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精】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精】

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精】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

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湧入城市,他們在為城市建設和發展及農村經濟發展、家庭收入做出貢獻的同時,其子女的教育問題已凸顯出來。外出打工農民大多是青壯年,子女正值學習階段,多數被丟給爺爺奶奶或親戚照顧,這些“留守子女”的教育管理狀況如何?存在哪些問題?前不久,內蒙古赤峯市婦聯、赤峯市家庭教育研究會就赤峯市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深入調研,在松山區,敖漢旗、巴林右旗發放調查問卷700份,收回有效問卷700份。同時,婦聯的工作人員又在松山區、寧城縣入户走訪了部分留守兒童及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與部分留守兒童及監護人進行了座談訪談。結果發現,農村留守兒童中:22%有暴力傾向,36%學習成績差。

調查顯示,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有三種情況:一是隔代監護型(佔73%),即由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託管的方式;二是親朋監護型(佔20%),即把孩子託給親朋好友,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監護人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學業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以便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而對於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卻很少關注,一切順其自然,順其發展。三是自我監護型(佔7%),即由於沒有上面兩種條件,或其他原因,監護的責任就成了孩子自己,根本就談不上家庭教育。

這些留守兒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親情的缺失,影響了身心健康發展,造成一定程度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在對700名留守兒童進行調查後發現,35%的父母經常給孩子打電話;8%的孩子經常給父母打電話; 15%的父母經常回家;3%的孩子經常去看父母;9.6%的不經常聯繫;8%的孩子竟然沒有父母電話;14%的孩子不知道父母打工地址;37%的父母一年回家一次;出去後再也沒回來過的佔1、6%。 留守兒童強烈渴望與親人情感交流,11%的孩子變得膽小;14%依賴性強;不善交往的7%。

其次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影響了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的養成,導致行為偏差的出現。由於種種原因,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幾乎是空白。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出現行為偏差,甚至出現違法犯罪行為。在對700名留守兒童的相關調查中發現,在難過、孤獨和苦悶時她們無法發泄,29%的想唱歌或做其它娛樂活動;25%的想看電視;3%的想上網;0.9%的想吵架罵人;0.1%的想離家出走;心裏有吵架、罵人、打架衝動的有22%;另外,受打工家長的影響,留守兒童易產生“讀書無用”的思想,出現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成績普遍較差。700名留守兒童中,有36%的孩子學習成績為較差。由於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對外界不願意接觸,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不同程度的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父母不在家,對於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説,得不到較好的正確的指導和幫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們生理上的正常發育,有的在心理上留下了很大的陰影。因為自律能力很差,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話,在學校道德品德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説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同時留守兒童的安全也有很大的隱患,多表現在上學路上,因為農村撤鄉並鎮,多數孩子學校與居住地較遠,一、二年級的孩子坐出租車(費用70元/月,午飯2元/天),稍大些四、五年級的孩子起早貪晚騎自行車上學或步行,路途上有不安全因素存在。

針對發現的問題,婦聯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與措施:

一是在留守兒童相對集中的地方,當地政府要充分利用撤鄉並鎮、農村教育佈局調整等有利時機,充分利用閒置資源,成立“留守兒童學校”或在學校、社區、嘎查、村成立“留守兒童家園”、“留守兒童監護人指導站”。全面細緻地對轄區內留守兒童進行摸底登記造冊,培訓離退休教師、幹部等“五老”人員,成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成長顧問”,定期走訪留守兒童家庭,定期與其談心、上心理課,陪伴留守兒童成長。在“留守兒童家園”設心理輔導室、學習輔導室、娛樂活動室。“留守兒童監護人指導站”要定期授課,利用留守兒童父母返鄉之際,或利用寫信等形式,給他們傳授有關知識,讓他們及時瞭解掌握孩子的心理、學習、生活等方面情況,給孩子更多的關愛,增強其監護人的責任意識。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利用網絡讓親子定期視頻見面,以加深留守兒童對父母的依戀,解決留守兒童因親情缺失、分離焦慮而導致的性格、人格方面的障礙。

二是強化社區家長學校的辦學功能,擴展留守兒童家長學校內容。各級婦聯要充分發揮優勢,利用現有社區家長學校,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繼續開展“爭做合格父母,培養合格人才”的“雙合格”家庭教育實踐活動。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教育,通過社區家長學校,使他們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方法,更好地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要動員全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加入到關愛留守兒童行動中,開展“愛心媽媽”認領留守兒童活動,讓留守兒童不再孤單,讓“留守兒童”真正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

三是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為留守兒童提供健康成長的環境。由於農村教育佈局調整,越來越多的農村學生選擇了寄宿制。寄宿制使得教育部門承擔起了越來越繁重的監管責任即第二監護人的職責,並已成為全方位監護學生的主陣地。老師已不僅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承擔起父母的.責任,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和學生建立起依戀關係,這樣才能彌補留守兒童因親情缺失而導致的心理、性格、品格問題!

四是從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變家長外出的方式和親子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比較大,如果有一個人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少得多。建議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孩子已經上學,而又沒有相當可靠的人作為監護,最好就留一個在家監護孩子,保證家庭教育的完整性。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上學,如果條件不允許,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與孩子經常性的聯繫。

五是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充分發揮村(社區)的教育作用。兒童少年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區共同的責任,目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於絕大部分村(社區)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得村(社區)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髮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隨着農村進城務工人口越來越多,舊的家庭成員長期穩定不變的家庭結構已經打破,新的家庭成員經常性缺位的家庭結構已經開始形成。原來那種穩定的由家長親自伴孩子走過兒童少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來多。這樣,兒童少年的監護與教育的責任就幾乎全部落在了學校的肩上。但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有全部時間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時間大部分是在家庭和社會度過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等村(社區)教育機構就顯得尤為迫切。同時,現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村(社區)教育和監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一是因為基層黨政機關人員有大量富餘人員,中國小校有大量退休人員,他們大都能勝任中國小生監護、教育和生活料理等工作。二是部分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家庭經濟相對較富裕,他們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建立某種機構,來管理和監護其子女,使他們能安心在外務工。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2

一、研究背景

上海師範大學第八研究生教育組選取了廣西田陽縣四所國小的400名留守兒童,對他們的生活、學習和心理進行了調查。本研究以廣西教育總隊服務的四所國小的留守兒童為研究對象。希望通過本研究,瞭解留守兒童在學習和生活中面臨的問題和需求,為今後留守兒童的關注工作奠定基礎。在研究問卷中,為了保證問卷的有效性,我們專門選取了4—6年級的高年級學生進行問卷填寫,並在填寫過程中説明研究目的和個別問題。調查數據真實可靠,統計認真負責,是上海師範大學研究生教育集團在本次調查中的真實體現。此外,我們還通過對留守兒童的家訪,瞭解更多兒童的真實生活,以確保調查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經過近兩個月的努力,現將調查、分析和報告發表如下,期待領導、專家和教師的批評和指導。

二、調查結果分析

從家庭情況來看,95%的留守兒童家庭基本來自低收入家庭,56%的家庭月收入不足1000元;同時,我們發現這些留守兒童多為非獨生子女,非獨生子女佔調查總數的73%。由此可見,西部山區父母的初衷是選擇外出打工。但是,當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工作時,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如何得到保障?根據調查,68%的留守兒童由祖父母和其他親屬日常撫養。令人擔憂的是,這些被撫養人只有26%達到國中及以上水平,其餘為國小及以下水平。因此,可以推斷,留守兒童不僅缺乏普通兒童在非父母生活中所擁有的父愛和母愛,即使拋開照顧者的責任感,照顧者的教育水平也很難幫助兒童的學習。

根據“家庭狀況”調查數據,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經濟生活困難,家庭生活缺乏父母的照顧,日常學習得不到贍養人的有效幫助。

在初步瞭解留守兒童的家庭狀況後,問卷從他們與在外工作的父母的日常理解和溝通的角度,從他們對在外工作的父母的態度、日常生活的獨立性和做事的選擇等方面,探討了兒童的心理狀況。

調查顯示,每年在家待不到三個月的父母平均比例分別為78%和74%。相應的,由於長期不在,大部分家長主要是通過電話教授孩子的日常教育。,理解教育;然而,38%的孩子仍然不能每月與父母交流一次。然而,26%的留守兒童對父母不在家表示願意或漠不關心。根據課堂和家訪反饋,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行為規範往往需要加強;當然,大部分留守兒童都表現出了超越年齡的成熟和獨立。83%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工作時經常或偶爾感到孤獨,但60%的學生理解父母外出工作。父母不在家,你是什麼感受?你會恨你的父母嗎?“問題中,留守兒童也表現出比其他學生羣體更懂事。大部分同學都説父母不在家會感到孤獨無助,會很想念父母,但都説不會恨父母,因為都理解父母,知道父母出去打工是為了家庭生計,是為了學習生活;只有極少數學生表現出對父母的仇恨。你的父親或母親在你年輕的時候離開了他,沒有讓他感受到父愛或母愛。另外,數據顯示,大部分留守兒童並沒有心理閉塞。當他們心情不好或有心事時,近50%的學生選擇與朋友分享;但還是有一部分學生選擇自己解決和消化自己的情緒和感受,這個比例已經高達35%;只有10%和6%的學生願意與親人或老師分享心聲。

這一節的數據提醒我們,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值得我們關注。那些和同齡人不一樣的孩子懂事是好事嗎?幾個孤立無援,極度痛恨父母,自己解決問題的孩子,是否為自己的成長埋下了更大的隱患?父母不在,如何幫助留守兒童擺脱學習、生活、情感上的困難?這些問題值得進一步探索,迫切需要解決。

在留守兒童的日常學習中,學習成績呈現“橄欖形”,班內68%的學生達到了一般和良好的水平;在生活中,當他們被長輩和老師批評自己的錯誤時,近90%的孩子都能虛心接受。同時,超過90%的孩子會選擇勤儉持家,控制父母給的生活費,大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工作時人身安全不會受到影響。這幾組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樂觀數據,進一步展現了留守兒童的成熟和獨立。但是,一小部分學習不好、對錯誤漠不關心、人身安全受到影響的留守兒童仍然需要我們的關注。隨着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公益事業的加快,我們不僅要關注羣眾問題,還要關注少數民族羣體的需求。而且,仍有61%的留守兒童認為,日常生活中父母的缺席是有區別的;超過63%的孩子堅信父母外出工作對他們的學習有影響。根據上述客觀選擇題的統計數據,不難發現,孩子對父母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認知一般呈現3:2的情況,這説明留守兒童在面對父母外出打工的情況時,處於一種矛盾的情緒中,需要我們進一步瞭解和引導。

在開放性問題的統計中,孩子給出的答案也驗證了我們的推斷。大多數學生希望父母能在家裏多陪陪自己,也希望自己能多花點時間關注學習,但同時又矛盾地希望父母不要太過擔心,只要在外安心工作,多打電話和家人溝通。至於學習和生活上的要求,大部分孩子只是表示希望自己考不好的時候父母不要打罵他。如果他們考得好,可以獎勵他們,比如帶他去百色,和他一起玩遊戲,檢查他的作業,6月1號給他們買一套新的衣服和鞋子。這些平凡的希望,反映了孩子的純真,也反映了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日常學習生活的負面影響。

本次調查通過教師家訪和建立學校關愛措施瞭解學校教育對留守兒童的重視程度。從數據來看,學校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並不高,甚至可以説當地學校幾乎沒有意識到留守兒童面臨的特殊問題。數據顯示,不到30%的留守兒童每年或每學期被老師看望一次。教育總隊課題組進一步家訪顯示,留守兒童並沒有得到學校或班主任的特別關注,60%的孩子表示,這幾年老師幾乎沒有去過他們家。此外,在被調查的四所國小中,幾乎沒有專職的心理教師和辦公室機構來幫助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學習和情感。這種教育盲點的影響也體現在“孩子最希望學校為你做的事是什麼”這個問題上。:大多數學生希望學校能延長電話開放時間或設立郵箱,讓他們多給父母打電話或收到父母的來信;有的同學希望學校能提供專門的心理諮詢老師或者教室,讓有人聽聽,不再孤獨。

