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文化調查報告15篇

文化調查報告15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化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文化調查報告15篇

文化調查報告1

成員介紹

王天成 俞文婷 毛陽凡 餘佳慧等7人。

調查背景

通過對老孃舅中式快餐店的調查,瞭解中西餐飲文化的差異。

調查形式

以健康小衞士的名義,參加老孃舅餐飲公司舉辦的名義職工一日行活動。

調查內容

瞭解老孃舅的餐飲搭配,從中體會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

對顧客進行調查訪問,瞭解他們對中國傳統快餐的看法和建議。

調查分析

老孃舅的每一份套餐都是有一份主菜一份蔬果和一分水蒸蛋或一份貢丸冬瓜湯組成。

主菜通常是家喻户曉的家常菜,如紅燒獅子頭,筍乾老鴨煲,宮爆雞丁等。

因此每份套餐都是葷素搭配,營養豐富的。肯德基和麥當勞等知名的洋快餐的烹飪方式住要是煎和炸,用料也是以肉食為主。而中國傳統菜餚的烹飪是以炒煮蒸燉為主,在飲食上更講究葷素搭配。

走訪反饋

我們訪問了一些在老孃舅吃飯的顧客,當問到為什麼不選肯德基,麥當勞而選老孃舅時,大部分顧客都認為中國傳統的快餐在飲食搭配上更合理更健康。

建議想法

我們許多小朋友喜歡吃炸雞塊,漢堡包,薯條等油炸食品,其實這些東西不僅沒營養,還會導致肥胖。而中國的菜餚樣式多種多樣,色香味俱全,營養豐富又全面。因此建議大家少吃油炸食品。

反思感言

曾經在馬路上見到過許多身材胖胖的老外,現在我明白那是因為他們吃的`油炸食品太多。通過這次調查我知道了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新時代的小主人,因該弘揚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做到合理健康的飲食習慣,迎接更好的明天。

文化調查報告2

一、調查報告的原因:

寒假期間,我隨家人過了一個祥和快樂的春節,在過春節時,發現了一些風俗習慣,在中國人的過年習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過年的習俗又是怎樣來的呢?我帶着疑問走訪了村裏的知名老人。

二、調查報告的內容:

通過走訪調查瞭解到:春節,代表了新的一年的開始;春節,意味着新春的到來,是美好的象徵。周而復始的過着春節,可為什麼要過春節呢?相傳,古時候有個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會出來吃人。有一個聰明的`小孩想了一個辦法:他讓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掛上紅燈籠,並放鞭炮。“年”被嚇跑回湖裏。從此,人們每年都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年”從此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人們第二天都會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見到了人都會説“過年好”。這個習俗也就被傳了下來。直到今天,人們仍會説“過年好”。

春節,人們都會在一起吃團圓飯,無論多遠,也都會想方設法趕回家。臘月二十九,人們就開始忙着貼對聯、“福”字、掛門錢。把“福”倒過來貼,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們就忙着包餃子,男人們就去“上墳” 。“上墳”意味着想讓死去的親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氣息,同時也表達了晚輩對已故親人的懷念與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餃子成為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習俗。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去“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裏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塊、花生、棗、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春節,長輩會給晚輩們一些壓歲錢,意味着給晚輩們添歲,也寄託着長輩對晚輩的愛與期望;七年級的餃子八年級的面,九年級還得串親戚。人們會從大年八年級走親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們交流過去一年的得與失,為新的一年繪新譜。……….

三、調查報告的總結

春節的習俗來源已久,在中國民族流傳了上下幾千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望“春節習俗”在中國大地上發揚光大。

文化調查報告3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這些有關春節的古詩詞無一不是古代人過春節最有力的歷史印證。

自新中國成立後,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也有人説道,春節的年味越來越淡了。於是,我對我國的春節傳統文化進行了調查。

正所謂“百里同風不同俗”“各處鄉村各處例”,根據我的調查,在中國各個地方的人都有不同的文化習俗。北方人愛吃臘八粥,粉條,凍梨,粘豆包,而南方人多吃湯圓,年糕,紅燒魚,扣肉。不同的食物就連吃的不同的日子也有不同。

通過我的調查得到,中國人普遍會過小年。在這一天,各個家庭的婦女都會帶着孩子們一起拜神這預兆着新的一年,即將開始,人們都會過上更美好幸福的生活。年二十五,就是家家大掃除的日子。再往後,到了除夕,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必須有魚,象徵年年有餘,再者,要有雞,象徵着吉祥如意。大年七年級,第一件事是要“開門炮仗”,接着要拜年、佔歲、吃齋等。而大年八年級是回門的`日子,各個家庭裏又添了幾分喜慶。

在以往中國的春節裏,大家都要貼春聯,放鞭炮。大年除夕的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團圓飯,看春晚。大街上還有各種舞龍,舞獅,人們都喜歡去逛廟會,猜燈謎,年味兒十足,城市裏,農村裏,所有人激情四射,一片熱鬧聲,一片歡笑聲,一片紅。

而在這幾年裏,老一輩的人們評價道:“現在的年過得不像年,春晚依然那麼精彩,可是有一些祖上傳下來的風俗,早已被工作和忙碌沖刷的一乾二淨。大街上的吆喝聲,歡鬧聲都也慢慢褪去了,一家人坐在自己的房子裏玩手機,看電視,還是一樣的貼春聯,放鞭炮,但是已經沒有往年的味道了。過年呢還是要回到農村裏,即使大家蹲在地裏,拔拔蘿蔔,耕耕田,種種地,大家一起流汗,也挺幸福,這年過的就舒心!”

是啊,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我們炎黃子孫,卻沒有將那些傳承下來的習俗發揚光大。春節,是於中國人而言最重要的節,所以我們更應當重視它。雖然,現在科技發達。但是,我們一家人坐在一起也應該放下手中的電子產品,和家人一起享受這最美好的時光。

文化調查報告4

一、調研背景

校園文化是構成學校建設的重要元素之一,涵蓋了校園內所發生的一切文化現象,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等,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優良的校園文化能營造出積極、健康、向上的氛圍,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正確的導向,有效的激勵,強烈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以此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升,培養積極向上的校園精神。而面對新時期教育發展和新課改的需要,如何打造優良的校園文化環境更成為各級各類學校必須有效解決的一項重要課題。而我當塗縣今年制定了全新的《當塗縣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年活動方案》,旨在跟名優學校求知取經,力求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得到更長足的進步。

二、調研目的

1.通過獨秀國小校園文化建設與其他校園文化建設的對比,探究當前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總結歸納獨秀國小的成功經驗,對症下藥,學習指導校園文化建設的進程。

2. 有效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完善與發展。

三、調研時間

20xx年4月15日

四、調研對象

安慶市懷寧縣獨秀國小

五、調研方法

實地觀察、訪問調查

六、調研成員

馬鞍山市“唐世春名校長工作室”8名校長

七、報告正文

校園文化建設是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對教育教學的長遠發展還是對學校、教師、學生的成長來説都具有不容小覷的作用。

本次調研的對象是獨秀國小,這所學校雖然校齡不長,於20xx年建成,20xx年正式招生,起初只招收了49名學生,5個班級,最少班級2人,有13名教師。而如今它已經發展到了已招收4000多名學生,60多個班級,170名教師的規模。被譽為“懷寧的深圳速度,教育的一枝獨秀”。更重要的是短短的10年間,獨秀國小以獨具特色的文化理念躋身進全省優秀學校行列。

