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報告 >

農村教育研究報告

農村教育研究報告

隨着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農村教育研究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村教育研究報告

農村教育研究報告1

我在農村進行了“農村中國小教育問題”調查。本次調查以國小和國中的農村教師、學生、家長為主要對象,調查的四個部分分別是:教學問題、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家長問題。其中以教師問題和學生問題為重點。

一、調查的目的、意義以及調查方法

隨着新一輪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的普遍推行,農村中國小的教育問題更加明顯地暴露出來了。對此老師抱怨、學生抱怨、家長抱怨。為了找到問題的實質,把握問題的關鍵,從而向有關部門、有關人士發出呼籲,我進行了“農村中國小教育問題”調查。本次調查以走訪調查及問卷座談的形式為主,走訪了八個中國小,調查了國小生25人,國中生34人,老師及校長19人。通過調查,瞭解了農村教師、學生和家長對教育的看法及其總體教育狀況,並對中國農村教育的發展方向和模式做了進一步的思考。

二、調查的基本情況

1、教學問題

在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已無法滿足絕大多數家長和學生對教育的要求,他們要求上高中、上大學。有62.5%的家長希望孩子拿到大學以上學歷。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時,64.18%的學生選擇是因為他們自己喜歡讀書,而選擇是家長要求的僅為3.49%。看來,事實上相當多的學生和家長已經認識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們是渴望知識的,農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術的。但是從調查情況看,農村中國小教育存在着很多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公共教育經費短缺,導致辦學條件和辦學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對素質教育不夠重視,教學設施簡陋,教師隊伍教法相對陳舊嚴重影響着素質教育的實施。

(2)師資隊伍不穩定,總體素質不高。

(3)思想觀念落後,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調查中沒有一個孩子表示將來會回到自己的.家鄉。

(4)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脱離農村實際,人才培養與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不相適應。

2、教師問題

調查發現,相當大數量的教師對生活表示不滿意(51.8%)和比較不滿意(7.8%),感到壓力很大。我總結了一下,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不合理的農村教育編制導致農村教師的工作量很大。

(二)儘管近些年來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積極推進實施着新課程改革,但誰都清楚大學聯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認可的還是能真正改變孩子命運的考試分數,升學率也就關乎學校生存。面對動輒“下崗”“走人”的內部管理體制,老師們為了保住“飯碗”,感覺壓力很大。

(三)最近幾年教育部門出於維護學生權益考慮,對老師限制很多,比如不準打罵學生,不準開除學生等。然而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學生個性越來越強,紀律越來越差,暴力傾向突出,打架鬥毆時有發生,談戀愛的越來越多,教師對學生的組織與管理難度也越來越大。同時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學校和社會越來越關注學生在諸如被敲詐、勒索、恐嚇等人身、精神方面被傷害的問題,這使得老師們經常“提心吊膽”“如履薄冰”。

另外我發現,還有幾個關於教師較為集中的問題是:

(一)農村教師水平遠遠低於城區教師水平。雖説教師整體學歷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學歷是通過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規的全日制本科大學生回來的還是比較少。反而外調城鎮的幾乎全是骨幹教師,以致走訪的幾所中學幾乎都沒有高級教師。

(二)隨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不斷深入,農村教師隊伍的結構已由原來的公辦、民辦、代課教師變成了全部是公辦教師,但是音樂、美術,微機等教師嚴重不足。

3、學生問題

學生自主學習的現狀與思考

在調查學生的學習態度或學習主動性方面,大部分學生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但學生的學習目標大部分是家長、老師壓出來的,成績認可高,重視分數的達80%。在所學課程中,選擇英語最薄弱的學生比例最高,佔了47.67%。然而對於“你想如何提高”這一問,我原先設計了“自己複習鞏固”,“請家教”,“參加培訓班”和“其他”四個選項,結果有56.3%的同學選了其他,詢問後發現學生們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長指導,向同學、老師請教等等。調查表明,46.1%的農村學生在平時能努力學習,並持之以恆,但也有34.5%的農村學生平時學習沒有規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學習來應付考試。

通過和學生們接觸,結合自己的經歷,我覺得制約農村學生學習進步的主要因素是農村中國小生學習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需要不斷督促才能認真學習。學生們將學習效果不理想主要歸因於學習方法有待改進,但由於59.3%的農村學生一般都要承擔部分家務勞動,難以保證他們擁有充足的學習時間。此外,農村基礎教育條件較差、學習資源匱乏、教師的教育思想觀念落後等問題也嚴重製約着農村學生的學習。

4、家長問題

在回答“你覺得所在地區教育狀況如何”的問題時,75.36%的家長選擇“一般”,5.8%的家長認為“較差”。可以看出,很多家長對當地教育狀況並不滿意。如欒卸村,擁有生產康必得的集團公司,當地農民收入較高,但由於很多家長不滿足於當地教育,就將孩子送往城裏上學。

當問及“您對孩子在校表現情況瞭解程度”時,只有17.5%的家長表示很瞭解,而選擇“基本不知道”的佔20%。然而在回答“對孩子學習上關心程度”時,卻有58.75%的家長表示很關心。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對孩子在校表現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説對孩子學習很關心呢?對此我詢問了部分家長,原來很多家長認為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關心即是對孩子學習關心的全部表現。

對家長問題的一些思考:

(1)家長沒有家教意識。絕大多數家長認為教育就是在學校讀書,學生有問題就是學校教育的問題,把自身置之於外。

(2)家長沒有教育能力。絕大部分家長最多隻是國中水平,而且又不是從事教育職業,就是他們重視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當有限的。

(3)家庭影響大於學校。家長們希望孩子們能考出去“將來出息會大一點”,“將來不再去忙土地”。但也許是條件、思想上的多種因素,調查卻發現沒有一個家長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三、解決農村教育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結合調查情況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認為,要解決農村教育問題,應主要抓以下幾點:

1、改善教師待遇,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解決“教師行為滯後”問題

發展經濟學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國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學習方法簡單和學習內容貧乏是與大多數教師能力差和缺乏主動性密切相關的,他們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工資,沒有興趣,也沒有機會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們的農村國中教育基本上就屬於這種情況。解決“教師行為滯後”問題的有效辦法:一是提高教師的工資水平,為他們提供接受繼續教育和進行終身學習的經濟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保證教師考核的公開性、公正性、科學性,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三是提高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的質量,改變當前繼續教育中的形式主義和低效局面。

