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報告 >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

在現在社會,接觸並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1

一、種苗生產供應的特點

(一)種苗生產供應品種、樹種多。據統計,今年用於各項造林綠化樹種有30多個,特別是一些城市綠化樹種、園林觀賞樹種增幅較大。根據市場需求和我縣城市綠化建設需要,各苗圃加大了綠化樹種、園林觀賞苗木的培育力度,種苗生產供應的結構性矛盾得到有效緩解。

(二)苗木質量大幅度提高,杜絕了不合格苗木上山造林,造林用苗質量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全縣各項工程造林一、二級苗木使用率達95%以上,實現了二級以上苗木上山造林的目標。

(三)苗木供過於求形勢依然嚴峻。經樹種、品種結構調整後,今春可供應苗木2800多萬株,供應總量比上年春季減少近200萬株,苗木剩餘總量與上年基本持平,楊樹、山杏、刺槐等常規樹種苗木剩餘量減少。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看到林木種苗產業發展的同時,如何加強全縣種苗質量管理,尋求種苗的銷售渠道,增加抗逆性樹種、品種種苗的培育,努力解決種苗供過於求的一系列問題不斷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從而成為制約我縣種苗產業發展的瓶頸。

(一)種苗生產供應與造林需求得不到很好的銜接,造林任務下達晚,種苗生產的盲目性難以得到根本性改觀,苗木生產結構性過剩,區域供需不平衡依然存在。由於造林任務下達晚,種苗的準備只能依照歷年經驗進行預測和估算,與生產實際需求差距較大。部分林農目前依然存在等待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增加造林計劃的想法,種苗產業的規模及種植結構難以得到合理的調整。

(二)抗逆性樹種、品種種苗缺乏,供應壓力增加。當前,隨着各林業重點工程逐步進入攻堅階段,造林地的立地條件越來越惡劣,造林難度增加,各工程對抗逆性樹種品種種苗的需求逐步加大,而抗逆性樹種種苗在當前的種苗生產供應中所佔比例偏低。

(三)良種使用率低。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種苗工程建設的扶持力度,良種生產能力有較大幅度提高。但是造林部門在造林投入相同的情況下,受價格因素的影響(良種種苗價格高於普通種苗),為降低造林成本,造林選用普通種子和普通苗木,良種使用率難以提高。

(四)長途調運的苗木質量堪優。立足本縣域,“就地育苗、就近供應”是搞好苗木生產供應的基本原則,是保證適地適樹和造林苗木質量的重要措施。長途調運苗木,一是降低了苗木質量,提高了造林成本,二是挫傷了當地林農育苗生產積極性。

三、發展思路及對策

(一)種苗產業今後的發展思路

一是繼續加強種苗信息調度工作,以信息引導市場,制定科學規劃,提前安排年度計劃,超前發展林木種苗生產,努力提供品種對路的良種壯苗,減少種苗生產供應的經濟損失;要加強造林部門和種苗管理部門的協調,造林規劃早制定,任務早下達,種苗早準備,通過調控和信息引導,保持種苗供需總量的基本平衡和品種對路,避免苗木市場的大起大落,造成社會資源浪費。同時,要根據林業建設面臨的供求關係和消費多層次變化,面向大林業、大市場,生態林苗木、商品林苗木、綠化美化苗木、花卉和草一起上。

二是利用科技手段,加強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建設,大力研究和推廣抗性樹種、品種,培育良種壯苗,發展容器育苗,調整造林綠化苗木的生產結構。在苗木生產供應上,立足苗木自給,支持和鼓勵容器苗生產企業擴大容器苗生產規模,加大生產力度,儘量滿足林業重點工程和城市綠化,特別要加快選擇、引進和改良培育適宜我縣惡劣自然條件的抗逆性針闊葉樹種、草種,速生豐產樹種,名特優新經濟林品種,綠化美化樹種和花卉等的需求。鼓勵對抗性樹種、品種的培育和推廣,積極調整樹種、品種結構,引進優良樹種、抗性樹種品種,着力解決當前種苗生產中樹種、品種結構矛盾。

三是通過政府引導、給予優惠政策,加強全縣良種的繁育和推廣使用力度,要建設一批良種繁育中心、良種基地,建立長期穩定的投入機制,保持良種的持續經營和穩定的良種供應能力;協調有關部門,落實林木良種推廣、良種補償、種子貯備、林木種質資源清查,建立林木種子貯備制度,為林木種苗生產發展打好基礎。通過簽訂供苗合同,採取定向培育,進一步提高良種的使用率,解決當前良種生產能力,增加良種使用率依然偏低的矛盾。

四是加強林業重點工程種苗使用和調撥環節的質量監管,提高工程造林質量。在林業重點工程用種苗標準上,要嚴格執行種苗質量檢驗程序和國家用苗標準(即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標準),進一步加強全縣林業重點工程造林用苗質量的管理力度,杜絕不合格的.種苗上山造林。同時林業行政部門要根據當地種苗調撥各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地方行業標準,進一步明確了各自責任及獎懲,保證所調撥的種苗全部用於各項工程造林。

(二)種苗產業發展的對策

第一、加強法制,規範市場。加強執法監督是林木種苗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一是要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種子法》,加緊配套法規、標準的制定;二是嚴格執行林木種苗生產經營許可制度和林木種苗標籤制度,把實行“兩證一簽”制度,作為依法治種苗的突破口;三是強化林木種苗質量監督管理,加強檢驗人員的崗位培訓,提高檢驗水平;四是加強執法檢查,整頓林木種苗市場,依法查處生產經營假冒偽劣林木種苗的大案要案,使林木種苗生產經營步入規範、法制化軌道。

第二、管好工程,確保成效。林木種苗工程是造林綠化的基礎工程,是林木種苗工作的龍頭和窗口。要堅持“嚴管林,慎用錢,質為先”的工作要求,按照《種子法》規定,在項目建設中,明確職責和權限,嚴格按照國家基本建設程序,實行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和工程監理制,強化資金管理,做到專户儲存,專款專用,封閉運行,杜絕~根源,確保國債資金安全運行。在工程項目建設的同時,要加強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引進、組裝和應用科技成果,在優化品種、品質和提高效益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林木種苗工程建設的科技含量。把國有苗圃推向市場,樹立自我經營意識、競爭意識,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和提高。

第三、強化基礎,增強後勁。一是開展林木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按照“統一規劃,積極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摸清家底,制定規劃,明確重點,優先考慮鄉土樹種和主要造林樹種,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收集保存利用。二是加強林木良種推廣工作,根據不同區域的降雨量和立地條件,按照苗木的生活習性,進行合理規劃、科學調度。

第四、鼓勵多種形式,加快產業化發展。國有林木種苗基地,要加大體制創新和機制轉換力度,積極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充分發揮國有苗圃的資源、人才、設備、信息等優勢,鼓勵兼容多種經濟成分,採取合作、合資、租賃、兼併等方式,實行“苗圃+農户”、“苗圃+公司+農户”等形式,帶動和指導集體和個體育苗,與分散的、規模小的育苗户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集團式發展,形成一批有特色、區域化、專業化生產的苗木生產基地。

第五、鼓勵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所有制參與林木種苗生產建設,對不同所有制苗圃實行同等的市場準人、國家投資、信貸等政策,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凡具備林木種苗生產條件和技術者,都可以憑林木種苗生產、經營許可證從事苗木培育和經營。要重點抓一批非公有制林木種苗示範基地和林木種苗產業化示範點,加快全縣林木種苗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第六、加強社會化服務,指導種苗生產。適應林木種苗發展新形勢,要加強林木種苗生產、流通、消費、分配等全過程服務。一是搞好林木種苗生產與造林的銜接,逐步推行合同制育苗,推行定單育苗,避免盲目生產,造成損失。二是建立林木種苗信息網,定期發佈種苗供求和新品種信息,搞好餘缺調劑。三是積極培育林木種苗市場,舉辦多種形式展覽、洽談會,為農民和社會提供林木種苗交易場所。四是成立林木種苗協會,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成立林木種苗協會等社會團體,為農民提供社會化服務。五是組織科研人員送科技下鄉,指導集體和羣眾育苗。

第七、切實轉變職能,強化宏觀管理。一是加強政策引導。制定有利於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種苗生產的扶持政策,推進林木種苗產業化發展。對不同部門、不同所有制建立的林木種苗基地,要在市場準入、投入、信貸等方面實行同等扶持政策,積極發揮龍頭、示範、帶動作用。二是開展林木種苗宏觀發展戰略研究。圍繞林木種苗體制創新與經營機制改革,發揮國有苗圃龍頭作用、推進林木種苗產業化進程,林木種苗與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林木種苗與造林銜接,林木育種策略與良種推廣政策等問題進行專題調研。三是加強隊伍建設。隨着種苗市場化和產業化的發展,行業管理任務日益繁重,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為林木種苗事業和林業跨越式發展做出貢獻。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2

以來,在中央、自治區及市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區狠抓農業產業發展不放鬆,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帶初步形成,呈現出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良好態勢,走出了一條符合實際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之路。目前,區糧食、甘蔗、蔬菜、肉雞四大傳統產業規模優勢已經形成,火龍果、淮山、桑蠶、香葱、野豬、芝麻鴨、速生桉、中草藥、園林苗木等特色產業初步形成,且產量逐年提高。

一、重點產業發展情況

優質稻區十分重視水稻產業,加大新技術和優良品種的推廣力度,產量不斷提高。多年來通過抓高產示範片區來帶動面上生產,城區優質水稻平均每年種植面積多萬畝,約佔糧食種植總面積的以上,截至,全城區獲得自治區認定的無公害優質谷產地面積共計公頃。,全城區糧食播種面積4萬畝,糧食總產量萬噸;其中優質稻種植面積萬畝,,佔水稻總面積以上,主要品種有等品種。城區榮獲了自治區農業廳頒發的“稻穀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證書。

糖料蔗區糖料蔗種植歷史悠久,是農民和城區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城區通過等三家制糖龍頭企業帶動,實行訂單農業,年糖蔗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萬畝以上,總產量噸左右,是市的糖蔗主產區,基地主要分佈在百濟、新江、中和等鄉鎮。近年來,甘蔗生產在城區政府大力扶持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農業技術部門加大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推廣力度,新品種更新換代加快,優良品種覆蓋率已達以上,同時加強了甘蔗良種繁育示範和甘蔗“雙高”基地建設,形成了覆蓋全城區5個鄉鎮的甘蔗生產示範基地,帶動全城區甘蔗生產向高產高效方向發展。,糖料蔗播種25.07萬畝,糖料蔗產量111.08萬噸,平均畝產4.43噸,農民人均種蔗收入1800元,總兑現蔗款4.157億元,財政收入7000多萬元。

蔬菜區地處市城郊,是市蔬菜供應的主產區之一。蔬菜生產現已形成幾個特色生產基地,有韭菜生產基地,生產基地,包心椰菜生產基地等。近年來,區大力推廣蔬菜無公害生產技術,蔬菜質量安全得到了保證,已經成為服務中心城市的重要“菜籃子”基地至今共有1077公頃蔬菜獲得自治區農業廳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證書。“韭菜、大白菜等已獲無公害產產品認證。

肉雞區家禽出欄2228.33萬羽,其中肉雞1820萬羽。主要的養雞企業有:市廣東温氏畜禽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户”模式發展養雞業,在我城區已建成60多個養雞小區,合作養雞户1400多户,上市肉雞1800萬羽,户均獲利3.8萬元。參皇養殖有限公司,9月成立,以“公司+農户”模式管理,在等鄉鎮發展養雞户300多户,年上市肉雞450萬羽;市甘鳳禽業聯合養殖專業合作社,位於,有社員户96户,年育“童子雞”300萬羽。

二、特色產業發展情況

紅龍果區火龍果產業發展始於,初始種植面積約1000畝。8年來,憑藉得天獨厚的氣候、地理優勢和良好的羣眾基礎,區火龍果種植面積目前已經發展到萬畝的規模,並依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1萬畝的火龍果科技示範園,園區產值約萬元,帶動農户多户,户均增收左右。,區政府出台政策,扶持農户發展種植火龍果,對種植農户給予種苗,種植農民人均收入增加元,力爭建成乃至全國最大的火龍果標準化生產基地,打造“中國火龍果之鄉”。

桑蠶桑蠶產業是區的傳統產業,農民羣眾種桑養蠶已有近百年曆史,積累有豐富經驗。重點是兩個鄉鎮。近年來,區抓住國家東桑西移和市把桑蠶產業列為農業發展重點項目的大好機遇,大力發展桑蠶產業,着重抓好等產業化標準示範基地建設,帶動全城區桑蠶產業的發展,目前全城區有桑園面積5.6萬畝,年養蠶達25萬張,畝產鮮繭122.4公斤,蠶繭產量0.51萬噸,蠶繭年產值約2.4億元。形成了以等鄉鎮的種桑養蠶基地。

淮山淮山是區的傳統特色產業,主產區是,已有80多年的栽培歷史,產品遠銷全國各地,是地方特有的土特產,暢銷區內外。已是淮山經銷最大的市場,全鎮共有收購和加工點20多個,初步形成了產、供、銷、收購、加工產業鏈。淮山生產發展帶動了一批農民進行淮山深加工增值,推動了淮山產業化的發展。全城區淮山種植面積2.3萬畝,鮮淮山產量5萬噸,總產值,。

野豬近年來,區大力扶持養殖協會和市綠草原野豬養殖場發展,完成了野豬養殖協會商標註冊及無公害產地認定工作。市會長,目前,已發展成擁有個會員,年出欄1萬多頭商品野豬的養殖基地,產品暢銷國內、廣州、福建等地,還出口到東盟越南、緬甸等國家,年會員銷售收元,户均獲利元。

芝麻鴨鎮利用農村山澗溝渠大力發展芝麻鴨。百濟芝麻鴨飼養在野外環境中,以稻穀、玉米、雜草等為食,因而“肉質細密鮮嫩、堅實、味道香醇有地方野味”,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產品供不應求。幾年來通過實施芝麻鴨養殖小區建設,促進了百濟鎮芝麻肉鴨萬羽,出欄萬羽,創利潤多萬元,“成為該鎮一大農業特色品牌。

三、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培育發展情況

經過多年的引進和扶持,區農業企業數量不斷增加,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發揮了越來越明顯的帶動作用。目前,全城區現有自治區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規模(500萬元)以上農業企業2家。隨着農業龍頭企業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發展,企業與農產品基地的利益聯結和對農户的帶動作用日趨增強、效益明顯。全城區註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共,萬元。農民專業合作社涉及多個產業,涵蓋了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等多個領域的農業產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產業化經營水平和養殖產品市場競爭力,為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今後農業產業發展的建議

(一)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

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優質高效農業、綠色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和市“菜藍子”基地。加大對優勢產業的扶持力度,重點培育和扶持糧油、水果、蔬菜、食用菌、絲蠶繭、林產品、羅非魚、畜禽等八大類農產品產業鏈。

(二)大力扶持發展觀光休閒農業

充分利用位於市近郊的區位優勢,有計劃地扶持、發展觀光休閒農業。依託現有的淮山、紅龍果、野豬等名特優農產品品牌進行休閒觀光農業的開發。重點在級公路沿線及周邊推動休閒觀光、體驗農耕、觀光農園、“農家樂”等創意農業的發展,打造一批融現代農業、鄉土風情、休閒娛樂與農事體驗於一體的休閒農業園區,形成一批帶動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休閒觀光農業項目。

(三)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

依託城區交通便利優勢,結合區農產品發展特點,通過大力招商引資,落實項目用地,科學規劃建設一批集市場、物流、檢驗、信息於一體的特色農產品集散地,突出區位優勢特色,強化專業化規模經營,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加強農超對接工作,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大力培育農村經紀人及其組織,建立農產品運銷渠道。

(四)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規劃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引進和培育一批高起點、規模大、帶動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推行“公司+農户”經營模式,推動農業產業標準化、品牌化、規模化發展,使農業產業化上規模上水平。

(五)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積極引導、扶持農民按照自願、互利原則組建種植、養殖、農機、流通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以“公司+合作社+農户”的模式,發展規模商品生產,使農產品上聯龍頭企業,下接農户,強化企業與農户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企業和農户的“雙贏”。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強制度建設,創立自主品牌,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3

醫藥產業已成為當今最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之一。全世界約有1/3的人口在使用中醫藥治療疾病和養生保健,約有130個國家和地區銷售和使用中藥,我國藥品市場近十年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長,在幾次金融危機中,全球醫藥產業都能獨善其身,未受較大影響。經過十年努力,我縣中藥材產業得到了較好較快發展,為中醫藥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優勢和機遇

(一)條件得天獨厚。我縣地處武陵山腹地,是重慶、貴陽、長沙、武漢四大城市的幾何中心,區位優勢明顯,是重慶市規劃建設的五大地區級物流樞紐之一,藥品銷售市場前景看好。境內藥用植物種類有1270餘種,達到國家和省級標準約有268種,重點藥材有銀花、白朮、玄蔘、天冬、杜仲、骨碎補、黃姜、黃精、續斷等品種,其中銀花、白朮量大質好,是極具代表性的中藥材資源。

(二)產業初具雛形。截至目前,我縣以銀花為主的中藥材面積超過35萬畝(銀花30.1萬畝、白朮3萬畝左右、天冬6000餘畝、黃精3000餘畝、青蒿8000餘畝、百合20__餘畝,另試種了白芨、重樓等名貴中藥材),藥農户年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中藥飲片、綠原酸提取和植物中間體提取、金銀花涼茶生產線已經投產。與西南大學等科研單位開展了____銀花成分分析和藥理、藥效、毒理等基礎研究,開發試製了包括銀天顆粒在內的一批新產品。“____銀花”獲國家地理商標認證和GAP基地認證,“藥食同源”認證在國家衞計委網站完成公示。依託中藥材天地網建立了首個國家基本藥物中藥原料動態監測與信息服務站,“中藥材買賣通”等電商交易平台運行良好。成功舉辦兩屆武陵山中藥材產業發展論壇,____中藥材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顯著提高。

(三)扶持政策給力。《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將生物醫藥產業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並將“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作為單節列出。《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將____銀花、白朮等納入特色中藥材基地規劃。全市《醫藥產業振興發展規劃(20__—20xx年)》將____銀花作為“五園七基地”之一進行佈局。今年,縣委、縣政府提出實施中藥材“1211”的發展戰略,明確到20xx年,中藥產業產值達100億元以上。並從今年開始,每年整合涉農項目資金5000萬元以上,扶持中藥材產業發展壯大。

二、問題和挑戰

(一)外部競爭激烈。近年來,外資醫藥企業爭先恐後地加大在華投資,國內各大醫院進口藥、合資企業藥和國產藥大約各佔1/3,技術領先、資本雄厚的外資醫藥企業基本上壟斷了高端藥物市場,傳統的中醫藥產業面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同時,就渝東南地區而言,各區縣中藥材資源都比較富足,發展思路大同小異,且大多各自為陣,缺乏統籌規劃和差異化發展,甚至存在惡性競爭。

(二)資源欠缺管理。部分中藥材品種受市場、病害等客觀原因影響嚴重,產量差異極大。如銀花產業因受市場低迷、《藥典》分離等因素影響,羣眾種植積極性有所降低,目前很多中藥材種植基地養護、管理不到位,自生自滅現象普遍存在。對稀有藥材還未形成系統管理,亂採亂摘現象仍然存在,破壞十分嚴重。