通過這一系列數據以及教育總隊課題組在過去一年的實地瞭解,我們認為當地的學校教師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都沒有對留守兒童給予特別的關注。但在現實中,家庭環境無法提供這些孩子需要的教育和照顧,這些責任無疑會落到學校身上;再者,作為西部山區的寄宿制學校,教師與孩子日常接觸最頻繁,也最容易發現問題。因此,迫切需要加強學校教育對留守兒童學習和生活的重視。

三、留守兒童關愛措施建議

1、準備留守兒童辦公室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設立關注留守兒童成長的辦公室,在關注留守兒童在校學習生活的同時,要完善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監護人、臨時監護人及其父母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個人信息,為有針對性的教育管理奠定基礎。要定期及時通知其監護人、臨時監護人和外出打工的家長,形成以學校為主,家庭為輔的教育局面。在留守兒童教育中,學校和教師要承擔部分家長或監護人的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談,主動關心他們,積極發現問題,積極開展各種配對援助工作,提高留守兒童及其家長對學校和教師的親密信任。

2、建立“留守兒童之家”,構建全面關愛體系

不同於辦公機構的基礎設施,學校要設立“留守兒童之家”,真正對留守兒童開放。從留守兒童的角度出發,建立基於愛心傳遞和家庭熱線的溝通方式,方便流動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有條件的校舍可以安置電腦,根據實際需要為留守兒童提供與父母溝通的機會;還應建立和完善教師家訪和與留守兒童談話的制度,真正瞭解兒童的真實想法和需求,並相應調整關懷措施。此外,要重視對臨時監護人的教育和監督,儘可能向臨時監護人介紹教育孩子的常識,並提供一些簡單易懂的培訓,讓他們更多地瞭解孩子,更好地引導和關心孩子。同時,要充分利用春節等農民工返鄉的“黃金季節”,與留守兒童家庭進行溝通。

3、把關心融入日常教育,把關心變成一種習慣

對每個人來説,家是温暖的,對留守兒童來説,學校是他們温暖的家,老師是他們的“父母”,對他們全面負責。在教育教學項目中,要特別關注留守兒童的情緒變化,學會默默關愛。在班級建設中,可以增加留守兒童的責任,通過擔任班幹部和班級代表來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從而促進他們學習和生活的規範化。另外,要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可以吸引留守兒童的興趣,增加校園生活的樂趣,緩解部分孩子的厭學情緒;另一方面,通過學生對“六一晚會”的自助準備,留守兒童在準備期間會更負責任地完成任務,從而增加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發現和解決交流中的問題。留守兒童比較敏感,需要學校和老師的細心照顧。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羣體,只要在日常行為管理、教育教學過程中受到重視,就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摘要

留守兒童無疑是一個特殊的羣體。通過調查,我們不僅可以看到這個羣體內心的孤獨和孤立,也可以看到這個羣體的自立和堅韌。遠離父母並不是他們走極端的根本原因。他們在物質生活中並不十分匱乏。他們更渴望內心世界的愛。這種愛不僅僅是父母能給予的,周圍的人都能起到“父母”的作用。其中,學校和教師無疑應該承擔這樣的角色。作為來這裏教書的老師,我們也有責任和義務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當地學校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3

大家都知道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起點,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人類一切教育的基礎,直接影響着孩子的成長。而留守兒童由於第一監護人出現缺位,而孩子對家長依賴性都較強和較易接受家長的教育,可親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使我們的孩子養成了不少的不良習慣,甚至出現了嚴重的違紀違法事件。例如有個孩子,作業不按時完成,成績很差,甚至在上學途中突然走失,和其他同學相邀一起打牌,家人以為在校讀書,學校以為生病在家,影響非常惡劣。找到他爺爺和奶奶協調孩子的教育問題,他們説:“教育孩子我們也不懂,我們給他吃飽穿暖就盡到責任了,全靠老師幫忙教育。”對此我們有何話可説呢。

雖然在生活上對孩子給予了足夠的關心,但是我們在孩子的學習,心理、生理、行為、習慣養成等方面,又給予了多少關心和關注呢?比如孩子在校幹什麼?表現如何?及時回家嗎?……這些我們關心了嗎?雖然孩子父母的親情缺位了,但關愛不能缺位,為了讓留守兒童“離開不離愛”,為了提高大家的教育方法與管理的有效性,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解決生活的後顧之憂。

留守兒童在家,生活成了孩子的主要顧慮的問題。那麼,我們就要像新娘一樣對待孩子,解決孩子的生活問題。大家都知道親孃對子女的愛,是不講代價,不計得失,不圖回報,含親茹苦,只求孩子成材,將來過得比自己更好,我們這樣做不是為了貪圖將來他們對我們的報答,因為這些無私的付出會密切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這種慈母般的愛,將是推動孩子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

二、關愛孩子的精神成長。

把孩子喜怒哀樂放在心上,注重孩子的生理心理活動、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的教育。與孩子溝通交流情感,彌補留守孩子親情的缺失。心理健康問題已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為隱性,是不容易發覺的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1、性格孤僻內向。留守兒童年齡幼小,離開父母儘管有的是爺爺奶奶和其他親戚監管,但是畢竟與父母是親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煩事情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性格孤僻內向,不開朗。

2、有自卑心理情緒。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兒童由於自己父母不在身邊,自己沒有依靠和堅強的保護,因此,與父母全在身邊的兒童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降低要求,上進心不強。

3、產生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兒童總感到別人在欺負他,一點小事就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敵意。對老師、監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容易激進衝動,幹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如:與家人頂撞,不聽親人勸告;不聽老師的教導,與教師對着幹。

4、產生怨恨父母心理。有少數孩子認為家裏窮,父母無能耐,才會出去打工掙錢。對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裏不理解,由此而產生怨恨情緒。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疏遠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無情。

大多數孩子在父母外出後都表現出一些異常心理問題,其中年齡越小的'孩子表現比較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 ,所以我們對待這些問題要認真謹慎。

作為老師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學習進步的引導者,生活的保護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溝通”。“三多”,即多與留守兒童談心,彌補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多鼓勵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多進行家訪,瞭解孩子在家活動和學習情況;“二知”即知道留守兒童的個人基本情況和家庭情況;“一溝通”即定期與留守兒童父母電話交流溝通,並採取針對措施,提供必要的幫助。用關愛、親情為留守兒童營造温馨的家園氛圍。

三、正確的教育孩子。

留守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狹隘、偏執性格缺陷,使老師的工作就更是複雜了,那麼針對孩子的不同情況,我們應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對症下藥,因材施教,嚴禁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嚴禁體罰或變相體罰孩子,正確引導孩子健康成長,比如:

1、我們懷疑孩子説謊時,怎麼辦?千萬不要當面表現出對孩子的不信任,要通過多方調查,證實孩子確實在説謊,再進行交流溝通指導。

2、當孩子與其他孩子發生糾紛,怎麼辦?要教育孩子主動承擔責任,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千萬不要支持孩子説謊,推缷責任。

3、當孩子與我們對着幹,怎麼辦?我們要充分冷靜,等雙方都冷靜後,我們再像朋友一樣與孩子親切交談溝通,指出孩子的不足,錯誤和缺點,並説:“孩子,跌倒了再爬起來,知錯能改,就是好樣的。”

4、當孩子缺乏自信的時候,怎麼辦?我們要熱情鼓勵並告訴他(她):“孩子,把頭抬起來,我相信你能行!”

5、當孩子受到委屈的時候,我們可以幫他們擦去眼淚,並安慰他們説:“孩子,沒有關係,任何人都會受到委屈的,我相信你最堅強,以後別人會理解你的。”

6、當孩子取得進步的時候,我們要及時表揚可以説:“孩子,你真棒!”“你真行!”的話語,併為他們鼓掌,如有可能適當給予物質獎勵。

總之,關愛留守兒童,教育好下一代,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與支持,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去關心、愛護、教育、幫助這一弱勢羣體。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4

20xx年6月初,湖南衡陽一名12歲的女孩因與同學結怨,用摻雜了毒鼠強的可樂將同學姐妹毒死。據媒體報道,面對警方,女孩冷靜地説出了從20多天前買毒、投毒的全過程,只有在提起她的爸爸媽媽時,女孩突然哭喊:“不要提他們,我恨他們!”

這起案件中,死去的、下毒的,都是留守兒童。

自上世紀80年代起,隨着我國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開始逐漸湧入大城市。由於受到户籍政策和經濟條件的限制,進城務工人員只能將子女留在老家,“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由此產生。

5月,全國婦聯發佈了《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根據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樣本數據推算,全國共有6102.55萬農村留守兒童,佔農村兒童總數的37.7%,佔全國兒童的21.88%。

也就是説,全國每5個孩子中,有1個是農村留守兒童。與全國1%抽樣調查估算數據相比,五年間,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增加了約242萬人。

20xx年7月30日,教育部發布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在他們的統計數字中,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農村留守兒童共20xx.42萬人。其中,在國小就讀1409.53萬人,在國中就讀665.89萬人。這也表明,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學齡前兒童約佔留守兒童人羣的2/3。

伴隨着這個龐大數字而來的種種問題,和頻頻發生在這些留守兒童身上的悲劇,更是讓這個脆弱的羣體,成為了一個沉重的公共議題。

205.7萬兒童獨自居住

20,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葉敬忠在河南農村調研時,聽説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户人家,父母都外出打工,平日裏一對兄妹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一天,爺爺下地幹活,奶奶到鄰家串門,無人看管的兄妹二人誤食了家中的農藥,等到爺爺回家發現時已經為時已晚。看到倒在地上的孩子,爺爺直接拿着鐵鏟出門,他親手打死了老伴,隨後自殺。

“在其他地方,這樣的故事其實我們聽説過很多。”在貴州省畢節市4名留守兒童服毒身亡的事件發生後,葉敬忠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他自左右開始關注農村留守人羣的問題,多年來曾多次到四川、安徽、江西等勞務輸出大省進行考察。

根據全國婦聯的上述報告,重慶、四川、安徽、江蘇、江西和湖南的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比例均已超過50%。除此之外,更有3.37%的留守兒童在父母雙方外出後,處於獨自居住狀態,這一羣體的規模已高達205.7萬人。

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佈的調研報告指出,在過去一年中,有將近一半(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出7.9個百分點。這些意外傷害包括: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等等。

其中,遭遇割傷一項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之間相差最大,前者比後者高出5.3個百分點。課題主持者、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旭東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這是因為留守兒童在家做農活,接觸菜刀、鐮刀較多的緣故。

在湖南省,張旭東看見一個13歲的男孩。男孩一歲半之前,一直由外婆照看。有一次,男孩左眼不小心進了點雜物,弄破了一點,外婆沒有及時處理,也沒有告訴他的父母。直到爸爸媽媽回來時,男孩的左眼已經不能完全睜開了。

之後,一家人開始了漫長的求醫之路。男孩在湘雅醫院動了三次整形手術,但都收效甚微,直到現在,他的左眼仍呈半閉合狀態,需要藥物維持。為此,他還常常被不懂事的同學、表妹嘲笑為“獨眼龍”。

超過三分之一的留守兒童單獨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在幾種監護模式中所佔比例最高。然而,年老體弱的祖輩監護人往往體力精力有限,安全常識和應急處理能力欠缺,很容易監護不力,給孩子的人身安全帶來了一定隱患。

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一些微小方面常常呈現出差距。比如,在河北省無極縣,有衞生系統工作人員曾調查兒童的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基礎免疫接種率。他們選擇了325名留守兒童和318名對照兒童。

結論顯示,幾乎在所有的指標上,留守兒童都低於非留守兒童。比如,甲肝疫苗接種率。留守兒童應種人數296,實際接種人數只有100,只有三分之一。而對照非留守兒童應種人數289,實際接種人數則高達264,超過9成以上。

張旭東的'調查還發現,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較弱。有近一半(49.4%)的留守兒童曾經沒有完成作業,比非留守兒童高8.6個百分點,“一方面,客觀上存在普通農村學校培養目標單一與留守兒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因為缺少有效監督,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較差,學習狀態也會受到影響。”