2、在普通教育中滲透職業教育,使農村國中生成長為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複合型人才 我們可以嘗試在農村國中進行國中後職業教育——學期職業培訓或“3+1”制的培訓。但是從調查情況看,在我們當地,學生家長及教師對此卻不以為然。原因還是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不緊密,就業渠道不暢。調查中一位校長説到,他曾經去青島考察過,青島的職業教育培養培訓的都是緊缺人才,畢業後都能找到工作,職業教育很受歡迎。因此實行職業教育應以就業為導向、符合農村的條件,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農村經濟、文化的發展。

3、解構封閉傳統體制,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機構

私立學校應該是一種補充、激活農村教育的最好形式。然而,在我們當地農村,私立學校幾乎沒有。最終使我們的教育成為獨家經營,始終處於“老大”地位,傳統、封閉、死守教條,以致病入膏肓,不可救藥。因此應大力支持和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以切實擴大高中的辦學規模,解決農村國中升高中的瓶頸問題,緩解升學的巨大壓力。

中國70%的人口在農村,農村(含縣鎮)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高達1.6億。然而農村中國小教育的現狀並不理想,反而面臨着諸多問題與困難。在沙河農村,雖然絕大多數家庭通過各種途徑尚能承受孩子接受教育的支出,但仍然有少數孩子因家庭貧困,未圓上高中、考大學的夢想。現代社會倡導人們關注弱勢羣體,這些因經濟困難而輟學的孩子們應該得到社會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助他們圓自己的讀書夢想!我呼籲各級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都應意識到發展農村教育的迫切性,給予農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優秀的教師吸引到農村中國小去,提高農村學校的辦學質量,促進農村教育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農村教育研究報告2

近年來,隨着農村適齡人口的減少及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學校面臨着許多困難和問題。農村國小學校規模的不斷縮小已成為農村國小發展的瓶頸。實現教育公平,促進均衡發展,採取措施徹底改變農村學校的教育現狀,加強基礎教育薄弱環節,儘快使農村教育走出困境,為農村基礎教育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推動農村教育的發展是當務之急。本人在基層工作十餘年,親身經歷了農村國小的發展、壯大與輝煌,農村國小的整體面貌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的學習環境優良,中心國小配備了微機室。學校圖書、文體器材、各種教學儀器也有相應的配套,學校師資隊伍不斷壯大。但是隨着農村學齡人口的鋭減,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學校面臨着許多困難和問題,呈現了舉步維艱的局面。農村國小學校規模的不斷縮小已成為農村國小發展的瓶頸。

一、調查的目的、意義及方法。

隨着新一輪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的普遍推行,在農村國小的教育問題更加明顯的暴露出來了。對此,教師抱怨、學生抱怨、家長抱怨,為了找到問題的實質,把握問題的關鍵,我進行了形式多樣的細緻調查。本次調查以走訪調查和問卷調查的形式為主,走訪了3所國小,調查學生25人,教師及家長13人。通過調查,瞭解了農村教師、學生和家長對教育的看法及總體教育現狀,並對農村教育的發展方面和模式做了進一步的思考。

二、調查的基本情況

1、教學問題。在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已無法滿足絕大多數家長和學生對教育的要求。有62.5%的家長希望孩子拿到高中以上學歷,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時,64.18%的學生選擇是因為他們自己喜歡讀書,而選擇是家長要求的僅為3.49%,看來,事實上相當多的學生和家長已經認識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們是渴望知識的,農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術的。但從調查情況看,農村國小教育存在着很多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公共教育經費短缺,導致辦學條件和辦學效益差。學校領導對素質教育重視不夠,教學設施簡陋,教法相對陳舊,嚴重影響着素質教育的實施。目前很多農村國小還是採取“一本教案一支粉筆一堂課”的傳授模式,現有的教育教學設施設備落後。優質教育資源的缺乏,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我縣通過“遠教”配置,各完小的教學設施設備得到長足的完善,中心國小配備有多電腦室。但要使先進的教育設施設備發揮作用,教師使用電教平台的技能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2)師資隊伍不穩定,總體素質不高。近幾年來,由於沒有有效的機制確保教師隊伍中的新增人員進入農村國小任教,導致國小教師的年齡結構老化。另一方面學科教師結構不合理,英、美、體、音等專業學科教師缺乏,教師兼科現象較普遍。

2、教師問題:調查發現,相當大數量的教師對生活不滿,感到壓力大,我總結了一下,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不合理的農村教育編制導致農村教師的工作量大。

2)儘管近年來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積極推進新課改,但老百姓認可的還是考試分數、升學率。受到當前中國教育體制的影響,在大學聯考這一指揮棒的指引下,幾十年來農村國小的教師一直走不出應試教育這一怪圈,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在學年末均組織統考,進行排名。在加上人事制度的改革,於是教師們也顧不上素質教育,一味“汗水加時間”。學生在如此環境中,如何談得上“減負”。

3)、教育教研落後,素質教育難以實施

農村基礎教育師資力量本來就薄弱,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論上的指導,但受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教師缺乏有效地培訓。另外,國小基本上沒有專職英語教師,全部由教師兼課,效果不佳。農村國小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學科課程又多,每位教師要教五、六門課程,備好幾本教案,備課、講課、批改、輔導、考試。

班級管理、安全,特別是安全,家長擔心、教師操心、學校提心吊膽,教師不得不在安全工作上花費更多的精力,“安全第一”成了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師全員集中教研、課程輔導無法進行,哪怕是半天時間都不敢安排,生怕出現意外。教師幾乎沒有空閒時間去鑽研新課程改革,去開展教研。因而造成不少教師忙於應付,手忙腳亂,心力交瘁,教研、教學相脱離,教研活動、校本培訓效果欠佳。許多教師依然是“經驗型”、“辛苦型”。“研究型”、“創造型”教師在農村微乎其微,少之又少。

