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薦】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薦】

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薦】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

隨着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羣體的關注。近段時間,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入户走、實地座談等形式,對xxxx市xxxx鄉留守兒童的現狀進行了調研,並提出如下調研意見:

一、基本情況:

xxxx市xxxx鄉中心國小共有496名學生,其中有32名學生為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裏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感和失落感,不願與其他同學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這些孩子多是由爺爺奶奶監護的。由於老人沒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勞作疏於照顧孩子,加之留守兒童本身的安全意識和能力有限,留守兒童的安全及教育問題日益突出。

二、留守兒童成長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生活方面:與其他孩子相比,他們缺少父母的照顧,容易在營養狀況、身體健康等方面受到影響。特別是在年幼的階段,孩子的養育、保護顯得更為重要,如果不能與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問題容易出得多一些。

二是心理問題:由於得到的親情、情感和心理關懷的缺少,許多孩子缺少傾訴和尋求助的對象,又很少與外界接觸。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這些孩子其實特別想和家人在一起,這是他們最的心願。由於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與家人產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內心的封閉、情感的冷漠、甚至行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現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礙。

三是教育問題:在我們走中得知,由於父母外出打工,家務勞動甚至一些農活都落在了留守兒童身上,不能保證孩子們的學習時間,學習成績因此下降。臨時監護人對孩子學習的督促助不夠、方法不當,甚至有的監護人放任自流這些孩子,最終使這些孩子產生厭學,棄學的心理。農村孩子中留守兒童的國小階段入學率相對高一點,國中階段則呈下降趨勢,更有孩子產生只想讀完國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問題: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兒童的許多行為習慣、道德素養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於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時的指點和助,一些錯誤行為和做法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容易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和道德品行。

五是安全問題:由於老人沒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勞作疏於照顧孩子,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突出。加之留守兒童本身的安全意識和能力有限,正處於玩耍的黃金時期,寒暑假更是他們放鬆的`最佳時間,逃脱了老師嚴格管理,擺脱了家長嚴密監管,留守兒童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能力,這讓他們的安全處於一種特別危險的環境,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關心。

三、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監護人眼裏,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裏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於監護人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上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衞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發展滯後。農村經濟發展滯後,導致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生活,讓自己孩子擺脱這種困境,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穫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圈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進而使他們在心理髮展上存在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量的不安全隱患。

四、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建議

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羣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一是加強宣傳,明確責任主體和監管職責。

在留守兒童教育過程中,學校承擔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雙重責任。為嚴防留守兒童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學校應對留守兒童、家長及其監護人進行家庭教育、法律常識等相關知識培訓,讓家長及監護人明確應承擔的監管範圍、時間、職責等;結合案例,重點介紹寒暑假期間極易發生的溺水、交通、雷擊、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對預防工作和救護措施進行詳細講解。

二是多關心過問留守兒童,做好心理疏導工作

由於父母長期在外,留守兒童得到父母的關愛甚少,很容易使留守兒童形成孤僻叛逆、消極自卑、攻擊報復的性格。針對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學校應該開設心理教育課,為學生講授青春期健康知識。放學後組織留守兒童集中寫作業,老師輪流看管、輔導。老師定期與留守兒童談心,助他們克服孤僻、膽怯、冷淡等心理,以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的親情缺失。

三是開展結對扶活動,使留守兒童感受到温暖和關懷。

為使留守兒童感受到温暖和關懷,學校應該組織開展愛心媽媽牽手留守兒童結對活動,使留守兒童獲得愛心媽媽的關愛,讓愛心媽媽從心理上疏導、生活上關愛、學習上解惑,讓孩子們感到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通過結對扶活動,使留守兒童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温暖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懷。

四是建立留守兒童信息檔案,實行假期全程跟蹤監管。

寒暑假前,學校應對每位留守兒童進行深入摸底調查,詳細記錄留守兒童父母的具體去向及聯繫方式,並登記造冊,形成留守兒童數據庫,及時掌握留守兒童的最新動態。寒暑假期間,學校應該開展家活動,對留守兒童的安全監管、學習生活、行為習慣、身心健康提出具體的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要與留守兒童聯繫兩次,做到學校、監護人、父母互相溝通;學校還應該利用春節、假期孩子父母返鄉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充分交流,形成合力。

五是加強校內留守兒童之家建設,為孩子提供學習和生活環境。

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之家,確保留守兒童有個温馨、快樂的家園,使其既愉悦身心,又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和學習、生活的信心,體會到成長的快樂,找到回家的感覺。特別是寒暑假期間,留守兒童之家應該免費為留守兒童開放,不但提供學習場所,而且還應該開展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真正把留守兒童之家辦成留守兒童滿意,外出父母放心,社會輿論認可的學習、生活場所。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的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穩定隱患。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於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家由自發、自覺到有組織地來關愛、助、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着生機,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2

隨着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大批農民湧入城市充當新型勞動大軍的同時,農民工背後的留守兒童問題近年來也日益凸現。作為農民工進城後的最大牽掛和未來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現階段我國留守兒童基本狀況如何?其文化素質、心理健康情況怎樣?他們在哪些方面急需社會的關愛和支持?這些,都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重點關注和深入思考。留守兒童的父母們之知道追求高物質的生活,卻不關心自己子女的生活,心理是否健康,對於子女未來的成長沒有看到正確的方向。

“留守兒童”基本情況

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羣體,這個詞彙最早產生於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專指因為父母出國留學、工作而留在國內的孩子,而現階段隨着我國人口的流動性越來越強,主要是指由於農民工進城務工後,廣大留守在農村得不到正常結構家庭撫養的農民工未成年子女。

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流動人口總量已達1.21億,到2003年,流動人口大約為1.4億,超過全國人口總數的10%。未來5年,我國還將有至少1億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農村中勞動力結構以“九九”(指老人)、“三八”(指婦女)、“六一”(指兒童)三支軍(俗稱“386199部隊”)的村屯將越來越多,而其中的留守兒童問題近年來尤為突出。

由於受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體制和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廣大農民工在自己進城落腳的同時,卻無力解決孩子進城等諸多現實問題,他們只能選擇將孩子留在農村,並託付給其他人代為照看,最終形成了農民工父母與子女分隔兩地的局面。據國務院《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年)》實施情況顯示,2005年我國流動人口約1.5億,18歲以下隨父母流動的兒童2000萬,留守在農村的也有2000萬,這一數字約佔全國農村兒童總數的8%。而在我國重慶、江西、四川等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全部兒童中所佔比例達到20%左右。這些人中很大部分已進入學齡,在甘肅、河北、江蘇等省開展的調查表明,留守兒童在農村學齡兒童中所佔比例高達47.7%。

留守兒童由於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外出流動,其家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絕大多數留守兒童不得不生活在結構不完整的家庭之中。由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2004年做出的一份調查表明,留守兒童中56.4%與留守的單親生活在一起,32.2%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和其他親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養在別人家裏。而在勞動力輸出規模龐大的四川省眉山市,留守兒童中被託付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輩照顧的,佔全體留守兒童的80%,被託付給其他親朋好友照顧的,佔18.3%,獨自一人生活的佔0.7%。留守兒童由於留得不到正常的家庭生活而產生種種問題,一度被人們稱為“時代孤兒”。

然而隨着形勢發展,留守兒童的規模將呈擴大之勢。2006年新春伊始,《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中將明確提出,進一步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有序轉移,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中國特色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健康發展。國內一些地方也以勞務輸出作為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重要途徑。如老工業基地遼寧省鞍山市就在目前年輸出勞動力不到10萬人的基礎上,計劃2010年每年輸出農村勞動力40萬人,這幾乎實現農村人口每户輸出一名勞動力。而如何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等問題,則關係到保護和調動廣大農民工的積極性、推動城鎮共同繁榮,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專家表示,留守兒童面臨最大的是由於監護質量不高而造成的畸形成長,久而久之可能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

從目前的留守兒童監護方式來看,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單親監護人勞動負擔重,對留守兒童的照顧欠佳;隔代監護人與留守兒童隔閡深,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式落後;上代監護人(即孩子託付給與父母同一輩的親戚朋友監護的)與留守兒童情感較疏遠,對留守兒童的管束較少;同輩監護人(即孩子由哥哥、姐姐等兄長監護的)壓力大,由於家長的缺位,留守兒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引導,導致留守兒童成長不健康。

由於以上監護模式中種種問題的存在,很容易給留守兒童帶來一系列心理、道德等問題。這些主要包括,學習成績不好,心理健康不佳;相當一部分人由於管教缺乏,放任自流,最終觸犯法律。據廣東省調查統計,該省80%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處於中下等,40%是差生。四川省心理學家遊德良對井研縣門坎國小近400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調查後發現,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問題,其中106人存在焦慮心理,107人有抑鬱症狀,88人屬易怒性格,100%的孩子都羨慕生活在爸爸媽媽身邊的小夥伴,在精神方面被拋棄感強烈。更為嚴重的是,在這些留守兒童中,有過失行為的佔57%,有撒謊行為的佔35%,有偷竊行為的佔7.4%,有攻擊行為的佔30.6%。這是由於缺乏正常家庭生活中的管教、關愛等因素,留守兒童在成長質量上普遍不比正常兒童健康。 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中,留守兒童也佔相當比例。在遼寧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僅鞍山籍的未成年人犯罪,留守兒童就佔服刑人員的12%,這比留守兒童佔鞍山市兒童的比例(約8%)高4個百分點。相關報道中的留守兒童犯罪情況也相當驚人,2005年,3個平均年齡不到15歲的少年,手持砍刀闖進湖北大冶市羅橋中學學生宿舍,搶劫了53個在校中學生,這個震驚全國的搶劫案中的3名罪犯都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江蘇3名17歲少年因為沒有錢上網玩遊戲和抽煙,竟然將一名煙店老闆殘忍捅死。這3名少年中,父母離開他們外出打工最長的有4年,最短的也有3年。

成都未成年犯管教所教育科在談到留守兒童的犯罪問題時説,如果沒有人去關愛這些“留守兒童”,幫助他們像其他兒童一樣健康成長,“留守兒童”問題將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四川省心理學會理事長李小融認為,“留守兒童”走向犯罪,家庭教育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長時間見不到父母,這樣的家庭結構,無疑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在這種情況下,犯罪的種子就會趁機滋生。通過深入調研,遊德良認為,“留守兒童”正處於道德品質形成、文化知識掌握和身體成長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教育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對他們予以關愛已是刻不容緩。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留守兒童沒有父母長期陪在身邊教育着,隨着祖父母生活,但老一輩的對於孩子過於溺愛導致孩子也就沒有一種約束力。對事想幹就幹,不想任何的結果,只要自己開心就行。不聽任何的告誡,所以現在的孩子叛逆心理就會比較強。並且隨着祖父母生活會導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因為存在着依賴。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缺乏信心和興趣,因為心理覺得親情缺失;

“留守兒童”對家庭教育的認識和需求;

農村留守兒童並不知道什麼是家庭教育,他們認為只要按照老師的要求把家庭作業完成了就可以,完成作業之後就什麼事都沒有了,可以盡情的玩耍。儘管照顧留守兒童的人們做出極大地努力,希望讓孩子們滿意。但是大多數孩子還是希望得到親情的滋潤的,另外孩子們還有極大地物質慾望。

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撫養孩子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及對家庭教育的`主要需求;

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對於生活物質的追求慾望是讓他們離開孩子的主要原因,他們只考慮到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卻不知道教育才是改變孩子最好的辦法。不知道在孩子的心中,父母陪在身邊才是他們最開心的事,給予他們關懷才是好的。但是對於現在社會的發展,農村家庭沒有什麼好的收入,並不能改善物質上的生活,所以才會選擇去城市發展;其實社會的發展是監護人面臨的最大困難;當今中國的監護人多數沒有科學的教育被監護人的理念,比如:沒有把孩子當公民(人)看,隨意剝奪被監護人的權益(管理過寬、過嚴),不懂得孩子的心理,進而不能服從教育規律等;主要原因是歷史文化造成的觀念及應試教育制度。

家庭教育的主要需求:表面看是教育部門全部負起對孩子的責任,監護人最需要;事實上是家庭教育管品德、意志、興趣愛好等,學校管交往、文化知識等,各部分有其職責和作用範圍。

改革基礎教育還需要從上面動手。

“留守兒童”關愛與服務體系建設主要做法與經驗

專家認為,應對和解決當前我國留守兒童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等方方面面力量的參與,人口計生部門應當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局出發,在為留守兒童構建健康網絡中發揮主導作用。

人口計生部門有主導這項工作的先天優勢。由於我國人口計生工作的特殊性,30多年來,人口計生部門已經探索了一系列有利於維護國家利益和人民羣眾現實利益的工作方式,逐步走上了管理和服務並重、寓管理於服務之中的道路,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遍及城鄉的人口和計劃生育管理與服務網絡。這個網絡在農村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與服務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並且具備政治、組織、羣眾和信息四大優勢。在此基礎上,我國計劃生育工作的拓展能力也十分強,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相繼開展的計劃生育“三結合”、全國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西部地區“少生快富”工程試點,以及成功參與抗擊“非典”等行動,都證明這個網絡如果能夠得到更多的關注、支持和嫁接、利用,就能產生巨大的裂變效應,為我國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做出積極貢獻。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為他們構建安全、健康網絡,也應當成為計生部門今後工作的一大重點。