在城鄉經濟發展嚴重失衡的今天,當人們難以看到教育為底層提供上升通道的可能性,留守兒童便走在了成為廉價勞動力後備軍的路上;而留守兒童自己,似乎也默認了這一切。

今年30歲的紀錄片導演蔣能傑,曾在老家湖南邵陽跟拍6年,完成了關於留守兒童生活的紀錄片《村小的孩子》。紀錄片裏,蔣能傑問孩子們“長大了想做什麼?”孩子們説:“打工。”

片中一位留守兒童的奶奶則轉述了兒子對8歲孫女説的“玩笑話”:“你明天跟我上街撿可樂瓶,一天能撿20塊錢,一個月有600塊錢。撿垃圾撿到十五六歲就能進廠了,進廠就能掙多點錢了。打工到20歲,你應該有十多萬了。”

個性內傾更明顯

回憶起拍攝經歷,讓蔣能傑印象特別深的,是當他問起孩子們是否想念父母時,他們乾脆地回答:“不想。”

意外的是,父母們對孩子的關愛意識也不強。“他們意識不到孩子生下來是要教育、要陪伴的,他們就覺得有吃有住就可以了。”蔣能傑説,因為孩子從小被留在老家,兩代人之間感情淡漠,孩子衝着父母叫叔叔阿姨的,他都見過。

年,公益組織“上學路上”對甘肅、雲南、貴州等六省市農村地區的1054名留守兒童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約15%的學生一年都見不到父母。如果將他們的數據推及全國,就意味着全國共有921萬留守兒童一年見不到父母一次,超過262萬個孩子甚至一年都接不到父母一個電話。

與此同時,該組織指出,他們的研究表明,留守兒童情緒的消極程度明顯高於非留守兒童。一年內與父母聯繫次數越少,兒童的煩亂度也越高。

貴州畢節市納雍縣的一個13歲女孩劉佳,特別希望爸爸媽媽帶自己去買吃的。她告訴《中國新聞週刊》記者,最想念父母的時候,是每次趕圩看見同學被爸媽牽着手。她特別希望,父母能回家過年,也帶她去趕一次圩。

可惜,父母從來不在過年時回家,平時電話也不多,大概每個月一次,每次幾分鐘。“每次只會問,學習怎麼樣?我説,挺好的,然後就沒了。我希望他們能問我生活怎樣,問我開不開心,可他們眼裏就只有學習。”言語之間,劉佳難掩失望。

張旭東的團隊也遇到類似的孩子。在山西,一個名叫貝貝的15歲女孩,希望爸爸能跟她一起去外面買本書。可是,爸爸聽到女兒這麼説時,便把買書的錢給了她。幾次後,貝貝便再也不提出這種要求了。

其實,這位爸爸完全沒有意識到,貝貝不過是想跟難得回來一趟的爸爸單獨相處一會兒。而另一位眼睛受傷的孩子,並不對自己的病情過多憂慮,反而因為爸爸媽媽陪着他看病而感到安心、欣喜。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鮑威爾認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於嬰兒應該有與母親(或穩定的代理母親)之間連續不斷的、温暖親密的關係。早期依戀的順利完成和發展才能成全一個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一旦錯過關鍵期,兒童依戀難以重新建立,個體會出現情感不穩定的狀況,面對挑戰時也容易出現易怒情緒。

孩子與父母長期分離,缺乏聯繫,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互動,容易產生內心封閉、情感冷漠、任性、叛逆、難以主動交流的心理障礙。調查走訪中,張旭東曾問過一個四年級孩子,你們班留守兒童有什麼特點嗎?對方毫不猶豫地回答:“他們不跟我們説話!”

“你撿到東西時如何處理?”“你如果和別人發生矛盾,你會怎麼辦?”“當看到學校的水龍頭沒有關,你是否會去關?”這些問題來自另一份問卷,由貴州興義民族師範學院老師李華玲、趙斌所做的《貴州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道德社會化調查報告》。

結論不容樂觀。比如,在處理人際關係問題上,當農村留守兒童和別人發生矛盾時,會針鋒相對的孩子佔了大多數,為43.3%;還有3成多的孩子會找人幫忙助陣;表示能寬容和解、主動消除矛盾的兒童最少,僅有2成左右。

這份調查報告稱,貴州民族地區農村勞務外出,對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有積極意義,但又滋生出農村留守兒童道德社會化危機的新問題:農村留守兒童良好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缺乏;人際關係趨緊;集體觀念意識淡薄,等等。

即使是成為大學生,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人格特徵也不盡相同。曾有學者對200名留守兒童在校大學生和300名非留守兒童在校大學生做調查後發現,曾為留守兒童的在校大學生與普通在校大學生相比,個性內傾更明顯,比較冷淡、緘默、孤獨;情緒更易波動,易生煩惱;愛幻想,喜歡衝動任性;但與成長中父母都在身邊的大學生相比卻獨立自強,遇事更能當機立斷。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5

1. 藉助政府力量,充分發揮政府部門職能

國家應該更加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發揮自身職能,為貧困地區提供教育支持,完善國家教育體制,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接受教育。政府要貫徹實施“三農”惠民政策,重視農村存在的問題,為早日建設美好農村和城鄉一體化採取積極措施,關注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羣體,讓孩子接受全面教育,將來為國家做貢獻。其次,國家要加強經濟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民收入,制定惠農政策,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讓農村的家長可以儘量不用外出務工養家,這樣就有足夠的時間關愛孩子,從而減少留守兒童數量。最後,國家要加大對農村教育投入,建設教育基地,配套教育設備,投入更多的師資隊伍,不斷完善農村教育水平。及時彌補農村教育的不足,達到國家總體平均教育水平。

2. 完善學校教育,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主導作用

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學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對留守兒童關愛的缺乏只有通過學校的幫助來彌補,學校應該義不容辭發揮其自身的主導作用,為孩子提供教育幫助。老師要掌握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多與孩子交流談心,多開展集體關懷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必要的關愛,從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同時,老師要定時到兒童家庭進行走訪,及時瞭解孩子的學習跟身心情況,還要定期跟孩子的監護人交流,進行各方面的溝通,為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墊下基礎,給孩子實現全面健康成長提供一個美好環境。

3. 引起農村基層組織的重視,發揮基層組織的職能

農村基層組織應該建立農村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兒童的教育除了靠政府、學校、家長,也離不開基層的大力支持。兒童教育是社會各階層共同的責任,村政府應該建立教育諮詢點,少年兒童教育服務中心,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提供多方面的幫助。暑期期間,村委會可以通過邀請當地各校大學生到農村進行三下鄉支教活動,招募大學生志願者到農村為孩子們提供學習的指導和各方面的交流,開展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服務工作,為孩子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學習更多的知識。

4.總結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從農民工大規模湧入城市務工開始,已經持續了將近20年之久,一直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阻礙了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建設。國家應該採取有力措施,儘快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提供大力幫助,爭取早日實現我國的城市化建設。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關係到數千萬兒童和上億農民工的重大問題,同時,更關係到我國農村廣大地區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問題。所以,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不僅是XXX的職責,也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盡一份力量和一份職責,伸出援助之手。只有政府、學校、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共同承擔職責,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希望社會能重視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爭取為農村留守孩子提供一個美好的教育環境,讓每一個兒童都有機會接受教育,學好文化知識,實現全面健康成長,將來為國家的建設做貢獻!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6

時間:20xx年1月16日住址:北門溝59號家訪對象:xx家訪人:xx

家訪目的:為全面瞭解留守兒童寒假生活狀況,送去春節祝福,與監護人聊學校發展與學校管理,聊留守兒童在校情況,互通有關留守兒童思想信息。

家訪內容:

學生情況基礎比較差,膽小,課堂上很少舉手發言,不懂也不敢問,但是本學期拖拉現象明顯減少,進步還是可觀的。

家訪心得孩子的.父母春節都回家過年了,和家長溝通:上學期,該生學習上十分吃力,本學期好轉了很多。由於自己十分努力,爺爺對孩子也很上心,孩子才會有這樣的成績。在家校聯繫本上,鄭磊的爺爺對於孩子每一項作業都檢查十分認真,而對於默寫之類的題目,在孩子默寫後還讓孩子認真逐個訂正……正是這種態度才造就了孩子的進步。希望家長多和家裏聯繫,和老師聯繫,促進學生儘快趕上來。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7

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髮展,特別是隨着我國城鎮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城鎮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勞務經濟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雖然勞務經濟有力地促進了“三農問題”的解決,但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社會問題。越來越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離開故土進城務工,導致許多農村兒童脱離父母的直接監護,成為一個獨特的農村留守兒童羣體。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務工,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據全國婦聯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村的留守兒童已超過兩千萬,並有進一步上升的趨勢。可見,這是一個多麼龐大的羣體,留守兒童的現狀及走向不僅對構建和諧社會有重大影響,而且關係到國家明天的發展。因此,留守兒童的現狀應引起廣泛的關注,他們面臨的問題亟待解決,否則其將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大障礙。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缺失,需要加強人文關懷

雖然改革開放距今已三十多年,但農村經濟的發展相對滯後,城市工業已成為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生力軍,隨之“農民工”在城市也應運而生,“留守兒童”伴隨農民工的出現而出現。許多農民千里迢迢進城打工,迫於城市昂貴的學費,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中,交給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轉到親戚朋友家就讀,更有甚者乾脆把孩子丟在家中讓鄰居看管。自從離開那天起,孩子的心理產生嚴重的失落,因為他們都是從幾歲到十幾歲的孩子,這一時期他們非常天真可愛,總愛把一天所發生的見聞回家後嘮叨給父母聽,若回家見不到朝夕聚室而居的父母,就會心灰意冷,這樣長期以往在青少年中極易形成孤獨症。據調查發現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中焦慮心理的佔27.4%,抑鬱的佔27.6%,易怒的佔22.7%,這些孩子大都表現為語言傾向沉默,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與人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我村有一個孩子今年14歲,8歲那年父母一起去**打工,把他留在家中由爺爺奶奶照管,家中十多畝地,爺爺平時還要做雜工。自父母走後第二年起這位可愛的孩子變得孤獨自閉,性格內向,學習成績很快下降,直至最後厭學,性情暴躁,常與大人爭吵,最後乾脆輟學。12歲那年不得已父母把他帶到**,據最近了解已患有自閉性人格障礙。據日本波築大學心理學教授松原達哉先生所創立的生活分析理論指出,留守兒童往往表現為“缺少動力、缺少目標、缺少氣力”,這一案例表現的特殊性雖然尚不充分,但足以説明留守兒童心理障礙產生的誘因。據不完全統計在留守兒童中72.3%的學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針對上述現象,作為農村教育機構應積極主動地配合當地政府建立健全相應的機制,採取相應措施,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以幫助留守孩子使之健康成長。作為行政機構應建立農民工務工檔案,對於有技術的農民工在城市的收入應當很客觀,有能力帶孩子在當地就讀接受更好的基礎教育,政府行政干預拒收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的行為。對一部分無技術的農民工政府採取措施積極培訓農業技能,使之在家能安居樂業,使他們的孩子都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以至得到更多的關愛。

作為教育教學機構以學校為載體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教學研究應納入重要日程。一是進行心理知識教育。有關部門要組織心理教育專家和具有心理學知識的志願者隊伍,深入農村社區、學校,對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進行心理知識教育和心理健康諮詢活動。學校要開發有關校本課程,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加強心理健康輔導。要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因親情缺失導致的心理障礙,開展心理健康輔導,農村中國小要指定心理輔導員,專門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家庭等方面的問題進行輔導。要對農村學校教師進行心理知識培訓。三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要注重素質教育,注重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素質培養,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們能在人文的關懷中健康成長。