(一)獨秀國小校園文化建設的成功之處

通過調研,我們看到獨秀國小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成功之處主要體現在它的建校核心非常明確——“文化立校,特色興校”。在明確的`方針指導下,校園建設便有了總綱。“文化”是獨秀國小自始至終圍繞的內容,也是獨秀國小在各類中國小中脱穎而出的最大的特色。學校的 “三秀”理念用“三雅”來支撐, “三秀”理念以“三雅”為追求,做到了學校高雅、教師儒雅、學生文雅。雅在其內,秀在其外,雅秀一體。

1.利用家鄉名人優勢聚合人氣,營造文化氛圍

陳獨秀和鄧稼先絕對是在中國現當代史上起到舉足輕重地位的人物,他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同來自於安慶,獨秀國小高瞻遠矚,充分利用這兩大家鄉名人的優勢,在建校初就以“獨秀國小”的雙關命名宣佈了自己的高起點、高素質、高品位建校理念。這樣的起步是高端的、深厚的,聚合了強大的人氣,凝結了不小的潛力。在文化名人的家鄉建立的一所以“文化”立校的特色國小也必將贏來眾人的側目和支持。

2.積極建設主題景觀,鑄就書香特色

主題景觀在學校的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可以説獨秀國小十分重視細節傳遞出的書韻。從進校始,校門入口三角地帶建有愛心園到花草氤氲中的陳獨秀、鄧稼先的塑像、硯池狀的噴泉池、筆架型的假山、四友園、經典園、鄉園、雅園、秀園、韻園再到各個樓層的主題文化建設,主題明確,條理井然,和諧統一。尤其是“三雅堂”、“三秀廳”佈置的更是巧妙,大量的圖片把孩子們的學習和文化成果展現出來,讓觀看者無不為之受到強烈的感染,不由被濃烈的書香氛圍深深薰陶而樓層。而不得不提的是樓層主題建設別具匠心,一樓一主題,一牆一故事,既讓樓層不單調,也能給學生潛移默化的文化薰陶。諸如此類的小細節,燈箱、走廊、時刻小品,只要能利用的都會考慮進去,力求處處皆書韻,時時普文化,提升學生文化品位,營造校園文化氛圍。

3.開展多項文化活動,豐厚文化底藴

獨秀國小倡導文化,宣揚文化,但並不讓這種文化變得死板。正如獨秀國小蔣校長所説:“一種理念,沒有活動,就不能成為流動的風景。”所以獨秀國小十分注重用有活力的書香活動,讓讀書顯得樂趣無窮。每年都會開展一屆讀書藝術節和校園文化節,給孩子們展示的空間和快樂的讀書體驗;經常進行優秀古詩文經典誦讀活動,讓千人操前誦讀的壯觀景象震撼和感染每一個師生;紅領巾廣播定期就“看好書、讀好書、評好書”、“聽名曲、賞名詩、觀名畫”專題節目給學生以文化薰陶;學校的校報校刊鼓勵學生自願交流,校歌、校徽、校訓也廣泛徵求師生的建議;每年學校還側重和家長的溝通,除了評選書香班級、書香少年,還鼓勵家長參與,評選書香家長,做到家園結合,讓校園文化推行到家中,更好地給學生文化激勵。通過各種活動,讓每個學生的文化底藴豐厚起來。

4.施行自上而下讀書活動,增加榜樣輻射效應

讀書不分年齡,教師要想與時俱進,給學生先進的知識,讓學生喜歡閲讀,還得不忘自己經常讀書,提升自己的素質,用熱愛閲讀的表現給學生以榜樣的效用。獨秀國小要求每一名教師把讀書當成習慣,每期精讀一本教育專著,每月深讀一本教學期刊,每週品讀一兩篇經典文章,而且要定期撰寫書評和讀書筆記,鼓勵教師相互交流讀書心得,做學生報告。並且對教師提出了閲讀高要求:每位教師在三年內要到百家講壇活動中作一次讀書講座;學校給每個教師的教師節禮物就是一本書。獨秀國小的教師愛書,而教師對書本的熱愛,無疑以身體力行的表現給本校的學生上了一堂精彩的文化師範課,越來越多的學生受到感染喜歡上了讀書。

(二)某些中國小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與獨秀國小的校園文化建設相比,許多中國小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着一系列問題:

1.不明確辦學理念,人文性不豐厚

我縣的許多中國小辦校理念模糊,沒有傳達出文化內涵,沒有什麼特別出眾的、有特色的學校。而辦學理念對於一個學校的發展來説十分必要,或者説它是一個有力的支撐。在辦學理念中就應該貫穿文化理念,積極營造人文性,讓學校有特色起來。還要以敏鋭的嗅覺充分利用可用資源,例如我縣就有一個可以利用的李太白,這無疑對於打造文化類學校有很大幫助。

2.不注重打造細節,文化氛圍欠缺

細節可以傳遞出書香味。獨秀國小讓校園一草一木都能營造書香,積極利用每一處資源來説文化。而我縣某些中國小並沒有注意到這個方面,尤其是一些農村學校,雖然辦校也有幾十年的歷史了,但毫無特色,根本不注重細節也可以營造書韻,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妨在校園內設置一些文化專欄,開闢出讀書角等,在班級和樓道里張貼一些文化名人名言,在花草從間安放一些校訓校規等,通過細節處給學生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

3.不善於利用讀書活動,教育教學死板僵化

我縣的許多中國小在教學質量上過多重視,輕視了對學生文化底藴的薰陶。很少有學校每年定期開辦讀書活動周或校園藝術節,即便有流於形式的也不在少數,不能廣泛動員起多數學生的積極參與。改變這種現狀的方法不妨學習獨秀國小的策略,讓學生成為主人,鼓勵家長參與,尊重學生的看法和成果,要讓節目完整而有意義。

4.不強調教師讀書,榜樣效用未能彰顯

眾多教師只要求學生讀書,而且只讀課內書,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而有些教師自己不愛看書,出口欠缺書卷氣,對學生便產生了消極影響。獨秀國小讓我縣的教師看到了校園文化建設缺失不了教師的參與,自上而下,先從教師自己開始,多讀書,讀經典書,讓自己成為一本最好的教材,給學生好的榜樣。老師愛讀書,學生也愛讀書,校園書卷氣息瀰漫,文化建設便得到巨大的推動。

總而言之,此次調研給了我許多啟示,讓我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有了許多深刻的認識,我會將從獨秀國小學習到的經驗推行到本校的建設中去,積極響應“當塗縣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年活動方案”,努力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新的突破。

文化調查報告5

安徽,簡稱皖,位於東經114°53′~119°30′、北緯29°22′~34°40′,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里,總面積約13.96萬平方公里,現有常住人口5950.1萬人,地處華東腹地,屬於中部省份。安徽建省,較為公認的説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置江蘇、安徽兩省而成;至於省名的得來,乃是取所轄府州中安慶、徽州兩府的首字而成。

安慶和徽州,在當時分別是省域內江北和江南的兩大首府,一為桐城文派發祥地,一為“賈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舉取士在全國均名列前茅。康熙建省,採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辦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範因劃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據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經濟上調劑南北、貧富相濟的意圖。但這樣一來,勢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內不同地區間較大的差異性和較為複雜的多樣性。從總體上看,安徽雖然建省較遲,但在這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歷史文化底藴,則十分厚重,而又丰韻靈秀。