3、學生問題:大部分學生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但大部分是家長、老師壓出來的`。成績認可高,重視分數的達80%。然而對於“你想如何提高”這一問,我原先設計了“自己複習看”,“請家教”和“其他”三個選項,結果有56.3%的學生選擇了其他,詢問後發現學生們想到的更多的方式包括家長指導,向同學、老師請教等等。調查表明46.1%的農村學生在平時能努力學習,34.5%的農村學生平時學習沒規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學習來應付考試。通過和學生們接觸,結合自己的經歷,我覺得制約農村國小生學習進步的主要因素是農村國小生學習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需要不斷督促才能認真學習。但由於59.3%的學生一般都要承擔部分家務勞動,難以保證他們擁有充足的學習時間。此外,農村基礎教育條件差,學習資源匱乏,教師的教育思想觀念落後等問題也嚴重製約着農村學生的學習。

4、家長問題:很多家長對當地教育現狀並不滿意,當問及“您對孩子在校表現情況瞭解程度”時,只有17.5%的家長表示很瞭解,而選擇“基本不知道”的佔20%.然而在回答“對孩子學習上關心程度”時,卻有58.75%的家長表示很關心。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對孩子在校表現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説對孩子學習很關心呢?對此我詢問了部分家長,原來很多家長認為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關心即是對孩子關心的全部表現。綜上,目前農村國小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實現教育公平,促進均衡發展,採取措施徹底改變農村孩子接受教育條件最差的學校教育的現狀,加強基礎教育薄弱環節,儘快使農村國小走出困境,為農村基礎教育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推動農村教育的發展是當務之急。

三、解決農村教育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1、改善教師待遇,改革教育系統人事制度,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解決“教師行為滯後”問題,其有效辦法是:一是提供教師的工資水平。二是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保證教師考核的公開性、公正性、科學性。加強農村師資隊伍建設。真正實現教育公平、均衡發展。選派優秀教師、專業型教師到農村任教,特別是英語、體、音、美教師。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素質教育。學校要注重教師培訓的經常性,經常創造條件促使農村國小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通過學習和培訓,瞭解最新教學理念,熟悉全新教學方法,掌握現代教學手段,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有所完善,從而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教師本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和教育責任感,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素質教育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以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要,要關心、幫助、激勵農村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學困兒童,多關注其學習完成和變化情況,多與他們談話和交流,及時瞭解他們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2、解構封閉傳統體制,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機構。中國70%的人口在農村,然而農村國小教育的現狀並不理想,多數家庭比較貧困,為減輕家庭負擔,個別學生輟學出外打工。現代社會倡導人們關注弱勢羣體,這些因經濟困難而輟學的學生應該得到社會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幫助他們圓自己的讀書夢想!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加大遠程教育資源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村國小(特別是村小)的教育條件,物質條件,需以政府投入為主,教育經費、教育設施儘可能向農村傾斜,特別是遠程教育資源的投入,學校可充分利用教育網絡資源平台,學習優秀教師的備課、教學設計、作業優化等,溶入自己教學實踐,為農村教育發展服務,為培養人才服務。

我呼籲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都應該意識到發展農村教育的迫切性,給予農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優秀的教師吸引到農村國小去,提高農村學校的辦學質量,促進農村教育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農村教育研究報告3

摘要:素質教育的號角早已奏響,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基礎教育工程已經被列入國家教育的重中之重,但當前農村中學的教育現狀不堪理想。儘管農村教育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關鍵詞:農村;中學;教育問題;調查

農村中學的整體面貌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在校舍上,由原來簡陋的土坯房子改建為磚瓦房,寬敞明亮,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優良的學習環境。其次是教學的硬件設施上,一改過去破舊的拼湊起來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圖書、文體器材、各種教學儀器也有相應的配備。第三是在學校的師資隊伍有所壯大。但是,我認為目前農村的中學教育仍存在許多弊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校規模小,硬件設施落後

儘管目前農村中學在校舍及硬件設施配備上雖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與城市中學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於農村教育經費有限,很多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大部分農村中學微機室、多媒體教室缺乏或不完備,圖書館的書籍數量少且陳舊,體育器材也很貧乏,很多設備僅僅是擺設,壞了也經常缺乏資金買新的。

二、教師的業務水平不高,工作負擔重

在農村中學中,年紀偏大的教師較多,這些教師教學經驗豐富,但教育方式落後,教學質量存在很大問題。由於農村信息相對閉塞,與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中學教師的教育觀念滯後,教育教學能力不強。多數教師依然是用“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書”的傳統方法來完成教學,而學生的“學法”仍是“聽、寫、讀、背、考”的五階段式。這種原始落後的教學方式,不但不能適應當代教學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師生負擔,消耗了他們大量時間和精力,取得的卻是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同時,農村家長為生活所迫紛紛外出務工,使農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現象嚴重。把本應由家庭、家長承擔的教育責任全推給教師和學校,要求教師在學習上、生活上給予這些學生更多關心和照顧,這無疑加重了教師的負擔。

三、學生對中大學聯考重視不夠

1、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響。

隨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將有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上大學的機會,以至於部分學生對考大學信心十足。但是,我國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對同學們的負面影響也很大。部分同學認為家庭難以負擔未來讀大學的高額費用而想放棄考大學的願望,約一半的.同學認為大學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

2、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

農村學生深深地感觸到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快步伐,市場經濟在農村的逐步深入,使農業的生產結構、生產方式不斷變化,而轟轟烈烈的農民打工隊伍更使農村人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農村學生生對於這些變化既興奮又陌生,他們享受到了藴藏其中的經濟利益,使他們不願生活在農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結束學業而外出打工。

3、思想教育落後。

農村學生對國家市場經濟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質教育實施等的瞭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對未來感覺比較迷茫,學習目的不明確,與老師家長溝通不夠。

4、家長只重視學生的文化成績而忽視思想道德建設,他們衡量一個孩子往往只注重文化課的成績,總認為文化成績一好能帶百好,這樣的關心,給孩子產生一種概念,學習成績絲毫不能馬虎,只要學習成績好就能受寵,家長也誤認為,孩子只要學習成績好將來就能有出息,因而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擺不上位置,更談不到抓到點子上了。