(三)產業結構失衡。雖然我縣明確提出打造100億級的中藥材產業的戰略目標,但我縣企業仍然集中於簡單的種植和加工等生產環節,生物醫藥、生物製造、生物化工等行業仍處於“零”起步階段。以祥華生物、紅星中藥材為主的我縣中藥材企業,在化工原料、製劑和製藥等方面研發投入不夠,生產水平仍然十分落後,如不能引入大型製藥企業落户,產業集羣將很難形成。

(四)隊伍素質不高。目前,我縣絕大多數從業人員未受過專業培訓,專業結構不合理,整體素質不高。雖然成立了專門的中藥材產業辦公室,但與中醫藥專業相關的人才幾乎沒有,既缺乏中藥材種植、加工、製藥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也缺乏專門從事醫藥產業評估、市場運作的產業化人才。而在產業開發方面,雖然與重慶大學等科研機構研發了一些科研產品,但仍未成規模開發、生產,利用效率太低。

三、對策和建議

(一)強化產業支撐,構建發展體系。繼續加大對藥材示範種植大户的扶持力度,對種植典型户建檔立冊,跟蹤服務,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在藥材發展種植過程中的種子、技術、銷售等困難,確保已成規模的藥材基地不因外部因素受到破壞。加大對野生中藥材資源的'保護力度,建議由縣中藥材辦公室抽調專人對全縣範圍內中藥材資源開展一次資源普查,並建檔管理,對稀有藥材進行跟蹤保護。同時,要抓緊制訂我縣中醫藥產業中長期規劃,避免產業結構重複、產品項目雷同等現象,既要確保中小型醫藥企業的發展,又要制訂大型醫藥企業引入規劃,並出台具體的扶持政策,採取各種形式加大對項目、人才、技術的引進力度,進一步擴大融資渠道,逐步建立以企業投入為主體,風險投資為補充,政府投入為引導,金融投入為放大的醫藥產業投入支撐體系,使相關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二)加大招商力度,推進集羣發展。結合我縣中藥材產業基礎、地域特點、自然環境和市場條件,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推進特色優勢中醫藥產業錯位發展,搞好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產業鏈延伸,努力形成差別化競爭的產業集聚與區域分工發展佈局,重點要依靠招商引資來增加產業投入和新品開發。在我縣出台的加快推進生物醫藥產業的意見基礎上,進一步制定加快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尤其要圍繞中醫藥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制定相關政策,從企業落地、研發、生產、管理、銷售等方面加以扶持。繼續加大對產業項目的招商力度,力爭引入1—2傢俱有影響力的世界500強醫藥企業落户園區。向上爭取國家對中藥材基地建設的投入和國家扶持農業的多種專項資金,打捆使用,積極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着力構建一個地區級醫藥產業集羣,把醫藥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做大做強。

(三)引導企業創新,增強競爭能力。繼續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產學研技術創新體系,加大對發展前景較好的中獸藥產品及日化產品的研發力度。加強對新產品的保護和開發力度,促進企業新產品的研發、推廣以及新技術的應用。抓好專業人才集聚工程,幫助企業引進高新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大對現有人才的教育培訓,建議每年對從事中藥材和中醫藥管理人員開展1—2次專業培訓。鼓勵縣級用人單位優先選拔醫藥領域高端科技人才,縣政府可酌情解決住房、落户、子女上學、生活待遇等問題。此外,還應牽頭成立武陵山區中醫藥產業發展戰略聯盟,建立信息、融資、招商等互通互助機制,形成產業發展合力,增強新興產業的行業競爭力。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4

我縣總工會積極落實《關於認真做好最低工資標準執行情況監督的通知》有關文件精神,工會領導非常重視此項工作,認真按要求做好我縣的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現將工作開展情況彙報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

為切實做好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我縣工會根據實際情況,成立了以工會主席為組長的縣工會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統一協調指揮,落實上級工作安排,制定工作具體計劃。

二、做好宣傳教育

我們省的最低工資標準為630元,做好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確保這項政策落到實處,是切實維護職工權益,獲得合法報酬的必然需要,我們各級工會應該在關心職工生活,維護職工權益上多做工作,切實保障職工的權益不受侵害,保障全體職工享受正當的工作時間和強度,享受到各項國家規定的福利。把工會真正建設成職工之家,體現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温暖。為此我們把督促用人單位認真執行新調整的最低工資標準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在我縣的`新聞媒體上進行了廣泛宣傳,使各用工單位和個人知曉,為使最低工資標準執行得到較好落實提供了輿論支持。

三、開展督促檢查

我縣總工會專門成立了個最低工資標準執行情況督促檢查工作小組,分頭深入到各個用工企業進行檢查。各工作組共走訪調查了近20個單位的5000多名職工。從檢查的情況看,大約有一半多的用工單位執行了最低工資標準,但仍有部分用工單位沒有執行該項制度。主要原因是這些單位處於停產、半停產的狀態,企業自身運轉困難,不能保證正常工資發放。

我縣總工會今後要將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作為一項日常工作堅持開展下去,對有能力卻不執行該項制度的用工企業加大督查力度,切實保障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都暫時沒有能力落實該項制度的企業,也要不定期地進行走訪,及時瞭解企業經營情況,防止出現企業作假的行為。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5

[內容摘要] 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一個老課題,也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永恆主題,是促進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加快羣眾增收步伐的重要保證。額爾古納市在全國農業產業化進程中具有代表性,並且尤其獨特特點。本文對農業產業化發展做了詳細瞭解,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額爾古納市、農業產業化、農牧場、企業、政府、政策

額爾古納市是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的一個縣級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大興安嶺西北麓,呼倫貝爾草原北端,額爾古納河右岸。地理座標北緯50°01′~53°26′、東經119°07′~121°49′,是內蒙古自治區緯度最高的市,也是中國最北的邊境城市。總面積2.8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7萬人。

額爾古納市境內下轄6個農牧場:上庫力農場、拉布大林農場、三河馬場、蘇沁農場、恩和農場、室韋農場。農副土特產豐富,盛產大麥、小麥、油菜等,養殖牛、羊、馬、豬、雞、鴨、鵝等,是全國重要的農牧業生產基地。

一、額爾古納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現狀及建議

(一)發展現狀

據調研,目前額爾古納市企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第三產業規模較小,輻射帶動能力不強。農產品加工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實力弱及產品單一、管理粗放等問題。由於企業規模小,經濟實力弱,對農業和職工的輻射面狹窄,帶動能力不強,呼倫貝爾市農產品加工企業收購額爾古納市內農副產品總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不到1%。

2、經費投入不足,技術創新能力低。農產品生產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企業必須在農產品收穫季節購進大量原料,需要集中收購的流動資金量大。且農產品加工業屬微利行業,企業自身積累少,資金來源渠道主要靠銀行貸款,而銀行信貸權限上收和現行的信用評級制度,加上一些企業誠信度較低的影響和金融機構營銷意識方面的問題,造成企業很難得到貸款的支持。許多產品質量好,發展前景大的企業,難以擴大生產。如綠寶等企業因資金問題而不能再進行第三產業生產。由於生產資金緊缺,企業在新產品、新技術上的研發投入甚微,多數企業缺乏適應農產品加工發展的技術儲備和技術支撐,特別是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

3、企業無穩定原料基地,產業鏈條難以延伸。目前額爾古納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大的少、小的多,未建有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絕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所需原料大都來自市場,種植者生產無計劃,銷售無方向,加工者原料無保障,供貨時間難以落實,且同行業在原料收購上惡性競爭,產品質量不保,訂單合約履行率低,以致種植者和加工經營者的.產銷利益關係不穩定。由於加工與產地原料生產脱節,產品質量無保證,產業鏈難以延伸,加工企業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難以發揮出來。

4、人才缺乏,企業的管理水平相對較低。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仍沿用“家族式”、“作坊式”生產管理方式,產權單一,沒有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經營理念滯後,特別是外向型企業的管理和對外業務交往人才奇缺。部分企業滿足現狀,依賴政府的思想嚴重,大流通、大市場觀念不強,機制不靈活,管理不科學的問題普遍存在。

5、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外部環境仍然欠優。農產品加工企業投入大、風險大、回報低,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政策的扶持。雖然國家對農業產業化發展制定了一些扶持政策,但還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落實起來比較困難。政府一些部門職責不清,調控、權力和服務責任的職能都不到位。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還存在着一些阻力和制約因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主要體現在“一低三滯後”:一是農場與企業之間的利益聯結度低。農場與企業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還不夠健全,農企合作方式單一,大多數農場與加工企業的聯結仍然只限於鬆散的利益合作關係,在特色產業發展中獲益還有較大侷限性,共擔共享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沒有真正形成。二是特色原料基地規模滯後。加工型企業在一個地方投資建廠,首先需要的就是有特色的原料保障,而額爾古納市由於特色種植業起步發展晚,可供加工的特色農產品基地規模偏少偏小,加之所種植的作物品種雜、生長期短,短時期內還不能達到精深加工要求。三是農產品加工水平滯後。全市除春蕾麥芽廠基本能夠加工生產一些基礎產品外,在經濟作物加工方面目前還沒有一個精深加工企業,談不上核心競爭力和科技水平。要引進真正有實力、有信譽的龍頭企業非常困難,而培育當地農業經紀人又需要很長時間。四是產品品牌培育滯後。由於市場開拓力度不夠,當前額爾古納市還沒有一個在外面叫得響的農業品牌,市場競爭力較弱。

(三)對策與建議

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農產品加工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農產品加工業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確定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和重點,提高科技支撐能力,加速科技創新進程,推進額爾古納市農產品加工企業跳躍式發展,是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1、加強領導,明確發展思路。一是政府要充分認識農產品加工在全市經濟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地位作用,繼續加大必要的行政推廣力度。二是在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思路上,建議實施三大戰略、實現三個轉變。三大戰略:科技創新戰略、精品名牌戰略、質量安全戰略;三個轉變:農產品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由傳統加工工藝向採用先進適用技術轉變,由小批量加工向適度規模生產轉變。

2、加快農產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設,提升龍頭帶動能力。一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與優勢產業帶、特色產業片、特色產業鄉鎮建設結合起來,通過農墾企業的加工轉化,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實現農業增效、居民增收。按照基地專業化、佈局區域化、產品商品化、加工配套化的思路,調整和優化全市農業結構。二是理順產加關係,規範訂單行為。在訂單過程中,村委會或農村專業合作社應做為訂單生產的組織者,形成居委會或農村專業合作社組織、農場生產、企業加工的生產經營模式。三是鼓勵、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直接建設經營自己的標準化原料生產基地。四是加強農業生產技術服務,加快標準化生產進程,完善質量監測體系,加強種子、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的管理和監督,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提高產品質量。

3、落實優惠政策,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做強做大。為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一是政府要為企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社會環境、輿論環境和法制環境,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跳躍式發展,並使之逐步向生產型、科技型、外向型方向轉變。二是為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做強做大,政府每年都要增加投入,對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納入政府的宏觀調控範圍,在人力、物力等生產要素的配製上給予大力扶持,爭取產品達到國際出口標準,尋求承攬外商訂單,出口創匯,提高產品附加值。扶持方式可實行貸款貼息,也可實行以獎代拔,設立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台階獎,對農產品加工、產值、上交税收首次超過一定額度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三是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實施科技創新和爭創名牌產品,對農產品深加工科技項目要優先立項,並重點安排科研經費。對重點農產品加工項目的關鍵技術科研攻關給予適當補貼。

4、採取多種方式,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一是建立擴大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風險投資擔保基金和企業信用制度,進一步融洽企業與金融機構的關係,組建中小企業擔保公司,企業要以好信用、好項目吸引銀行貸款。二是通過搞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集團企業等措施,籌措擴改資金和技術創新資金,有效地吸引民間投資,加快企業發展。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6

是個山區農業縣,縣域經濟中,農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隨着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實施力度的加大以及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出台實施,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前景更為廣闊。因此,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依靠龍頭帶動和科技進步,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是加快我縣經濟發展,實現富民強縣的重要戰略。

一、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

(一)三大主導產業根基穩固

目前,全縣已形成一批佈局相對集中、區域特色明顯的刺葡萄、南酸棗、毛竹林等三大主導產業。據統計,全縣已種植刺葡萄1500畝,南酸棗人工栽種5萬畝,年產南酸棗鮮果3000噸以上。全縣現有毛竹林面積67.6萬畝,活立竹9861萬根,年加工產品竹200萬根,竹筍產量20000噸,實現產值2.6億元,實現税收500萬元,林農來自竹產業人均年收入達1200元。

(二)六大特色產業區域化生產格局已成雛形

基本形成了茶葉、油茶、花卉苗木、有機水稻、畜禽養殖、臍橙等六大區域性特色產業。

(1)茶葉:以橫水、鉛廠、上堡、樂洞等鄉鎮為主產區的茶葉生產初具規模,全縣茶葉面積25120畝,年產茶葉982噸。

(2)油茶:全縣現有油茶總面積達8.3萬畝,主要分佈在金坑、傑壩、思順、上堡、過埠等鄉鎮,20xx年全縣油茶籽產量750噸,茶油產量250噸,實現茶油產值20xx萬元,有油茶專業合作社3家,油茶協會8家。

(3)花卉苗木產業蒸蒸日上。等鄉鎮共有花卉苗木基地200個(處),總面積超過8000畝,主要品種有紅豆杉、香樟、桂花、羅漢松等,20xx年全縣花卉苗木產業總產值達到1.2億元。

(4)畜禽養殖:有年出欄5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30家,其中出欄4000-10000頭養殖場4家;有年出籠8000羽的家禽養殖場1家。20xx年生豬出欄9.5萬頭,家禽出籠77萬羽。

(5)以新世野農業開發公司為龍頭的有機水稻種植1500畝,年產有機大米40萬斤,市場前景看好。

(6)臍橙種植面積7.3萬畝,產量達9.2萬噸,實現產值2.2億元,主要分佈在龍勾、揚眉、鉛廠、橫水等鄉鎮。臍橙果品分級、包裝銷售企業43家,其中規模以上臍橙加工企業12家。

(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用逐步顯現

縣有省級龍頭企業4家(貴竹發展有限公司、省華森竹業有限公司、齊雲山食品有限公司、縣林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市級龍頭企業4家(縣寶龍果業有限公司、縣鑫豐人造板廠、縣赤水仙商貿有限責任公司、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有限公司),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59家(其中:種植業81家,林業25家,畜牧業23家,漁業1家,農業服務業6家),20xx年在工商部門註冊登記的家庭農場有7家(涵蓋種稻大户、苗圃基地、特種養殖等行業)。

(四)農業產業化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優惠措施,努力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創造良好環境。20xx年,縣委、縣政府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從20xx年起每年縣財政拿出1000萬元、整合項目資金1000萬元,共計20xx萬元用於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尤其在刺葡萄、南酸棗、大棚蔬菜等產業的種植、加工和銷售給予了大力支持,激發了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農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

(五)農產品品牌建設初見成效

我縣目前有8個農業龍頭企業開展了農產品質量認證,認證產品涉及茶葉、臍橙、大米等21個產品,認證面積達到83591畝,其中無公害認證3萬畝,綠色認證5萬畝,有機認證3591畝。“高山茶”正式被國家工商總局受理,“野生刺葡萄原產地”正在申報國家地理標誌。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近年來,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無論是從現階段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來看,還是從滿足農民持續增收的迫切要求來看,農業產業化的整體水平還比較低,與先進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1、龍頭企業規模不大,帶動能力還不強。目前,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較大的只有齊雲山食品有限公司南酸棗加工企業,年產值突破億元,君子谷公司、新世野有機大米、崇峯罐頭食品等企業正處在發展壯大時期,還有很多拓展空間。從龍頭企業對主導產業的帶動面上來看,還沒有形成以龍頭企業帶動而形成的產業集羣。

2、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基地建設與農户分散經營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現農户小規模經營與現代農業集約化生產的矛盾,農民戀土情結與土地規模經營的矛盾,分散經營的.小農生產與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的矛盾,如何通過現行土地制度的創新、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是現階段農村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

3、利益聯結機制不夠完善,企業與農户利益聯結程度不高。就農業投入的風險評估而言,農業產業面臨市場價格、自然災害、政策調整等方面風險,使產業集約化經營很難建立完善的價格體系,市場價格好,農户不按合同向企業提供農產品,市場價格低,企業不願按訂單收購,造成分散生產與集中加工銷售的矛盾相當突出。

4、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特色產業發展缺乏有力支撐。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對農業技術服務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當前的一些服務內容、措施、辦法、手段已跟不上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對市場信息的調研、對科技含量較高的特種種養業技術支撐還不能滿足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特別是在農民急需的銷售服務、信息服務、科技服務、資金服務、法律和文化等公益服務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幾點建議

農業產業化是新時期工業反哺農業的新形式,推進農業產業化不僅可以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而且有利於加強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我們要把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貫穿整個新農村建設的始終。按照“做強龍頭、做大基地、做精加工、做活營銷”的發展理念,通過市場引導,龍頭帶動、農民參與、政策扶持、政府服務、着力提升農產品專業化、規模化種養加工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對農民增收帶動能力,推動我縣農業產業化的跨越發展。

1、培育壯大本地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鍵。我縣要圍繞主導優勢產業,加快扶持,像“君子谷”、“齊雲山”等一批拉動能力大、輻射範圍廣、市場力爭強的行業“航母”。從而徹底改變我縣經濟結構單一的“一鎢獨大”的經濟格局。一是從政策、資金、土地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二是引導企業強強聯合,用市場的方式,積極引導和督促全縣同類型的龍頭企業具備條件的加強橫向聯合,實行品牌、技術、產品、信息、資源共享,搞好分工合作,努力整合建設跨區域的大型龍頭企業。例如我縣茶葉、臍橙、竹業都不同程度出現廠家多、品牌多、“小而全”、競爭力低下等現象,非常有必要進行整合經營;三是推動科技創新,幫助企業在發展中做強做大,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科企合作,引導龍頭企業在農產品生產、儲運、保鮮、精深加工、包裝和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與國家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密切合作,開展聯合研究、技術攻關和產品開發。

2、強化農業項目建設。實施項目帶動戰略。重點圍繞南酸棗、刺葡萄、茶葉、竹筍、有機大米、油茶等產業,切實利用國家各項惠農政策,並制訂優惠的政策,千方百計引進幾個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來我縣落户,建設規模農產品基地、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建設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和加工營銷等,利用他們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暢達的市場銷售網絡,建成一批一頭連接農户,一頭緊貼市場的農業產、加、銷企業,帶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加大特色農產品基地規模化建設力度。圍繞刺葡萄、南酸棗、竹業、茶葉、油茶、有機大米等主導(優勢)產業,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制定發展規劃,搞好產業佈局。採取訂單農業等形式,加強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的聯繫,引導龍頭企業,採取企業+基地、企業+合作社+基地、企業+合作社+種養大户等形式,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解決好農產品基地建設與企業加工能力不相適應的矛盾,使合作社、農户按照龍頭企業的要求組織生產,使基地建設與企業加工所要求的品種、質量和加工能力相匹配。