二、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缺失,需要加強有效監護

留守兒童從小失去家庭的教育與監護,他們離開大人後行為上無拘無束,嚴重影響了他們良好習慣及人格品質的養成,他們對生活中的一些行為根本無法判別是對是錯。義務教育階段的少年兒童處於他律階段,自律性很差。據調查發現,在200名留守兒童中,愛睡懶覺的佔65%,起牀不刷牙佔71.5%,不吃早飯的佔22.7%,不洗衣服的佔91.4%。從這組數據看出,他們確實缺少必要的生活習慣養成教育。由於父母不在身邊,他們想什麼時候起牀就什麼時候起牀,更有甚者,為了多睡一會,竟向爺爺奶奶撒謊説肚子疼,不吃飯,估計快上課時匆匆趕到學校,等到下課時買包方便麪充飢。還有一部分學生糾集在一起到某一學生家打遊戲,看電視一玩就是十二點多,乾脆幾個人擁擠在一牀,形成夜不歸宿的現象。有一所學校的三名學生得知同村的李某在外打工回家,三人結集在一起當晚偷走了李某9000多元積蓄。經調查三位學生都是留守兒童,他們時常有偷竊行為,後經公安部門介入與其家長取得聯繫,對他們進行了教育,並責令其家長監護這些同學。這一案例説明留守兒童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階段,家長的言行對他們的行為習慣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可這些孩子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加之留守兒童與監護人之間的關係較為特殊,因此只要大錯不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的態度。調查中還發現許多留守兒童在家不聽祖輩的管教,祖輩也只能聽之任之。由於缺少他律性,他們生活散漫,無學習動力,無目標計劃,在學校學習成績較差,經常丟三落四,生活無規律可循。

怎樣才能有效地對留守兒童的思想行為進行全方位的監護與教育,其意義重大。作為教育行政機關應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探索,走出一條適合新農村教育的路子。

(一)建立政府統籌的教育管理長效機制

採取層級管理由政府到責任人逐層分片到户,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建立檔案,對他們的行為習慣作定期、定量、定性分析,尤其對一部分留守學困生更應加強管理,一部分留守學生年齡很小,很天真,若能正確引導,他們會積極配合,這一時期就需要責任人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美國行為心理學家斯金納將影響行為分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兩種,孩子越小犯錯誤的機率越高,這就更進一步要求我們的老師和監護人用積極強化的手段給予他們的行為以愉快的刺激,從而更加有力的促進留守兒童積極行為的出現。同時也更進一步要求我們的老師認真研究教育心理學。

(二)建立以學校為載體的對留守學生的管理模式

有條件的學校,應對留守學生作寄宿式管理,學生吃住在校,由學校統一安排作息時間,使他們能全天候在教師的監護之下。並由專職教師對留守學生建立檔案,詳細記錄留守學生的基本情況。定期與家長聯繫,或召開學生家長會議,着重解決留守學生在校期間所表現的突出問題。對留守學生的教育關鍵是一個“愛”字,這是他們最想要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用自己的情愛來彌補他們心靈深處早已失去的父母之愛。一代師表霍懋徵説過,“父母之愛是血緣本能,天下之理;老師之愛是道義和美德,更加神聖和崇高”。留守兒童內心深處都有難以言表的失落感、空虛感,這種失落和空虛源於和親人的長期隔離。一羣十幾歲的孩子失去父母之愛是很可憐的,這就要求我們全社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婦聯、文聯、關工委等組織一起行動包片到人,使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陽光的温暖。有了愛的基礎,他們會配合學校的工作,在行為習慣的養成上就會對學校和社會的教育有一種悦納的感受,同時對學校的整體管理工作也是一種促進。

三、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質量缺失體能下降,需要營養科學和體能訓練

這裏的生活質量是指留守兒童在家中的飲食衞生、營養攝取、居住條件等生活狀況。當前雖然新農村建設擺上重要日程,可農村的飲食衞生等生活質量不容樂觀,這些留守兒童他們大都和祖輩或親朋生活在一起,他們的生活依然延用着很傳統的方式。祖輩們年齡較大、體弱多病,有的甚至患有傳染性疾病,無法料理正常生活;有的居住條件較差,室內擺放無秩序;有的地方壓水井較淺,用水質量差,水質鹼化現象嚴重。雖然父母在外打工掙了些錢,但為了建設房屋無心來改善居住的環境。這樣的生活環境極易導致病菌的'侵擾。其次,由於祖輩年齡較大,加之離集市較遠,購物不便,有的出現一日三餐“飯就饃、饃就飯,一罈醬豆吃一年”的現象。這些留守兒童他們父母只能在年終回家一趟,來不及洗刷他們的衣被,小孩子沒有養成洗衣疊被習慣,牀上長期不整理,室內環境真可謂“髒、亂、差”。青少年正處在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極有可能對他們的身心造成嚴重的損害。抽樣調查顯示,留守孩子因衞生差導致疾病的佔11.6%,這些患病的孩子早晨不吃飯,到學校附近的小店買零食充飢,校園附近的很多小店衞生狀況更是令人擔憂。去年就有一所國小因學生吃過期食品造成三人嚴重腹瀉、嘔吐現象,經調查這三人全是留守兒童。

造成學生身體素質差的另一個原因是:一旦離開父母他們除了睡懶覺外,很少願意從事一些體力較強的勞動。加上缺乏營養,身體機能下降的現象較為普遍。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七年級14歲的留守學生在百米賽跑中男生平均值為20.3秒,女生為23.4秒,結束後大都感到氣喘吁吁,體力不支。一部分留守孩子因缺乏營養面容肌瘦,目光呆滯,雖然家長考慮到孩子的營養不斷寄錢回家,但這些孩子並沒有用在補充營養上,而是拿錢進枱球室、網吧、遊戲廳等。影響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家不做家務、升學率的隱性競爭等導致許多學校體育課開設不足等。

作為教育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促進學校開足開齊體育課和社會實踐課程,增強學生體質。同時在寄宿式學校裏要合理搭配學生的膳食,以補充肌體所需的營養,確保學生有一個健康的體格。也只有健康的體格和健康的心理才能成為一名真正健康意義的學生。各級衞生行政部門要加強調研,及時掌握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研究出台相關政策,為留守兒童提供生長髮育監測、營養指導、計劃免疫、兒童常見病診療等基本的衞生保健服務。

四、農村留守兒童學習質量下降,需要建立新的教育機制

目前,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裏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同時,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此外,受出外打工的家長影響以及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影響,留守兒童易產生“讀書無用”的思想,出現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成績普遍較差。調查顯示,有48%的孩子學習成績為較差,40%的學生成績中等偏下。

針對這種情況,必須建立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教育機制。

(一)以當地黨委、政府為主體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

在學校,鄉鎮黨委與學校領導、學校領導與班主任、班主任與包保責任人(任課老師、指導老師)、教師與學生家長每年簽訂責任狀或責任書,建立梯級包保制。包保期間,各負其責,協調管理。在村裏,應成立由村幹部、無職黨員、德高望重的長者、婦女和羣眾代表組成留守兒童管理小組,對本村未成年人出現的各種情況,利用村規民約、倫理道德、各種法律法規等進行評判和監督。

(二)以教育部門、學校為主體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

中國小在充分整合資源的基礎上應逐步發展為寄宿制學校。學校可建立留守學生檔案和聯繫卡,詳細記錄留守學生的基本情況,並進行動態管理,年年更新,確保留守兒童的學習時間。組織教師、學生與留守兒童建立幫扶制度,積極建立一整套學校、班級、老師、同學關心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的工作體系。

(三)以組織部門、關工委為主體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

有條件的地方可組建由組織部門、關工委牽頭的“六老”義務家長隊伍。充分發揮“老幹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範、老黨員”“六老”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作用以及對留守兒童學習的輔導和監督。本着就近就親的原則,由“六老”志願者擔任留守兒童的“義務家長”,並與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子。這些“義務家長”一方面對留守兒童進行學習輔導,另一方面,對留守兒童的思想進行教導,行為進行引導,心理進行疏導,生活進行幫助。

(四)以民間力量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管理的機制

在中國小附近有居住條件的羣眾,在地方政府和學校的幫助和指導下把留守兒童集中到自己家中進行有償監管。託管者除聘請專人對留守兒童的生活起居進行照顧外,還對其進行一般性學習輔導。特別是離退休老師,可以對留守兒童的行為教育及業餘愛好進行培養。也可以聯合多方力量形成“大家庭”,相對集中地有分工地對留守兒童進行全面管理和教育。

綜上所述,留守兒童存在心理、行為、生活、學習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形成原因複雜,危害性嚴重,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必須形成合力,不斷探索解決的途徑,為留守兒童創設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8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和省衞生計生委關於做好留守兒童健康關愛工作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全省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和健康情況數據庫,着力提升留守兒童家庭發展能力,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5月份以來,全市紮實開展留守兒童清理摸底調查工作,對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和健康情況進行調查登記和信息錄入,現已全部完成。現將調查問卷情況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截止9月30日,全市共錄入留守兒童基礎檔案問卷份。其中,學生版問卷份、監護人版問卷份。

具體如下:

(一)性別分佈:男性兒童人,女性兒童人;

(二)年齡分佈:0-6歲兒童人,6歲以上兒童人;

(三)監護人年齡分佈:未滿18週歲人,18-35週歲18-65週歲人,65週歲以上人;

(四)留守兒童父母流動情況:市內跨縣人,省內跨市人,省外人;

(五)就學情況:未上學兒童人,幼兒園人,國小人,國中人,高中及其他人。

二、存在問題與原因

根據現場走訪和調查問卷分析發現,因長期缺乏親情呵護和家庭教育等原因,留守兒童在心理、學習、生活、安全等方面暴露出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在:

(一)留守兒童身體健康水平偏低。調查顯示,近xx%的留守兒童經常生病,四年級以上的留守兒童中視力異常的佔xx%。

主要原因:

一是留守兒童生活不規律,有不吃早餐、不經常喝奶、不吃水果、常喝飲料的不良飲食習慣;

二是留守兒童監護人缺乏健康飲食、均衡營養等方面的意識和知識;三是留守兒童學習條件和環境相對較差,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不正確。

(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欠佳。

數據顯示,4年級以上兒童人,有時感到心情不愉快、經常感到心情不愉快和總是感到心情不愉快的`留守兒童共計人,佔4年級以上留守兒童約xx%。究其原因:一是留守兒童都在十六歲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因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情緒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造成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和焦慮任性等性格;二是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文化層次不高,教育方法陳舊,與孩子交流溝通存在困難,不能在孩子心理成長方面給予正確及時的引導。

(三)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普遍較差。

調查顯示:名留守兒童中,僅有xx%的兒童早晚都刷牙,大部分兒童每天僅早晨刷牙或從不刷牙; xx%的兒童在購買或食用零食時,從不看食品標籤。

形成不良習慣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留守兒童年齡尚小,自控能裏較差;

二是留守兒童監護人普遍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留守兒童受監護人不良的營養和衞生習慣影響;

三是留守兒童家庭經濟拮据,生活居住條件差。

(四)留守兒童意外傷害知識短缺。調查顯示,1-3年級留守兒童未接受過預防意外傷害知識教育有人,監護人不知道意外傷害內容的有人、未告知孩子受到傷害欺負時要及時告訴家人、監護人或老師的有人,分別佔監護人版問卷總

數的xx%, xx%, xx%;四年級以上留守兒童接受預防意外傷害知識的情況稍好。

主要原因:

一是留守兒童監護人缺乏安全常識和意識;

二是留守兒童缺乏認知能力,應對意外傷害積極主動性差;

三是意外傷害知識宣傳教育存在薄弱和空白區域。

三、解決對策

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做好留守兒童健康關愛保護工作,關係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關係到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

(一)深入開展留守兒童健康教育。依託學校、城市生活e站、農村幸福生活e站、家庭發展中心、村(居)兒童活動室等陣地設立愛心健康驛站,每星期組織留守兒童與父母進行一次視頻通話,使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能面對面地進行感情交流。組織留守兒童和監護人定期參加以科學餵養、營養膳食、衞生習慣與健康行為、意外傷害預防與自我防護、青春期性與生殖健康、心理健康等為主題的集體活動。利用傳統節假日等流動人口集中返鄉的有利時機,集中為留守兒童家庭開展健康教育宣講,提高留守兒童父母、家長的健康意識、衞生應急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積極配合中國小校和村(居)民委員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輔導。

