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15篇)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15篇)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報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15篇)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1

 第一.慎重選擇創業項目

選擇什麼樣的創業項目很要害。要選擇有發展前景、投入少收益高、競爭不激烈的非傳統行業。目前和今後的一段時間裏,三個行業具有發展前景。第一,互聯網將來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尤其是電子商務。第二,農村市場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設想一下假如農村每家每户每年多花1000塊錢,能夠拉動幾個GDP的增長?第三,新能源的前景仍是廣闊的。當前傳統能源是一次性能源,對環境污染嚴重。新能源不僅為社會創造價值,而且還對環境不產生破壞作用。

第二.選擇項目別拋棄專業

大學生創業最好不要選擇開飯店、賣菜。因為開飯店賣菜之類的,普通的國中生和高中生都能幹,甚至會比你做得還好,不要與他們搶飯碗。在大學裏學習了三、四年,已經具備了系統的專業知識,選擇與自己專業相關的項目創業,這是中學生所不具備的。脱離自己的專業做一些常人都能做的項目,那就是浪費大學三、四年所學的知識。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應充分結合專業元素,發揮特長,需要的是所謂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第三.提倡先打工後創業

給大學生們作講座的時候,問到創業什麼最重要,大多數人回答都是“錢”。這種説法是錯誤的。大學生創業應當具備三個條件。第一、經驗和能力,第二、人脈資源,第三、資金。個人的經驗和能力是第一位而且是最重要的,沒有經驗,剛有想法就去幹容易失敗,即使別人給你資助,你也會賠。大學生靠什麼積累經驗和提升能力?去打工。打工時,積累了經驗提升了能力,同時也能熟悉一些比你強的人,增加一些人脈關係,這樣就為以後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四.注重人脈關係積累

這個社會,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人在做,所以人脈關係的積累很重要。人脈是一個人通往財富、成功的入門票,人脈關係不好,你就不能募股。擴展人脈關係,多結識比你能力強比你有錢的人,尋找他人給你投資時,對你認可的有錢人就會給你投資,這就是人脈關係作用的顯現。你擁有了能力經驗而且選擇的項目非常好,又結識了認可你的有錢人,自然有人會給你投資的。

 第五.在創業中創新

大學生最不缺的就是新的思維,新的想法。大學生創業不要做傳統行業,也不要用老一套的方法去做,要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看看自己和其他人比哪些方面更有優勢。假如你發現自己有一個比別人強的特點,比如説你財務比較有優勢,暑假可以到會計師事務所打工,哪怕不要錢,可以補充財務知識,畢業之後找一個財務方面的工作應該不成問題。大學生怎麼創新呢?要根據現有的情況,結合自己的思路,創造新的模式。

第六.積極募股別負債

大學生創業怎樣“找錢”?一般的大學生會找家人和朋友借錢,是不好的。因為你負債後心理壓力大,做事輕易衝動,衝動的結果是失敗率很高,不適合創業。募股是最好的方法,除了能找到資金,他入了股,和你在同一條船上,會幫助你把事情做好,自己借債,別人不會關心你。怎麼樣去募股呢?這要靠機遇,第一,找一個比你能力強、比你水平高、也有錢的人給你投錢,他只投錢,什麼都不管,然後坐等分紅,你再找幾個合夥人一起幹。第二,找一個有錢人投資,他比你有能力,給你投資,你們一塊幹。

總之,現在國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無疑為大學生創業鋪就了一條“綠色通道”。從減免部分費用,到提供創業培訓、開業指導、諮詢服務後續扶持等“一條龍”服務,使大學生獲得了全方位的幫助和支持。加上各地方也有各不相同的優惠政策供大學生創業,可以説,創業雖比就業下得決心要大很多,但這條道路卻比就業明朗許多。“賺大錢還是賺小錢,取決於你的戰略”。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2

針對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本着一切從實際出發,文學院團委製作《大學生就業意向調查問卷》,並面向20xx級、20xx級、20xx級50名學生做了調查分析。通過調查問卷,我們發現:

一、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

大學生存在就業困難,總的原因是高校畢業生總量逐年增長明顯,就業市場需求卻增長不快,導致今明兩年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前景不容樂觀,形勢嚴峻 。

二、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看法

據對50名大學生的調查表明:96%的被調查者認為當前大學生就業困難,對就業前景感到悲觀,只有少數的大學生不為自己的就業前景但憂,認為就業形勢是正常的,竟爭是必然的。

根據調查,個人能力不足已成為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就業能力與一般意義上的能力概念有所不同,其特指大學生進入人才市場所需的社會實踐能力、求職技巧等。此次問卷調查顯示,高達46%的大學生將“缺乏社會經驗”視為最困擾大學生就業的因素。有38%的學生表示個人能力不足而成為制約成功擇業的首要問題,另有12%的學生認為求職技巧的缺失是求職過程中最為頭痛的問題。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0%的在校生表示在校做兼職、家教或擔任學生幹部職務等是增加自身今後求職成功的最佳途徑。而已踏上工

作崗位的畢業生則認為,在校生應該多進行與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那才是提高自己求職成功的最佳途徑。這是在校大學生對社會實踐存在的誤區。

三、高校教育與市場需求脱離

調查中大學生大部分認為目前的高校教育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高校教育與市場需求脱軌,以致大學畢業生就業時在選擇單位與職業過程存在困難。從目前情況看,高校專業結構設置落後於市場發展。99年擴招使大學生數量急增,但擴招專業相對集中,高等教育大眾化,但專業相對集中、促使某些專業人才供大於求,造成了大學生就業存在一定困難。

四、 大學生就業意向現狀分析:

從調研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大學生對當前的就業形勢表示擔憂,就業壓力較大。據調查問卷的調查顯示,有58%的大學生認為當前找工作困難較大;12%的大學生認為,無所謂;有20%的大學生對當前就業形勢持樂觀態度。6%的同學認為就業壓力過大,毫無希望。

1、由於就業壓力大, 30%的同學畢業打算考研究生,以此增加競爭力;24%的同學打算畢業就選擇單位就業;8%的同學畢業打算主張自主創業;4%的同學畢業打算出國;14%的同學不知道如何選擇;20%的同學畢業有其他打算。

2、在擇業時,大家比較注重自己在單位的未來發展、並且要求職業符合自己的規劃,大多數同學把就業看成一輩子的大事,認為“一次就業定終身”,精神負擔很重,往往不能正確定位就業期望值

3、大家對薪水的要求較高,普遍希望在3000元以上,大多數同學對薪水過高的要求忽略了自身條件、個人專長髮揮和今後的成長。畢業生不能根據自身的情況給自己合理定位,不能適當地向用人單位展示自己的長處,從而錯過機會,影響了自己的就業。

4、較多數同學已經做過職業規劃。28%的同學自己做過職業生涯規劃,24%的同學通過學校老師做過職業生涯規劃。14%的同學通過校外諮詢機構做過職業生涯規劃。16%的同學沒有做過職業生涯規劃。

五、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意見和建議

1、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的就業是越來越不容樂觀。大學生要在大學裏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就很多畢業生而言,與其説就業困難,不如説是就業迷茫,不知道自己應該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對自己的未來發展缺乏科學的規劃,這往往成為他們面對就業壓力時感到手無足措的一個重要原因。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是提升就業能力的基礎。

2、在校求學期間,不能只注重專業知識,而忽視了心理質的情況。在求職過程中,有些學生一旦遭遇失改,便一蹶不振,這也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原因。大學生應該注意鍛鍊自己的堅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職中充分了解就業信息,覺着、冷靜應對所有遇到的困難,用積極的的心態掃除成功路上的障礙。

3、正確的擇業心態,轉變就業觀念

(1)首先,要極積、主動尋求就業,而不能被動的“等、靠、要”。很多大學了生把就業寄託於在社會關係資源上,或是企求學校解決就業問題。事實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已經實現用工制度的雙向選擇,大學生主動推銷自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實現就業途徑,因為能否勝任還得靠實力説話。

(2)其次,要破除傳統就業觀念,實現多元化就業。大學生在擇業時往往會受到來自社會和家庭中傳統觀念和傳統心理的壓力。不少人選擇大城市、“鐵飯碗”,還有外企,很少人選擇西部和基層。這就使就業成了過“獨木橋”。大學生在這時應該改變一下就業觀念,面對現實,就能較快的找到能夠以揮自己特長的工作。

(3)最後,避免盲目追求,正確認識自我。我國高等教育現在正向“大眾教育”轉變,一些大學生缺乏危機意識,“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業中的高層次,高薪酬,在擇業類型和擇業區域上出現“扎堆”現象,造成了供求脱節,這也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大學生只有改變以前的“精英就業”觀念,樹立人職匹配的“大眾化”就業觀,才有可能實現就業。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3

節能減排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市 十一五 建設目標的重要內容。加快節能減排,對於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次調查從市市人大對全市的部份大型企業進節能減排入手,梳理出了影響市節能減排中存在的問題,並針對該問題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為加快市節能減排提供依據,促進市經濟建設又快又好發展。

市節能減排現狀

近三年來,市委市政府採取了個方面的措施,節能減排取得了一定成效。

強化組織領導,實現責任減排

為確保完成減排目標,切實加強對全市減排工作的領導,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全面協調解決我市減排具體事項,並相繼出台了《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工作的實施意見》、《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市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暫行辦法的通知》等文件。

強化目標管理,實現管理減排

將削減指標分解落實到市各重點減排企業,與所屬各重點減排企業簽訂減排目標責任書,做到目標到位、任務到位、責任到位。

強化工程措施,實現工程減排

對市 十一五 期間9項工程進行減排,同時,市政府自我加壓,在完成州政府下達的削減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的目標任務的同時,還對市的特徵污染物氮氧化物進行削減。

強化關停措施,實現結構減排

按照市人民政府與淘汰落後產能企業簽訂的限期淘汰和關停落後產能目標責任書要求, 十一五 期間,市分別關停國電小龍潭發電廠6台10萬千瓦機組,紅河國資水泥4台濕法窯,紅磷公司硫酸系統。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4

隨着我國高校的連年擴招,每年大學生畢業人數也愈來愈多,大學生就業難這一問題已成為我國社會普遍關心和有待解決的問題。XX年是高校擴招後本科畢業生的第一年,畢業人數比上一年增加了44.6%;XX年畢業生280萬人,比上一年增長32.1%;XX年畢業生達到了338萬人;而XX年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到五百多萬人,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因此大學生就業正面臨着嚴峻的考驗。而大學生就業作為大學生人生一個重要的關口,初次就業和第一份工作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至關重要,它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的成才和成長,因此,選擇工作務必要慎重。

農村廢棄物資源化開發利用技術:圍繞我國規模化養殖的難點,將養殖場,沼氣工程與無公害農業作為一個整體,實現協調,循環和再生,是農村廢棄物資源化處理的必由之路.