一、安徽文化產生的地理環境和人文背景

安徽省域,正處在橫貫全球四大文明古國的北緯30°線上下,分屬暖温帶向亞熱帶過渡的兩個氣候帶,四季分明,季風明顯,雨量適中,氣候宜人。省域內地貌多樣,多山多水,山河壯麗,物產豐饒。 “皖”字的本義,有如白玉般完美無瑕的意思;“徽”字的本義,也是美好善良,同時還含有團結的意藴。無論皖文化、徽文化,還是下面要講到的各種亞文化,都是發生發展在今天安徽省域這片土地上的,都屬於安徽文化的大範疇。

山是文化的承載體,除上述兩大山脈外,位於池州的佛教名山九華山,以及休寧道教名山齊雲山、潛山古南嶽天柱山、宣城敬亭山、和縣與馬鞍山隔江相望的東西梁山(天門山)、滁州琅琊山、含山褒禪山、蚌埠塗山、宿松小孤山、嶽西司空山、樅陽浮山、巢湖姥山、淮南八公山、淮北相山安徽地域文化調查報告,這些大大小小的名山勝蹟,都留下無數文人雅士的亭台樓榭、詩詞題詠,真可謂“一山一世界”,為安徽保留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山水相依,安徽省域內水資源豐富,在中國東部五大水系中,安徽就佔有三條:淮河、長江、新安江,其中淮河中游段橫貫安徽北部,流經省境430公里;長江下游段橫貫安徽中南部,流經省境416公里,號稱“八百里皖江”;新安江與長江以黃山為分水嶺,發源於休寧縣六股尖,流經省境242.3公里。此外,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位於安徽中部合肥市,是安徽最大的內湖,水域面積750多平方公里,流域內水系發達,號稱“三百六十汊”;南北人工水路通道大運河及其支脈隋唐通濟渠在我省宿州、淮北也都有遺存。

在安徽,由於淮河、長江兩條大河自西向東橫貫省境,把全省自然區分為淮北、江淮之間、江南三大地理板塊。淮北平原地勢坦蕩,為黃淮海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間則西高東低,由皖西大別山脈逶迤而下、丘陵、台地和鑲嵌其間的河谷平原錯落有致,其中巢湖周邊和沿江地區河網密佈,土地肥沃,為天然糧倉,屬長江中下游平原;長江以南則是山巒起伏、風光綺麗的皖南山區。這三大塊地域,在各自的地形地貌、民風民俗、經濟水平、發展狀況和居民觀念形態等方面,均存在着明顯的差異,即通常所説的“一方水土一方人”,並因此而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步演化並形成渦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曰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也可以稱之為三大文化板塊。它們都是安徽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安徽文化總體下的亞文化形態。

二、安徽地域文化的特點

在安徽,由於渦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曰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也可以稱之為三大亞文化板塊)的客觀存在,對安徽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以下鮮明的地域文特點:

第一,三大亞文化板塊之間差異和趨同共存。

三個亞文化區域在飲食、民居、民風民俗、方言、地方戲曲和信仰方面,都很不相同。就飲食而言,擅長燒燉,講究火功,並習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鮮的徽州菜餚,就不同於重視以河鮮、家禽為食料,講究刀工,注意形色,擅長紅燒、清蒸和煙燻技藝的沿江菜餚,也與長於燒、炸、熘等技法,具有質樸、酥脆、鹹鮮、爽口特色的沿淮風味不一樣。

在學術文化領域,渦淮文化中,主導的是道家思想;徽州文化、皖江文化中,主導的則是儒家文化。同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也有所不同,如徽州的皖派樸學,在皖江不僅沒有蔚為風氣,還曾受到激烈抨擊。

第二,在發展中呈現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遷移。

安徽的文化重心首先出現在渦淮流域。春秋時代,在渦淮流域就出現了高度發達的學術文化,產生了管子的學術思想,開創了先秦諸子學時代。隨後產生了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説。道家思想在淮河流域經過西漢的《淮南子》,一直延續到魏晉時期,成為魏晉玄學的重要基礎。由於長期戰亂和災荒,渦淮流域逐漸不再成為安徽文化的重心。五代、宋初,在老子故里出現的道教學者陳摶和在守潁州時為振興淮上文化做出很大努力的歐陽修,也未能使渦淮文化重新繁榮。

第三,“通變”成為安徽文化長期延續的重要內在因素。

“通變”精神首先表現於渦淮文化。渦淮流域誕生的道家學説,從老子經文子、莊子到西漢的劉安,不同時期的每個代表人物都既有繼承,又有“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的發展。

第四,講經世致用、求“天下和洽”的學術取向。

安徽學術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講求經世致用、嚮往“天下和洽”。

講求經世致用、救時之弊,把“治國平天下”作為治學的目標,是中國學術文化的重要傳統,也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以“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之重要表現。安徽地區在歷史上災害頻仍,戰亂不斷,人民常常陷於艱難竭蹶之中。對此,歷代有責任感的士人往往把修齊治平作為人生目標,關注社會現實,心懷治國理想,企望建立一個和諧安定的社會,從而使經世致用的治學原則在歷代士人中世代延續,成為文化傳統中的主旋律。

安徽學者很重視醫、農、天文、歷算之學,還對水利、漕政、鹽政十分關注,對邊疆史地的研究十分重視,充分表現出“務當世之務”的學術取向。正如包世臣所説,他們都把“讀先聖之書,通今時之制,究生民之利病,驗風土之淳磽”,看作是“吾儒分內事”,並認為研究這些知識,只是為了“有益於世”,而不是為了“幹祿”。

三、結語

今天,我們全省上下正在搶抓機遇,奮力崛起,建設三個強省的過程中,深入瞭解我省的地域文化特點,知古而鑑今,無疑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文化調查報告6

學院:莆田學院

專業:通信工程

學號: 201411402115

姓名: 林志斌

20xx 年 5 月22 日

一、調查背景

大學生寢室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健康、陽光、和諧的寢室文化對我們每一位莘莘學子都至關重要。為了瞭解在校大學生的宿舍生活,以及宿舍裏室友間的關係情況,以及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文明修養,提升宿舍文化品位,陶冶學生情操,營造健康、活潑、文明的生活氛圍,豐富大學生寢室文化生活,我們特對在校大學生開展了此調查活動。

二、針對背景提出的問題

宿舍是我們第二個家,它是每個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一個重要場所,它在我們大學生活中充當一個家的角色。,所以説,宿舍文明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我們今後的成長。 健康、陽光、和諧的寢室文化對我們每一位莘莘學子都至關重要。那麼——

1) 你的宿舍成員有?

2) 你喜歡現在的宿舍生活麼?

3) 你以及你的室友對寢室文化了解多少?

4) 你們一般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來增進室友關係?

5) 在宿舍生活中你收穫最多的`是?

6) 在寢室裏你們聊得最多的話題是什麼?

7) 你會參加宿舍的集體活動麼?

8) 假期間你們寢室的安排?

9) 晚上沒有晚自修的時候都在幹嘛?

10) 每天除了睡覺時間你有多少時間在寢室?

11) 除了在寢室裏,你去得最多的地方是?

12) 在聚餐時對飲食差異問題你們寢室事怎樣解決的?

13) 除了本寢室,對其他寢室交流問題?

14) 你介意室友在宿舍裏抽煙嗎?

15) 你怎麼看待室友的夜不歸宿問題?

16) 你覺得寢室是否制定集體的作息規定?