4、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龍頭企業與農户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運作機制。一是通過簽訂合約,合理確定農產品收購價格,實行最低保護價;二是在再生產各環節上建立統一的管理組織,調整各利益主體間的分配關係;三是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户以資金、技術、土地、勞力入股,建立股份合作制企業,使龍頭企業和農户共享平均利潤或超額利潤;四是建立風險保障制度,從再生產各個環節經營額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農業產業化的風險基金,以調節市場供求變化和自然災害給各方所帶來的損失;五是加強對合約的法律監督和仲裁,維護合約的嚴肅性。

5、切實解決產業化經營資金。資金不足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最大困難。一是要加大力度爭取外資。要利用蘇區振興的政策優勢,爭取更多的國家扶持;要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爭取更多的社會資金到我縣從事農業產業規模化經營。二要穩定政策、用活政策,圍繞龍頭企業產業基地建設的需要,逐步建立健全政府補助、企業參與、農户自籌的涉農政策性保險體系,減輕農業投入風險,吸引縣內外社會資金、民生資金從事農業規模化經營。三要積極治理金融環境,促使涉農貸款良性循環,提高金融部門的放貸積極性。四要加大現有政策性資金整合力度,加強資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6、進一步提高服務能力。一是各涉企部門應迅速轉變職能,要以企業、合作社和農民為中心,企業和農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服務內容。二是堅決打擊對企業、合作社、農民在服務過程中的“吃、拿、卡、要”、故意發難等行為,改善企業的投資環境,切實為企業搞好服務。三是轉變服務方式,允許有一技之能的工作人員,停薪留職承辦產業基地,開展技術承包、技物結合等多種形式的有償服務。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7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全縣幹部羣眾的團結努力下,全縣六大產業均取得了長足發展。目前,在產業迅速發展的進程中,全縣長治久安的物質基礎得到了有力夯實,大地處處呈現出業興民富生活美的景象。近期,我局對我縣產業富民戰略發展研究作了實地調研,現將調研報告如下:

一、產業富民戰略發展現狀

(一)優越的資源稟賦

1.資源優勢。一是農業資源。有耕地面積24萬畝,其中可耕地面積20.72萬畝,常年播面保持在15.5萬畝以上,90%的耕地集中在沿岸寬谷區,耕地平坦連片,利於機械化作業和規模經營,是藏區重要的青稞糧生產基地,素有“康北糧倉”之稱。有天然草場735.7萬畝,佔全縣總面積67%,可利用草場面積692萬畝,佔草場總面積的94.06%。境內水系發達,水資源豐富,年平均温度6℃,年日照時數平均為2642小時,是全國的長日照地區之一,素有“小太陽城”之稱,光熱充足,水熱同季,是發展一熟區麥類作物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適宜區。二是旅遊資源。縣位於“格薩爾王文化旅遊區”的中心部位、也是“香格里拉旅遊區”重要組成部分,旅遊資源門類齊全、綜合性、互補性強。由於地質、地貌特徵的差異,形成不同的景觀組合和資源特色,由北往南可依次劃分為草原生態系統景觀區,高山峽谷景觀區,縣境南部的河谷山水、田園、人文景觀區三大景觀區。資源類別有以紅軍會師遺址和朱德和格達活佛紀念館為代表的紅色旅遊資源;以寺、大金寺、白利寺、東谷寺為代表的藏傳佛教文化資源;以“踢踏”為代表的康巴歌舞文化及純樸的民風民俗資源;夏秋季草原、神山、神山、自然保護區,沿岸數不清的温泉、蒸汽沙坑及燦爛的陽光、湛藍的天空、清新的空氣構成的獨具特色的生態自然風光。以及以鄉為代表的秦漢時期“石棺葬文化”等眾多特色旅遊文化資源共同構建了康巴文化旅遊精品。三是電礦資源。境內有、、等河流,水電理論藴藏量84.29萬千瓦,可開發量68.964萬千瓦。縣日照時數長,太陽輻射強,光能資源豐富,年均日照時數為2642小時,為之冠。太陽能發電規劃總裝機規模可達136.5萬千瓦。境內已找到各類礦產地70處,發現的礦種有15種,其中金屬礦物有金、銻、錳、鎳、鐵、鉻;非金屬礦物有水晶、煤、硫磺、滑石、石膏、石灰石、大理石、花崗石。縣是五大產金縣之一,目前得到開發的礦產資源主要是巖金礦。石灰礦藴藏量達15.78億噸,鈣含量在56.4%,其品位居亞洲第二,開發潛力巨大。

2.區位優勢。一是康北交通中心。縣地處北路腹心,以317線為交通主動脈,形成了與毗鄰的、、色達、、、、等8縣相聯的公路網絡,客運貨運中心地位十分突出。格薩爾機場建成後,縣交通樞紐的地位將更加突顯。二是康北商貿中心。委、政府於1985年正式確立縣為“康北經貿中心”。現有各類企業168家,註冊資金共計93659.62萬元;個體工商户1949户,註冊資金共計30377.77萬元;從業人員共計4561人,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6541.7萬元,民營經濟53626萬元。有全功能較完善的批發、零售市場及物流市場,流動人口數量、市場建築面積、商業用房總量、市場輻射半徑及貨物吞吐量、商品的種類等都居北路八縣之首,是康北重要的商品物資集散地。三是康北城鎮中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優化城鎮體系結構,優化城鎮功能佈局,提升城鎮建設水平,加強區域中心城市規劃編制和實施,擴展理塘、縣城,建設南北部城市中心。《域城鎮體系規劃》中提出“一核、一羣、兩中心”城鎮發展戰略,將縣鎮確定為康北中心城鎮。四是康北能源樞紐。關係我跨越式發展和北部地區民生改善的220kv變電站落户縣,並於2012年建成220kv變電站。同時,新都橋至縣500kv輸變電工程及1000kv輸變電工程正在規劃過程中。縣水力資源相對豐富,理論藴藏量84.29萬千瓦,可開發量68.964萬千瓦。目前已簽約水電開發裝機容量為28.42萬千瓦。縣日照時數長,太陽輻射強,光能資源豐富,年均日照時數為2642小時,為之冠,總裝機容量136.5萬千瓦,目前我縣規劃了6個太陽能開發點,總裝機約129.5萬千瓦,總裝機3萬千瓦的鄉太陽能光伏電站於今年建成後,我縣太陽能光伏電站總裝機規模將達8萬千瓦,預計可實現年發電量約1.4億度。五是康北教育中心。全縣現有各級各類學校35所,其中包括五所重點高中之一的康北民族高級中學。教育系統現有幹部職工718人,全縣國小階段在校學生6188人,國中階段在校學生2036人,幼兒園在園幼兒2812人。康北民族高級中學1830人中1600人來自外縣,縣二完小在校學生中有40%來自周邊各縣。規劃建設三所職業學校中有縣職業學校,並規劃在縣設立委黨校縣分校。縣康北教育中心的地位逐步明確。六是康北衞生中心。縣現有縣、鄉公立醫療衞生機構26所,實有病牀282張。近年來我縣各醫療機構不斷提高醫療診治水平、拓展服務功能,除承擔着全縣醫療、救護、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外,還承擔着周邊各縣危重病人救治工作和基本醫療工作。住院和門診人數及業務年收入居北路之首。2012年被省衞生廳確定為北路區域醫療中心。七是康北遊客集散中心。縣作為北部的經貿中心、商品集散地,又是川藏公路北路上的重要節點,具有輻射周邊縣城乃至西藏昌都、青海玉樹等城市的重要功能。加之縣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好,服務接待能力居北路之首,一直以來就是康北遊客集散中心。隨着機場、高速等的建成,縣作為旅遊集散中心的優勢將更加突顯。

(二)六大產業發展現狀

1.旅遊產業發展現狀。縣雖然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但是開發力度不夠,沒有形成集聚效應,沒有知名品牌,近年來我縣旅遊基礎設施有較大改善,管理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旅遊資源有序開發,旅遊事業穩步推進。2017年實現旅遊人次51萬,旅遊綜合收入5.0181億元人民幣。

2.生態能源產業發展現狀。目前全縣共建有9座電站,總裝機容量12095千瓦,佔可開發量的1.75%。縣域內過鏡220千伏線路18.491公里,220千伏變電站一座,容量2×180兆伏安,此變電站是北路中心站,可輻射、、、、色達等縣;過境110千伏線路52.414公里。全縣已建35千伏輸電線路五條103公里,10千伏線路508公里,0.4千伏線路684公里;配電台區378台/22100千伏安;變電站三座24100千伏安。大唐國際新能源有限公司於20xx年建成發電的5萬kw縣火古龍光伏電站實現年發電8727.9萬度,超出科研年發電量7500萬度的預計。總裝機3萬千瓦的鄉太陽能光伏電站於今年建成後,我縣太陽能光伏電站總裝機規模將達8萬千瓦,預計可實現年發電量約1.4億度。

3.優勢礦產業發展現狀。縣內雖然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但是沒有形成產業。2017年嚴格按要求審核探礦權企業年度探礦任務,督促我縣7家探礦權人、16個探礦點進行開工備案。按照環保督察問題核查整改工作要求,清理髮現縣位於自然保護區探礦權為縣生康金礦勘探,已向上級請示註銷,日阿嘎金錳礦勘探、夏雄金礦勘探按要求,正在組織進行清退工作。

4.特色農業發展現狀。我縣高度重視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牧業,始終把發展現代農牧業放在全縣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之首。縣現有耕地資源24萬畝,人均佔有耕地5.59畝,常年糧食播面佔全十分之一,糧食產量佔全七分之一,種植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豌豆、洋芋、油菜、大蒜等,2018年計劃完成糧食播面16.9萬畝,糧食產量達3.96萬噸,各類牲畜年末存欄預計達23萬頭,牲畜三率預計達25.2%、25.2%、16%。有天然草地723.89萬畝,可利用草地683.59萬畝,常見牧草有45餘科、300餘種,全縣理論載畜量73.8萬個羊單位,飼養的牲畜品種主要有犛牛、羊等。

5.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完成朱德總司令和五世格達活佛紀念館改擴建等一批重大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正在進行雅礱灣4a級景區申報工作,實施格薩爾王城暨精準扶貧百村產業基地項目,鄉村旅遊發展邁出重大步伐,2017年接待遊客5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億元。

6.中藏藥業產業發展現狀。縣的中藏醫藥資源沒有形成集聚效應,由於大量中藏藥只能野外生長,難以進行人工培植,目前沒有大的種植基地,中藏藥的開採主要是民間自發行為,2017年縣中藏藥業產值達到0.54億元。

二、產業富民戰略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產業發展鏈條短;

1.旅遊開發產業鏈條。一是旅遊基礎設施相對滯後。全縣公路等級低、交通不暢、通達能力弱,主景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緩慢;賓館飯店普遍級別低、設備簡陋,不能滿足不同層次旅客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整體功能不完善,旅遊服務功能、景區的配套設施以及經營服務水平不能滿足遊客日益增長的需要,旅遊管理機構、隊伍建設、資源開發、景區建設、旅遊產品營銷等諸多方面都與現代旅遊的發展要求相距甚遠。二是旅遊資源開發緩慢。目前全縣旅遊主要依賴於温泉旅遊,項目單一,民族風情體驗、鄉村旅遊、農(牧)家樂、休閒度假、觀光旅遊、自駕旅遊、紅色旅遊等很多優勢項目沒有得到很好開發;民風民俗旅遊缺乏文化內涵,旅遊商品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產品單一,品味不高,很少與遊客融為一體,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旅遊宣傳營銷手段單一,旅遊產品的品牌意識不強,文化底藴挖掘不夠,人文景觀、歷史遺蹟與自然景觀銜接不到位,宣傳途徑較窄。

2.能源產業鏈條。縣水電開發規劃河、玉龍河(阿洛曲河)、打火溝、麥玉曲等4條河流,可開發水電站10座,總裝機達24.1萬千瓦。規劃了6個太陽能開發點,總裝機約129.5萬千瓦,分別是鄉光伏電站、達光伏電站、笨德古村光伏電站、查龍鎮光伏電站、卡龍鄉光伏電站、大德鄉光伏電站。總裝機5萬千瓦的火古龍光伏電站於20xx年建成發電,今年總裝機3萬千瓦的鄉太陽能光伏電站建成後,我縣太陽能光伏電站總裝機規模將達8萬千瓦,預計可實現年發電量約1.4億度。

3.礦山開發產業鏈條。出於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縣內目前沒有大規模開展礦產資源開採的企業,高原地區生產開發難度大,企業進駐困難。

4.農業產業鏈條。農業基礎設施脆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低;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和連片開發仍然受制,促進農村土地合理流轉和調整土地經營方式勢在必行;農業生產仍以小型、分散的傳統耕作方式為主,生產效率低,加之農產品市場流通體制不暢,成本高、價格低,農民增收問題還比較突出;羣眾觀念陳舊,商品意識、市場意識淡薄,對新事物、新技術接收緩慢,主觀能動性尚未充分發揮,制約了農業結構調整和經營效益的提高;全縣各類鄉村人才匱乏,難以帶動鄉村發展,人才缺口很大。

5.文化產業鏈條。對深層次文化挖掘力度不夠,僅停留在藏文書籍翻譯、舞蹈、書法等方面,沒有形成產業鏈條,文化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力度不大。

6.中藏藥業產業鏈條。本縣中藏藥產業鏈條僅僅停留在採挖上,由於氣候地理以及蟲草等中藏藥特殊的生長條件,本地中藏藥主要是通過民間採挖後販賣給中間商,沒有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中藏藥材產業鏈條。由於特殊的地理、氣候、科技化水平低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中藏藥材種植產量低、變現難、農牧民羣眾種植熱情不高,目前由政府主導建成的中藏藥材基地以種植大黃、白芍為主,2018年計劃建成中藥材基地0.01萬畝(其中新增0.01萬畝)。全縣目前沒有中藏藥材加工企業,農牧民羣眾採挖中藏藥後通過晾曬等簡單加工方式後售賣給中間商,經濟附加值低。

(二)產業發展同質化嚴重

由於我縣特殊的氣候、地理、資源條件,產業發展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其中又以犛牛肉加工和青稞加工為主,產業發展同質化嚴重。產業發展中的大量重複建設、重複銷售、重複覆蓋,導致了重複投入,增大了支出成本,造成了很大的社會浪費,直接導致產品和服務的降價競爭,形成惡性競爭的格局,並且會加大企業規模化發展的風險。而我縣以現有的條件發展其他產業能力不足,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三)缺少品牌引導

近年來,我縣高度重視企業經濟發展,制定了切實有效的推進措施,企業數量增加、經濟實力逐步增強、經營規模逐步擴大、經營領域逐步拓寬、為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在品牌創立、品牌營悄、品牌競爭為市場主旋律的時代,我縣民營企業的品牌意識、創新意識相對較弱,沒有樹立知名品牌,企業發展缺少品牌引導。現有的“康巴拉”、“舒夏”、“雪域德瓊牌”、“雪聖牌”等青稞犛牛肉品牌僅僅在內甚至縣內有一定知名度。

(四)產業發展融合不夠

我縣一二三產業融合度低,層次不高。一二三產業之間主要是第一和第二產業的融合,且融合程度不高,僅僅是對農產品進行粗加工。加工值與農業產業值融合鏈條模式僅僅是種植和銷售,銜接鏈條短,收入空間有限。大多數主導產業一樣,融合的話也相同,沒有差異性,競爭激勵,效果不顯著。

(五)產業發展促進富民有待加強

目前全大力實施“產業富民”戰略,力圖通過產業發展促進農牧民羣眾增收,產業發展的最大推手是項目,但是縣目前發展缺乏大項目的支撐,產業發展對農牧民羣眾增收效果不明顯。就生態農牧產業基地建設來説,試圖通過種植蔬菜和中藏藥促進農牧民羣眾增收,但是由於特殊的氣候地理原因,種植規模不大,產量不高,難以大範圍帶動農牧民羣眾增收。

(六)產業缺乏大項目支撐

大項目對地區經濟發展的推動提升,對地區整體形象和綜合競爭力的影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現代產業的本質是規模化生產、區域化佈局、產業化經營,以此提高效率、節約資源、減少風險、增加效益。但我縣目前產業發展缺乏大項目支撐,發展現狀表現為分散經營,缺乏技術、經驗、資本支撐,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和市場效應。

(七)市場主體發育不強

縣目前市場主體發展呈現出數量少、規模小、結構不合理的特點,造成目前發展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觀念原因,也有體制機制的原因;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主要還是由於歷史沿襲和特殊的地理氣候原因,縣歷來便是農業大縣,產業發展也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這不僅造成已有市場主體的結構不合理,也影響了新生市場主體的產業佈局。

(八)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的矛盾。生態環境保護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縣位於北部,上游,是長江上游及三江源地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把保護生態環境與資源開發融入經濟建設,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在縣現有的經濟發展環境下,發展與保護存在較大矛盾。

三、產業富民戰略發展下步對策措施建議

(一)延伸產業發展鏈條。產業發展鏈條短是我縣產業發展長期存在着比較突出的問題。為有效延伸產業鏈條,結合縣農業大縣、本地出產犛牛等實際情況,2017年8月由縣康巴拉綠色食品有限公司投資建成的康北生態犛牛產業園區目前是唯一的一個集生產、加工、交易、物流配送於一體的綜合園區,同時也是整個冷鏈物流產業的先行者,可完全解決北路八縣的犛牛出欄,並採取定價收購,實現農牧民的最大經濟效益,延伸了犛牛產業發展鏈條。考慮到縣主要農作物為青稞,擬引進青稞餅乾加工廠,通過對青稞進行深加工,提高經濟附加值,轉移就業,促進農民增收。

(二)統籌全域資源。在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要求下,統籌全域資源更多的是統籌全域旅遊資源。我縣生態旅遊和歷史文化資源得天獨厚。旅遊業本應是我縣的一大產業,但是我縣過去的旅遊業發展,走的是單向發展、孤立發展,就旅遊發展旅遊的發展道路,造成縣旅遊業發展產業鏈條短,旅遊產品少,遊客逗留時間短,消費低,效益差。推進全域旅遊,是旅遊業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增長點和有效抓手,新形勢下,我們必須轉變旅遊發展思路、創新旅遊發展戰略、轉變旅遊發展方式,推動旅遊從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

(三)實施品牌戰略。現代激烈的市場競爭在一定意義上是品牌的競爭。創造品牌是企業立足之本,實施品牌戰略是推進產業發展的重大決策,發展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和參與市場競爭的必由之路。品牌也是企業和產品的象徵和代表,品牌在企業的營銷活動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企業制定和實施名牌戰略是社會營銷觀念的當然要求,也是企業立足現代社會的必要經營理念。下一步將結合電子商務進農村項目,幫助本地企業產品進行“三品一標”申請認證工作,並提升產品知名度,擴大本地品牌影響力。

(四)強化市場主體培育。市場主體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也是衡量地方發展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誌。縣目前共有5家民營企業,其中永康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和縣康巴拉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在2017年獲得“級龍頭企業”稱號,縣德瓊莊園農業文化有限公司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等多個榮譽稱號,縣天源食品有限公司從20xx年開始就致力於開拓國外市場,20xx年出口額125萬美元,內銷100萬元人民幣。獲得“2105年度優秀流通企業”稱號。加強對市場主體的培育,支持縣民營企業的發展,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增強地方發展實力具有積極作用。