作為一名即將走入畢業的大學生,我認識到這一嚴重的問題後,決定親自進入這一市場進行調查。今年寒假我隨高郵市高璐寶食品有限公司的有關人員去人才市場進行招聘,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天時間,但讓我感觸很深,也讓我對目前的就業形勢有了一定的瞭解,這必定會對我明年的就業有所幫助。以下便是我總結出來的對目前大學生就業觀的分析。

A、與自己的專業一樣重要,很有必要學 B、是專業之外的必要補充 C、沒時間學,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就行 D、沒必要學,我又不幹那行

這次我們向大學生髮出去調查問卷50份,收回50份.有效率100%.調查的覆蓋面為北方民族大學大一到大四的各系大學生。

首先,大學生在擇業時會考慮報酬問題。雖然薪水不是大學生選擇企業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薪水無疑是人們對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非2500元或3000元不幹”,這曾經是媒體廣泛報道的大學生找工作時定下的月薪數。如今,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一年比一年大,大學生就業的工資底線也越來越低,隨着大學畢業生薪水的下降,很多用人單位在薪金制度上也有了很大轉變:不再以人定薪,而是以崗定薪,更強調員工為用人單位帶來的實際利潤。職場中的機會永遠不是遇到的,而是爭取到的。同時很多大學生認為他所選擇的第一份工作只是作為他今後發展的一個過度口,積存經驗。除了薪酬是學生考慮的重要因素之外,工作環境、企業聲譽與企業文化、工作富有挑戰性、工作的穩定性、户口和住房、社會保障體系等因素也是學生們重點考慮的因素。

首先,家庭要建立健康的消費文化環境。家長的消費觀和行為會在孩子身上有形或無形的反映出來。給予他們一定消費自主的同時也要注意教育。同時,學校對大學生正確的消費官和消費行為應有好的主導作用。要加強勤儉節約的教育,狠抓校風學風。最後建立健康的社會消費大環境。當前大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會影響。我們希望依賴社會的力量,屏棄不良的消費行為,積極建立校園新風氣、新消費文化的生長點。

大學生對於選擇工作時因素的看重,與他們認為的工作意義是直接相關的。在大學生看來,最重要的工作意義是自我實現,其次是生存的必須條件以及個人興趣所在。而“學以致用”在找工作中似乎沒有得到太多體現。有很多大學生對“專業對口”的看法是,找工作儘量專業對口,但不必強求”。還有小部分的人認為“專業並不重要,只要工作合適就行”,也就是説有大半的人並不強求專業要對口,在工作中發展自己學了4年的專業知識。而認為“應該專業對口,在工作中發展自己的專業知識”的人只有少數。經常在那裏聽到正在找工作的大學生説,最重要的是能找到工作,混口飯吃,先養活自己。

農民增收困難,城鄉收入差距逐步擴大。農民收入低,而且增加收入的途徑有限,致使農民增加收入極其困難,使得農民在擴充自己知識,瞭解國家政策的投入非常低,所以對國家的政策關注程度自然不高。而城鄉差距的擴大更襯托出農民的貧窮與落後,使農民收入表現相對低。

隨着經濟的日益發展,大學生羣體的消費水平也日益提高。與以往相比,大學生每月的生活費逐年增加。這就意味着,大學生的消費基數在不斷增大,消費能力也在不斷增強。正在大學生消費領域中,我們發現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問題,如攀比消費、奢侈消費、炫富消費等。消費觀念正確與否對於大學生的消費行為起着重要的引導作用。從月生活費的相關情況能從一個方面體現大學生在消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然而,有很多企業在人才招聘上,也遇到了不少難題。很多企業認為目前有很多大學生就業眼高手低,或者嫌工資低。很多學生着重選擇國有企業、大中型企業、外資企業,而相對一些中小型企業情況不是很好,他們認為某些大學生只是抱着學經驗的態度,把小公司作為自己進軍大公司的跳板,發展不長,對他們公司的長久發展不利。這也是個非常現實的觀點,抱有這種思想的人應當慎重的考慮。

此外,大部分人都熱衷於名牌企業或者外企,認為比較有面子。其實我認為很多中國本土的中小企業也很有發展潛力,不一定要侷限於所謂的外企,給別的國家的人打工,這樣才更有利於我國的經濟發展。

以上是我總結出的幾點經驗,相信對我明年的求職應聘會有很大的幫助!

家庭的消費情況對大學生的消費觀有重要影響。我在對一些同學的訪問中發現,一般來説,農村的大學生每月的消費大部分是用在伙食上,另外一部分開支主要是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他們的家庭都不富裕,在學校的消費也和在家裏一樣,不會太講究。而城裏的學生在消費上就相對大手大腳些。

本調查旨在分析大學生特別是貧困生大學生的消費行為,瞭解他們目前的消費情況,以期挖掘潛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有效的改善措施,促進大學生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樹立科學合理的消費觀。

長期以來,在大學聯考指揮棒的調遣下,學校和家長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往往採用應試教育的方法,只重視智力教育,而沒有將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滲透到其中,忽略了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同時,在教養方式上,相當一部分家長因為受教育程度較低,多采用簡單、粗暴的傳統的家長制手段。這種消極的教養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鬱焦慮、偏執敵對等不健康的品質。總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學校、父母的教育觀念、家庭教養方式之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關係。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5

據我國教育部、人事部相關統計資料顯示,20xx年畢業生人數有413萬人,而20xx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495萬人,比上年增長19。9%。20xx年我國有630萬大學生畢業校園,走向社會。預計20xx年7月,將有畢業生671萬大學生畢業,畢業人數將創歷史新高。就業壓力仍然十分巨大。

在校生對未來的就業形勢持怎樣的態度呢?經調查,四成在校生認為通過努力可以找到工作,但認為自己能夠找到合適工作的大學生比例僅為8。4%。

大學生在求職路上遇到了哪些問題?他們期望的薪酬是多少?對於就業,他們又持有怎樣的態度?最新20xx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顯示,近五成大學在校生對未來就業感到擔憂,七成應屆畢業生認為應該先就業後擇業,同時,應屆畢業生期望薪酬大幅降低——研究生已逼近本科生。

一半在校生對就業感到憂心

日前,智聯招聘發佈了《20xx年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以下簡稱“調查”),調查顯示,今年近九成畢業生的畢業安排是就業,截至本月,有7.5%(其中6.5%為求職考研兩手準備者)的20xx屆畢業生準備投入到新的一年考研中去。

在校生對未來的就業形勢持怎樣的態度呢?經調查,四成在校生認為通過努力可以找到工作,但認為自己能夠找到合適工作的大學生比例僅為8.4%;對找到工作感到憂心忡忡的大學生比例達到33.2%;感到就業形勢嚴峻、很難找到工作的比例也達到了15.4%。

職場專家表示,雖然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擔憂,但對就業付出的實際行動卻並不積極。今年畢業生至今依然有56。7%的人沒有職業規劃,甚至低於在讀生55.1%的比例。

七成畢業生認為應先就業後擇業

到底是先就業還是先擇業?這個問題一直是大學生比較困惑的。調查顯示,有72.8%參與調查的學生選擇先就業再擇業。

“其實這兩個方面並不互相沖突。”智聯招聘職業顧問祝紅豔説,大學生在就業前就應該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個清晰的目標,在這個清晰的目標下對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放低求職期望。對於大學生而言,社會還是個比較模糊的概念,行業和職業也只是模糊的概念。在經過社會工作的磨練後才能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的職業發展之路,因此大學生在就業時一方面切忌盲從認定一些熱門行業,另一方面也不要期望值過高。憑藉大學生目前對於行業和企業的認識,很難根據自己的判斷“擇業”。因此,在基本確定方向後,建議大學生先就業,在社會的摸索中學會擇業。

研究生期望薪酬逼近本科生

20xx屆畢業生的期望薪酬是多少呢?調查顯示,本科畢業生的期望薪酬集中在20xx至3000元,比例為45.4%。研究生的期望薪酬集中在3000至4000元,比例為34.3%,期望薪酬在20xx至3000元的比例也達到了26.4%,逐步逼近本科生。而博士及以上學歷的期望薪酬,基本在5000元以上,比例為43.6%。

而大學生畢業後是留在大城市還是去基層?調查發現,大學生就業首選地與其就讀的高校所處地區有着密切的關係。在京畢業生八成以上想在北京就業,其次是到沿海城市,排在第三位的是廣東深圳地區。在上海畢業的大學生就業首選地九成以上是上海,其次是沿海城市,之後是廣東深圳地區。

從城市性質來看,大學生希望在發達大城市就業的比例為32.3%,排首位。其次是較發達的沿海城市,比例為30.1%。縣級以下排在最後,僅為0.6%。

大家選擇就業首選地的考慮因素都是哪些呢?發展機會較多、較大的原因排在了首位,比例為75.9%,遙遙領先於其他因素所佔的比例。排在第二位的因素是良好的文化及教育環境,大家選擇就業地的原因多樣,比如説能和家人在一起也是大學生選擇就業地的主要原因。“人生的發展道路是多樣的,選擇就業地要考慮多方面因素,而不是盲目地跟着大家做決定,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才是關鍵。”職場專家表示。

職業規劃輔導迫在眉睫

隨着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大學生意識到了職業規劃的重要性。不少大學生都表示,在大四前就要開始進行職業規劃。調查顯示,大學生最想得到的就業方面的輔導為職業規劃輔導,比例達到了34。9%。

祝紅豔指出,大學生在低年級時比較難以制定出系統的職業規劃,但在進入大學以後,應該逐漸形成一個大致的目標。就業、考研或是出國,無論是哪一種,制定最基本的目標後,就應該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略有側重。“如果選擇就業,則應該開始有計劃地考慮自己未來想從事哪個行業或者哪個職業的工作,逐漸摸索自己感興趣做的事情和能做好的事情,及時調整,並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實習工作。”該專家稱。

在求職輔導的內容中,大學生認為在就業階段幫助最大的是職業生涯規劃的輔導,其次是職場工作技巧課程,另外,職業素質類課程與簡歷撰寫與求職面試技巧也是目前大學生期望得到輔導的內容。

自主創業缺資金缺人脈缺理念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創業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大學生自主創業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對於白手起家沒有豐富社會經驗的大學生而言,創業從何談起?大學生創業最需要來自於哪些方面的支持?