在以人口計生部門為主的基礎上,教育、共青團、公安等部門和農村基層組織也應當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中來。要從今天的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明天的建設者,其健康成長不僅關係到個體發展,也關係到整個社會的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把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放在整個社會發展大環境、大背景下進行全面、綜合的考察、思考。

專家還建議,中央應當組織專家、學者、有關部門專門研究留守兒童問題,並納入人口戰略研究課題之一;地方應將當地留守兒童工作納入政府新農村建設和公共管理項目支持內容之一,納入總體規劃之中統籌考慮。

在為留守兒童構建安全、健康體系上,各基層組織應當根據當地實際開展形式多樣的工作。如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情況跟蹤體系,分別以學校和村級組織為中心,對留守兒童實施特殊關愛。鑑於留守兒童中部分人生活貧困的特點,有條件的地方應當設立愛心基金,對留守兒童進行必要的扶持。鑑於留守兒童監護人生產、生活壓力大等特點,還建立生產和生活互助小組,幫助監護人減輕勞動負擔的壓力,使監護人有更好的心情和更多的精力去照顧與留守兒童的生活起居和學習。通過加強輿論宣傳,使更多人瞭解到關注留守兒童的意義,從而使全社會都加入到這項工作中來。

構建“留守兒童”關愛與服務體系的主要思路與建議

1. 實施政策支持行動,爭取留守兒童工作政策保障。

2. 實施社會關愛行動,為留守兒童提供情感撫慰。

3. 實施濟困扶助行動,為留守兒童解決實際困難。

4. 實施權益維護行動,保障留守兒童合法權益。

5. 實施監護人素質提升行動,提高留守兒童家長的家庭教育質量。

建議:

1、強化政府統籌,構建組織管理網絡。 發揮政府主導的作用,積極發展全日制寄宿制學校,建立由縣、鄉、村和社區組成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協調小組,建章立制,研究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例如:對家庭比較困難的學生,連作業本費都予以免除;對於住校的學生,政府應給予每人每天生活費的補助,以保證農村學齡兒童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不至於失學。

2、加強部門合作,構建職能保護網絡。調動全社會力量。同時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助困、公共衞生、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諸多領域,紮實地開展工作,逐步形成政府領導,各職能部門各負其責,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體系。

3、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構建社會呵護網絡。一是各鄉鎮、村(居)委會應做好農村留守兒童檔案的建設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兒童的有關信息情況,針對各類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採取有效措施,切合實際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教育問題。二是建立志願者服務工作機制。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社區幫扶中心,倡導和組織有愛心的代理家長志願者到留守兒童家裏瞭解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對於那些生活較困難和問題突出的留守兒童要特別關注,可以實施“一對一”的特別關懷,組織他們開展有益的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在留守兒童比較集中的學校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和愛心書屋,豐富留守兒童的課餘文化生活。

4、完善學校教育,構建學校監管網絡。一是學校要建立健全關農村愛留守兒童(學生)的制度,建立留守學生檔案。二是學校要建立心理輔導制度。要充分利用當地有效資源,加大對留守學生的心理教育。三是積極倡導社會各屆愛心人士結對學校建立留守兒童活動之家,建立關愛留守兒童圖書室,通過豐富的課餘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兒童參加文明健康的活動,積極鼓勵企業家們以經濟幫扶為主導的關愛行動。四是辦好家長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鄉(鎮)、關工委、婦聯、團委等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合作與協作,傾力辦好家長學校,定期與外出打工的父母、代養人聯繫溝通,交換意見。

5、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關鍵是要發展區域經濟,就地消化或就近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村就業機會,使部分農民能在本鄉或本縣打工,縮短務工農民回家週期,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3

“想讀書嗎?”

“不想。”

“那你想幹啥?”

“學功夫,掙錢。”

面前這個虎頭虎腦的孩子叫嚴鵬,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萬庾鎮人,14歲,在鎮中學念七年級。自從父母1999年去廣東東莞打工,他就一直和77歲的奶奶一起生活,是一名“留守兒童”。

嚴鵬並不想讀大學,因為“成績不好”DD學功夫、當警察、掙大錢,這才是他的夢想。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嚴鵬這樣的“留守兒童”當中,有着類似理想,認為“讀書沒用”的還有很多。

“留守兒童”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其中80%左右是農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社會羣體。具體而言,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並“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根據國家統計局估計,目前全國15歲以下的留守兒童人數約有1000萬人。

根據湖南省XX年底的統計,該省農村人口為4320.02萬,佔總人口的64.5%。自上世紀70年代後期起,一些農民就開始外出務工經商。據湖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公佈的數字顯示,XX年,全省農民工為525萬人,其中,到省外務工的佔82%。XX年,外出務工農民人數增加到736萬人,XX年更是達到829.1萬人,三年內增長了63.3%。

在成為全國勞務輸出大省的同時,湖南省也相應地形成了規模達到數百萬的“留守兒童”羣體。該省曾有學校做過調查,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的兒童,約佔在校學生總數的60%,其中父母同時外出的超過一半,並且呈增長趨勢。

XX年8月,共青團湖南省委發起了一次對湖南省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調查。該調查由團省委書記吳奇修牽頭組成課題組,採用分層抽樣的方式,選取了湘北、湘中、湘南、湘西的8個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縣(市)的16個鄉鎮,對“留守兒童”進行了問卷訪問,並對部分監護人和學校老師進行了深度訪談。

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996份,內容涉及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行為發展、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區環境、同輩羣體等問題。近日,記者拿到了這份剛剛完成的調查報告。

對他們來説,“知識改變命運”就是一句空話

除了家庭經濟壓力得到緩解之外,父母出外打工給“留守兒童”帶來的另一個影響,恐怕連這些家長自己都沒有料到DD看到沒上過什麼學的父輩照樣能在外打工掙錢,留在農村的孩子們開始覺得“這書讀不讀也沒啥區別”。

對他們來説,“知識改變命運”就是一句空話。

不久前,永興縣某中學一名女生擅自逃學,跑到長沙打工,還通過電話叫班上的三個女同學也一起去。面對老師的責問,她回答得很乾脆:“反正讀完書也是打工,還不如早點兒出去。”

調查發現,部分“留守兒童”已經陷入一種新的“讀書無用論”,他們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積極性不高,紀律渙散。只有33.6%的“留守兒童”目前最大的願望是“提高學習成績”,還有51.7%的人國中畢業後就打算“外出打工”和“做生意”。

至於學習成績,本次調查中,認為自己“信心不足”和“沒有信心”的“留守兒童”約佔1/3,另有35.1%的人感覺自己在學習方面信心十足。然而學校老師和監護人卻一致認為,“留守兒童”普遍成績較差。

數據顯示,有63.9%的“留守兒童”認為學習中最大的困難是“無人輔導”。研究人員發現,多數“留守兒童”較少受到老師的關注和器重,而監護人一般又沒有輔導孩子學習的能力。面對學習上的困難,不少“留守兒童”採取消極的態度,甚至是自暴自棄,陷入惡性循環。

研究人員分析説,外出務工人員多的地區,多為老少邊山窮地區,基礎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設施滯後,師資力量缺乏。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學校難以對數量龐大的“留守兒童”進行特別監管。由於缺乏全方位的監管引導,“留守兒童”極易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加上思念父母、擔心受歧視等心理障礙,缺乏學習自覺性、上進心和自制力。還有極少數教師對他們缺乏耐心,施以責罵、挖苦、體罰等不當手段,致使他們對學校失去信任,逃學、輟學,過早流向社會。

團湖南省委一位參與調查的工作人員認為,與同齡的城市孩子相比,“留守兒童”顯得早熟。“由於貧困,‘留守兒童’過早地體會到了生活的辛酸和物質匱乏的壓力。他們只能孤獨寂寞地成長,享受不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和親情。更現實一點兒,他們根本看不到知識將會給生活帶來什麼改變。學習成績的好壞對他們來説,似乎已經沒什麼實際意義了。”

父母外出打工時間越長,孩子的心理問題越嚴重

與他們的“讀書無用論”給成年人帶來的震撼相比,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更讓人心痛。今年5月上旬,記者隨同調查人員到岳陽市幾處農村採訪時,對此有了切身的感受。

嚴飄,13歲,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萬庾中學七年級學生。她的'父親1998年因肺癌去世,從此家裏的經濟條件每況愈下,媽媽迫不得已去東莞打工,至今已有4年。平日裏,嚴飄由73歲的奶奶帶着住在伯伯家。奶奶告訴記者,自打4年前嚴飄的媽媽去了東莞,她就變得越來越內向了,平時和奶奶、伯伯也不大説話,幾乎沒什麼交流。偶爾接到媽媽打回來的電話,嚴飄也不怎麼多講話,常常是母女倆抱着電話哭成一團。

在萬庾中學,記者通過學校廣播找到了嚴飄DD一個看上去清秀文靜的小姑娘。坐在辦公室裏,她一直低着頭,侷促不安地絞着手指。沒説幾句話,她就紅了眼圈兒,淚珠直往下掉。在隨後近一個小時的交談中,除了點頭和搖頭之外,她幾乎沒有開過口。

隨行的團縣委負責人説,像嚴飄這樣極為內向的“留守兒童”畢竟是少數,但不可否認的是,由於缺乏父母的關愛,再加上經濟條件差、生活環境不好等方面的影響,“留守兒童”承受着幾倍於同齡人的心理壓力。他們普遍存在孤僻、膽小等性格特點,容易出現偏執、冷漠、自私等不良人格特徵,並且誘發一些心理和情感問題。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團湖南省委的調查小組還特意做了一個專項調查。他們在8個縣(市)的留守的國中生中隨機抽取了666人(其中男生285人,女生381人),作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分析的測試對象。

這一專項調查顯示,57%的留守中學生存在輕微或輕微以上的心理健康問題,其中輕度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為47.7%,中度為9.0%,重度為0.3%。研究人員通過分析還發現,這些留守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往往與父母的打工年限有關,時間越長,孩子的心理問題越嚴重。

調查員在華容縣某村見到了一名正在讀國小二年級的“留守兒童”。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這個孩子見到調查員撒腿就跑。調查員一直跟到他家裏,他竟一下子鑽到牀底下,説什麼都不出來。雙方僵持了近半小時,最後調查也沒能進行。

這樣的故事在調查中並不少見。宜章縣某村一名留守的九年級女生,把自己反鎖在家,不去上學,並聲稱要去尋短見DD原因是她不喜歡學校老師到家裏“找爺爺奶奶瞭解情況”。還有漣源市某村的一名國中生,十幾年來父母一直在外打工,最近才回來。長期以來,他從來不喊“爸爸”、“媽媽”,只有向父母要錢的時候才會和他們説句話。

調查報告認為,“留守兒童”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生活中有了委屈卻沒有一個合適的傾訴對象,久而久之,其人格表現或是攻擊性較強,或是偏向抑鬱。

突發性事件中,“留守兒童”幾乎沒有自救能力

調查中,最讓家長和監護人覺得頭疼的問題,就是“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XX年,在湖南省漣源市荷塘鎮的“5?31”特大洪災中,有12名兒童死亡,其中的11個都是“留守兒童”。由於缺乏有效監管和教育,“留守兒童”對突發性事件幾乎沒有應變和自救的能力。

採訪中記者發現,有一户“留守兒童”家門前有一個大水塘,油綠色的浮萍完全遮蓋了水面,完全看不到水有多深。為了防止孩子下塘玩水發生危險,一到暑假,孩子的爺爺就帶着他一起到地裏去。爺爺在地裏幹活,孩子在田頭撐把傘寫作業。

像這樣能得到祖輩有效監護的“留守兒童”並不多。調查報告認為,“留守兒童”自身在生理上沒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範意識,容易受到侵害,或者“學壞”。另外,由於大多數主要勞動力外出,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機對“留守兒童”家庭實施不法侵害。調查所涉及的16個鄉鎮中,有13個鄉鎮的農民向調查員反映了這方面的事例,包括入室盜竊時打傷“留守兒童”,對“留守女童”進行猥褻、騙誘,企圖拐賣“留守男童”等。

除了這些來自外部的傷害之外,部分“留守兒童”還面臨着另一種“危險”DD離家出走。“他們的父母都在城裏打工,再加上城市生活的誘惑,他們中的一些人會選擇離家出走的危險方式。”一位研究人員告訴記者,“糟糕的是,這些孩子在農村缺少管理和控制,這更加大了他們出走的可能性。”

針對“留守兒童”羣體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研究人員分析説,在我國城市化的過程中,出現了大規模的農民工羣體,這也勢必產生同樣大規模的“留守兒童”羣體。

他認為,對每一個做父母的人來説,天經地義的義務和職責是,一方面,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質生活條件、教育條件、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應該給子女以父母親情和家庭温暖,使其在情感、道德、行為、心理等方面健康發展。但是,在絕大多數外出務工農民工的家庭裏,這兩個職責是不可能同時實現的。