三、調查目的

小組成員通過調查,一方面對以上提出的對問題做出合理的解答,另一方面希望通過調查瞭解現實生活中莆田學院寢室文化現狀及現狀分析及其對策。同時,通過此次調查我們希望提升小組成員間的合作能力,以及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的能力。

四、調查方式

此次調查我們通過發佈網絡問卷調查的方式來進行調查。我們向在校同學隨機發放了150份問卷,分別向不同學院進行發放。被調查學生認真如實填寫,收回140份,回收率為93.3%。調查對象涉及信息學院、土木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

五、調查過程

小組討論——確定調查項目——查找資料——整理資料——設計問卷——發佈問卷——整理問卷——分析問卷——撰寫報告

六、調查時間

20xx年5月15日——5月20日

七、調查對象

莆田學院中區部分在校學生

八、調查分工

1) 資料的查找整理:由小組成員一起完成。

2) 問卷設計:王智亮(1班23號)

3) 問卷發佈、回收:倪堃(1班20號)

4) 問卷整理,數據分析:王偉強(2班21號)

5) 報告撰寫:林志斌(1班15號)

九、調查分析

文化調查報告7

在傳統佳節春節來臨之際,鬆坎鎮居民按習俗開始了玩龍燈。傳統的萬隆等由出龍、開光、請龍神、入户拜年、燒龍寄到程序組成。開光時,“先生”口中唸唸有詞,將一切神靈的力量彙集一身,再賦予龍眼、龍鬚、龍尾等部分,讓龍燈具有神力,保佑一方安寧。再到河邊進行一番儀式與舞蹈後,龍燈便是龍神附身的神了。緊接着,龍燈入户拜年,舞龍隊伍挨家挨户進屋贈與主人一番吉祥如意的話,大都是順口溜的形式,既朗朗上口,又贈送了吉利。這時,主人家便要給付烏龍隊伍一定的紅包,以示感激。然後舞龍隊伍便在屋裏及門前舞蹈一陣,主人家點燃鞭炮扔向龍尾,習俗中稱作“炸龍尾”,場面很是熱鬧。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龍燈文化正潛移默化地發生着變化,對此,我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1、入户拜年已成為一些居民的賺錢渠道。

在調查中,有97。3%的居民認為舞龍燈被一些人利用,以賺取錢財。在舞龍燈的隊伍中,大多數都是遊手好閒的街頭小混混,他們利用龍燈入户拜年討喜錢這一習俗,在春節期間組織舞龍隊伍,從中獲取大量不勞之財。舞龍隊伍由十人左右組成,一天晚上忙完後,每個人的純收入為一百多塊錢。這對於毫無一技之長的他們來説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誘惑。按照習俗,舞龍燈在正月七年級出龍,直到正月十五才燒龍,也就是説,在短短的半個月的時間裏,他們可以很輕易的獲得近兩千元的收入,這種既省力又賺錢的方式自然而然成為了他們賺取不勞之財的手段。

2、龍燈文化的內涵已漸漸流失。

在調查中,98。2%的居民認為如今的舞龍燈已經喪失內涵,沒有意義。我們是中華民族兒女,龍的傳人,舞龍燈是每年的.傳統活動,而今,在物慾橫流的社會背景下,舞龍燈失去了其本身藴藏的深厚文化積澱轉而成為一種娛樂活動甚至是賺錢的手段,這無疑是一大悲哀!是傳統文化的悲哀,是經濟發展的悲哀,是民族精神的悲哀!而當我們把眼光轉向其他活動時,我們不難發現,各項活動也正在或已經喪失其內涵,在利益的衝撞下改變了本質。我們只能遺憾,面對這種遺憾,我們是否該做些什麼?

3、舞龍燈的不少民間藝術正在消逝。

在調查中,有94。8%的55歲以上居民看到過舞火龍,也就是俗話中的“打鐵水花”,有76。5%的25-55歲的居民看見過該場景,而僅有3%的25歲以下的居民見過舞火龍。聽老年人們講過,在他們的記憶中,舞龍燈有幾十種舞法,“龍咬尾”、“龍騰空”、“龍繞樑”、“二龍戲珠”等精彩形象至今仍深刻地留在他們的腦海裏,回想起來依然讚不絕口,甚至拍案叫絕!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舞龍燈的人能變化出的形象越來越少,到現在,連舞龍燈的隊伍都是有一些遊手好閒之人臨時組建而成,面對一羣眼中只有金錢的財迷,還能奢望他們能表演出什麼形象來?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關注物質上的享受,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滿足,伴隨而來的問題便是各種傳統文化以及各種民間藝術的流失,面對這種局面,我們更應該關注各種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要銘記其深刻的文化內涵,瞭解其背後藴藏的深刻意義。讓我們的傳統文化能與民族精神一起源遠流長,永不消逝。

文化調查報告8

家鄉安徽鳳陽婚嫁習俗變遷的調查報告;民風民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首先,我先詳細敍述在我老姨和姨夫結婚時的婚嫁習俗;相親那時婚嫁基本還是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要;看門頭如若相親時男女雙方看對方都很滿意,媒人便和;定親通過媒人交換“庚帖”,即“生辰八字”,也叫“;擇日選擇結婚日期,也稱“看日子”、“看喜期”;下聘又稱“過禮”、“下禮”,民風民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範。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範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我國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也各不相同,而且即使是同一地區的不同地方風俗雖然大致相同,但也會有細微的差別。在此我以我的家鄉安徽鳳陽婚嫁習俗的.變遷為題採訪了我的老姨和姨夫,他們於1997年結婚,是以傳統方式結的婚,對過去婚嫁習俗有很好的瞭解,在他們生活的這麼多年裏,又數次幫別人做媒,對當下的婚嫁習俗以及變遷也有很好的瞭解。通過採訪可以瞭解到我的家鄉鳳陽婚嫁習俗的變遷。

首先,我先詳細敍述在我老姨和姨夫結婚時的婚嫁習俗。

相親

那時婚嫁基本還是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要門當户對,程序繁瑣。鳳陽縣內各地婚嫁風俗大同小異。一般都是男女雙方先央請媒人各二,稱“四大紅媒”。由媒人介紹,男女雙方見面,稱為相親

看門頭

如若相親時男女雙方看對方都很滿意,媒人便和男方家商量一個好的日子,由媒人帶着女方以及女方的“七大姑八大婆”到男方家吃一頓飯,商量訂婚的日子,俗稱看門頭。飯後,男方要帶着女方上街,給女方買兩套新衣服,男方家也可給女方几百元見面禮,以圖喜慶。然後由媒人定一個好日子定親,即訂婚。

定親

通過媒人交換“庚帖”,即“生辰八字”,也叫“合口八”。媒人將書寫的男方生辰八字送與女方以合屬相,男方紅帖面書“敬請金諾”四字,如無相剋,女方即回“恭允玉音”綠帖,表示正式婚約已成。庚貼由男家保存,至此,男女兩家的婚姻關係正式確立,這就是俗稱的“結髮夫妻”。當時訂婚,男方需要準備四樣吃的禮物,有幾十斤豬肉,兩箱酒,兩條魚,六包糕點贈送女方,還有縫紉機,腳踏車,手錶,錄音機,照相機作為訂婚禮,俗稱“三轉一響一嘎嘰”。正式婚姻關係確立後,人情之事,相互往來,家長第一次見到未來的婿、媳,都贈送見面禮,皆以錢為主。訂婚後,每逢節日,男方都要帶幾件禮物,如研究雞鴨魚肉等到女方家,同時男方也要把女方接待自己家過節,過節時男方要給女方買幾套新衣服,也要給女方紅包。