參與調查的大學生認為,大學生創業最需要的是資金方面的支持,比例為35.8%。其次是人脈,比例為21.7%。核心的技術和理念排在第三位,比例僅為18.9%。國家今年也出台了相關政策支持大學生創業,對於想創業的大學生來説是很好的消息。

祝紅豔分析指出,很多大學生在創業前並沒有雄厚的經濟背景支持,核心技術和理念是吸引資金的關鍵。創業在近幾年越炒越熱,但創業並不適合於所有大學生。事實上,上述幾種因素,缺了任何一點,都有可能導致創業的失敗,相對於有社會經驗的職場人而言,大學生創業難度更大,盲目進入創業的潮流並不可取。

總的來説,大學生就業理念正在逐漸趨於理性,體現在對個人發展機會的看重,對待遇的期待值降低,對於自身綜合能力尤其是人際交往能力欠缺的認識等方面,但是大學生對於很多信息的不瞭解,以及就業信息不夠通暢也制約了大學生的就業,比如對三線以下城市缺乏興趣,以及對體制外職業的認知偏見,都成為了大學生就業的瓶頸,很多大學生也因此而延誤了工作機會。解決大學生全面就業問題,不僅需要轉變大學生職業的定位,同時也需要教育部門、學校的綜合努力,在如何全面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放開擇業視野,明確職業規劃與職業定位等方面進行改進,才能更好的解決大學生就業問。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6

我採用問卷的調查方式對我校學生進行了大範圍的調查!我們主要採取網絡與走訪教室、圖書館、宿舍與路邊攔截的方式,發送調查問卷。在採訪對象中有剛邁入大學不久的大一新生10名,處在風華的大二學生23名,更有已經到了擇業與繼續深造的大三學生27名。能夠全面地瞭解在校大學生對當前的就業形勢的看法與瞭解被調查的學生為我校大學生。採用自制的大學生就業調查問卷,透過qq在線、深入宿舍、自習室、圖書館與路邊攔截的方式進行!共發放調查問卷70份,收回有效調查問卷60份。有效問卷調查者主要來自電信學院,電控學院與工商學院!採取隨機抽樣的調查方法。

從調查的數據看出,大學生未來就業形勢嚴峻主要是由社會、學生、學校與用人單位四方面造成的。主要問題體此刻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本身的工作潛力與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不足與社會與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要求嚴重不一致造成的。我們主要對這四方面進行了分析:

一、激烈的市場競爭狀況

我們的人力資源,尤其是大學畢業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國7億多龐大的從業人員中,高層次人才稀缺,受過高等教育的僅為5%左右,那為什麼還出現大學生就業難呢除了思想認識上的問題外,主要是難在就業市場機制不完善。在我們的調查中,無一人對當前形勢樂觀,60人之中只有2人認為當前形勢還是較好,有9人佔調查的15%認為還算正常的就業形勢,而其他50人佔總體的83%普遍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嚴峻,感到壓力重重。此刻大學生都普遍認識到職業規劃的重要性,在受訪者中有僅有2人不瞭解、一人認為其不重要,而認為重要的佔到調查的75%。在當前學的專業與工作不對口的狀況下,大多數人還是覺得自己的專業是有前途的,其中認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認為自己專業較有前途的則到達36位,佔所有調查者的80%,僅有6人認為本專業很沒前途。能夠看出大學教育還是相當重要的。由於競爭的加劇,大多數的學生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識,在問及畢業初的薪酬時,有31個人認為起初工資為1500元,14人認為就應為2500元,兩部分加起來佔總人數的75%,在物價日益增加的基礎上,大學生要求這樣的工資是不高的,能夠看見競爭的大學生的影響。

二、學校對安排大學生就業方面指導不足

在我們受訪的大學生中,只有5人對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感到很滿意,感到較滿意的有24人,兩者合計佔48%,而感到不滿意與很不滿意到達52%,充分體現我們學校的就業指導還需加強,照顧到更大多數學生的狀況。教育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因素還有很多,我們主要從以下三點進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問題是,教育與生產相脱離。第二,重要的問題是,教育之本是育人。教育產業化要正義,説法能夠不改,但含義要矯正:教育產業化是為社會生產人才。第三是觀念問題。

三、大學生自身素質因素

在談到畢業後的打算後的打算後,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創業等,從中能夠看到很多大學生是害怕應對社會競爭的,採取考研是為了更晚一點應對競爭,也是對自己以後能找個更好的工作。在問及到,畢業後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什麼時,有15個人認為興趣是最重要的因素,佔總人數的25%,而更多的人選取最要的因素是個人發展空間的重要性,佔總人數的61%,而其他因素則被大學生看輕。在大學生思考工作的地方時,20個人選取留在大學所在地,10人則選取回家鄉,38人則是主張去發達城市闖一番,而對於崗位過剩的西部地區則只有2人選取。在大學生所重視的素質中面試技巧與計算機因素對大學生的影響佔有相當大的比重,佔50%左右,而專業潛力差而被普遍的看低,究其原因是此刻的大學生就業是專業不對口的結果。除

四、用人單位誤區

(1)、過分關注文憑。(2)、存在性別歧視。(3)、生源地域歧視。(4)、過分看重工作經驗。

就是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太樂觀。

在我們的調查中,能夠很清楚的發現當前就業形勢嚴峻,並在大學生之中構成了一種談就業色變的狀況。但是從另一方面,大學生對自己與就業形勢有了一個很清晰的認識與認真思考,這對他們以後他們的努力方向與激勵都是很好的。總之,大學生就業形勢已清楚的擺放在面前,學校、社會與大學生們就應找到合作點,到達共贏。

1、學生應努力提升綜合素質。

(1)、注重專業學習。專業強、基礎實、理論深、技能佳,是每個用人單位渴望的人才標準。大學期間的專業學習是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基礎,大學生在校期間務必注重加強專業知識的系統學習,苦練內功,提升素質,培養潛力,掌握技巧,為順利就業打基礎、創條件、做準備。

(2)、加強實踐鍛鍊。從進入大學起就要有意識的進行就業規劃,透過各種途徑尋求實踐機會,為將來的就業競爭增加砝碼。要在加強專業學習的基礎上,重視校內與校外的社會活動,這些活動個性是社會兼職能夠引導大學生走向社會,加強實踐學習,熟悉工作流程,豐富社會經驗,拓寬人際關係,是大學生進行潛力鍛鍊、施展個人才華的重要舞台。

(3)、調整就業心態。對於大學生自身來説,首先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直面壓力與挑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個性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的轉型與轉變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能改變社會的狀況下,要逐步調整自己的心態,適應社會的要求。改變過去那種一步到位的就業心理,放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舊知識分子偏激心理,不把考研、考公務員當成救命稻草(畢竟能如願的只是極少數),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健康觀念,先爭取工作崗位,為社會與家庭減負,再在工作中磨練自己,尋找機會進行突破。

(4)、還應在大學時全面關注社會動態,早早做好職業規劃,並不斷朝着這個方向奮鬥。同時在不影響學業的狀況下,適當的做些兼職工作,增加對社會的認識與經驗的積累。充分利用大學的資源,全面掌握知識,以便在各行各業都能夠快速接手工作。同時大學生們也應避重就輕,不要總湧往發達城市,西部地區更有利於發揮大學生的抱負與才能,而且薪酬待遇普遍高於東部,為西部發展做出貢獻。

2、單位:切實糾正用人偏見。

用人單位一方面要與學校加強互動交流,多瞭解學校裏各專業的特色,還能夠借鑑大學生見習制度的思路,為在校大學生帶給寒暑假實習基地,既鍛鍊了學生的實際工作潛力,也有助於企業考察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單位要進一步轉變思想,牢固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切實糾正用人選材的偏見。一個單位要想得到可持續發展,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養與儲備。從我們的調查狀況來看,多數學生充滿激情、有闖勁,富有創新精神,而且理論功底紮實,理解新鮮事物快,可塑性強,如果對他們適當加以培訓,必須能為企業帶來更好更長遠的發展。所以,企業不能只圖眼前的短期利益,過分看重工作經驗,而要有長遠的人才戰略眼光,要改變唯經驗論、唯文憑論的做法,還要糾正性別上與地域上的用人偏見,切實做到不拘一格招攬人才,實現企業與人才的雙贏。

3、高校提高大學生就業對策

(1)、就應努力提高辦學水平。高校應轉變觀念,把握教育國際化的潮流,加強世界高教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全面提高辦學水平。

(2)、不斷進行教育改革,高校務必以市場為導向,緊密聯繫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加快調整高校專業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以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

(3)、建立完善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高校要儘快建立與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導與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畢業生就業指導與服務體系。

(4)、學校就應實行用心的大學生安排就業政策,不僅僅在未來的發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調節上面,減輕大學生的就業焦慮心理。

4、社會及政府其他對策應對大學生就業問題還須政府社會共同努力。政府社會務必進行相應總體性調整。大學生就業狀況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高等教育的發展及人們對高等教育價值的決定。政府要透過努力發展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尤其是建立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產業水平,來增加對人學畢業生的吸納潛力,使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的人才使用銜接好,這是政府與社會的職責。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7