四、針對以上問題所採取的對策

1、為改變農村教育現狀,我們要首先加大農村教育資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變農村教育資源不足的狀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為學校提供良好的辦學環境;對農村教師問題要切實做好改變教師的素質,加大師資力量並進行良好的培訓,提高師資水平,建立良好的師資隊伍,招收有大專以上學歷的畢業生回鄉任教,同時對教師的福利等問題要根據實際給予改善。最後是加大農村教育資源分配,政府應該把農村教育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在分配資源時着重加大農村教育的經費,為農村教育提供土地資源和其它的設備。

2、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完善鄉規民約,純正家風、民風,把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內容納入鄉規民約,農民道德評議會把每個家庭未成年人監護人的思想道德、行為習慣,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效果立項評議,並且及時反饋到每個家庭,一方面用高尚的道德規範每個監護人的言行,消除少數家庭教育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使未成年人無論是在學校,或是在家庭都有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

3、適應市場經濟社會需求步伐,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快教育結構調整,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增強學生創新與實踐,以有利於改善學生就業問題阻礙。

農村教育研究報告4

本報告在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霍橋學校的調查為基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並採取對個別學生和老師交談的形式,收集了大量的信息,掌握了大量的數據,共收回有效問卷200份。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紹霍橋學校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從客觀和主觀兩方面來分析當地義務教育現狀成因;第三部分是我們的思考與想法。

關鍵詞:義務教育;農村

農村義務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素質,穩定社會,發展經濟,強盛國家。農村義務教育是“三農”問題的焦點,關係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關係到和諧社會的構建。當今社會特別需要和諧,而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更需要和諧。無論是對個人發展還是對民族經濟振興,教育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特別是義務教育更是一個國家文明延續的保證,它作為每個人進入生活的“通行證”,既為個人的一生奠基,又關係到國計民生,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1、霍橋學校的基本情況

位於揚州市南郊沙頭鎮的霍橋學校創建於1958年原名邗江縣霍橋鄉農業學校、1959年和1960年曾先後更名為邗江公社五聯農業中學和霍橋人民公社農業中學1969年8月更名為邗江縣霍橋中學,並招收了首屆高中班。

1980年九月學校停招高中班,改招幼師職業班。1981年7月國務院和省幼托領導小組曾專門發文介紹我校辦幼師職業班的經驗我校幼師專業是江蘇省幼教培訓網絡中心成員之一。1986年經省政府批准為職業中專命名為邗江幼兒師範職業學校。

1996年底,學校開始進行“三教統籌”模式試點,將全鎮成人教育中心校、邗江縣中等專業學校霍橋分部(即:邗江幼兒師範職業學校)、霍橋鎮中心中學三部分合而為一,1997年初正式成立“霍橋鎮中等教育中心20xx年七月學校更名為“揚州市邗江區霍橋鎮中等教育中心”。

20xx年10月28日,揚州市邗江區霍橋鎮中等教育中心與原霍橋中心國小合併,成立了全區首家農村九年一貫制學校,更名為邗江區霍橋學校、

霍橋學校目前佔地面積約102畝(67932.7平方米) 生均約26.13平米建築面積約18135平米。我校是全區首家農村一貫制學校是省三教統籌”試點學校下轄國小部國中部成職教部。學校在全省農村首開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統籌先河。學校現有全日制國小國中和職業中專班級50多個,學生約2600人,教職工160人專任教師116人。如今的霍橋學校已形成。九年義務教育、三年職業技術教育在職成人大專教育為一體的富有特色的綜合性農村學校、這在邗江區,揚州市乃至江蘇省都是極其少有的。

2、當地義務教育現狀及相關原因

根據問卷調查發現,該鎮義務教育情況良好:

(1) 在最近的三年裏,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夠有機會上學,沒有一個學生有留級、輟學的現象。

(2) 學生上學所需的費用近幾年來已大大減少,目前僅需繳納幾十元的書本費即可,如果是相當貧困的家庭還可以申請補助,且補助的人數限額也在逐步的增加,旨在保障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利。

(3) 師資力量還欠深厚,全校的老師平均年齡為38歲,年輕的教師每年輸入量較少,同時退休教師數量正逐年增加,與城裏的師資相比,該校老師水平較低,且會出現同一個老師同時教授不同科目的現象。

(4) 轉學現象嚴重,尤其是小升中時,很多學生轉入城裏的學校,尋求更好的教育。

(5) 老師轉校現象也有發生,即水平較高的老師會被調入較好的學校。

(6) 本地學生比率正在逐年下降,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員子女進入學校。

(7) 教學設施欠缺,沒有很好的教學設備,圖書館、電腦室等的建設不是非常完善,且部分住宿樓或教學樓年久失修,非常危險。

主要原因如下:

(1) 目前,該鎮每個家庭對小孩的教育都極為的重視,並且當孩子為適齡兒童時,鎮政府有關部門也會採取有關措施,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上學的機會。

(2) 揚州市教育局規定: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收學雜費,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取消社會實踐活動費、體檢費等服務性收費。所有費用由區、市財政承擔。

(3)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免除借讀費、擇校費。農民工子女需到公辦中國小就讀的,只需

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提出申請,教育行政部門相對就近安排就讀學校,並按照學籍管理規定辦理入學手續。公辦中國小在確保本施教區適齡兒童全部入學的前提下,對外來人員子女入學要敞開校門,不歧視、不冷落、不推諉,主動承擔起對他們施教的責任。

(4) 對家庭經濟確有困難的學生,我市通過各種方式鼓勵企業和社會團體給予捐助。各地積極創造條件,多方籌措資金,資助家庭困難的子女就學,通過設立助學金、減免費用、免費提供教科書等方式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農民子女就學。

(5) 義務教育是一種公共產品,國家和社會是義務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所以國家應承擔教育投入的大頭。農村税費改革之後,在農民減負的同時,教育經費也大幅度縮減,所以學校的.財政狀況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6) 現在該鎮的經濟有所發展,家家户户也邁入了小康,所以每個家庭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極為關注,所以相當多的家庭選擇又遠又貴的城裏學校,為了能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教育,從而該校生源正逐步減少;另一個方面,許多的外來人員在我鎮打工,孩子無法照應,所以很多都上了我校,其原因就是方便和便宜,使得本地學生數的比率越來越小,生源的質量也在下降。

