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精選傳統節日的作文四篇

精選傳統節日的作文四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可分為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統節日的作文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傳統節日的作文四篇

傳統節日的作文 篇1

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的節日,這一天中國人民同歡喜共度過,雖然各地的習俗不同,但是歡樂仍在每個人的心中盪漾。照我們家鄉的習俗,春節的開端大約是在臘月二十幾吧,一過臘月二十,家家户户都開始準備過年的物品,孩子們也陸續放了假。歡天喜地的和夥伴們一起玩耍,大人們也忙裏忙外,全然一片忙年的繁榮景象。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就到了快天黑的時候。媽媽的廚藝在我們家中可是最好的了,所以肯定要品嚐她為我們準備的豐盛晚餐啦!面對着一桌子香噴噴的飯菜,我們一大家子圍坐在桌邊,每個人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真的感到了“生活比蜜甜”的滋味呢!

在除夕晚上,我們一羣小朋友,手裏拿着鞭炮,在大人們的帶領下放鞭炮,在天上炸開時,一朵朵七色花朵出來,好像彩虹一樣,五彩繽紛;又好像仙女撒花,送給人們幸福,好漂亮!放完鞭炮我就和爸爸媽媽去看春節晚會。家家燈火通明,熱鬧極了。

在第二天,天沒亮,媽媽就催促我快點起牀,我起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起了。媽媽把昨天包好的包子,放到盤子裏,我們有説有笑地吃起了包子。不一會,天亮了,大部分的人都穿上新衣服去走親訪友給長輩拜年去了。我們家也不例外,我和爸爸媽媽都穿上了新衣服,爸爸顯得更英俊瀟灑,媽媽變得更年輕美麗!“噼噼叭叭”,陣陣清脆的鞭炮聲迎來了大年七年級,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給親戚們拜年。走着走着,我們來到老奶奶家。爸爸一見老奶奶就好像跪下給老奶奶磕頭,可是被老奶奶攔住了!“唉,你説你磕什麼頭呀!來快吃點瓜子,抽根煙!”“不用不用,我不抽煙!”。拜完老奶奶家,我們又去給大媽家、叔叔家拜年!不久我們終於拜完了年!

一眨眼到了年初八,春節就結束了,人人都回到了正常的軌道上,該上班的上班,該上學去上學了。新的一年開始了,人們紛紛向新的生活、新的目標進發、努力了。

今天是大家期盼已久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大家是不是在桌前一邊吃着香甜的湯圓,一邊看着精彩的電視節目呢?

我們家鄉,每年的元宵節都要放煙花,看花燈,今年也不例外。晚上,我和爸爸媽媽來到街上看花燈。只見馬路上人山人海,整條馬路都變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見人流的末尾。

提起元宵佳節,除了湯圓,我想更多人會想起賞燈。而在我的家鄉,正月十五上午的遊街“鬧元宵”卻更被人們看重。

清早五點多鐘,便有大批人馬在水鏡廣場聚集。老人,小孩,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人都在隊伍裏滿面春風。打腰鼓、劃旱船、扭秧歌,無人不迫切地表達着自己的歡喜。遊行隊伍從大街小巷走過,路邊觀看的人摩肩接踵。調皮的小孩,拿出過年沒放完的鞭炮,“刺啦”一聲擦燃往人羣裏一丟,吐吐舌頭跑掉了。只剩下母親無奈的苦笑、抱歉的賠罪及眾人寬容的笑聲。獅子在街上上躥下跳,長龍在人海中上下翻騰。夾雜着震天撼地的鑼鼓聲,歡樂的氣氛沸騰到了極點。

元宵是團圓的日子,自然少不了一頓豐盛的午宴。宴席通常在中午十二點開始,萬家鞭炮齊鳴,當滿城的地面都被喜慶的紅色鋪滿時,人們便開始吃飯了。湯圓當然必不可少——每逢元宵,奶奶的湯圓最令我掛念——奶奶不會夾餡,所以總是把湯圓揉成一個個小團。但是這一點都不影響它的味道:煮好後盛起來,一人面前一碗湯,加上白糖和炒好的芝麻,絕不亞於蔣雯麗代言的那“味美香甜甜”的“三全凌湯圓”。