擇日

選擇結婚日期,也稱“看日子”、“看喜期”。到結婚的年齡,男方初步擇好迎娶的日期,因禁忌較多,託媒人徵求女家意見,經協商後,大約在初步定的日期前一個月,請媒人定下結婚日子。日期一般都選擇二、四、六“雙頭日子”,不用“八”,意在“結結巴巴”不吉利;三十也不用,説是一個月的“盡頭日子”。

下聘

又稱“過禮”、“下禮”,有大禮和小禮之分。首先下的是小禮,又稱同心禮。結婚前一個月,男方準備四折禮,肉,魚,糕點,酒到女方家,通知結婚日期,叫做同心禮。結婚前三天前,男家要備大禮送給女家,大禮多為衣料、衣服、聘金等,衣服數目取雙忌單。大禮一般是是豬半個,要含豬頭和豬尾巴、白酒24瓶、糕點24包、香煙兩條、鯉魚2條、雞2只、大饅頭24個、衣物若干等。女方置嫁粧,婚期送往男家,稱為“陪送”、“陪嫁”。陪嫁品有箱櫃、桌椅、衣料、桶、盆、燈、化粧品、日用品等。

迎娶

舊時迎娶多用花轎,男為“帶親”,女稱“出嫁”,伴有民族樂隊和儀仗。貧苦人家的閨女騎毛驢或坐二人抬小轎,或自己走到男家。當時條件已經有很大改善,結婚當日由媒人帶着迎親車隊前往女方家中接新娘,新郎在家等候,車隊基本都是麪包車,新娘所乘車為轎車,由兄弟或叔伯背上車前往男家,上車前,車門下放兩條步步糕,新娘踩着糕上車。車隊出發後新娘不能回頭看,否則有窮孃家的説法。新娘母親也要端一碰水潑出門外,意思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同時車隊也將女方陪嫁的被子,桌椅,沙發等隨車拉走。車隊臨近男家門時,繞過一段,俗説“新人不走舊路”。車隊到門前放下,放鞭炮。開車門門後,車門下再放兩條糕,新娘踩着,由新郎背或抱入家中。男家選“全命人”(公婆、丈夫、兒女俱全的人)攙親、佈置新房,將紅棗、花生(染紅色)、栗子、錢等撒在新人牀上,以求早生、多子、富貴,俗稱“撒牀”。送親者宴席後到新房中看望。房中備有茶點。新郎、公婆迎接,送親者託以關照、原諒之辭,名為“瞧房”。送親者離去之後,鄰里親友進入洞房,祝賀取鬧,稱為“鬧房”。鬧房不分輩份老小,俗稱“三天不分大小”。次日,新娘絞去臉上汗毛,以示與未婚女子的區別,稱為“開臉”。上墳祭祖,到宗堂前叩拜,稱為認親。

從相親到結婚,媒人在此間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好處也是很多,單單是在男方家就要吃上八頓飯,俗稱媒八嘴。分別是

1.介紹

2.看門頭

3.訂婚禮

4.定日期

5.下小禮

6.結婚前三天,男方請四大紅媒到男方家吃飯,準備第二天下大禮

7.下大禮當日晚上回男方家吃飯

8.結婚當日。

回門

婚後第三日,新娘回孃家省親,稱為“回門”。與丈夫同往,稱為“雙回門”,孃家以酒宴招待,同時女方家要找和新郎同輩的人同桌吃飯,因為當日新郎新娘要坐在上位,長輩不能坐在下位,所以只能找同輩人陪同吃飯,回門是新娘要提兩包糕點,此糕點在回門期間不能食用,要來回提一個月才能食用。飯後新郎新娘要在日落之前趕回男方家,不能在孃家過夜。回家時女方家要烙兩個油餅,一個鹹的,一個甜的給新郎新娘大會給婆婆吃,意思是少説新娘孃家的話。

婚後第六日,孃家要派送親的中男的去男方家接新娘回孃家吃午飯,當晚再送回男方家吃晚飯,不得在孃家過夜,兩包糕點還是要提去再提回來。婚後十二天,女方父親到男方家接女兒回家住兩天,再送回。兩包糕點還是要提去再提回來。

一個月後,孃家來人接回,住滿一個整月,期間新娘給男方家媒人做一雙鞋,稱為“住對月”,俗語有“三天回門六天接,一個月回去住對月”。至此,就算結婚正式完畢。

隨着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普遍好轉,普通百姓逐步走向富裕,時至今日婚娶的習俗大部分保留了原先的婚嫁風俗,但是也有相當多的部分隨之而改變,婚嫁的規格有所提高。下面我將敍述當今家鄉的婚嫁變化。

當今基本沒有媒人介紹,大多都是自由戀愛,男女雙方戀愛後一般都是互見雙方家長後就是直接訂婚。訂婚當日就是男女雙方家長及親戚,比如説男女雙方的叔叔舅舅,姑姑姨姨等大家一起吃一頓飯。雖然現在自由戀愛,沒有媒人,但訂婚當日男女雙方還要象徵性的找四個媒人,即四大紅媒到場,以示有保留傳統之意。訂婚當日男方給女方買一枚訂婚戒指,兩套新衣服,男方在給女方一萬零一塊錢,寓意萬里挑一。訂婚沒有以前那麼繁瑣了。訂婚之後就是選擇一個吉日結婚,在初步選的結婚日期的前一個月,男方邀請四個象徵性的媒人吃一頓飯,以定下結婚日期。之後就是下小禮,基本和以前沒有什麼變化,禮物包括半個豬,兩條魚,兩箱酒,六包糕點等,基本和以前一樣,甚至比以前有所簡化。在結婚前三天,男方要給女方家下大禮,男方要給女方家八萬八或者六萬六,男方要給

女方買金銀首飾,新衣服,還要給女方父母買立娘衣等,另外還包括豬,魚,糕點等,以示保留風俗之意,現在大多數人也不太在意這些豬魚等彩禮,下禮時只保留少數,意思一下便可。結婚時和以前差別較大,主要是因為現在經濟條件都較好,婚禮排場比以前好豪華很多。現在結婚時都是新郎親自帶着車隊到女方家接新娘,車隊一般都是奔馳寶馬等豪華轎車,更有保時捷,法拉利等豪車婚車隊,現在婚嫁酒席基本都是在大飯店定的,酒席排場比以前豪華很多。新郎到女方家接新娘時要帶半袋米,新娘要坐在米上,新郎跪在搓板上給新娘洗腳,穿襪子,穿鞋,以示婚後要聽女方的話。女方穿上鞋後腳不能着地,由新娘兄弟背上車後,車隊出發去新郎家。

現在婚後三天回門,不必像以前回門那麼多規矩。當今的婚禮除了上述不同外,其他基本與以前相差不多,但都有所簡化,不像以前如此繁瑣,規矩繁多。再有就是現在結婚成本比以前高很多。比如女方要看男方有沒有房子啊,車啊,現在家鄉還有一句俗話叫做“一動不動”,一動代表動的,即車,不動代表不能動的,即房子。

總結現在和過去婚嫁習俗的變化,就是婚禮比以前豪華,程序有所簡化,其原因可以歸結為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狀況的改善,生活節奏的加快。

文化調查報告9

一、調查的原因和目的:

現代流水線生產的工藝品越來越多,這樣更加凸顯了傳統手工藝品的可貴。為了加深大家對竹編藝術的瞭解,我向大家介紹我們家鄉寧波的傳統文化--竹編。竹編是一種傳統的工藝,歷史悠久。

二、調查的地點:

寧波市鄞州區非遺館

三、調查的方式:

通過視頻採集和與傳統工藝傳承人的交流

四、調查的內容:

寧波竹編藝術

五、調查的結果:

寧波是竹編的“故鄉”。寧波地區盛產毛竹,所以充滿智慧的勞動人民就利用這豐富的資源編織成一個個竹製品。寧波竹編富含了人民辛苦勞作的結晶,凝聚了豐富的寧波文化。寧波的竹編歷史久遠,明清二代的江南舉人赴京應試的考籃和食籃都是竹編的。鄞縣、奉化、餘姚山區有幾十家鄉村辦竹編廠的竹編工人,能巧妙地利用篾絲和篾片,編制各種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的各種動物,並和傳統的罐、籃、盒、盤結合起來,製成雞罐、鴨盤、貓頭鷹盒等,既實用又可觀賞,成為饋贈親友的好禮品。

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厚度僅為一兩根頭髮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髮絲寬,根根竹絲都通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觀者無不讚歎其難。竹編工藝品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在傳統技藝街區展出了不同風格的竹編作品,既有歷史悠久,技藝高超的青神竹編,又有將現代流行時尚與中國傳統文化工藝相結合的劉氏竹編,博採眾長。

竹編工藝大體可分起底、編織、鎖口三道工序。在編織過程中,以經緯編織法為主。在經緯編織的基礎上,還可以穿插各種技法,如:疏編、插、穿、削、鎖、釘、扎、套等,使編出的圖案花色變化多樣。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製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絲互相插扭,形成各種色彩對比強烈、鮮豔明快的花紋。

六、調查的心得體會:

此次調查是我利用週末空閒時間回了趟家,去了西江古村進行實地拍攝的。這一趟收穫不少。其實説實話,我之前並不知道我們家鄉的工藝竹編已經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且對此我甚至不曾瞭解。這次的拍攝也讓我明白了,雖然身為寧波人,但其實我對自己家鄉的傳統文化了解並不透徹,所以在今後的生活中,我將會更多地去關注家鄉的傳統,家鄉的文化。在拍攝視頻的過程中,我們與葉良康師傅進行了交流。

(葉良康是寧波市目前僅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竹編傳承人,其工藝竹編項目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7歲開始學做竹編,到現在47年了。”老人對竹編的堅持、執着和熱愛感染了許多人。)因為同姓的緣故,我偶然間得知了我的祖輩與葉老師傅還是同村人,這多麼奇妙的緣分吶!我不禁為我姓“葉”而感到驕傲、自豪。葉老師傅一臉笑意地告訴我們:他做了47年的老手藝終於有了接班人。塘溪鎮上城國小校長童士峯知道竹編工藝面臨傳承的困境後,以東山村的名義申報鄞州區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並將基地設在上城國小。同時,該校出資5萬多元建立了工藝竹編陳列室和製作室,併成立了以美術專職教師朱雙陽為組長的竹編傳承小組。從20xx年9月開始,葉師傅每個星期都會花半天時間走進上城國小,手把手地教10名“徒弟”做竹編。從葉師傅的這件事中我反思到:不僅僅是竹編,寧波還有多少傳統手工藝正在面臨着失傳的危機,那麼更何況是中國呢?所以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保護傳統文化的任務任重而道遠!

文化調查報告10

羣眾文化活動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發展文化產業最終的目的和歸宿。為繁榮羣眾文化活動,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培育文化市場,加強人才儲備和完善文化產業配套資源,現對XX市羣眾文化活動情況和羣眾文化人才儲備情況進行基礎調研,報告如下:

一、羣眾文化活動的現狀:

近年來,XX市以堅持面向基層、面向社會為指導思想,不斷創新羣眾文化活動的理念和方式,羣眾文化活動如春潮湧動,羣芳競秀。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每年有計劃、有組織開展的各類羣眾文化活動達500餘場次,有300餘萬人參加近20種的羣眾文化活動。民間自發組織的文化娛樂活動數不勝數,羣眾性文化活動遍及城鄉大街小巷、農家院落,形成“百花齊放”的喜人格局。

1、羣眾文化活動體系健全,文化服務活動豐富頻繁,為羣眾文化產業化營造了濃厚的市場氛圍

XX市羣眾藝術館、文化館、文化站和文化室四級羣眾文化體系健全,網絡覆蓋面廣,從城市到鄉村,每一級都設立文化服務機構,活動場所達標,文化設施完備,從業隊伍不斷擴大,活動種類不斷增加。全市現有市級羣眾藝術館1個,縣(市)文化館8個,鄉鎮(社區)文化站X個,村級文化室X個。市縣級廣場X個,有村級文化廣場XX個。20xx年,全市共組織開展羣眾文化活動X場次。其中,市本級大型廣場活動X場次,參與人數達X萬人次;縣(市)區級中小型羣眾文化活動X場次,參與人數達X萬人次;市縣兩級文化部門組織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X次,基層羣眾文化活動X項,參與人數達X萬人次。每年參加各類羣眾文化藝術培訓班的人數均超過XXX人次。

2、羣眾文化活動基層化、品牌化、特色化,為羣眾文化產業化創造了良好的人文環境

近年來,XX市羣眾文化活動以“服務基層,服務大眾”為目標,文化工作者們在立足地方特色、服務大眾的過程中,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找到了發揮藝術才能的舞台,激發了創作靈感,思想精深、藝術精湛、羣眾喜愛的優秀文藝作品不斷湧現。同時,廣大羣眾通過參與各類文化活動,理解和領會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鍛鍊身體,陶冶情操,交流信息和感情,文化品位、藝術修養和思想道德素質不斷提升,文化人才的積極引導和廣大羣眾的熱情參與為XX市發展文化產業,參與文化競爭營造了良好的人文環境。

(一)羣眾文化活動基層化。一是XX市堅持開展“文藝小分隊”下基層活動。XX市羣眾藝術館現有館辦業餘文藝團隊6個,每年深入農村、社區、校園、軍營、敬老院等場所進行文化服務不少於300場,活躍了城鄉羣眾的文化生活,深受廣大羣眾的歡迎。二是開展“建基地,種文化”活動。自XX8年起,各級羣眾文化單位在按照全國和省送文化(藝術)下鄉的基礎上探索了適合羣眾文化(藝術)需求的新路子,實現了由“送文化”向“種文化”轉變的要求,深入到鄉村、社區和基層單位開展文化藝術輔導,建立文化藝術普及教育基地,把文化藝術的種子播撒到山鄉沃土,為發現和扶持文化藝術新苗,為專業藝術羣體輸送高素質文化人才,為擴大從業隊伍奠定了基礎。三是開展“一對一”活動,激活了專業文化單位的'工作活力。針對基層文化館(站)服務水平較低的現狀,市級羣眾藝術館實施“一對一”服務工程,每人承包一個縣(市)區,常年開展指導、培訓和輔導活動,在加強藝術館與基層文化單位業務交流的同時,切實提高了羣眾文化隊伍的整體水平,為羣眾文化活動有特色出亮點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二)羣眾文化活動品牌化