(二)加強留守兒童的健康服務和疾病防治。每年組織一次留守兒童健康體檢,瞭解和掌握兒童的身體狀況,有針對性地實施健康干預。強化對留守兒童監護人進行營養與餵養、疾病預防等方面的科學指導。做好留守兒童醫療救治、救助,加強學校的疫情監測,妥善做好疫情處置。及時收治遭受侵害或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共同做好強制報告、傷情鑑定、評估幫扶等工作,保障留守兒童基本醫療保險權益。

(三)提升留守兒童家庭發展能力。加大留守兒童預防接種工作力度,為外出務工人員及其家屬提供醫療保健、疾病預防控制和計劃生育服務。落實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在“新家庭計劃”、“創建幸福家庭活動”、“圓夢女孩志願行動”、“科學育兒和青少年健康發展”、“貧困母親救助”等活動中,將留守兒童及其家庭作為重點服務對象,利用人口基金等社會救助資金加大對留守兒童困難家庭的經濟幫扶力度,加強對家庭成員的指導及服務,提高留守兒童家庭發展能力。

(四)加強工作督導和調查研究。定期開展留守兒童健康關愛工作情況督導,落實關於留守兒童關愛工作的有關政策要求,切實提高服務水平和能力。每年開展留守兒童健康狀況基線調查,及時掌握留守兒童健康問題和需求,加強對留守兒童營養、心理、意外傷害等問題的研究,完善相關政策和措施。

xxx

  日期:20xx年x月x日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9

基於學業需要和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特地藉助環保宣教活動向先鋒國小三年級學生髮放調查問卷,收集了一些有關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狀況的資料。

我將我在調查中發現的幾個問題整理如下:

一、留守兒童存在嚴重的“親情飢渴”

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對孩子的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地的留守兒童中大部分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面臨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有渠道傾訴,有親人安慰。但由於留守兒童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幾年都難以給孩子打一個電話、寫一封信、見一次面,以此維繫親情很難勾通思想,傾聽煩惱,給孩子予以足夠的關懷。有的父母多年不與孩子見面,至使孩子遺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談不上有何親情。

二、心理封閉和情感世界問題。

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這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

三、監護人缺乏保護意識導致的意外傷害比例較大

由於大部分留守兒童屬於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對突發性事件也缺乏應變和自救能力,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兒童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人身安全令人擔憂。

四、監護人自身綜合素質偏低。

調查發現集留守兒童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在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我們期待大家自發自覺的來關愛、幫助、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着生機,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0

**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外出務工人員較多。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為他們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是為民之策、惠民之舉、利民之為。近年來,**縣婦聯一直關心關注我縣留守兒童,特別是20xx年以來,**縣婦聯認真貫徹落實**市婦聯關於向日葵關愛培養行動精神,以社會結對幫扶作為主要工作載體,以農村留守兒童、孤貧兒童作為主要幫扶對象,以扶助困境兒童健康成長、造福社會為目的,全面深入持續開展牽手困境兒童向日葵關愛培養行動,大力構建婦聯、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留守兒童關愛網絡,積極探索關愛留守兒童長效機制,使我縣留守兒童關愛行動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一、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基本情況

目前,通過全縣各鎮(街道)婦聯組織摸底調查,共統計出5209名困境兒童,其中留守兒童2519人,流動兒童170人,孤兒724人,服刑在押人員未成年子女88人,殘疾兒童241人,特困兒童594人、單親家庭子女530人,其他困境兒童343人。其中留守兒童佔困境兒童總數的48.36%。調查中,我們還了解到多數同學對父母的外出務工表示不理解,認為父母常年在外,平時缺少面對面溝通交流,致使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心理失衡問題。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親情撫慰導致的生活問題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影響較為複雜。一方面,由於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常年不在孩子身邊感覺虧欠孩子,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質生活)的滿意程度上,留守兒童的滿意度較高;但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得到的關愛減少,所以,大多數留守兒童不希望父母在外打工。同時隨着年齡的增長,留守兒童逐漸意識到家庭完整和父母關懷的重要性,因此,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

2、缺乏有效監管導致的學習問題

一方面,這些父母雙方在外打工的家庭,由於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往往不能給予幫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由於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工作,也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因而,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缺乏學習自覺性,學習能力較差的問題。

3、缺乏家庭教育導致的心理問題

中小兒童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他們需要傾訴的渠道,也需要有人告訴他們怎樣正確對待自身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但由於父母在外,留在家裏的其他親屬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基本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這對於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

4、缺乏親情關愛導致的權益問題

由於脱離家庭的關愛,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使一些留守兒童養成了種種不良習慣,逐漸偏離正確的人生軌道,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留守兒童的普法程度低,不懂如何運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年紀越小問題越明顯。

二、關愛留守兒童的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強化責任,全面掌握困境兒童現狀。

**縣婦聯成立了向日葵關愛培養行動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由婦聯主席任組長、副主席任副組長,辦公室設在縣婦聯兒童部,兒童部長、各鎮(街道)婦聯主席為成員。並制定詳細的工作方案,按照宣傳啟動推進總結展示等不同階段逐步推動。根據信息採集、活動開展及結對關愛,分別建立了縣、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困境兒童基本信息檔案、參加活動檔案和2+1結對關愛檔案,並實行電腦動態管理。

(二)巧設載體,強化舉措,確保關愛行動惠及每個困境兒童。

一是高度重視,全面啟動。20xx年六一兒童節期間,縣、鎮(街道)婦聯先後舉辦了牽手困境兒童向日葵關愛培養行動啟動儀式,營造了全縣上下聯動、全面關注困境兒童的濃厚氛圍。在此基礎上縣鎮(街道)婦聯陸續開展了情暖冬日、喜迎元旦、歡度新年、開學護航、快樂六一、共度中秋等系列關愛活動,同時面向社會廣泛招募愛心媽媽和成長夥伴,製作並頒發具有婦聯和**縣特色的愛心媽媽和成長夥伴榮譽證書,鼓勵愛心人士和在校兒童積極結對,開展雙十幫扶,真愛護航。

二是整合資源,創新舉措。20xx年,為更好落實關愛睏境兒童實事工程,縣婦聯召開了向日葵關愛培養行動縣、鎮(街道)對接工作會議,下發了《關於開展巾幗護蕾助成長向日葵關愛培養行動的通知》(**婦發〔20xx〕4號),得到縣直各單位積極響應。**縣法院、檢察院、教育局、衞生局、民政局、**縣中學、電信局、人民醫院、農商行、紅十字會等40多家縣直婦委會利用春節、開學、三八、六一、暑假等契機開展了關愛睏境兒童慰問結對活動,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部門聯動,強化落實。針對我縣留守兒童數量大、年齡小、問題多的現狀,婦聯、文明辦、教育局、團縣委、民政局、關工委、郵政局、聯通公司等部門聯動,召開關愛留守兒童聯席會議,籌劃構建了縣關愛留守兒童微信平台和留守兒童安全守護行動。助力縣公安、司法、檢察等部門深入學校對弱勢兒童進行重點幫教及安全指導;與宣傳、教育、民政、團委、關工委、衞生等各職能部門協調聯動,在入學、健康、扶貧等領域積極為困境兒童提供服務。聯合民政、殘聯、紅十字會加強對孤兒及各類困境兒童的福利保障。同時,充分利用省婦聯、省兒基會和社會各方支持,辦好各類春蕾班,助推困境兒童學業發展,為春蕾兒童發放幫扶資金20餘萬元。

(三)強化機制,重點推進,確保關愛行動長效有序開展。

一是領導重視、政策保障。縣婦聯將積極推動關愛培養行動納入20xx年縣委、縣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爭取政策保障和社會支持。制定下發《關於在全縣開展牽手困境兒童向日葵關愛培養行動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對結對對象、幫扶要求、主題活動開展等做出明確的規定和要求。

二是深入幫扶,兒童受益。**縣婦聯統籌資源,積極作為,累計投入60餘萬元,為我縣5000多名困境兒童提供物質、情感關愛,利用鎮(街道)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村(社區)婦女兒童之家等陣地,建立了向日葵活動點、讀書點及兒童快樂家園,提升為困境兒童服務水平。活動中,愛心媽媽(集體)對結對兒童盡顯關愛,湧現出一批先進的愛心媽媽(集體)、成長夥伴、自強兒童等,感人事蹟枚不勝舉,使困境兒童心有人愛、身有人護、學有人教、難有人幫。關愛工作成績顯著,先後有37個集體(個人)受到省市表彰,50個集體(個人)受到縣級表彰。

三是項目推進,巾幗育蕾。縣婦聯申報實施了巾幗育蕾行動關愛單親家庭子女健康成長公益項目,針對20名單親貧困家庭子女,積極和中國礦業大學陳世民教授聯繫對接,細化並落實公益項目。前期開展家庭走訪和學校調查,對參與項目的20個孩子及其監護家長分別做了問卷調查,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高學歷的愛心媽媽。在喜迎新年 博愛送萬家向日葵關愛護蕾行動、你的揹包我的期望開學禮等主題活動中提供物質幫扶,同時開展春蕾綻放 悦心生活心理講座、有你相伴 一路陽光成長交流會、讓愛住我家巾幗育蕾公益項目親子diy活動等,通過系列活動,深切關愛兒童健康成長,引導孩子對道德的認知與修習,提高兒童道德水準,培養兒童高尚情操,涵養兒童文化修養,昇華兒童思想境界。

四是立足實際,長效推進。活動實施以來,縣婦聯制定並下發了關於向日葵關愛培養行動等文件8個,將關愛工作與婦聯各項工作相結合。在資金支持上,探索採取政府投入一點、部門支持一點、社會捐贈一點縣婦聯堅持婦聯下撥、基層配套、社會贊助三方結合。在推進措施中,縣婦聯按照宣傳啟動推進總結展示持續等不同階段逐步推動。宣傳階段,着重營造氛圍,採集信息;啟動階段,着重探索模式,結對孤貧;推進階段,重在創新舉措,全面結對;總結階段,着重反思提高,建立機制;展示階段,則是彙報表彰,鼓勵先進;持續階段,立足實效,長效堅持。

三、保護農村留守兒童的建議

(一)要着力構建黨委政府主導的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體系。留守兒童問題是關係到社會穩定和社會發展的大問題,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職責,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共同努力,建立以黨委政府為總攬,相關職能部門為支撐,社會力量為骨幹的工作體系。

(二)要積極建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留守兒童關愛體系。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需要積極整合社會力量,加大宣傳力度,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特別是要實現與教育、民政、公安、團委、婦聯等組織的密切配合,齊抓共管,推動留守兒童關愛工作的社會化、可持續化發展。

(三)要傾力構建關愛留守兒童志願者服務體系。志願者隊伍建設是留守兒童關愛工作經常化、可待續性發展的重要依託,要大力加強關愛留守兒童志願者招募工作,開展志願者培訓,建立志願者考評、監督、激勵機制,組織專門人員對志願者與留守兒童的結對情況、監護情況、開展服務情況進行定期與不定期的抽查和考核,傾力構建關愛留守兒童志願者服務體系,推動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深入開展。

(四)要努力做好監護人教育工作,形成家庭學校共管合力。父母及其它監護人是留守兒童生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對留守兒童教育管理賦有法定義務,他們的監護情況如何,直接關係到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要加強對監護人的培訓,辦好家長學校,提高他們教育管理留守兒童的知識和能力,增強他們關愛留守兒童的責任心和緊迫感。學校要加強與監護人的情況交流和信息溝通,分析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共同商量解決辦法,及時化解矛盾,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促進,形成合力。

(五)要加強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陣地化建設,實現關愛留守兒童輔導站廣覆蓋。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按照現有模式因地制宜的建立留守兒童輔導站,注重留守兒童之家建設的多樣性、長期性、實用性和廣泛性,使留守兒童之家真正成為留守兒童的快樂家園。