(五)狠抓招商引資工作,助推項目建設。充分發揮我縣區位、資源、產業、政策等比較優勢,堅持“縣外就是外”,發揮資源招商的主體作用、園區招商的載體作用,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創新招商方式,主動承接對外產業轉移,千方百計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税收貢獻大、產業帶動力強的項目推動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六)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特別是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由於高原地區自然、地理及歷史等種種原因的制約,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後於內地,因此加大高原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及對特色農牧業和旅遊業的建設力度,加大生態畜牧業及其加工業、草原觀光旅遊和畜牧體驗旅遊等涉及牧區生產方式改變、促進生態經濟長遠發展的各項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建設力度,並給予長期支持。

(七)積極引導農牧民轉產就業,以促就業促環保。由於歷史、經濟等多種原因,農牧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職業技能單一,轉產就業困難。建議實施農牧民轉產就業專項工程,通過較長時間的職業技能培訓,讓農牧民真正掌握一門技能,探索建立“企業+勞務輸出機構+農牧民”的模式,讓農牧民在實踐中學習技能,讓走出去的人,真正具備生存能力,從而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和農牧民的轉產就業,緩解生態壓力。

(八)加強項目建設的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力度。加大項目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管力度,從每一個項目的立項開始,相關部門就要嚴格把關,全面推行項目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管理責任制。尤其是要加強重點工程項目建設環境保護監管力度,對新建和擴建企業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嚴重污染破壞環境的項目堅決不予審批,對限期治理仍未達標企業堅決予以關停,嚴格監控各類污染企業的生產活動。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8

為進一步推進城區香蕉產業化發展,增強抗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努力打造香蕉品牌,力爭把城區香蕉產業打造成為全區第一香蕉產區,今年5月份,城區人大常委會組織城區部分市、城區及鄉鎮三級人大代表對城區香蕉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情況如下:

一、香蕉產業的現狀

當前,城區蕉類種植面積由xxxx年的萬畝發展到xxxx年的萬畝,產量由xxxx年萬噸發展到xxxx年的萬噸。城區香蕉種植主要分佈在沿岸的、定、三個鎮。其中,xx鎮香蕉種植面積萬畝,產量萬噸;xx鎮香蕉種植面積萬畝,產量萬噸;香蕉種植面積萬畝,產量萬噸。香蕉種植的品種以威廉斯b6,巴西蕉為主,其中種植健康組培苗威廉斯b6佔香蕉種植面積的80%以上。在特色蕉類生產方面,雞蕉主要在雙定鎮種植,面積xx畝,年產雞蕉約噸;粉蕉分佈在三個鎮,面積xx畝,年產噸;紅香蕉也有少量種植,但規模小,僅為零星種植。全城區已形成香蕉種植規模達xx畝以上的村有xx個,種植面積xx畝以上規模種植企業x個,種植xx畝以上香蕉種植大户x户,城區香蕉生產已形成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發展的格局。

二、城區政府扶持香蕉產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政府大力引導,進一步做大香蕉產業。為了進一步做大香蕉產業,把香蕉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城區政府加大對香蕉產業的引導,通過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合理佈局,穩定香蕉種植面積和產量,並對香蕉產業發展進行合理規劃,計劃在期間將城區香蕉種植面積發展到萬畝,產量萬噸,產值超過億元,使成為廣西香蕉生產第一大區。

(二)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改善農業基礎設施,近年來,城區政府加大了財政資金的投入,通過實施農田水利建設、土地整理等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也使蕉園的生產條件得到了改善。據不完全統計,xxxx年城區通過爭取上級財政資金多萬元來投入農田水利建設項目。同時,還爭取到xx鎮xx村、上正村,xx鎮大林坡等8個土地整理項目,總共投入資金1.1億元。另外,城區政府還通過多種渠道籌措資金,幫助蕉農解決修路、打井等問題。如xxxx年,城區政府通過各種途徑籌集資金多萬元幫助廣西農業開發公司修建一條水泥路和打兩口灌溉水井。

(三)實施香蕉品牌戰略,擴大西鄉塘香蕉知名度。近年來,城區政府十分注重香蕉品牌的培育,並先後註冊“洛洛香”、“甜彎彎”等香蕉品牌,並通過各種途徑對這些香蕉品牌進行宣傳。如城區政府每年都在“南博會”期間舉辦“洛洛香”香蕉節,通過“南博會”這個大平台,大力宣傳我城區的香蕉品牌,提高“洛洛香”香蕉品牌的知名度,以帶動城區香蕉產業的.發展。

(四)加強示範項目建設,“以點帶面”促進產業升級。實踐證明,香蕉標準化生產及機械化採收示範項目的實施,對帶動農民增收、促進產業增效和提升產品競爭力等方面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已經成為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城區政府通過積極扶持廣西桂潔農業開發公司、廣西旺農農業科技開發公司等幾個農業龍頭企業,大力推廣香蕉標準化生產採後處理技術,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帶頭作用,“以點帶面”促進了產業升級。

(五)大力開展香蕉創新技術培訓,提高香蕉產業科技支撐體系。為增加城區香蕉種植的技術含量,城區政府加大培訓力度,充分發揮農業技術推廣網絡作用,通過香蕉專家大院、農民田間學校,對技術骨幹、香蕉種植大户、農村經濟能人等進行強化技術培訓,推廣普及香蕉標準化栽培技術、水肥一體化生產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節水灌溉技術。每年不定期聘請自治區、xx市香蕉專家到轄區進行專業技術輔導、解決技術難題,突破技術發展瓶頸。

(六)加強流通服務,促進銷售渠道暢通。為了做好流通服務,解決香蕉銷售困難問題,城區政府想方設法通過各種途徑,做好服務工作:一是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活動。經常組織轄區種植大户外出招商或者參加區、市相關部門組織到北京、上海等地參加名特優農產品招商推介活動。二是積極培育農村經濟人隊伍。通過商會、協會等組織,不斷髮展壯大本地農村經濟人隊伍,充分利用這些經濟能人的作用,汲引更多的客商前來採購香蕉。三是建立健全城區農產品信息網絡。通過建立健全城區—鎮—村三級信息網絡,及時對外發布產品供銷信息。四是建設香蕉物流園,加強香蕉銷售服務。目前,城區政府在xx鎮建設xx畝香蕉物流園的一期建設項目已經啟動。

三、制約城區香蕉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年來,我城區的香蕉產業在政府的扶持、引導下發展迅速。但是,在發展過程當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有待解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蕉類品種過於單一和上市時間過於集中。在城區蕉類種植品種中,香蕉種植面積佔蕉類種植面積的98%。這就形成了一些特色的蕉類如粉蕉、雞蕉等種植規模小、水平低,難以滿足市場需求;而且上市時間集中,大部分香蕉在當年9月—12月上市,上市高峯集中在11月—12月初,容易造成階段性供大於求,形成滯銷。

(二)香蕉品質參差不齊、缺乏市場競爭力。目前,城區香蕉生產過程中,公司化經營數少,大部分還是以單家獨户承包種植為主。以單個家庭單家獨户承包種植的香蕉,由於在管理上沒有形成企業化管理,生產技術標準化程度不高,造成品質差異大。而以公司標準化生產的香蕉,由於實行統一管理,統一生產標準,統一宣傳,統一銷售,生產技術標準化程度高、成本低,香蕉產品質量好。因此,城區的香蕉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較為突出,導致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

(三)香蕉品牌運作不暢。目前城區有大熱門、洛洛香、甜彎彎等品牌。大熱門品牌由於大熱門種植公司規模小,所佔市場份額不多;而洛洛香品牌雖然近幾年城區大力宣傳,由於沒有大的企業來運作,目前仍停留在商標上,沒有得到真正推廣,甜彎彎品牌剛註冊不久,影響力還不夠大。

(四)香蕉產業基礎設施仍比較薄弱,資金投入不足,發展水平不能迅速提高。一是對種植科技投入不足;二是對合作經濟組織(協會)的扶持和引導不夠,由農民自發組織的各類合作協會,他們在農業產業鏈中起着橋樑的作用,但大多是靠集資的方法籌集工作經費,不足以開展更深、更遠、更多的信息、技術等服務工作;三是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不夠,灌溉基礎設施條件簡陋,嚴重的影響着地區自然優勢的發揮。

(五)農村耕地使用權流轉適應不了農業產業化要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一個主要特點是規模化生產經營,需要耕地的相對集中規模經營。由於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目前耕地使用權還難以有效便捷地流轉和集中,給農產品的適度規模化生產帶來了困難。

四、香蕉產業壯大發展的意見建議

香蕉產業是農業的經濟支柱和特色產業。近年來,隨着市場上香蕉價格穩中有升,農民種植香蕉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香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xxxx年種植面積萬畝,佔xx市香蕉面積的60%以上,規模化發展的步伐逐步加快。為加快城區香蕉產業壯大發展,特提出以下意見建議:

(一)合理佈局香蕉品種,種植季節,形成香蕉均衡上市和品種多元化。通過加大力度引導農民調整香蕉種植季節,合理調整香蕉秋、冬、春種植比例。做到均衡上市,避免供過於求。合理調整西貢蕉、雞蕉、香蕉品種威廉斯b6種植比例,擴大西貢蕉、雞蕉、紅香蕉等名優特蕉的比例,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同時,要繼續推廣這些優良品種的種植,推廣健康種苗,標準化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等先進適用技術,建設10萬畝高產、優質、生態香蕉生產基地。

(二)充分發揮基地連片種植的示範作用,提升香蕉品質,提高市場競爭力。充分發揮目前農科院廣西植物組培苗有限公司、大熱門、馬彰然、樑潔言、金光農場菠蘿分場等香蕉連片種植基地的示範作用;積極採用先進的種植管理技術,努力推廣香蕉無損傷採收技術,從根本上解決香蕉採收的擦壓傷難題,保持漂亮的外觀和縮短貨架期;研究建立香蕉深加工示範點,把香蕉加工成香蕉幹、香蕉麪粉、香蕉粉等,提升香蕉品質,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對單家獨户的種植户,利用多種形式途徑加強種植技術的培訓,及時提供城區香蕉產區生產、銷售信息。

(三)繼續舉辦香蕉節,繼續實施香蕉品牌戰略,擴大知名度。作為向外界宣傳的一個重要途徑,應繼續舉辦香蕉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香蕉產業在區內外的知名度,擴大香蕉銷路,將香蕉優勢向外界展示。通過聯合轄區香蕉種植企業、種植大户,實施統一的香蕉品牌,促進香蕉銷售品牌化。並逐步帶動單家獨户蕉農統一按企業標準化管理生產,統一對外銷售,形成企業品牌化營銷,增強抵禦市場風險能力。

(四)加快推進xx鎮香蕉物流園建設,加強信息平台建設,提高商品流通效率。通過招商引資,加快建設冷庫、倉儲、採後處理加工廠、停車場、電子交易平台和服務客商酒店等。完善和提升服務功能,以優質的服務吸引國內外客商到我城區經銷香蕉。加強對產品促銷工作的宣傳,以提高城區香蕉市場的佔有份額。

(五)創新機制,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健全土地流轉機制和政策引導機制,為土地流轉提供保障,鼓勵和支持農民在“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下進行土地流轉;召開各種現場會,與農民算經濟賬,讓更多農民瞭解土地流轉的成功典型及其效益,千方百計調動農民進行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大力引導各類組織和個人參與土地流轉,促進流轉主體多元化;採取政策扶持、協調融資、技術服務等積極措施,大力扶持香蕉種植大户,促進土地規模化經營;以政府職能部門為主導,積極向上爭取資金項目,實施農業產業開發和科技試驗示範,擴大香蕉試驗示範基地,拉動土地規模集中高效經營。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9

按照建設“四個中心”國家戰略的要求,落實發展海洋經濟的總體規劃,將充分依託洋國際深水港和浦東國際航空港兩大國際性樞紐港的優勢,延伸和拓展浦東開發開放的經濟社會效應,準確把握在新一輪發展的戰略地位,積極貫徹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充分體現區位優勢,培育和發展主導產業,加快產業發展步伐,壯大主導產業,提升產業集聚度,提升產業能級。加快經濟的發展,就是要以加快優勢產業的發展為基礎,形成產業細化、優勢明顯、集羣度高的產業羣,共同推進經濟圈產業的競爭力。

一、年工業產業的發展現狀分析

年,區規模以上工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647億元。其中四大重點行業:電子信息業佔總產值的112%,醫藥及醫療器械製造業佔28%,汽車製造及其零部製造業佔1%,裝備業佔1%。從行業小類看,通用、專用、運輸設備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46億元;金屬製品業完成產值82億元;電氣機械、通信設備、計算機、儀器儀表等製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96億元,比上年增長78%,其中電子信息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29億元,同比增長10%。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72億元,佔全區工業的7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47億元;通用、專用、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46億元,比上年增長80%,其中汽車製造及零部配製造業完成1724億元,比上年增長1倍多;醫藥及醫療器械製造業完成18億元,比上年增長46%。全區工業實現利潤410億元,電子信息業佔41%,醫藥及醫療製造業佔0%,汽車製造及其零部製造業佔194%,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佔22%。從主營業務收入看,四大重點產業共實現496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總數的742%。其中電子信息業佔111%,醫藥及醫療製造業佔02%,汽車製造及其零部製造業佔121%,裝備業佔09%。

(一)總體發展現狀

總體看,我區4大重點產業發展狀況良好,呈出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從產業規模看,4大產業創造的經濟總量在全區工業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彙總數據顯示,年,我區工業4個重點產業共有82户企業,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的10%;就業人數877人,佔規模以上工業就業人數的2%;資產合計4069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資產的697%;主營業務收入496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742%;利潤總額0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的74%。

二是從經濟效益看,重點產業各項經濟效益指標普遍好於全區工業平均水平。數據顯示,年我區工業重點產業的資產週轉率為214次,比全區平均水平高2%;勞動生產率為117萬元/人,比全區平均水平高22萬元;重點產業產品銷售率為987%,高出全區工業平均水平01個百分點;負債率為%。

(二)各產業發展現狀

為了更全面地瞭解我區產業的發展現狀,下面對各產業逐一進行分析:

1、汽車製造及其零部製造業:該產業共有法人單位49家,從業人員1020人,資產6億元,主營業務收入888億元,產值在全區工業產業中排名第三。其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延鋒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8億元)、納鐵福傳動軸有限公司(176億元)、申龍客車有限公司(2億元)。

2、醫藥及醫療器械製造業:該產業共有法人單位21家,從業人員9人,資產16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84億元,實現利潤1億元,資產負債率為491%,比去年同期下降46個百分點,有2家企業的產值超過4億元,分別是揚子江藥業集團海尼藥業有限公司(億元)和迪賽諾化學制藥有限公司(47億元)。

3、電子信息製造業:該產業共有法人單位2家,從業人員1190人,資產618億元,主營業務收入741億元,其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家,超0億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昌碩科技()有限公司(0億元)、勝華電纜廠(128億元)、堂福電子有限公司(4億元)。

4、裝備業:該產業共有法人單位460家,從業人員6028人,資產272億元,主營業務收入8億元,實現利潤212億元。其產值在全區工業產業中排名第一。資產週轉率為21次,產品銷售率為999%,資產負債率為9%。其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有法人單位102家,從業人員19人,資產6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90億元,實現利潤9億元。其產值在全區工業產業中排名第二。資產週轉率為2次,勞動生產率為148萬元/人,產品銷售率為978%,資產負債率為29%。

二、加快工業產業發展的思考

雖然目前重點產業還很弱小,但已經有一批正處強勁發展的產業,還有一批具有較明顯發展潛力的產業,經濟崛起的步伐在明顯的加快。經濟發展的提速,我們認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徑應是產業的集羣化發展,以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加速改變經濟發展的固有狀態,不斷激發發展活力。從產業發展的層面上看,加快工業產業集羣建設應着力抓好六個方面。

(一)實施好“十一五”產業發展規劃

在實際的發展中,應結合國際產業發展和轉移規律、我國產業發展狀況,制定出推進工業產業發展具體可行的措施。要從工業整體發展出發,立足於產業發展和產業集羣狀況,着眼於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強勢發展產業--潛在優勢產業,圍繞產業聯動,因地制宜地發展產業集羣,合理佈局生產力,形成產業聚集,要與大項目和龍頭企業想結合,與產業園的特色相匹配,與人力資相適應,發展以現代裝備業為核心的先進製造業,同時與浦東聯動發展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

(二)提高利用外資水平,促進產業升級

堅持二、三產業共同推動經濟的產業發展方針,在發展中完成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在調整中實現產業創新提升,逐步構築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現代服務業為先導、現代裝備工業為支柱,特色鮮明、重點突出、體現臨港經濟特徵的多元產業體系,努力構築“現代裝備工業基地、現代物流基地和信息產業基地”。要做好工業產業集羣,其根本點就是要以產業中心發展區域的產業為基礎,特別是利用其市場優勢和技術優勢,整合同類產業和產品資,發揮產業集羣的引領導作用,帶動經濟圈產業的發展。充分利用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資本流動的有利時機,努力創造條,改善軟硬環境,大力引進外資,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和質量。特別是要吸引外資在我區建立研發中心和關鍵零部生產基地,提升加工產品檔次和開發能力。

(三)以產品為核心,加強產業集羣分析研究

從產業競爭力上看,我們要對重點行業進行細化研究,從中類行業細化到小類行業、細化到產品。從小類行業上研究,以龍頭產品為紐帶,進行產業集羣,進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競爭,提高產品市場佔有率和贏利水平。同時充分重視國內外市場,做好兩個市場大。比如電子信息行業,它的發展與國際IT產業的發展休慼相關,但另一方面,國內市場仍有巨大的'潛力,對電子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時,也要眼睛向內,加大技術投入,集中攻關,尋求核心技術突破,不但可從根本上解決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業的產品附加值,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堅持以質取勝戰略,法力培育優秀品牌,使之成為的產品新亮點。

(四)“開節流”並舉,應對能緊張局面。

工業的快速發展,用能需求急劇增加,能供需趨緊。短期説,強化節能意識,組織協調好能供給,最大限度地舒緩用能緊張的局面。長遠看,關鍵是加強節能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開發可替代新能,特別是可循環使用的新能,從根本上解決能問題。與此同時,新技術的應用,還是從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價格上漲、成本壓力增大的最佳途徑。

(五)統籌協調好招商引資工作,促進工業園區良性有序發展。招商引資是加快我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而工業園區則是我區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主戰場。要把園區的工業做大做強,招商引資,引進項目和資金仍然是一條重要的途徑。把加快工業發展、壯大工業規模、培育工業經濟增長點作為重大措施抓,各部門要積極配合,為園區建設創造寬鬆環境。提升工業園區的能級,加快培育臨港綜合經濟開發區、臨港物流產業區、國際醫學園區和信息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和功能培育。通過園區建設,拓寬我區工業發展空間,吸納新的工業項目,形成新的發展格局,增強發展後勁。從經濟一體化、空間佈局擴容和功能提升出發,把工業園區整合成產業功能區,加快工業園區的產業集羣化、市場專業化的發展。