高校擴招的政策使大學生的人數飆漲,同時也對大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形勢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就業難早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畢業就失業”似乎也已經成為大學生的普遍心理。

對每個大學生來説,及早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對決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和測定,確定奮鬥目標,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中處於不敗之地。針對這一社會現象,我們展開了關於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調查問卷。

調查對象:

調查者都是在校大學生,其中專科學校的學生佔64%。

專業有:

傳媒(新聞、文祕)

語言類(商務英語、應用英語、日語、德語)

經濟類(國際貿易、市場營銷、電子商務、信息管理、會計)

設計類(建築設計、動畫設計)

技術類(計算機科學技術、園林工程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

管理類(旅遊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

社會工作

調查形式:

調查問卷共104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回收率高達96%,調查文件採用單項選擇,不定項選擇和主觀題三種方式來設計問卷。

調查數據分析:

高校畢業生是人才市場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資源,近年,隨着高校大規模的擴招,在校大學生人數急劇上升,畢業生人數也逐年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畢業生就業問題。而事實上,在畢業生和企業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渠道,企業的用人標準、企業人才的選擇條件沒有在有效的時間的傳遞給大學生,大學生的培養缺乏市場導向。這使大學生就業時缺乏足夠信息,從而產生就業盲目性。

調查目的:

主要了解在校大學生就業期望,自身素質的評價,學校就業指導,對就業形勢的看法,旨在瞭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對大學生的影響;通過對影響大學生就業因素的調查,更好地調節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之間的供需關係;為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發展作一個新的描述;幫助大學生儘快認識自我,學校為學生提供就業引導,使學生能謀取理想職業。為同學們在今後的求職就業過程中提供參考。

調查結論及建議:

一.大學生對就業前景的關注的比較少

在調查中瞭解到,大學生對就業信息的關注還是比較少的,只有24%的同學表示一直在關注就業信息,而71%的同學只是偶爾關注,在看到時留意下。而對就業情景的關注程度,直接影響了對為所選職業所做的準備程度和將來職業所帶來的成就高低。同學們大都表示對未來的工作有擔心,但在實際生活中卻缺少了這種基本的努力。典型的眼高手低表現。

二.大學生個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認識不足

自我認識包括個人的興趣與特長、個人的性格與價值觀、個人所選定的目標與需求、個人的情商、個人的工作經驗、個人的學歷與能力、個人的生理情況等個方面,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

通過對部分用人單位的瞭解,發現社會所需要的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綜合素質應該包括思想健康和道德、自律、講誠信,善於協調、容易與他人合作的品格,以及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術知識和基本的法律法規知識。

調查顯示,有60%的大學生認為造成就業難的狀況,除了社會壓力大,企業用人少的因素外,主要問題還是在於自身的工作經驗的缺乏,缺少實戰經驗是致命的因素。目前大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現為相對缺乏社會實際工作經驗,缺乏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缺乏艱苦創業精神,在與人合作與溝通方面存在着障礙。在調查中發現,有57%的同學認為自我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關係是自己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難題。

職業生涯目標是指可預想到的、有一定實現可能的目標。而職業目標的選擇並無定式可言,關鍵是要依據自我實際,這就要求我們要對自己有所瞭解。通過個人分析認識自己,估計自己的能力,確認自己的性格,發現自己的興趣,明確自己的優勢,衡量自己的差距,並以此來開發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然而調查表明,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興趣、職業傾向都缺乏深度瞭解,自然對職業生涯目標是模糊的。

三.大學生的就業觀念,職業期望狀況

影響職業期望因素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聲望地位穩定性因素(地理位置與單位性質、社會經濟因素),內在價值因素(是否能發揮自己的才能、自己的理想),外在價值因素(家庭的經濟條件、薪水和福利、)。在調查中,被調查者薪酬和福利、地理位置、單位性質、自己的理想、家庭的經濟條件、父母的決定、社會經濟因素、是否能發揮自己的才能,按自身在選擇工作時所起作用從大到小排序。其中在職業選擇會考慮的首要因素的選擇情況,薪酬和福利、地理位置、單位性質和父母的決定為同學們所所首先考慮下的,接下來是自己的理想、是否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家庭的經濟條件、社會經濟因素,男女生沒有顯著的差異。

據調查發現,以往的學生對自己就業後工作的要求,無論是單位性質反面還是薪資方面,要求都比較高,但現在的就業形勢似乎不允許初出茅廬的學生有挑工作的機會了,大學生們的要求也降低了很多,大部分同學都表示可以接受“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對於以後將從事非專業的工作,有61%的同學都表示可以接受,看招聘單位給出的工資待遇和發展前景。但在就業公司選擇時,有58%的同學希望可以再外資企業和政府部門工作,對那些民資企業只有極少部分的同學表示會考慮,這也是大學生好高騖遠的表現,似乎也有點不切實際。

幾點意見:

(1)學校要切實做好學生的就業工作,儘快完善就業指導體系

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的工作同等重要。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屬於就業匹配的促進措施。其核心在解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向大學生提供就業信息並根據這些信息接受職業指導,幫助他們進行有效的職業決策。在借鑑國外經驗的基礎上,高等院校應通過改革傳統的管理體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質和職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和就業幫助。具體措施包括建立大學生就業信息系統,並與全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聯網,形成一個完整的信息系統;建立職業指導機構,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估、職業開發以及制定工作尋找戰略,為學生提供充分的信息與指導服務;建立職業指導課程,列入學校教育課程內容和教學計劃,實施在校學生的就業指導與實習政策等等。

(2)大學生要轉變就業觀念

首先大學畢業生要認清就業形勢,轉變就業觀念。當前全社會就業形勢比較嚴峻,除了表現在就業需求與勞動力供給的矛盾外,城鎮和農村就業問題同時出現,新生勞動力就業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相互交織,這為大學生就業增加了困難。因此大學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業不就”的思想,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和正確的就業觀。調整自己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想法,到基層去謀求發展,到艱苦的地方去創業。其次轉變到靈活就業,先就業、後擇業的動態就業上來,轉變到行行出狀元,“幹一行、愛一行、幹好一行”的敬業觀念上來。最後認清自身的素質和條件,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尋找與自身條件相適應的、適合於自己的用人單位。畢業生應當給自己做出一個正確的評價,自我評價要全面、客觀,既要看到長處的一面,又要看到短處的一面,既要對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質進行具體的評價,又要對其他各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既要考慮全面的整體因素,又要考慮到其中占主導地位的重點因素。

(三)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間也可以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如學校安排的社會實踐,社團的下鄉活動、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招聘會,也可以在不影響自己學業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職,提前適應社會生活,瞭解現在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積累一些社會經驗,豐富自己的閲歷。這些都是將來找工作的資本。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8

為掌握我省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20xx年5月20至30日,我們組織開展了大學生就業狀況問卷調查。主要是通過專場招聘會現場問卷、進入高校隨機尋訪問卷、勞動保障網站網上問卷等調查形式。對應屆大學畢業生、往屆大學畢業生、以及部分招聘單位進行了調查。調查時點為20xx年4月30日。調查共發出問卷800份,收回問卷785份。現將調查問卷的情況分析報告如下:

一、調查樣本基本情況

1、人員結構。本次共調查大學畢業生772人,用人單位13家。在全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應屆畢業生467人,佔60%;往屆畢業生305人,佔40%;男性494人,佔64%;女性278人,佔36%。

2、學歷結構。在全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本科以上學歷399人,佔51.7%,其中:碩士48人、佔6%,博士1人、佔0.1%;專科學歷311人、佔40%;高職57人、佔7%。

3、專業分佈。全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分別來自理、工、農、醫等十三個專業,其中,工學203人,佔26%;管理學138人,佔18%;理學122人,佔16%;經濟學110人,佔14%;文學69人,佔9%;其他如農學、醫學、法學、教育學、藝術等共101人,佔13%。

二、調查大學生就業狀況

(一)大學生簽約率較低且工作不夠穩定

截止4月30日,在接受調查的467名應屆大學畢生生中,已經簽定就業協議的145人,佔31%;未簽定就業協議的182人,佔39%;其他雖未簽定就業協議,但準備自主創業的56人,佔12%;準備讀研或出國的28人,佔6%;準備考公務員的14人,佔3%;尚無具體就業意願的42人,佔9%(見圖一)。

往屆大學畢業生(主要是06、07、08屆)中,有280人(佔92%)曾經就業,有25人(佔8%)從畢業至今未就過業。在曾經就業的大學生中,有194人有過失業經歷,且目前處於失業狀態;有86人(佔28%)目前處於就業狀態但希望調換工作。在曾經就業的大學生中,有175人是當年實現就業,有92名大學生(佔33%)累計就業不到1年(見圖二)。

(二)往屆大學生就業願望更加強烈

從求職方式看,調查列舉了“通過老師、親戚、朋友推薦到用人單位”、“直接到用人單位諮詢”、“到勞動力市場或人才市場登記應聘”、“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查找招聘信息”、“利用網絡查找招聘信息”、“通過各類政府或中介有組織的招聘會”、“用人單位直接到學校招聘”和“其他”八種不同的求職方式。調查結果顯示,應屆大學生中有64%的人僅使用單一一種方式求職,而往屆大學生中70%的人選擇2種以上方式求職(見圖三)。這説明往屆大學生求職就業的主動性高於應屆大學生。

(三)大學生比較注重網絡和市場在求職中的作用

通過對未就業的大學生求職渠道分析,往屆大學生求職渠道主要集中在:“利用網絡查找招聘信息”、“到勞動力市場或人才市場登記應聘”和“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查找招聘信息”,他們中分別有75%、54%、45%的人通過上述三種渠道尋找過工作。(見圖四)。應屆大學生求職渠道主要集中在“利用網絡查找招聘信息”“通過老師、親戚、朋友推薦到用人單位”和“到勞動力市場或人才市場登記應聘”三種方式,分別佔34%、25%、24%。儘管應屆和往屆大學生求職渠道有所區別,但他們都將網絡和人力資源市場作為自己求職的主要方式。