吃完湯圓,我們又來到廣場觀看禮花。只見深藍色的天空佈滿了五彩斑斕的禮花,開放的禮花如一個個綵球,似一朵朵雪花,好像一顆顆拖着綵帶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晝一樣,把元宵之夜變得無比美麗,我簡直被迷住了。

月亮漸漸西落,我依依不捨得離開了。但是觀燈的人還是絡繹不絕,各種彩色的燈好像天上的繁星一樣,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燈醉,只緣春意濃”。

我相信,隨着祖國的日益發達,今後的元宵節一定會更好、更令人們期盼!

這就是我家鄉的元宵節!

老、敬老、愛老。現在的人們,也越來越看重這個中國的.老人節了,因為重陽不光是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把關愛老人之風傳向全國各地,讓他們都來尊老、敬老、愛老。然而正值年少的我們,又能為身邊的老人麼做些什麼呢?

我想到的,大多數人都會想到:無非給老人們捶捶背,推推腰,或者是幫着乾點家務,除了這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不會再讓我們幹些什麼了。平常,老人們總是最疼我們。有好吃的自己捨不得吃就留給我們;有好喝的自己捨不得喝就留給我們;我也從沒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經常給自己添件新衣,卻拿來兒女穿舊了的衣服穿;也從沒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非常揮霍的買很多貴重的東西從來都是能夠省下就省下,卻把剩下的錢給我們買零食;更沒見過爺爺奶奶哪一天接我放學誤了點,常常就是有病也要挺着,不讓我們在校門口乾着急。

説到這兒,我不免有想到了一些不好的情景。秋天天氣轉冷,奶奶總是問我:“穿那麼少,冷不冷?”這時我便會不耐煩地轉過頭去,煩躁的説上一句:“不冷不冷。”心裏還不住的埋怨奶奶太隆A偕涎埃蓯嵌V鮃瘓洌骸奧飛閒⌒目闖擔鴯饌娑!”往往我來不及聽爺爺説完這句話,就插上一句:“知道了,知道了!”就覺得整天聽着一句話,耳朵都快聽出繭子來了。

不知我的這些表現是不是刺痛了您的心,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請原諒我這個孫女的不孝和不懂事。

談了那麼多,其實歸根結底就是要理解老人,尊敬老人。想想哪個老人不想得到晚輩的重視與尊重呢?雖然我們不可能有太多的資金與精力去給全體老年人一個温馨、舒適的家園,但是我們可以從身邊的老人做起,用自己一點一滴的愛去感動他們。最後,祝全社會所有老年人,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端午節最早源於戰國時期,當時有個叫屈原的楚國人,他在楚王身邊做官,是一位忠臣。昏君楚王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説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而賽龍舟是楚人因為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很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而粽子則是百姓不忍心忠臣被魚蝦吃食,故而將米飯等食品做成粽子投入江中,以求保屈原全屍。

小孩還要掛香囊的。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僅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呀,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我們要好好的繼承下來!

傳統節日的作文 篇2

  一、年前的準備活動

我一直都覺得城市的年味沒有農村那麼濃,因為城市裏的人們什麼都可以買到,而自家做的卻很少。在家村吃的肉是自已養的豬,年糕是自己種的糧食做的,我想吃在心裏,會有説不出的高興。

記得幾年之前,我還是家裏的小幫手,對於爸爸、媽媽所做的總想插一把手。比如説蒸年糕吧,在我們哪兒一定得用石碾碾出來,而且還得用那個老石碾——民國不久建的。我和鄰居的夥伴們會爭先恐後的去推碾子。再拿包餃子來説吧,我在十一二歲那會兒就會擀皮兒了,這都是在過年的時候學的,但到現在我還不會包餃子,究其原因,這幾年似乎沒有那麼忙了,自己也用不上了。饅頭、年糕可以買到,春聯也是買來的,雞鴨魚肉也是現成的,再也不用我給父母提熱水了,餃子也是媽媽一個人做餡,做皮兒。我本想幫忙的,可媽説每個人吃的都不多,讓我寫作業去,她能忙得過來。哎!年味變了。