(六)把握產業發展方向,加快發展新興產業

大力扶持大型優勢企業和中小高技術企業,針對我區目前存在的企業多、技術競爭力弱的問題,要繼續實施企業集團戰略、龍頭企業戰略,發揮規模優勢,提高整體抗市場風險能力,力求在微電子、軟、計算機、通信等重點領域儘快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集團和拳頭產品。與此同時,進一步扶持中小高技術企業,培育大型企業的後備力量,以形成梯次推進的產業組織體系。比如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是世界產業發展的方向,也是我國工業的五大重點發展產業。年,該產業的主營業務收入佔我區規模以上總量的68%,實現總產值佔總量的71%。要把握好產業發展的大勢,着力發展增長潛力大、帶動效益強、技術含量高的產業,發展和壯大新興產業。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10

根據河南省南陽市委、市政府關於做大做強黃牛產業的指示精神,由南陽市畜牧局、南陽市黃牛協會、南陽市黃牛科技中心組成的聯合調研組於xxxx年春,先後到鄧州、唐河、新野、方城等縣市區實地考察了黃牛養殖户、養殖場和加工企業,廣泛聽取了農户、經紀人、企業經理、科技工作者以及縣、鄉、村領導對黃牛產業發展的經驗、意見、建議和發展對策。並在此基礎上,經調研組反覆討論、修改,形成這份調研報告,就我市目前黃牛產業的特點、問題及今後一定時期內的發展對策提出了構思,謹供參閲。

1、目前我市黃牛產業的特點

南陽牛是勤勞智慧的南陽勞動人民千百年來精心培育而成的一個優秀的地方品種。xxxx年底,存欄160.1萬頭,出欄91.9萬頭,年產牛肉13.1萬t,產值達50.8億元,佔畜牧業產值27.7%。南陽牛在南陽畜牧業經濟乃至整個農村經濟中,均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具體表現有六大特點:

1.1、南陽牛的肉用性能已接近國際平均水平

南陽牛經過這些年的系統選育和品種改良,一是它的體型已發生了大的變化,已由原來的役用體型,接近肉用牛的體型;二是規模養殖場的育肥牛日增重一般在0.8一1.5kg之間,已接近國際肉用牛的日增重;三是經過科學育肥後的牛屠宰率達到55—65%,淨肉率達到45—55%,已達到國際肉牛的標準。綜上所述,南陽牛的肉用性能總體已接近國際肉牛的平均水平。

1.2、南陽牛的用途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昔日養牛為耕田的現象已基本不復存在。從調研看,南陽牛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使役為主,九十年代的役肉兼用,到目前平均每頭成牛年耕役時間不足半月,並主要作為輔助動力,有些地方的黃牛已“不會”耕田。基本上完成了由生產資料向生活資料的轉變,南陽牛的用途已完成了歷史性的轉折。

1.3、規模飼養成為發展的主流

目前,我市養牛規模場、小區成為當前農村經濟工作新的亮點,在短短的幾年中,已達160多個,部分規模場仍在建設中。目前我市黃牛規模養殖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以新野縣歪子鎮棉花莊、唐河縣上屯鎮高莊為代表的聯户母牛養殖小區。由村組統一協調小區建設用地、牧草用地、牛場及附屬設施,統一規劃,農户投資。以養母牛,繁小牛為主,多以5—20頭繁殖母牛為規模,投資少、風險小、成本低、收益穩。二是以唐河、社旗、方城等縣為代表的專業大户養殖。以户為獨立單元,統一設計,統一規劃。每户飼養規模50—200頭,繁育小牛和育肥相結合,規模適度,經營靈活。三是以新野縣、鄧州市、宛城區等為代表的標準化專業育肥場。飼養規模500—1000頭,以架子牛育肥為主,高標準、高投入、高效益,具有較強的示範引導作用。

1.4、區域分佈走向科學化

通過調研瞭解到,城市郊區、交通便利、經濟相對發達、人均耕地少的地方黃牛數量在減少,而人均土地多、丘陵地區、淺山區、沿河兩岸等地方黃牛數量有所增加,如位於淺山丘陵區的唐河縣湖陽鎮黃河自然村,户均達到2頭牛,位於白河西岸的新野縣上港鄉小五村户均1.5頭牛。這種現象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表現,是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的一種正常現象。在歐美畜牧業發達國家,一般是城市郊區養奶牛,平原養豬養雞,山區、淺山區、交通偏遠的地方養肉牛。南陽市黃牛養殖的這種趨向,説明了黃牛產業的區域分佈正在走向科學化、理性化。

1.5、產品開發已形成燎原之勢

目前我市擁有大中型屠宰加工企業10餘家,經過這些年的精心經營,開發出的黃牛產品已達100餘種,其中分割牛肉產品達40餘種,部分產品可替代進口牛肉;深加工熟食產品達60餘種,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產品主要銷向上海、廣州、南京等40多個大中城市和食品加工企業。科爾沁牛業有限公司的人住南陽,必將帶動和提升我市整體肉牛產業的大發展。

1.6、南陽牛品牌已經唱晌

南陽牛以體格高大,肉質細嫩,皮板緻密,耐粗飼,適應性強等而聞名於世。建國初期,我市建立了第一部分牛產業發展研究及對策全國第一個黃牛繁育及科研機構,開展對南陽牛的系統選育和科學研究工作。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率先在國內推廣普及牛的人工授精技術,實現了黃牛繁育史上一次歷史性的跨越。八十年代初,第一個在地方良種黃牛上制訂並頒佈實施了《南陽牛》國家標準,同時,把品系繁育技術應用於南陽牛育種工作中。九十年代,首次在國內提出把南陽牛培育成為我國自己的地方性的專門化肉牛品種。該項目相繼列入國家“948”項目和省、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1998年,南陽牛被國家農業部首批列入國家畜禽品種保護名錄,xxxx年又通過國家質檢總局原產地域名註冊,南陽牛將受到世界上143個國家及地區的保護。xxxx年我市又成功的舉辦了首屆黃牛節。xxxx年又對南陽牛進行了商標註冊。xxxx年南陽牛的品種選育被列入國家科技支撐項目。xxxx年南陽牛育種技術創新被列入國家863項目,同時,南陽市人民政府出台了《關於大力發展肉牛產業的意見》(宛政74號),每年拿出1000萬元用於南陽肉牛產業的發展。

2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在這次調研中,大家反映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四個方面:

2.1、市場問題

所到之處,大部分養殖户,特別是養殖繁殖母牛的農户反映養牛業比較效益低。養繁殖母牛每年它的收入就是一頭小牛,6個月左右斷奶時的價格一般在2500—3500元之間,散養不計成本還可以,規模養殖從市場上購草、購料就難以賺錢,這也是目前繁殖母牛難以象雞豬那樣大規模飼養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市同全國一樣,肉牛產業比較效益低,其主要原因是牛肉的生產成本高,但市場價格低,價格背離價值造成的。牛肉的生產成本高於其它肉類,更高於奶、蛋產品,一般來講,牛肉的料肉比為7:1:羊肉為5:1,豬肉為3:1,禽肉為2:1。禽蛋為2:1,牛奶為1:2—4,所以説生產牛肉的成本屬於最高,一般為豬肉的2倍以上。目前我國的牛肉由於疫情和藥殘等原因,銷不到發達國家去,只能銷往俄羅斯、東南亞、香港這些國家與地區,價格與國內差不多。國內牛肉市場由於產品開發跟不上,花色品種單一,絕大部分屬於大眾化食品,中、高檔產品少,這是造成國內牛肉產品價格低的主要原因。

2.2、社會問題

一是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在所調研的村、組中,一般來講,機械化程度越高,養牛的農户越少,每增加一台四輪或手扶車,要減少2頭牛(其中一頭繁殖母牛,一頭小牛)。二是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一方面目前外出打工的多為青壯年,他們的轉移使養牛環節的“下力氣活”無人於。另一方面,目前養牛的農户大部分為中老年人,中老年人的自然減員也影響了養殖黃牛的數量。三是環境衞生及飼養場地。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許多農户建起了樓房,環境衞生的要求也高了,既不養牛,也不養豬養禽。以上現象説明:第一農民對環境衞生的要求在提高,從衞生安全的角度講要發展養殖,必須考慮入畜分離;第二受宅基地有關規定的影響,有些農户養殖場地狹小,難以擴大規模;第三近幾年來,農户散養畜禽有所下降。四是盜牛問題。從調查的結果看,盜牛的絕對數並不大,但它的危害、負面作用相當大。往往是一户被盜,全村養牛户受驚,有的甚至影響到周邊十多華里。

2.3、資金問題

調研組所到之處均有要求解決養牛資金的呼聲,由於金融政策的原因,現在農村貸款相當困難,幾家企業也反映資金不足。農户貸款有四難:一是貸着難;二是數額少;三是期限短;四是利率高。相對於其它行業來講,養牛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牛個體大,生產週期長,養殖所需的固定投資和流動資。中固鴦牧絮恙xxxx年增釣金相對比較多。黃牛加工企業也同樣需要較大的固定資產投資和流動資金的佔用。農户困難,無錢養牛,企業無錢,開工不足。目前在養牛業價格和效益回升的形勢下,農户和企業呼喚政府協調資金,傾斜養牛業。

2.4、牛自身問題

黃牛相對其它畜禽來講,繁殖係數低,飼養週期長,產業鏈上環節多。牛屬於單胎動物,懷孕週期長。繁殖母牛一年最多能生出一胎。改良牛飼養到1.5歲左右才能正常出欄(體重450—500kg),純種南陽牛2.0~2.5歲才能正常出欄,而生豬一般是6個月出欄,肉雞45天出欄。飼養上包括養母牛、繁小牛、育幼牛,加工上包括牛肉分割、熟食製品生產及牛皮、牛血、牛骨、牛雜等副產品的綜合利用,產業鏈條長,環節多,相對來講產業化的運作難度加大。

3、建議和對策

3.1、提高認識,增進做大做強黃牛產業的信心南陽是一個農業大市,也是一個養牛大市,推進我市養牛業的發展,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是區位優勢:我市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光照充足,雨量適中,無霜期長,適宜養牛,又是國家規劃的中原肉牛帶核心區域。二是品種優勢:南陽牛中外馳名,加上長期堅持不懈地品種選育,品質越來越優,肉用性能越來越好,為黃牛產業的升級打下了良好基礎。三是飼草資源優勢:我市年產農作物秸稈達800萬噸,可利用的草山草坡面積560萬畝,黃牛發展的潛力巨大。四是良種繁良體系優勢:在品種改良上,我市建成了兩個國家級的黃牛制種、供種場,即市黃牛科技中心和市黃牛良種繁育場,擁有比較健全的市、縣、鄉、村四級改良體系。

3.2、加大宣傳,進一步唱晌南陽牛這一品牌

3.2.1、引進“牛文化”:“牛文化”一詞最早見於一位印度教授撰寫的《中國應該引進“牛文化”》一文。文章的大意為:中國為全球吃的大户,但中國人主食澱粉過多,肉類豬肉統治,缺少營養豐富的牛肉、牛奶。他建議中國應引進“牛文化”多吃些牛肉,多喝些牛奶,少用些補品,一則提高民族素質,二則促進農户養牛,讓農民增加收入。南陽是黃牛的故鄉,養牛歷史悠久,應大力引進和弘揚“牛文化”,宣傳傳統飲食的弊病和吃牛肉、喝牛奶的好處,逐步改善膳食結構,啟動消費,拉動內需。

3.2.2、擴大宣傳渠道:應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加大對南陽牛的宣傳工作。可採用報紙、雜誌、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形式,宣傳南陽牛的形成、品種特徵、研究成果及牛產品;宣傳典型的養殖户、養殖場、專業村、專業鄉(鎮)及加工企業;宣傳養牛優惠政策以及為養牛業做出貢獻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蹟等等。總之通過宣傳,進一步唱響南陽牛品牌,使南陽囚黃牛而名,畜牧業因黃牛而興。

3.3、制定政策。扶持黃牛產業大發展

從宏觀上講,制定政策應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產業政策,含產業規劃、財政支持、融資貸款、貼息補助、減免税收、土地使用、企業改制等;二是技術政策,主要指良種推廣、產品開發、標準法規、產業開發立項等;三是產品促銷政策,主要指品牌保護、公益廣告、媒體宣傳等。從微觀上講,近幾年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惠農政策,推動了農業、畜牧業大的發展。作為肉牛產業,投資大、週期長、繁殖係數低,理應得到更多的優惠政策。一是實施肉牛良種凍精補貼;二是加大對保種場和保種區的扶持力度;三是對實施良種登記的公母牛及其後代進行補貼;四是對性能測定站和育種中心進行補貼;五是對規模養殖母牛户、小區進行獎勵或補貼;六是扶持肉牛加工企業的發展。

3.4、培育龍頭,逐步把牛產品加工企業發展起來

我市目前加工企業雖然不少,但大都生產規模小,加工能力弱,產品檔次低,養殖與加工環節脱節,第一部分牛產業發展研究及對策也很難起到龍頭帶動作用。這種狀況導致南陽牛有名,而牛的產品沒有名氣。要改變這種狀況,一是抓好對唐河肉牛產業集團公司、南陽市肉類聯合加工廠、南陽市甲林清真肉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等重點畜牧加工企業的扶持,並鼓勵這些企業擴大規模,增強實力,形成具有競爭力和帶動力的'龍頭。二是抓招商,年加工屠宰10萬頭肉牛的科爾沁牛業南陽有限公司,~期工程全面啟動實施。新野縣已建成科爾沁牛業5000頭育肥場1個,千頭育肥場9個。下一步重點是落實配套措施,是企業能穩步向前發展。三是促進和培育大型交易市場以及經紀人隊伍,保證養殖、買賣、加工環節的良性循環。

3.5、健全體系。

積極推進南陽牛的標準化生產切實抓好良種繁育體系和畜產品安全體系建設。應以南陽黃牛研究所和南陽黃牛科技中心為龍頭,健全市、縣、鄉、村四級良繁體系。一方面加大南陽牛的品種保護力度,擴建保種場,增大保種區,有效地提高純種南陽牛的數量和質量。另一方面通過良種登記、性能測定、人工受精、開放式基礎育種羣和核心母牛羣的建立等措施,加快南陽牛肉用新品種的培育步伐。在牛肉產品安全體系建設上要把好“六關”。一是入口關,加強對獸藥、飼料使用管理,確保畜牧業投人品的安全;二是生產關;三是出口關,搞好檢測和榆疫監督工作;四是產品的認定認證關;五是准入制度關;六是質量追溯制度關。

3.6、建好基地,使農户真正從黃牛的產業中富起來

應走千家萬户養牛為摹礎,以專業場、户、小區為骨幹的發展路子。平原地區養牛應以千家萬户為基礎,特別是繁殖母牛,這樣不計投入,比較效益高。專業場、户、小區應以青年牛肥育為主,利用青年牛生長速度快、飼料轉化率高的特點,一可以加快資金週轉,增加收入,提高效益;二可以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殺青”問題;三可以通過育肥,提高牛肉的品質。有條件的地方,每户可以飼養3—5頭繁殖母牛,入駐小區,組成小規模大羣體。在山區、淺山區、丘陵地區以及沿河兩岸有草地的地方,可通過增加投入,加大人工種草的力度,提高牧草的產量和品質。增加載畜量。有條件的地方可直接辦家庭牧場或聯户牧場、股份制牧場等多種形式,以規模飼養繁殖母牛為基礎,犢牛可以一直飼養到出欄,直接進入市場。在基地的建設上,應重點抓好規模養殖。規模場建設要按照有關規定,統一規劃,重點扶持,個體投入,規模經營,技術服務,種草養畜,生態發展的原則,依據區域特色,因地制宜地引導黃牛產業的向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3.7、加大投入,建立多元投資體系

目前,制約我市養牛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是投入不足。俗話講“窮養羊,富養牛”,説明養牛業屬於資本密集型產業,需要的資金量大,週期長。建議南陽市及黃牛發展基地縣市區設立南陽牛發展基金,用好小額貸款,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扶貧項目,秸稈養畜項目等,向基地縣、鄉傾斜,逐步有序地放開民間融資渠道,廣開財源,以利支持龍頭企業、養殖場、養殖小區、養殖大户等發展黃牛業。

3.8、創新機制。

改革黃牛產業經營模式在黃牛產業化中,技術是非常重要的,但技術並不能自動延伸到產業,技術的發展必須依賴於產業化,產業的發展更需要有效的機制和體制創新,從這點來認識,機制和體制往往比技術本身更重要。我市目前絕大多數牛肉加工企業與農户兩者之間存在的是簡單的“買斷”式購銷關係。這種簡單的購銷關係很不牢固,由於是兩個生產單位利益主體,企業與農户的利益很難協調,一旦出現市場波動,發生利益衝突,這種關係便告解體,如產品暢銷。中固蠡牧東志xxxx年增刊時,企業之間競價搶購牛源;產品滯銷時,企業減價收牛或不收牛。這樣導致農户還是企業都急功近利,只顧眼前利益,影響產品質量和對市場的穩定供應。加工企業經營管理機制的改革,重點是通過經濟關係把農户或養殖場連結為企業經營範疇的一部分,組織生產合作社或專業協會,以此把黃牛加工企業同農户的經濟利益聯結在一起,合作社的成員既承擔風險又分得利益,成員所生產的商品必須全部出售給合作社,利益的分配和成員同企業當年的交易數量與質量掛鈎。合作社把所有成員的利益聯結在一起,集中每個成員的力量和智慧。我們的加工企業可借鑑發達國家合作社的有效形式,通過資產的重組和股份改造,將企業同農户的經濟利益聯繫在一起。

3.9、優化環境,保障養牛產業的順利發展

要認真貫徹落實《南陽市人民政府關於大力發展肉牛產業的意見》(宛政74號)。發改部門要加大對肉牛產業發展項目扶持力度;各級財政和金融部門要按照肉牛產業發展的投入政策,抓好資金的落實與管理;土地部門要把肉牛產業用地列入總體用地規劃,按農業用地管理;電業、水利部門要認真落實豫政37號文件規定,對用水用電按照農用標準收費;税務、工商、環保等部門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導思想,放寬收費政策;保險部門要開闢險種,解決肉牛養殖的風險問題;城建部門對新上的肉牛產業生產、加工項目,在收費上給予適當減免;公安部門每年要開展1—2次專項行動,集中打擊農村盜牛行為,解決農民養牛的安全問題;紀檢監察部門和農民負擔監督部門要認真落實整治企業經營環境和減輕農民負擔的有關規定,為肉牛產業發展創造寬鬆環境;畜牧部門要搞好發展規劃,抓好技術服務和行業執法,促進南陽肉牛產業的快速發展。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11

根據市委關於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現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協調發展的戰略決策,年初市政協將文化產業發展情況調研確定為今年的重點專題議政課題。九月中旬開始,市政協組成調研組,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概況

截止2013年底,全市已形成各類文化經營實體824家。其中,核心層:新聞、廣播、電視和電影服務類2家;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類包括數字影院、印刷企業、音像製品、圖書租售145家;文化藝術服務類包括民間藝術社團、協會及藝術教育培訓網點57家。外圍層:網絡文化服務類主要為網吧91家;文化休閒娛樂服務類包括旅行社、會展公司、酒吧歌舞和遊戲遊藝場所280家。相關產業層: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銷售類,主要為打字複印、書畫文玩219家。另有a級景區6處,星級飯店13家,星級農家樂11家。文化產業總體吸納從業人員近萬名。