(四)大學生就業實際工資收入比期望值低

調查反映,大學生就業期望的月薪水平集中在1500元左右,具體是:14%的大學生願意拿800-1200元的月薪,48%的人希望今後的月薪達到1500元左右,35%的人希望月薪拿20xx元以上。但實際上,往屆大學生在就業期間的平均工資水平是:8%的人只拿到800元的月薪,27%的人拿到800-1200元月薪,40%的人拿到1500元左右月薪,20%的人每月拿到20xx元以上月薪(見圖五)。由此可見,有35%大學生實際收入比預期低500元左右。

(五)大學生就業主渠道正在向非公有制經濟和自主創業轉變

調查顯示,目前與應屆大學生簽定就業協議的單位中:國有企業佔40%、私營企業佔24%、其他內資企業佔14%(見圖六)。私營企業就業人數僅次於國有企業,成為吸納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接受調查的未就業的應屆和往屆大學生中,有34%的人希望自主創業,其中:往屆大學生中想自主創業的人數達到52%;有31%的人希望到私營企業工作,有28%的人希望到跨國企業或國有企業工作。由此可見:自主創業和到私營企業工作,已經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渠道。

(六)多數大學生接受過就業服務

在接受調查的全部往屆大學生中,有81%的人接受過至少一樣就業服務,16%的人沒有接受過任何就業服務(見圖八)。從享受就業服務項目看,在“求職登記”、“職業指導”、“職業介紹”、“檔案管理”、“培訓申請”、“社保關係接續”、“鑑定申請“以及“其他”八項就業服務項目中,有41%的人享受過求職登記,有24%的人享受過職業指導,有23%的人享受過職業介紹。從享受就業服務的場所看,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服務的機構,以公辦就業服務機構和學校為主,69%的人到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和其他社會機構接受就業服務,有24%的人到學校接受就業服務。

(七)大學生對就業前景普遍樂觀

在全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對自己的就業前景持很樂觀態度和比較樂觀態度的佔47%,感覺一般的佔42%,沒感覺的7%(見圖九)。而對整個就業形勢的判定上,有10%的人認為形勢好,如不挑剔,很容易找到工作;有65%的人認為形勢一般,理想工作不容易找;有19%的人認為形勢嚴峻,完全找不到工作(見圖十)。多數大學生對找到工作抱有信心。

三、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

(一)需要就業的大學生人數增長較快

20xx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16萬人,20xx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38萬人,短短8年時間,全省大學招生數上升22萬人,年均增幅13%(見圖十一)。但據今年工商局統計數據反映,受金融危機影響,一季度投資有減少趨勢,用人單位吸納就業能力相對下降,大學生就業供需矛盾將會進一步增大。

(二)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

招聘會上接受調查的13家用人單位,在招聘大學生時最看重的因素分別是:工作能力佔92%,相關工作經驗佔85%,道德品質佔69%。而對學歷、專業、在校成績等並不是很關注。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有66%的人在大學期間從事過兼職工作(其中:40%兼職時間累計不超過2個月)。憑2個月以內的兼職工作經驗,培養用人單位要求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經驗,難度較大。説明用人單位強調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正成為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的風向標,也反映出用人單位希望聘用人員能快速適應工作崗位要求,降低崗位培訓成本。

(三)資金、政策和項目是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關鍵因素

在接受調查的準備自主創業的大學生中,要求其從“合適的項目”、“資金支持”、“政策支持”、“技術支持”、“社會關係”以及“其它的支持”六種支持中選擇幾項,結果選擇需要資金支持的人佔59%,選擇需要政策支持的人佔38%,選擇需要項目支持的人佔30%。

(四)大學生就業理念需要調整

在接受調查的已簽約應屆大學生中,對簽約的用人單位滿意的佔55%,未簽約應屆大學生認為,沒找到工作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單位無法滿足自我未來的發展。這説明應屆大學生在進入社會時,比較注重自我感受,看重未來的發展,對自己不滿意、不適合的用人單位,不願意降低要求、隨意簽約,就業觀較為理想化。

(五)大學生就業維權、保護意識要增強

所有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對《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基本醫療保險有關政策》、《工傷保險條例》、《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等七部與就業有關的法律、法規,全部知道的僅佔17%,完全不知道的佔16%,其餘都是知道一至幾部的(見圖十二)。在調查現場,有大學生問:用人單位不給休假怎麼辦?為什麼要辦理失業登記,能夠享受什麼待遇?而參加調查的未就業的往屆大學生中,僅有11人辦理了失業登記。説明大學生對就業相關的勞動保障政策、法規不熟悉,接受就業服務的主動意識不強,藉助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法規自我保護意識不強。

四、對策建議

(一)以充分就業為前提,穩定就業崗位

分析往屆大學生就業狀況,大學生就業不充分、不穩定的問題比較突出,有相當一部分人經過短暫的工作經歷後即失業,説明一些用人單位聘用崗位靈活性較大,大學生自我擇業意識較強。往屆大學畢業生工作時間不長,就希望調換單位或工作崗位,由就業轉入失業,加大了人力資源市場勞動力供給。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當關注已就業的大學生就業狀況和想法,加強失業風險教育,研究制定用人單位吸納大學生穩定就業的政策措施,穩定他們的就業崗位。

(二)以私營企業吸納就業為重點,增加就業崗位

從調查數據來看,私營企業在大學生就業中逐漸發揮重要作用。私營企業經營靈活,發展較快,吸納就業作用明顯,在經濟轉型、私營企業擴大發展時,可以成為繼國有企業之後,解決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渠道。要通過制定鼓勵中小企業發展政策,充分發掘私營企業安置就業的能力。同時,加強對私營企業的用工管理,從社保、維權等方面,維護大學生就業合法權益。

(三)以自主創業為導向,擴大就業渠道

針對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狀況,一些地方已經出台了鼓勵創業帶就業的文件,為安置大學生就業的企業和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了政策支持。要進一步加大政策落實力度,在資金、政策、項目上,給大學生創造更多的支持,在小額擔保貸款和税費減免的工作中,總結前期下崗失業人員享受相關扶持政策中的經驗,簡化辦理手續,提高可操作性,鼓勵大學生髮揮自身優勢,加入到自主創業的行列中,扶持發展更多的中小企業,培育形成新的就業增長點。

(四)以職業培訓為手段,提高就業能力

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積極推動職業教育與市場需求的接軌,加強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對接。努力通過職業培訓,彌補高校課程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同時,通過職業教育,減緩當前大學生就業增長需求過快增長,儲備優秀技能人才。

(五)以信息化為橋樑,提升就業服務

大學生都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他們在尋找工作時,大多數都藉助信息網絡等技術手段。要進一步加強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一是建立全省人才資源庫和用人單位招聘信息庫,實現供需雙方網上匹配和信息交換;二是充分利用金保工程覆蓋省、市、縣、社區的信息網絡,將就業服務延伸到學校和社區,對大學生開展零距離的就業指導、培訓和職業介紹、就業管理服務,及時解決他們在就業中遇到的困難,全方位地提供就業服務;三是加強門户網站建設,在網站上開設面向大學生就業服務的專欄,實時發佈職業供求信息,提高職介成功率。

(六)以宣傳為抓手,轉變就業觀念

要根據當前經濟結構調整和市場就業的方向,通過電視、廣播、報紙、宣傳欄等宣傳媒體,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把大學生的就業意願從追求單純的國有企業穩定工作中,引導到非公企業、農村基層、城市社區、自主創業、靈活就業等更廣泛的就業領域。通過搭建輿論宣傳平台、就業服務平台和權益維護平台,引導高校畢業生認清就業形勢,理性選單位、擇崗位、看薪資,通過多種就業安置渠道,儘快實現就業。

(七)以執法監督為保證,淨化就業環境

定期發佈工資指導線,明確行業、工種的工資指導標準,指導用人單位合理定薪,讓大學生在市場中準確定位。同時,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加大對人力資源市場清理整治工作,加強對用人單位的監管,對侵害大學生合法權益的事件,要嚴厲打擊,努力營造寬鬆的大學生就業環境。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9

一、中國經濟走勢

1.當今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四種壓力影響:

第一種影響:受到歐美經濟放緩影響。

第二種影響:中國經濟發展或到了拐點。

第三種影響:人口紅利率的下降。

大部分用人單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學歷畢業生不用的狀況,現在更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素質的培養。

第四種影響:多年來結構性矛盾的充分暴露。

社會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看法也是參差不齊。20xx年發生的金融危機無疑又使這一問題雪上加霜。這一問題成了國家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2.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長預期 亞洲開發銀行(ADB)20xx年10月2日公佈20xx和20xx年最新經濟展望報告,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速料分別為7.6%和7.4%,據有關統計數據,中國GDP增長估計7.5%,保8難以持續。

3.中國的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分析 近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於消費、投資和出口(俗稱“三駕馬車”)。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認為,隨着政府在消除就業歧視和實現平等就業方面政策導向性的增強,性別差異在大學生求職過程中的影響儘管依舊存在,但程度已大為減輕。此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還和女大學生比例增加有關。

A、20xx年,消費對經濟的拉動為38.6%,投資對經濟的拉動為37.7%,出口對經濟的拉動為23.7%。

B、20xx年,消費對經濟的拉動為37.3%,投資對經濟的拉動為54.8%,出口對經濟的拉動為7.9%。

  二、歐美主權債務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首先,受歐美經濟低迷影響,世界經濟復甦的步伐將放緩。其次,內外環境的變化,使得20xx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成為大概率事件。

現階段,中國的經濟面臨通貨膨脹壓力、財政債務和生態環境惡化等多種壓力,使得政府下決心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不再以GDP增速考核地方政府官員等措施。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減速是大概率事件。

三、世界經濟低迷對我國就業的影響

前言: 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30年,在這期間大學生的數量更是突飛猛進。大學生也有過去的“天之驕子”成為今日的“無人問津”!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怎樣才能讓大學生更好的就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呢?帶着這一問題和思考,同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我們進行了這一次調查並進行了準確統計和深入分析:

中國受歐美經濟持續低迷、國內經濟轉型的影響,20xx年預計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繼續回落,出口增長乏力,致使大量的企業減員或倒閉,加上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攀升,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據有關統計,中國GDP每下降一個百分點,將會減少就業崗位100-200萬人。出口每下降一個百分點,將會有30萬至50萬人失業。