而這,已經是關係到數以千萬計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長的大問題了。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4

  有這樣一羣孩子,他們還嗷嗷待哺時,父母就遠離家鄉,到遙遠的城裏謀生餬口。很多時候,他們只能從電話中或者從偶爾寄來的匯款單中,才能感覺父母的存在。當別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樣年華的時候,他們被留在鄉下,孤獨地像荒草一樣生長。人們給這羣孩子起了一個酸楚的名字: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被監護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隔代監護型;二是親朋監護型;三是單親監護型。這些臨時監護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監護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飽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認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壞、行為習慣養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很少關注,任其發展。

隨着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在農村學校一個特殊羣體逐步凸現,他們的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不在身邊,我們稱其為“留守兒童”。

調查目的:通過對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調查,瞭解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心程度以及他們的生活狀況。

調查時間:20xx年2月

調查對象:本地留守兒童

調查方式:訪談法

調查內容:

一、父母長期在外打工,沒有空閒時間照顧子女

這些學生之所以成為“留守兒童”,就是因為他們的父母雙方長期在外工作,無法真正關心到子女各方面的發展情況。外出打工的父母基本上從事的都是建築行業,雖然大部分父母會定期打電話回家,但是和子女談話的內容一般僅限於簡單問問學習情況,對於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質的發展基本上不作過問,任其發展。父母每次回家一般都會帶一些孩子的用品,大部分是食品,也有帶一些書籍的。在到家後,大部分父母熱衷於到各家串門,並有部分父母參與,能夠和子女進行談心交流的父母較少,無法瞭解孩子的心理髮展情況,導致父母和孩子感情不深。在座談中甚至出現了個別對父母感情冷漠、不希望父母回家的“留守兒童”。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情況亟待關注。

二、臨時監護人物質關心多,精神關注少

臨時監護人的素質及其實施的家庭教育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農村的“留守兒童”被監護的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隔代監護型(大多數),即由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託管的方式;二是親朋監護型(小部分),即由親戚朋友——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託管的方式;三是單親監護型小部分,即由“單親”——基本上是母親託管的'方式。這些臨時監護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監護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飽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認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壞、行為習慣養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很少關注,任其發展。

三、從學校方面來説,關注程度逐步加大,措施還需完善

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的實施使得“留守兒童”都在學校教育的範疇內。隨着校園內“留守兒童”人數的增多,學校對這個羣體的情況也是越來越關注。在調研的幾個學校中,基本上都建立了圖書借閲室等活動場所,也開展了一些有益的活動。但是,孩子們也反映了學校圖書普遍較舊,新的、針對他們年齡特徵的圖書不多。同時,孩子們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可實施的、他們感興趣的活動形式供學校參考,例如組織興趣相近的學生組成各種興趣小組等。

四、“留守兒童”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等方面的發展存在着差異,需要加強教育、監督和引導

(一)“留守兒童”的素質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心理健康程度存在不同。一些家長在孩子面前並沒有做到垂範作用,經常當着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打架,對孩子的成長和心理造成了極大的不良影響。

(二)在部分農村地區,還存在一些重男輕女的思想。這一點是在國中學生座談中體現出來的,由於國中生較之國小生而言,年齡大了一些,知識面廣了,思想也就隨之活躍而豐富。她們描述了身邊一些重男輕女的一些現象,例如,在家裏,男孩子不用做家務活,而女孩子在家要承擔較重的家務活;在和家裏男孩子起糾紛的時候,家長一般會偏袒男孩;在學習上,有的女孩子晚上到了一定的時間,就必須睡覺,想多看會書家長都不同意開燈,而家中的男孩子則可以不受時間的限制進行學習;有的家長甚至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學習成績好,不希望她們考上高中,想讓她們早點回家幫助家裏務農。

(三)由於這次調研的“留守兒童”中有國中生也有國小生,所以我們能夠明確感受到伴隨着成長,國中生的思想也逐步成熟,更加理性,言談舉止較之同齡人更加成人化。而國小生由於年齡的侷限,在物質需求被滿足後,精神和心理需求相應減少,與國中生比較會較容易感受到快樂,煩惱也少了很多。

(四)我們瞭解到,“留守兒童”有快樂的事情都會拿出來和好朋友們分享,但是,當有煩惱的時候,他們很少去找朋友或者家長傾訴,通常他們會採用寫日記的方式,將自己的煩惱、委屈等都寫在紙上,然後再讀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宣泄自己的苦悶。

(五)“留守兒童”對圖書的需求度還是比較高的。當問到“你最希望你父母回家給你帶些什麼禮物”這個問題時,大部分孩子回答的不是玩具,也不是零食,而是圖書,是他們感興趣的圖書,這也説明“留守兒童”存在着一定的精神需求。

(六)“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思念顯而易見。孩子們思念父母的情緒溢於言表,每次父母回家他們都會很高興,也會通過寫信等方式給在外的父母彙報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送去自己的思念之情。

調查體會:

針對在調研的過程中看到的現象和發現的問題,我們提出下列建議:

一、黨和政府應當繼續制定有力措施,關心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的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文件下發以來,黨和政府越來越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對“留守兒童”的情況也在時刻監督,制定了各項政策來引導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各級共青團、少先隊組織也要通過各項活動的開展來進一步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時,團、隊組織應和教育行政部門、社會各界力量等緊密合作,貼近基層,為合肥市農村“留守兒童”多做好事,多做實事。

二、對外出務工的父母加強引導,促使他們轉變觀念,改進對子女的教育方式

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作用不容忽視。要促使外出務工的父母轉變錯誤的觀念,引導他們關注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僅要關心孩子的物質生活,更要重視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促進孩子全面發展。今年,市裏出台了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新辦法,把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納入全市統一管理範圍,在學雜費、接受教育、學習評價、團隊活動、文體活動及獎懲制度等方面享受與本市户籍學生同等待遇,不再另外收取借讀費,併為方便學生入學,全市還確定了20所左右的中國小定點接收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全國也有很多地區專門為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大開便利之門。所以已經具備條件的父母,應當將孩子接到身邊接受教育,為他們的成長創造更好的條件。而暫時還不具備條件的父母也應該慎重選擇託管的臨時監護人,重視孩子的監護權,多創造時間和機會與孩子交流,加強與孩子溝通,努力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三、學校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引導和監督,重視他們的全面發展

學校是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的主陣地,學生能否全面、健康發展是學校的中心工作之一。雖然現在各個學校已經越來越重視“留守兒童”的工作,但受學校條件的限制,工作的方式和力度上還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是經費緊缺、人力不足等問題。現階段,學校應該努力克服困難,創造條件服務“留守兒童”。在學校這塊陣地上,共青團和少先隊組織應當發揮自身優勢,要在引導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過程中產生重要作用。團、隊組織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來凝聚“留守兒童”,通過開展城鄉少年手拉手等活動,為他們創造更多和同齡人交流的機會,開闊他們的視野,拓展他們的心胸,組織城區學生開展向手拉手小夥伴捐贈圖書活動,引導他們共同學習成長。同時,也要多開展一些安全教育活動,“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應該多掌握一些自護自救的本領。

四、社會各界要關心農村“留守兒童”,儘量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關懷,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心。各種媒體應該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多宣傳他們的現狀,公佈他們的實際困難,增強社會各界對他們的瞭解,提高對他們的關注程度,從而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多做貢獻。鄉鎮以及村委會等也應該發揮作用,通過設立校外輔導站等方式,為農村“留守兒童”增加能夠開闊眼界,擴展知識面的場所,可以聘請學校的輔導員或有一技之長並熱衷於服務“留守兒童”的同志擔任輔導員,引導孩子全面發展。只要社會各界都來關心農村“留守兒童,那麼他們就會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本次調研雖然已經告一段落,但是我們的工作才剛剛開始。通過調研,我們瞭解到市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看到了存在的一些問題,但同時更加堅定了我們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的決心,努力為和諧社會建設多做貢獻。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5

河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近年來,隨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進程加快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大批農村勞動者離開家鄉,進城從事二、三產業,推動了城鄉經濟的發展,對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由於外出務工人員不斷增加,隨之而產生的另一個羣體——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日益突出並受到社會各界關注。為詳細瞭解留守兒童目前的生存、發展現狀,進而做好留守兒童的工作,近日,我們從省內四個設區市中各選取一至兩個縣,通過問卷、座談、家訪等形式對五縣7—18歲的留守兒童進行了抽樣調查,並在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就解決該羣體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與意見,以供決策部門參考。

一、總體現狀

(一)農村留守兒童比例相對較低。在這次抽樣調查的50794名兒童中,有7146名留守兒童,佔14%,其中,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5270人,佔留守兒童人數的73.7%;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1876人,佔留守兒童人數的26.3%,佔總抽樣本兒童的3.7%。按照此比例分析,全省約有170萬名農村留守兒童,其中父母均在外務工的農村留守兒童有45萬。在農業人口占70%以上的河北省,這個數字説明,留守兒童絕對數大,但由於不太集中,問題並不是很突出。同時,調查結果顯示,留守率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相關,即地方經濟越發達,留守率就越低,地方經濟越欠發達,留守率就越高。

(二)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73.7%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留在家鄉,其中約有80%以上是父親外出,母親在家操持家務,撫養孩子。26.3%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他們中的63%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32%被託付給親戚、朋友,5%在校寄宿。

(三)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一般來説,由於80%以上的單親監護型留守兒童由母親監護,加之外出務工人員主要集中在本省打工,一般7—10天或每月回家一次,只有不到10%的家庭一年甚至兩年回來一次。所以,對於佔留守學生總人數約78%的國小生來説,其認知水平主要還處於形象思維發展階段,成長需要也主要停留在生理的物質需求和心理上的依戀需求上,母親基本上可以勝任。88%的留守兒童表示理解父母的辛苦,會更加刻苦學習;約90%以上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80%以上的孩子學習成績中等或一般,但成績優秀的較少。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與農活,與孩子的溝通、交流較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乃至行為、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

(一)學習成績不突出。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和過問孩子的學習,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務工,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隔代親人照看的留守兒童,大部分監護人是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因此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成績優秀的不足3%,80%以上的孩子成績中等或偏下。在棗強縣,這個問題就比較突出,全縣2358名留守兒童中有45%學習成績較差。例如,留守兒童劉某以前的成績在全班排名20多位,去年父母雙雙外出打工,把他委託給伯父監管,今年上半年期末考試,他的成績一下子滑到了30多位。

(二)行為習慣不良。據調查,37.7%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好,42.5%一般,20.2%較差。由於父母長期在外務工,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兒童存在着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例如,早上不洗臉不漱口,晚上不洗腳,長年不理髮;經常説謊,在家騙父母委託的監護人,在校騙老師;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學校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早退、打架鬥毆的現象;由於監護人的溺愛,在家裏好吃懶做,不做一些諸如洗碗、掃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對監護人不禮貌,時有夜不歸宿的現象發生。更有少數留守兒童整天沉迷於武俠小説和網絡遊戲中,模仿成年人抽煙喝酒、拉幫結派,並被社會上的不良青年拉攏、利用,甚至參與盜竊、搶劫。

(三)性格發展不健全。部分留守兒童的'父母由於長年在外務工,便把孩子託付給祖輩或親戚、朋友照顧,而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願管理教育或者不善於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有些父母外出打工之後,因為自己不在子女身邊而產生負疚心理,總是從物質和金錢方面儘量滿足子女的要求,從而使子女養成亂花錢、擺闊氣的不良習氣。在國中生中,個別留守兒童不願住在學校而到校外租房居住,導致早戀或其他越軌行為。由於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個別留守兒童內心封閉,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緒消極,孤獨不合羣,言語少,不願意也不善於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鬱自卑,乃至厭世嫉俗的心理。

三、形成原因

(一)從社會發展來看,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城鄉差距是產生這一羣體的直接原因。由於居住的不穩定,子女受教育等問題使外出打工的農民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如户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農民工子女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在城市打工的父母無法承擔子女異地入學的額外費用;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選用不同,子女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促使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此外,社會上新的“讀書無用論”對農村留守兒童及其家庭也產生了很大影響,長期以來被農民看成跳出農門吃上“皇糧”的金光大道不再那樣暢通,負面效應被片面誇大,因而放鬆了對子女讀書的要求。

(二)從家庭的認知和家長自身來看,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是形成留守兒童諸多問題的重要原因。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外出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矛盾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及監護人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的單親或監護人忙於操持家務和農活,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從家庭不能充分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充實。

(三)從當前農村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也是形成問題的原因之一。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集體的温暖來彌補親情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和安全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也都是必要的。

四、對策與建議

留守兒童教育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而且將是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的問題,由於這一羣體不斷擴大,問題正在凸顯,各級政府和全社會都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給予了相當的關注。通過對調研資料的分析,現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提出一些建議:

(一)政府有關部門要切實擔負起責任,發揮其功能和作用。要把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列入議事日程,除加大農村中國小基礎建設投資的力度以外,更要加強對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的調查和研究,制定保證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措施。同時,政府部門還應加強宣傳,對外出務工的農村家長進行引導和教育,強化他們的家庭教育觀念,讓農民工家長掌握與孩子交流溝通及科學的教育方式方法,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獨特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二)加快當地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本地就業機會。讓更多的農民就近務工,做到“掙錢養家”兩不誤,從而減少留守學生,創造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

(三)加強和改善農村中國小寄宿條件。目前,農村中國小尤其是國小普遍沒有寄宿制,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學條件也很差,各項制度也不健全。應在中國小建立寄宿制,並加大對農村學校寄宿基礎設置的建設,建立健全各項制度,使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能及時填補留守學生家庭教育的空白,使教育功能得到更有效的發揮。

(四)學校要充分利用當地有效資源,加大對留守學生的心理教育。通過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增加留守學生與老師接觸的機會,通過實行教師與留守學生一對一幫扶制度,讓留守學生得到學校和老師更多的關心與幫助。有條件的地方要建立課後活動中心、心理輔導中心。教師應加大對走讀留守學生的家訪,更多關心學生的生活和思想狀況,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態度來面對生活。

(五)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動員社會各界人士,獻一份愛心,盡一份義務,伸出友愛之手,爭當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使留守兒童既能得到有效的學習引導,也能得到生活上的温暖,解決留守兒童的情感缺失。

總之,農村留守學生問題不僅是個教育問題,也是關係社會穩定乃至幾代人的成長問題。為此,需要政府、家庭、學校及社會方方面面都來關心重視,形成合力,作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來抓。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6

家庭住址

家訪人:

家訪經過:我吃完早飯後,九點鐘左右,我騎着自行車來到東關,經過打聽找到了楊x家。當時,他家剛吃完早飯不久,楊x的奶奶正在收拾碗筷,楊x奶奶明白我的來意後,非常高興,趕緊把我讓進屋,極其熱情。

通過一陣交流,更加了解了楊x家的基本情況。楊x奶奶也比較健談。她首先向我説明了楊x在家的表現,總體來講,不是找幾個朋友玩,就是看電視,很少看書學習,平時,比較懼怕他父親,而我説他,總是私似聽非聽。楊x在旁邊聽着,沒有吱聲。然後,我向其奶奶介紹了楊x在學校的幾點表現:從思想上來講,心裏非常想學好,很想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從學習態度上講,學習比較認真,上課基本上能比較認真聽取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發言,但是自己不能主動表現自己,作業潦草。從學習習慣上來講,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積極主動地思考探究,而是被動地在老師地的強迫下去學習、看書、做作業。

從學習方法上來説,沒有找到更加適合於自己的學習方法。總的來講,需要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明確目標,堅定理想,改善學習方法,端正學習態度,努力提高自己。從與其奶奶的交談中,也知道了楊x的爸爸對其要求甚嚴,期望楊x能出人頭地,長大後有一番作為。希望老師對楊x的要求更嚴格一些,更嚴厲一些,從而使之成績能夠有所突破。

然後,我又提出了一些看法:一是對孩子不要太嚴厲,主要是引導,循循善誘。二是老師今後儘量給予楊x學習方法上的指導和學習態度的教育。三是希望家長和班主任及老師多加交流和溝通,也希望楊x能懂得老師、父母的用意和真心,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學習中去。最後,我看已經十點多了,提出回去,楊x奶奶把我送出家門。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7

按照團中央志工部的工作部署,我們對全省農民工子女生存現狀進行了調研,團省委志工部在普遍調研的情況下,重點指導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牡丹江市、大慶市和綏化市等地團組織對關愛農民工子女情況進行了調研。各地調研組深入到社區、農民工子女相對集中的中國小校、農民工較多的企業,通過座談會,一對一進行面對面訪談農民工、老師和企業經理等126人,本次調查共向160所中國小下發調查問卷1500份,收回1452份,回收率為96% ,其中有效問卷1380份,有效率為92%。為力求全面真實地瞭解全省農民工子女的基本情況,我們向省流動留守兒童工作組、省農民工辦公室、哈爾濱市農民工協會、省流動人口領導小組辦公室、省教育廳等有關部門瞭解情況,掌握了相對較全面的資料,為下一步團組織制定做好關愛農民工子女工作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一、基本情況

(一)農村留守兒童規模

據統計,截止XX年底,全省農村現有留守兒童145,750人,其中父親外出打工的75,644人,佔留守兒童的51.8%,母親外出打工的27,011人,佔留守兒童的18.5%,雙親外出打工的43,095人,佔留守兒童的29.5%。隨父母進城義務教育階段農民工子女163787人,其中國小106502人,國中57285人,此次調研掌握的總數比XX年減少30%多。

(二)農村留守兒童性別、年齡及分佈

農村留守兒童男女比例比較接近,且年齡在6—14歲居多。分佈在我省十三個市(地),其中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綏化市人數較多。

(三)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狀況

在省流動留守兒童領導小組的調查問卷中瞭解到,農民工子女讀國小的佔77.2%,國中佔21%,高中佔1.8%,其中寄宿生佔26.1%。父母外出後88.4%的孩子表示願意讀書,並有52.8%的孩子有考大學的願望,他們與父母談論最多的話題是學習,課餘時間有42%的孩子喜歡讀書,但學習不夠理想,成績下降的佔28%,沒變化的佔49.5%。在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調查問卷中,有70%的農民工子女都轉過學,其中轉過兩次以上的佔了28%。轉學會對入學年齡造成影響。

(四)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狀況

調查顯示,父母外出後有29.5%、41.3%、18.5%的孩子與父親或母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有57.7%的孩子認為父母外出打工後家庭生活變好了。有43.4%的孩子每週能與父母電話聯繫一次。

二、全省各級團組織工作情況

(一)建立機制,保障落實

在全省各級少先隊組織中建立關愛流動留守少年兒童的長效機制。一是建立了基本情況登記制度。各級少先隊大、中隊定期進行流動留守兒童登記,實施動態管理,建立流動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和聯繫卡。各級少先隊輔導員全面掌握了流動留守少年兒童的基本情況、流動留守少年兒童監管人的基本情況和流動留守少年兒童父母外出務工的去向和聯繫方式。二是建立了幫扶聯繫點制度。各級團組織和少先隊工作者與流動留守少年兒童學校建立工作聯繫點,每個少先隊工作者至少有一個流動留守少年兒童聯繫點學校;少先隊輔導員與流動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子,每人至少聯繫1-3名流動留守少年兒童,隨時掌握他們的生活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三是建立了考核評估制度。把流動留守少年兒童工作作為各級少先隊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加強監督檢查,及時推廣基層工作的新鮮經驗,形成推進工作落實的良好氛圍。

(二)立足實際,竭誠服務

各級團組織在關愛農民工子女工作中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形成了許多好的經驗和做法。

一是建立“流動留守兒童”之家。各級團組織依託農民工子女相對集中的中國小校建立“流動留守兒童之家”,給留守少年兒童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和健康的心理素質。XX年5月初,團省委、省少工委在全省範圍內啟動了此項活動。5月30日,活動啟動儀式在綏化市舉行,並在綏化市新立村新立國小授牌成立“流動留守兒童之家”,將該村的留守少年兒童都吸收為“流動留守兒童之家”的家庭成員,使他們擁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温馨家園”,全省100個“流動留守兒童之家”同時揭牌。全省各級團隊組織紛紛行動起來,為流動留守兒童辦實事、做好事,同時,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傳媒優勢,利用多種宣傳渠道,大力宣傳關愛流動留守兒童的重大意義,吸引更多的單位和組織積極參與到關愛農民工子女工作中來,在各地區形成了關愛農民工子女、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二是開展關愛農民工子女“六個一”活動。團省委、省少工委結合全省實際,在全省各級少先隊組織中開展了關愛農民工子女“六個一”活動,即建立一份檔案,開通一部親情電話,創建一個愛心超市,結成一個幫扶對子,落實一名代理家長,每月一次家訪活動。全省各級少先隊組織按照要求創造性地開展活動,想方設法為義務教育階段農民工子女做實事、辦好事,讓他們充分感受到了愛的陽光。哈爾濱市文林國小是一所農民工子女居多的城市國小,圍繞“六個一”內容,為每個流動學生建立留守檔案,組織教師黨、團員與他們簽訂“手拉手結對卡”,對他們的成長進行動態管理;舉辦《給孩子一個完整人生》農民工子女監護人家庭教育專題講座,提高監護人的家教素養;組織學校輔導員和學科輔導員每月定期家訪,與農民工子女及其監護人談心、開展心理輔導,關注他們的心理成長。哈爾濱市團結鎮中心校是一所留守少年兒童居多的農村國小,學校在師生中倡導“三先三多”,即“學習上優先輔導、生活上優先照顧、活動上優先安排”;對留守學生“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同時圍繞“六個一”內容,創建了愛心超市,整合社會資源,為留守貧困學生提供物質幫助;專門為留守學生開通了一部親情電話,為留守學生經常與不能見面的父母溝通感情創造了便利條件;為父母都不在身邊的留守學生招募了代理家長,定期關照留守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讓他們體驗到了“不是家長勝似家長”的親情關懷。大慶市動員青年幹部、團幹部、志願者,並廣泛聯繫社會熱心人士參與活動,擔任“愛心志願輔導員”並與幫扶對象簽訂“愛心結對卡”,通過開展“五個一” 活動(即:1、每個月瞭解一次留守兒童在校表現情況;2、每月與留守兒童通一次電話或寫一封信談心;3、每學期陪留守兒童過一個有意義的.雙休日;4、每學期資助一批學習用品;5、每年幫助留守兒童學會一項技能或新本領),達到“一對一”長期持續的定向幫扶目的。齊齊哈爾團市委聯合北大倉集團連續五年每年出資95萬元用於資助農民工子女免費入托,在青少年宮,免費入托的小朋友可以享受到免費午餐、免收學雜費用等相關政策。

三是開展“燭光關愛親子情”行動。齊齊哈爾團市委進一步擴大了多年開展的以資助貧困兒童為主題的“燭光關愛行動”的,創造性的將關愛農民工子女與“燭光關愛行動”、“全省少年兒童書信大賽”有機結合,開展了系列活動。一是開展一封家書寄親情活動。為留守兒童提供信封和郵資,組織“留守少年兒童”給外出打工的父母寫信,及時向父母彙報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講述他們在少先隊組織的關懷幫助下成長的感受和家鄉發展變化的情景,增進“留守少年兒童”與父母間的親情交流,並在家書中附加學校少先隊組織出具的“日常表現鑑定書”和“學習成績彙報卡”,讓身在遠方的家長通過孩子的彙報及時瞭解孩子的學習及生活情況。二是開展“我看家鄉新面貌”活動。組織留守少年兒童參觀家鄉的企業和城鎮建設,感受新農村建設給家鄉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孩子的語言鼓勵在外務工家長早日返鄉興業。三是開展“面向社會尋資助”活動。利用團內報刊、網站及新聞媒體,定期為農民工子女尋求社會支持,本年度,已經有1500餘名農民工子女得到了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幫助和關懷。

四是廣泛開展少先隊“手拉手”愛心行動。近年來,全省各級團組織積極開展“春風行動—關愛農民工子女一日遊”和“共享和諧—紅領巾‘手拉手’愛心行動”等主題活動。各地團組織結合實際,通過捐助現金、衣物、玩具、學習用品,少年兒童自己動手製作“愛心包”,協調各類培訓學校,為農民工子女提供計算機免費培訓等方式,為農民工子女送温暖。據統計,XX年以來,全省各級少先隊組織共捐款、捐物累計達50餘萬元,與農民工子女結對4000餘對。“手拉手關愛流動留守少年兒童”活動得到了全省各大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黑龍江省電視台、黑龍江省廣播電台、黑龍江青少年網、黑龍江日報、黑龍江晨報、黑龍江經濟報、生活報、哈爾濱日報和市地有關新聞單位都進行了廣泛的報道,進一步營造了全社會關心關注農民工子女的良好氛圍。

五是開展志願服務活動。依託各級青聯、學聯組織的“三下鄉”活動,積極開展“師範類大學生與農民工子女1 1共享藍天”志願服務活動,多次組織由青聯委員和在校博士、碩士、大學生們組成的“三下鄉”志願服務團深入鄉村開展社會實踐服務活動。服務團的醫學博士們為農民工子女進行義診,組織孩子們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給他們帶去了知識和歡樂。心理專業志願人士為“留守少年兒童”進行心理輔導,針對“留守少年兒童”在生存、保護、發展和參與權利等方面遇到的諸多問題,提供有效的幫助。牡丹江團市委與《牡丹江晨報》聯合打造了“志願義工週末有約”品牌項目,先後開展了與農民工子女兒童牽手、大手牽小手農民工子女走進大學、捐建農民工子女圖書室等一系列志願服務活動,社會化募集資金25萬元,服務羣眾2萬人次,服務時間超過5萬小時,使志願精神深入人心。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8

徐莊鎮教育委員會位於魯南“板栗之鄉”——徐莊鎮政府駐地,該鎮環境優美,資源豐富,民風醇厚, 文化沉澱深厚。轄區現有1所國辦初級中學--棗莊三十四中;中心幼兒園1處;13所完全國小;在校生5186人;教職工336人。