二、工作成效

近年來,全市把做大做強文化旅遊產業作為推動經濟轉型的重大舉措,積極探索,勇於實踐,為之付出了可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先後出台了《關於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意見》、《關於做大做強文化旅遊產業的實施意見》、《旅行社組團來XX市旅遊獎勵補助辦法》、《促進服務業發展暫行辦法》和《優秀藝術作品獎勵辦法》等政策。

二是制定了發展規劃。

先後編制了《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星海湖文化產業園規劃》和《星海湖南域旅遊景區景觀規劃》。規劃了沙湖—— 天河灣——陶樂影視城——平羅玉皇閣——黃河古渡坊——礦山博物館的東線旅遊線路,沙湖——星海湖休閒度假區(五七幹校)——賀蘭山北武當壽佛寺的北線旅遊線路。並向有關部門申報並確認非物質文化遺產32項,其中市級22項、自治區級8項、國家級2項。2012年,星海湖文化產業園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

三是建設了一批文化基礎設施。

先後投入近30億元,構建了覆蓋城鄉的四級文化服務設施網絡體系,全市共建成文化館4個、圖書館3個、文化藝術中心2個、博物館4個、影劇院4個,“三館一中心”成為XX市地標性建築。

四是爭取和引進了一批文化示範項目。

2013年,實施了國家級公共文化示範區項目,引進中基浩泰等民間資本,正在建設中華奇石山文化旅遊城、星海銀河景區、星海之星和星海湖休閒度假旅遊區等項目。舉辦了星海湖全國露營大會、國際鐵人三項賽、國際划水賽活動,舉辦了第二屆黃河大合唱邀請賽併成為文化部該項賽事永久承辦地。

2013年,全市共接待遊客252.83萬人次,實現收入13.24億元。2014年,我市前三季度接待國內遊客194.19萬人次,總收入11.3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40%和14.10%。

三、主要問題

我市的文化產業起步較晚,尚處於培育階段。由於自然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尤其是文化因素,包括集體的文化氛圍、成員的文化素質、文化資源的豐富程度等因素所致,歷史積澱、地緣區位、資源稟賦等因素所限,文化產業發展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於文化事業發展,滯後於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先進地市相比差距還比較大。2012年,本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全市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為1.29%,低於全區2.21%的指標。2010年—2012 年,本市居民文化包括教育方面的支出佔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分別為11.27%、10.12%、10.10%,呈逐年遞減態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定位不夠準確。

在已經出台的文化產業發展文件和具體工作實踐中,對文化產業的形態與業態定位不明晰;對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與旅遊業、與服務業的分類與指導不夠;對人文精神與自然資源、項目開發的契合和彰顯不夠。自治區將寧夏文化產業的發展形態定位為4種,即回族文化、黃河文化、西夏文化和紅色文化。而本市對文化產業形態的提法有8到12種之多,定位缺乏前置要件和靈魂,眾説紛紜,莫衷一是;方向迷惘,無所適從。

(二)規劃不夠科學。

在既有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對文化市場的發展方向、消費趨勢,對文化產業的理念和形態、內容和形式缺少合理的、可操作性的頂層設計。主導業態不突出,與全區乃至全國的發展戰略結合不夠緊密;各種相關業態聚集度不高,產業聚合效應、延鏈效應發揮不夠;產業項目少,吸引力不強;由於體制障礙,境內僅有的一處5a級旅遊區沙湖對本市產業發展帶動作用不強。

(三)政策不夠配套。

本市先後出台了一些關於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見,但含金量不高,執行力不強,加之沒有專門的、具體的、配套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吸引社會資本的多元投資體制機制尚未建立,民間發展文化產業的意向和衝動,因缺少合適的投資項目和平台以及順暢的融資渠道而受到抑制。無論是已經形成的業態,還是正在建設的項目,投資熱度低,經營效益也低。

(四)市場不夠成熟。

文化產品市場和文化服務市場多處於自娛自樂狀態,創新不足,發展乏力;文化要素市場,包括文化資本市場、技術市場、產權交易市場還沒蹤影,文化產業多處於粗放型、零散型經營,規模小,檔次低,同質化。文化產業實體,近80%經營的內容不是網吧、酒吧,就是歌廳、舞廳和打字複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態尚未形成。旅遊業屬於季節制約型、資源依賴型、要素匱乏型的產業,分佈零散,點面脱節,景區與景區之間沒有形成共生、伴生的協作體系,遊客消費項目少、逗留時間短暫,導致“遊玩在沙湖,食宿到銀川”。

(五)人才不夠充分。

一是既有的沒用好,流失嚴重;二是沒有的又難尋,引進不易。全市文化產業吸納的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0.50%,而發達地區這一比例為3%—6%。全市文化事業單位人員329人,其中,初級職稱124人,中級職稱94人,高級職稱僅有20人。在11個類別和文化有關的專業協會中,共有會員926人,其中市級776人,自治區級120人,國家級僅有30人。既熟悉文化事業又熟悉市場經濟的複合型經營管理人才極為短缺,遠不能適應引領文化產業的發展。

四、對策建議

在推進產業、生態、民生三大轉型的進程中,發展文化產業既能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又能創造並滿足廣大人民羣眾文化消費、聚集財富和實現就業的需要,也能提高市民的文化素養。因此,應以更加深刻的文化自覺,像重視經濟發展一樣重視文化發展。

(一)明確產業定位,科學制定規劃

應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把文化產業發展融入全區乃至全國的發展格局之會考量,置於中阿博覽會平台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節點之會考量,置於建設開放富裕和諧美麗石嘴山的總體規劃之會考量,主動與自治區文化產業“十三五”規劃對接,起動編制《XX市“十三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修編現有文化園區和項目發展規劃。遵循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律,遵循文化產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兩重屬性的客觀要求,準確進行產業形態定位和業態選擇,可考慮將本市文化產業發展形態確定為移民文化、山水文化和回族文化,打造既與全區文化形態相呼應又體現本市特色的文化產業板塊;充分利用沙湖既有的`資源優勢和品牌效應,將本市文化產業發展主攻方向確定為以沙湖、星海湖和北武當景區為依託的旅遊業。

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行業管理的原則,把握旅遊業日漸成為一種大眾生活的方式,把握散客遊、自助遊、智慧遊的趨勢,迎合遊客審美、愉悦、健康、文化、求知和精神需求。在旅遊資源類型的開發利用方面,將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有機結合,自然資源選擇地貌景觀和水域風光,人文資源選擇民俗風情和飲食購物。以旅遊主體大眾化、需求多樣化、開發規模化、產品特色化、服務人性化、運行科技化和質量標準化進行規劃設計。

緊緊抓住農墾集團與地方經濟融合發展的機遇,尋求利益契合點,積極參與沙湖旅遊區的規劃建設。使沙湖的資源品質、資源效用和開發條件統籌化,與星海湖開發建設相結合,與民俗風情相結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與城市規劃經營相結合,依託沙湖景區承接遊客。在客源定位上,以市外遊客為主,面向中東阿拉伯國家和地區。實行園區化或街區規劃,並使之一園包多園、一街含多項。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將園區或街區打造成綜合性的聚集產業園、文化性的康樂產業園、人本性的體驗產業園和社會性的民生產業園。

在景點建設、線路設計、品牌營銷等方面,應該獨闢蹊徑,以無限的創新、創造與創意突破有限的資源束縛,以市場導向,充分考慮形態與業態、內涵與形式、靈魂與載體、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本地居民休閒與外地遊客觀光的關係等因素,突出特色,切忌簡單複製和拷貝。

(二)統籌資源配置,打造品牌產業

在旅遊要素開發建設和經營上,堅持地方化、特色化和新品、精品原則,以獨特滿足獵奇,以靈感增強吸引,以綜合拓展功能。以“遊”為節點和牽動,圍繞遊、購、娛、食、住、行諸要素,提高多樣化選擇和綜合效益,為遊客提供看點和體驗。

通過延伸沙湖旅遊景區線路,着力打造文化產業平台。建設融非物質文化遺產園、“五七”幹校文化園、中華奇石山文化園於一體的國家級星海湖文化產業園;複製“清代廉臣俞德淵”祠堂等文化平台。

融創意、創造和零售、批發於一體,建設專業商場,打造品牌產品。經營碳素環保製品、沙湖繡、泥哇嗚、沙棗核、檉柳、蘆葦畫等工藝品,枸杞、鎖陽、叢蓉等藥品,羊肉、糕點、亞麻油等食品,枸杞汁、酸棗汁、八寶茶等飲品,以及穆斯林用品和中東阿拉伯地區的工藝品。

在文化產業園中建設演藝園,表演阿拉伯風情歌舞和回族歌舞;開發賀蘭山拓展、攀援等體驗項目;開發艾草等中藥材薰蒸、洗浴等保健項目。

在產業園中建設清真傳統飲食園,借鑑福建XX縣、青海撒拉、西安回民巷等地經驗,將本市近百種清真傳統小吃進行挖掘整理,以地道、系列、集羣為方向,使之正宗、特色、多樣。同時,改造完善或規劃建設能夠滿足穆斯林遊客宗教活動需要,並符合其風俗習慣的賓館。

(三)強化政策支撐,優化發展環境

應吸納各地經驗並結合我市實際,研究制定系統性、操作性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由各級政府牽頭搞好規劃,並投資配套基礎設施。進一步開放市場,放寬市場準入, 降低辦文化企業的門檻,制定鼓勵文化產業市場發展的投融資優惠政策,積極鼓勵國家、個人、外商和各種經濟成分參與我市文化產業的開發和建設。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可以比照高新企業進行税費返還或減免;享受比工業用地更優惠的土地使用政策。構建合理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獎勵機制。將知識產權、無形資產及品牌擁有者的利益與企業的經濟效益直接掛鈎,知識產權、無形資產入股可達企業股份的70%,以利益驅動招攬文化人才。設立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採取貼息、補助、獎勵等方式,以及政府購買服務、消費補貼等途徑,支持和扶持文化企業發展。設置“一個窗口解決問題”之類的部門,使興業者方便投資,減少附加成本,並保障其合法權利。

(四)完善市場體系,創新經營機制

培育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促進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引導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文化產品流通,發展文化經紀、代理、評估、鑑定、推介、諮詢、拍賣等中介機構,建立無形資產交易平台,完善文化要素市場。建立市場信用制度和文化企業信用檔案,通過市場拉動和推動,提升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提高文化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從而產生資本集聚、消費導向、產業示範、利潤增值等多重效應。

(五)加強行業管理,提高服務水平

以管理規範化、服務個性化、運行科技化和質量標準化為要求,為遊客提供全方位、個性化和便捷化服務。在賣看點、賣商品的同時,賣體驗、賣服務,並以優質的服務作為產業吸引和支撐。在加強執法管理的同時,重視並提高行業協會管理服務能力,成立或健全旅遊、餐飲、賓館、演藝和客運等行業協會,並充分發揮其職能和作用。清真食品都必須通過ha|a|認證,符合國際標準;所有的清真餐廳都必須通過專門審查,符合穆斯林要求;所有的行業都必須通過驗收和檢查,符合行業標準。建設自駕車、房車服務設施,同時,建立旅遊服務網站、景點和服務項目gps定位、微信查詢等現代手段,使服務方式智能化。

文化產業是明天的經濟。文化產業培育週期較長,欲速則不達。我市文化產業方興未艾,在理論上、政策上的諸多層面正在破題,還有深入研究的必要。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以及改革開放、“承東啟西”的寧夏“兩區”建設,為我市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廣西的“民歌效應”,甘肅的“《讀者》現象”,雲南的“麗江模式”,寧夏的“影城奇蹟”,貴州的“侗歌範型”,陝西的“樂舞視窗”等,為本市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案例。只要上下同心,我市的文化產業定會風生水起、揚帆遠航。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12

近年來,隨着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加速了以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產業迅速發展,旅遊業已逐漸發展成為第三產業龍頭。目前,國家已明確把大力發展旅遊業作為發展現代服務業,擴大內需,增加就業的一項重要工作積極推進,針對鎮黨委、政府以“南山竹海”為中心和龍頭培育旅遊支柱產業建設華東知名旅遊休閒觀光區的決定,全鎮堅持“生態立鎮,旅遊興鎮”戰略,按照“開發中保護,保護中開發”原則,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產業,逐步形成特色生態旅遊新格局,而激烈的市場競爭和遊客越來越新、越來越奇、越來越高的欣賞品位,讓我們這一新興的旅遊鎮不得不立足鎮情,正確分析旅遊業現狀,從而一步一步走好開發路,走上品牌路,這樣才能逐步培育壯大旅遊產業,為全鎮經濟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一、發展旅遊業優劣勢分析

(一)優勢分析

1、地理位置優越

xx鎮位於蘇、浙、皖三省交界處,是溧陽南部丘林山區開發特色鎮,全鎮區域面積85平方公里,山林面積10萬畝,轄10個行政村,1。8萬人口。交通便利,距市區30公里,距寧杭高速入口20公里,境內戴橫公路(xx—xx)和平橫公路(xx—xx)貫穿南北。雖身處深山,但便捷的交通使其對接於各大城市旅遊黃金通道網絡之中。

2、氣候適宜

xx鎮隸屬天目山脈,屬丘林山區,大小山嶺17座,吳越第一峯海拔541米。境內四季分明,水源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温濕,季節特徵明顯,年平均氣温15。4℃,年降雨1200—1300毫米,無霜期為235天。土壤為黃棕壤,呈微酸性,植被豐富,有常綠闊葉林、落葉林、常綠針葉林、毛竹林等廣泛分佈。自然條件適宜,形成發展生態旅遊獨特優勢。

3、自然資源富足

作為xx南部丘陵山區開發特色鎮,茶、桑、慄、果、竹五大優勢產業成為我鎮特色農業支柱與主導,在佔全鎮總面積70的山林中,共分佈着4萬餘畝翠竹、3萬餘畝板栗、1萬餘畝桑園、1萬餘畝茶園、5千餘畝果園,正在建設的南山農業生態觀光示範園更是前景喜人。

3、旅遊資源豐富

境內有國家4A級天目湖——南山竹海旅遊度假區,風光秀麗,景色怡人,憑藉2萬餘畝翠竹這一自然景觀,該景區被外界稱為“天然養吧”,其他還有古鬆園、南山壽泉、古兵營遺址、古石橋等20餘處特色自然景點,與此同時,結合李家園中心村建設,投資6000萬元的田園風光區和投資8000萬元的鄉村旅遊區的規劃工作正式啟動,以“農家樂”的形式,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經濟,成為不斷提升xx旅遊檔次和內涵的重要內容。

4、旅遊商品開發潛力大

境內有野竹筍和板栗等真空包裝食品系列,有李子、櫻桃、水晶梨、柿子等四季鮮果系列,有香峯壽眉、南山壽眉、南山黃茶、珍稀白茶等茶葉系列,有土雞、竹雞、野鴨、野山羊等野味火鍋系列,有竹蓆、竹簾、竹雕、竹鞋等竹製品系列,這些農副產品及特色食品已逐步成為各地遊客購物和餐飲的首選,隨着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竹木業、珍稀花卉苗木、新品瓜果、畜牧業、蠶桑業等壯大發展,將為旅遊食品、紀念品開發提供很好的原材料市場。

5、政策優惠

國家已經採取一系列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政策措施,對旅遊業升温具有極大促進作用。我市多次召開旅遊工作會議,詳細研究全市旅遊產業發展規劃,一系列鼓勵和支持旅遊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相應出台。我鎮全力以赴以生態旅遊和鄉村旅遊為主要項目廣泛招商引資。這些都為我鎮旅遊業發展奠定基礎。

6、旅遊投資熱潮高漲

憑藉20xx年初南山竹海風景區與天目湖旅遊公司的成功聯營,為全鎮旅遊產業開發注入了新的活力,到目前為止全鎮旅遊產業開發累計投資近億元,國內外許多客商紛沓而至,積極加入旅遊業及相關產業投資開發,推動了xx旅遊業快速發展。

(二)、劣勢淺析

1、旅遊軟環境亟待改善

一是景區所在地羣眾和景區經營者之間在土地、山林徵用及工程項目承建方面矛盾突出;二是旅遊從業人員觀念較為落後,對旅遊業的認識還未能真正到位,服務意識不強,服務質量不高;三是旅遊經營、管理人才缺乏,不能滿足旅遊業日益發展的需要;四是全鎮羣眾普遍對旅遊產業開發特別是以“農家樂”為主的鄉村旅遊開發信心不足,旅遊經營意識較差,這已成為制約我鎮旅遊業發展重要因素。

2、旅遊硬環境較差

一是對現有景點完善開發投資力度不足,資金投入不到位;二是仍有多處鮮為人知的自然景點景觀尚未開發;三是通往景區公路等級、通訊等基礎設施比較差,部分景區(點)未通公路或通訊不暢;四是配套設施如賓館、飯店少且檔低次。

3、旅遊資源開發遲緩,很難形成整體優勢

我鎮境內除南山竹海等少許景點具有接待能力外,其他如古鬆園、宋朝古兵營遺址、唐代古石橋、清風山等一大批自然、人文景觀景點由於種種原因至今還未得到充分開發,尚不具備接待能力,旅遊文化內涵還未得到充分發揮,形成橫澗旅遊業“資源富集、但亮點少”的格局。

4、旅遊宣傳力度不夠

目前旅遊業宣傳形式較為單一,缺乏地方特色,宣傳廣度、深度不夠,缺乏創新意識。

5、旅遊商品開發不力。旅遊商品、紀念品開發經營比較落後,缺乏新、特、奇等地方特色,缺乏集中的旅遊商品經營店和購物區域。

6、資金投入不夠

xx鎮是常州市級貧困鄉鎮,財政收入往往只能解決全鎮機關幹部生活和一些小投入的公益事業,而無力拿出更多資金用於旅遊業投入,這也是制約橫澗旅遊業發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對策建議

圍繞“生態立鎮、旅遊興鎮”的戰略目標,以生態旅遊為龍頭,形成“政府推動、部門聯動、企業主動、項目帶動、整體推動”的生態旅遊新機制,高起點做好xx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工作,並認真按照xx鎮旅遊產業開發總體規劃的要求,認真進行旅遊資源綜合開發和景點建設工作,加大對全鎮羣眾的旅遊產業開發意識的宣傳教育,逐步形成人人盼望旅遊資源開發,個個願意開發旅遊資源的良好氛圍,努力把橫澗鎮建成華東線上生態、文化、休閒、度假旅遊新亮點。

1、提高認識,加強發展

旅遊業是一個涵蓋一、二、三產業的.綜合性產業,具有拉動投資和消費雙重效應,能夠刺激經濟增長,解決社會就業等社會問題,是發展生態經濟、富民強鎮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產業突破口和結合點,同時,旅遊業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部門、各行業大力配合支持,因此我們要加強旅遊宣傳和引導,從而形成全社會都支持配合旅遊業發展的良好氛圍,推動旅遊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2、加強領導,建立健全旅遊管理機制

建立一個既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又兼備宏觀調控手段,並有利於對旅遊產業開發實行統一領導、統一規劃,又利於旅遊業向大規模、深層次方向發展,符合鎮情的旅遊管理體制,是加快旅遊業發展的關鍵。為此,針對橫澗鎮情,成立專門旅遊產業開發管理機構,負責對全鎮旅遊工作實行宏觀管理,制定旅遊發展戰略並監督其實施,制定旅遊開發規劃並審批實施,同時,協調處理旅遊工作中出現的各種重大問題,並監督有關部門執行。