四、近幾年大學生就業形勢

1、“十二五”期間的就業形勢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依然用了“嚴峻”二字。“一方面,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很大,勞動力供大於求的格局並未改變。”

2、近兩年我國大學生的就業狀況 20xx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組織開展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大調研。調研顯示,近兩年絕大多數高校畢業生是在中小企業就業,去中西部就業的畢業生比重逐步提高。 從學歷上看,研究生初次就業率最高,本科初次就業率略低,高職高專初次就業率最低。從專業看,工科畢業生就業率較高,理科和文史哲類畢業生就業率較低。從畢業院校看,重點大學就業率較高,普通本科和獨立學院就業率較低。 值得關注的是,已就業者中,部分畢業生流動性較高。

3、當前大學生就業的心理 一些高校畢業生寧可成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蟻族”,也不願意到二三線城市和基層就業。多數高校畢業生仍然希望在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就業,希望在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業,到中西部地區、城鄉基層、中小企業就業的積極性不高。

4、大學生扎堆大城市

一是我國區域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且短時間之內難以改變。經濟越發達的地方就業機會也越多,發展空間越大,導致高校畢業生傾向於在城市、在高收入行業求職就業。

二是制度上存在障礙。現行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户籍制度、幹部人事制度與市場就業機制還不完全適應。以幹部身份和户籍為基礎的管理方式與社會勞動力資源的統籌管理不協調,導致就業機會不均等,就業政策不平衡,畢業生在地區之間、企業與機關事業之間流動仍然存在障礙,畢業生身份轉換困難,就業渠道不暢通,進一步加劇了結構性矛盾。

三是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需要大量畢業生,但工資待遇相對較低、發展空間較小,部分企業用工不規範,對畢業生吸引力有限;基層教育、醫療、農技等部門急需人才,但由於編制限制等原因,吸納畢業生能力有限。

5、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一我國中小企業太少,就業容量不大。

二專門人才素質未達標,造成崗位難得其人。

三人才供求信息不暢,造成職位浪費。

四結構失衡是就業難的主要因素

A、時間結構 大學畢業生供給增長的速度遠高於經濟增長。

B、區域結構 由於我國經濟發展的地區間與城鄉間差異,經濟欠發達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很難對大學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較長的時期內,地區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將難以改變。

綜上情況所述,給20xx年大學生畢業生提出以下建議:

1、關於職業生涯規劃:

現在職業規劃當中,很多時候會對學生有一種誤導,就是給學生們過早的制定了一個職業點,比如根據你的個性、特徵等來評定你就適合做什麼,過早的給學生定了一個框框,告訴學生就這個職業最適合他,這就對學生造成了束縛。其實我們的學生不明白,人的這種個性的東西是不斷的變化的,比如講我的興趣、我的能力,甚至我的價值取向,它是隨着外部的環境的變化和自己的學習,自己的體會,是在不斷調整的。

2.轉變觀念是實現順利就業的關鍵:

此外,就業難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滯後,制約了人力資源的充分流動。雖然這種現象隨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務措施的出現得到了一定緩解,但是距離由畢業生就業障礙轉變為就業動力還有不小差距。

大學生應該根據自己的個性、能力、作出個性化的職業選擇,不把求職的目光盯在傳統的“集中”的區域、行業、單位,拓寬求職的視野。 改變“短期求職”為“較長期求職”在選擇工作時,大學生不能太理想化,一個人可能要經過3至4次的選擇,才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所以對第一份工作不要太挑剔了。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10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一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大學生就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社會、用人單位、高校及大學生本身都是其中的因素。作為大學畢業生,應該增加對當前就業形式的瞭解,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就業心態,培養自身素質、提高就業競爭能力並以低姿態進入就業市場。

隨着全國各地高校連年不斷擴招,畢業生的數量也日益增長,大學生就業形勢愈發嚴峻,現如今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眾人關注的話題。雖然政府也在不斷擴大社會市場的就業面,為大學畢業生增加了許多就業機會,然而面對日益增加的就業人羣,這些機會只能説是九牛一毛。在這種形勢下,大學畢業生要與形形色色的就業人羣進行激烈的競爭,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談到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歸根結底,大學生的就業與當今社會的就業形勢密切相關。説到這裏,就談談我對於大學生就業形勢調查的結果,這裏分為三個方面:

一、 大學生就業的現狀

(一) 待就業人數增長

我國自1999年大學開始擴招以來,招生人數增速很快。最近,據中國媒體援引人力和社會保障部的最新統計數據,20xx年畢業生611萬,20xx年高校畢業生總人數超675萬創歷史新高。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就業形勢變得越來越嚴峻。尤其是這幾年來,人們普遍感到找工作的難度越來越大了,加上往屆未能就業的,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很大。

(二) 畢業生向大中城市流動趨勢加強

隨着我國沿海及周邊城市的快速發展,這些發達城市與發展相對緩慢的一些中小城市及鄉鎮的差距逐漸拉大,高薪高待遇的工作吸引着大學畢業生流向經濟發達城市尋求發展方向和發展機會,逐漸形成了向大中城市流動的趨勢,造成了人才集中超過了就業市場的需求。

(三) 畢業生的期望值過高

由於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高校學生的專業素質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他們對於就業方面的期望值也很高。很多畢業生對自己理想的工作薪資的期望值過高,他們一直在尋找符合自己理想條件的工作,沒有關注其他本應適合自己的工,從而喪失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二、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一) 畢業生自身的原因

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總是期望找到一份輕鬆且高薪的工作。既不願從事高付出的工作,(比如一些比較辛苦、傷身傷神的工作)又想獲得豐厚的薪資,在此過程中卻忽略了對自身能力和水平的合理評估。部分學生對對自己的求職過程和結果抱有想當然的想法,認定了高薪高待遇高福利的工作且未曾考慮到求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對自身的評價過高,但理想狀態畢竟和社會現實相去甚遠,正是由於這種對自身能力不合理的評估,導致部分學生找不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工作,在求職過程中也與一些好機會擦肩而過。

(二) 高校擴招的原因

近年來高校的不斷擴招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知識型人才,同時也為畢業生就業造成了嚴重影響。待就業的畢業生人數遠遠超過了社會市場的需求,“供過於求”的現狀使得原本的“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其次,當今社會需要的是綜合型人才,而我國的教育體制還不夠健全,我國高校培養的人才在綜合能力方面還有所欠缺,專業技能的掌握水平也不夠高,且因日常學習過

程中理論知識佔的比例比較大,而實際操作卻比較少,導致部分學生很難熟練地將所學的專業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在實踐過程中,無法將專業知識合理的運用,導致這些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影響其順利就業。

(三) 社會用人單位需求的原因

隨着社會經濟和科技的不斷髮展,當今社會市場對求職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現如今的用人條件主要集中在知識和技能兩個方面,對求職者的篩選也相當嚴格,且吸納的人員有限。另一方面,從工作要求方面來講,與科技掛鈎的工作主要吸納的是知識型人才,且都是知識高精者,大部分大學生的知識水平與此類工作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做此類工作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困難。而另一大部分工作主要集中在技能操作方面。大學生在校期間,大部分時間主要集中於理論知識的學習,實踐的機會相對比較少,且除了課外閒暇時間和假期的兼職工作和實習外,工作經驗少之又少,因此在實際操作中難免不甚熟練。而就社會用人單位來講,在對求職者進行層層篩選時很大程度上會選擇技能水平相對較高者,這對於大學畢業生而言是個普遍存在的難題。

(四)國家目前的高增長、低就業增長模式的原因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最近做了一份研究表明,中國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的GDP只增加就業0.12%個百分點,這是在亞洲裏最低的國家。這是因為我們的增長模式中過多的強調大企業、高新技術等,而沒有把扶植中小企業真正的做好。我們的銀行僅給大企業貸款,而不願意給中小企業貸款,這些都是造成我們高增長、低就業的根本原因。

三、 大學生應如何面對就業難問題

(一)樹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就業觀和職業觀

所謂市場經濟,就是商品經濟的實現形式,就是通過市場調節社會經濟活動,配製社會資源的一種經濟組織形式。它的原則是等價交換和物質利益原則,它是一種經濟組織方式,屬於物質文明範疇。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通過市場經濟不斷達到社會資源最優配置,深化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大學生作為社會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成為其中一個環節。我們要想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必須通過從事一個或多個職業來完成。我們必須通過職業生涯來滿足自己的人格需求、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大學生只有在科學人生觀的指導下,全身心地投入市場經濟,勇於變革社會,變革自然的實踐,才能體驗到人生的真正意義,從中獲得向前奮進的力量。只有通過參與市場經濟下的社會分工,才能逐漸明白人活着是為了什麼,懂得做人的'道理,在真善美的求索中不斷完善人生,把握人生的真諦。市場經濟下的職業就是,參與社會分工,利用專門的知識和技能,創造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獲得合理報酬,滿足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工作。因此,我們一定要投身到市場經濟中去積極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增加對當前就業政策的瞭解

大學生應在學習之餘,主動了解當前的就業政策,調查瞭解當前就業形勢的變化,再依此及時調整自身發展方向,對個人素質進行重點培養,以符合用人單位的標準;同時根據個人需求和社會要求做出合理的選擇和決策,以便順利就業。

(三)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就業心態

大學生擇業應注重現實:一是外部職業環境的現實性,二是個人能力素質的現實性。大部分學生不願意去較為偏遠或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而寧願留在大中型城市做最基層的工作,忽略了社會需求,在此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影響到個人發展前途。大學生初入社會,不應過分注重利益,而應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儘可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面對“就業難”現狀,大學生應從自身出發,積極尋找應對措施。調整就業心態,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養成堅韌的性格和謙虛謹慎、認真自律的良好品德。

(四)培養自身素質,提高就業競爭能力

1. 培養良好的職業素質

大學生應培養良好的職業素質,培養廣泛的職業興趣,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強烈的責任意識。其中職業道德至關重要,因此大學生應加強自身道德修養,不斷進行自我完善,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