聽鄰居的老爺爺説,過去的年可不像這麼過,年前好幾十天就得把燈籠架做好,把紙準備好。然後每天都得做一點。因為當時人每天都在為吃飯而奔波,所以貧苦平民家庭都這樣。不過有一些富裕的人家,會為過年整整忙上一個月。當燈籠做好後,裏面放一盞燈掛起來。我聽説有像農民耕地的,有拿着皮鞭打牛的,這是在燈籠中可以看到的,不過實在難以想像。聽老爺爺還説,那時吃的蕎麪餃子,很硬的,他説現在的人們拿白麪餃子都不當好吃的了。

  二、節日的活動

聽姥爺説,過去人們會帶上特製的帽子,走到大街上扭秧歌、踩高蹺,正月裏唱大戲。他們那一代,爸爸那一代都很愛看戲,也愛唱。不過近幾年裏,已沒有人唱戲了。記得前年、去年是歌舞,今年什麼也沒有。我聽説,人們都三五成羣的聚在一起打麻將,光顧歌舞的也只有引起小孩子和老人、婦女。因為人少,所以不準備舉辦了。我的另一個鄰居家,從大年三十晚上一直打麻將到大年七年級八點。這散夥了,也可能去睡覺了吧,不會去拜年。不過,今年我也沒有。因為一大家人一起去給我們家族的老人拜年這個禮節問題已被許多人淡化了。聚不成夥,已沒有太多人願意去了。我覺得好沒意思,在家看了一天電視。

年味變淡了。我回憶小時候,還能嚐到濃濃的年味,面對現實卻又令我失望。難道説我們的社會在畸形發展嗎?在物質生活寬裕的今天,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怎就倒退了呢?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是文明古國,但人們過年的態度變得輕了,淡了,沒有濃厚的文化生活了,這到底説明了什麼呢?

我想我們應該做一些什麼了,不僅學生,全社會都應做一些改變,來挽救這快要被人遺忘的傳統文化。

傳統節日的作文 篇3

臘八節,在民間這一天有着許多的習俗。

祭祀

關於臘祭,古書多有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村人並擊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土以逐疫”。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後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到了唐宋,此節又被蒙上神佛色彩。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嚐臘八粥,並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的序慕,忙於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採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臘八粥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據説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紀念,相沿成節。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户户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京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裏,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着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裏種着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傳統節日的作文 篇4

“過年啦”在一聲聲快樂的歡呼聲中,我們又迎來了嶄新的一年——虎年。春節是我最喜愛的節日,它也是中國古老又具有特色的節日,它充滿着歡笑和快樂,看……

“姐姐,恭喜發財,紅包拿來,不給紅包,打成熊貓”表弟笑嘻嘻的向我討要紅包,我説“呦,弟弟什麼時候學的這套説辭啊?想要紅包啊?”我笑裏藏刀,“那就先回答我一個問題,天上有多少星星?”表弟無奈,灰溜溜逃走了。長輩們樂呵呵的笑着,看着我們打打鬧鬧。

爺爺奶奶出房了,我們爭先恐後的圍上去,這個“爺爺好”那個“奶奶好”的叫着,不堪落後,爺爺奶奶在我們的甜言蜜語中樂不可支,開心的笑着,“祝你們天天開心,天天向上!”他們慈祥的説道。

晚上,香噴噴的年夜飯端上了桌,長輩們笑着往我們的碗裏夾菜,祝我們在新年裏長的高,身體強壯,我們欣喜的接受,美滋滋的吃着。

吃罷年夜飯,我們走出家門,放煙火。點鞭炮,玩的不亦樂乎。隨着“嗖嗖”兩聲,五顏六色的煙火飛向天空,綻出無數奪目的亮點,每家每户的煙火互相問候,爭先撲向天空,劃出一道道絢麗的色彩,在夜幕中熠熠生輝,只有春節的夜晚,才會如此美麗!

鐘聲敲響了,在歡呼聲中,我們長大了,我們迎來了新的一年。

春節,是新起點,新開端,我愛每一個春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w524v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