3、加大政策傾斜力度

政府應制定專門政策,從資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對旅遊業扶持。如安排一定財力用於旅遊基礎設施改善和旅遊宣傳工作等,推動旅遊業快速發展。

4、深挖旅遊文化內涵,提高旅遊產品競爭力

文化在旅遊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決定着旅遊業發展方向和興衰。沒有文化的旅遊就是沒有靈魂的旅遊。我鎮旅遊資源文化底藴十分深厚,挖掘潛力很大。因此,必須加強旅遊文化內涵發掘、提煉、利用,提高旅遊文化內涵,形成橫澗旅遊獨特亮點,滿足不同層次遊客需求,從而提高xx旅遊的檔次及市場佔有份額。

5、加快旅遊環境建設,提高橫澗旅遊業整體形象

一是加快以公路、通訊、電力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加快以賓館、飯店、旅行社為龍頭的旅遊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三是加強旅遊人才引進和現有從業人員培訓工作,為旅遊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四是加強旅遊宣傳工作,提高xx旅遊知名度。

6、大力開發旅遊商品

一個地區旅遊商品開發與狀況,代表一個地區旅遊業發展興衰。結合我鎮實際,目前應重點抓好特色農副產品等旅遊食品深度開發。同時,立足橫澗資源優勢,開發具有地方特色旅遊紀念品,提高旅遊商品競爭力和吸引力。

7、加強行業管理,堅持依法治旅

一是加強旅遊產業開發制度建設,促使我鎮旅遊業走“開發中保護、保護中開發”這一健康、可持續發展道路;二是依照有關政策法律法規妥善處理和協調旅遊產業投資經營者和景點所在地羣眾之間的矛盾;三是做好旅遊市場整頓和規範工作,嚴厲打擊欺客宰客等違法行為,創好旅遊業發展良好外部環境;四是加強涉旅安全工作,強化安全意識,落實旅遊企事業單位安全生產責任制,營造良好的旅遊安全氛圍,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

8、加強旅遊資源整合力度,實現優勢互補

加快與天目湖旅遊區、平橋石壩、蓄能電站等景點串成一線的速度,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從而吸引更多的遊客來本地旅遊觀光,使我鎮成為集旅遊、度假、娛樂、休閒為一體的華東知名旅遊勝地。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13

近年來,電子商務作為網絡化的新型經濟活動,在各領域的應用不斷拓展和深化,正在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我縣積極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產業,初步形成了以旅遊、住宿、零售等行業為主的電子商務應用與服務模式。

(一)電子商務發展氛圍逐漸濃厚。根據省、市相關文件精神,制定了我縣《關於加快電子商務產業發展意見》和《精準扶貧電商支持計劃的實施方案》,明確了扶持對象、扶持重點和扶持措施,為電子商務產業快速發展營造了良好氛圍和發展環境。

(二)電子商務發展初見成效。目前全縣電子商務用户達191家,主要涉及旅遊、住宿、零售等行業,形成了以服裝、特色產品、日用品、房間和景點門票訂購等為主的電商體系。依託“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項目,建成集商貿、金融、通信等服務功能為一體的信息化農家店35家,促進了農村市場網絡零售業發展。

(三)城鄉快遞物流體系基本建立。目前全縣共有快遞物流企業17家,其中快遞企業12家、物流公司及物流託運部5家。隨着境內道路交通狀況的改善,部分快遞物流企業已在鄉鎮(園區)設立快遞服務站,服務功能延伸至村,方便了城鄉居民網購網銷,推動了電子商務的發展。

(四)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網絡運營商加大了對縣域內網絡鋪設力度,逐步建立起了覆蓋縣、鎮、村三級體系的信息網絡,進一步優化了電商發展環境。今年,計劃建設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__*鎮、__*鎮、__*鎮電子商務服務站;__*村、__*村、__*村電子商務服務點,目前已確定服務中心、站、點選址,隨文上報了《__*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建設實施方案》,待縣政府審議後實施建設,並積極與省內大型電子商務科技公司銜接,籌建縣電子商務服務平台,為全縣電商從業者提供專業服務和運營指導。

我縣電子商務產業發展處在起步階段,與省內外電子商務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着應用範圍不廣、水平不高、主體不強、配套支撐體系不完善等諸多問題。一是大部分企業、商家缺乏發展電子商務的前瞻意識,沒有利用電子商務提高經營效率的觀念,缺少帶動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大型龍頭企業;二是我縣農產品結構單一,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產品;農土產品的開發、包裝等產業鏈條還未形成,無公害、綠色環保、地理標誌標識等資質認證缺乏;三是政策支持不夠,需要政府部門制定面向電商企業、網絡平台和個人創業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四是我縣從事電子商務的從業人員較少,網絡維護、IT外包、美工、運營等電商專業人才緊缺;五是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機構設置、人員配置、辦公場所和經費等問題未落實,亟待縣政府協調解決。

(一)強化輿論引導。充分利用網絡、廣播電視等媒體以及農村宣傳專欄,大力宣傳電子商務,普及電子商務知識,提高社會各界對電子商務的認識和從事電子商務的認同,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壯大電商主體。選擇縣內具備電子商務發展條件的企業,加大培育力度,打造一批以網絡交易為核心、以供應鏈管理為支撐的網絡零售企業。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開發小雜糧、土蜂蜜、鐵皮石斛、靈芝等適應網絡銷售的本地產品,打造具有電商競爭力的__*特色品牌。鼓勵個體工商户、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生、農村致富帶頭人、待業青年等羣體開設網店或網下實體店,實現自主就業創業。

(三)加大政策扶持。制訂出台鼓勵電子商務發展獎勵優惠政策,設立專項資金,在電子商務平台建設、規模建設、房租、税收、參展、人才培育等方面給予相應政策扶持。

(四)加大人才培育。積極邀請電商專家、網上創業的成功者對我縣電商從業人員開展系統的電子商務技能培訓。加大對高校電子商務專業畢業生優先錄用,鼓勵優秀大學畢業生和高級人才參與到我縣電子商務建設中。

(五)加快項目建設。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將縣鄉村三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站、點建設列入主要議事日程,儘快解決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建設選址、專業技術人員缺乏、設施設備配備、設立專項資金等問題,確保今年11月底建成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3個鄉級電子商務服務站、3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14

農業全產業鏈是農業研發、生產、加工、儲運、銷售、品牌、體驗、消費、服務等環節與主體緊密關聯、有效銜接、耦合配套、協同發展的有機整體,是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的重點和中省政策支持的主要方向。

一、產業鏈培育發展的基礎和優勢

產業高質高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聚焦產業興旺和農民增收目標,認真落實“五個紮實”和“五項要求”,立足自然資源優勢,順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力推動了鄉村產業健康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具體來看,有五個方面的發展優勢。

一是資源優勢。xx地處黃河中游、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土地面積廣,光照時間長,晝夜温差大,農業資源稟賦優越。光、熱、水、氣等生態氣候條件完全符合蘋果優生區“七項指標”要求,處於中國蘋果產業帶的核心位置。縱橫交錯的溝壑山川為現代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天然的防疫隔離屏障,吸引了新希望、東方希望、伊利集團優然牧業等企業集團投資建場;1100多萬畝洋槐林和500多種蜜源植物,是業界公認國內最大的優質洋槐蜜蜜源基地和全國四大中蜂保護區之一;依託山地資源建成的“95式”日光温室,比川地温室光照xx60-90分鐘,夜間棚內最低氣温提高3-5℃,採光更好、保温性更強;夏季氣温涼爽,氣候乾燥,露地菜品質好,香菇花菇出菇率高,具有反季節生產的優勢。

二是規模優勢。經過多年發展,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蘋果為主、現代養殖業和設施農業為兩翼、區域特色產業多元發展的產業格局。糧食麪積產量持續穩定在220萬畝和70萬噸左右;以xx蘋果、xx蘋果為主的綠色果品基地達到331萬畝,今年產量達到400萬噸;以生豬、湖羊為主的規模養殖場達到1575個,正在成為全省生豬、肉羊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蜂羣規模達到25萬箱;以“南泥灣”瓜菜為主的設施農業基地達到26.9萬畝,播種面積達到46.89萬畝,是全省千億級設施農業六大板塊之一。

三是裝備優勢。20xx年以來,以蘋果產業後整理為突破口,累計建成了103條最先進的蘋果智能選果線,農產品冷氣庫儲藏能力由80.1萬噸提高到158.8萬噸,增長了96%,佔到蘋果產能的40.3%,產業化整體水平走在了全國前列。陝西xx蘋果有限公司建成的3萬噸冰温立體氣調庫,實現了倉儲保鮮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是目前西北地區最先進的水果保鮮氣調庫。xx區推廣的“小冷庫+電商”“xx有我一棵蘋果樹”等新型產業模式,讓小農户分享了產業鏈延伸的收益。與此同時,蔬菜的分級包裝加工、畜產品的'分割冷鏈配送等也先後在xx、xx、xx、xx等縣區落地,進入了產業鏈延伸拓展的新階段。

四是技術優勢。建立了覆蓋生產、儲存、運輸、加工等全產業鏈的《xx蘋果標準綜合體》和《xx小米標準綜合體》,累計制定蘋果、蔬菜、食用菌、畜產品、馬鈴薯、中藥材等綠色、有機標準和操作規程100多項,而且通過示範帶動和技術培訓,將一項項技術傳遞到了千家萬户。蘋果主栽品種經過兩輪更新換代,引進響富、煙富、瑞雪等新優品種30多個,果園豆菜輪茬增肥成為全國主推技術,坑施肥水、坑式薰煙防凍等技術全國領先,xx、xx和富縣整區域通過國家綠色和良好農業生產基地認定。穀子輕簡化栽培技術(免間苗、免中耕、免除草、全程機械化)加快普及,日光温室病蟲害綠色生態綜合防控技術全面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覆蓋面達到80%以上。

五是品牌優勢。目前,全市農產品累計註冊商標1203件,涵蓋了蘋果、蔬菜、畜禽等主要農產品,有40件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和保護產品,6件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xx蘋果、xx紅棗、黃龍核桃、常泰製藥、勝利山醋、軒轅酒)。“xx蘋果”以73.62億元品牌價位值列全國果品類區域品牌第三,“xx蘋果”以687.27億元品牌價值位居全國水果類價值榜首。今年,又雙雙入選20xx中國蘋果產業榜樣區域品牌。

二、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當前,“三農”工作已經進入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發展階段。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來審視,我市農產品供給與需求還不匹配,有的優而不多,有的多卻不優,優質不優價;產業鏈仍不完整,產前農資供應和社會化服務能力不足,產後營銷體系不全、精深加工能力弱,缺乏核心競爭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和產業振興仍然面臨諸多新挑戰。

果業方面,抵禦自然災害能力薄弱,全市防雹網面積28.2萬畝,果園節水灌溉面積25.95萬畝,分別僅佔總面積的8.5%和7.8%。關聯產業發展滯後,果袋用量200億隻以上,但只有14家果袋廠,實際生產能力僅有92.77億隻;果箱用量約為3.3億個,我市的4家紙箱廠年生產加工能力不足2800萬個,僅佔8.5%;20xx年進入高端市場的份額只有32.1%,鮮果出口僅為0.18萬噸。目前全市還沒有上市的果業企業,產值過億元的只有4家,而煙台達48家,“農”字號上市企業18家。果品精深加工能力56.4萬噸,佔蘋果總產量的14.1%,受市場價格波動制約還很明顯。

畜牧業方面,上游飼草供應鏈資源豐富,載畜量可達856.7萬個羊單位,但未能有效轉化為草產品,全市尚沒有一家專業化、規模化飼草加工企業,飼料年需求量近200萬噸,基本依靠外調解決。養殖環節雖然先後引進了新希望、東方希望等大企業集團,但產業的整體經營規模仍然偏小,規模化率僅為44.8%,低於全省10.8個百分點。屠宰分割還停留在初級階段,精細分割銷售比例不足15%。以生豬為例,12個屠宰廠年屠宰量僅為21.3萬頭,只佔到設計產能的21.5%,產業增值效益隨着鮮活畜禽運輸流向了市外甚至省外。

設施農業方面,主要以農户家庭經營為主,大部分蔬菜直接採收入市,無品牌、無包裝,缺乏市場競爭優勢。集約化育苗能力還比較弱,種苗需求量在3.5億株左右,即使每株按0.8元計算,就有近3億元的產值,而目前自給能力還不足30%(目前育苗能力1.02億株)。採後預冷不及時,貯運設施設備落後,生產流通環節腐損率高。目前只有xx、xx等縣區的10家企業開展淨菜分級、包裝、預冷等商品化處理,70%左右的蔬菜通過菜販進入市場。

與此同時,從產業要素保障來看,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也面臨人才、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制約。

一是勞動力短缺。目前形成的產業格局基本屬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隨着農村優秀青年流失、青壯年勞力轉移,務農勞動力素質逐年下降,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必須走高素質農民培育和社會化託管服務相結合的路子。

二是產業投入不足。20xx年,市級財政用於產業發展的資金總額約為3.5億元,其中78%為面向貧困村、貧困户的產業扶貧資金,實際用於產業發展的資金只有7700多萬元,在產業基地建設和產業鏈提升等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產業資金需求增加與財政投資減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截至20xx年11月底,金融機構對“三農”領域的貸款(涉農貸款)餘額達到550.44億元,其中農户貸款餘額為212.49億元,分別較年初增長了11.43%和16.71%,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4.39%和18.42%。因此,積極爭取中省政策支持,創新機制引入社會力量和金融資本,是破解資金短缺難題的重要方向。

三是成本價格擠壓。一方面,勞動力、土地流轉、生產資料、物流運輸等成本“地板”不斷攀升,2015年至20xx年,果業畝均生產成本由4200元增加至5200元,僅套袋成本每畝就增加了300元。另一方面,農產品價格波動不斷加劇,20xx年庫存蘋果平均銷售價格較2019年果季每公斤低1元左右,20xx年中早熟品種銷售均價在4.4-5.2元/公斤,較上年同期每公斤低0.9元。20xx年-20xx年,生豬價格從最高的34元/公斤最低跌破虧損臨界點(16元/公斤),擠壓了農業效益提升空間。

三、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總體思路

總體思路:立足自然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落實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重點聚焦蘋果、畜牧業、蔬菜、食用菌等四個產業,以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為目標,從抓生產到抓鏈條、從抓產品到抓產業、從抓環節到抓體系轉變,縱向拓展農業新業態、貫通產加銷,橫向拓展農業新功能、融合農文旅,推進農業產業延鏈、補鏈、壯鏈、優鏈,促進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打造創新能力強、產業鏈條全、綠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聯農帶農緊的農業全產業鏈,為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基礎。

蘋果產業鏈。前端以百千萬示範工程為牽引,鞏固提升22.6萬畝高質量發展核心區和100萬畝帶動區、200萬畝輻射區,整縣整區域推進綠色、有機果園創建,建設xx蘋果高質量發展先行示範區。同時增強xx國家蘋果種質資源圃和xx縣楸子種質資源基地功能,推進品種培優。中端全力推進產業鏈優化升級,全面推行冷藏保鮮、分級分揀、分類包裝,積極引進企業做強精深加工產業,鼓勵生物(有機)肥、果箱、果袋、果網和防雹網等關聯加工業生產。後端以國家級xx蘋果批發市場、xx縣倉儲冷鏈庫羣、陝果和農投配送體系以及銷售市場前置倉為載體,構建從產地到市場直接配送的流通網絡,着力做強“xx蘋果”“xx蘋果”公用品牌和一批有影響、有市場的企業品牌、產品品牌,支持發展訂單生產和果樹認養,20xx年創建xx縣百億級和xx區、富縣、xx縣50億級全產業鏈重點縣,全產業鏈產值達到600億元以上。

畜牧產業鏈。以生豬、肉羊肉牛、家禽、蜜蜂為重點,前端以龍頭企業引領為核心帶動提升養殖規模化水平,加大招商引資,發展規模養殖,着力增強良種繁育、飼料飼草加工和疫病防控能力,打造高效養殖和優質飼草產業帶;中端重點提升畜禽屠宰分割能力,在主攻方向上,生豬、肉禽以熱鮮肉、冷鮮肉、冷凍肉、速食產品等生產加工及肉製品質量安全監管為主,肉羊肉牛以生鮮分割肉、預冷肉、精包裝及熟食製品為主,禽蛋在增加精品蛋供給的基礎上,依託xx勞山雞業和食品烘焙行業發展精深加工,蜂產業以精品蜂蜜、花粉、蜂王漿、果酒等加工產品為重點,鼓勵新希望、東方希望等企業配套屠宰加工項目,支持黑薩牧業等企業提升屠宰分割能力,促進屠宰廠向現代化深加工企業轉型;後端圍繞畜產品營銷,培育企業品牌和冷鏈物流配套企業,加強加工配送、冷藏冷凍、冷鏈運輸等市場流通設施建設,發展專業化授粉蜂場,促進養殖場與有機肥加工廠合作聯營。到20xx年,豬牛羊飼養量分別達到500萬頭、50萬頭和500萬隻,家禽飼養量達到1000萬隻,蜂羣40萬箱,養殖規模化率達到65%,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80億元。

蔬菜產業鏈。前端以基地建設和種苗供應為重點,依託山地資源,新建改造10萬畝設施基地,發展節地節能、大空間、高性能棚室和黃龍、xx高山冷涼菜,研發推廣輕簡化栽培技術和自動化調控設施,在提升xx、xx、xx等現有育苗企業供苗能力基礎上,根據種苗需求再佈局10個左右育苗中心和一批專業化育苗基地。後端突出企業引領,引進和培育一批聯農帶户的“鏈主”企業,引導萬畝以上基地普遍開展蔬菜分等定級、清洗包裝等產地初加工,配套健全採後預冷和冷鏈物流體系,發展採摘、休閒等新業態,培育xx茄子等品質優、銷售好的高端精品蔬菜。與此同時,着力培育發展設施鋼架製造、保温被和棚膜加工等產業鏈。20xx年蔬菜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以上,種苗供應能力達到需求量80%以上,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20億元。

食用菌產業鏈。前端的菌種、原料、菌袋等向xx縣、xx縣、xx縣、xx縣等資源聚集區集中,發揮菌需物資供應、菌棒生產企業的作用,重點強化菌種選育和集約化制棒弱項,組建食用菌產業研發中心,建設20個左右菌棒加工中心。中端的栽培生產向基地和農户分散,採取“基地+農户”的方式,重點發展規模化的香菇、平菇種植,提升設施化和標準化水平,培育“花菇”等高端鮮菇。後端的分級營銷、加工、菌渣利用等向企業和合作社集中,培育壯大新隆菌業、嘉康菌業等本地企業,着力補齊貯藏、烘乾、凍乾等短板,開發高端食用菌加工產品,培育菌渣有機肥產業鏈。20xx年食用菌產業規模達到1.5億棒,全產業鏈產值達到50億元。