多年來,婦聯作為維護婦女兒童權益的重要部門,一直將關愛兒童工作作為維護兒童權益的重要舉措。全力整合社會資源,加大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全社會關愛留守兒童的濃厚氛圍,努力實現父母外出放心,子女在家安心、舒心的和諧局面,為創建和諧社會貢獻了力量。關愛留守兒童工作任重而道遠。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社會各界的關心關注和相關部門的合力推動下,我們將以對社會,對下一代高度負責的精神,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關愛的藍天,努力將惠民工程做實做細。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1

針對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幸福課堂研究這一課題。我們設計了調查問卷,從學生、教師、監護人三方面進行了全面調查,調查結果如實反應了當前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幸福課堂的現狀和影響因素。就此問題,接下來我將做深刻分析。

一、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幸福課堂現狀

近年來,隨着城市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進城務工,謀求發展,留守兒童也就成為了時代的產物。許多父母迫於生計,不得不外出打工、賺錢養家,留給子女的是無盡的思念和無窮的後患。對於學校的影響也令人堪憂,特別是學生自制力差、父母輔導不夠、缺乏關心教育,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對知識掌握不夠紮實、學習態度不夠端正等等,導致現在農村學校留守兒童課堂幸福感嚴重缺失、不足。孩子們無法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不能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無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少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

二、影響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幸福課堂的主要因素

基於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幸福課堂現狀,通過調查分析,影響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幸福課堂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方面

1.學生的習慣養成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很多孩子在剛上學時,就被父母留在了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身邊,甚至有的留在了其他親友身邊。這就使得孩子從入學開始就缺乏行為習慣的有效指導,比如孩子不知道回家應該先完成作業,不知道來學校是為了什麼,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才是對的,不知道上課該幹什麼,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不知道該怎麼做,那麼他們上課就一塌糊塗,更不要説感受課堂幸福了。對於他們來説,上課就是一種任務,一種折磨,怎麼談得上幸福,更別説享受了。

2.學生對學習的態度

在很多臨時監護人潛意識裏,他們的責任就是看好孩子,孩子安全、健康即可,學習就是隨意發展,想學就靠自己,不想學也沒人管。正是這種思想,導致孩子漸漸發現學習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段該做的事,即使不好好學習也不會有什麼影響。缺乏對上學的正確認識,忽略了學習的重要性,來到學校只是為了玩耍、混日子,課堂上也是不動腦筋思考問題,説話,做小動作,得過且過,這種思想在我們調查的學生中比比皆是。對於學習的敷衍了事,如何能在課堂上專注學習,感受課堂的幸福。

3.學生的思想

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孩子漸漸變得沉默寡言,上課不積極發言,不能大膽參與課堂活動。由於電腦、手機等現代設備的影響,孩子回家以後,更多的是沉迷於網絡,忘了自己還是個學生,自己的任務就是學習。由於長期跟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在一起,監護人對於學習的不重視,對於學生輔導不夠,對於孩子的溺愛等等。這些問題深刻地影響着孩子的思想,他們無法端正學習態度,正確認識學習的必要性,對於課堂教學的幸福感體會的自然不夠深刻,甚至無法明白課堂學習其實是一種進步、一種享受。

(二)家庭方面

1.監護人思想影響

在我接觸的很多留守兒童家長裏面,大多數家長對於孩子學習這個問題認識不夠深刻。在他們看來,一個國小有什麼,孩子天天來上學就行,至於學到了什麼,表現怎麼樣,根本不關心。孩子表現好了,得不到肯定,孩子表現不好了,得到的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批評。孩子想買本書了,得到的是亂花錢的決斷,孩子成績不好了,告訴家長可能是一頓揍。久而久之,對於學習,孩子變得無所謂,好壞又如何,得不到及時的鼓勵和引導,只能徒增煩惱。課堂對於他們也就無所謂,熬過一日是一日,得過且過吧。長此以往,課堂幸福如何保障?

2.缺乏及時溝通指導

懂得傾聽,善於溝通,正確引導,是培養孩子的有效做法。但是,農村留守兒童遇見問題,跟父母説不着,跟臨時監護人又不知道怎麼説。加之父母沒有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不理解孩子的生活。臨時監護人關心的更多的是給予孩子的物質滿足。久而久之,孩子變得孤僻,不善交談,而臨時監護人的溺愛,這這種種因素讓孩子性格內向,不善言談,在課堂上不積極表現自己,無法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課堂幸福無從談起。

3.課後輔導能力有限

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大多數都是國中,國小文化,對於輔導孩子他們沒有一套具體的方法,只是順其自然。很多孩子的家庭作業字體潦草,不會的還是不會,不動腦筋思考,不主動問老師……一系列問題證明他們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好的計劃是成功的一半,成功只留給有準備的人,孩子們在學校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如此輔導對於孩子尋求課堂幸福感有很大弊端。

(三)教師方面

1.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

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在課堂上,是否關注留守兒童的參與情況,學習狀況也很重要。如果教師能多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上課多提問,對其做出適當評價,多多肯定、鼓勵,有助於提升孩子課堂幸福感。但是,通過調查發現,教師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度有所欠缺,孩子得不到及時引導和適當支持,慢慢不喜歡課堂,不愛學習。教師跟留守兒童的課下交流也很重要,如果能多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多與其進行深入交流,談談心、關心留守兒童日常生活,也能讓留守兒童感覺到温暖,拉進師生距離,讓留守兒童喜歡上自己的老師,愛屋及烏,進而喜歡老師的課堂,體會到課堂幸福。但調查發現,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還是不夠,有的教師一學期才跟留守兒童及其家長進行簡單交流,這樣不利於留守兒童學習和成長。

2.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和方法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優秀的教學設計,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師主導性的及時體現,學生主體性的充分體現,多元化評價的合理運用……這種種原因無不影響着孩子課堂幸福感的提升。當前教師隊伍裏,新教師有待提高,老教師部分存在職業倦怠,對於課堂教學準備不夠充分,課堂氛圍引導不夠及時,學生評價缺乏説服力等等,進而使得農村留守兒童課堂幸福感沒有得到充分感受,有待提高。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課堂幸福感的影響因素有很多,通過本次研究,我們將盡其所能,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學習環境,校園環境,課堂環境,師生關係等等,逐步增強農村留守兒童課堂幸福感。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2

全國婦聯於xx年5月發佈了《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和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根據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抽樣數據,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人,佔農村兒童的37.7%,佔全國兒童的21.88%。與xx全國1%抽樣調查的估計數據相比,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在過去五年增加了約242萬人。

xx年5月,中國青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 ldquo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研究:調查在六大勞務輸出省(直轄市)的12個縣(市、區)進行,包括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和貴州省。共調查農村留守兒童4533名(61.7%),非留守兒童2731名(37.2%),教師和校長687名

一.概況

這項調查發現,留守兒童形成了積極的價值觀,對未來有希望,嚮往城市生活,家庭關係良好。92.1%的留守兒童以身為中國人為榮,91.9%的留守兒童對自己在中國的生活感到滿意。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有希望,77.7%的留守兒童希望未來生活在城市;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係良好,89.4%的留守兒童與父親關係良好。大多數留守兒童將母親視為最重要的支持來源。

二、增長中的九大突出問題

1.留守兒童意外傷害突出

過去一年,49.2%的留守兒童遭受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出7.9個百分點。留守兒童遭受割傷、燒傷、貓狗咬傷、跌倒、蛇咬、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比例高於非留守兒童。

2.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差,缺乏學習興趣

20.4%的留守兒童自測成績較低,82.1%的留守兒童自測成績較低。留守兒童的不良學習行為較多:未完成作業、上學遲到、逃學的比例;而不想學、對學習不感興趣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3.2個百分點。留守兒童缺乏必要的學習指導:68.7%的留守兒童從未聽懂過老師的講課,58.1%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沒有任何幫助。

3.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薄弱,心理健康問題突出

留守兒童的家庭支持被弱化,前三位的`支持來源是母親、同學朋友、父親,而在非留守兒童中,父親是第二位,同學朋友是第三位。母親仍然是留守兒童最重要的社會支持,情感支持和實際幫助的主要來源,價值肯定者。同學朋友是第一個和留守兒童説話的人,也是遇到困難第一個求助的人,但要警惕不良羣體的影響。教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持更多體現在學習指導上,情感支持相對缺乏。22.6%的留守兒童覺得在需要的時候沒有人能幫助自己。

4.留守女孩的負面情緒比較明顯

留守女孩自我接納程度低。對自己滿意(76.5%)、經常覺得自己有用(64.4%)的女生比例比男生低5.9和8.6個百分點,經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生比例(40.7%)比男生高6.6個百分點。女生自測父母外出後比男生更抑鬱、焦慮、憤怒、膽小。此外,42.7%的留守女生經常感到孤獨,比留守男生高6.2個百分點,比非留守女生高6.7個百分點。

5.留守男生的問題行為令人擔憂

留守男生在學習和校園生活中有很多問題行為和很多障礙。遲到(41.8%)、曠課(7.4%)、被老師處罰(73.5%)的留守男生比例比非留守男生高5.3、1.9、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學習有困難(64.4%)、沒有完成作業(54.8%)、成績較低(83.2%)的男生比例為3 & mdash10.7個百分點,都高於留守女生。51.6%曾被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人士或幫派欺負,比非留守男生和留守女生分別高出11個和7.6個百分點。

6.父母外出對中國小生的影響更大

四年級留守兒童中,感覺父母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內向(41.7%)、膽小(18.9%)的比例在六個年級中最高。經常想念父母,擔心看不到父母,擔心父母不愛自己,比九年級學生高21.3、25、11.1個百分點。四五年級留守兒童表示目前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其他年級的學生最需要學習和輔導。

7.青春期的重疊逗留使得第二天現象更加顯著

高二的留守學生在學習和校園生活中存在較多障礙,如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興趣(67%)、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86.3%)、遇到問題沒有幫助(68.4)、沒完成老師留下的作業(。

留守學生與父母的關係更差,經常與母親(64.3%)和父親(57.9%)溝通,而被父母訓斥和驚嚇的留守學生比例最高(22.8%)。只有高二的留守學生把同學朋友當成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甚至比母親更重要,一些負面影響值得關注。

8.寄宿留守兒童對生活的滿意度相對較低

寄宿制留守兒童未滿足的需求高:一是缺乏學習指導,無法滿足寄宿制留守兒童的學業需求。二是生活單調,不能滿足寄宿制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第三,情感支持不足以滿足寄宿制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超過70% (76%)的留守兒童表示在校期間想家,只有20% (23.9%)的留守兒童表示生活老師會經常找他們聊天。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寄宿制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寄宿制學校硬件和軟件設施較差,衞生設施的設備和維護也不容樂觀。治安情況堪憂,87.5%的寄宿生説宿舍丟了財物,57%説宿舍有同學欺負別人。

年輕人寄宿的趨勢很明顯。35.2%的留守兒童從國小開始寄宿,其中15%從四年級及以下開始寄宿,留守兒童從國小高年級開始繼續向下延伸。少數學校也是從一年級甚至幼兒園開始寄宿。

9.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整體情況並不好

父母不在家的留守兒童數量最多,佔51.7%,其次是父親外出,佔40.2%,母親外出最少,佔8.1%,但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各方面問題最突出。他們的生活習慣更差,在網絡上的不良行為更多,意外傷害更多,留守的負面體驗更高;學校表現較差,欺負比例較高;

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雖然在學習和生活上面臨很多困難,但對現在的生活最不滿意,但並沒有放棄對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依然積極向上。其中94.4%的人想成為更好的人。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涉及教育、心理、法律、經濟等多方面。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幫助和支持。

是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公安部、全國青聯在xx發起的少先隊品牌活動。對引導孩子安全保護自己,健康成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我們將特別關注和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微信微信官方賬號將繼續為這兩個羣體開展安全系列教育專題,並開展相關& ldquo安全的自我護理營地& rdquo活動。為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創建良好的教育平台,關注他們的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3

為全面瞭解我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進一步做好留守兒童工作,縣人口計生局從4月下旬以來,抽調了20名計生工作人員進學校、進村組、進農户,下發調查問卷1024份,對全縣19個鎮的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了全面調查。