多年來,XX市始終堅持發展品牌文化的思路,以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大型羣眾文化活動為先導,着力擦亮老品牌,打造新品牌,充分發揮品牌文化活動的連續性和巨大影響力,實現了“活動創品牌,百姓得實惠”的最終效應。一是“慶佳節,鬧元宵”,“秧歌賽”、“太級表演”等節日文化品牌活動;二是“慶‘五一,游龍山’少兒才藝展演”品牌活動;三是“XX之夏”羣眾廣場文化品牌活動;四是行業主題宣傳教育文化品牌活動。各縣(市)區也都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活動,如西豐縣的“鹿城歡歌”,XX縣的“北山廣場羣眾大舞台”,XX市的“文化周”,XX縣的“優秀文藝節目展演”、XX的“羣眾藝術節”等。這些品牌活動既帶動引導了羣眾文化活動的積極開展,也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羣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別是品牌活動越來越市場化,更為羣眾文化活動創品牌提供了物質支持和保障。

文化調查報告11

調查時間:

20xx年xx月xx日

調查地點:

xx省xx市xx區

調查方法:

互聯網上收集資料。問長輩

調查人:

xx

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

貼窗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餵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説、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文化調查報告12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調查的過程,掌握學習方法,瞭解獨有的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文化內涵、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有利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好愛國主義精神。

2、將成果廣而告之,一次強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並做好宣傳,動員全民弘揚民族文化。

二、調查方法。

主要採用上網調查、個別採訪。

三、調查報告。

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一份濃的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醇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傳統的春節,融入一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徵,並擔負起一種文化功能:

1、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去和未來;

2、祭祀,緬懷祖宗之德,繼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

3、宗親禮儀往來,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負社會職責;

4、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宣泄情感之波,體味人生之樂。

春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藴藏厚重的含金礦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傳統文化的積澱是歷千年而不變的,春節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1)臘月開始辦年貨:

據中國傳統,踏入臘月,已適宜辦年貨,除了買臘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蘋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團聚。

(2)年二十四謝灶:

在灶頭放齊貢品後,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豐足暨身體健康,之後燒衣及撒酒,最好將一些湯丸放在灶上,或將麥芽糖塗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會更佳。

(3)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時機,中國傳統來説,這天一家人都要大掃除,祈求將往年的黴運及不如意通通掃走,而自身亦要潔淨,據説這樣做便可以消災祛病。

(4)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後一天,這天具有感恩和團圓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團圓飯,都有雞,有魚,有菜,吃的`豐富是年夜飯的特色。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長久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餘。吃過年夜飯之後,長輩要發壓歲錢,根據古時的民間習俗,用紅線穿好的一百個銅錢,具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現在就用貨幣代替(錢一定是偶數,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們大多守歲到天亮,為的是祈求雙親長壽。到子夜十二點整,開始放爆竹,慶祝新一年的來臨。

(5)正月七年級宜祭祖:

年七年級祭祖是很重要的習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祭祖完畢後,晚輩向長輩拜年,拱手互相恭賀。此外,年七年級不可掃地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一些不吉利的話亦不能説,否則這年會不好運,亦儘量不要打碎碗碟,如果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歲歲)平安,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好兆頭的話。

(6)八年級婦女返孃家拜年:

八年級是出嫁女回孃家的日子,相傳年七年級回孃家,會令孃家變窮,所以要八年級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須準備一些賀禮,如糖果或生果等。

(7)年九年級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團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8)年初四接財神:

話説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天神由天界返人間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備齊。並要焚香點燭燒金衣,以歡迎諸神回人間。

另外,還有掃塵:除陳布新把一切窮運晦氣通通都掃出門,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貼春聯:將春聯貼在門口,貼夠八張,代表由頭髮到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種剪紙——窗花,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掛年畫:寄託人們喜慶美好的願望。

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迎接這個日子,念一遍寄託新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時“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裏生活久了的人們在加快生活節奏中還能記得這個寶貴的傳統文化,並將它傳承下去。

文化調查報告13

實踐人:

田盼文

班級:

20xx級藝術設計五班

學號:

20xx132255

實踐時間:

20xx年1月1日到2月1日

隨着大一上半學期的結束,迎來的維持一月的實踐假期,第一次寫實踐報告,每天走街串巷的去尋找各種美食,感覺挺好,把自己以前吃過的沒吃過的美食都能嚐了個遍,河南省的美食好多好多,各種各樣;熱枕的歡迎四面八方的朋友來到河南,來到我的家鄉;來了解河南風土人情,嚐嚐河南的傳統美食,下面我來給你們介紹一下河南比較有名的傳統美食。

河南省是以面為主,是生產小麥玉米的大省,人盡皆知的我們河南有燴麪,河南的燴麪以羊肉湯為主,燴麪的面非常筋道,燴麪的湯汁用羊肉大骨頭熬的,湯汁非常的香濃,從下面的圖片就能看出來,我在這裏寫着,就有一種想吃的衝動。

燴麪可以算我們河南的`傳統美食,代表了河南省,河南人憨厚好客的個性;河南燴麪價錢公道,而且分量超足,最重要的是夠美味,是普通老百姓所能接受的;推薦一個麪店——合計羊肉燴麪,據説是用飛機轟炸出來的美食,在抗日戰爭時期流傳了一段歷史故事。

燴麪的面非常筋道,是河南燴麪的一大特色,因為河南燴麪所用的面是河南小麥磨出來的面,非常健康;面的顏色非常晶瑩剔透,光看着就非常的有食慾。

而且河南的燴麪裏面有好多小佐料,比如提鮮的香菜,香菜也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沒有打過農藥,顏色特別的鮮豔,香菜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有的人就不喜歡吃香菜,點燴麪的時候只要説明就可以了;除了香菜,還有乾菜、木耳,一碗燴麪裏面有好多東西,一碗燴麪非常豐富,裏面的食物面面俱到,非常的有營養價值。

在我們的家鄉每家每户都有一個面盆,是瓷的,這個盆一用就是好多年,就像家裏的聚寶盆一樣;每天都小心翼翼的用着。因為是瓷的,有用了很多年,像家裏的一個成員一樣,每次用就感覺有了感情一樣,生怕它摔着,幾乎每一天有要用到。在我們河南,我們每天早上晚上都會喝粥吃饅頭,有時候還會每家每户醃鹹菜,早上的時候就不用炒菜,就可以吃饅頭鹹菜,每家每户雖然醃的鹹菜工序都一樣但是每家每户醃的味道都有差別,都有自己家的獨特的味道,這種味道會跟着你的一生,永遠存在於你的記憶裏;在上的粥有一種特有的玉米粥,關於這個粥,還有一段説道;山東和河南是挨着的,有些地方還是有相同的地方,這種玉米粥就有相同的地方,把顆粒的玉米打成散的,小顆粒狀,做飯的時候,當水燒開的時候,把它均勻的下鍋,熬的過程中要用勺子不停地攪,當那些黃色的小顆粒開始粘稠粘勺子的時候就可以出鍋啦!