一、 留守兒童的分佈範圍與基本現狀

目前,徐莊鎮有留守兒童745人,主要分佈在經濟條件相對落後的村莊和偏遠山村,其中男403人,女342人;國中生187人,國小生558人。

從全鎮實際來看,表明留守兒童存在的社會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學習成績普遍較差。調研統計顯示,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其中60%的國小生成績較差,30%的國小生成績很差;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部分農民潛意識裏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大,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二是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從全鎮情況來看,有90%的留守兒童和爺爺奶奶等祖輩生活在一起。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

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於隔代監護,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

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其次是對留守兒童生活上關心不夠,並由此引發性格缺陷。一是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打工地以臨沂、天津、上海、蘇州等地,常年在外奔波,與留守子女聯繫不夠,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關注和指導。二是臨時監護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監護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飽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認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壞、行為習慣養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很少關注,任其發展,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

二、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存在的問題

雖然做了很多工作,但留守兒童問題還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薄弱環節。原因之一留守兒童人多面廣,外出務工人員多的'地方往往是欠發達地區,政府財力薄弱,單純靠地方政府拿出很多錢來解決這個問題難度很大。另外製度上也有缺失。根據《義務教育法》,我國義務教育實行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學的原則,適齡兒童少年只有在其户籍所在地才能享受國家所規定的義務教育。外出務工者如果帶孩子進城就讀,必須繳納較高的借讀費和學雜費。無力負擔的農民工只好把孩子送回農村,這在客觀上促進了更多留守兒童的產生。

根據全鎮留守兒童現狀的實踐,我們認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必須建立健全全社會齊抓共管機制。利用媒體來加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關注,調動全社會力量。同時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助困、公共衞生、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諸多領域,紮實地開展工作,逐步形成政府領導,各職能部門各

負其責,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體系。 從根本上來説,還是要發展鎮域經濟,就地消化或就近轉移農村勞動力。改善投資環境,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增加農村就業機會,使部分農民能在本鎮或本區、本市務工就業,不斷縮短務工農民回家週期。

三、留守兒童工作下一步的打算

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進一步做好全鎮留守兒童關愛工作,今後鎮教委將積極探索關愛工作新機制,充分運用學校、政府和社會資源,形成由關工委、婦聯、共青團、公安等部門參與,加強對“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逐步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1、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濃厚氛圍,樹立關愛留守兒童典型。 通過發放宣傳單、開設宣傳專欄和進村入户訪談等形式,廣泛宣傳有關孩子教育方式、方法等家教知識,提醒家長應特別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常跟孩子溝通交流,及時掌握孩子的發展動態。

2、建立健全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制度。

在全鎮農村學校建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制度,建立學校(班主任)和家長熱線電話聯繫制度,家長和“留守兒童”熱線電話聯繫制度。

3、在各校設立學校“心理諮詢室”。“心理諮詢室”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過舉辦一些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等,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9

20xx年5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貴州省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直轄市)的12個縣(市、區)進行,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佔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佔37.2%)、教師687人、校長42人。

一、總體情況

本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積極的價值觀,對未來懷有希望,嚮往城市生活,家庭關係良好。有92.1%的留守兒童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1.9%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後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係很好,89.4%與父親關係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將母親視為最重要的支持來源。

二、成長中的九個突出問題

1.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於非留守兒童,其中前四項分別高5.3、1.6、3.9和3.1個百分點。

2.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沒完成作業(49.4%)、上學遲到(39.6%)、逃學(5.5%)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8.6、4和1.3個百分點;不想學習(39.1%)和對學習不感興趣(43.8%)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留守兒童缺乏所需要的學習輔導: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有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比非留守兒童都高出5.8個百分點。

3.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留守兒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來源依次是母親、同學朋友和父親,而在非留守兒童的支持來源中,父親第二,同學朋友位列第三。母親仍是留守兒童最重要的社會支持,是最親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實際幫助來源以及價值肯定者。同學朋友是留守兒童心裏話的首位傾訴對象和遇到困難的第一求助人選,但需警惕不良羣體的影響。30.5%的`留守兒童認為校園裏或周邊有不良幫派團夥,25.7%認為有同學加入不良幫派團夥,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4.3和1.4個百分。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持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持相對欠缺。22.6%的留守兒童覺得在需要時沒人能幫助自己。

社會支持狀況是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預測變量,社會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兒童消極情緒更多,經常感到煩躁(46.0%)、孤獨(39.8%)、悶悶不樂(37.7%),以及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19.7%)的都多於非留守兒童。

4.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更低,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經常感到煩躁(47.6%)、悶悶不樂(38%)和無緣無故發脾氣(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個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後,自己比原來抑鬱、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於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於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於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5.留守男童問題行為令人擔憂

留守男童問題行為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於留守女童。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夥欺負,高於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6.父母外出對國小中年級兒童影響更大

感覺父母外出後自己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性格比原來內向(41.7%)、膽小(18.9%)的四年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年級中最高。他們經常想念父母(76.7%)、擔心見不到父母(59.2%)、擔心父母不愛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九年級學生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四、五年級的留守兒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級的學生最需要學習輔導。

7.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八年級現象更為顯著

八年級留守學生在學習及校園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更多,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興趣(67%)、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86.3%)、遇到問題沒人幫助(68.4)、沒做完老師留的作業(62.7%)以及被老師懲罰(75.2%)比例均高於八年級非留守學生,分別相差2.3-14.4個百分點。

八年級留守學生與父母的關係更差,經常和媽媽交流(64.3%)、經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於八年級非留守學生4.1和8.7個百分點,而被父母訓斥嚇唬(22.8%)的八年級留守學生比例最高。唯有八年級留守學生把同學朋友視為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母親,其中的某些負面影響值得關注。

8.寄宿留守兒童對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習慣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飯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個百分點,平均每天睡眠9小時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個百分點。學習和校園生活狀況更糟糕,上學遲到(49.2%)、沒完成作業(54.6%)、不想上學(45.6%)、對學習不感興趣(48.9%)、聽不懂老師講課(62.9%)、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56.7%)、成績下降(78.5%)以及被老師懲罰(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於非寄宿生,相差5.9—12.6個百分點。

寄宿留守兒童各種需求的未滿足程度高:一是學習輔導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學業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習經常有老師答疑的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單調,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學習之餘或節假日最經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學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鍛鍊、玩耍(38.5%)和看電視(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兒童表示在住校期間想家,僅兩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師會經常找他們談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寄宿學校的軟硬件設施較差,生活衞生設施配備與維護狀況不容樂觀,就餐滿意率僅六成多;安全狀況堪憂,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發生過丟失財物的現象,57%表示宿舍裏有同學拉幫結派欺負別人。

低齡寄宿趨勢明顯。有35.2%的留守兒童是從國小就開始寄宿的,其中15%從國小四年級及以下就開始寄宿,寄宿留守兒童從國小高年級不斷向下延伸,少數學校還出現了一年級甚至是幼兒園就開始寄宿的現象。

9.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整體狀況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兒童最多,佔51.7%,其次是父親外出的,佔40.2%,母親外出的最少,佔8.1%,但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各個方面的問題最突出。他們生活習慣更差,網絡不良行為更多,意外傷害更多,對留守生活的負面體驗也更高;學校表現更糟糕,遭受欺負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納和人際交往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表現矛盾,他們覺得自己更有用,同時也覺得別人比自己運氣好;他們覺得自己更受人歡迎,但不願意和別人談話聊天;他們認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無助感最強。

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雖然面臨學習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對現在生活的滿意度最低,但他們沒有放棄對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舊錶現得積極向上,他們中有94.4%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比父親外出的高2個百分點;有87.8%對未來懷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個百分點。

三、對策建議

1.健全關愛留守兒童的法律和政策體系,立法保障親子團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導。

2.完善監護制度和國家救助體系,強化父母法定監護責任,探索有償代理監護制度,加快完善國家監護和救助體系。

3.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領導協調機制,搭建工作平台,統籌經費保障機制,制定並提供學校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流程及規範。

4.構建全方位的留守兒童教育保護網絡,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對民辦學校的支持和監管,在留守兒童集中的社區建立關愛服務陣地,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安全保護預警與應急機制。

5.充分發揮羣團組織和專業社會工作者的作用,積極探索共青團統籌、團屬組織聯動、青年社會組織合作的工作體系,建立幫扶活動的長效機制,着力發揮專業社會工作者在留守兒童服務中的作用。

6.注重滿足不同類型留守兒童的多樣化需求,考慮性別、年齡段及監護類型不同的留守兒童的特點。

7.通過吸引外出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以及鼓勵、支持和幫助有條件的外出農民工帶着子女舉家進城,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0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城鎮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伴隨着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羣體———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羣體中最為突出,導致大部分留守兒童在道德品質、學習成績、身心健康等方面出現諸多問題。為了更多地瞭解、關注全縣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分析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對策。近期,許昌縣教育部門組織人員深入河街、艾莊等鄉鎮開展了調查活動,現報告如下。

一、總體現狀

截至XX年6月,該縣共有中國小生76071人,留守兒童12751人,佔學生總數的16.8%;其中女生5818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45.6%,男生6933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54.4%;國小留守兒童9190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72%,佔國小生總數的17.2%,中學留守兒童3561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28%,佔中學生總數的15.8%;寄宿生6468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51%,非寄宿生6283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49%;父母雙方中一方外出的`7398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58%,兩方均外出的5353人,佔42%。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習教育問題突出。一是留守兒童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監護人因年齡、身體、文化水平等方面原因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二是學校教育泛化,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狀況缺乏有針對性的關注和關愛。三是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後,教育經費相對匱乏、師資力量薄弱、教育水平和教育設施較落後。四是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等原因,導致在校留守兒童學習的總體成績低於城鄉、農村正常家庭孩子。

(二)身心健康發展存在諸多缺陷。一是人格發展不健全。從個性特徵上看,留守兒童常常會表現為兩種傾向:要麼內向、孤僻、不合羣、不善與人交流;要麼脾氣暴躁、衝動易怒;或者過分淘氣,做出一些特別的舉動,來吸引老師注意自己。二是性格有明顯缺陷。監護人管不了、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到,致使留守學生幾乎生活在“無監護”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三是道德行為規範失常。監護不力、自控能力較差,留守兒童無法抵制各種不良誘惑,使其道德準則下降,容易出現厭學逃學輟學、打羣架偷盜等不良甚至違法行為。四是身體健康狀況差。由於農村醫療條件相對差、留守兒童生活衞生習慣不當等原因,造成他們身體素質較差,飲食和營養狀況不佳。

(三)良好行為習慣難以養成。一是飲食起居、清潔衞生等生活行為有待規範。80%的留守兒童生活質量較差、無規律,在個人衞生、文明禮貌等方面存在問題。二是組織紀律、學習方式方法等學習行為方面有待規範。留守兒童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比其他學生差,缺乏學習熱情,消極、被動對待學習。三是加強身體鍛鍊、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等方面有待規範。

(四)安全保護有待提高。由於學校與家庭之間安全紐帶銜接不上,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之留守兒童自我保護意識較差、防護能力弱,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安全事件時有發生。

三、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從社會角度看,大量農民工進城以及城鄉壁壘的存在是農村留守兒童形成的根本原因。城鄉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户籍制度以及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使進城務工人員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高昂費用、升學考試、各地教材版本不同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1

據悉,為及時準確瞭解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成長髮展狀況,掌握他們面臨的突出問題及迫切需求,為有效解決留守流動兒童問題提供科學依據,20xx年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共同組成課題組,國家統計局提供數據支持,開展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

一、研究目標與方法

1、研究目標:一是全面準確把握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的數量、地域分佈等基本狀況;二是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認識他們的分層特徵和需求差異;三是針對問題提出對策建議,為有效解決留守流動兒童問題,制定落實和發展完善相關政策服務。

2、對象界定:本文所指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農村地區,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本文所指流動兒童是指隨務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學習半年以上的兒童。兒童年齡界定在18歲以下(0-17歲)。

3、研究方法:本研究採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定量研究部分由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段成榮教授等承擔,在20xx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長數據中抽取126萬人口樣本量,對其進行統計分析和推斷,把握留守流動兒童的數量、區域分佈、年齡及性別特徵等。定性研究由全國婦聯特聘專家王夢蘭、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鄭新蓉教授、湖南農業大學高志強教授等承擔,主要通過文獻研究以及實地調研,客觀分析留守流動兒童成長髮展中的主要問題,進一步提出對策建議。

二、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的總體現狀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整體情況和基本特徵

1、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六千萬,總體規模擴大

根據《中國20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佔農村兒童37.7%,佔全國兒童21.88%。與20xx年全國1%抽樣調查估算數據相比,五年間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增加約242萬。