2. 堅持學習,努力完善自我

大學生在求職或是工作中總會遇到許多棘手的問題,為了以後的工作能相對得心應手,首先應該堅持學習,以知識和技能來彌補自身的不足,進而完善自我。因此,大學生應做到以下幾點:

大學生應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努力學習新知識,開拓視野。當今社會發展迅速,很多知識都在推陳出新,大學生應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不斷學習新知識。因為大學畢業後若不經過繼續學習就很難成為一個高水平的人才。當前面臨知識急劇增加和迅速老化的雙重壓力,只有不斷地接受大學後的繼續教育和學習,儲備更多的能量,補充新理論、新知識、新方法、新信息,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11

當今社會人口不斷激增引發了很多社會問題:資源趨於匱乏、環境承受能力不斷下降、污染嚴重、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即將步入社會,我們將面臨最為嚴峻和現實就業問題,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學生、學校、公司、政府又該如何應對日趨緊張的就業問題。

教育能夠使一個人學會學習,達到社會所需要的預期目標,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系統地傳授知識和技術規範等的社會活動。教育的根本價值,就是給國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誠實守法、技藝精湛、博學多才、多專多能的人才,培養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勞動力,培養合格公民,為國、為家、為社會創造科學知識和物質財富,推動經濟增長,推動民族興旺,促進人的發展,推動世界和平和人類發展。發展教育事業一直是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教育對於提高民族素質、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從學生個人的角度來看待就業和創業

據國際勞工組織的研究報告顯示:全世界30億經濟活動人口中,失業人口有1至5億,不充分就業人口有7.5億至9億,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如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一樣,就業形勢比較嚴峻。而我國高校連續幾年的擴招,增幅較大,又造成了高校畢業生高存量、高膨脹,昔日被譽為“國之棟樑”、“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就業帶來一定的壓力和難度。所以就業問題的本質不是因為工作崗位的缺少,而是當前社會大學生素質普遍較高,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和就業要求也隨之上升。大學生們普遍蜂擁盲從熱門崗位,都希望自己能擁有一份輕鬆而又高福利的工作。一部分大學生選擇了考驗,希望高學歷能夠使自己在眾多待業者中脱穎而出。事實上就我的個人觀點而言,一味盲目的死讀書也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我們應該清楚自己學習的方向和目的,自己處理好學校與社會需求脱節的地方,邊學習邊實踐,豐富自己的經驗,從而來適應這個社會。

我們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瞭解了我校大學生對於就業創業的看法以及對今後工作有什麼打算。少部分同學認為讀書是沒有用的,只是混個文憑而已。大部分同學都希望通過在學校的學習來提高自身的素質,增強自身的就業能力。大學是我們走向社會的一個台階,我們不應該浪費生命,把精力放在遊戲娛樂上,應該好好利用寶貴而有限的時間,努力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從而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大學生就業形勢絕非一片黯淡,只要正確分析和認識自身存在的問題,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找準自己的職業定位,必能撥雲見日,縱橫廣闊職場。

二、從學校集體的角度來看待就業和創業

學校教育和社會需求的脱節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大學生在學校所學習的理論知識無法運用到以後的工作當中去。大學時代所選擇的專業也與未來的工作關係不大。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了大學生在校學習缺少學習積極性。

1.學校可以多組織同學們在業餘時間開展各式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積累經驗,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組織能力、時間能力。

2.學校的教育當跟上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需求,可以與公司合作,通過開辦工作室的方式幫助學生較早的瞭解社會工作的流程、適應工作的壓力。

三、從國家和社會的角度來待就業和創業

1.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堅持把教育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並作為我們黨和國家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方針,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培養數以萬計的高素質的勞動者、數以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創新人才,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資源保證。

2.國家可以為大學生提供社會上的就業創業鼓勵政策,例如鼓勵應屆畢業生下鄉當村官,鼓勵大學生走出城市能為貧困山區支教、幫助山村孩子學習,國家應該在全國範圍多宣傳勞動不分貴賤,勞動者都是光榮的。

3.國家可以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為當代大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做好引導工作。

大學生就業問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社會、用人單位、高校及大學生本身都是其中的因素。畢業生們要看清當今社會的就業形勢,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努力地去爭取、拼搏、奮鬥,闖過就業這個難關,尋求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找到自己理想的位置。還要主動學習和掌握就業技巧,提高擇業能力。發揮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為社會和祖國做出貢獻,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12

一、前言:近年來隨着金融危機的衝擊、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大學生就業制度有了很大改變,我國大學生的就業開始更大地邁向個人自主擇業。這種改變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它給大學生更多的就業選擇和途徑,就業機遇也增加了。可另一方面,現在十分激烈的人才競爭、專業不對口現象、社會崗位趨於飽和等等都給大學生就業增加了挑戰。並且我國大學擴招後,大學生就業似乎呈現了越來越來難的趨勢,這種現象實際上是與國際經濟形式近3年來連遭打擊以及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後有關,而當今大學生的就業觀也為滯後就業提供了難題,根據麥可思研究院撰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20xx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本科與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就業率差距持續縮小;20xx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後月收入為2766元,比20xx屆(2479元)增長了287元;20xx屆大學畢業生為608.2萬人,按比例推算有將近57萬人處於失業狀態;並且藍皮書指出,從總體就業分佈上來看,20xx屆大學畢業生中,有82.1%的人畢業半年後受僱全職或半職工作。1.6%的人自主創業;有9.3%的人處於失業狀態,其中1.1%的人準備國內外讀研,6.1%的人準備繼續尋找工作。還有2.1%放棄了繼續求職和求學”。由於就業不易,現在有很多大學生選擇讀研而不是參加工作據統計,20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約為608.2萬人,這些高校學子的就業問題成為社會和學校關注的焦點。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不斷進行改革,大學專業的不斷擴招使高校大學生數量迅速增加,求職大軍的隊伍越來越浩大,畢業生要在人才輩出、高手如雲的求職隊伍中激烈競爭,為了瞭解當今大學生對就業的看法以及畢業生就業情況,我在網上和周圍做了一個大學生就業問題調查問卷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分析。20xx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到559萬人,比XX年年增加50萬人。然而,20xx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的困難日趨顯現,20xx年畢業的611萬大學生就業形勢面臨着更加嚴峻挑戰。在全社會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高校畢業生依然面臨比較嚴峻的就業形勢。

(一)、08 09年的就業率對比分析:20xx年就業藍皮書指出,20xx年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率有所下降,而職高院校學生就業率與往年持平。統計研究數據表明,20xx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後的就業率約為86%,比起XX年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就業率下降了2個百分點;20xx屆211院校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為89%(非失業率90%),非211本科院校為87%、高職高專為84%;而XX年屆半年後就業率211院校為93%(非失業率94%)、非211本科院校為90%、高職高專院校為84%。其中,20xx屆大學畢業生約三分之一的就業是在畢業後半年內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佈的數據,中國20xx屆高校畢業生總數為559萬,其中大學畢業生總數約為529萬(本、專),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xx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後就在國內外讀研究生的人數21.43萬,畢業半年後的就業人數達到約434萬人。在畢業半年後的73.56萬的失業大學畢業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萬人還在繼續尋找工作,有5.46萬人無業但正在複習考研和準備留學,另有16.51萬無工作無學業沒有求職和求學行為者。

(二)、20xx屆畢業生就業地點分析:20xx屆畢業生就業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濟南、蘇州;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蘇州、杭州、成都、鄭州、青島。

(三)、 20xx屆畢業生就業率最高和最差的專業分析:

(四)、20xx年就業率最高和最差的專業分析:20xx年從本科專業大類來看,就業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學、管理學、經濟學,但工學在畢業半年後平均月收入上低於經濟學專業大類。從專業中類來看,地礦類專業獨居榜首,工科類專業就業率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小,就業率前十的專業中類中,有8個為理工類專業。專業小類的就業率排名更是明顯化了這一傾向,高職高專專業也呈現出理工類專業就業率較高的趨勢。

20xx年最難就業的專業計算機科學據首:“20xx年度大學就業能力排行榜”的調查顯示,中國應屆大學生最難就業的十個專業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會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法學、電子信息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漢語言文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令人尷尬的是,這十個專業也是我國考生報考最熱門的專業。

這項研究對20萬名畢業半年後的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在635個本科專業中,最熱門的10個專業半年後的失業人數達到6.67萬人,佔本科畢業生總失業人數的近三分之一。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法學、英語3個專業畢業半年後的失業人數過萬。在應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失業人數最多的10個本科專業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法學、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等人們心目中的熱門專業佔了9個。

三、解決方案:通過對大學生調查問卷和相關資料的分析,我們找到了大學生就業的一些問題,並根據這些問題的的分析提出一些對策:

1.解決專業結構性失業。問題一中高校跟風,熱門專業逐漸變“冷”,其實是就業供大於求造成專業結構性失業的現象,解決這一問題就要調控各專業的供應量,專家建議,大學生就業的專業預警機制應該涵蓋三個層面:國家層面、省級層面、高校層面。我認為各高校應該調控專業供應量不能盲目擴招,大學生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科學的就業觀,認清就業形勢,把我個人追求,結合社會需求。

2.先擇業後就業。大學生剛踏入社會缺乏工作經驗,從底層做起,可以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和團隊精神,磨礪自己,有利於將來工作的提升。而專業不對口現象出現時,我們應該更加提升自己,在底層鍛鍊自己,在工作中學習.