3、個人的想法與思考

我覺得,已經到了20xx年了,對於我們鎮來説,義務教育已經全面展開,每個孩子都可以上得起學了。但是所謂的義務教育並不應該僅僅是指所有孩子都能上學,而是指所有孩子都能接受高質量的教育,做到城鄉教育無差距。顯然,就目前而言,我們只能做到量的保證,而質的保證還沒有或者説還不可能得到實現。所以義務教育的質就是新階段裏,我們應該努力的目標。

對於政府來説,政府應對義務教育承擔全部責任。如果藉口發展民辦教育,削弱政府對教育的投入,那麼就有可能貽害後代。民辦教育並非不能發展,但在目前的情況下,義務教育階段不應實行營利性的民辦教育,政府必須對義務教育承擔全部責任,這是我國法律的規定,也是執政者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只有政府真正承擔起責任,建立一個民主監督體制,義務教育的生存與發展才有保障。

對於目前存在教育資源的不均,在霍橋學校是很容易看出來的。圖書館的形式開放(由於規模很小,並沒有發揮它的實際作用,裏面的書也都是一些十分陳舊的書);電腦室的非規範運用(由於電腦室較少且設備陳舊,學生使用時間只能是短短的幾十分鐘的上課時間,且由於缺乏該專業的老師,學生上該課只是為了遊戲,違背了電腦室建設的初衷);塵土飛揚的操場(由於沒有足夠的資金,學校的操場只是塵土,學生體育時的安全難以保證);優秀學生和老師的流失(由於教學資源的缺乏,學校依然是粉筆黑板的教學形式,多媒體教學更不可能,所以很多優秀老師被挖走,優秀學生去了更好的學校)面對這麼多城鄉、區域資源不均、 待遇不均的交織,我們要守住自己的靈魂,既要努力使資源做到平均化,也要在平均化還不能實現的前提下,盡最大的能力,給最好的教育給孩子們。義務教育不能喪失靈魂,扭轉教育不均是良心道德工程。展望未來,守住靈魂,才能保證農村義務教育改革的深化,才能激活教育全面走向和諧發展。

對於教師的問題,個人認為教師的編制、流動、待遇需要合理化。農村學校應以學校為單位核定教師編制,核定教師編制要多維考慮。對農村優秀教師的流失應出台相應的措施予以防範。農村教師被別的學校無償引走或拉走,應有補償辦法,使流入地對流出地有所補償,流出地用補償金再聘其他合適教師,或者為在崗教師提供進修機會,這樣才有利於保護農村教育。對教師的待遇應統籌化,在一個地方內應基本平衡,要保證農村薄弱學校教師的福利待遇不虧。只有分配合理才能使社會和諧。

校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農村中國小校長在義務教育陣地裏承擔着重要角色,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義務教育階段裏,選用好校長意義深遠。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一所好的學校不在於是否擁有漂亮的校舍和現代化的設施,而應首先在於是否擁有一位具有教育思想、敢於負責、德能兼備的校長,這就需要有一套選拔任用校長的制度原則和指導思想,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框,開闊視野,擴大選才範圍,應在藴藏人才資源的教師隊伍沃土中提煉發掘精良。要真正從事業出發,從公心出發,堅持原則,排除私情和霸權的干擾。對校長的任期、流動、培訓與歸途以及相應的待遇也應明確規定或要求。校長自身也應有正確的任職動機和人生價值觀,隨時準備吃苦與犧牲,同時,要努力提高思想境界和業務水平,不斷超越自我。校長隊伍建設好了,義務教育的和諧構建就會更加紮實。

最後我覺得義務教育是平凡而神聖的事業,平凡要求我們實實在在,神聖要求我們高尚完美,這就需要制度和倫理的高度統一與和諧,也需要制度倫理與義務教育本質及環境的高度統一與和諧,使義務教育的管理機制達到恰到好處的最高境界。這樣義務教育的陽光春風就會永駐大地。

農村教育研究報告5

我國農業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和城市化建設,是國家實現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社會消費、經濟發展進入良性循環軌道的實際步驟。我國的城市化速度明顯滯後於工業化速度。我國工業產值比重已達到57%,但是城鎮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只有36%1),低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60%,更低於發達國家的80%,説明工業化並沒有帶動城市化。根據經濟學分析,農村城市化要比農村小城鎮建設更有實效,是更為科學的實施方案。通過改革勞動就業、户口制度,以及城關鎮建設,大中小城市向特大、大、中城市發展,到20xx年我國城鎮人口將達到45%。

有些地方政府出台了許多限制農民合理流動和進城的政策、文件,使農村剩餘勞動力難以進城就業,非農收入難以提高,國家城市化進程緩慢。在社會等級制度的影響下,有關涉農的政策主要表現為限制、集中管理,主要維護涉農主管部門及其相關單位的利益。農業政策的目標本是針對農業生產者的,但農民得不到的好處消耗到中間環節,保護的是農業的主管部門和相關企業的利益,造成巨大的政策損失2)。有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行業、部門的封閉性,阻礙了農村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和城市化進程,導致農民收入的增長緩慢,需要重新思考和調整。從全局考慮,全國一盤棋;從全球考慮,農業國際化,擺脱就農業而農業,就教育而教育的狹隘思路,可從理論和實踐探索中得到更為開闊、清晰和準確的答案,這也是入世對我國農業提出的警示。

研究表明,轉移農村勞動力、提高非農收入,加快實現農村城市化,是提高農民收入的更為有效之舉。近幾年,多數省、市、自治區的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而浙江省卻一花獨放的原因就是發展效益農業,提高農民的非農收入。20xx年浙江全省農村人均純收入為4253.67元,其中非農收入達2964.62元,比1999年增長12.1%,佔農民收入的70%。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比1999年增長7.8%,遠高於全國平均水準。農民人均農業收入為953.82元,比1999年下降3.5%,增長率連年下降幅度也大大緩和3)。當然,浙江省的區域經濟和個體經濟發達,帶動建築、運輸、服務業等產業,也是農民增收的重要原因。