2、農村留守兒童年齡結構發生變化,學齡前兒童規模快速膨脹

學齡前農村留守兒童(0-5歲)達2342萬,在農村留守兒童中佔38.37%,比20xx年的學齡前農村留守兒童增加了757萬,增幅達47.73%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規模為2948萬,其中國小(6-11歲)和國中(12-14歲)學齡階段兒童在農村留守兒童中分別佔32.01%和16.30%,規模分別為1953萬和995萬。與20xx年相比,國小和國中學齡階段留守兒童分別減少了89萬和226萬,共減少315萬,降幅為9.65%。大齡留守兒童(15-17歲)佔農村留守兒童的比例為13.32%,規模達813萬,比20xx年減少了199萬,降幅為19.68%。可見五年間,學齡前留守兒童規模快速膨脹,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減少,大齡留守兒童規模明顯收縮。

3、農村留守兒童與城鄉流動兒童性別比總體差別不大,分年齡段比較差異明顯

全部農村留守兒童中,男孩佔54.08%,女孩佔45.92%,性別比為117.77。與農村非留守兒童和城鄉流動兒童比較,總體性別比差別不大(農村非留守兒童和城鄉流動兒童性別比分別為117.25和116.39),但分年齡段性別比結果存在差異。

4、農村留守兒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勞務輸出大省,但廣東、江蘇等東部發達省份比例也很高

留守兒童在各地之間的分佈很不均衡。其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廣東、湖南等勞務輸出大省。四川、河南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大,佔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比例最高,分別達到11.34%和10.73%。其次,安徽、廣東、湖南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佔全國百分比也很高,分別為7.26%、7.18%和7.13%。以上五個省份留守兒童在全國留守兒童總量中佔到43.64%。另外,從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所佔比例來看,重慶、四川、安徽、江蘇、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過50%,湖北、廣西、廣東、貴州的比例超過40%。可見,農村留守兒童廣泛分佈於中西部省份,同時也分佈於江蘇、廣東等東部發達省份。

5、近1/3農村留守兒童與祖父母一起居住,有3.37%的農村留守兒童單獨居住

調查顯示,46.74%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都外出,在這些孩子中,與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佔32.67%;有10.7%的留守兒童與其他人一起居住。值得注意的是,單獨居住的留守兒童佔所有留守兒童的3.37%,雖然這個比例不大,但由於農村留守兒童基數大,由此對應的單獨居住的農村留守兒童高達205.7萬,這是要特別給予關照的留守孩子。

6-11歲和12-14歲的農村留守兒童在校比例分別為96.49%和96.07%,表明他們絕大部分正在學校接受義務教育,農村留守學齡兒童義務教育總體狀況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區的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狀況相對較差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自我鑑定

7、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未按規定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最高,祖父母隔代照料面臨諸多挑戰

農村留守兒童不同的監護人對其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未來發展都會產生不同影響。數據顯示,母親外出,單獨與父親一起居住的留守兒童未按規定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最高,達5.12%;父親外出,單獨與母親,或與母親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規定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均較低,分別為3.13%和3.11%。

所有隔代照顧留守兒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齡為59.2歲,56%的年齡在60歲以下,絕大部分在50-59歲之間,甚至有12%的祖父母年齡在50歲以下。但是,隔代照料農村留守兒童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絕大部分為國小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過學。由於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祖父母在撫養和教育留守兒童時面臨諸多的困難和挑戰。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2

近年來,隨着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的人數在逐漸增多。農民外出務工創業,為農村家庭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但同時也造就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流動兒童”。所謂留守兒童,就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並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流動兒童”是指農村未成年的子女不在父母身邊而在城鎮或在旗縣政府所在地就學,而父母又不能承擔日常管理監護責任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

留守流動兒童是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體系鬆動的一羣“制度性孤兒”。一方面:他們的父母到城裏打工拼命掙錢,爭取或獲得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們又因為在城市裏,或自身難保,或無立錐之地,無法將他們的子女帶進城裏,留在自己的身邊。同時為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能夠輕易的離開自己的工作,不能輕易的離開城市,就是在這種帶不出與回不去的雙重矛盾中,留守流動兒童雖然有父母,但是他們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離”的現實。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關乎整個農村教育和社會進步,現在是到了該“救救”留守流動兒童的時候了。

面對着這樣的一個潛在的社會問題,奈曼旗婦聯於20xx年5月至9月期間,在全旗14個蘇木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1個國有農場全面開展了農村留守流動兒童教育生活問題主題調研活動。調研過程中,通過召集全旗部分鄉鎮婦聯主席、村婦代會主任參與調研、座談,深入學校、留守流動兒童家庭瞭解情況,聽取各地婦聯的綜合情況彙報、填報農村留守流動兒童情況調查表、實地調研走訪等方式,對全旗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生存和學習情況進行了全面的調查。

一、留守流動兒童羣體現狀

(一)基本情況

據調查,目前,全旗共有17歲以下兒童132441人,其中留守流動兒童共有16147人,佔全旗兒童總數的12.19%。留守兒童1355人,佔總數的0.1%;流動兒童14792人,佔總數的11.17%。其中0—6歲的留守流動兒童248人,7—12歲的留守流動兒童5776人,13—14歲的留守流動兒童2817人,15—17歲的留守流動兒童7306人。在留守流動兒童中,由爺爺奶奶照顧的有902人,由其他親人照顧的有216人,由其他僱傭人員照顧的有15029人。

(二)監護方式

一是隔輩監護。監護人是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他們是留守流動兒童的監護主體。他們佔監護者總數的90%左右。他們的年齡大都在60歲以上,這些人絕大多數人都是文盲,或者受過極少教育。

二是上輩監護。監護的主體是叔叔、嬸嬸,舅舅、舅媽,姑姑、姑父,姨、姨父等。這類監護比例不是很大。但是,這種監護方式存在着監護權比較頻繁流動的問題,很不穩定。他們有可能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如監護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監護者與監護者本人或是跟他們子女之間的矛盾衝突等等原因而更換監護人。

三是同輩監護。監護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這類監護者一般是年紀較輕,文化水平也較高,如果有就業信息或機會,他們隨時都會外出打工。所以,該類監護者也存在着監護權不穩定的問題。

四是僱傭式的監護方式。由於父母外出打工後或者是忙於農活及生意,或者是家庭經濟狀況較好,客觀上想為孩子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條件,就講孩子託管在學校周邊小飯桌叔叔阿姨家裏,家長出錢,小飯桌負責人全面負責孩子日常的生活起居、學校上學及作業輔導,這種是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的一種重要被監護方式,流動兒童以這種被監護方式為主。

五是監護缺失。也就是父母外出打工後,把監護權交付給了留守兒童自己。這類留守兒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外,他們還要承擔起農業勞動力的角色—照顧好自家的農田。

(三)旗婦聯所做的重點工作

對留守兒童,旗婦聯已初步對全旗1355名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監護人聯繫電話,地址等內容建立檔案,實行動態管理。針對留守兒童實際情況,組建了200多名的“愛心媽媽”志願者隊伍,有效開展了助教、助學、助養活動,全旗549名貧困留守流動兒童得到愛心人士救助。旗婦聯還積極爭取到內蒙古婦聯香港愛心人士何崇本先生助學項目。項目用於救助我旗56名貧困孤殘兒童,每年度10萬元,三年共計30萬元。為呼籲社會上更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到志願者隊伍中來,製作了《留守兒童留守的愛》專題片,並在旗電視台《奈曼縱橫》欄目播放。同時,在旗第四國小建立留守流動兒童家園,家園內設電子閲覽室、心理親情室、音樂繪畫室、體育活動室、週末影院等,配備了17名“愛心媽媽”,1名心理教師。家園建立以來,有50多名留守流動兒童得到社會各界的救助。

二、留守流動兒童羣體形成原因

(一)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留守流動兒童羣體的年齡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二)從家庭認識來看,家長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這是形成留守流動兒童羣體的主要原因。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還有現在大部分農民的生活條件好了,生活寬裕了,對子女的教育也重視了,越來越多的人把自己的孩子從5、6歲開始就離開父母,送到鎮內或旗政府所在地讀書,交給小飯桌監管。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

(三)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流動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温暖彌補親情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大部分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社會整體發展來看,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嚴峻的現實使務工農民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主要是户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他們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流動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三、留守流動兒童羣體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調查情況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庭經濟壓力,為留守流動兒童教育成長提供了必需的物質條件,利於留守流動兒童自立自強性格的培養,同時也是留守流動兒童羣體產生的直接原因,使留守流動兒童教育生活面臨以下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學校,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必不可少的補充和完善。留守流動兒童的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在外工作,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或農活,與孩子的溝通少、交流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無法關心到子女各方面的發展情況。從調研結果看出,大多數留守兒童與他們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隔代監護,這些長輩平時對孩子物質上給予的多,精神上關注的少,難以與孩子進行溝通,“代溝”問題更加明顯,溺愛現象比較嚴重。而流動兒童雖然和父母相隔不是很遠,但見面的機會也很少,大部分一個月只見一兩次,也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真正能夠和子女進行談心交流的父母較少,因而導致留守流動兒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更重要的是親情的缺失。

(二)心理問題突出。在人格發育過程中,兒童早期的環境和家庭教育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的斷裂或缺失導致留守流動兒童心理失衡、行為失範的問題突出。與普通兒童相比,留守流動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情緒消極,在性格上表現為任性、冷漠、內向和孤獨。甚至還有一部分孩子由於對不良社會行為和生活方式缺乏認知能力,受外來不良社會因素影響成為了“問題孩子”。

(三)意外傷害問題嚴重。留守流動兒童因為父母不在家或忙於生計,缺乏家庭管護,他們思想單純,自我保護能力差,很容易出現意外傷害事件。面臨拐騙、打架、鬥毆、搶劫、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隱患。由於學校與家庭之間安全紐帶銜接不上,留守兒童年幼無知,又常處於無人監護狀態,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機,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的安全事件時有發生;還有一些南部山區的孩子,由於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也是非常危險的。特別是留守兒童的家裏往往只有老人和孩子,老人防範、防護能力弱,導致留守流動兒童受到意外傷害的機率遠遠比普通家庭兒童高出很多。

(四)學習情況堪憂。一方面,由於留守流動兒童的父母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使得他們對孩子的學習期望過高。另一方面,受文化水平和家教知識的制約,使得他們缺乏輔導孩子學習的能力,教育引導往往不得法,特別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重養輕教,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也無法給予有效的幫助,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學習成績不好,厭學、逃學的傾向比較明顯。

(五)身心健康亟待關注。0—14歲的兒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和缺乏聯繫,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關愛,加上常受到周圍孩子的歧視、排擠和欺辱等,不少留守流動兒童情緒消極,失落自卑,感覺孤單,甚至心理壓力過大,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礙。

四、對策和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流動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為本,採取有效措施,通過構建組織管理、職能保護、社會呵護、學校監管、親屬監護“五大關係”網絡,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建議近期解決留守流動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一)提高認識,把關愛工作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留守流動兒童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期出現並將長期存在的社會羣體,是最需要關注的特殊兒童羣體之一。他們的健康成長,關係着兒童整體素質的提高,關係着廣大家庭、廣大羣眾的切身利益,關係着新農村建設和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更關係國家的未來。我們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解決留守流動兒童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把積極開展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工作作為一項義不容辭的重要任務,切實擺上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要議程。

(二)紮實推進,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目前,新農村建設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劃和建設中,農村正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示範片都是在基礎較好的地方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真正基礎差經濟落後的地方卻沒有改變,致使新型落後地區在產生,新的不和諧在形成,致使很多地方的農民不得不繼續通過進城打工的途徑來維繫家庭的生存,從而導致留守流動兒童羣體和留守流動兒童問題有增無減。因此,落實黨中央的加快新農村建設任務應該堅持全面發展觀,不僅“錦上添花”,而且更要“雪中送炭”;不僅注重修道路建樓房,更應該重視辦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質;不僅發展經濟提高收入,而且關注民本民生優化社會環境。總之,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流動兒童這一社會問題的目的。

(三)強化工作機制,進一步整合社會關愛資源。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工作具有面廣、量大、困難多的特點,需要動員各方面力量,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一要依託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建立關愛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形成“黨委領導,政府(婦兒工委)實施,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長效機制,同時把這項工作納入到政府有關部門及蘇木(鄉鎮)年度工作考核。二要在旗縣及蘇木鄉鎮政府建立“留守流動兒童關心愛護工作委員會”,在各村設立專門的留守流動兒童工作組,在社區建立留守流動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發揮社區功能。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實施轄區行政負責人對留守流動兒童管護責任制,列為對學校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明確人員、任務和責任,對每個留守流動兒童都要做到責任到人、監護到底、關愛到位。可考慮由基層學區和共青團牽頭聯合婦聯、工會、村委會、學校共同構建農村少年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這些社區機構可由離退休教師、青年志願者等人員構成。鼓勵和引導民間組織參與到留守流動兒童的服務工作中來,通過開展代理家長、愛心媽媽、結對幫扶等活動,招募社會上的愛心人士與留守流動兒童結對子,引導全社會重視和關愛留守流動兒童,為留守流動兒童提供健康保障、心理輔導、精神撫慰、安全知識教育等服務。三要注意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推進做好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工作中的積極作用,把留守流動兒童工作成效作為考核基層黨組織的一項重要內容。四要鞏固和完善“代管家長”等制度,加強對“代管家長”和監護人的培訓,使他們掌握更多的心理學知識,同時要充分發揮媒體作用,加強社會各界對留守流動兒童的關注,努力構建以留守流動兒童為中心的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的三位一體的教育保護網絡。