我們早上喝的粥各種各樣,有小米粥、豆腐腦、八寶粥、豆沫,還有非常有名的逍遙鎮胡辣湯,我們早上就非常喜歡去早餐店裏去買胡辣湯,配着油條或油餅,或者買幾個菜包子肉包子,把他們泡到湯裏,絕對是一道美味。還有一種小籠包,一個人可以下一籠,用一個小碗放點醋放點辣椒,用筷子夾一個,沾着配料,現在想着就像流口水,還有一種美食,也是早上吃的,叫糖糕,是一種小圓餅,咬一口裏面的糖汁就會往外流,特別甜。還有一種長的比餃子大一點的食品叫菜角。

河南的人都是以麪食為主,這跟河南省的地理位置是分不開的,從小我們都是吃麪,一天不吃點麪食就覺得缺點什麼,所以到了黑龍

文化調查報告14

一、活動目的: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生對家鄉民俗文化的探究興趣,增強對家鄉的自豪感;讓學生知道保護家鄉的民俗文化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2、能力目標:通過活動,學生能隊家鄉的民俗文化進行簡單的考察,並寫成簡單的考察報告。通過觀察、查閲、走訪、調查、體驗等一系列時間活動,鍛鍊學生蒐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提煉觀點的能力。

3、知識目標: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家鄉民俗文化、民間工藝等方面的知識。

二、活動方式:

1.到圖書館查書;

2.把資料抄好;

3.製成一本活動成果錄。

三、活動內容:

分頭行動,部分人上網查資料,部分人到圖書館查資料。

四、活動準備:

我們先確定今天誰應該查名人,誰應該查民族風俗。然後再分別查資料。

五、行動過程:

我們準備好後,就各自出發,我查名人名事,湯思寧查湖南古城,葉雙查民族風俗……

(一)活動過程與活動方式

1.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①引導學生調查瞭解家鄉特有節慶、傳統習俗,傳統文化藝術及淵源.②引導學生廣泛閲讀傳統的詩歌、散文、小説,並初步瞭解家鄉古代農桑文化、軍事文化、工商文化和科技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節令文化等傳統文化形式。

2.開展考察活動

①考察家鄉的著名建築及其特點與由來。

②考察家鄉的歷史名人和遺蹟。

③考察家鄉某些地名的由來。

④考察家鄉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特點。

⑤訪問民間藝人,瞭解傳統工藝。

3.組織學生為宣傳家鄉的傳統文化開展實踐活動。

以下一些活動形式可供參考:

①學生編寫《家鄉民間故事》、《家鄉風俗習慣》、《家鄉風味小吃》、《家鄉名人故事》等小冊子,提供給有關文化部門&旅遊點。

②與有關部門合作,製作廣告牌張掛在家鄉顯眼處,宣傳自己的家鄉。

③為社區羣眾策劃一次家鄉文化藝術表演或傳統遊藝活動。

④開展題為“家鄉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的討論會,引導學生從民族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的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轉變進行探討。

4.就“如何利用家鄉的傳統文化為家鄉服務”寫一份方案。

(二)總結方式

可在個人自我總結、小組內總結的基礎上,再在班級內進行交流活動。總結形式可多樣,可是個人的日記、作文,實踐活動中的反思與建議,也可是在班級討論中的發言和資料展示。

文化調查報告15

(一) 調查背景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時代新風。”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們的民族之魂,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有利於扭轉不良社會風氣,發揮我們數千年來積累下來的道德智慧的效用,會對改善當前的社會風氣起到積極的作用。用傳統文化教育我們和下一代,提高國民的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不僅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我們國家民族文化發展的戰略需要。

(二) 調查目的

為了加深當代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瞭解傳統文化在當地的發展狀況及其發展趨勢。

(三) 調查過程

1、 調查方式:一些網絡社交軟件

2、 調查數量:90份

3、 調查時間:20xx年寒假期間

4、 調查步驟:通過一些網絡社交軟件發送問卷,並對問卷進行整理統計

(四) 對問卷調查的結果統計分析

1、 有74%的人喜歡中國傳統節日,26%的人喜歡西方節日

2、 有100%的人認為京劇,詩詞歌賦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40%的人認為看春晚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2%的人認為開派對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1%的人認為占卜算命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3、 有10%的人認為清真菜是我傳統菜系,85%的人認為蘇菜是我國傳統的菜系,僅有5%的人不知道我國傳統菜系是什麼

4、 有20%的人認為縱橫,重農,洛桑為我國傳統學派,100%的人認為儒家為我國傳統學派

5、 有75%的人認為我國傳統戲曲為花鼓戲,黃梅戲,20%的認為評劇為我國傳統戲曲,5%的人不知道我國傳統戲曲是什麼

6、 有100%的人知道我國古代四大發明,及四大名著

7、 有50%的人知道我國古代一部醫學著作,有50%的人知道我國古代醫學著作兩部及以上

8、 有40%的人知道我國古代一部數學著作,有25%的人知道我國古代數學著作兩部及以上,有35%的人一部都不知道

9、 有30%的人知道我國古代一部農學著作,有35%的人知道我國古代農學部著作兩部及以上,有35%的人一部都不知道

(五)調查總結

隨着當今社會的發展,文化的競爭已成為國家間軟實力的較量,並將在未來構架國家綜合實力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在此我總結了一下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問題。

我國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問題——外患,

一、部分國家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侵襲,如20xx年11月,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xx年韓國擬將“韓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20xx年10月,韓國在得過舉辦“韓國是印刷術的起源過”展覽,並向聯合郭教科文組織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證孔子、西施是韓國人,稱漢字是由韓國人發明的…….

二、外來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侵蝕,西方洋節掀起熱潮,快餐文化盛行、日本卡通動漫、美國電影、韓國電視劇等外國文化產品的大量引進。在瞭解外國文化的同時,不少人也開始在接受外國生活狀態潛移默化的.接受了他國的行為價值觀,有識人士已經開始思考文化市場的自發性和商業性中潛藏的文化危機,傳承至今,中國傳統文化耐寒減弱且造人捷足先登,這不能不給國民敲響了警鐘。

三、外來節日衝擊盛行,民族優秀傳統節日反倒被漠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以上詩歌都是傳承着我們中國民族特有的節日,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內涵,然而“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只在民間斷斷續續地傳承着各種習俗,沒有正規的宣傳,沒有正規的保護傳承,在民間傳得艱難而斷續;倒是所謂的“聖誕節”、“萬聖節”等西方節日在國內流行不衰。我並不排斥外來文明,只是不希望看到民族的東西最後被丟在社會的角落裏。

我國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問題——內憂

一、重大文化事件,領導從不做準備。中國有一個非常嚴重的現狀,那就是不管什麼事件,領導永遠都沒有做準備。之所以不做充分準備的人,那是因為有人替他準備好了。清華大學校長沒把自己贈給宋楚瑜先生的篆文看清楚,那是因為他自己沒準備,是別人準備好了給他“上上台面”就罷了,尷尬當然在所難免。這只是一個縮影,但是影射了一個社會文化的怪圈。領導不是領導,而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充枱面的人,如果是這樣,那還不如請個明星

二、社會亂用成語,誤導羣眾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應該吸取了清華大學校長前車之鑑的教訓,可是剛一出言,就發生了低級文字錯誤,“七月流火”……哪怕他後面慷慨陳詞也已經無濟於事。在這裏用一條歇後語評論“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很多時候,社會的語言結構是由文化人、媒體來引導的,而很文化人和媒體都在亂用成語,把塗料説成是“好色之塗”,宣傳治咳嗽的藥就説“咳不容緩”,這是文化人帶來的悲哀,誤走文化路線將會讓社會文化變得混亂無序。

三、語文、民族歷史受到國人的冷遇。我們的語文和歷史是國之瑰寶。從甲骨文開始,我們的文字就傳載着我們先人的思想;從北京猿人開始,我們的歷史就開始輝煌演繹……美國——號稱超級大國的繁華社會,它的歷史只有三百多年,它連最起碼的傳統文化都還得沿襲英國的。然而,不管是在教育考試上,還是在社會活動上,凡是涉及語文和歷史的,都視為是副科附屬物,這多麼悲哀。隨便抓一個在大街上的年輕人,問“開元盛世”是指哪個朝代的,戰爭什麼時候開始,他們都支支吾吾搔頭撓腦不懂回答,這難道不是悲哀嗎?

標籤: 調查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e1qen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