一、總體現狀

全縣19個鎮6-16週歲的學齡兒童27228人(男生14810人,女生12418人),其中城區10347人,農村16881人,13人輟學,共有留守兒童7560人,佔同齡兒童27.8%。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3115名,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4396名,孤兒49人。

由於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和流動人口外出打工的羣體性,多數鎮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較多,在不包括城區留守兒童的情況下,全縣農村留守兒童6983人,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2783人,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4157人,孤兒43人,佔同齡兒童的41.4%、16.5%、24.6%、0.25%。回龍、永樂、木王、達仁4個鎮留守兒童佔同齡兒童在20%以下。6個鎮的留守兒童佔同齡兒童50%以上,鐵廠、西口、大坪3個鎮分別高達69.1%、68.4%、67.2%。

全縣6758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工作主要由學校和祖(外祖)父母承擔。據調查,3844人屬寄宿學校,2167人由祖(外祖)父母撫養或看管,458人由親戚朋友照顧,11人由社會福利機構或代理家長監護,分別佔56.9%、32.1%、6.8%、0.2%。43名農村留守兒童屬無人監護。

留守兒童已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和關愛。一是全縣92.7%中國小校已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花名冊,43.7%的學校建立了留守兒童心理疏導室,57.8%的學校配備了兼職留守兒童心理疏導老師,重點記錄留守兒童父母的聯繫地址和電話。二是少數鎮已探索建立了“留守兒童服務中心”,推進“代理家長制”,如廟溝鎮五一村建立了留守兒童服務中心,代理家長主要由班主任、任課老師及相關人員擔任。“代理家長”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親情的缺失,溝通了學校、社會與學生家長的聯繫。三是全縣56.2%的留守兒童採取全日制的封閉寄宿教育,鐵廠鎮94.7%的留守兒童寄宿學校,楊泗鎮81%的留守兒童寄宿學校,白塔中學探索留守兒童節假日封閉式管理。但由於覆蓋面不廣,社會干預力度不到位,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存在問題

1.缺乏有效監護,學習成績欠佳。據調查問卷反映,37.6%的留守兒童屬獨生子女户,71%的留守兒童隨祖(外祖)父母生活,由於他們年齡大,對留守學生的學習輔導和監管力不從心,3.2%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比較優秀,60%左右的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調查顯示,62.8%的監護人主要關心孩子的安全、身體、生活, 21.7%的監護人從不操心孩子學習,58.2%的監護人偶爾檢查或從不檢查孩子作業,63.3%的監護人很少主動與老師聯繫。

2.缺乏嚴格管教,行為習慣較差。由於平時溺愛多、管束少,不少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行為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監護人的教導,頂撞長輩;在學校不遵守規章制度,不服從管理,有的甚至厭學、逃學,進出網吧、遊戲室,調查顯示,60%的監護人對待孩子曠課或逃學不與學校主動聯繫,65%的留守兒童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表現為懶惰、不講衞生、愛講髒話、小偷小摸,早戀。據調查,85%的留守兒童對學習興趣不濃,50%的留守兒童道德行為習慣較差,表現為經常課堂違紀、很少參加集體活動、經常撒謊欺騙老師或監護人,少數留守兒童有吸煙等不良行為。

3.缺乏親情關愛,心理問題突出。調查顯示,有77%的留守兒童父母半年至一年回來1次,6.6%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35.8%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繫。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容易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自信心不強。主要表現在性格內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23.4%的留守兒童不擔心父母在外安全,31.5%的留守兒童經常與同學或監護人發生爭執或矛盾, 18.5%的留守兒童發生矛盾時會採取一些不恰當行為發泄,甚至危害社會。

4.留守兒童安全難以得到保障。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對兒童的安全監管,加之部分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不夠,意識不強、監護不力,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的安全難以得到保障。特別是在雙休日、寒暑假期間,脱離了學校管理回到家中,監護人的管理難以到位,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甚至出現安全事故。一些娛樂場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聯網、電視、書刊等文化轉播媒體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蝕內容屢禁不止,對缺乏父母關愛、親情關愛的留守兒童具有腐蝕性和誘惑力。

某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某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

三、原因分析

1.家庭情感教育的缺失。從教育子女的角度看,家庭、學校、社會對子女的教育缺一不可,子女缺少了家庭教育,所接受的'實際上是一個殘缺的教育。調查顯示,83.8%的父母都在半年以上才能回家一次。正因為如此,父母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關注不夠或者根本無法關注,較少與子女進行內心交流、溝通,致使留守兒童與其他兒童相比,更容易產生孤僻、自卑等心理問題, 54.6%的留守兒童發生矛盾了會憋在心裏,27.7%的留守兒童在遇到困難時不會求助老師和監護人幫助,26%的留守兒童認為社會很少關心他們,少數留守兒童成了“問題學生”。

2.監護的“盲區”。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71%。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61.6%的監護人文化程度為國小以下和文盲,87.4%的監護人閒暇時看電視、打牌、到處閒逛閒聊,14.3%的監護人從不與孩子交流,46.4%的監護人在孩子犯錯誤時會採取體罰、訓斥或置之不理。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精力不夠,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把孩子託付給親戚朋友的約佔留守兒童的20.5%,由於監護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學習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次之,而較少關注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親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於對待不盡公平,留守兒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來人”而產生自卑心理。

3.學校教育功能的制約。我縣不少學校在關注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方面已經做了一#from 本文來自大學聯考資源網 end#些有效的探索性的工作,但由於師資力量、辦學條件、應試壓力等制約,目前有些措施仍處於起步階段。多數學校,缺乏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不能正常開設心理課程,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和法制教育,內容少、形式比較單一,39.5%的老師沒有進行過留守兒童家訪,11.8%的學校每年僅召開1次家長會;部分學校未能將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有機滲透到課堂教學、團隊活動、課外輔導、興趣培養等方面,難以發揮對留守兒童的矯正、幫扶作用;在溝通聯繫上,時效性不夠,在學校、教師與留守兒童家長之間,聯繫渠道不夠暢通,不利於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

4.社會綜合因素的影響。一是全縣關愛留守兒童的網絡體系尚未形成。目前我縣針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的各類關愛活動,缺少明確的牽頭部門和有效的工作機制,未能形成全面覆蓋的網絡體系,沒有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社會氛圍。二是社會資源的整合不夠。由於宣傳引導不足,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的重視、支持、參與的程度不夠。三是學校周邊環境的負面影響大。在農村集鎮學校周圍,仍有一些網吧、遊戲室,進入的有不少的是留守兒童,極易產生負面作用。

四、幾點建議

關愛留守兒童,保證他們健康成長,應該成為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心,方方面面協同配合的一項社會系統工程。現結合我縣各地已經開展的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家庭方面

1.慎重選擇。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後行,多考慮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可讓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監護子女,一般以母親為主,母親心細,有耐心,孩子更願意與她們交流。父母都外出務工的,如果條件允許,可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

2.定期聯繫。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時瞭解子女的近況,一方面通過電話定期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向老師和監護人及時瞭解孩子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

3.尋找“代理”。倡導和完善“代理家長”制,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需要父母雙雙外出務工而祖父母又沒有能力照看孩子的,父母可在親戚朋友中為孩子尋找“代理家長”。“代理家長”既可以輔導孩子學習,又能夠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學校方面

1.要完善留守兒童檔案。全縣各學校在新學期學生報到時,及時將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情況和家庭成員情況逐一進行登記。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和監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為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創造條件。

2.要強化幫扶工作。在中國小校普遍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或學生結對幫扶留守學生制度。要建立“留守兒童之家”“留守兒童服務中心”,使留守兒童體會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監護人座談會,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開設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的父母知道校長、班主任等老師的電話,加強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繫和交流。

3.要強化有機滲透。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強化留守兒童的品德教育和行為習慣的訓練,組織留守兒童廣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在學校舉辦活動中,多把機會留給留守學生,讓留守兒童在體驗中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生活,幫助他們走出自閉的心理障礙,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

4.要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要創設條件開設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心理諮詢室、諮詢信箱,建立心理諮詢輔導站。特別是班主任要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與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進行交流,排除他們心理上存在問題,幫助他們養成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

5.要強化家長學校功能。要充分利用各學校建立的家長學校平台,不斷創新家長學校機制。要通過培訓班、座談會形式,對留守兒童監護人介紹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識,讓他們瞭解孩子的各種情況,更好的引導和教育孩子。同時,要充分的利用春節、農忙等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的“黃金季節”,舉辦“留守兒童”家長會,積極開展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培訓工作等,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更新家教觀念、學習掌握科學的家教知識和方法,共同研究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三)政府方面

某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各類報告

1.引進項目,增加本地就業崗位。政府應繼續強化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草根”經濟,促進企業在本縣上項目,使農民工能夠就近工作。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增加就業機會,就地“消化”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這也是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2.加強整治,淨化校園周邊環境。建立完善留守兒童保護管理制度,政府應加大校園周邊遊戲廳、歌舞廳、網吧等場所的整治力度,常抓“掃黃打非”工作,整治向學生兜售有害卡通畫冊、淫穢書刊等不法行為。派出所定期於學生下晚自習後在校園周邊巡邏,發現情況及時制止和處理。

3.加大投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加快推進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是解決留守學生教育行之有效的辦法。要讓留守學生得到更好的教育,政府必須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適當擴大寄宿制宿舍、食堂建設和師資力量的配備。力爭通過幾年的逐步投入,逐步實現所有雙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都能寄宿,使留守兒童有一個真正的“暫時的家”。

4.各方參與,發揮各部門的職能作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成長問題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參與,齊抓共管。要健全完善全縣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明確婦聯、團委、關工委,教體、衞生、公安、民政、財政、文廣、農業、司法、人口計生等部門單位的職責,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統一管理和領導,保證各項工作全面落實到位。

5.落實留守學生管理的領導責任。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對留守兒童教育和管理的領導,要建立組織、剛化措施,紮實開展留守兒童工作。要充分發揮村(居)基層組織作用,建立村組幹部對留守學生教育和管理的責任制,建立村家教諮詢站、家教服務站。要建立特困生資助制度,多方籌集資金,建立貧困學生基金會,廣泛開展捐資助學活動。建立健全檢查考核機制,把留守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納入各級政府考核的重要內容,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實現農村留守兒童“學業有教、監護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護、活動有地”的工作目標,真正實現農村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4

【摘要】 隨着改革開放的進行,新時代來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伴隨農村改革的一步步擴大,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飛躍的進步,但是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愈多的人面臨着就業壓力的問題,在農村這種現象更是常見,勞動力外出就業的現象更為普遍,這導致留守兒童數目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的成長,身心發展問題更是廣為社會關注。如何更好的來幫助他們,更好地解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深入地瞭解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首先需要對他們有一定的瞭解,再瞭解的基礎上,結合不同地區,不同情況,做出相應的方案。為此,本團隊在暑期做了關於關愛留守兒童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並對如何關愛留守兒童總結了可行的方案。

【關鍵詞】留守兒童 身心發展

一、存在的問題

調查問卷。針對於現今的留守兒童現象,我們在網上開展了問卷調查,從不同年齡,不同學歷的人的角度來分析他們對於留守兒童的看法,對後期結合實際調查情況來整體分析,有了好的效果,前期的網上問卷調查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和作用。以下為網上問卷結果情況統計:

你所知道了解的留守兒童大部分是怎樣的?(可以多選)

你所瞭解的留守兒童中有沒有樂觀堅強,懂事坦蕩,知道關心家人,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人。

你覺得你的身邊留守兒童成長不良現象怎樣?

你覺得處理這些問題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正真幫助留守兒童切實可行的方法有哪些?