(四)學校要加強對留守流動兒童的教育和監管,力爭形成完善的監管機制。全旗各中國小校要對留守流動兒童登記備案,建立和完善留守流動兒童檔案。根據情況區別對待,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管理,為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教育提供詳實情況;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的聯繫,利用假期召開留守流動兒童學生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流動兒童的教育影響產生合力效應;要加強對留守流動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法制道德觀念,不斷增強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要重視對留守流動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設立“留守流動兒童心理救助中心”,聘用專業的心理輔導人員,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及時發現和疏導留守流動兒童出現的心理問題,及早化解心理危機,引導他們走過人生髮展的關鍵時期,幫助其健康和諧發展。

(五)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大對寄宿制學校等的投入。針對當前雙親外出打工的中國小學生雙休日和暑假無人監管的情況,結合“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等項目的實施,改擴建一批農村中國小寄宿制學校,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和各種文化投入,切實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流動兒童活動室、留守流動兒童家園、留守流動兒童食堂等的投入,不斷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優先滿足留守流動兒童的寄宿和參加社會、集體、文娛活動的需要,努力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和監護條件。要加強對寄宿制學校的保障和指導、管理工作,努力達到標準化、規範化的要求。儘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流動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流動兒童在老師、同學羣體中成長,以對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

(六)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努力減少留守流動兒童數量。要積極壯大縣域經濟,努力增加就業崗位,為更多的農民工創造就地、就近就業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在本地或附近找到工作,和他們的子女生活在一起。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讓外出務工潮變成回鄉創業潮,增加農民實際收入,減少外出務工。此外,應積極推動國家立法,採取各項有效措施,保證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未成年子女進入城市後能夠儘快入學,接受具有一定教學和管理質量的義務教育。

兒童是家庭的花朵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成長是我們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成人在家庭,成才在學校,成功在社會。惟有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位一體來引領好我們的孩子,這才是我們最終的期盼!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3

隨着城市化發展的深入,“打工潮”愈演愈烈,一批批的青壯年勞動力流入城市,農村裏剩下的是他們的父母,還有那些被稱為“留守兒童”的孩子們。一雙雙因為勞作而黑烏烏的小手,那望向陌生事物時閃爍着好奇之光的眼睛,因為羞澀靦腆而輕咬的嘴……這是我們所見到的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常年不在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們教育層面上的缺失,這使得留守兒童相較於一般孩子而言更顯得羞怯膽小、成績不佳、細膩脆弱。為了更深入的去了解這樣一個羣體,我們在岳陽市平江縣長壽鎮下屬村落走訪了三天,採訪了長壽鎮主管教育的副局長朱勁鬆、平江三中的兩位班主任老師黃禮才和李模芝,還有若干位留守兒童的監督人和一些留守的孩子。

“他們只是需要關懷”

在採訪黃、李兩位老師的時候,記者瞭解到,留守兒童在國中生的比例佔到了50%,而高中生的比例只有近30%。從數據中不難看出,有將近20%的留守兒童在國中畢業後選擇了放棄繼續接受教育,這些孩子有些跟着父母到了大城市打工,有些選擇了上職業高中,謀求一門專業技能以更快的掙錢,貼補家用。17歲,高二,小賴:“我們班高一的時候有五十多個人,現在只剩下四十個左右了。”據瞭解,這些輟學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留守兒童,“他們不想讀書就跟爸爸媽媽説,但是隔得那麼遠的勸解總是有限的。最後也只能隨他們了。甚至有些家長本身就心存不重視教育的念頭,認為不讀書照樣可以掙大錢。所以就這樣了。”

平江三中國中部班主任黃禮才老師,從教多年,對留守兒童的問題關注的也比較多。據黃老師介紹,班上的留守兒童大體分為兩種:一類學生學習名列前茅,有志向、懂事;另一類則思想叛逆,學習成績不好,在同學中卻很有威信。對於那些學習名列前茅的學生,黃老師表示“很讓人省心,不用多操心他們自己就能把學習生活安排的很好”,所以更多的心思就放在了“問題學生”的身上。“這些孩子因為父母早早外出打工,有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料理,因此在心理上都比同齡孩子成熟些。也比較有主見。所以‘漫不經心’的教育對這些孩子來説是最有效的。”

“其實他們的內心是很孤獨的,”黃老師補充道:“因為從小和父母缺少溝通,他們非常渴望與他人交流,也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有時會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做些出格的事情,但孩子們的心地都不壞,重要的是我們要怎麼引導他們走上正軌。”

“相較而言,高中生會比較單純、比較專一。因為能留下來讀書的留守兒童是經過了家庭和自身的考驗的,在一定程度上他們會比較封閉,這就需要我們從心靈、從思想的層面上去引導他們教育他們。”李模芝老師作為高中班主任,聊起留守兒童教育方面的問題有着自己的見解。據李老師介紹,平江三中已經意識到了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上的不足,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以及制定了相關制度以幫助他們。在學生剛進校的時候,學校就會安排留守學生們接受入學教育,其中內容包括對未來的規劃、入校心理指導以及對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培養等。李老師記得,在入學教育結束後,班上有一名學生寫了一篇感想:“在上高中以前,我根本沒有想過上學的意義是什麼,也根本沒想過要好好學習。而上了高中之後,我突然明白,人不僅僅要為自己活着,更要承擔起一份責任和使命,就是回報社會,回報父母。”這位學生的父母都在廣州打工,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已經離開了家,供他上學、讀書。

在李老師看來高中大部分的留守學生都很懂事。方欣,學習成績一直在班裏前幾名。雖然父母都在外打工,但會經常與家裏和老師保持聯繫,老師有什麼情況也能夠立即向父母反應。“這個孩子思想很成熟,做事也很有目的性,很爭氣。”李老師説:“她還在自己的週記裏這樣寫道:‘父母會經常打電話回來,每次都對我噓寒問暖,但從來不提在那邊的工作如何。我想,他們是不想讓我們擔心。父母這麼辛苦,我也一定要好好學習,報答他們。’”但是還有一部分留守的青少年想法也比較大膽,也經常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對學習也提不起興趣,甚至還有厭學、退學的情況。“其實他們只是希望有人能夠注意他們,如果不能如願,或許就會產生厭學情緒。所以我們要傾注更多的愛給他們,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更多可以自主發揮的空間。”

隔代教育,是誰在缺席?

“你是在讀書嗎?”

“嗯。”

“讀幾年級?”

“馬上就高中了,去岳陽讀。”

“那你弟弟呢?”

“他也在讀書,但是開學之後就會跟爸爸媽媽去深圳了。”

“你呢?你怎麼不去?”

“家裏的經濟條件不好。弟弟還小,讓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對他將來的發展更好。”

……

這是記者和小敏的對話。這個靦腆的女孩從小就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常年在深圳打工,一年最多回來一次,一雙兒女就交付給了孩子的祖輩。我們慢慢地聊着,小敏也沒有了剛開始的拘謹,但是對話越深入,我們的心情越沉重,因為我們正在感受到一份不屬於這個年紀的成熟懂事。農村的留守兒童中,很多都是姐姐被留在家裏,弟弟跟着父母,女孩子不羨慕是不可能的,但是那又如何,只能儘可能的去理解父母,快快的懂事。然而這種在歷練中過早出現的“懂事”卻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畢竟“揠苗助長”最後得到的只剩滿田的枯萎。親情關係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響。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和關懷,往往會感孤獨;長期與父母分離,他們的性格亦會變得內向敏感。

“我愛奶奶”——這是小勇寫在家裏門板上的一句話。10歲的小勇四個月大時就一直跟着奶奶生活。我們進門時看到門上這四個幼圓的大字,便有了疑惑:“這是誰寫的啊?”,“是我。”小勇看着我們一羣人,有點怯怯的。當被問及是否會在門上寫“我愛爸爸媽媽”時,他卻低着頭小聲説:“不會!不想寫。”小勇奶奶對孫子的學習流露出了絲絲無奈:“我知道自己的知識少,所以對小勇學習方面的幫助很少,有時候他問我一些問題,我也不知道怎麼説,不過這我也沒辦法啊!”致富村小妹的爺爺也有跟小勇奶奶一樣的無奈。“他們兄妹兩個成績不好。但是我也沒辦法,我自己就不識字,又怎麼教他們呢?這都是因為他們爸爸媽媽不在家啊。”

與父母長期分開,導致孩子與父母感情疏離,而隔代教育,在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方面往往又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留守兒童的教育,我們得重視”

“的'確,留守兒童的是個大問題,對政府而言也是個包袱。但是我們不會拋棄他們,我們正在行動。”這是長壽鎮副鎮長朱勁鬆代表長壽鎮政府作出的承諾。“學校的温馨賞識教育”“建立健全留守學生檔案”“積極發揮團組織作用”“辦好家長學校”……朱鎮長給我們翻看着手中厚厚的一沓資料,我們能看到:為了留守兒童的教育,長壽鎮政府正在行動。

留守兒童由祖輩或者親戚照管,總會有不周到的地方。有時候放假的時間他們知道的不確切,這就給了孩子們一個自由行動的時間,他們進出網吧、遊戲廳、娛樂場所,沒了束縛、多了誘惑,心的沉淪有時候難以避免。“為了肅清周邊環境,由教育部門牽頭,加上公安局、衞生等相關部門,隔段時間會對周圍的娛樂場所進行檢查。”朱鎮長滿臉嚴肅:“孩子們的教育是大事情,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留守兒童,這是一個廣泛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的教育,也足以影響中國未來的發展。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僅是家庭、學校、政府,更是全社會的責任,也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去解決的長期問題。因此,我們這羣未來媒體人向世界發出疾呼,希望孩子的父母,留守孩子的臨時監護人,社會各界的有志之士都來關注、關心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羣體,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讓他們健康的成長起來,撐起這個世界的未來。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4

隨着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東部沿海城市的發展速度也不斷加快,中西部的務工人員為了不讓自己的經濟實力拖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後腿,拼命的向東部城市進發。儘管他們在大城市裏吃盡了苦,受盡了罪,但為了那稍微增加的工資,他們仍然選擇留在大城市,成為社會最底層,最廉價的勞動力。與此同時,他們的孩子也同樣成為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的留守兒童,由此引發的諸多社會為題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對此,我和一些同學進行了一項調查,以下是我們的報告。

一、留守兒童的總體現狀

留守兒童分佈廣泛,這並不是某個村莊特有的現象,並且,每個村莊的留守兒童數量不低,有的村莊情況比較樂觀,只有少數幾個家庭如此,可更多的村莊卻是由留守兒童組成的,在村子裏你能看到的都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這些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種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裏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家庭問題

1絕大多數的留守兒童都是隔代監護

這些兒童都是跟着爺爺奶奶生活,由於這些監護人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的生活條件很差,所以監護能力很低。由於他們家境不富有,在家的老人還要承擔種地的責任,有的家庭還要餵養牛羊等。他們每天忙的連自己都無暇顧及,飢一頓飽一頓的,更別提孩子了。對於孩子,他們也只是給點飯吃,其他的也是無能為力。反而是孩子在農忙時節還要幫助他們做農活,做家務,有時候忙的連飯都吃不上,怎麼有心思學習呢。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説説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裏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

2還有部分孩子是寄養在親戚家

這類孩子比較容易自卑,他們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畢竟不適合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親戚們表面上對他們很好,可也是隻管管吃喝,幫他們洗洗衣服。有時忍不住了也會對他們呵斥,打罵。所以這些孩子在親戚面前是很聽話的,總是束手束腳,不敢説話,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膽小怕事,很懦弱。可也有一些脾氣倔的,會和自己的親戚頂撞,更有甚者,會離家出走。對於這些根本管不住的孩子,親戚也無可奈何,不如放任自流了,他們又成了人們口中“野孩子”。

3上寄宿學校的留守兒童

這些孩子年齡普遍較大,在8歲以上,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且家庭情況較上面兩類好一些。他們雖然一直生活在學校的堡壘中,但學校不可能事無鉅細,由於學校監管不力,以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又加上父母長期在外,無法照顧孩子而產生負疚感,大多采取“物質(金錢)+放任”的方式來補償,偶爾打電話聯繫大多隻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而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法制教育關注較 少,致使子女好逸惡勞、奢侈浪費、擺闊氣,產生“拜金主義”等思想。

三、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1家庭教育缺失,孩子行為越軌

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比重較大。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照顧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照顧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部分孩子寄養在親戚家。監護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學業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次 之,而較少關注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親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於對待不盡公平,留守兒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來人”而產生自卑心理。由於監護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其行為一般不過問,因而缺失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遲到、曠課、逃學、迷戀“網吧”等,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人混在一起,而學校在監管上卻無能為力。