農村城市化建設,成為解決我國農業就業人口長期大量過剩、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這一世紀性難題的一項國策和對策。原創:目前,我國有4.2萬個小城鎮和1.82萬個村莊正在發育成為小城鎮,居住人口達2億,平均每一小城鎮的人口達1.63萬,面積為1.76平方公里。農村城市化建設,首先要解決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離不開農民的轉崗培訓、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農村城市化也不是簡單的工業化,農村環境保護、居民生活、文化、教育建設同樣被人們所關注和重視,因此,農村教育又涉及到農村社區教育和社會化教育,以及終身教育。農村教育的諸多內涵歸結到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做好農村城市化建設中的人力資源開發,關鍵是正確把握農村城市化建設的發展趨勢、特點,以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特點,並選擇與之相適應的社區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

一、農村城市化建設的發展趨勢、特點和問題

(一)農村城市化建設的發展趨勢和特點

(1)全國小城鎮平均面積是1.76平方公里,人均佔用耕地面積是108平方米,與大中城市比較沒有差別。小城鎮具備城市基本設施和職能,有幼兒園、中國小、廣播電視台、電影院、圖書館、醫院、郵局、壓濾機濾布車站、自來水等設施。(2)就業人口比重比城市高,非農人口占大多數。根據有關統計,在小城鎮中就業人口占71.6%,比城市的48.6%高得多。農業人口占37%,非農人口占63%。(3)第三產業發展快,從事三產的就業人口多。農業勞動力佔總人口的17%,從事第二產業人口占44.4%,從事第三產業人口占38.6%,從事二三產業的人口多達83%。第三產業的收入佔總收入的31%,第三產業的企業佔總企業數的72.2%。(4)企業中非國有企業佔多數。在國有企業就業的人口占22%,集體企業佔28%,個體企業佔25%,非國有企業數和就業人口都比全國平均高是小城鎮的特點。(5)工商業發達。小城鎮的工商業發達,佔全鎮財政預算內總收入的63%,商品交易活躍,市場經濟十分發達。在商品交易中,生產資料佔34%,生活用品佔66%。(6)根據1996年統計,小城鎮人均純收入為3100元,比全鎮人均純收入高900元,高出農村人口純收入1倍4)。

(二)農村城市化建設中的主要問題

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落後,難以適應農村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和農村城市化要求。一是農村基礎教育落後,當地農民的文化素質提高緩慢,2/3在國中以下文化程度,每年有500多萬名中國小輟學生,且有上升的趨勢;二是農村職業教育落後,現實中的農村教育違背了農村智力和資源“雙開發”和“不可分離性”規律5),農村青年初高中畢業後難以適應農村經濟活動,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更是難以入門,農村學生“升學無望、就業無路、致富無門”成為農村教育發展的巨大障礙;三是農村繼續教育和社區教育落後,阻礙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發展效益農業和推進農村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

此外,目前的户籍制度不合理,不利於農村人口的快速轉移。“離土不離鄉”的制度和觀念,農村人口難以轉移和集中,小城鎮產業規模小,商品化、市場化程度低、發展慢,城市化率低。城市化最低標準要達到10萬人口、10平方公里的規模。因此,小城鎮建設從理論上就有不少缺陷,不如農村城市化建設更為科學。土地、企業等所有制和使用、經營產權不明,經營權脆弱,小城鎮的財政管理職能衰減。缺乏長遠發展規劃,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和短期行為多,耕地佔用率提高,環境惡化,城市化建設的成本逐步提高。短期信貸資金不足,城市化建設投入嚴重不足6)。鄉鎮企業發展受阻,城市企業向農村擴散也受地區、行業、部門壟斷的阻礙,都已成為加快實現農村城市化的很大障礙。

我國農村城市化建設是我國實現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解決農業問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是農村城市化建設的重要途徑

農村城市化建設涉及到户籍制度、土地經營制度和相關投入等條件,但關鍵問題是對大量過剩的農業勞動力如何有序、合理轉移,農業勞動力如何通過發展科技教育,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優化農業結構,發展效益農業,提高農民收入。這裏涉及到轉移農民的轉崗培訓、農業勞動力的繼續教育以及農村社區教育。

革命老區河南省新縣積極培訓農村青年加強老務輸出,每年老務輸出6萬人以上,其中涉外務工人員常年穩定在2100人,年均老務收入3億元,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和農民脱貧致富的重要途徑。目前,全縣已建成縣鄉科技培訓站17個、成人學校17所、文化夜校197所,主要從事外語、機械加工、木工、電工等業務培訓。農村職業教育於是增添了新的內容,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老務輸出培訓成為農民培訓的新亮點。近幾年,新縣先後有組織、有計劃地培訓農村青年,僅在冊的培訓人員就達2萬多人,僅20xx年就向國外輸出人員800人,年創收入5000萬元7)。發展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和社區教育,成為轉移農村勞動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民收入、實現農村城市化的有效途徑。

(1)大力開展農民轉崗培訓和繼續教育。今後20-30年,農村勞動力轉崗轉移職業繼續教育是農村教育的重中之重。解決農村問題關鍵是解決農村城市化問題,其中,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是核心問題。今後20-30年我國農村教育面臨的最大課題也正是如何將巨大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壓力轉變成人力資源優勢。按人口轉移角度預測:每年通過升學轉出400--500萬,通過職業培訓轉出400萬已從業的青年農民進城,使現有的3、2億農民在20-30年內自然減員1億,轉出1億,新增1億,農業人口(城鄉二元户口制度改革後,以農業人口為準)減到全國人口的50%(農村8億/全國16億);通過進一步發展在50--60年內減到30%(4、8億/16億)人口,實現農村城市化、現代化目標。按建國後城市化率發展過程預測(審慎樂觀預測):1982--20xx年,城市化率增長15、51%8),平均每年增長0、86%,要達到70%,需39.5年。1953--20xx年,城市化率增長22、83%,平均每年增長0、486%,要達到70%,需70年。按“九五”期間的城鎮化年平均提高速度0、46%計算則需要74年。改革開放20年,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迅猛發展,加上外資企業吸納了近2億農民工,今後的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也不會達到這一速度,可能略低於1978--20xx年的城市化率發展速度,根據審慎樂觀預測,約需要40-50年,快則20xx年實現,如果出現不可預測的情況,可能推遲到20xx--20xx年,需要60--70年時間。按照這一農村人口轉移進程,有計劃、有重點、分步驟開展農村人力轉崗培訓,開發相關課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增加資金投入,委實任重而道遠。農村人口轉崗、轉移就業培訓將成為各級政府教育、農業部門近20-30年工作任務的重中之重,應給予高度重視。

