤奮學習,以效忠國家;給人以振奮的精神,生活再困苦,也要好好活下去。

談到使命,每個人都應該有,誰都有上天交給的要完成的任務。有使命在身,我還沒完成,怎能就輕生呢?天命難違,上天就是讓我來結這個緣,到這裏來,了業障、明因果,了知到世上是來還願了債來的。人身難得,珍惜人生的大好時光,好好做人,為去之日修個好去處。我的人生有了過失,有了污點,有了不可挽回的損失。無論成大器,還是小器,我都願為民族的事業奉獻自己。我不想再有虛妄之心,但我相信,在傳播民族文化的事業裏一定有我。我發現這裏的人都漸漸很喜歡我,説我是可造之才,我可不敢這麼講,不願把弓拉得太滿。我只願做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前卒,為民族的事業去衝鋒陷陣。

我祝願天下蒼生都能平安幸福,願祖國日益強大,願人民身體健康,願百姓都能合道修行,為民族的事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這些天的課我也沒聽好,沒法去總結,只好談了一些我這些天以來的感受與收穫,望諒解。

聽説“德寶軒”出現了一些困難,不必擔心。我相信美好的道業有神來祝福,未來肯定是美好光明的。我總結的不好之處,請老師來批評、指正。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2

作為大學生,我們要懂得,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對社會進步將產生重要作用。它有利於改善當前社會的人際關係;有利於改善社會風氣;有利於造就優良品格;有利於培養民族精神;有利於推動社會進步;有利於改善和建立起適應我們當前社會的人與人的思維和道德標準,建造出一個團結友愛、與人為善、公道正派、誠實守信的和諧社會。因此,它是人人都需要,人人都渴望擁有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優良傳統的民族。在五千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精神是維繫中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精神紐帶,也是促進中華民族與時俱進,不斷走向興盛繁榮和文明進步的重要精神動力。在人類歷史上,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不斷,生生不息,成為沒有發生過斷裂的社會文明;中華民族之所以能不斷進步、自強不息、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具有一種源源流長,一以貫之並不斷豐富發展的偉大民族精神,作為團結統一的文化紐帶與精神支柱。而這種民族精神以及它所包含的種種傳統美德和高尚品格,都是由眾多的中華兒女前赴後繼地用自己閃光的思想和行動來塑造和形成的,並在歷史的演進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當今的青少年是未來的開拓者,但開拓者首先必須是一個優良傳統的繼承者,沒有繼承作基礎,開拓進取就無從談起。因此加強對青少年的中華美德教育,並讓學生在教育的實踐活動中體驗感悟,認同民族精神,注重知行統一,就顯得十分重要。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鑄造了我們的靈魂,成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精神源泉。它積澱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遺產,它藴涵着豐富的人類道德精華,它體現了人類對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着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的國魂,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來,形成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質財富。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愛國、氣節,奮發、立志,改革、創新,勤學、好問,勤儉、廉正,敬長、知禮等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國魂和精神。列寧説過:“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説是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氣節。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為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在愛國和氣節方面為後人作出了榜樣。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提出的。不僅具有倡尋民族氣節,挽救民族危亡的積極意義,而且突出了要求把個人的命運與民族、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崇高的歷史責任感,所以每當中華民族瀕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都起到了救亡圖存的戰鬥號角作用。通過這次團日活動,我們看到了民族的未來,我們有更加堅強的信念,我們會用行動來完成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歷史使命,我們一直都很棒,我們一定會更強,我們因有這樣的模範而驕傲。我們會以此為榜樣,好好學習,掌握知識,進一步完善自己,為能為社會做更多的貢獻而努力。所以,我們體會到的更深刻意義就是作為中國未來的接班人,作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我們現在應該做的也是必須做的而且應該做好的就是全心全意學習,學習自己的專業知識,學習思想道德教育,學習黨的根本任務,學習一切我們應該學好的,為社會做更多的貢獻,從而實現自身的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3

曾幾何時,中華傳統文化引領世界潮流,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獨佔鰲頭。但是,大到清政府的閉關鎖國,固步自封,阻礙文化創新;小到王道士從敦煌石窟中把一車車的文物拱手相送。這些歷史的案例無一不顯出在璀璨奪目的文化之後,是文化的疲倦感和無力感。在當今的世界潮流中,創新處於首位,在這麼一個各國文化大雜糅的世界上,中華傳統文化只有進行創新型轉變和創造性發展才能使我們從文化大國邁向文化強國。