四、產業鏈建設的重點任務

按照全產業鏈打造、全價值鏈提升的思路,從產前、產中、產後全環節入手,從科技、綠色、品牌、質量全要素集成,實施產業鏈培育發展九大行動。

(一)標準化水平提升行動。按照新“三品一標”(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的要求,面向高端和特定市場,加快調優產品結構、調精品質結構、調適產業結構,擴大高端功能蘋果生產規模、打造精品畜產品和鮮菜訂單直供基地,增強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圍繞四個重點產業鏈,按照“有標採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的要求,加快推進產地環境、投入品管控、農獸藥殘留、產品加工、儲運保鮮等環節標準制(修)訂工作,開展綠色食品原料基地、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帶動產業基地質量效益全面提升。以開拓國際市場為目標,以鮮蘋果、蘋果汁等有出口基礎的農產品為依託,認定並建設一批具有比較優勢和區域特色、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出口示範基地,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

(二)農產品加工業倍增行動。統籌發展冷鏈分級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推進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較20xx年翻一番。初加工以產地為重點,就地就近建設蘋果、畜產品、設施瓜菜等生鮮農產品清洗分揀、預冷保鮮、淨菜鮮切、分級分割、產品包裝等產業鏈和食用菌烘乾設施,減少產後損失,提升入市品級。精深加工以培育領軍企業和園區建設為核心,依託產業鏈資源優勢,提升xx蘋果、xx農副產品和xx、xx、xx等農產品加工集聚園區,啟動建設xx、xx、黃陵農產品加工和物流園區,吸引關聯企業投資,推進加工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產業集聚化。綜合利用加工重點推進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畜禽糞污等副產物綜合利用,實現變廢為寶、化害為利。

(三)農產品品牌打造行動。圍繞重點產業鏈,構建以區域公用品牌為主體,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為支撐的產業鏈品牌體系。着力打響“xx蘋果”“xx蘋果”“南泥灣蔬菜”“地椒羊”“洋槐蜜”等公用品牌,爭取列入國家農產品品牌目錄,創建省級以上區域公用品牌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引導企業與農户等共創企業品牌。樹立一批名、特、優、新高端精品品牌,滿足差異化、個性化需求。深層次挖掘品牌文化內涵,創新品牌營銷推介方式,通過博覽會、交易會、展銷會等平台,以及網絡視頻、直播帶貨等形式,講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溢價能力。

(四)產銷地市場銜接行動。提升國家級xx蘋果批發市場、xx農產品交易中心、xx新區中國農批、xx區慧豐、黃陵隆坊、xx白家川物流園等市場引領和價格調控能力,確保功能充分發揮。組建重點產業鏈產銷合作聯盟或行業協會,組織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生產者,批發市場、物流基地等流通中介,集團消費、連鎖超市、大中型餐飲等銷售終端緊密合作,發展直銷直供、物流配送、認養認購等新業態,提高產銷對接效率和應急供應能力。拓展農產品線上流通渠道,彙集京東、一畝田等網絡銷售平台,發展直播帶貨,推進網絡營銷。

(五)科技支撐能力提升行動。以產業鏈為載體,以節本增效、質量提升、產品研發為主攻方向,依託8個院士團隊和中國農科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採取多種形式打造產學研融合的農業科技創新團隊或產業聯盟,集中優勢力量攻克品種更新、產品研發、農機農藝融合、工藝改造提升等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借力秦創原(xx)創新促進中心,加速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健全完善供需精準對接的科技推廣機制,健全覆蓋所有鄉村、服務到户到田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

(六)基礎設施裝備升級行動。啟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統籌各類農田建設資金,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宜機化”提升,攻克“連作障礙”,推進水肥一體化,全面提升耕地質量和地力水平。圍繞四個重點產業鏈輕簡化生產和管理,促進農機裝備升級換代,發展綠色高效智能農機及配套技術,打造一批機械化程度高、農機農藝融合的示範園、示範場。以管理高效化、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服務便捷化為目標,推進物聯網、遙感等信息技術在產業鏈上的示範應用,拓展我市智慧農業大數據採集、監測、共享、分析、預警等方面的功能。增強重點產業鏈抵禦冷凍、風雹、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能力,探索形成預警預防、羣防羣控和社會化服務的工作機制。

(七)現代經營制度創新行動。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支持供銷、農民合作社及鄉村企業等,開展農技推廣、土地託管、烘乾收儲等農業生產性服務以及市場信息、農資供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機作業及維修、農產品營銷等服務,推動託管服務由產中向產前、產後環節延伸,以服務規模化帶動經營規模化。鼓勵發展產業聯盟,引導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户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化聯合體,每條產業鏈至少建設5個示範聯合體。支持規模經營主體通過訂單、入股、合作等方式帶動小農户分享全產業鏈經營收益,打通小農户從生產向加工、流通、營銷等二三產業環節鏈接的路徑。

(八)綠色生態農業推進行動。着眼綠色發展和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算好經濟賬、生態賬。做好農牧結合文章,統籌產業間規劃,推廣果沼畜、菜沼畜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促進產業間循環鏈接。做好農水結合文章,堅持蓄水、引水、提水多措並舉,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和集雨窖、棚面集雨等設施,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做好農環結合文章,實施清潔田園提升行動,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畜禽糞污、秸稈果枝、廢棄農膜、果渣菌渣尾菜等資源化利用,推廣應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打造黃河流域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九)多元業態融合促進行動。按照功能多元、業態多樣、服務創新的思路,積極發展創意農業、休閒農業、勞動體驗等業態,推進農業與鄉村旅遊、康養、人文等產業融合,促進休閒農業串珠成線、集羣成鏈。實施鄉村休閒旅遊精品工程,重點打造環xx城區休閒採摘、黃土黃河文化旅遊、民俗文化體驗、農業自然景觀、現代農業觀光等50條精品線路,促進休閒農業串珠成線,集羣成鏈。

五、工作建議

(一)強化組織領導。堅持高位推動、統籌推進,實行一條產業鏈一名鏈長,一個工作專班推進,落實四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及其專班工作職責,逐級制定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推進方案,明確產業鏈建設重點方向、重點任務、重大項目和支持政策。

(二)強化財政支持。統籌用好中省預算內農業方面的投資、中省市農業專項資金和鄉村振興銜接資金,把產業鏈建設作為優先保障領域,加大資金投入。

(三)強化人才支撐。邀請產業鏈中種養、加工、營銷、標準、資本運作等方面的專家組成專家團隊,每個專家團隊明確一名組長和一名聯絡員,為產業鏈提供技術支持和決策諮詢。

(四)強化工作調度。年初對各產業鏈專班和縣(市、區)下達目標任務,納入縣域經濟、鄉村振興考核指標,年底對工作進展情況進行考核。根據工作需要適時召開工作調度會、專題會和推進會,對四大重點農業產業鏈發展情況按季度進行監測、評估、調度。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15

農業全產業鏈是在當代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和食品安全要求不斷提高的背景下產生的一種全新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是指以消費者為導向,同一農業產業內或不同產業間的多個經營主體,依據特定的邏輯關係、利益關係和時空佈局形成的,以產品或服務為對象,以資本和技術為紐帶,以價值增值為目標,從農業產業鏈的源頭做起,涵蓋了種養殖與投入品採購使用、農產品加工分銷及物流、品牌推廣等從田間到餐桌多個環節的產業鏈系統。發展農業全產業鏈,有利於推動我市農業龍頭企業轉型升級,有利於促進我市農民就業增收,有利於提高我市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水平,有利於保障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有利於加快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

一、我市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基本情況及主要特點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通過建設農業全產業鏈來謀劃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通過種子種苗工程、園區(基地)建設、農產品深加工、物流配送、批發市場經營、農產品電子商務等環節不斷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的整合和一體化運作,加快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截至20xx年底,我市已擁有產值億元以上的農業(指種植業和畜牧業)全產業鏈15條,其中,產值10億元以上農業全產業鏈3條(慈溪蔬菜、鄞州藺草、餘姚榨菜),產值5億元以上農業全產業鏈 3條(慈溪生豬、餘姚畜禽、象山柑橘),產值1億元以上5億元以下農業全產業鏈9條(餘姚稻米、鄞州稻米、奉化稻米、鎮海獺兔、餘姚茭白、象山白鵝、甬優種業、江北奶業、寧海畜禽),主要農業全產業鏈基本情況。

我市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全產業鏈的產品特色鮮明。主要是根據各地自然資源稟賦條件,依託各地農業主導集聚產業,因地制宜形成農業特色產業鏈。通過整合各類農業市場主體,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發展逐步從區域特色、塊狀經濟到現在的產業鏈條經濟的轉變。如象山的浙東白鵝全產業鏈、餘姚的榨菜全產業鏈、鄞州的藺草全產業鏈等都是在當地主導集聚產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並且具有明顯的產業產品特色。

二是全產業鏈組織形式多樣化。目前我市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市場主導型。以果蔬、畜禽等大宗農產品為基礎,依託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田頭農產品交易市場等,開展農批對接、農超對接,將產業鏈上中下游緊密連接起來。我市現有市場型的市級農業龍頭企業有XX市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有限公司、XX市肉禽蛋批發市場有限公司等6家,總產值達194.87億元。二是企業帶動型。如XX市蔬菜產業鏈,以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海通集團為龍頭,統一技術門檻和生產標準,抱團拓市場。該市蔬菜產業生產面積、產量和出口加工均居全省第一,蔬菜加工已覆蓋脱水、速凍、醃製、保鮮、調理等 200多個,產品出口到28個國家和地區。三是科企合作型。農業全產業鏈上的各企業圍繞關鍵技術,深化與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的合作,開展技術攻關,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一些農業龍頭企業與科研機構聯合建設科技研發中心,儲備研發能力,通過協作創新,研發新產品、新技術,提高核心競爭力。如市種子公司和市農科院通過緊密合作,圍繞做強做大甬優系列雜交水稻種業,實現了科研、生產、經營和推廣的多方面、多層次的`協作突破,極大地促進了我市甬優種業產業鏈的發展。

三是全產業鏈的發展凸顯品牌化。品牌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品牌的打造,要靠每一個農業企業長久不懈的努力。小產品必須通過全產業鏈的發展,才能形成大品牌。“加多寶涼茶,簡單的配方,卻能有300億元的產值市場,這是農業全產業鏈效應和品牌塑造的典範。”目前我市餘姚榨菜、鄞州藺草、寧波獺兔、寧波牛奶、寧海土雞、象山柑橘、慈溪出口蔬菜等產業品牌在全國消費者心中也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二、我市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基礎條件不強,鏈上各環節銜接不緊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產業基礎相對薄弱。一方面,硬件設施較為薄弱。本地穩定的產品原料基地難以落實,相對分散,不少農業龍頭企業的主要產品原料均來自於外地採購;另一方面,軟件服務難以跟上。很多鮮活農產品裝車大多是在露天環境下而不是按照國際標準在冷庫和保温場所下進行,冷鏈設施不夠完備;還有農業全產業鏈上相關標準體系建設也不健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統還不完善。

企業加工銷售能力不強。農產品停留在初加工水平上,精深加工能力較差,加工增值鏈條較短,產品附加值不高,農產品銷售還停留在傳統銷售模式上,網絡營銷等新型農產品銷售模式還不夠多。

農業訂單不夠穩定。總體來看,訂單農業範圍還不夠廣泛,沒有形成大面積的穩定關係。農業企業與農户沒有形成緊密協作關係和利益共同體,部分加工企業壓價、拖欠欠款等現象時有出現,而訂單農户也存在有缺乏信用的現象,導致訂單履行率不高和發生農產品質量問題。

(二)全產業鏈集聚整合力不強,科技研發創新能力較弱。主要表現為:

很多農產品加工企業管理能力不足,現代經營管理理念和人才缺乏,企業競爭力弱,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產業集聚整合力不強,無法產生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人才的缺乏已嚴重影響我市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以餘姚為例,農民合作社數量超過166家,XX市級以上農業企業達115家,但真正懂得農業經營管理的人才屈指可數。而相對於專業型人才,複合型的農業人才更是“一將難求”,特別是休閒農業的產業鏈較長,涵蓋了一、二、三產業,複合型的經營人才嚴重缺乏。

科技創新水平不高。新技術新設備需要較多的資金投入,昂貴的投入使得很多農業龍頭企業侷限在傳統的產品市場上,導致農業龍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較弱,發展停滯不前,多數農產品仍處於產業鏈的中低端,附加值低。以象山柑橘產業鏈為例,產業線的機器換人受到外部條件及政策環境影響,未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三)全產業鏈鏈條較短,品牌、休閒農業等延伸發展不夠。

我市農業資源豐富,農產品類型多樣、特色明顯、優勢突出,但卻少有全國知名的企業、品牌。像國家地理標誌慈溪楊梅等由於保鮮、儲藏等問題,要走出去開拓市場難度較大。在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業附加值上也還有挖掘空間,農業第三產業,包括文化創意農業和休閒觀光農業的發展還顯不足。如河姆渡的稻米文化也尚未充分挖掘利用;榨菜產業其加工觀光、歷史文化等還沒有進一步拓展。

(四)全產業鏈發展的政府扶持不夠,產業行業協會發展緩慢。

政府投入相對不足。主要表現在財政在農業全產業鏈扶持對象上較為分散,力度又不大,儘管我市已先後制定出台一些扶持產業發展的政策,但具體的配套政策沒有完全跟上具體產業鏈的發展。法律法規體系、信用體系、標準體系、檢測檢驗認證體系、執法監督體系等仍然不完整、不健全。特別是在水利、交通、市場建設等基礎設施方面建設相對落後,而且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建設滯後,也提高了企業的信息蒐集費用,加大了交易成本。

信息基礎設施較為薄弱,信息服務水平不夠高。雖然目前社會數字化、信息化發展迅猛,有互聯網、數字電視,甚至各個平台,但是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運用卻較少,農業的信息服務平台建設相對落後,平台少、功能單一、服務水平不夠高。

此外,我市11條產業鏈中只有藺草、雪菜、兔業等已成立了產業行業協會,並開展了一些活動,其餘尚未成立。因政府授權十分有限,又缺乏政策扶持,已成立的協會其協調管理作用發揮也是不夠明顯、組織機構比較鬆散、服務能力欠缺,還未形成獨立運作的實體化社會團體,要真正發揮行業管理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培育。

三、“十三五”期間我市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的設想

(一)總體思路及目標。

按照中央關於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的要求,圍繞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通過農產品精深加工、科技創新、市場開拓、行業聯動、信息服務等多種有效途徑,大力推進農業上下游產業、前後環節有效連接,形成一批農業全產業鏈集羣,打造一批產品競爭力強、市場佔有率高、影響範圍廣的農業企業和農產品品牌,促進農業產業升級,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推動我市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爭取在“十三五”期間創建5個銷售收入達10億元以上的省級示範性農業全產業鏈,打造10個銷售收入達5億元以上的市級示範性農業全產業鏈,提升一批縣級農業全產業鏈實現銷售收入超1億元。使各個示範性農業全產業鏈基本達到農業生產標準化、原料基地化、質量安全化、產品系列化、銷售品牌化。

(二)主要對策措施。

按照整市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總體要求,重點圍繞“七個一”,通過政策扶持,培育農業產業鏈核心主體要素,以農產品加工型龍頭企業為依託,深化農產品加工產業鏈,不斷提高產業集聚度,提升關聯點,推進農產品流通骨幹網絡建設,實現標準化基地與龍頭企業的有效對接,增強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科技創新能力,強化品牌推動戰略,以加工型農產品全產業鏈為母鏈,全方位拓展農業產業鏈,使產業鏈聯接更牢固、更吻合、更高效,逐步構建和優化成一批寧波區域特色的示範性農業全產業鏈。

1.建設一批高標準的生產基地。以“兩區”為核心,以龍頭企業為紐帶,通過建設規模化、專業化、生態化、標準化、集約化的原料生產基地,推進主導產業的發展。篩選出當前有高附加值或有發展潛力的農產品主產區,重點規劃優先建設主產區基地,從源頭上保證全產業鏈中核心領軍主體的原料供給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強化農業全產業鏈的基礎。

2.扶強一批領軍型的經營主體。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培育經營主體,促進主體間的聯動。以產業分工、利益聯結為根基,建立健全各類經營主體間、主體與普通農民間的聯結機制,促進各類主體與關聯產業協同發展。另一方面,要發揮領軍型農業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做大做強龍頭,引領各主導產業種子種苗、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主體聯動融合發展。着力培育一批領軍主導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名企、名人。

3.培育一批有影響的農業品牌。一要挖掘本地具有區域特性和優勢的農產品,大力推進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登記,形成響亮的有文化、有品質、有歷史的區域特色農產品品牌。二要繼續鼓勵寧波優質農產品創牌,包括市級、省級、國家級品牌,實現寧波名特優新農產品走的出去。集中培養打造創意農業品牌(商標、專利), 並圍繞該品牌構建全產業鏈。三是結合各類境內外農博會和展銷會,推介、宣傳本地特色的農業品牌。真正培育出一批在省內、國內叫得響的、有寧波特色的名牌、名品。

4.發展一批相配套的流通平台。一是根據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發展一批與全農業產業鏈相配套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推動農業龍頭企業集羣與專業批發市場的對接。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加強儲藏、運輸和冷鏈設施建設。二是鼓勵農業龍頭企業開設直營店和連鎖店,積極與大型連鎖超市、流通企業對接,開拓國內外市場。三是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實現“電商換市”,鼓勵有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建立網上展示交易平台。

5.突破一批關鍵性的產業技術。一是根據我市種植業和畜禽養殖業發展佈局和主導產業發展需要,以產業技術服務團隊建設為核心,以推廣應用為導向,以建立與產業鏈相配套的技術鏈為目標,集聚農業科研教育推廣及社會化農技服務優質資源,推進產學研協同、省市縣鄉聯動、公共服務和社會化服務相融合,進一步優化農技服務,延伸服務鏈,加快農業產業技術創新集成與推廣應用。二是加強產業鏈領軍核心主體的科研開發應用中心建設,農業科技進步是農業產業化的本質動力, 缺乏科技的力量, 農業生產、加工、運輸、銷售一體化進程就無法有效地連接起來,因此在加強農業生產領域中的新品種和栽培技術的基礎上, 加強產業鏈領軍核心主體的科研開發應用中心建設,開展產、運、加、銷一體化的技術研究, 使技術配套, 銜接合理,使產業鏈在現代技術基礎上高效運作。

6.打造一批多層次的創意農業。一要開闢新市場, 拓展新的價值空間,構建多層次的寧波都市創意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體系。進一步深入挖掘、開發、整合發展創意農業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鄉土民俗文化資源,在生產中,利用作物生長全過程,利用現代農業的生產性、觀賞性、娛樂性、參與性、文化性、市場性等,對其加以整合和包裝,促進農業創意文化、觀光休閒等新型業態高效發展,推進農業創意各產業的融合發展。二要緊密結合農副產品的加工再生產、服務、觀光、營銷特色等拓寬產業鏈,支持有優勢的產業鏈建設主體文化博物館,延長產業鏈。

7.成立一批服務優的行業協會。政府要做好服務和牽頭工作,強化對行業協會的領導,賦予行業協會必要的管理權限和職能,並對行業協會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對於重要農產品可成立相應的分會,組成聯合體,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模式,保障行業健康發展。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培訓工作,加大行業協會與國內外同行業的聯繫與交流,促進地區合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baogao/6519v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