根據中長期農業發展規劃和農村城市化建設規劃,明確發展適合當地資源、氣候、人文條件的二三產業和優勢產業發展方向,以及產業、產品結構調整優化思路與對策,制定勞動力轉移轉崗培訓計劃,配備師資,選擇教材,有組織、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農業勞動力轉崗培訓。經過轉崗培訓就業後的從業者也要定期開展以更新、補充和提高為目標和內容的繼續教育。發展二三產業、發展鄉鎮企業是目前農業勞動力轉移的最有效途徑,然而,勞務國際輸出在一些沿海地區也成為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與之相適應的水產、遠洋捕撈、建築、裝修、財會、汽車駕駛、家政、刺繡、傳統工藝等技術培訓也是深受歡迎的職業教育。

(2)加強農民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通過勞動力轉移和土地規模經營,農村將湧現大量專業農户和先導農户,他們是支撐和繁榮社區農業發展的中堅農民,他們不會只滿足於一畝三分地的小規模經營和效益,而是想成為發展經營十幾畝甚至幾十畝、幾百畝的種養業和加工業,以及農產品的貯藏、保險、包裝、運輸業經營大户、農業經紀人,成為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農場主、農業企業家。對這些農民要分層次、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繼續教育。通過綠色證書的分級培訓,將現在的農民職業教育按對象分成大眾化的農民技術入門培訓、骨幹農民的職業教育和專業農民、先導農民的培養。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加上我國面臨加入wto,對農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具備規模經營和提高附加值的能力,還要具備根據市場變化和國際競爭的要求,能自覺創新的農民,他們有能力不斷引進和提高農業科技水平,通過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發展效益農業、提高附加值,在社區農業發展中起到先進、先導、示範、輻射和擴散作用。

(3)做好青年後繼農民培養工作。大量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村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帶來的問題是勞動力老齡化、弱質化,農村婦女在一些地區已佔農村勞動力的60--70%。農業勞動力素質不僅難以提高,緊接着又出現了工業化初期的問題,即農業後繼乏人和老齡化、弱質化。因此,有計劃地培養青年後繼農民在沿海地區和廣大農村地區已成為農民教育的重要課題。在農村普通初高中教育中加入一些農業以及二三產業的職業教育內容。對畢業後自願繼承和從事家業、農業的青年農民系統傳授農業經營知識和技術,使他們努力成為專業農民和先導農民,這是提高我國農民整體素質、提高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4)大力普及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農村基礎教育和義務教育是整體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的主渠道。職業教育、繼續教育都要在基礎、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開展,我們難以想象在不斷產生新文盲的條件下能夠發展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世界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在不斷向後推遲,為的是讓國民在掌握更深更寬厚的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職業教育高層次化,提高勞動力的創新能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競爭力在於其創新能力上。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情況和社會發展需求,積極發展農村高中。沒有任何理由農村的學生只有到了城市才能讀高中、讀大學。城郊、沿海發達地區已在農村建起了高質量的高中和大學。積極發展農村高中,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積極面向農村,是適應社會、經濟、教育發展規律的正確選擇。

(5)農村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使農村勞動力的職前教育與職後教育相結合,農村義務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這對於實施科教興農,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緩解農村青年就業壓力,穩定農村社會都有着重要意義。現在,接受國中教育後的.農村青年大多返鄉務農,但由於農村普通國中教育與農業生產實際需要相脱節,學到的勞動技能課解決不了很多農業生產技術與經營管理問題,畢業後的農村青年不能儘快融入當地的農業生產建設和產業化經營中,造成農村勞動力的巨大浪費和盲目流動。濾布因此,綠色證書教育與農村國中教育的結合勢在必行,這是在農村普通中學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革農村普通教育,培養和確保較高素質的農村後備勞動力,確保農村穩定與發展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一些地方教育部門根據當地實際需要,在農村國中引進綠色證書教育。具體做法是:在保證執行九年義務教育課程計劃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3+1”、“2+1”(還有2.5+1)教育,原創:即在二、三年國中教育的基礎上,安排一年的綠色證書培訓。相比之下,國中全程滲透式職業教育是比較有效的做法1)。根據教育部、農業部文件要求,通過進一步完善綠色證書教育,在國中階段有效實施,學生就有了更為全面學習和系統掌握農村產業知識和技能的機會,既奠定學生升學基礎,又為將來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創造了必要條件。隨着我國社區經濟的發展和高中教育在廣大地區的普及,農村職業教育在城郊地區、沿海發達地區向高中後推遲;中部地區逐步向高中後過度;西部地區仍在國中階段實施一個階段。職業教育的內容也隨着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逐步向二三產業發展。

外語職業教育在黑龍江省東寧縣三岔口鎮三岔口村成為老務輸出、勞動力轉移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法寶。通過外語培訓,農民自如掌握俄語、韓國語、日語、英語等外語,全村1700人有1000人出國經商、留學或打工,人均收入達到4萬元9)。國家一類口岸東寧口岸、中俄東波户市貿易區坐落在村所在地。隨着綏芬河邊貿增温,村民從“倒包”發展到與國內外公司合作,到俄羅斯打工、種地,村民年人均收入上萬元,學俄語的村民急劇增加,已有400人掌握了俄語的日常用語。村民與韓國的民間交流日趨頻繁,活躍了縣域經濟。農民出外打工、老務輸出,不僅積蓄了農民的經濟實力,還激活了農村職業教育,子女們看好了受職業教育的好處,學習情趣高漲,不僅上好高中,還積極考入大學,出國留學。20xx年,有20多個孩子到日本留學。憑藉外語優勢,接受農村職業教育的孩子們到青島、煙台、大連、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沿海合資企業就業。教育的經濟效益,反過來又促進了農村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20xx年,村裏投資240萬元建設了4層樓的校舍,改善了教學條件,更加激發了農村孩子們學習掌握職業技能的積極性。