3.準備好吃苦。大學生應該做好吃苦的準備,任何一份工作都不是簡單地,我們要培養自己的責任心。不要頻繁跳槽,就業時先滿足生活需求,累積經驗,等到穩定和有能力時再考慮自己喜歡的工作

4.國家政策。政府應創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經濟發展,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並且政府需繼續重視和推進社會就業,進一步理順畢業生就業體制,始終堅持市場取向,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推動就業機制改革,加強對大學生走向最多的中小企業的扶持。加快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使畢業生就業工作擺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軌。

5.增強綜合素質。大學生應該自強自立,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事業心和責任感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良好的心理素質也必不可少,並且要勇於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這麼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要注重能力的培養,加強處理信息的能力、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系統看待事物的能力、處理好人與資源的能力、運用技術的能力等等。

6.企業科學用人。一些企業用人單位應該科學用人,要懂得與時俱進,廣泛吸納人才,選人標準要合理,選人程序要科學,鼓勵就業者提出建議,勇於創新。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13

調查時間:XX年2月11日

調查地點:四川省資陽市保和鎮中心國小

調查對象:保和鎮中心國小部分教師

1、調查內容:

(1)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

(2)大學生創業失敗的原因

(3)大學生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

2、調查方式:

(1)查閲相關書籍

(2)登陸網站搜索

(3)對教師進行訪問

3、調查結果

通過查閲相關書籍登陸網站搜索對教師進行訪問等方式,我瞭解到,隨着社會進步,大學生也越來越多,當今社會的崗位數遠遠少於大學的人數,因此多數教師認為,應該控制大學生的人數,提高大學生的質量,鼓勵大學生面向基層就業,提高大學生去基層就業的積極性,進一步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

關於創業國家就多為大學生提供創業資金,為大學生創業營造良好環境,鼓勵大學生依託專業優勢開拓市場,而高校也應該把培養大學生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當作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手段,引導和扶持大學進行創業。

4、經驗體會

我是一名剛入校不久的大學生,這次調查讓我感受良多,我覺得除了社會和國家要幫助大學生以為,作為大學生的我們也應該多學知識,掌握好技能,為自己出身社會做好充分的準備。

5、對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的評價

我認為此次活動開展得既有價值,又有意義,而且實踐的課題非常貼近生活,也都是同學們都有所聞,但又知之甚少的事情,非常適合同學們調查研究。我更希望學校能組織一次大型的調查活動,讓全校師生一起參與。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14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

1.20xx年大學生就業形勢與現狀

【形勢】

20xx年普通高校畢業生達630餘萬

20xx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實現了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的基本穩定和就業人數的繼續增長,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很大,但是形勢依舊不是很好.

三、第四季度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已經回暖,不過就業形勢仍不容樂觀

【現狀】

典型現狀1:

“蟻族”生活在勞碌奔波中尋求改變。“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羣體。據統計,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萬“蟻族”。上海、廣州、西安、重慶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蟻族”,在全國有上百萬的規模,他們高智、弱小、羣居,但是他們卻找不到穩定的工作。典型現狀2:與往年大學生千軍萬馬擠向大城市的現象不同,由於大城市持續增長的各種壓力,一部分大學生開始理性地反思這種“唯大城市是從”的就業觀念,並且反其道而行之——迴流中小城市。近來大學生就業出現了一股“迴流”潮,中小城市受到了大學生的青睞。

2.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

從05年的高校畢業生338萬,到09年的611萬,預計10年更是高達700萬,高校的盲目擴招,直接讓大學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如此龐大的就業人口直接給就業結構帶來巨大震盪;而且“嚴進寬出”的教育模式更是讓就業形勢變得不可捉摸起來;再者大學的許多專業並不能很好的與市場需求相接軌,所學的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甚至背離市場。圖1 高校畢業生折線圖 單位(萬)

由圖可以看出:我國高校大學生的人數逐年增加,1998年85萬人,到20xx年,應屆畢業生630萬,加上往年的畢業生,總人數已突破700萬人,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然而全國大學生就業率只有68%左右。

實踐調查

為更好的瞭解大學就業問題,我們特此對就業問題做了一份調查報告(見附表一),並對得到的數據進行了分析

調查目標:瞭解在線大學生就業期望,自身素質評價,學校就業指導,對就業形勢的看法,瞭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對大學生的影響

調查時間:

調查對象:湖南工學院專南校區全體學生

調查形式:走訪、問卷調查以及專家的數據分析

在這次調查中,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86份,其中有效問卷為86份(有14份問卷沒有作答的或者沒有按照要求作答,視為無效問卷)。數據僅供參考。

就業形勢分析調查如下:

對問卷反饋的數據可以做出結論:52.33%的大學生覺得現在的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15

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是我國就業問題中帶有戰略性的核心問題。然而大學生“畢業就失業”,早已不是危言聳聽,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前我國一系列就業問題中一道特殊的難題。這個寒假,我採訪了一位已經踏上工作崗位的學姐,瞭解到了當前就業的前景和存在困難,並通過調查以及查詢資料,以找到問題並求得解決方案。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大學畢業生與社會所需人員產生“脱軌”現象。當前,市場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而大學校園培養的大學生剛畢業,基本沒有工作經驗,畢業生不符合企業的這種需要。

2、大學畢業生對自己的期望值往往過高。在大學畢業後,一般來説,大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值較高,認為自己上了大學、有了文憑,就應該有個體面的工作。其實這種想法本無可厚非,然而一些畢業生不願參加或從事比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應屆畢業生暫時還沒有那個能力。

3、一些學校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尚不夠到位。學校對學生進行的就業指導、學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訓等,都還未達到相應的要求。

4、其他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因素。一是專業問題。有的專業設置不合理,或熱門過熱,如目前法學畢業生六成難就業;二是能力問題。社會單位最看重學生的實際能力、適應能力,市場需要的又是新型複合型人才,而現實卻無法提供這類人才,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三是區域問題。東部地區就業好於西部。

二、企業對大學生的要求

面對現在的社會,面對大學生越來越普遍的現象,面對下崗工人的事實。企業對我們大學生的要求也是特別的挑剔。優中選優,而相對的那些不為所知的個人素質也進入了選擇之列。

1、部分企業最看重畢業生紮實的專業知識

從下面的圖表中我們可以發現,企業最需要大學生所具有的能力是紮實的專業知識,其次是外語水平、組織協調能力,分別佔35.56%和34.66%,由此可見,在大學校園裏,最主要的還是學習這一塊,這也同時解決了大學生到底應以學習為主還是以工作為主的困惑。

隨着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也日趨細緻,所有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趨勢。在招聘中企業也越發的重視員工的專業技能,因而在缺乏一個統一的客觀的專業技能評價標準的情況下,企業選擇了首先了解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我們還應該看到一個這樣的趨勢: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專業化複合型”轉變,在要求員工具有出色的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求員工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組織協調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業認為大學生綜合能力最重要

大多數企業很是看重應聘者的社會實踐能力,相對於成績與學歷,社會應該更看重員工未來的發展潛力,這個方向是正確的,也會是當今學生注重培養的能力。

3、企業對畢業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較高

現階段企業對畢業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較高的(61.90%的企業將思想道德列為對畢業生的特別要求),這主要是由於企業為了應對目前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缺乏誠信的表現以及逃避人力資源風險而採用的措施。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企業的用人標準也日趨務實,在招聘中學歷、學校名氣等因素所佔比重都日趨合理,企業的評價標準更加合理。

但是,還存在不少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別等,企業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免造成就業歧視,影響企業形象。

三、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素質和能力

1、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素質

作為當代大學生,首先要學會做人,並且要具有敬業精神,敬業精神是許多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品質之一。所謂有敬業精神的人就是有成就感,有一定責任心的人,以圓滿完成工作來衡量自己,而不用升遷和報酬來衡量自己。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素質,應該體現在以下4方面的素質: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良好的業務素質;較高的文化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

2、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能力

1)對社會認識能力:對社會認識能力的不足是由於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巨大不同和大學生總體上缺乏社會鍛鍊而造成的。

2)對自身認識能力:對自身的認識能力是由於對社會認識能力的不足而導致對自身素質和能力的錯誤判斷(通常是高估)。

因此,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結果。用辨證的方法將兩句話連在一起,就具有着十分現實的指導意義的:首先,要做事,先做人。作為一個人,只有具備一定必要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素質,尤其是成功必備的為人處世準則,才能在做事中正確思考、正確決斷,最終取得成功。其中最起碼、最重要的素質就是堅守信用,行事專一。俗話説,“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由此可見,信用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不僅關係到他的人生成敗,也與事業的成敗息息相關。做人行事專一,持之以恆,認準目標,決不放棄,才能感天動地,化作精神,永世長存。另一方面,學會做事才能更好的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礎,將事情做好,做出成績,是我們努力前進的目標,同時又對做人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創業有成並惠及他人,是最好的做人方式,是將做人與做事有機結合的重要手段。只有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才能依靠他的能力和修養去贏得別人的尊重與支持。

四、結論及建議:

1、學校要切實做好學生的就業工作,儘快完善就業指導體系

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的工作同等重要。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屬於就業匹配的促進措施。其核心在解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向大學生提供就業信息並根據這些信息接受職業指導,幫助他們進行有效的職業決策。在借鑑國外經驗的基礎上,高等院校應通過改革傳統的管理體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質和職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和就業幫助。具體措施包括建立大學生就業信息系統,並與全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聯網,形成一個完整的信息系統;建立職業指導機構,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估、職業開發以及制定工作尋找戰略,為學生提供充分的信息與指導服務;建立職業指導課程,列入學校教育課程內容和教學計劃,實施在校學生的就業指導與實習政策等等。

2、大學生要轉變就業觀念

首先大學畢業生要認清就業形勢,轉變就業觀念。當前全社會就業形勢比較嚴峻,除了表現在就業需求與勞動力供給的矛盾外,城鎮和農村就業問題同時出現,新生勞動力就業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相互交織,這為大學生就業增加了困難。因此大學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業不就”的思想,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和正確的就業觀。調整自己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想法,到基層去謀求發展,到艱苦的地方去創業。其次轉變到靈活就業,先就業、後擇業的動態就業上來,轉變到行行出狀元,“幹一行、愛一行、幹好一行”的敬業觀念上來。最後認清自身的素質和條件,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尋找與自身條件相適應的、適合於自己的用人單位。畢業生應當給自己做出一個正確的評價,自我評價要全面、客觀,既要看到長處的一面,又要看到短處的一面,既要對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質進行具體的評價,又要對其他各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既要考慮全面的整體因素,又要考慮到其中占主導地位的重點因素。

3、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間也可以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如學校安排的社會實踐,社團的下鄉活動、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招聘會,也可以在不影響自己學業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職,提前適應社會生活,瞭解現在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積累一些社會經驗,豐富自己的閲歷。這些都是將來找工作的資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org5o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