當代世界,科技和創新引領發展,文化亦是如此,我們需要將中華傳統文化與科技創新相聯繫。數字敦煌是一個很早便開展並一直在進行的'項目,該項目包括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交互現實三個部分,運用科技手段使敦煌瑰寶數字化,來滿足人們的遊覽、研究等需求。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敦煌有了更深的印象。這便很好地將傳統文化與科技創新聯繫起來,來更好地宣傳敦煌文化。由此可見,將傳統文化創新性地與科技創新相融合在當今社會更有利於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我國致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世界各國之間交往和聯繫必不可少,而這種交往亦是文化交流所相適應的。我國重振絲綢之路,使這一古老的文化交流方式得以沿用,並在當今時代背景下進行創新,不僅傳播了絲綢、茶葉等古老文化,也使我國的禮儀、文學等傳遍世界。“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加強了我國與沿線各國的交流,也使我國的傳統文化通過一種創新性的傳播方式更為世人熟知。與此同時,孔子學院也伴隨着我們同其他國家的交往在全世界開花結果,使得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以新的方式來展現在世界上。可見,傳統文化通過國與國之間交往可以得到更好地傳播。

在“互聯網+”的多媒體時代,我們應將傳統文化通過媒體等方式來向人們傳播。前不久十分火熱的《中國詩詞大會》,巧妙的利用了媒體等傳播平台,通過比賽的方式並製作成節目來傳播中國詩詞的魅力。《國家寶藏》也同樣在這方面獲得了國民的追捧:以明星出演歷史劇的方式來演繹文物的前世今生。這些受到一致好評的文化類節目都將傳統文化以新的面貌來向國人展示。看來,在當今時代人們更易接受將傳統文化與多媒體相結合的方式來學習中華傳統文化。

創新引領當今世界潮流,中華文化只有進行創新型轉變和創造性發展才能使我們建立起文化自信,才能使我們從文化大國邁向文化強國。才能使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屹立於世界的巔峯。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4

生命對每個人來説只有一次,我們能生活在這個美好、精彩的世界上,是因為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是因為我們的父母養育了我們,如果沒有我們親愛的父母就不會有我們的存在。我認為父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他們不但教會了我們人生的每一個第一,而且還教會了我們在生活中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我記得最刻骨銘心的一件事:“我上國中二年級的時候,在寒假期間,也就是農曆臘月28日那天,我與父親每人背一大背籃青菜到集市上去賣,從28日凌晨3點鐘就開始出發,途中老父親由於不小心扭傷了腳,可沒辦法,老父親只得強忍劇痛,硬着頭皮一顛一簸地揹着菜繼續步行,到集市已是近10多點鐘了,可運氣還好,到下午3點鐘左右菜已全部賣完,父親清算一下賣了28元錢,老父親給了我5角錢去賣了一碗麪條充飢,可他自己還強忍飢餓,沒捨得花一分錢,直到晚上7點多鐘回到家才吃晚飯。在回家的路上,他跟我講,每省下1角2錢,就夠得我在學校吃上1頓飯的錢,我們一路上談了許多,他説的最具有鼓勵的一句話,要我好好讀書,將來才會有好日子過”。

那種日子真的'是困難得難以形容。現在回想起來,既感到高興,又感到心寒。高興的是我們姐妹都成家立業了,再也不忍心讓父母去為我們操勞了;心寒的是想起當年父母為我們所做的艱辛和努力,含心如苦將我們撫養成人的經歷,真是心如刀絞。現在,雖然生活比以前好了幾十倍,而且,我們已是為人父為人母了,但年邁的父母仍然時時牽掛着我們,是的,“天下不牽掛兒女的父母是沒有的”這句話太真實了。所以,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孝敬父母,不去贍養父母,不去感恩父母呢?

因此,從現在起,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和理解,使我認真吸取了前人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精華事蹟,更加加深了我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孝敬之心。我希望:為人子女的我們,再也不能因為事業忙,或沒有時間,而放棄多一點孝敬父母的機會!還是找點時間,留點空閒,帶着親人,常回家看看吧!

《三字經》裏面有這樣一句:“守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意思是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是因為父母教會我們的一切,是因為老師教會我們認識數字、認識文字等等。目前,“三讀”活動激發了我學習《弟子規》的興趣,其中5、6歲的小孩,大到80、90來歲老人都咒他“不得好死”,果真如此,他有一次外出做工,站在擋牆上解小便時,不小心就摔死了,你看,老天都不容他,這就叫做“罪有應得,不得好死”。哎!做父母的太不容易了養父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r9l63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