(6)積極開展農村社區社會化教育。考慮到我國區域差別,先進文化、信息從城郊、沿海發達地區逐步向中部、西部農村地區輻射,但農村地區特有的自然環境、民俗文化、人文情節也會影響城市。社區教育作為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象徵和構建終身教育的重要途徑,將遵循這一發展規律和程序。在農村發達地區率先實施社區教育是社區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農村教育發展的新亮點。以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為內涵的農村社區教育為農村城市化和現代化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農業環保、生態農業、有機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成為農業教育的新內容,農村家政等農村生活、文化、環境建設也提到議事日程,日益被廣大農村居民所關注。對農村居民,男女老少皆宜的電腦、家政、禮儀、插花、園林、茶道、烹飪、書法、繪畫、攝影、外語、醫療、保健、太極拳、健美、美容、環保、金融、保險等社區、社會化教育日益受居民的歡迎。各種市民講座、老年大學、新娘培訓班將應運而生、蓬勃發展。發展社區教育,要進行試點,經實驗後逐步推廣。有條件的城郊、沿海地區縣鎮、鄉鎮可以通過政府牽引型、學校組織型、社會聯合型等靈活多樣的運行機制,建立和完善組織體系和運作機制,制定科學的發展計劃和評價制度,不斷深化、不斷改進,努力提高綜合效益。在實施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農村學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及先導性和輻射性。

農村教育研究報告6

教育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尤其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和投資。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據8。8億人,相應的農村教育更應加強。為更好地瞭解農村教育現狀,我在假期通過走訪和詢問,對廣東地區的農村教育情況進行調查,發現農村教育出現如教育經費不足和學校負債嚴重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農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農民對新知識的吸收及民主與法治的貫徹實行造成障礙。這不但是問題而且將是農村教育的危機。

一、 鄉村學校負債累累

由於農村學生的學費難收齊,而教師的辦公經費又不足,很多農村學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維持學校的正常運作。有的學校為達到"普九標準"向私人借貸修建設施,等到新學年開始就從學雜費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債務。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門不顧農村的現狀而要求一些國小、中學一定要達到"普九標準",這無異是在讓學校揹負沉重的債務。更有些學校為應付上級的各種檢查,花費鉅額的招待費。導致農村教育的發展變得越來越艱難,有很多農村少年兒童無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機會,造成很多農村少年兒童"望學興歎",以致不得不離開學校。農村學校的負債累累將嚴重阻礙農村教育的發展。

二、 雜費和書費讓學生家長難以承受

在調查中瞭解到,農村經濟發展較落後,農民相對較貧困。政府在財政支出吃緊,教師工資難以發放的情況下,就通過增加學雜費,從中提取一部分發放給教師,以彌補財政虧空。有的學校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輔導材料"強行要學生購買;一些九年義務教育的課程如美術、音樂、手工等因沒有師資和條件完成教學如同虛設,但這些書還得學生購買,這些書除了增加他們的負擔還有什麼用?而農村還有一種怪現象就是攤派多,修路築橋建戲台等,都要他們出錢,農民靠種幾畝地如何能應付這麼沉重的負擔?

三、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師問題多多

鄉村學校任教的老師大多是民辦教師,他們的學歷通常都是國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沒有經過正規的師範教育。根據規定要轉正參加培訓考試得花一筆不少的錢,由於地方財政支出有限,教師工資又難發齊,這給教師帶來沉重的負擔。而很多鄉村任教的教師還要承擔一些攤派,如修建公路、地方報紙的徵訂,這些費用全都直接從教師工資中扣除,這些攤派根本就不同教師商量,猶如強盜攔路搶劫,這些做法直接損害了教師的利益。一方面當地專科師範畢業生回鄉任教,但政府由於教師工資、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無力接收,另一方面沒有經過正規師範教育的民辦教師又由於能力有限而對學生的引導及培養造成阻礙。這就導致教育資源被浪費,而少年兒童接受知識的領域變得越來越狹窄。

四、 資源分配不公平

在調查中,可以看到資源分配不公平的現象:各政府、電力、交通等機構擁有資源支配的權力,它們利用部門所掌握的權力最大限度地實現部門利益,或從財政分配計劃中優先得到所需資金,他們的辦公室及職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資源卻少之又少,何況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優先滿足,農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資源就非常有限,遠遠無法滿足農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農村中學中我看到一種現象:籃球場是黃泥地,足球場是一塊荒田,實驗室的儀器陳舊的'難以利用。如此的設施怎麼進行有效的教學呢?相反在城鎮的國小,教學活動多種多樣,體育設施和其它教學設備可以説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為什麼?是資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使農村少年兒童處在教育資源非常短缺的環境中,而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這不僅嚴重阻礙農村少年的發展而且使農村青年就業更難。

五、改變教育問題的策略

據調查的情況,當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資金來辦鄉村教育,是不能滿足廣大農村青少年對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貧困地區由於財政吃緊還會挪用教育經費。為改變農村教育現狀,我們要首先加大農村教育資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變農村教育資源不足的狀況。首先要把教育經費的挪用作為重點抓,把有限的教育資源用到實處。迅速成立一個調查小組,查清鄉村國小、中學的負債狀況以及教師的工資問題,對因負債建校舍的,要通過財政撥款支付,使學校能較好地運轉;其次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放寬私人投資辦學,來補充政府投資教育的不足,建立一個機制對農村教育投資監督。再次,教育管理權限下放學校,增加學校的決策權,並向學校提供良好的辦學環境;對農村教師問題要切實做好改變教師的素質,加大師資力量並進行良好的培訓,提高師資水平,建立良好的師資隊伍,對不合格的民辦教師給予辭退,招收有大專學歷的畢業生回鄉任教,同時對教師的福利等問題要根據實際給予改善。最後是加大農村教育資源分配,當地政府應該把農村教育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在分配資源時着重加大農村教育的經費,為農村教育提供土地資源和其它的設備。

標籤: 農村 教育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baogao/q559o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