此次問卷調查大多數對象為年齡段在19到50歲,其次是13到18歲,對於這兩個年齡段的人進行網上問卷調查,結果是具有很好的借鑑作用和指導作用。

對於以上的問卷調查情況統計,可以看出絕大多數人都感覺身邊存在着留守兒童,可見留守兒童現象已經不為稀罕了,從統計的結果可見,人們對於留守兒童關注是比較少的,大多數人都很少會做志願者關愛留守兒童的事,大多數人認為,留守兒童喜歡沉默寡言,或者是性格叛逆,但是也有人認為有些留守兒童獨立,生活自理能力強,同樣是留守兒童,他們存在的現狀在不同的人看到,卻是完全不同的,可見,不同環境下的留守兒童,成長是完全不同的,同時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生活中有太多的因素會影響着留守兒童的成長,是什麼因素導致有些留守兒童在父母不在身邊的情況下,卻學會生活,變得自立自強,但是有的留守兒童卻變得越看來越叛逆呢?前期的準備工作為我們後面社會實踐的進行提供了更加明確的調查方向。

其次,對於最後一個問題,關於解決留守兒童措施,大多數人認為從政府,國家增加就業率,從父母多關愛子女的角度,以及社會力量,多舉辦一些活動,公益服務類型的活動,更加關注這些留守兒童,大多數人的想法類似,但是在不同的地區,經濟條件不同,發展狀況不同,所以對於不同地區的留守兒童,採取針對的措施不同,與此同時,大部分人的想法可取,但是在短時間之內,難以解決實際問題,所以本次社會實踐就如何更好地解決留守兒童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如何從實際生活出發,去真正地幫助他們,改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點點滴滴困難與迷茫,是本次社會實踐的核心與重點。

二、實踐調查

(一)枝江地區商業發展狀況

通過大約兩週的實踐,對枝江地區的商業發展狀況進行了調查,最終統計情況如下。

(1)商業處於沿街商鋪時代,整體商業較零散,各自為營,沒有形成統一規劃。

(2)整體商業缺乏主力店經營,商業缺乏活力。

(3)商業經營場所、產品檔次相對較低,造成消費外流(宜昌)。

(4)商業配套設施不夠完善,沒有形成相應的商業聚集地。

(5)商鋪主要是以租賃的形式出現,商業地產的開發不能滿足購買消費者的需求。

在實踐過程中瞭解到枝江市主產業發展較好,但百里洲通向鎮裏交通不方便,缺少公共交通,路面雖然整改,但依然不能滿足市民便捷的出行的希望。今年上半年,枝江市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0億元,可比增長1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8%;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4.1億元,增長18.2%,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有進、質效提升的良好態勢。

在經濟狀況發展較好的枝江地區,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可見不僅僅是在偏遠的貧窮地區有大量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數目在不斷增長,即使是在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留守兒童也不少見。

(二)枝江百里洲地區留守兒童狀況調查

在調查中可見留守兒童相對一般兒童而言,處於一個弱勢,相比之下,留守兒童不被關注,造成的心裏和教育的缺失相當嚴重,加之對爺爺奶奶的依賴性強,我們瞭解到留守兒童甚至畏懼自己的親生父母,農村的教育水平和環境較差,對兒童的管教尤其是留守兒童的關愛還不夠,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通過觀察、家訪、交談等多種方式發現,這些心理問題主要來源於三方面的原因:

(1)教育方面:留守兒童與父母的分離造成家庭教育的弱化。一是大部分臨時監護人存在重養輕教思想;二是由於委託監護人文化水平的限制,根本無法對孩子們進行學習輔導,有的由於對孩子們的學習監督不夠或方法不當,使他們產生厭學、棄學情緒;三是祖輩們的溺愛致使留守兒童養成任性的性格,而外出務工的父母,只有在節假期間返鄉,他們普遍存在“補償”心理,帶給孩子物質方面的多,精神方面的少,這些都嚴重的影響到孩子們的正常學習,導致他們學習成績下降。此外,由於家長常年在外務工,與學校聯繫少,無法與老師一起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因而,大多留守兒童學習成績都不夠理想。

(2)心理方面:親情的缺失給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巨大的困惑,情感孤寂已成為留守兒童巨大的心理障礙。留守兒童由於長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關愛,他們一方面表現為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關係能力差;另一方面有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做事任意妄為,這些對他們以後的人際交往、學業發展、心理性格等都將產生不良影響。從調查來看,只有不到15%的臨時監護人能夠對留守兒童進行交流溝通和教育。大部分父母打電話只問學習和生活,很少涉及思想。兒童正處於身體與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最需要父母的關心與呵護。但大部分留守兒童卻很難享受到這基本的關愛,常常有話無處説,有苦無處訴,久而久之,就極易造成孤僻性格,產生冷漠心理,甚至畸形心態。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大多數留守兒童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對家庭完整和父母的關愛有很強烈的要求。 (3)生活狀況方面:與其他的孩子相比,留守兒童由於常年和年邁的祖輩們和其他親友生活,一般疏於管教,更多的是溺愛,要什麼,給什麼,吃零食明顯比父母在家的兒童多的多,特別是校園外的“三無”零食,給孩子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缺少父母的悉心照顧,是正在生長髮育期孩子的營養與起居缺乏科學的安排,在營養狀況和衞生方面難以得到完全保障,這些都不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成長。此外,由於缺乏正常的引導,一些孩子也容易出現諸如抽煙之類的不良生活習慣。

(三)來自當地人的建議

在採訪過程當中,我們遇到了若干國小教育的工作者,他給出瞭解決留守兒童的幾點建議:

(1)經濟發展,努力發展支柱產業和鄉鎮企業,以服務當地為基本指針,出台相對優越的條件,吸納當地農村富餘勞動力,實現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從而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2)家長制度,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接待我們一位國小班主任老師,熱情、全面地介紹了所在學校特別是班級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也從她與留守兒童的相處中討論了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她認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也並不是一個難以解決的難題,只要關心到位、及時,留守兒童的成長是應該比較順利的,留守兒童也一樣會成為陽光兒童。我們建議能否探索建立代理家長制度,讓老師成為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在學習之餘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

(3)經常與留守兒童談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可以讓他們擔任班幹部,一方面起到激勵和鞭策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強他們和班上其他同學的溝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團隊精神,找到歸屬感。

(4)兒童的監護人要增強責任感,在孩子上國小和國中階段,家長儘量不外出,或留一方在家照看孩子,給予孩子親情關懷。外出後也要經常與留守在家中的孩子進行溝通,要對其進行耐心細緻的教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並導之以行。這一項工作可以在外出打工之前進行統一的教育與培訓,從而提升農村村民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意識。

三、解決問題可行方案

(一)完善政府主導作用,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對於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而言,這屬於政府職能範圍內的社會事務,政府擔負主要責任,應發揮主導作用。要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協調城鄉發展,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步伐,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現狀。農村發展滯後於城市,這是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從而產生農村留守兒童現象的根本原因,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政府服務水平。政府應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為農村學校的留守兒童教育創造條件,同時政府應提升服務水平,協調教育、文化、醫療、公共治安等機構,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相關管理與服務。

(二)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優化學校內部管理

學校應該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努力改善學校辦學條件,解決學校食宿等硬件設施,讓留守兒童在校園寄宿生活中感受學校大家庭和集體的温暖。此外,學校應該加強教學和管理改革,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育方式,建立相應激勵制度,調動教師積極性,在教授學業基礎上,對於留守兒童需要傾注更多的情感和日常生活關懷,既要樹立師德高尚的“良師”形象,也要建立有益於溝通的“益友”關係,使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發展。

(三)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增強親子溝通交流

家庭是“人性的養習所”,留守家庭雖然存在親子分離的問題,其基本社會化功能卻是不容忽視的。留守家庭的收入狀況改善之後,父母在給予孩子更好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孩子對於父母親情的精神需要,有條件的家庭可以藉助網絡、手機等現代通訊手段,加強與孩子溝通交流。另外,外出父母也應主動與學校老師保持經常聯繫,隨時瞭解孩子在校情況,這樣才能配合學校教育,更好地發揮家庭教育作用。

(四)加大支持引導力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

應該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制訂工作,解決制度供給不足的問題,規範社會各界人士的權利與責任,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社會事務中。同時政府以應考慮資金問題,讓更多的部門等社會人士共同關注留守兒童,併為他們獻出愛心。

(五)培育現代經營理念,加強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要樹立和培育現代經營管理理念,一方面,要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發揮企業在社會公益事業中的作用,通過多種方式,比如為農村教育事業捐資助學,參與結對幫扶行動或是企業定點幫扶等,積極參與農村留守兒童的公益事業。另一方面,企業管理應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在管理過程中要重視外來務工人員的權益,結合企業實際情況設計有針對性的激勵措施,比如給予企業職工相應的探親休假制度,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對一些貢獻突出的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家居住宿,協調子女入學等,通過這些措施既起到激勵作用,又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發揮了作用。

四、對比於留守兒童的不同現狀合理性方案

其次,在統計調查的過程中,有些留守兒童屬於較為叛逆的形象,但是有部分家長或者監護人反映自己家中的留守兒童性格乖巧,懂事,結合這些情況,我們對此不同的情況進行了深入的瞭解,對於他們周圍的環境,家人,生活環境等方面做出了對比,最終結果如下:

(一)家庭環境不同

前種情況監護人幾乎較少與孩子溝通,家人很忙,孩子獨自的時間較多,對於孩子極少關注,沒有經常的與孩子談心,而後者,則表現的更好一些,儘管父母不在,但是監護人與孩子的交流更多,關係更好,讓孩子有了家的温暖。因此,即使是孩子父母不在家,監護人對於孩子的關注與交流是極為重要的,孩子的內心需要家庭的温暖,這些是外界所給不了的,孩子在家中呆的時間是最長的,家人是最瞭解孩子的,是孩子最好的依靠。

(二)監護人教育孩子方式不同

前者對於孩子沒有深入的瞭解,對待孩子不是一味的順從,就是一味指責,導致最後,孩子越看來越叛逆,甚至與監護人產生隔閡。而後者,對於孩子則相對來説,更多的為孩子考慮,站在孩子的角度,更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指導性的鼓勵與支持或者是批評孩子,這樣讓孩子既知道了對錯,同時也增加了孩子與監護人之間得感情基礎。

(三)父母與孩子的交流與溝通方式不同

對於前者,據監護人反映,孩子幾乎上較少同父母主動聯繫,及時聯繫也是向父母要錢,原因還在於父母回家的次數少,在家呆的時間長,再結合監護人對於孩子的關注不夠自然造成日後的性格發生很大變化,自身沒有很好地得以發展。相比較前者,後者父母對於孩子由於更多的關注,導致父母誰不在孩子身邊,但是,孩子瞭解到父母的關愛,父母經常回家看孩子,對於孩子的學習,生活關注更多,這導致孩子發展良好。

由上可知,家庭環境對於孩子來説是最為重要的,父母即使長期不在家,但是經常與孩子電話聯繫,關注孩子的生活,學習,多關心孩子,這些對於孩子來説,是極為重要的,父母應該盡到自己的責任。其次,對與監護人,就是孩子的家人,對於孩子的關愛更是重要,孩子在沒有父母在身邊,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極易產生偏差心理,這些都需要監護人對於孩子多多的給與關愛,指導,而不是一味的順從。

參考文獻:

[1]趙聲馗,範曉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治理模式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xx.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5

07春漢語言(本)071030522

孟正剛

一、調查目的

留守兒童是當前的一項政治工程,因城鄉差別,為追求城鎮一體化,使我國農村留守兒童

佔極大的比例,留守兒童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明天就是祖國的明天,因此,對提高全民素質,

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及心理健

康成長勢在必行,留守兒童的一些情況和問題,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使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形成“四位一體”的教育網絡,確保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使之學業有教,

親情有護,安全有保。能擔當社會的'責任。

二、調查時間

20xx年9月1日——20日

三、調查地點

隆興鎮街上和大聯村

四、調查對象

隆興中學

七、八、九年級學生中的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

五、調查內容

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心理和教育等問題

六、調查方式

此次調查通過查閲隆興中學留守兒童檔案資料及數據,瞭解留守兒童的分佈情況和在校生中的比例,同時主要通過對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的訪問和座談形式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保障措施、學業的監護管理和心理健康等問題,使其有一顆健康成長的心理素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p5e2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