2學校監管無力,學習成績一般

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羣體中,國小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國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國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學校的老師只是在課堂上傳授知識,對於沒有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老師也只能進行一些罰站,重寫的措施,並不能真正喚起學生的學習意識。一些農村學校,師資力量有限,留守兒童數量龐大,有的班上一半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老師根本無法一一顧及。

四、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1性格柔弱內向。留守兒童從很小就離開了父母,缺少父母的關愛,

爺爺奶奶對他們也只是吃喝的保障,很少和他們交談。即使之間有交流,也是一些餓了嗎之類的本能問題,不會涉及到孩子的內心世界。他們不能從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孩子自然也不會主動找他們交談。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內向不愛講話,就算有什麼問題也會自己藏在心裏,不會向他人吐露他們的心聲。就算逢年過節,見到父母一面,也不會對父母敞開心扉。他們的性格由此形成,內向怕事,這是一輩子的事情,很難改變,對留守兒童的未來發展造成極大的不利影響。

2自卑心理障礙。失去父母的童年完本就不完整。看到其他的孩子有父母牽着手,母親為他擦汗,爸爸為他遮風,而自己卻是孤單單的一個人。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強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感覺自己好像少了什麼,到那裏都不敢大聲講話,走路也是挨着牆角,生怕被別人看見了,笑話自己。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他們是極度渴望被關注的,可是卻沒有勇氣接受大家對他伸出的友好之手。因為他們在心裏面看不起自己,更看不起別人的關心,他們會把那當成嘲笑和譏諷。還有不少孩子上網成癮,荒廢學業,義務教育沒有完成就流落社會。

五、留守兒童的解決措施。

1.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社會調查研究,及時瞭解留守兒童成長髮展中存在的問題。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政府部門要制定相關的政策,完善一個工作機制。工作機制就要形成黨委、政府加強領導,各個部門齊抓共管,然後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我有一個很大的信心,我們國家任何的工作,任何困難只要有人抓,有人管就能把工作做好,所以確保他們落到實處。

2.擴大社會的宣傳,充分發揮主流媒體以及各種宣傳媒體陣地的作用,讓他們宣傳保護兒童的方針政策、法律措施,另外,也要宣傳我們在解決留守兒童好的經驗和好的辦法。同時,還要表揚留守兒童的先進分子和留守兒童的先進家庭,以他們的經驗做法,把他們動員起來。這樣就可以動員全社會的人,都來關注我們 農村留守兒童,切實把他們的事情辦好。還要動 員全社會的支持。現在我們要發揮關心下一代委員會的“五老”作用,發揮志願者、農村老黨員、優秀的教師、村幹部這些作用。另外我們現在針對家庭在城裏做 工,我們辦理了“代理媽媽”、“代理爸爸”,還有其他監管的體系。同時我們也對奶奶、爺爺進行現代化幼兒的知識教育,讓他們能夠起到更好的作用。

3.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根據20xx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並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5

前言:中國由於地理和歷史環境的原因,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在山區人地矛盾更為突出,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下,山裏量閒置的勞動力走出山去城市務工來改變生活貧苦的狀況,由於沒有技術緊靠出賣勞力,收入微薄,僅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所需,無力將孩子帶在身邊,山裏交通不便,都是半年、一年、更有甚者幾年也不回來看孩子一次。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急需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平頂山魯山、郟縣和洛陽嵩縣是山區的典型代表,總體而言耕地面積不足,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於外出打工,是留守兒童較為普遍和嚴重的地區。

調查內容:河南山區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目的:通過對當地部分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及生活情況的調查,瞭解當地農村留守兒童現狀,以及其物質需求同心理需求,進一步針對當地留守兒童設計項目實施項目推廣

調查地點: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魯山縣背孜鄉、熊背鄉;洛陽市嵩縣德亭鎮、九店鄉;鄭州市新密市尖山鄉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走、談

調查時間:XX年3月5日XX年3月13日

一、調研背景

近年來,隨着經濟的飛速發展,在中國的農村、鄉鎮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背井離鄉湧入城市打工,隨之產生了一個羣體留守兒童。其中0-14歲孩子佔據多數,他們正處在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父母長年不在身邊,在其成長的過程中缺乏必需的關愛和管教,嚴重影響了孩子們身心健康,其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儼然成為了建設和諧社會上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河南是勞務工輸出省,也是留守兒童較為嚴重的省份之一。這些勞務工對中原經濟的崛起做出了貢獻,他們的生活水平也稍有提高,然而仍無力將孩子帶在身邊,社會各界對中原地區的這些留守兒童的關注度普遍不夠,以至於我們不忍看到的悲劇接連發生。為了深入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及存在的問題,我們挑選了河南山區的新密尖山、平頂山的魯山、郟縣,洛陽的嵩縣,深入學校對留守兒童做調研活動。

二、調研基本情況説明

此次調研我們走小組採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對新密市尖山鄉發放問卷77份,平頂山魯山、郟縣發放問卷347份,洛陽嵩縣德亭鎮、九店鄉發放問卷1份,共計的588名適齡兒童作為調查對象。回收問卷數量550份。其中特別針對兒童關於留守原因,監護情況,學習、生活情況及需求,情感關係及需求等問題做了重點調研與談。

(1)留守兒童情況

對當地不同地區的調研發現尖山鄉留守兒童佔72.7%,平頂山魯山、郟縣留守兒童佔76.4%,洛陽嵩縣71.4%佔。平頂山山區留守兒童父母均不在家佔57.6%;

新密市尖山鄉留守兒童比例平頂山留守兒童比例嵩縣留守兒童比例

72.7%76.4%71.4%

表2-1受兒童中留守兒童比例

而在對於這部分留守兒童的調研中發現,接近60%的留守兒童屬於父母均不在家的雙留守現象。平頂山山區留守兒童父母均不在家佔57.6%;一個月回來一次佔19.6%,多是半年或一年回來一次的佔67.2%。一年以上佔11.2%。嵩縣的因不少務工人員在洛陽周邊打工,多是父親外出母親在家照看孩子,不過均不在家也佔了31.1%,一個月回來一次佔45.1%,一年以上回來一次的佔8.5%。

(2)留守兒童監護家庭教育問題

在對各地區留守兒童現階段被監護情況的調研中發現,平頂山魯山和郟縣的留守兒童:由祖(外)父母照顧的佔48.7%,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佔30.5%,由哥哥姐姐或親戚照顧的佔19.6%,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佔1.8%,自己照顧自己的也有一定比例5.8%,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佔4.3%。在與父母的聯繫情況上不經常聯繫的佔據33%,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佔23.2%。

根據這兩項數據顯示,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嚴重情感缺失的情況,這部分孩子多表現得孤僻,語言表達能力差,自卑,學習成績差等。

在與能夠與父母聯繫的孩子中,被關心得最多的還是以學習,生活問題居多,佔總數的51.9%,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比例較為分散其中詢問學習和生活的佔27.4%。

而對於自己最喜歡的人這個問題的調研中發現%的孩子選擇了爸爸媽媽,有1.1%選擇了誰也不喜歡。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在最喜歡的人上選擇爸爸媽媽的佔75%,有6.1%的選擇了誰也不喜歡,對於選擇誰也不喜歡這些孩子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這完全是一種漠視、消極的態度,其父母幾乎難得回家,甚至在走中發現,有很多孩子對於父母的樣貌等等並不能有很清晰的描述。

(3)生活問題及需求

在對500多名孩子的調研中發現,在對其自身衞生習慣的問題上,如:刷牙、洗澡,平頂山魯山和郟縣的留守兒童:在多久刷一次牙上62%一到兩天刷一次,有32.3%的孩子們從沒刷過牙,在洗澡上,52.5%的孩子們一星期洗一次,半年以上洗一次的有28.2%。在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在這道題目的選擇上,只有51.8%的孩子們一到兩天刷一次牙,有35.2%的孩子們半年以上洗一次澡。可見相比較而言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衞生問題堪憂。在家有誰洗衣做飯,祖父母的佔了43.9%,自己洗衣做飯的佔了20.1%,嵩縣的留守兒童61%由爸爸洗衣做飯,自己洗衣做飯的佔17.9%。

放學以後一般會做什麼,不管是魯山、郟縣,還是嵩縣的留守兒童都一致的選擇了在家寫作業分別佔68.8%、71.3%,家人做家務的1214歲的'孩子較多,佔23%,和同學玩佔比例比較小分別是2.7%、4.9%,孩子們普通表現出喜歡處,不願和小夥伴們一起玩,在一點的孩子身上表現的更加明顯。若日常生病了怎麼辦誰會到你去看病,選擇自己的分別是13%、13.3%。生日的時候是否會收到禮物,沒有的也佔相當的比例。平頂山山區的孩子佔了26.5%,嵩縣的更多一些佔了44.5%,生日的時候收到過蛋糕了分別佔了32.3%、32%。

(4)學校生活情況及需求

在你比較喜歡上什麼課上平頂山山區的孩子有31.2%選擇了語文、42.3%的選擇了數學,而選擇音樂美術的不多,因為部分學校緊緊只抓學生的學習,少有開設音樂美術課。嵩縣的孩子們致與之相同。在平時課外書的閲讀上,這兩個地區的孩子選擇作文書的較多分別是44,4%、37.8%。這也和學校的教育方式有很關係,沒有多餘的時間閲讀課外書。在零花錢上,平頂山山區一週給1-3元佔37%,嵩縣山區的比例稍微一些佔47.6%,沒有零花錢的也佔一部分分別所佔的比例是5.3%、10.4%。就這一調查結果來看,山區經濟狀況普遍不是太好。

在你最想得到的學習用品上不管是哪個地區的孩子們對這一需要都是很佔了84%左右,且比例比較分散,其中普通的筆、書包、文具盒對部分的孩子來説是一種奢望。

在違學校紀律上,平頂山山區有超過73.2%的孩子違犯過學校紀律,以和同學鬧矛盾居多佔30.7%。嵩縣與之情況致相同。顯然留守兒童疏於監管。

(5)心理情況及情感需求

平時你有困難了會找誰,平頂山山區的孩子找爸媽的僅有15.3%,誰也不找的佔27.9%,嵩縣山區的孩子找爸媽的佔37.8%,誰也不找的佔了28.5%,你認為以後的生活會怎麼樣,平頂山山區的孩子有60.3%選擇了認為以後的生活會很好,可見孩子們對未來還是充滿了憧憬和嚮往。嵩縣山裏的孩子對這道題的選擇在認為以後的生活會很好的佔了31.7%,不知道以後生活會怎樣的佔了30.5%,沒想過的也有相當的比例佔了23.8%。

在最後幾道問答題上,孩子們的答案是五花八門。但都表現出一個主題那就是對爸爸媽媽的思念,以及希望爸媽能多陪陪自己。

如第一題,你最想要什麼禮物?孩子多選擇的是最基本的學習用品。如書包、文具盒、鋼筆等,也有的孩子想得到毛絨玩具。像郟縣1214歲的孩子思維稍微成熟一點,都開始深層次的思考問題,寫的答案也多讓人深思。如他們這樣寫道:“最想要的禮物是一家人在一起”“我最想要的禮物是家人在家”,還有一個孩子這樣寫“想要一本文言版的《聊齋》,一個熊(因為這樣晚上就不會孤單)。在父母不在家有什麼困難上?有不少孩子説不會洗衣服、吃飯有困難。也有不少説學習沒有人輔導,還有的寫自己有心事不知道和誰説,很孤。在對待自己的生活希望和學習希望上,多數孩子希望生活美滿幸福,希望考上一個好高中好學,對於年齡稍微低一些多是要好好學習。在你最想對爸媽説什麼這一問題上,12-14歲的孩子多是説的感恩父母的話,也有孩子這樣寫:你們不用擔心我,一年回來一次就行。在映其懂事成熟的同時,也相應映出來,在其生活中情感依戀關係等等的單一性。

三、思考與建議

(1)思考

在走中發現,出現留守現象或者留守兒童隨之而引發各類問題的根源依然是在經濟發展水平不協調,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社會關注度不夠等問題上。但就這些問題依然是屬於政策性的問題,就現階段而言並不是能夠立即影響或者改變的。

就公益組織而言,是需要不斷提升該社會問題的影響力引起更多人的關注。這個問題的核心就詩益組織在解決一些社會的具體問題時,建立一種可以複製、或者規模化擴展的模式。在這種模式的推動下,再來做組織性的間接影響,比如説去影響政府,政府可以把這些做法擴,或者影響一些其他的機構,從而提高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和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

(2)建議

針對項目調研地區,解決現階段其對學習工具用品,生活教育,以及情感陪伴是最為急需,並且也是可以操作並且可以推廣的模式。“留守兒童温暖包”作為一個切入點,同時開展志願者定期陪伴情感關懷,以及開設安全教育,生活教育課程模式。建立可複製可推廣項目機制。

並且就現在社會問題而言,留守兒童人身安全,心理安全,衞生教育等方面是非常關注的一個領域,另外就其父母或者臨時監護人而言,部分知識水平沒有達到,學校教育對此並沒有專設課程,因此可以通過以志願者陪伴的方式對其這塊缺失做到很好的彌補,同時以學校老師為推廣終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e1d44o.html